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培训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播音培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播音培训总结

播音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亲和力;播音主持;重要作用;应用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播音主持人在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主体地位,播音主持堪称为全面促进节目与听众良性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播音主持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与众不同的气质能够给受众带来最直观的观看、聆听感受与节目享受。新媒体时代,想要全面提升自身节目质量和影响力,播音主持必须要具备足够的亲和力,并且能够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展现出优秀的人格魅力,不断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自身节目效果更加出众,拥有更多的受众度和支持率。

一、新媒体时代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具体应用魅力

(一)亲和力能拉近播音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新媒体时代,一名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人日常工作简要的流程如下:阅读稿件、个人理解、背诵记忆稿件、用心感受、正式发声。具体来讲,新闻稿件往往会涵盖多种渠道、多类题材和多项内容。一名播音主持人在每天的播音主持工作中必然会接收到不同新闻内容所带来的不同情感差异。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想要将亲和力融入自身播音主持工作中,就必须要对稿件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和研读,并且要产生自我主观性的深入理解,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当前阶段,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必须要能够站在不同观众群体的视角以及心理去审视待播报的新闻节目内容,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足够的丰富生活经验与生活体验,才可以真正意义上走入受众的内心世界。确保为广大百姓和受众传递真实、客观、时效性强的各类新闻信息,进而逐渐成为一个合格且具有满满亲和力的、深受受众喜爱与支持的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

(二)亲和力能充分激发观众的热情与积极性。随着各类新兴媒介的不断融合与迅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重重的压力。因此,想要让自身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拥有一席之地,播音主持人必须要凭借自身的亲和力与独特的播音主持风格与受众和观众进行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要能够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读新闻,并且利用自身亲和力与感染力激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热情与参与积极性,让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和感受到播音主持自身的魅力,进而充分了解和掌握播音主持工作的性质和方式,逐渐认可与喜爱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

(三)亲和力能彰显播音主持人魅力。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必须要全面创新改革与升级。必须要突破传统固化模式的播报局限和播报风格,要能够将亲和力“完美渗透”到播音主持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并且要为新时期每一位播音主持人给予足够广阔的才华施展空间,让其能够将自身独有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举例说明,新媒体时代,许多优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转变了传统严肃、古板的播报风格,逐渐开始以“聊天谈心”的亲民模式去进行新闻内容的播报。显而易见,这种全新的工作模式与播报风格必然能够与受众之间产生有效的互动,进而激发受众收看节目的热情。与此同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播音主持一旦亲和力十足并且大方得体,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节目收看、收听感受,受众也必然会觉得亲切自在,并且会高度认可这名播音主持所播报的节目内容。此外,还有许多播音主持喜欢在自身节目中加强与现场观众和受众的互动与沟通,比如接听场外观众的电话,阅读受众的微信、短信留言等。这些工作方法和创新策略都能够在凸显播音主持亲和力的同时,全面展现出新时期播音主持人的个人魅力。

二、新媒体时代有效提升播音主持亲和力的主要措施

(一)播音主持应充分理解受众心理。新媒体时代,想要有效提升播音主持的亲和力,首先播音主持自身要转变思想,能够充分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理解和感受到受众的节目收看心理感受。这就需要播音主持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增强个人对不同新闻的切身体验与感受,并且能够经常发表和推送具有较深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优质新闻内容。播音主持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听取广大受众群体的意见,并且进行积极的思索和探究,进而走进观众的真实内心世界,让每一名受众能够感受和看到一名优秀的、合格的播音主持人的亲和力和真诚度。这样受众才会真正意义上对一档广播电视节目认可和支持,喜欢上播音主持人的独有风格与亲和力,进而提升整个节目的整体影响力和传播效率。

(二)播音主持应当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介,职业素养都是每一个媒体工作者必须要时刻提升和不断加强的一项必要个人素养。针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而言,其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进而提高个人表达技能,并且对各类新闻内容和节目内容掌握更加全面,理解更加透彻。这就需要播音主持在日常工作中格外注重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能够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极具亲和力地为百姓发声,为受众谋福利,为整个社会作贡献。

(三)播音主持应主动走入大众生活。新媒体时代,一名拥有感染力与亲和力的优秀播音主持更加容易获取受众的好评与信任,并且能够让受众打开电视机和广播时立即感受到满满的诚意与亲和力。想要有效培养这种亲和力与感染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就必须要贴近百姓,走入大众生活。并且播音主持应当多与百姓进行交流、沟通与互动,全面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特点以及百姓诉求,并且积累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还要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探究各种社会现象,进而能够在节目中针对一些新闻事件和社会百态感同身受地流露出真情实感,让自身节目增加更多的人情味与感染力。

(四)播音主持应形成独特主持风格。随着各类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许多自媒体人都获得不同程度上的成功。当前阶段,例如抖音、快手、火山、西瓜视频等短视频App大行其道,虽然节目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种类不同,但如今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和网络支持,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制造者与传播者的事实不容改变。这种竞争压力之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播音主持便更需要不断反思和不断总结,从个人发展方向和个人风格定位上寻找一定的突破口。作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其节目往往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富含众多的艺术性。因此播音主持只有形成个人独有的主持风格和播音风格,并且带有一定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获得受众的喜爱与认可。具体来讲,新时期背景下,播音主持需要在播报各类新闻节目以及民生类节目过程中用词准确,通俗易懂,并且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与此同时,亲和力无疑是播音主持与受众之间感情的催化剂、友谊的桥梁,能够让整个节目播出过程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播音主持做好现场互动以及各项交流沟通工作,能够让节目播出效果更加出色,收视率和关注度不断提高。

(五)播音主持应参加专业技能培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开启,全社会对播音主持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无论是传统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还是新兴媒介或者从事自媒体的播音主持,倘若不积极提升个人专业技能水平和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必然会遭到行业的无情淘汰。因此播音主持想要提升个人亲和力,不断提高个人播音主持水平与能力,就必须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类播音主持专业培训活动,进而不断学习各种新媒体技能以及专业知识,全面符合整个行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需要。当前阶段,播音主持应当定期主动参加各类专业播音主持相关考核与评审,并且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听取和接纳受众的反馈意见。在经过不断反思和总结后,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完善自身专业播音主持技能,进而在节目中更好地展现出亲和力以及高水平的播音主持技巧,让自身节目能够在激烈的新媒体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并且全面提升亲和力的实践应用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想要拥有优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播音主持人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力争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走入百姓生活,积累更加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进而在节目中展现出自然、不矫揉造作的亲和力,始终秉承为大众服务的新闻媒体工作根本原则,力争让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行业整体水平和质量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登峰.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发展[J].记者摇篮,2019(08):97-98.

