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艺术论文范例6篇

播音主持艺术论文

播音主持艺术论文范文1

(一)进行针对性教学

首先从声、韵、调语音的基本功来练习好语音,这是普通话口语表达的一个关键。对于普通话语音,主要是从声母、韵母、调值等来考虑。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要一方面有问题,就会影响语音,造成发音的错误、不完整等,所以,提高普通话水平是必须的,应该从声、韵、调开始练习,这是基础发音的训练。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开学前,大部分学生是有良好的语音的基础,但也存在方言,随着地区的不同,每个人的语音存在不足,即存在“尖音”“齿间音”“前后鼻音”分不清楚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在语音的调值上具有差别,所以,我们进行针对性地教学是必要的。这是打好普通话的语音的一个基本。

(二)理论结合实践

为了掌握正确的发音,对于播音主持与播音员的语音,除了要求规范,还要具有优美的感觉,这里也指唇、齿、舌等的运用,需要灵活、有力;而发音部位、发音的方法,需要准确、到位,即在发音方面,咬字上不要含混字、不脱漏字、不吃字等情况。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抓好普通话的基础,尤其是发音理论的教学,在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的前提下,准确读好普通话是关键,从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把握好普通话的发音、变化的规律。换句话说,从声母发音的部位、方法上考虑,以及韵母舌位、唇形、动程;或者声调的调型、调值;音变的形式、规则等方面来综合考虑,这是最基础的,需要一招、一式、扎扎、实实的做起,在每个音素的发音上,都要达到准确、到家。只有从根本上消除自己在语音方面的不足,才能学成最纯、最正、标准的普通话。

(三)找出方言的差异

为了突破语音的重难点,找出不同地区、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特点是必要的,对于普通话的差异和关系,这些地方是不同的。如在山东、辽宁地区,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是声调上的差异;而四川、重庆等地,普通话的难点是在前后鼻音、轻重上的不同。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出生地,了解和分析其语音的条件、背景,在结合各地方言的基础上,来区别出与普通话的不同,再针对其不同进行重点、难点语音的练习,这很容易收到好的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那些方言不同与普通话的地方,如:“舌尖前阻的z、c、s发成了舌尖后阻的zh、ch、sh,舌面声母的j、q、x发成了舌尖前音,前鼻音韵母的in、en发成了后鼻音ing、eng”等。这些是区别很显眼的,在记忆和纠正上,是不困难的。对于那些和普通话发音大体相近或相似的语音是最难区别的。如在某些方言中,与普通话比较,阴平调的调型是相同的,但调值不同;而后鼻韵母、儿化时,元音不是鼻化的;在四川方言中,存在轻重格式的不同。所以,对于这些细微的差别,一旦长久不注意,就会让人听不懂发音。

(四)需要分阶段性教学

我们从“字音”开始到“说话”,是一个应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通话的运用水平需要提高,按照从低到高来划分为,往往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能够单独的去读字音、词语,而且语音要正确;第二阶段、能够读论文,语音要正确;第三阶段、能够以最随意的状态来表达,语音也要正确。在教学中,往往最容易不重视的是在第二三阶段的训练。学生往往在大量的训练后,存在满足的心理,认为自己在语音方面不存在问题了。这样的话,在论文朗读或说话时,只注意了语言的表达,就会暴露出大量的语音问题。

二、结语

播音主持艺术论文范文2

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

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精英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播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所以,结合普通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宽进严出”的教学方法。即宽口径招生,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分块管理,制定并实施“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入学1-2年时间内进行专业平台基础课群教育,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了解学院的情况、专业的内容,学院也了解了每位学生的的专业情况,在第二学年,从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学生发展潜力、个人发展兴趣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比如说适应在播音方向发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前的实践技能和把握稿件的能力;对于适合做电视主持人的学生,加强镜头前的实践和备稿、控场等相关业务能力;对于文字功底很强的学生,可以试图培养其文稿策划和编辑的能力;对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公关礼仪(婚庆主持、会议主持)方面的培养。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对学生快速适应就业及社会工作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在宽而坚实的基础上,力求精而深。根据岗位定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的培养岗位主要分三个方面,即播音主持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公关礼仪主持方向。

