传承红色精神调研报告范例6篇

传承红色精神调研报告

传承红色精神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 红色资源 党性教育 转化

红色资源蕴涵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集体智慧,是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优质资源。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可以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和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实效。引红色资源之“源”,活党性教育之“水”。

关于红色资源的定义,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界定方式:谭冬发、吴小斌将红色资源定义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这一定义过于狭窄,涵盖不了所有的红色资源。李实认为,红色资源既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无产阶级政治理论”,也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崇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这一定义又过于宽泛,忽略了红色资源的中国特色。赖华林、曹开华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该定义从主体、内容、性质、时间段等方面全面简洁地概括了红色资源的基本特性,是迄今为止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科学的界定,遗憾的是未揭示出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渊缘关系。本文认为,红色资源是发生在中国的独特文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和物质结晶,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因此,本文将红色资源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

1红色资源是优质党性教育资源

1.1红色资源是扎根于中国本土,反映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物质载体

早期的“红色资源”概念又称之为“红色旅游资源”。上世纪90年中期,江西等地挖掘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由此带动了全国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2004年,李康平在 “论中国三大红色资源联合开发的政治文化价值”一文中提出了红色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红色资源一词逐渐从红色旅游中独立出来。党的十以后,红色资源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党建研究领域。2014年八一前夕,在看望慰问驻福建部队官兵时的讲话中指出:“把福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对红色资源的党性教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1.2红色资源的主要功能是资政育人,是优质党性教育资源

红色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更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红色资源的最主要功能是资政育人,与党性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高度契合。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如:革命遗址遗迹、历史文物、革命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堂等等,可以直接作为党性教育的课堂。红色资源的精神形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积淀了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的奋斗历程和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天然地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折射出先辈们的政治文化、主流价值和理想信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改造和治国理政经验。”是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红色资源进课堂,是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途径。党性教育是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党性教育课堂,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思想理论水平。有助于总结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使党员干部在经验的启示、错误的镜鉴中进一步了解国情党史。有助于丰富党员干部的精神生活,陶冶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锤炼党员干部的革命意志和执政能力,培养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1.3党性教育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深化了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性教育是以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党的十报告指出:“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辩明大是大非。”这就是说,党性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牢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党性教育的本质要求为红色资源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红色资源进课堂,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和基本途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政治优势,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党性教育课堂,有助于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90年辉煌壮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就,营造红色精神学习宣传阵地。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总之,红色资源进课堂,有助于促进党性教育和红色资源的交流互鉴,共同谱写红色精神新篇章。

2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资源的路径

2.1建立红色资源教学基地

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本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我国各地普遍地拥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本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干部对本地红色资源有亲切感,容易接受,传承自觉性强,更能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各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要互相联网,资源共享,形成全国范围的红色资源教学网络。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远程教学、视频教学,保证偏远地区的学员也可以享受到全国最优质的党性教育课程。

2.2编写红色资源教学教材

要M织各方力量编写内容翔实、体系科学的高质量红色资源教学教材。可以组织地方党校、党史研究室、政协、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的专家学者,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在全面了解本地红色资源现状基础上,广泛全面地搜集整理本地红色史料,对红色遗址遗迹进行复原和修整,对红色事迹的亲历者及其亲属进行调查、采访,在此基础上,编写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教案。从内容上看,可以是革命史、口述史、回忆录,事迹展,等等。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专著、论文、诗集、画册、等纸质形式,也可以是画作、音乐、地方剧等艺术形式,还可以是声、光、电兼具的现代数码高科技形式。

2.3创新红色资源教学方法

要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员的思维特点,不断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常规的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基础上,结合本地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创新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根据焦裕禄的事迹设计出“焦裕禄在今天能否吃得开”辩题,在学员中进行辩论式研讨;以雷锋事迹为案例,按照学习行动法的操作要求,组织学员到公共场所为群众服务,回来后大家交流体验收获,探讨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指定一个研讨专题,各地区的学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互联网开展小组讨论,由指导老师担任网络管理员,组织大组交流;为学员指定一个调研选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赴革命老区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回来后以专题汇报的形式进行研讨;在组织部门、学员所在单位的协调下,组织学员赴革命老区实习锻炼,承担一些实质性的基层工作,回来后交流汇报。等等。