[2]莫健婕.论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应用与把握[J].西部广播电视,2019(11):154-155.

播音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少儿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线上教学模式

一、现阶段少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

在民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少儿艺术教育一直是培养少儿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形式,全国多地中小学已经将少儿艺术特长作为加分项加入到招生考试中。而其中非常有特点的一个专业——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及家长的关注。通过对少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快速建立自信心,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同时也可以将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听众进行传达,这都是大多数未经过培训的孩子们可望不可即的。经过了专业学习甚至是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播音主持考级比赛的孩子们,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可谓是已经占得了先机,不论是参加学校组织的联欢会、联谊会,还是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晚会,都可以将语言艺术这一特长进行很好的发挥,从而丰富孩子们的社会活动经验,锻炼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很多培训机构也将少儿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自己的主打专业,招收了很多该专业的学员。然而由于少儿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对专业教师也有相对特殊的要求,如果不能很好地满足相应的要求,教师也很难被称为是一名合格的少儿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同样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走访了多家少儿培训机构,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出了少儿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保持童心和耐心。作为少儿艺术教育者,第一要求不是播音主持专业能力,而是保持童心和耐心,能随时随地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走入少儿的内心,了解少儿的想法。从少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少儿真正地接受自己,才能让少儿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专业知识,让少儿对教师没有距离感,使教师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甚至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从而将播音主持艺术的魅力进行更好的传达。这其中对教师的要求不可谓不高,除了本身具备的能力外,对少儿心理学、少儿相关法律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把握好和少儿交流的尺度。

(二)寓教于乐。我们对少儿的心理进行研究发现,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很难让少儿自发地接受,授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何才能提高少儿接受专业知识的效率呢?寓教于乐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将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的娱乐化改编,可以很容易地让少儿集中注意力,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少儿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将课上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经验尚浅的教师很难将这点做好,此时需要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将这类内容进行系统的改编,编排成册,成为相应的教材,以此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教师们的优势最大化。

(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少儿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是必不可缺的,这也是播音主持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只不过面对少儿这个群体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利用语言的魅力,将孩子们吸引到语言艺术的课堂上来。这其中对教师的情商和沟通能力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少儿爱憎分明、童言无忌,与少儿沟通的时候要注意措辞,不要对其表现出不必要的反感和不良反应,否则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产生阴影。要用适合他们的语言方式与之沟通,循序渐进地引导其进行专业学习。通过专业的播音主持学习,孩子们就可以独立完成晚会主持、诗朗诵、舞台剧表演等与语言艺术相关的演出。通过以上的总结不难发现,虽然少儿播音主持专业表面上看来要求不高,门槛较低,但是深层次的要求却非常严苛,因为涉及到少儿的内容都是需要重视和认真对待的,每位家长和学生都是最严厉的考官,如何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每一位少儿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线上教育的发展情况

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绝大多数院校及社会培训团体都将目光放在了线上教育这种相对安全的形式上,一时之间相关软件被争相使用,甚至出现服务器不能承载的情况。我们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也要实时关注能在这种特殊时期相对完美地解决授课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经过证明,利用线上授课平台,艺术类专业也是可以做到相对完整地进行课程传授和内容实践的。我们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相对稳定的网络教室,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同学们自主进入网络教室,同时进行打卡签到。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也可以进行提问或者解答学生们的问题。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更适应网络授课形式的调整,我们发现线上授课有时候更有其独特的魅力及意义,同学们可以更加放松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艺术本身也是需要激发创作者的激情和内心情感的,呆板的授课形式对同学们的创作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很多少儿艺术培训机构也很积极地运用线上教育这种当前极为有效的授课形式。它们将自己最有特色的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整,让这些专业能在线上授课的过程中取得最好的效果。这其中有些专业是受到环境及场地影响的,很难进行线上授课,如少儿舞蹈、乐器演奏、舞台表演等。但是也有一些专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授课,而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就在其中,其甚至可以说是疫情防控期间少儿艺术培训中最受青睐的专业。因为它不需要太复杂的形式及设备,一部手机,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就可以进行授课及听课。并且线上授课的内容变动不大,对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感影响也不大,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几乎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的少儿艺术培训专业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线上教育模式产生了更多的思考,我们打造了5G视听实验室,其主要目的在于使线上课程不只是让同学们各自在各自的空间内完成,而是将学生们“请”回教室,教师反而不一定与学生在同一空间。利用网络优势,我们可以聘请国内外优秀的专业教师,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所在地进行远程授课。通过我们设计的软件及提供的简单设备,就可以将这种既有教室上课仪式感又突破了空间概念的网络课堂搭建完成。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网络课堂中互动,互相可以看到对方,互相沟通无障碍。越来越多的此类网络教室在全国各大院校建设并投入使用,可以说未来网络课堂有望取代一部分实体课堂,成为常规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少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线上模式分析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少儿播音主持专业通过线上模式可以将很多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同时通过网络的影响力和自身专业的特殊性,使自身在众多少儿艺术培训中更具有竞争力,其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线上课程解决授课时间差的问题。通过线上课程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远程教学,签到、作业、课后辅导等线下需要付出很多路程、时间成本的问题,在线上都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以往学生想寻求教师的帮助时,需要去教师所在地才行,而教师想辅导学生,也需要与学生面对面才能解决很多细节问题。现在有了线上教育,可以节约很多路程、时间成本,帮助学生更方便便捷地进行专业学习。

(二)通过线上课程可以整合优秀的教师资源。由于现在少儿艺术教育还未有专门的本科专业相对应,所以从事相关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少儿教育或者艺术教育专业的,关于少儿艺术教育的知识是后期经过大量的教学工作总结得到的,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当下对少儿艺术教育提出了相对严苛的要求,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教师才是真正合适的专业教师。而这些教师不一定在一个城市,可能分布在全国的各大中小型城市中。通过线上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教师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线上教育平台,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平台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学习。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播音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校;就业优势强化;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一、引言