3.1播音主持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角色的工作。这个方向对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底、较强的思辨能力、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形象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和镜头前“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语言创作能力。

在播音与主持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主要的课程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C1)每学期进行一场专业汇报,包括朗诵、不同风格的栏目主持。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熟知一线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工作现状,开学后上交实习报告,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3.2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与制作等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创作、编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方面的管理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文学史、采访与写作、节目采编与制作、电视艺术概论、影视编导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Z)每学期末上交最低两个自编自导的栏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开学后上调查实习报告,获得学期的实践学分。

3.3公关礼仪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婚礼、晚会、庆典和展会等主持和策划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市场调研、综合分析与创意策划能力。

在公关礼仪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主持和策划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礼仪基础、非节目主持艺术、表演基础与技巧、商务口语表达、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1)每学期上交最低两个由自己参与主持或策划的节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播音主持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播音主持; 艺术; 发展; 创新

    随着科技进步、时展、信息社会的逐渐形成、知识经济的到来、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上的变革等,播音主持工作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为播音主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播音方式变革、传播媒体增多、传播条件改善。随着传播组织的更加专业化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创作样式、创作手段、创作工具、创作依据、创作观念、创作状态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同时,播音主持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

    1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

    主持人和播音员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共同本质都是创作者和传播者。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内容逐渐趋于一致。未来播音员和主持人会逐渐融合在一起,从业人员需要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多项技能。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变得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所以播音主持工作需要做到规范化。播音事业正变得市场化,市场化条件下的运作模式需要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因此,播音事业要求更高的职业化。只有达到高水平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主持人和播音员的素质要求更高,适应力更强,个性更鲜明。由于网络和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电视台、通讯、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主持人、播音员会出现不止一种媒介上。主持的种类越来越多,节目分化也就越来越细。如文艺节目可细分为娱乐类、综艺类等,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知识素养和较强的能力,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才能胜任主持各种节目的任务。

    创作主体的技术含量增多,知识结构加大。创作主体的能力增强,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编播和制作为一体;以节目为单元,对创作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但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

    播音主持的创作依据音乐、稿件、画面等要素,这些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对节目的要求,稿件形式、音乐、画面变得多样化。

    2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创新是播音主持艺术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的必然要求。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可分为理论创新发展创新。

    2.1 理论创新

    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才刚走过启蒙的初创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还有许多领域有待开垦。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音主持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填充理论上的空白。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实践工作都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组成部分。播音主持的很多方面需要理论研究,在史论方面的理论研究,基本还是空白。播音发声、创作基础、传播方式、审美趋向、节目形态等需要有理论支撑。在广播业务方面,如评论节目、新闻节目、娱乐节目、专题节目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在专项研究方面,如播音创作心理、播音哲学、播音文化学、播音美学、播音艺术鉴赏学、播音教育学、播音管理学、语言传播研究、人机对话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等,都需要播音主持工作者进行研究。

    2.2 发展创新

    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和整个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当今世界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播音主持艺术时刻都在发展中创新,如广播与网络结合,互联网给播音主持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广播运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后,集文字、音响、声音、图像与一身,形态有了根本性变化。广播电视既有市场的属性,又有文化的属性,同时还有技术属性,各类新技术的运用为创作更多的节目样式提供了条件,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更多的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要有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驾驭能力。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变化,节目主持的形式也会不断变化与发展,两人合作主持、多人群体主持、现场同步主持、演播室与现场交错主持、多地点活动主持、异地交互主持等。时代的发展既给播音传播技术带来挑战和压力,也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提供了新天地。

    2.3 创新要处理好与导向、继承、知识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形态,新闻事业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政治目的、价值取向。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服装服饰、衣着打扮都有导向作用。创新是在继承上产生的,需要吸取前辈的经验。同时,任何创新都是同创作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要体现出流畅、灵活、独特性。

    3 提高播音主持的艺术个性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能调动听众的兴趣,能让听众接受。播音主持艺术是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的统一,播音主持应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创作要源于现实,要用语言展现个性魅力。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播音主持艺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时代在变,听众的口味也在变,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与活力。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提高艺术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1] 吕娟,刘菲. 浅谈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与分类.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5).