2.4发展红色资源课程研发

要遵循教学专题的周期规律,结合形势的需要和教学任务的安排,不断研发教学新专题,及时进行新老专题的更替。每年要制订课程研发规划,多方组织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课程研发活动,建立党性教育专题库。可以建立项目研发小组,老、中、青结合,各学科交叉,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攻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比赛、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使优秀教学专题脱颖而出;还可以面向社会专题招标活动,将高校、科研机构、其他培训机构的优秀教学专题和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引进党性教育培训之中。等等。

2.5建设红色资源师资队伍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本领过硬、勇于担当、又红又专的红色资源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调动一切人才资源,为党性教育服务。对于本校的专职教师采取“走出去”战略,制定师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分批地输送教师赴革命老区、干部教育学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学习培训;对于革命老区建设者、红色精神亲历者或见证者、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执政有方的领导干部等,采取“请进来”战略,有组织地邀请他们为学员讲课,聘请他们为党性教育客座教授,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制定师资培训和目标管理方案,有计划地对党性教育教师进行轮训;两支师资队伍互相学习借鉴,加强合作交流,建立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党性教育智库。

2.6开展红色资源课题研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研是教学之源。党性教育要长期保持活力,必须建立在丰硕的科研成果之上。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以科研之源拓教学之流,建设研究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可以与革命老区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共同研究发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可以面向社会招标课题,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人才加盟,共同为红色资源的研究贡献智慧。有条件的党校可设置硕士、博士点,在开展研究的同时培养师资人才。

作者简介:台红(1960-)女,安徽淮南人,中共淮南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基层党建研究。

参考文献

[1] 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2] 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3] 赖华林,曹开华.“红色资源”开发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4-09-22.

[4] .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 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N].人民日报,2014-08-01(01).

传承红色精神调研报告范文2

总的看来,这些先进单位,按照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五进”和省直工委“五个纳入”的要求,大力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形成了学习、弘扬、践行延安精神的浓厚氛围,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

一、领导重视

这些先进单位,对延安精神进机关,国企、高校工作高度重视,将之列入议事日程,明确在党委的领导下,由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党办落实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制,有以下特点。

1. 党委把宣传、弘扬延安精神作为中心小组学习的内容之一。一把手亲自讲、亲自写,在纪念建党90周年等重要活动中,一批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带头写文章。如:长江委员会党委书记蔡其华讲以延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党课。省国家安全厅厅长朱小林要求把开展延安精神进机关活动,作为加强机关党委、服务中心,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载体;厅机关党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吴卫民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干警多读“老三篇”,多学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用延安精神鼓舞士气。省地税局定期组织各市地税局、一把手和省地税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集中学习研究、讨论延安精神,党组书记、局长许建国多次撰写心得体会,向全体党员讲“弘扬延安精神,保持优良作风”的党课。

2. 精心组织,把“延安精神进机关”工作抓得紧、抓得实。省民政厅党组高度重视“延安精神进机关”活动,做到常抓不懈,抓紧不放,做到了“五有”,即有领导,有制度,有方案,有经费,有氛围。

3. 创新阵地教育载体,亲身感受延安精神。许多单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延安精神在干部职工中真正入脑存心。各单位组织赴革命圣地延安、西柏坡、井岗山等地参观学习,亲自体验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环境,缅怀了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感受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爱祖国、爱人民、爱岗位的高尚情怀。如省地税局、省国家安全厅、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组织大批党员、干部赴革命圣地接受教育。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重视媒体优势,大力宣传延安精神,做好全省延安精神宣传报道工作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加强对集团干部职工的革命传统教育。先后组织党委中心组赴延安、西柏坡学习考察。三环集团分两批组织各企业党委及部门负责人、机关全体党员前往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公司下属7家企业,组织1000名员工赴延安进行参观学习。省食品药品监督局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邀请全国食品药品系统楷模,全国先进标兵——延安市食品药品管理局党组书记史俊琴同志作现场报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延安精神的宣传,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对党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史和延安精神有了更为感性的体会和更加理性的认识,在理论上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净化。