传统媒体在很长时间内是我国主要媒体手段,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诸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扩招。很长时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成为考学热门专业。但是当前社会媒体环境出现了变化,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相对饱和状态,导致新毕业生就业成为困难。此外,新毕业的实际能力与岗位素质往往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岗位专业需求,造成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就业率持续创新低。如何在“就业优势强化”模式之下,实现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成为高校教学教育亟待解决问题。本文将针对“就业优势强化”模式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输出培养中的创新进行详细分析。

二、“就业优势强化”模式理论

构架“就业优势强化”模式顾名思义,便是结合当前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在充分展现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爱好和特点的基础上,在专业化、规范化的教学系统之下,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强化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就业优势强化”模式便是以就业为目标,对社会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细分,让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备指向性。结合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来看,已经约定俗成的将其按照“艺术人才”目标进行培养,忽视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就业优势强化”模式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性”培养,使其成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与社会上本专业领域对口的人才,促使人才在毕业之后顺利就业本专业对口工作。结合当前社会背景来看,播音主持专业就业形势紧张,贯彻“就业优势强化”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顺利就业,具备极大推广与实践意义。结合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来看,并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措施,一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不明确,甚至一些高校教学时,人才输送方向不明确,导致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降低。

三、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就业问题

(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授课,大多使用小组授课、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们在校内学习时,课业压力非常大,很少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因为学生们没有机会去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岗位存在脱节问题。很多学生们刚刚进入社会岗位时,这一问题便被逐渐放大,很容易挫败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很多毕业生的表达能力有限,专业知识运用也不够灵活,专业系统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促使学生无法满足岗位需求。

(二)不符合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

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复合性知识。想要在同行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需要学生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增加知识的积累,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播音主持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一定采访、编辑、拍摄、制作等技能,但是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只具备某一项单一的技能,无法满足社会的综合性技能需求。

(三)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之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师资力量和学生之间呈现出不平衡态势。教师教学专业水平、专业经验直接影响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结合当前大多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脱产教学多年,知识更新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过去积累的知识存在滞后性。很多教师从事教学、学术研究之后,对于媒体产业、岗位了解的则相对较少,无法最大程度为学生们学习提供帮助。虽然一些高等院校邀请了业界优秀的媒体工作人员来学校承担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等,但是因为很多一线媒体工作人员的自身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很难长时间承担授课责任,造成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效率较差,教学知识与岗位需求存在偏差,直接影响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效率。

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输出培养中的创新策略

(一)加大教学课程改革、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就必须要从课程上对播音主持专业开展教学改革。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要将基础专业课程进行深化,让学生们将播音主持体系知识学深、学精,还应该结合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开设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覆盖面。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独立的专业,但是与其他专业知识联系紧密。在课程设置优化中,应该合理整合新闻学课程、文学课程、播音学课程、语言学课程、编导课程、文学创作课程等诸多内容,培养学生们综合素养技能。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时,必须要扩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们综合能力和综合专业知识。

(二)构建“双师化”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因为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教学专业,所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较高。教师必须要明确了解当前媒体行业的一线要求,并且应该由具备一线从业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起教学责任,否则教学工作则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并且无法给予学生们专业化的就业帮助。为此,应该在播音主持专业当中构建出“双师化”模式,实现高水平师资配置。所谓的“双师化”模式,指的是教师既能够承担理论性知识教学、文化课教学,又需要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综合性专业水平。为了满足“双师化”模式构建,必须要注重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针对人才引进来说,应该选择具备一线工作经验、紧跟时展趋势、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这样便可以保障教师教学内容于当前媒体行业需求相契合,为学生们提供一手的教学实践素材。针对人才培养来说,便是增强原有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践行“引进来、走出去”原则,让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走到媒体单位当中进行脱产实践学习,让教师在学习和实践当中,总结出当前播音主持领域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此外,高校还需要斥资引进行业内一线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特聘教师,定期来高校进行专业性授课,构建出一支具备专业化水平的师资团队。

(三)专业考核“证书化”、落实就业“无缝化”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职业专业技能需求,高校应该将播音主持专业“证书化”与本专业的课程考核联系,制定出多元化科学的考试机制,既要保障“课证结合”,又要满足“双重考试”的需求。切实将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教学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满足职业能力考核需求,这样学生们毕业之后,在进行同专业竞争时,则会获取一定的竞争力。将“课证结合”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时,学生们需要向教师提交特色教学作品来完成职业证书考核需求与课程考核需求。高校为了增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必须要积极与媒体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育工作与人才就业的无缝衔接。借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媒体单位进行合作,结合本地媒体单位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单位发展需求的人才。当学生们毕业前,便可以去该媒体单位进行实习,学习专业技能之后,可以选择是否留在该媒体单位。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参加选拔赛事,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尽可能地缩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五、结束语

播音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就业优势强化;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一、引言

传统媒体在很长时间内是我国主要媒体手段,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诸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扩招。很长时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成为考学热门专业。但是当前社会媒体环境出现了变化,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相对饱和状态,导致新毕业生就业成为困难。此外,新毕业的实际能力与岗位素质往往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岗位专业需求,造成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就业率持续创新低。如何在“就业优势强化”模式之下,实现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成为高校教学教育亟待解决问题。本文将针对“就业优势强化”模式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输出培养中的创新进行详细分析。

二、“就业优势强化”模式理论

构架“就业优势强化”模式顾名思义,便是结合当前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在充分展现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爱好和特点的基础上,在专业化、规范化的教学系统之下,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强化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就业优势强化”模式便是以就业为目标,对社会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细分,让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备指向性。结合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来看,已经约定俗成的将其按照“艺术人才”目标进行培养,忽视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就业优势强化”模式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性”培养,使其成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与社会上本专业领域对口的人才,促使人才在毕业之后顺利就业本专业对口工作。结合当前社会背景来看,播音主持专业就业形势紧张,贯彻“就业优势强化”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顺利就业,具备极大推广与实践意义。结合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来看,并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措施,一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不明确,甚至一些高校教学时,人才输送方向不明确,导致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降低。

三、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就业问题

(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授课,大多使用小组授课、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们在校内学习时,课业压力非常大,很少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因为学生们没有机会去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岗位存在脱节问题。很多学生们刚刚进入社会岗位时,这一问题便被逐渐放大,很容易挫败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很多毕业生的表达能力有限,专业知识运用也不够灵活,专业系统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促使学生无法满足岗位需求。

(二)不符合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

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复合性知识。想要在同行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需要学生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增加知识的积累,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播音主持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一定采访、编辑、拍摄、制作等技能,但是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只具备某一项单一的技能,无法满足社会的综合性技能需求。