    [2] 王梓橙. 论播音主持艺术——让播音主持更具有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 科教文汇,2008(3):204-205.

播音主持艺术论文范文4

>> 播音主持批评对象备忘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 播音主持如何掌控电视新闻播音之技巧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播音主持专业日常教学评价研究 播音主持语言评价问题研究 播音主持高能素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非播音主持专业背景下播音主持课程教学初探 广播播音主持素养及主持技巧研究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 播音员主持人评优方法初探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初探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研究 播音员与主持人之区别 当代广播传媒播音主持风格“雅俗”之辩 挑战金话筒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主持基本功之普通话训练 关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之体系初探 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之体系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秋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播音主持的理论现状与实践发展显现出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本文从学术发展、实践需求、媒介变化的层面分析了播音主持批评的可能性,从学科自身及相关学科的层面探讨了批评的可行性,从本体、功能、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论证了如何构建批评的系统性,以期对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体系提出基本的框架布局。 关键词:播音主持批评;可能性;可行性;系统性 中文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52-02

一、引 言

播音主持是“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的活动”[1]。但“播音主持批评”并非只局限于对实践活动的批评,而是从主体、作品、现象、理论、思潮等层面对播音主持所涉及的整体系统进行阐释、分析、判断和评价。播音主持作为媒介与艺术体系内一门新兴的艺术活动,随着传媒事业的大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文化景象,但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与其实践活动相比却略显苍白,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更是鲜有人问津。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研究对于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整、创作实践的匡正与规范、艺术接受的拓宽与升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能性

(一)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

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大致经历了空白期、零散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五个阶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展开播音工作,这一阶段的理论发展几乎全部来自于实践经验,学术研究处于空白期。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播音经验汇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地方台播音员经验汇编等三本相关参考书籍的问世,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进入了零散的发展阶段。1963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中文播音专业正式招生,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迈进了理论的探索期。20年代80年代,随着《播音基础》《播音发声学》等学术理论著作的相继出版意味着研究体系迈入了发展阶段。90年代,《中国播音学》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真正诞生。进入新世纪以后,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构建逐步跨进了成熟阶段。

但是,相比于纷呈的播音主持活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推进仍旧略显缓慢。播音主持批评就是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却被忽视的课题。长久以来,虽然有不少经典的评价性文本,但缺少系统的批评学术研究,更遑论“批评学”的学科建设。批评长期落后于创作实践,尚未走向自觉已成为显而易见的理论困境。批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预见趋势、指明方向;但是在播音主持学术研究中,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播音主持学术研究自身的发展呼唤着肩负着重任的播音主持批评研究。

(二)播音主持实践的需要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但是这种实践不是盲目的、无序的,而应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实践需要理论,理论归于实践,当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对其进行理论高度的梳理与整合便成为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性条件。[2]”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热火朝天的业务研究,到1993年开始评选的金话筒奖,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当下,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在时代环境、媒介环境的影响下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却又好似陷入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尴尬之境。严肃节目娱乐化、娱乐节目低俗化,播音主持模式化、肤浅化、冷漠化、私欲化。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面对播音主持的实际境况,受众困惑,播音员主持人同样困惑。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应当让播音主持批评成为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对播音主持进行学理层面的批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的观念和方法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更能为他们将来走上播音主持岗位指明方向。播音主持的实践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

(三)传播媒介变化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经济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播媒介的具体形式。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需要前期的设计规划。就广播电视而言,时间顺序、编排意图、受众效果、广告效益等因素都会影响传统媒体的媒介行为。但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对于信息的是随时、快捷、简洁、个性化的,同时几乎是无成本的;另一方面,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中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使得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每个人都掌握了传播的主动权。“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下,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业余“评论家”,这些评论用或朴素或夸张的方式表达个人化的情感。尽管这些评论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的,但社会的需要也是催生播音主持批评的重要动力。

此外,新媒体的出现完全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则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便显得尤为重要,中西文化的碰撞,域内外文化的差异,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对立,需要坚持正确的创作观、需要坚持坚实的立足点,也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新形势下,播音理论的研究只有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才能打开新局面、迎接新气象。