4. 在党委领导下,党政工团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初步形成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的良好局面。各单位都明确“进机关、进国企、进高校”活动由机关党委负责,党办具体落实日常工作。在高校党政工作中充分发挥学工部、教务处、共青团组织的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由团委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践行延安精神。

二、内容丰富

在开展延安精神学习宣传活动中,各单位按要求,结合各项工作的实际,突出工作的特点,创新载体,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1. 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江汉油田坚持把延安精神融入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党员和职工创先争优热情。注重用延安精神指导“抓基层、固根本、上水平”,引导干部职工既在岗位上当先进,又在“八小时外”做表率。他们在小区开展试点,党员八小时外持“连心卡”在社区工作,主动认领政策宣传环境美化、就业咨询、纠纷调解等方面的公益岗位任务,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连心卡”成为全国群众思想工作的创新案例。

2. 活动形式多样,既热烈又扎实。如三环集团开展的“五个一”活动:举办一场报告会,开展一次考察活动,组织一次研讨会,搞一次书画比赛,宣传一批先进典型,有效地激发了职工践行延安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注重“结合”和“融入”,使“进机关”工作落到实处。如省民政厅的“三个结合”、江汉油田的“四个融入”、长江委员会的“六个融入”都使延安精神的学习宣传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实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创新文化教育载体,大力宣传延安精神。许多单位为了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结合重大节日,如建党9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建国60周年等重大活动,组织干部职工“阅读红书”、“传唱红歌”、观看“红”、编“红色短信”、诵读“红色经典”、参观“红色旧址”、设置“红色展板”、悬挂“红色标语”、开辟“红色专栏”、组织“红色旅游”等。

三、成效显著

1.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单位和事业的发展。省国家安全厅是隐蔽战线,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例。他们长期以来,坚持政治建警、举旗练魂,用延安精神武装干警,保持“对党绝对忠诚,精干内行,甘当无名英雄”我党隐蔽战线的优良传统作风,树立“忠诚、进取、精干、慎独、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国安干警核心价值观,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

2. 以开展延安精神进机关为抓手,推动事业的发展。省地税局领导深有体会地说:我们着力“三推三带”,即推动延安精神传承载体的创新,带动党员先锋意识的增强;推动延安精神弘扬机制的完善,带动机关党建水平的提升;推动延安精神践行实效的放大,带动税收业务的创新。不断推动地税事业实践跨越式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该局成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3. 以延安精神为指导,践行跨越式发展。省食品药品监督局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提升科学监管能力,保障了食品药品安全,促进了药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国第一家创建省级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投资近5亿元,建设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湖北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中心,被列入“十二五”全省十大重点民生工程。

4. 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校训让延安精神在大学生中发扬光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采取很多措施把我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融入到学校的建设发展和育人工作中。

通过实地调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不足:一是在机关、院校、国企中发展不平衡,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领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载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三是有的单位联系实际还不够紧密。

传承红色精神调研报告范文3

本团队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士官生组建。为深入学习沂蒙文化,调查其传承与弘扬情况,本团队利用六天的时间,深入沂蒙革命老区,采取实地走访调研、参观学习的方式,对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文化站站长、村民、老党员、退伍军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群众、临沂大学副教授曲元刚等进行了专项调研。

在活动开展前,团队成员就任务分工、实践地点、活动流程安排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由于团队成员缺少“三下乡”调研经历,所以在本次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碰了不少“钉子”,但团队成员秉持“钉钉子”精神,咬住问题不放松,群策群力,克服了许多难题。