(三)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之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师资力量和学生之间呈现出不平衡态势。教师教学专业水平、专业经验直接影响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结合当前大多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脱产教学多年,知识更新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过去积累的知识存在滞后性。很多教师从事教学、学术研究之后,对于媒体产业、岗位了解的则相对较少,无法最大程度为学生们学习提供帮助。虽然一些高等院校邀请了业界优秀的媒体工作人员来学校承担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等,但是因为很多一线媒体工作人员的自身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很难长时间承担授课责任,造成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效率较差,教学知识与岗位需求存在偏差,直接影响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效率。

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输出培养中的创新策略

(一)加大教学课程改革、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就必须要从课程上对播音主持专业开展教学改革。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要将基础专业课程进行深化,让学生们将播音主持体系知识学深、学精,还应该结合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开设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覆盖面。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独立的专业,但是与其他专业知识联系紧密。在课程设置优化中,应该合理整合新闻学课程、文学课程、播音学课程、语言学课程、编导课程、文学创作课程等诸多内容,培养学生们综合素养技能。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时,必须要扩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们综合能力和综合专业知识。

(二)构建“双师化”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因为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教学专业,所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较高。教师必须要明确了解当前媒体行业的一线要求,并且应该由具备一线从业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起教学责任,否则教学工作则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并且无法给予学生们专业化的就业帮助。为此,应该在播音主持专业当中构建出“双师化”模式,实现高水平师资配置。所谓的“双师化”模式,指的是教师既能够承担理论性知识教学、文化课教学,又需要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综合性专业水平。为了满足“双师化”模式构建,必须要注重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针对人才引进来说,应该选择具备一线工作经验、紧跟时展趋势、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这样便可以保障教师教学内容于当前媒体行业需求相契合,为学生们提供一手的教学实践素材。针对人才培养来说,便是增强原有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践行“引进来、走出去”原则,让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走到媒体单位当中进行脱产实践学习,让教师在学习和实践当中,总结出当前播音主持领域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此外,高校还需要斥资引进行业内一线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特聘教师,定期来高校进行专业性授课,构建出一支具备专业化水平的师资团队。

(三)专业考核“证书化”、落实就业“无缝化”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职业专业技能需求,高校应该将播音主持专业“证书化”与本专业的课程考核联系,制定出多元化科学的考试机制,既要保障“课证结合”,又要满足“双重考试”的需求。切实将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教学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满足职业能力考核需求,这样学生们毕业之后,在进行同专业竞争时,则会获取一定的竞争力。将“课证结合”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时,学生们需要向教师提交特色教学作品来完成职业证书考核需求与课程考核需求。高校为了增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必须要积极与媒体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育工作与人才就业的无缝衔接。借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媒体单位进行合作,结合本地媒体单位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单位发展需求的人才。当学生们毕业前,便可以去该媒体单位进行实习,学习专业技能之后,可以选择是否留在该媒体单位。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参加选拔赛事,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尽可能地缩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五、结束语

播音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教学;适配性

近年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媒体行业逐渐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变革和发展,多样化的媒体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也不断提高人们对媒体的期望,使得媒体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的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为传统媒体行业输送播音主持人才。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入了融媒体时代,高校应该意识到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市场和受众已经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应顺应发展趋势,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对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中存在的教学弊端进行分析和改革,以求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切实承担起媒体行业的重任,保障传统媒体行业的稳定持续性发展。

一、概述融媒体时代的特征

要规避当今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盲目性,使改革后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理念能够切实符合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媒体行业标准,首先要对融媒体时代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多样化媒体形式的出现使人们眼花缭乱,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形式由于其局限性而逐渐被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部分取代。必须承认,不管媒体的形式如何变更和迭代,新旧媒体之间仍具有一定共性,并能够在某方面实现互补,而融媒体创造了使不同媒体形式达到充分整合的社会环境。媒体融合可以帮助不同媒体形式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并满足大众对媒体的多层次需求。深入分析融媒体,总结出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由于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在融媒体的背景之下实现了整合,所以广大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还能够做到信息的实时传达,使媒体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融媒体还为网民提供了开放的互动平台,在完成信息的阅读后,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实现资源交流和信息共享,充分表达自身见解。媒体融合对媒体形式、信息传输方式和传受关系都产生着巨大影响。

二、融媒体时代下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对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系统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形式共存,学生更应该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将自身所学技能充分发挥到各种媒体形式中。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弊端,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1.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当前诸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所使用的教材课本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没有在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融入新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教学过于传统。课程设置相对而言不够合理,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加强对文化基础的重视,文化课程设置偏少,导致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难以获得强烈的文化熏陶,有时在接触稿件时,难以深入理解,继而很难将个人感情带入到稿件播报中,而这些“内功”对学生的外部表达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2.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教学体验是不同的,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往往是通过大型课堂完成理论教学内容,然后将学生分组形成小课堂,进行实践演练操作教学。从理论上来看,这两种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达成教学目标。但这两者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滋生出了很多问题。大部分情况下,理论教学仍遵循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存在感,一味接受来自老师的理论知识灌输。在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够深入彻底。同时,在实践教学方面,为了提升教学速度,实践教学方案往往会趋于统一,并不能够完全做到因材施教,更不用说依照每一个学生不同领域的专业能力高低采取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案,由此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3.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素质有待提升。播音主持专业教师需要承担起学生的日常训练和技能培养任务,利用自身经验给学生作出有效的技能指导。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在完成自身的理论学习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不能够在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再加上高校教师往往都是数年如一日地进行某一专业的教学任务,很少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对于自身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这也导致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落后,可能造成学生毕业之后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

三、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改革策略

1.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不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方向和侧重点都应是不同的,高校应该深入发掘本校的教学优势和学生特点,并结合当前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科学制定本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课程。重视文化知识内容的普及和宣传,让学生能够在进行专业化学习前,培养坚实文化底蕴,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尽可能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之后,能够做到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多种技能的熟练运用,通过学习使自身专业水平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当前社会上的时事热点事件,并将其融入理论知识中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时事分析能力的养成。

2.推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传输理论知识时容易忽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的理论教学成效不够显著,也达不到原本的教学目标。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下,需要不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譬如单纯的讲解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或音频播放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际案例中的体现。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对基本功的日常培训。在确保自身基本功过硬的基础上,针对个人情况开展特定技能的培训。教师应该努力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3.组建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团队。建议高校多聘用一些自身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高素质教师,让其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为学生作出指导。而对于现有的教师团队,应通过定期培训和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综合素养,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在假期尝试媒体实践工作,为自身积累当下社会环境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聘请一线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为在校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他们在传授自身经验的同时还能向学生讲述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帮助在校学生树立个人学习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融媒体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为社会提供大量播音专业人才的高校应重视起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深入剖析当前融媒体时展背景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并将其设定为教学目标,继而遵照此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改革。在这样的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才能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缝对接社会岗位,促进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颜.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教学的适配性分析[J].明日风尚,2019(08):70.