三、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行性

(一)本学科层面

批评是一种理论活动,其在基础理论之上对批评对象进行提升。播音主持自身的学科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完善,业已初具规模、走向成熟,给播音主持批评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此外,当下的一些评论文章,或由于缺少批评理论支持,或由于缺少批评职业素养,呈现出随意化、模式化、个人化、功利化等“伪批评”状态。尽管播音主持批评的展开活动虽未蔚然成风,却也有片光零羽,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大有可为。

具体到播音主持批评的学科话语构建,应该是在坚持基本的学科标准、审美标准以及评价标准的批评模式下,对本学科范畴内的相关的业界动态、学术现状、现象思潮、学科融合、理论前沿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归纳性的分析、阐释、判断、鉴别,用严谨地思想观点和学术立场、正确的价值定位和情感取向进行清晰明确的理论阐述,形成科学化、复合化、专业化的批评路径。

(二)其他学科层面

媒介批评、电视批评等专业批评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论著也不甚丰饶,但其与播音主持密切相关。一般来看,播音主持多为其批评对象的一部分。由于批评主体对此缺少专业认识,批评显得不甚专业和深入,有待播音主持专业批评的补充和完善。文学批评、文化批评、艺术批评等伴随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理论较为成熟、体系较为完善,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现下与播音主持相关的评论文章大多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出发。诚然,艺术性是播音主持的重要属性,但绝非本质属性,切不可枝附叶从、失去自我。由此亦可见,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出现已迫在眉睫。

另外,音乐、美术、设计、雕塑、建筑、影视等具体艺术门类的批评有的方兴未艾,有的根深叶茂,它们有着各自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这些亦可作为播音主持批评的参照。

四、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系统性

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系统构建应是全面的、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而不应是零碎的、局部的、封闭的、静止的。因此,明确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成为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可以从本体、功能、主体、对象、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播音主持批评的本体论。阐释什么是播音主持批评、批评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批评的分类。以此为基础,深入到批评的具体范畴,理清播音主持批评的内在含义、本质属性和外在特征。

第二,播音主持批评的功能论。批评的功能并非局限于对理论研究以及学科前沿的补充与创新,更在于对相关文化现象、实践创作、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指导,体现为理论构建、填补空白、督导创作、匡正标准、审视现象、推动传播等具有指向性的功能。

第三,播音主持批评的主体论。哲学意义上的主体,一般指的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批评人员成为批评主体的集中表现。互联网时代,批评人员的范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人士,而是以一种批评泛化的趋势使得大众群体逐步成为批评的创造者。但是正在从事播音主持批评事业的主体理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术定位,具备丰富的阅历、广博的专业知识、睿智的艺术判断能力、高尚的理论人格魅力。

第四,播音主持批评的客体论。客体即对象,包含播音主持作品、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理论、文化现象、相关学术思潮等。明确播音主持批评对象的指向性、厘清对象的类型与特征是展开具体的、细致的、深入的批评活动的重要结点。

第五,播音主持批评的方法论。方法是一种指导创作、引导接受的现实方式,必须强调其自身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创新性。不同社会环境、审美标准、消费趋向,以及不同的学术视域、表现对象、作品形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同时应当警惕方法的局限性,要以开放语境接受各种具体的批评方法。考虑到播音主持学科的特殊性,民族化的批评方法理应是研究的重点,必须强调批评方法在形式、标准、内涵等具体路径上的民族特征。

第六,播音主持批评的标准论。批评标准的确定是批评活动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同的批评标准会催发不同的批评结果。播音主持批评的标准界定必须依托于政治、文化、艺术、媒介等社会环境,没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就难以对不同的批评对象进行把握。

