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例6篇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1

美国科学历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之后,才能称其为科学,否则,只能被看做是"前科学〃。"范式”(paradigm)最早作为一个概念被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是一种组织性的理论视角。就像一幢建筑,范式一旦被建造起来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承载了建筑者的梦想,也将梦想具体化。在库恩看来,"范式”一词与"科学共同体〃十分接近,科学共同体中所包含的信念、知识基础、研究工具,及其总和都可以在范式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可以说,范式集研究者的信念、知识储备、研究工具、价值判断等要素为一体,聚合着一门学科的理论传统,为其发展规划了科学的路径。

在充分认同库恩所提"范式”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将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加以研究,而相关学者则可被视为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在特定的圈层中,他们的成果可纳入相应的理论范式,在规定的学术视域下展开研究。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传统与现状

相较于其他成熟的学科门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研究尚显年轻。如果从1940年人民广播诞生之日算起,至今不过70余年,即便从20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广播电台创办算起,也不过百年历史。这与其上位学科新闻与传播学几个世纪的传承相比,差距立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电子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双重语境之下,社会人文心理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文化观念在器物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都发生了结构性裂变。这些社会思潮在传媒行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尽管受到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冲击,近期关于当下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研究表明,电视仍是受众最信任的传媒渠道,61.9%的被访者对此持认同观点。⑴作为广播电视媒介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中介,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扮演着传媒行业"把关人〃的角色,也在受众潜意识的期待视界中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因此,对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恰恰折射出学界对电子传媒行业文化体认的深度。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以播音业务研究为发端,在总结老一辈无产阶级播音艺术家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了声乐、曲艺等相关艺术门类的学理经验,诞生了一批相对成型的理论著述,如齐越的《献给祖国的声音》、徐恒的《播音发声学》、张颂的《播音语言通论》《播音创作基础》、吴郁的《播音学简明教程》、姚喜双的《播音学概论》等等。这些论著在传承播音业务传统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学理认知,时至今日,其思想仍在业内广泛传播。在众多著述中,已故张颂教授主编的《中国播音学》被视为集大成的扛鼎之作,此书出版十余年来,已成为国内该学科普遍认同的基础性教材,其研究视角、方法与态度体系,构架起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一种重要基础理论范式。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具有独特的本体性规律,但毕竟还有待完善和拓展。播音主持创作基于其实践性、形象性、音声性、多质性等特点,给学理总结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间分歧不断、争鸣不息。将具象化的声音、图像描摹为抽象的文字语言,不易;将转瞬即逝的文化现象勾勒为富于规律性的本行业文化地图,不易;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性表征转化为审美体认,不易;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集合点准确定位,实属不易。于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与广播电视行业的日新月异同行,研究中离散性的、富于洞见的个体化言说居多,而任何一点同一性共识的达成,都举步维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降,随着主持人队伍的广泛兴起,主持人文化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大批新观点、新主张层出不穷。以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坚持捍卫播音语言本体论,进而提出播音主持一体论和播音主持涵盖论。而以白谦诚为代表的新锐学派则坚决主张替代论,意为播音员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播音员终将为主持人所替代。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传播是单向传播亦或双向传播、播音员主持人是否需要表演、节目主持人的起源等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热议。理论交锋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界与业界专家各自秉承着自己的学术立场和理论主张,相持不下。

时代跨越至新世纪,论而不争的话题被暂时搁置,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诸多后起学者借时展的东风,借各自的学科优势,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拓宽了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视域。以深圳大学应天常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出发,独辟蹊径,开创了播音主持研究的南方学派,其专著《节目主持人通论》《节目主持语用学》等将语言学、社会学理论同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相对接,其扎实的论证、严谨的态度和鞭辟入里的观点获得了学界的赞许;南京师范大学毕一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贵武副教授则从传播学视域切入,分别出版了专著《语言与传播一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主持传播学概论》;上海戏剧学院的吴洪林教授将影视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关理论与训练方法同主持人培养相勾连,出版了专著《主持艺术》;吉林大学文学院孔朝蓬教授、施斌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依托本学院深厚的历史文学底蕴,重新编写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系列教材,以史论中介、价值趋附、经验认同为研究方法,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代表的传统精英学派并不甘寂寞,相继推出了《朗读学》《朗读美学》《语言和谐艺术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等一批著作,其学术脉络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可见一斑。