[2]成雅馨.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教学的适配性研究[J].科技风,2018(06):28.

[3]古雅辰.浅析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特色与实践[J].明日风尚,2019(03):96.

播音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播音主持;主要特征;发展前景

一、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主要特征分析

基于新媒体自身的发展特点,播音主持发展的整体特征与之相关,对于现阶段出现的新特征,相关人员需要有准确的认识,并对这些新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思考如何放大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促进播音主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一)具有一定时代性特征。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播音主持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尤其是在如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该特征更为明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播音主持也可以打破传统的表现形式,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做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潮流,促进自我的发展。具体来说播音主持可以结合时事,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找到人们关心的事物,并对该事物进行调研和播报等,以此来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具有一定审美性特征。播音主持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节目审美和主持人审美两个方面,在节目审美中主要涉及的是播音主持人需要站在大众的审美点上来思考问题,找到大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对于主持人审美来说主要是指播音主持人的外表和语言的运用。人们总是会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需要提升自我的审美性,满足大众对美的需求,让美好的第一印象留在群众的心中,让群众可以感受到播音主持的魅力。很显然,播音主持人审美特质和能力提高,将有助于吸引观众对节目及从业者的关注,进而提升节目及个人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

(三)具有一定开放性特征。根据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不难发现新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传统媒体更为灵活。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主持也具有相应的开放性,这样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好地生存。播音主持具备了开放性后,可以直接拉近媒体人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播音主持的了解更深,以自身的魅力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播音主持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开放的程度有一个度的把握,不能过度而引起观众的不适,破坏观众的观看度,作为新媒体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应该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同时不断地寻找观众感兴趣的点,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去对待新媒体。

(四)播音主持的身份多元化。在传统媒体中,播音主持的工作范围局限于播音和主持。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且信息发布的平台也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播音主持的身份也不再像传统媒体中那么单一。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观众可以主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资讯,所以播音主持也可以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通过多种渠道来展现自身的魅力,利用多重身份来完成播音主持的工作。在传统的媒体方式中,播音主持一般都是经过系统的教育或培训,工作以后也是直接进入相应的广播电视台,工作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播音主持本身的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媒体环境的变化,播音主持人员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工作环境也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有多个平台可以进行发展,可以同时拥有多个身份,这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有利于播音主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五)播音主持工作形式多样化。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工作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广播,同时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作用更为凸显,在工作中拥有多重身份,可以在观众和主持人之间相互转换,从这个层面来说,播音主持的工作形式不再单一,更为多样。

(六)播音主持工作平台多样化。因为现阶段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进而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的崛起为播音主持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播音人员在传统媒体中工作的平台较少,在新媒体环境中,因为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播音主持可以依据自身的优点进行多个选择,如在广播频道进行播音主持及在网站进行主持等。

二、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发展途径

(一)明确播音主持原则。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给播音主持人员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员需要在明确播音主持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自我,将自身所拥有的特点和新媒体进行结合,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尽管发展机会较多,但如果作为一个播音主持人员,却连最基本的专业素质都不具备,那么注定是走不长久的。所以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除了要掌握准确的普通话发音以外,还要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的特点上结合自身的优点来促进自我的职业发展。获取观众的认同,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去说服观众,提升大众对播音主持人员的认同感。在工作中遇到观众提问时,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去回答,加强和群众的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来优化自身,听取群众的意见,将好的意见融合到自身的发展中。

(二)强化开放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就足够开放,因为开放性,所以群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群众对媒体的印象也不再停留在以往的刻板严肃,新媒体环境相对来说较为轻松,群众和媒体之间的交流加深。对于播音主持人员来说,要将新媒体的开放运用到极致,需要在自我的发展中融合服务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等,不断地完善自我,推广自我,让群众知道自己,同时用专业的知识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重视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人文精神就是重要的体现。播音主持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将人文知识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远发展。播音主持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所以要在节目中体现出人文精神,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同时播音主持的节目应该要具备一定的内涵,要让群众与节目内容产生共鸣,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悟,要让观众有所获得,从节目中获取正能量,以此来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给予观众情感上的支持。

(四)加强观众互动。因为新媒体具有足够的便捷性,所以观众在这个过程可以直接与播音主持人员接触,这也增加了观众与播音主持人员的交流,可以让播音主持人员更了解观众的想法,从而创作出观众想要看的作品。播音主持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要重视和观众的互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多种社交媒体手段来征求观众的意见,了解观众需求,提升节目的创新性。

(五)转变传统的组织观念。如今的媒体行业和以往的媒体行业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是因为新媒体带来的冲击,还有观众思想的改变。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关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人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会自己进行独立思考。所以这对于媒体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主持的过程中要注意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同时要避免错误的导向。播音主持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自己思想的转变,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将自己的身份转换角度来进行考虑,做到走进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人们真正想看的节目。作为播音主持人员,身上担着信息使者的职责,意味着相关人员需要在工作中构建科学完善的播音主持体系,保证播音主持的质量,为观众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满足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

(六)提升播音主持专业能力。在播音主持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将主持人的专业素养重视起来。只有将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节目,赢得观众的喜爱。在进行学习培训的时候,相关人员应该做到夯实基础,对播音主持的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在后期工作中做到不断地深造,学习先进知识。同时利用新媒体的优点,向群众展示自我,获取群众的认同,以此来推进自我的职业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才不会在时代发展潮流中被抛弃,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播音主持人员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播音主持面对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就不会获得人们的信任,严重者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形象。

(七)结合时代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如果不结合时代发展的脚步,只会被时代抛弃,播音主持在新媒体环境下,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群众抛弃。在节目中结合时事会更容易抓住人们的眼球,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工作中要以展现时代变化为基本原则。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行业本身的发展特点来完善发展模式,要有足够的进取意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创新,让行业的发展紧跟潮流。