播音主持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学业规划

作者简介:姜舒文(1969-),女,吉林延吉人,南昌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喻琴(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教育;姜璐(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综合性高校演艺产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4-1-16),主持人:喻琴;江西省艺术科学课题“互联网+时代戏曲音乐的社会传播研究”(编号:YG2015027),主持人:喻琴。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32-0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媒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全国共有108所院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远远超出了戏剧影视文学(55所)、编辑出版学(66所)、传播学(35所)、数字媒体艺术(52所)、数字媒体技术(57所)等专业的设置[1],成为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骨干和生力军。但与如火如荼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不相匹配的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状况却很不景气。许多学生在公开竞聘播音员、主持人时,经常铩羽而归,入选的反而是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科学、系统、专业训练的人[2]。残酷的竞争使得一批批怀着“播音主持梦”的学生不得不向其它职业分流,逐渐远离了广播电视领域。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在新的技术岗位上也不太受欢迎,工作得很不开心。“落选”、被“炒鱿鱼”、“下岗”所反馈的理由往往是“文化素质太差”、“缺乏人文知识的积累”、“爱出风头、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眼高手低”、“动口不动手,不会写作”、“很冷酷,没有人情味”、“爱打扮得花里胡哨,个性太强”……暴露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短板和弊端。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分别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以及目前媒体单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把握他们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寻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误区,探析改革与完善学生学业规划的对策。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

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充满兴趣,能够较明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学生最初选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原因大都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也有一些人出于升学压力选择这个专业,但进入大学后也能够较快地适应专业的学习,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定位[3]。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都有自己的定位,比如从事新闻播音、访谈类主持、综艺娱乐类主持等等。(如图1、2、3)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不平衡

根据调查显示:65%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待是一般,而对以后想要去什么单位就业,35%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近的电台,35%的学生会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其他人则是无所谓。目前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43家,各省台又分经济、都市、文艺、娱乐、旅游等频道。频道分化的精细致使其对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扩充,这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增加竞争压力。(如图4、5、6)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未来的学业规划和就业准备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强

当谈到对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规划时,50%的人有了解过,还有50%则不了解,了解的同学也比较盲目。为了更好的获得就业机会,40%的学生会在大学期间辅修双学位,其中70%则是集中选择经济以及法律类专业,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好准备。(如图7、8)

综合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打算,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打算考研,40%的学生打算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还有25%的学生打算从事别的行业。而对专业类学校的学生调查,85%的学生毕业后打算从事主持类的行业,例如新闻播音主持、访谈类主持等等,这与专业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多对这一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而对师范类的高校学生调查,90%的同学打算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7%的学生打算考研提升自己学业水平,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如图9)。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假期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则积极性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个专业,但是很多高校都是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成型,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学校开设的更多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的课程,而没有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很多学生到单位应聘虽然有一腔理论知识,可是真正到编导、采访、编辑等等实际工作却不会或者紧张干不好,当然,这也与学生本身也有很大关系[4]。

对于高校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训基地,2/3的学生是希望在边学习中边实践,还有1/3的学生认为实习基地再好不如去电视台亲身实践的效果好。最终我们的结论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是必修的,不管是在高校设立实习基地还是定期让学生去电视台实习。(如图10、11)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本课题组利用假期和实习的机会对一些高校历届毕业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录音口述、采写记录等方式对一些电视台、报社及文化传媒公司进行了调研,了解并掌握了传媒一线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及未来趋势。

(一)各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已经基本达到饱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

电视台级别越高,饱和程度也越高,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竞争越激烈。省一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而饱和的程度也较高。市一级电视台的情况稍好,但工作岗位也基本饱和。而区级和县级电视台的情况则比较乐观,工作岗位没有达到饱和,但据相关部门推测在未来的三年之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也将饱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般会经历一个轮流岗位的实习,时间大约在三个月,在实习期间一般安排在总编室,负责配音,出镜记者表现好的可以做小栏目的播音主持等工作。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会经历实习期、考察期。在实习阶段电视台会根据个人的特质及才能分到不同的频道和部门。步入工作岗位后一般是根据个人所接应的节目进行编辑,策划,主持人参与其中[5]。总的来说,播音主持人才在各个地方已经饱和,缺的只是创新、技术、心理素质好、应变能力强的人才。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基本可以胜任主播和出镜记者的工作,但是编导和节目策划的能力还需提高

编导和节目策划更注重创新能力和逻辑条理能力。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刚开始做这些工作时,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工作条理不清晰、创意局限、实战经验不足等问题[6]。并且各级电视台仍然希望招聘到优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即使在人员饱和程度很高的省一级电视台也仍然需要优秀的主持人。