在六天的调研学习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但不呆板,遇到特殊问题,灵活处理、相互合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使得本团队在调研中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比如在费县马庄镇娄子峪村,村子坐落在山腰处,建筑分散,结构复杂,山路崎岖难走;当地百姓多为留守老人,不会讲普通话,按照计划中的工作安排进行开展显然行不通。针对这一情况,团队成员果断采用分区、分组、分批次的方式开展调研,一些同学临时担任摄像、记录,家在临沂附近的两位成员分别担任翻译的角色……正是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才使得调研得以顺利开展。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团队成员时刻保持良好的作风,展现出了当代准军人应有的军政素质。其挺拔的身姿,帅气的形象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感染了所有走访的群众。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团队成员不忘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实时传播沂蒙红色故事,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路,针对当地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自身的感悟和思想变化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受访者。

传承红色精神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①在这方面,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去感染大学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

1 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虽几经调整,可仍未完全摆脱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对此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②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时效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③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导读物,开设相关的素质课和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2 把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高校要努力把红色文化请进大学校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④高校可以邀请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校举办专题展览和专题活动;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等。这一系列的“红色活动”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能将历史与现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校师生奉献一道精神大餐。

3 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轫于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危难存亡时期,百年来不少高校与民族共荣辱,与国家同兴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某种层面来说,高校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民族荣辱史,又是一部革命斗争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史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对学生进行极有感染力、极具针对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纵观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史,虽然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学校旧时的模样,然而百年的风雨仍然抹不去对今日学校的影响。杰出校友、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就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学校的中心广场被命名为“恽代英广场”,并树立了恽代英的汉白玉雕像供师生瞻仰。同时,为了深入学习恽代英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学校还不断深化对恽代英及其革命精神的研究,2005年召开了“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恽代英年谱》等学术专著。

4 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更要从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上进行创新。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原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要牢牢把握校园网的主动权,密切关注校园bbs、门户网站等学生关注度高的平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服务性的红色文化网站,以专版、专栏、专题等各种方式,构建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网络文化,抵制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腐朽堕落的“黄色文化”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侵蚀,使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5 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亲历红色圣地,选派学生赴相关地区学习考察,深化和拓展“红色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参观者和学习者,还要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同时,高校应该和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共建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坚实的平台。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是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大学生在教育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04-10-14.

[2]闫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2):98-99.

传承红色精神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古田会议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弘扬创新

古田会议精神是指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精神,基本内涵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团结奋进,求是创新”。国内党史军史学界关于古田会议精神的研究已经出版了傅柒生著《军魂:古田会议纪实》;黄宏、林仁芳主编《古田精神》;本书编写组编著的《古田会议精神读本》等专著,发表了不少论文,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古田会议精神的形成、内涵与价值。当前,在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念下,我们应该进一步凝练阐释古田会议精神内涵,正确认识古田会议精神的传承创新关系,在中国梦理念下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深刻阐释古田会议精神的科学内涵

古田会议精神内涵博大精深,特色显著。思想建党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政治建军是古田会议精神的灵魂,团结奋进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本质,求是创新是古田会议精神的追求。

(一)思想建党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无需认为古田会议精神与三湾改编精神、苏区精神或长征精神都有“坚定信念”的内涵,有雷同无特色之嫌,因为古田会议精神与三湾改编精神、“赣南三整”精神、井冈山精神、“东井冈”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本身就是一脉相承、承上启下的关系,内涵相同是自然的正常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创新发展关系的体现。古田会议决议将三湾改编提出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强调为“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②红四军进入闽西后,部队存在严重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想开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不愿做艰苦的群众工作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工作。因此,要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必须整顿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扰,以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和训练军队。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提出了纠正的方法,明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不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不肃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更不能担负重大的斗争任务。①古田会议决议详细规定了党员教育十个方面的材料,即:政治分析;上级领导的通告的讨论;组织常识;红军党内八个错误思想的纠正;反对机会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及反对派问题的讨论;群众工作的策略和技术;游击区域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社会经济科学的研究;革命的目前阶段和他的前途问题。具体规定了党内思想教育十八种方法,即:党报;政治简报;编制各种教育同志的小册子;训练班;有组织地分配看书;对不认字党员读书报;个别谈话;批评;小组会;支部大会;支部委联席会;纵队为单位组长以上活动分子会议;全军支队以上活动分子大会;纵队为单位党员大会;纵队为单位书、宣、组联席会;全军支队以上书、宣、组联席会;政治讨论会;适当地分配党员参加实际工作。古田会议决议还总结归纳了十大教授法: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班要用讨论式。这样,首先从思想上加强了党和军队的建设,为造就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政治建军是古田会议精神的灵魂。、率领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向赣南进军,在领导创建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始终将军事斗争与红军部队的政治建设结合起来,将红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②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发展党员的五个条件:政治思想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在实际工作中,从南昌起义到古田会议我党我军的好传统也得到贯彻落实,“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明证。