(八)风格定位要准确。现阶段,社会文化形式呈现多样化,人们的审美各不相同。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播音主持需要根据群众的审美点来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通过群众特点和自我风格的结合,吸引大众,保证节目的收视率。新媒体环境下,给播音主持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相关人员需要结合时事的发展趋势,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自身专属的竞争力。

(九)提升节目质量。质量直接决定了一档节目的生存,如果质量太差,会直接被群众淘汰。所以播音主持在进行节目创作的时候需要着重关注节目质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一档节目的好坏可以有很直观的感受,人们希望从节目中获取的是正能量,是对自己有益的内容,如果节目内容劣质无营养,会被群众直接淘汰。此外,借助微博、微信互动还有利于推广节目,提升市场效应,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与观众或粉丝们近距离互动,让观众产生亲切感,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相关媒体活动或信息互动打下基础。

(十)勇敢尝试新的播音主持工作。正因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开放以及多种形式,播音主持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也拥有了较多的选择,工作范围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台,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播音主持人员依然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对相关人员来说也是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能够增加对工作和生活的思考。这种模式也从侧面促进了播音主持人员的成长,不仅接触了新的事物,还学习到了不同的知识,对促进自我的发展也有很多好处,同时有利于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

三、结语

根据时代的发展来看,新媒体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这种潮流下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机遇。播音主持人员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员,在以往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相关人员的发展机会变多,工作形式也有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播音主持人员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对于播音主持人员来说,在发展过程中要紧跟潮流,同时不断地完善自我,走进人民群众,发现人民群众感兴趣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节目体系,做出高质量的节目内容。

参考文献:

[1]买力艳·热合曼.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操作技巧及应对策略研究[J].魅力中国,2019(25):272-273.

播音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育出版;教材建设;一流教材

经过近60年的发展历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材走过从练习资料汇编到校本教材,从单本出版到成套规划教材出版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沿用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所创立的专业教学培养体系,长期以来也以选用该校组织编写的专业教材为主。近20年来,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多,对专业教材的需求也随之增多。由于专业基础教材学科理论知识基本成型,同时有声语言艺术学科的实践性需要教材内有大量练习素材,近10年来,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发展迅速,进一步完善了教材建设,发展了学科理论,同时也出现了内容粗糙、低水平重复、缺乏规范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精神,在坚持正确学术导向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与教学改革同向同行,以一流教材建设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培养一流专业人才。

一、播音主持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教材发展历程

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三门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大一、大二阶段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解决有声语言表达基本功方面的问题,为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以教材出版时间为序,三门课程的教材建设经历了起步萌芽期、规范成长期与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1963年至1984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对播音员主持人这一专业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当时的主管部门中央广播事业局主要采用短期训练班的方式培养人才,而训练班使用的教材主要为翻译的罗马尼亚等国家广播工作经验体会文章,以及当时的影视戏剧演员、作家所撰写的关于戏剧台词、朗诵方面的文章汇编资料。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开设中文播音专业(三年制大专)。该校最开始使用的教材也沿用短期训练班的模式,主要为播音员所撰写的创作体会汇编,以及借鉴曲艺、戏剧等艺术关于吐字归音、语言表达方面的经验总结出的训练方法汇集形成的校本教材。中国播音学博士郑伟通过对中国播音学开拓者张颂老师的访谈,证实“最早的63、64级,所用教材就是张颂老师编写的,当时所参考和借鉴的主要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以及《苏联播音经验汇编》(黄皮书)、《播音业务》(白皮书)、《全国播音经验汇辑》(蓝皮书)、齐越在上海播音组的讲话、中国传统曲艺等等”①。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广播学院于1966年停止办学,直至1973年恢复办学,1974年播音专业恢复招生。阎亮的《中国播音主持高等教育史论:1963-2000》系统归纳了1974年到1984年播音专业教材的使用情况:1976年由张颂老师编写的《播音基础》和1978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教研室编印的《播音基础讲义》在校内使用,1979年由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印的三本《播音业务参考资料》汇集了这一时期书刊中与专业相关的文章、这一时期苏联相关主题的译文。1980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成立,由徐恒指导、李钢编写的《播音发声》也作为内部教材服务于教学。虽然以上汇编资料在当时没有正式出版发行,只作为校内教学使用的“校本教材”,但是这些资料的梳理与汇集经过教学实践考验,为后期教材的正式出版奠定了基础。

(二)规范成长期:1985年至1998年

1985年,由张颂所著的《播音基础》和徐恒所著的《播音发声学》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发行,标志着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进入规范成长期。由于此时期全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较少且招生人数不多,教材需求量相对不高,专业教材基本为专业开设最早的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师编写。这一时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相继出版了李钢、陈京生的《语言发声原理语言发声练习》(1988年),姚喜双、罗奕的《语言表达艺术》(1988年),王璐的《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语音发声》(1998年)。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璐、白龙的《语言艺术发声概论》(1990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卓燕生的《朗诵播音艺术实用教程:发声•语音•朗诵•播音》(1990年)。这一时期,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课程出版物吸收借鉴了大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如汤珍珠的《现代汉语语音操练》(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周殿福的《艺术语言发声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等。1994年,由张颂主编的《中国播音学》正式出版,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播音主持学科的诞生。该书构建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播音主持学术研究开展及专业教材编写提供了方向与参考。这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成为全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大纲内“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考试”科目中播音主持理论基础知识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快速发展期:1999年至今

1999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推出由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付程教授担任主编,学院专业教师参与编著的《实用播音教程》(1—4册)。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套教材按照教育部专业规范要求,内容涵盖中国播音学的研究内容,每个单元学习内容都按照统一体例规范设置,解决了长期以来专业教材缺乏统一规范的问题,得到了全国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该教材同时也被评为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材和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近20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国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多,每一年全国都有高校新增这个专业。截至2022年,全国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专科的院校近300所,一些院校每年招收新生超过百人,甚至达到五六百人。加之全国众多“艺考”培训机构专业教学培训对于教材的大量需求,《实用播音教程》成为专业教学畅销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第一册《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已重印44次,销售量达47万册之多;第二册《语言表达》已重印33次,销售量达38万册之多。由此可见,《实用播音教程》已成为播音主持高等教育史上发行量最多的专业教材。为适应传媒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需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编著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十二五”规划教材,于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已出版的4本教材主要内容与《实用播音教程》整体体系一致,在理论和训练材料方面均有创新。学界与业界普遍认同这套教材为《实用播音教程》的升级版,而目前这套教材也被全国绝大多数专业院校选用。与此同时,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大院校专业教师及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也编写了大量专业教材。通过国家图书馆数字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当当网以“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语言表达”为关键词搜索1999年至2021年间的出版数据可知,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书目(再版书籍按初版计算)共有74种,其中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课程教材(排除普通话水平测试教材)共48种,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材共22种,涵盖以上三方面内容的教材共4种。可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已进入“百花齐放”的快速发展期。