多元共存的研究格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阵地。然而,在百花齐放的繁华中也出现了乱象纷呈的尴尬景观。一些局外学者不明就里,仅靠一腔热忱盲目发表主张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在国内新闻及广播电视的核心期刊中,很大一部分关于播音主持的文章令人遗憾。要么停留在感想式、印象式的点评层面;要么作简单的业务总结,学理深度扁平化;要么以花哨的新鲜理论作浮夸式的学术包装,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则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核心价值缺失。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呼唤着理论创新,期待着百家争鸣,但也亟须坦诚的基础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播音与主持艺术集纳了相关学科的既有研究成果,也正在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当然,受到学科发展的时间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完备的理论体系尚未成型,原有的理论框架中还有很多偏颇有待斧正,很多细节有待完善。因此,建立相对统一的理论范式势在必行。这也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四大范式

理论构建的诉求在于解析人类社会不同领域中的思想与现象。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方法论武器,本文试图从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科学共同体〃视域出发,将共有的信念、知识基础、研究工具作为范式划分的基本依据。

笔者在系统研究了几十年播音主持艺术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前辈与同行的学术传统、背景、研究习惯与思想惯性,将学界研究归纳为四大范式,即技术艺术基础论、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意识形态决定论、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四大范式的研究视角、学术基础、思考重点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共同建构起播音主持艺术这座宏伟大厦。

1.技术艺术基础论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播音与主持艺术对于技术、技巧的依赖尤为明显。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艺术的本质是技术,所不同的,是一种创造美的技术。”西方著名的符号哲学家卡西尔也曾谈道:"艺术给予我们以实在的更丰富更生动的五彩缤纷的形象,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洞见了实在的形式结构。”[2]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创作实践表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娴熟的有声语言表达技能,再厚重的思想也将无从传达。为达到张颂教授所指出的"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有声语言传播境界,以技术、技巧支撑的艺术体验,无疑是一条难以规避的学科路径。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中的技术艺术基础论,恰是传承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学术传统,将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视为"人文精神的音声化〃。从语音发声、播音创作、文体播音等角度,对播音与主持艺术展开系统研究。在这一经典播音主持创作学派看来,自然主义倾向将导致大众传播陷入人际传播的汪洋,不得自拔。"能否在传播活动中创作出富有生命活力的有声语言作品,是体现传播主体生命活力、实现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关键”。

在技术艺术基础论的指导下,《播音发声学》(徐恒)、《播音创作基础》(张颂)、《中国播音学》(张颂等)成为这一传统学派的滥觞之作。在借鉴姊妹艺术的过程中,大量的原创理论推陈出新,形成其学科研究发展稳健而扎实的基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实验技术的发展,大量实验语音学的成果也被引入该研究领域,如以计算机技术替代真人的普通话语音测试、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考量播音艺术用声气息的变化等。可以说,技术艺术基础论作为经典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范式,以其厚重的历史经验、广泛的学术影响、卓有成效的现实成果,成为国内播音主持研究领域众多维度中的重要一极。

2.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渐次从传统播音员队伍中剥离出来,其独特、鲜活的传播形态受到了受众界、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将主持人文化现象搁置在现代化的电子传媒生态中进行审视,成为各派学人研究的重点。然而,也正由于对主持人这一新兴媒介现象的广泛、热切关注,新旧理论此消彼长,研究景况乱象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场域演化为一场缺乏学术对接点的芜杂讨论,传统学者忧心忡忡,后起学者愦愦不平。

事实上,将主持人现象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景观加以考察,无可厚非。关键是怎样在深谙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学理认知看做一个新陈代谢的渐进过程,而不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大清扫运动。任何盲目的所谓"填补空白〃"重大突破〃都显得幼稚与可笑。

作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研究有赖相关学科的成熟理论加以支撑。以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的范式为切入点,可吸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精华,将本学科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当今社会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创作,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下揉入人际传播而表现出的口语传播。广义上现代化、后现代化的社会语境,狭义上电子媒介的播出语境,是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逻辑起点,承认这一点,学者们对主持人角色、功能、社会价值的探讨才可能有同—性的价值归宿。语言符号学中的语境理论、能指所指理论、意义理论、神话理论等可将主持人传播符号加以细致解剖;传播学中的经验主义、批判主义、媒介环境主义又是对主持人传播文化研究的科学构建;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交往理论、对话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等可深入解读主持人传播的社会价值,搭建起传受双方的对话关系。总之,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是一个学术交锋最为复杂的场域,尽管如此,在通晓各派理论基点,厘清学术主张背后的清晰脉络后,这一范式可能成为深入读解、准确定位当下主持传播形态与观念的一把钥匙。