(三)团结奋进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本质。古田会议召开前夕,光明磊落,如实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工作,深明大义,在“九月来信”中明确肯定“以乡村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号召红四军全体指战员要维护、的领导。以团结为重,不计前嫌,在的迎请下回到红四军领导岗位,主持古田会议决议的起草工作,圆满地召开了古田会议。致信中共中央说:“四军党内的团结,在中央正确指导之下,完全不成问题。”③上述史实就是古田会议团结奋进精神的写照。

(四)求是创新是古田会议精神的追求。古田会议开创了一系列中国革命之最: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继“九月来信”之后首次阐述“群众路线”概念;在古田会议时期第一次形成“毛朱周”领导体制。《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史称“九月来信”)提出的“群众路线”思想,被在新泉“望云草室”写进了“中共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并在创建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得到贯彻执行。中央“九月来信”还要求红四军全体指战员要维护、的领导,“应仍为前委书记”,强调“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指导机关,这是正确的,绝不能动摇。”④这就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奠定了重要思想和组织基础。、、三位伟人最终会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最重要成员。由此说明,求是创新是古田会议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正确认识古田会议精神的传承创新关系

“中国苏维埃运动有着浓厚的历史泉源,中国苏维埃运动与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①古田会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包含新泉整训精神,上承三湾改编精神、“赣南三整”精神、“东井冈”精神和井冈山精神,下启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几种革命精神之间是传承创新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联。理应整体继承,联合弘扬,协同创新。

(一)古田会议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发展。从井冈山时期(1927.10―1930.2)大范围来说,古田会议召开的时间属于井冈山时期,古田会议精神包含在井冈山精神之内,是井冈山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将古田会议精神单独提炼出来命名,其性质内涵与井冈山精神也是相通的,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古田会议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创造者是相同的,都是、领导的红四军和湘赣边、闽赣边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创造主体一样的基础上,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同的情况下,创造客体就是前后相续的类型,是相互关联的载体。因此,古田会议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表现出极深的相似性和内联性。

(二)古田会议精神是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1月4日,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是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前后相续的传承创新关系。

(三)古田会议精神包含新泉整训精神,丰富了三湾改编精神。古田会议召开前夕,1929年5月、6月和12月,、率领红四军先后三次进驻福建新泉休整或整训,形成了以“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调查研究、严明纪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新泉整训精神。新泉整训是古田会议的前奏,为古田会议的召开作了前期准备。新泉整训精神与古田会议精神是相通一致的。古田会议精神与以“思想建党、民主建军,严明纪律,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三湾改编精神比较而言,也有继承性和相似性,是三湾改编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民族复兴理念下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

古田会议是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或改革开放新时期,古田会议精神仍然具有长远的时代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的理念下,要将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增加正能量,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将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②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将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培育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应该充分发挥古田会议纪念馆的展示教育形式,通过反映古田会议精神的大量档案、图片、文物等展示,吸引群众参观瞻仰,起到教育观众作用。