二、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快速发展背后的问题

近20年来,虽然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通过仔细研读或教学实践检验会发现,一些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内容较多、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缺乏数字配套资源等突出问题。

一是创新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内容较多。目前出版发行的部分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奉行“拿来主义”,一些教材根据《中国播音学》与《实用播音教程》(1—2册)两套书籍构建的理论体系照搬照抄,缺乏创新精神。第一,在一些定位为专业教材而并非同步练习册的图书中,练习素材在全书中篇幅占比过大,一些章节80%以上的内容均为练习素材且无对素材的分析讲解,一些普通话语音相关教材甚至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60篇朗读文章带拼音全部编入书中,占据整本书20%左右的篇幅。第二,由于一些教材由多位老师共同编写,就不免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一些内容可能在前一个章节已经讲解,但其后章节的编写老师由于不清楚前面章节内容,导致同一个知识点在一本书中多次出现。第三,近20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遗憾的是,教材建设却严重滞后于传媒事业发展,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时代性不强,知识模块没有实现动态更新。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反映出一些作者和出版社在教材出版上重“量”而不重“质”,也反映出近年来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研究学术视野偏窄、创新度不高的突出问题。

二是不适用教学,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高校专业教材的编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编写者在编写思路、体系结构、内容与前后课程的衔接贯通、难易程度、课程思政导入等“大处着眼”,同时又需要在基本概念、训练方法、素材选择等“小处着手”,发扬工匠精神。目前,一些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没有将章节教学任务与教材编排体系相结合,存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结构不够严谨、编排不够科学的现象。第一,一些教材没有厘清学术专著与专业教材的区别,在内容方面理论性与学术性太强,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比如,一些教材在“声音的共鸣控制”板块大篇幅讲解理论知识,而练习素材却只有三五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选用教材的教师在讲授中不得不在教材基础上浓缩理论知识、增添练习素材。第二,一些教材轻理论重练习,在理论方面仅仅罗列核心知识点,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分析,使得高校专业教材变为练习辅导手册。专业教材理论知识的缺乏使学生难以系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以为“播音无学”,从而缺失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学术素养。第三,一些教材对一些知识细节讲解不到位,如在具体讲解普通话发音难点音边鼻音时,缺乏对两个声母在发音时具体的分辨和对于边鼻音发音混淆的纠正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后复习中很难辨识与练习。第四,一些教材编排体系不统一,可能前一个章节的理论篇幅居多,而后一个章节却以练习素材居多,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是与时代脱节,缺乏数字配套资源。有声语言艺术属于“口耳之学”。“耳力”的锤炼相当重要,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鉴赏水平,才能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目前,国内同类书籍中的一些青少年语言表达教材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内容与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微课等充分融合,使教材呈现更加立体直观,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在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近年来少数作者和出版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在教材中植入高水平的示范音频、视频,丰富了传统纸质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师生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扫描书中二维码便可以听到、看到与课程内容同步的音频、视频资料,突破了学习的时空局限,增强了教材的“网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总体来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仍然以纸质传统出版为核心,在数字配套资源元数据建设方面才刚刚起步,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和汇聚还不成体系,与教材同步的网络课程智能教育平台建设滞后。为此,教材编著者、出版单位与技术平台应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三、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质量的方法路径

2020年1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教育领域各学段各学科教材建设首次作出的系统顶层设计。同时,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健全了高校教材建设管理制度,为打造高水平高校教材指明了方向。针对播音主持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应以这两部纲领性文件为指引,组建高水平教材编写团队,科学构建教材框架体系,突出专业学科特色,出版一批集思想性、学术性、实用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特色高水平专业教材。

(一)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学术团体的指导作用,组建高水平教材编写团队

目前已出版的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以教学院系、教研室或个人为主导编写。这种编写方式有利于统一教材研发思想、提高组稿效率,但很难集合全国范围内专业学科研究智慧,难以集中优势研发出引领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支持全国知名专家、学术领军人物、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并要求“发挥高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跨校、跨区域联合编写教材中的作用”。目前,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已近300所,一些专业学科优势院校已经入选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因此,应发挥这些院校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的教学科研优势,研发出高水平一流教材。同时,应发挥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和学术团体在教材规划、编写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举办专业学科一流教材建设学术活动。应集中专业学科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专家教授资源,建立协同合作机制,积极申报高级别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规划项目,破除校际、地域阻碍,汇聚合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精品教材。

(二)构建“大思政”格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观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新闻工作者。要从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专业教材是高等教育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载体之一。要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就必须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艺术类学科,在专业教材编写中可精选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训练素材,如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诗文、反映党和国家建设成果的文学作品、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等,通过教材这个载体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引领。教材也称课本,即“一课之本”。教材使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材不仅要适合授课老师讲解,而且要适合学生学习。教材的编写必须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站在学生视角审视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否与所在专业学科学生现有认知理解水平相匹配,增强专业教材的针对性、可读性和实效性。播音主持基础课程专业教材编写工作必须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的特点,在注重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其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如果理论知识偏多,练习示例作品讲解分析不到位,配套音频、视频缺乏,将很难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对此,可在播音发声理论板块中配套人体发声器官立体示意图,在语言表达外部技巧节奏讲解中配套有声语言艺术作品的音轨截图,使学生能够通过图片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近年来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的网络视听形态不断涌现,在讲解语言表达内部技巧对象感时,可以分析短视频、网络直播中对象感的运用特点与借鉴之处。