(三)各级电视台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省级电视台,还是市级电视台或者是影响力较小的区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对学校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他们期望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当然,因为各级电视台的播出平台,播出节目内容,受众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同。省级电视台希望学校在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不仅培养他们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拥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他们更需要具有这些业务能力的主持人。而市一级的电视台在希望学校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像英语、心理这些都是需要的。而区一级的电视台因为影响力较小,他们则更加注重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实践能力。各高校有必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同时学生也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百万人群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业规划

学业生涯规划对一个渴望在自己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就像是一盏启明灯,始终告诉你前进的方向,让你不会迷茫徘徊[7]。鼓励学生树立高远理想,追求事业时,一定要用己之长,补己之短,用一生的努力去追梦,让理想变为现实。根据以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了解,我们对在校学生作了相应的学业规划,并且根据综合类、师范类、专业类三种类型的高校学生做了不同的学业规划(详见表1,表2,表3)。

通过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校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还得出了以下结论,希望它能够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相关的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将“人文素养”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即“器道合一”

二者之间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人文”缺失或“技能”缺失的培养机制都不利于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调查结果表明: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媒体行业的共识,它理应成为纠正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误区和老师、学生的思想误区的指导性思想。

(二)技能训练、文化知识、为人处事应该构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这三者的关系不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是境界的不同。也就是说,技能训练不能停留在“技”的传授及“技巧”的掌握,它应该向“道”的境界升华;文化知识的教授也不能停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及广度,而应该内化于心,成为境界提升的精神资源[8]。技能训练中有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中有人文素养,技能训练体现为人处事之道,文化知识包涵为人处事之道,可见,三者是相互融通,相辅相成。这一共识构成我们对“人文审美”教育内涵的界定,体现在智育、情育、道育、美育的统一体之中,其根本还在于“处事”原则,“做人”境界之中。

(三)目前技能训练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比例不是很合理,应该适当{整为5:5,应从课程设置上来完善“器”与“道”的关系

大部分业界人士认识到人文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增加人文类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此外,他们认为可以增强一些实战性的课程,尤其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十分重视。这给我们提供了培养方案与课程安排的许多启示。比如: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课程安排前后、比例的问题;课程类别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人文社科类课程重广博,技能培训课程重实战的问题;课程讲授与实战训练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思考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四)综合性高校与专业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较,综合性高校学生的优势在“综合素养”

这一方面表明目前人文类课程的效果比技能训练类课程效果得到了媒体人员的认可,说明这种优势应该保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办学的根基;另一方面也应该反思现行的“技能培训”课程,建立与媒体长期合作的机制,提高学生实践性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普通话”、“播音发声”的层面。因此,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最终的目标还在于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事件理解、即兴评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中激活综合能力,也需要创设合作与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9)[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9:590.

[2]罗幸.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学术论坛,2011(11):191.

[3]姚双喜.未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6(6):34.

[4]王振宇.试析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的对立[J].学习月刊,2010(12):126.

[5]陈京生.从职业能力需求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J].现代传播,2007(6):110.

[6]文.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52.

播音主持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播音,主持,发展

 

一、、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

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趋向,既要紧紧抓住其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由此产生出的基本特征,又要全方面、多角度来表明其表现形态。硕士论文,播音。

1、“传与受”始终贯穿播音主持艺术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抓住这一矛盾运动规律,就抓住播音主持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传与受”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它在媒体安家。它用播音主持艺术创造解释自己,但它不会因为媒体的更迭而消亡,也不因为媒体、主持字面名称的消化而消失,今天叫播音员、主持人,明天叫传媒人、传达者,这些称谓都无关紧要。无论是广播、窄播,还是交互式传播,传的主动性和地位并没有改变,“传与受”这一矛盾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

2、“播音员”“主持人”界限缩小,趋于融合。硕士论文,播音。这是因为上边所论述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所致。“播音员”“主持人”的称谓都只是一个过程,其本质和最终结果都是“传播者”、“传播主体”或“创作者”。从未来发展来看,播音员和主持人所从事的创作活动越来越趋于一致。在播音中要编排、要交流、要主持,在主持时要传达、要报告、要播出。事业的发展,由因人设岗、因人论岗变为以岗定人、因事论人。关键不在于你叫播音员还是主持人,关键是看你从事的是否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未来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一专多能,由单一型变为复合型,“播音员”“主持人”实际的融合会在本世纪变为现实。