(二)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田会议的优良传统为党和人民军队所继承发扬,1948年3月,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建议:“在部队中试验组织士兵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认为“中共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上规定了的士兵会的组织,似较适宜。”①世纪伟人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同志就为我们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②“在井冈山时期,即红军创建时期,同志的建党思想就很明确。大家看看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就可以了解。”③在这里,邓小平肯定了在红军时期的建党学说,认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同志”。今天我们传承弘扬创新古田会议精神,必须深刻认识古田会议的伟大历史作用,从而进一步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牢固树立中国梦理念,正确理解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要用古田会议精神和革命烈士的英勇牺牲精神去教育和塑造青年学生坚持中国道路,帮助青年学生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繁荣红色旅游是传承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的重要路径。古田会议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除古田会议会址外,还有新泉撰写古田会议决议的“望云草室”、工农妇女夜校旧址、士兵调查会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旧址、官庄农民调查会旧址、连南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部级文保单位,应该和古田会议旧址群、闽西革命旧址群、三湾改编纪念馆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遗址连接起来,构建一条源流明晰、联系紧密的红色旅游线路,供人们参观瞻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古田精神不断得到弘扬光大。

(三)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正能量。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理想。他说:我们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

现。④从红船精神以来的中国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与神圣追求,是同志阐述的“中国梦”理想的历史根基。古田会议纪念馆可以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文物等陈列展览,集中展示古田会议精神和苏区精神,发挥纪念馆的观众教育作用。

传承红色精神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红色旅游;旅游节事;红色旅游节事

本文是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030228)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0日

一、基础研究

(一)红色旅游。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旅游节事。旅游节事是以举办地综合实力为基础,在政府积极配合、媒体高度关注、公众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大型活动。具有地域性、参与性、周期性和时间性、综合性、文化性的特点,发展节事旅游有利于塑造区域旅游形象,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多种牵动效用。

(三)红色旅游节事。红色旅游节事活动是指针对红色景区某一特定的红色文化主题,事先通过安排活动、公告活动的内容时程,并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庆祝或展示,以达到吸引游客前往,并进行相关观光消费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红色旅游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红色旅游节事活动此起彼伏,不仅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成为我国红色旅游市场不断升温的助推器,直接推动了市场营销的展开。在此形势下,深入研究红色旅游节事活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对于红色旅游的持久、健康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红色旅游节事的功能

各地区举办红色旅游节事的目的不仅在于吸引旅游者和赞助商,最主要的在于举办后带来的多种牵动效应。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一方面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当地带来知名度、美誉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社会效益;同时,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革命传统文化、挖掘和发地方特色文化;此外,红色旅游节事承载着党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巨大使命,具有巩固党政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功能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旅游节事活动以革命重要文物、遗址遗迹、纪念地、故居旧居等作为活动载体,通过文艺汇演、博览会、运动会等形式彰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使命感。

2、传承革命优秀传统。红色旅游节事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目的,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活动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斗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继承和发扬革命优秀传统、陶冶广大群众的革命情操。

3、加强党性教育。红色旅游节事活动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红色文化底蕴,红色旅游节事通过多样性的主题和内容能够提供可见、可听、可动的产品来宣传党政建设、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

4、巩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红色旅游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巩固的要求。红色旅游节事是红色旅游的新兴载体,是红色旅游探索的创新型市场化经营模式,其核心在于巩固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红色旅游节事中,人们受到社会主义理想的洗礼和熏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们情感上的升华。

(二)社会功能

1、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能够进一步加强地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通过汇聚力量,有效整合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优化社会环境。如举办地区的交通通达性提高,旅游咨询和服务配套设施优化,综合消费场所更加健全等。

2、增加地区就业。随着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地区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服务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队伍优化活动的管理和服务质量,进而催生出新的志愿者岗位、商业岗位和节事运作管理相关岗位增加地区就业。

3、改进治安状况。一方面为保证节事顺利开展,地区相关部门会加大力度整顿治安状况;另一方面通过红色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展,其红色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形成喜庆团结的生活氛围,无形中推动了地区治安状况的改善。

4、提升居民综合素质。红色旅游节事开展带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科学信息,有利于地区居民思想的开放和科学发展观念的培养。此外,红色旅游节事秉承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革命优秀传统的内涵,潜移默化地陶冶居民的自身德行品质修养,激发居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进而不断增强其综合素质。