3. 意识形态决定论

播音主持创作、运作、研究景况在中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观念联系密切。尽管中西方国家对于民主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无论在哪一国度里,大众传播媒介都是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场域。播音员、主持人正是在意识形态的规约下进行着社会文化信息传播工作。因此,从意识形态入手对播音主持艺术进行研究,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

"意识形态〃概念起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后因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反复运用而被学术界熟识。一般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1977年商务印书馆版《现代汉语词典》"意识形态〃注: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抑或阿尔都塞的"询唤”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观念,诸多学者和研究流派都将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选在意识形态范畴。广播电视传播媒介"通过各种更加宏观的权力框架来联系各种家庭语境的构建;融合这些统治结构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在场(absence);将某些文化活动的作用当做社会控制的诸种形式,这可能比它们的符号丰富性更为重要”。

作为一架虹桥,意识形态将政治规约、媒介体制、选拔管理、使用机制等要素与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工作紧密勾连。事实上,任何以上要素的细微改变,都会对播音主持具体工作造成深刻影响。不难想见,意识形态决定论范式的提出,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而非虚张声势。

在中国当下社会,广播电视传播媒介仍是捍卫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国家机构,播音员主持人则是国家、政府话语的重要"把关人〃,对于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自然不能跨越意识形态规约范畴,用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体价值取向来覆盖带有国家意志的媒介价值取向。在避免政治身份简单化的前提之下,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身份识别、传播语言引领下的传统文化价值、本土文化价值等等,都是意识形态决定论范式框架下进行研究的具体内容。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广播电视的根本属性、传播语言的文化地位、有声语言的个性表征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共生共荣。

4. 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

对创作主体的研究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并不鲜见。如文学领域中对某位作家、诗人的研究,艺术学领域中对某位音乐家、导演的研究等,都属于对创作主体的研究范畴。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文学、艺术领域中对创作者的研究,已然跳脱出狭隘的文献学概念,更强调情境对主体意义的决定性。也就是说,将具体的创作者视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在应用性范畴之内,一切表意的符号实体都被囊括于其中。正如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言:"文本是复数的,具有无法缩减的多义性。"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中,有必要将某位具体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文本加以研究,在文本细读中,梳理出经验性判断、学理主张与文化深意,即本文中所称的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范式。

将具体的播音员主持人文本当做一个文化现象加以阐释,必然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总是要具有相应的文化蕴藉,这种文化蕴藉势必通过文化修辞手段呈现;其二,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修辞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修辞、口语修辞与文化语境的对话、交流可借用语言学模型等形式分析框架进行阐释。

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范式,不能停留在对受众阅听体验的感性描摹层面,传播主体文本有时呈现在受众感知觉范围内的信息是被部分遮蔽和抑制的,只有透过无意识层面,从创作主体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彼此依赖关系角度出发,去重新发现合理化阐释的结果。也就是说,潜藏在一般文本之下的,还有更需要挖掘和凝聚的第二重文本。

具体而言,对传播主体文本的深入阐释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跨越直观感受,探究文本的边缘、空白处;第二,从边缘、空白处寻觅第二重文本,并对其概括、梳理;第三,把第二重文本搁置在播音主持作品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在关系图谱中做合理化阐释。

值得一提的是,就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范式而言,深圳大学应天常教授于1999年出版的《节目主持艺术论》中,就不乏成功的个案研究范例,其经验值得汲取借鉴。

三、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学术规范

时下,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的论著颇丰,但细究起来,同一性重复阐释居多,鹤立鸡群的真知灼见鲜见;感想式、印象式业务总结居多,(下转第46页)参与者不仅是同人创作者,南派三叔还利用微博、百度贴吧等进行票选活动,使该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盗墓笔记》密室游戏在正式开放前进行为期5天的内测,内测除了可收集体验者的反馈意见,以便在正式推出之前予以完善,还能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增加受众的期待值。