3、播音员、主持人部分脱离媒体,出现“制播分离”或部分“制播分离”现象。由于媒体增多、竞争的激烈、产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也由于传播的集团化、节目中心制,使得一些非新闻类播音员、主持人如娱乐、综艺节目、少儿、专题节目、体育、科技等的主持人首先脱离某个媒体,伴随节目独立走向市场,以便服务于更多的媒体。硕士论文,播音。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政治性决定了在未来的时间里,新闻播音员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仍然会就职于某个媒体。

4、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化程度加强。硕士论文,播音。越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管理的产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运作的市场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规范化,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其职业化要求也就越高。只有职业化的高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中具有适应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其规范性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作为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纪律、语言的规范(按照国家等级标准要求上岗,未来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人机并用,信息化社会,科技含量高的广电等传媒会率先使用,到时,语言不规范难以工作),还包括评估体系标准的规范等等。

5、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属性呈多质性,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知识构成呈复合型。其创作既有再造性,也有创造性,是再造和创造的统一。硕士论文,播音。从对其符号系统重新构建来看是创造,从对前一次创作过程创造后所形成的创作素材来看是再造。这创造和再造,有时交互进行,有时同时开展。由于其技术含量增多,其知识结构表现为以新闻、语言、艺术、技术为主要版块的集成,是各知识结构群的有机统一。

9、创作主体知识结构加大,技术含量增多,能力增强。创作主体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访编辑兼做;以节目为单元,广播电视兼播,对创作主体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多。上述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条件的变化,使得创作主体要具有政治辨别力、敏锐观察力、现场反应力、转换应变力、快速记忆力、信息采集力、语言表达力、艺术审美力、技术操作力、策划创新力、节目制作力、市场竞争力、媒体适应力、心理承受力、整体驾驭力和综合调节力,这样才能把握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运动。在上述新的变化中,创作主体的创作主导地位没有变,依然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创作主体作为党的宣传员、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没有变。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及副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尽管有数字机器参与,那只不过是语言的帮手、辅助而已,不能代替创作主体自身语言的表达。播音主持工作的性质没有变,播音主持的创造性在新的条件、新的形势下将更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出来。硕士论文,播音。

10、播音主持创作依据节目稿件、音乐、画面、音响等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节目的中心地位日益显现,人们的节目意识日益增强。部分节目脱离媒体而走向传媒市场;稿件形式的多样化,稿件体现形式的立体化,稿件有形和无形的弹性化;音乐、音响的电脑化、仿真化;画面图像的多维化、立体化等等,但是各种创作素材的创作依据地位没有变。

二、如何面对未来

在21世纪的初期,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播音的样态特征,如前面所概括的:“变与不变的统一”。那些“变的因素”,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领域;那些“不变的因素”,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这些经验的新的挑战。可见,面向未来,迎面而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不断地解决新的课题中发展和前进。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提出挑战主要是针对创作主体而言。迎接挑战,就是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做到适应、优化和统一,即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优化内部要素的构成,使“变”与“不变”的因素在播音创作中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在新的天地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时代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促进传媒的发展和变革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更新观念,扩充现代知识结构,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工具的能力,提高语言功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因为越是与机器结合,越要求语言的准确规范,提高运用变化了的创作素材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为受众服务意识,满足受众更

高的信息需求和审美追求。科技的发展、传媒的进步,已经把广播和电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播音员都推到了一个平台上,形成了平等竞争的状态,这对广大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大批真具水平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必将应运而生。他们以节目为单元,以播音为主业,做到既能播音又能主持,既能干广播播音又能干电视播音,既能采访又能编辑,既能创意策划又能制作节目,成为高素质的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的创造者。

在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研究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拓宽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实践,服务传媒一线,总结历史经验,关注国际传媒,仅仅抓住规律,加强预测研究,组建研究梯队,活跃学术空气,开辟传媒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方面,要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根据传媒一线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更新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员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到发挥特色与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的有机统一,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播音主持合格人才。

在未来发展的世界中,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受众始终需求有声语言的传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不断以新的更加多样的形态呈现出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作要素的优化、“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必将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进入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