5、优化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在红色旅游节事活动举办中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一是整洁、优美的卫生环境和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红色旅游节事成功举办的要求;二是红色旅游节事的活动举办提高地区环境管理、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整体居民素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经济功能

1、增加地区经济收入。红色旅游节事举办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和投资商的参与,增加地区宾馆酒店商业市场的兴旺,旅游购物和娱乐经济消费提高。同时,大型开幕式和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电视传播收入,以推动持久的市场经济活力。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对当地的旅游、餐饮、购物、住宿、交通、广告、通讯、娱乐等行业都有福射性带动效应,能有效激活举办地各行业的消费需求,推动相关产业多层次、宽领域创新与合作,形成以红色旅游节事为核心品牌的产业圈,使红色旅游节事活动的产销各要素在高效的产业价值链内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3、引进资金项目。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为地区政府和各界人士与海内外朋友交流提供了平台,为本地企业、商家与国内外客商的合作创造了巨大机遇。通过红色旅游节事的举办引导投资商考察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新项目。

(四)文化功能。红色旅游节事是展现民族文化窗口,是对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研究地域文化的朗匙,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尊重和有效发、保护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如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革命经典故事、红歌、红色书籍、革命遗物遗址、地方少数民族特有习俗等。通过举办红色旅游节事能够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红色文化、挖掘与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

(一)评价模型的建立。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作者通过对红色旅游、旅游节事、红色旅游节事等相关文献的追溯和整理,阐述了红色旅游节事的主要功能,并通过游客访谈收集到大量与红色旅游节事相关的“关键事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相应的概念都进行了界定,而访谈则为模型构建及问卷设计提供了更清楚的思路。因此,作者在文献研究和游客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主题,提出了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表1)

(二)提升河北红色旅游节事策略研究

1、主题选择。每一个体验的营造都应当有一个合适的主题,而这个主题的好与坏都将直接影响到人们体验的质量。所以,寻找一个合适的主题可以说是红色旅游节事设计的中心环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构思创意主题、利用积极信号改善印象、消除负面信号、添加纪念品和调动五种方式来实现。

2、人员配备。良好的主题设计能带给游客惊喜,但游客惊喜是建立在游客满意度基础上的。服务人员是节事活动中和游客直接进行接触的,体验的好坏,人员的配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面积极信号的传递也要依靠工作人员的多方面参与。河北红色旅游节事活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体验的营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对提高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有重要意义。

工作即表演,工作人员要对自己所营造的体验充满信心和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带有目的地去表演。玩耍、每天制造快乐、心无杂念、选择正确的态度能帮助员工正确地理解自己的工作。这就对河北红色旅游节事活动人员配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提高参与者的道德素质,比如与各高校合作展开志愿者征集活动,避免人员素质低下破坏体验效果;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其深刻理解自己的角色,用饱满的热情去营造体验。

3、环境营造。对于河北省红色旅游节事的环境塑造,首先要考虑的也就是对感官的刺激,其次是在保证感官刺激的前提下,红色旅游节事环境营造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节事旅游对社会的引导作用,从而体现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4、纪念品开发。旅游纪念品是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是旅游者美好回忆的见证。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节事旅游更加侧重纪念品的开发,无论是纪念品的购买过程,还是节事活动结束后都应该是美好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节事活动的暂时集中性,旅游者在节事活动结束后返回常住地并将自己喜欢的纪念品带回那里,体验经济认为这是企业进行宣传的重要方式,所以高质量、承载旅游者回忆的纪念品不仅在销售时给当地带来高额利润,而且作为旅游者回忆的见证,旅游者会以纪念品为载体将其美好体验讲述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以纪念品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这种美好回忆的向往,成为下一次节事旅游活动的直接体验者。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

缺乏品牌和特色商品,小规模开发与经营,品种和质量有待加强流通渠道不畅,购物环境不理想和商品的旅游后影响力不强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慧贞.节事旅游要素研究.南宁:广西大学旅游系,2004.

[2]刘宁宁.体验经济视野中的节事类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2004.

[3]蔡礼彬.论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洛阳牡丹花会为例.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