结语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2

>> 播音主持批评对象备忘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 播音主持如何掌控电视新闻播音之技巧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播音主持专业日常教学评价研究 播音主持语言评价问题研究 播音主持高能素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非播音主持专业背景下播音主持课程教学初探 广播播音主持素养及主持技巧研究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 播音员主持人评优方法初探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初探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研究 播音员与主持人之区别 当代广播传媒播音主持风格“雅俗”之辩 挑战金话筒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主持基本功之普通话训练 关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之体系初探 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之体系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秋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播音主持的理论现状与实践发展显现出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本文从学术发展、实践需求、媒介变化的层面分析了播音主持批评的可能性,从学科自身及相关学科的层面探讨了批评的可行性,从本体、功能、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论证了如何构建批评的系统性,以期对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体系提出基本的框架布局。 关键词:播音主持批评;可能性;可行性;系统性 中文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52-02

一、引 言

播音主持是“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的活动”[1]。但“播音主持批评”并非只局限于对实践活动的批评,而是从主体、作品、现象、理论、思潮等层面对播音主持所涉及的整体系统进行阐释、分析、判断和评价。播音主持作为媒介与艺术体系内一门新兴的艺术活动,随着传媒事业的大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文化景象,但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与其实践活动相比却略显苍白,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更是鲜有人问津。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研究对于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整、创作实践的匡正与规范、艺术接受的拓宽与升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能性

(一)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

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大致经历了空白期、零散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五个阶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展开播音工作,这一阶段的理论发展几乎全部来自于实践经验,学术研究处于空白期。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播音经验汇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地方台播音员经验汇编等三本相关参考书籍的问世,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进入了零散的发展阶段。1963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中文播音专业正式招生,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迈进了理论的探索期。20年代80年代,随着《播音基础》《播音发声学》等学术理论著作的相继出版意味着研究体系迈入了发展阶段。90年代,《中国播音学》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真正诞生。进入新世纪以后,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构建逐步跨进了成熟阶段。

但是,相比于纷呈的播音主持活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推进仍旧略显缓慢。播音主持批评就是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却被忽视的课题。长久以来,虽然有不少经典的评价性文本,但缺少系统的批评学术研究,更遑论“批评学”的学科建设。批评长期落后于创作实践,尚未走向自觉已成为显而易见的理论困境。批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预见趋势、指明方向;但是在播音主持学术研究中,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播音主持学术研究自身的发展呼唤着肩负着重任的播音主持批评研究。

(二)播音主持实践的需要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但是这种实践不是盲目的、无序的,而应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实践需要理论,理论归于实践,当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对其进行理论高度的梳理与整合便成为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性条件。[2]”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热火朝天的业务研究,到1993年开始评选的金话筒奖,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当下,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在时代环境、媒介环境的影响下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却又好似陷入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尴尬之境。严肃节目娱乐化、娱乐节目低俗化,播音主持模式化、肤浅化、冷漠化、私欲化。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面对播音主持的实际境况,受众困惑,播音员主持人同样困惑。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应当让播音主持批评成为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对播音主持进行学理层面的批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的观念和方法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更能为他们将来走上播音主持岗位指明方向。播音主持的实践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

(三)传播媒介变化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经济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播媒介的具体形式。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需要前期的设计规划。就广播电视而言,时间顺序、编排意图、受众效果、广告效益等因素都会影响传统媒体的媒介行为。但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对于信息的是随时、快捷、简洁、个性化的,同时几乎是无成本的;另一方面,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中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使得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每个人都掌握了传播的主动权。“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下,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业余“评论家”,这些评论用或朴素或夸张的方式表达个人化的情感。尽管这些评论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的,但社会的需要也是催生播音主持批评的重要动力。

此外,新媒体的出现完全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则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便显得尤为重要,中西文化的碰撞,域内外文化的差异,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对立,需要坚持正确的创作观、需要坚持坚实的立足点,也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新形势下,播音理论的研究只有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才能打开新局面、迎接新气象。

三、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行性

(一)本学科层面

批评是一种理论活动,其在基础理论之上对批评对象进行提升。播音主持自身的学科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完善,业已初具规模、走向成熟,给播音主持批评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此外,当下的一些评论文章,或由于缺少批评理论支持,或由于缺少批评职业素养,呈现出随意化、模式化、个人化、功利化等“伪批评”状态。尽管播音主持批评的展开活动虽未蔚然成风,却也有片光零羽,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大有可为。

具体到播音主持批评的学科话语构建,应该是在坚持基本的学科标准、审美标准以及评价标准的批评模式下,对本学科范畴内的相关的业界动态、学术现状、现象思潮、学科融合、理论前沿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归纳性的分析、阐释、判断、鉴别,用严谨地思想观点和学术立场、正确的价值定位和情感取向进行清晰明确的理论阐述,形成科学化、复合化、专业化的批评路径。

(二)其他学科层面

媒介批评、电视批评等专业批评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论著也不甚丰饶,但其与播音主持密切相关。一般来看,播音主持多为其批评对象的一部分。由于批评主体对此缺少专业认识,批评显得不甚专业和深入,有待播音主持专业批评的补充和完善。文学批评、文化批评、艺术批评等伴随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理论较为成熟、体系较为完善,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现下与播音主持相关的评论文章大多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出发。诚然,艺术性是播音主持的重要属性,但绝非本质属性,切不可枝附叶从、失去自我。由此亦可见,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出现已迫在眉睫。

另外,音乐、美术、设计、雕塑、建筑、影视等具体艺术门类的批评有的方兴未艾,有的根深叶茂,它们有着各自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这些亦可作为播音主持批评的参照。

四、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系统性

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系统构建应是全面的、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而不应是零碎的、局部的、封闭的、静止的。因此,明确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成为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可以从本体、功能、主体、对象、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播音主持批评的本体论。阐释什么是播音主持批评、批评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批评的分类。以此为基础,深入到批评的具体范畴,理清播音主持批评的内在含义、本质属性和外在特征。

第二,播音主持批评的功能论。批评的功能并非局限于对理论研究以及学科前沿的补充与创新,更在于对相关文化现象、实践创作、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指导,体现为理论构建、填补空白、督导创作、匡正标准、审视现象、推动传播等具有指向性的功能。

第三,播音主持批评的主体论。哲学意义上的主体,一般指的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批评人员成为批评主体的集中表现。互联网时代,批评人员的范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人士,而是以一种批评泛化的趋势使得大众群体逐步成为批评的创造者。但是正在从事播音主持批评事业的主体理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术定位,具备丰富的阅历、广博的专业知识、睿智的艺术判断能力、高尚的理论人格魅力。

第四,播音主持批评的客体论。客体即对象,包含播音主持作品、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理论、文化现象、相关学术思潮等。明确播音主持批评对象的指向性、厘清对象的类型与特征是展开具体的、细致的、深入的批评活动的重要结点。

第五,播音主持批评的方法论。方法是一种指导创作、引导接受的现实方式,必须强调其自身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创新性。不同社会环境、审美标准、消费趋向,以及不同的学术视域、表现对象、作品形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同时应当警惕方法的局限性,要以开放语境接受各种具体的批评方法。考虑到播音主持学科的特殊性,民族化的批评方法理应是研究的重点,必须强调批评方法在形式、标准、内涵等具体路径上的民族特征。

第六,播音主持批评的标准论。批评标准的确定是批评活动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同的批评标准会催发不同的批评结果。播音主持批评的标准界定必须依托于政治、文化、艺术、媒介等社会环境,没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就难以对不同的批评对象进行把握。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3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播音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电子传媒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编辑和制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即兴口语表达、文艺作品演播、形体训练、语言学概论等。

主要选修课程:化妆与造型、公共关系学、影视配音艺术、体育评论解说、活动与会议主持、类型节目主持、音乐鉴赏、现代礼仪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中国艺术鉴赏、西方艺术鉴赏、社会热点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动画作品,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动画创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创意造型,动画艺术概论,动画人物速写,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数字绘画,美术构成法则,中外艺术史,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无纸动画技法,三维动画技法,无纸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艺术学概论,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动画后期制作与特效,数字雕刻艺术,定格动画,漫画创作,动画衍生品设计开发,广告动画创作,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连环画鉴赏与创作,动画策划与项目推广,插画创作,动画导演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热爱数字艺术事业和动画创作,有一定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播音与主持艺术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2-4日,复试3月5-6日。

初试科目:基本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朗读、模拟节目主持)。

复试科目:综合艺术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播读、即兴评述、现场答问)。

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影视创作与评论:(1) 电视编导基础;(2) 命题故事编写;(3) 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4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5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戏文创作与评论:(1) 分镜头脚本写作;(2) 命题故事写作;(3) 电影评论写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 3月2日

考试科目:彩画、连环画

1、彩画

考试要求:根据考场提供的黑白动画截图,绘制一幅彩色动画图像。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水粉颜料等。

2、连环画

考试要求:根据提供的动画稿本故事绘出连环画片断,采用写实画法,不得采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包括:(1)设计主人公形象;(2)绘制三幅能代表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画面;每幅都应画出边框线并注明顺序号;在每幅下面写出对故事画面的文字描述或角色语言对白(每幅不超过50字)。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4

主要核心课程有现代汉语、新闻学、传播学概论、播音学概论、艺术学概论、戏剧艺术概论电视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学、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及配音、即兴口语表达、录音技术与艺术、影像拍摄艺术、电视编辑艺术、非线性编辑技术、新闻采访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主持人大赛、参赛作品创作、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主要专业实验有普通话语音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验、播音发声实验、语言表达实验、播音创作基础训练、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实验、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实验、出镜现场报道实验、文艺作品演播及影视剧配音实验、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实验。

(来源:文章屋网 )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 人文艺术教育 教学内容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每年毕业的本科毕业生均高达500万以上。这些本科生的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国家、政府、社会、家庭都在尽力解决高等教育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还是有些专业学生的就业非常困难。为此对专业就业进行统计公告,以利于群众对专业发展了解,就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每年省级政府都会公布本省就业难的专业榜单。该榜单从某些方面反映了该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名列榜单的专业教育者往往会对本专业培养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反思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也名列在某些省的十大就业难专业榜单上。就业形势的严峻,促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者对教育的定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培养方式进行反思,找出教育方面的原因,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1]。

二、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1.人才供需不平衡

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并不十分乐观,多省公布的就业难榜单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均名列其中。甚至在《2013年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中表明,有70%的学生因就业不理想而改行。这是反映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确实是十分困难,即人才供需不平衡

为什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供需会如此不平衡?根本的原因在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但是招生时,不是必需艺术特长学生才可以报考。由于是艺术类专业对专业性的要求较低,因此有不少学校开设了该专业造成入行门槛降低,有大量的学生就读,造成毕业人数急剧增加。毕业人数增加进一步造成人才供需不平衡。

2.人的素质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从理论上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就业是十分广泛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可以进行节目的主持工作,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等,也可以进入国家机关的宣传部门从事宣传管理、企事业单位或者是高等学校从事新闻宣传、公共和教学科研等工作。但是,当前的就业调查却发现,毕业生现实就业很难达到如此广泛的就业范围。据对用工单位进行调查发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用工单位在实际用工中发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较低很难满足用工单位的需要。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教育素质低下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这反映了在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发展时期,与专业人数急剧增加的数量相对比的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说明,当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需要进行改进。同时,也需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特性,此专业对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现场指导。一般艺术类专业的培训本来就是以小班型组织教学为主。这样就会需要大量的教师,配置大量的教育资源。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大部分学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都是最近扩招而来。进行扩招的学校也很难配置足够的教师与教育资源。因此,大部分学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

4.教育组织落后

通过一些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发现问题集中2个方面。

一方面是存在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配置不均衡。表现在一些学校存在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动手培训不足。这些学校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对该专业的教育基础调查的不足,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以知识教学为主,而对学生的表现、语言组织的训练不足。还有一些学校则注重学生的表现,但是对理论教学不重视,造成学生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的支撑,综合水平迟迟无法提高。

另一方面存在教材落后的不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材本身就较少,从事理论教研的教师也较少,这些就造成了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使用教材的落后,无法适应当代播音与主持的迅速发展。

虽然现在在教育组织上存在大量的不足,但是,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研活动得到解决,也可以通过校本研究得到对本校教育问题的较为贴切的改进方案。

三、教育的改进

虽然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临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学方面的改进解决一部分问题,以获得提高毕业学生教育水平的较佳方法。

1.教学内容的设定

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迅速地发展。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必需进行改变以适应专业的发展。在当前,急需对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规划,平衡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之间教育时间、教育资源配比上的调节。并且也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编写,以及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

2.教学方式的改进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强调小班型的教育组织教学。一般的学校因教育资源的不足无法达到进行这种方式的教学。但是,当前教育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学校完全可以尝试以采用新式的教育技术进行教育组织,做到教育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本校的教育需求。

3.充实师资队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迅速发展,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的是更高水平的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优秀的高等教育人才不再稀缺。各院校可以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4.提高教师学术水准

在已有的基础上,想要迅速提高学生的水平,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且效费比最高的方法。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对本校教师设计在职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教学方法的水平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不可缺少的一步。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人工智能;播音与主持;应用型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高校培养了大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如何让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科学、更规范、更符合时展潮流是我们目前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年,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媒业的共识,技术的革新、大数据的运用、云计算的推广、中央厨房的出现,“融媒体”开始向“智媒体”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开辟了一条道路,新华社“AI合成主播”、央视网络春晚“小小撒”、配音纪录片《创新中国》等的出现,让我们顿时产生了危机感。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播音员主持人?高校传媒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目前我们所面临、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国内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蓬勃发展,荧屏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播音主持从业人员,为播音主持队伍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和扩招播音与主持专业,由于各高校招收人数多,考生报考人数也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全国艺术类考试中的热门专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已悄然到来。按照高校的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如今传媒行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面对应试教育,许多考生认为全凭文化课参加普通高考进而考取一所好的院校十分困难。因此,部分考生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以进入理想大学。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无论是综合类院校还是理工类院校、艺术类院校,都在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需要学生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在面试中,专业老师只能在短时间内对学生专业素质进行考察,而无法详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之艺术类考试比较看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比较低,部分学生通过专业考试后很容易就能够考取本科类院校。因此,入学后发现许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二)师资力量不足。在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中,大部分院校专业教师严重匮乏。由于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会聘请在媒体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外聘教师到学校上课。虽说这些传媒从业人员有着一线的从业经验,但是面对一线繁重的工作压力,许多教师没时间备课便走入课堂,且理论知识薄弱。一些院校的专职教师是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工作,没有媒体从业经验,在课堂上只是讲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应用技能型专业,必须要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缺少理论或者缺少实践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指导与锻炼。(三)培养模式陈旧。从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都为学生开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课、公共课、公共选修课。开设的主干课程涉及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等,大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多年来一直使用中国传媒大学编写的教材。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结构单一。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很难适应媒体的工作要求。(四)教学形式单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小班授课,一对一教学。由于教师资源匮乏,学生人数众多,多数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无法做到小班授课,有的甚至出现一个班级一位老师面对四十名学生上课,这就相当于是大班教学,专业课方面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专业实践的机会,即使有机会练习,时间也会比较短。教师只能采用示范性教学的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大部分情况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主角”,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

(一)扎实的基本功。电视媒体是以声画合一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播音员主持人也已不再是单纯的“播报员”和“报幕员”。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扎实的基本功必不可少,也是重中之重。新闻联播播音员李修平在一次直播前遇到临时加稿的情况,编辑来不及编片子,只能播音员进行口播,此时距离直播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李修平完全没有时间备稿,在这种情况下她准确无误地完成了16分钟口播,其扎实的基本功受到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二)即兴口语表达以及控场能力。在直播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预知的突发状况,比如:提示器乱码,新闻片播放不出来,此时导播一般都会把镜头切给播音员主持人来挽救尴尬的场面,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处惊不乱,急中生智,具备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和控场能力。遇到突发新闻时,有时来不及将在新闻现场拍到的画面编辑好运用到直播中,这时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借助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上网友们上传的信息进行编辑整合,通过即兴口语表达来呈现画面。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在《我是歌手》总决赛的主持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孙楠退赛,汪涵机智的救场不仅让总导演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赛制,同样也挽救了现场尴尬的局面,赢得了受众的称赞。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具备播报能力,还要具备采访、编辑、控场的能力。(三)流露真情实感与充满人文关怀。有声语言的创作表达是有情感的,人在说话的过程中也是处于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同样的文字,不同人去表达、用不同的感情去表达,效果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有声语言的魅力,也是人区别于机器的地方。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采访96岁高龄的许渊冲老人时,由于老人年龄大在录制节目的时候是坐在轮椅上的,董卿采访时为了能够与老人保持平视,她3分钟的采访是半跪在老人面前的。她的这一行为,既是对老人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优雅和谦卑的态度,充分展示了董卿的人文关怀。(四)个性化主持风格。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主播已经不只是单纯地坐在主播台前进行新闻播报,还需要驾驭在直播间内全景视角下“站播式”的播报形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新闻主播欧阳夏丹采用的就是这种新型的播报样式。在一些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还要参与到游戏环节当中与嘉宾进行交流互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碎片化信息受到了媒体的普遍关注,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借助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整合信息资源,结合现如今出现的受众小众化、分众化的现象进行信息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还需要展现出播音员主持人个性化的一面,从而吸引更多的收视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