(三)结合“新文科”发展理念,向数字化出版新形态转型

播音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就业现状;人才培养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我国所独有的特色教育,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校招生教育制度的改革,许多高校纷纷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近年来,面对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和众多学子对播音主持职业的向往,一些地方院校也争相创办播音主持专业。从早期屈指可数的几所院校发展到如今全国遍地开花,每年的招生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展到逾万人,激增的办学数量和招生人数势必带来就业市场的压力。“目前国内包括各级电台、电视台在内的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的用人缺口却还未有如此之大,纵然算上新近崛起的新媒体发展需求,也远无法和极度膨胀的招生规模相适应,毕业生在专业对口这一层面上供大于求已成定局。”①2014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被教育部公布为近两年地方高校中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有2—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②“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对口就业率基本在10%—20%之间,大量的学生学了四年播音,却无缘走上主播台,不想失业就只有转行。”③据笔者所获取的资料数据显示,目前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进入媒体工作从事播音主持相关岗位的少之又少,有些学校对口就业率甚至在10%以下。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了教育培训机构,还有一些学生入职文化传媒类公司,其余的学生则基本选择企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瞬息变化的传媒生态、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实的就业境况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专业教育,在新时代,播音主持大学教育的专业价值究竟何在?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在遭遇媒介变革、播音主持专业优势逐渐消弭、“双一流”大学优势教育资源挤压的重重考验之下,地方院校只有转换办学理念,紧跟时展,立足现实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植开发新的就业渠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异质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破冰突围,重塑专业价值。

一、入学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晰专业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衡外情、量己力”,基本了解行业发展的景况及就业形势,更好地认知自我,找准自身专业定位,尽早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具体发展规划,从而有的放矢地付诸于实践,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一般而言,考入地方本科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存在考学原因多元化、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自我认知模糊、专业信念迷茫摇摆、文化基础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阶段,就须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精心组建专业教辅团队,切实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专业特点,科学评估自我,发掘自身的特长、优势、潜质,找准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落实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建立学生职业规划专类档案,动态跟踪,有序推进。

二、注重涵育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播音员主持人首先是新闻工作者,新闻性是播音主持的根本属性。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媒体的泛化更迭,新闻传媒人的职业光环不再,“站在船头的?望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专业理想与责任意识似乎逐渐被淡漠,如何重拾专业自信、强化专业坚守、传承专业精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往往面容姣好,自身条件优越,从小到大备受关爱,容易滋生高高在上、轻浮自大、疏于学习、不愿吃苦、懒于钻研的习气。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俯下身子,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田垄地头,关注社会问题,体察百姓生活,感受人情冷暖,助力社会和谐发展。“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思考,有声语言创作才能注入灵魂;只有离新闻现场足够近,报道才能鲜活生动接地气;只有沉心、用心、掏心,怀揣对专业的敬畏,不断锤炼打磨、精益求精,主持采写制作的作品才能触达人心;只有胸怀祖国、心忧天下、心系人民,专业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个体生命才会更加丰盈。

三、加强与基层媒体及文化部门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初是为满足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创办的,如今,急剧变化的传媒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式微,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流向也遭遇窘境。一方面,省市级广播电视媒体播音主持岗位趋于饱和,引进新人机会较少,对毕业生的选拔要求较为严苛,一般不收归正式编制,毕业生较难如愿就业;另一方面,区县级基层广播电视台人才需求缺口大,但囿于地域条件限制,基础条件较差,受众覆盖面小,薪资不高,节目形态较为单一,专业提升空间较小,毕业生不愿意“屈就”。如此一来,大量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转向其他行业,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不对等,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极大流失。其实,基层媒体恰恰是锻造人成长的摇篮。其相对宽松的用人机制和工作环境给予了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广袤的土地、自然人文融合的地域风情、淳朴的民众、鲜活的基层素材,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基层、乡村、农民问题的系列关心扶持政策,都为我们的业务创作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丰厚的滋养。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在基层媒体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向高一级别媒体进发,这不失为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问题的正确抉择。殊不知,很多知名主持人也都是从基层地方媒体一步一步迈出来的。要帮助学生打消毕业之后一定要到大中城市就业才有出息的错误观念,况且孕育地方语言传播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就是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本位所在。地方高校平日里要加强与基层地方媒体及相关文化部门的沟通往来,及时获取用人信息,联合开发潜在市场,对口定制培养专门人才。

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重视学生文化底蕴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目前,由于少儿语言能力培养的市场需求大,工作相对自由,因此,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涌入少儿教育培训机构(还包括艺考培训)担任语言教师。据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更容易习得母语,4—12岁是语言学习最快速的时期,也是关键期,这一期间习得的语言将成为母语,未来可以灵活运用。由此可见,少儿阶段语言能力的形塑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从事少儿语言教育的培训教师自身的语音、语法规范程度,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能力等都将直接作用于孩子语言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孩子的语言成长,这也意味着大学专业教育语言传播人才培养的意义深远。只有抛却浮躁,坚持不懈狠抓专业基本功,夯实业务能力,才能孕育合格人才,不负语言传承的重任。“传播语言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④。声音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赋予声音内涵的根基。语音规范标准、声音优美只是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门槛,文化的积淀才能让声音有所依托,行之远矣。作为地方院校专业教育,应加大对学生文化课教学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强化文化课程考核,督促学生不断提升文化修养。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少儿口语教学中融会贯通,引导孩子深入理解字词内涵、积极探索文本背后的故事情感,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撒文化的种子,让其感受文字之美、声韵之美、人文之美,从而进一步孕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春风化雨、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大学里就可以让这部分有意愿从事少儿语言教育的学生提前做好准备,通过增设儿童教育心理学、少儿表演、少儿口语表达等选修课程和相关实践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相应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开发新的课程,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媒介发展风云变幻,时新性既是新闻的特点,亦是传媒恒以发展的要义。唯有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发新的内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才能焕发生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根据调研我们发现,文化传媒公司、影视广告公司、新兴的技术科技公司成为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近年毕业就职方向新的增长点,就业岗位多为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活动策划、文创产品开发、微信运营推广、微博营销等。对此,在专业教学中要适当增加新媒体策划、新媒体营销运营、直播营销、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的内容,多训练学生的策划、采写、编辑、摄制、创意能力,助推学生建立互联网创新思维,熟练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此外,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紧跟传媒发展动态,对接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移动音视频内容创作、短视频制作、手机直播、数据新闻、人工智能、礼仪商演主持、电商直播、故事表达等新课程,致力培养适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传播人才。

注释:

①李峻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06):90-93.

②谭力.口语传播视野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的优化与实践———以钦州学院为例[J].理论观察,2013(10):151-153.

③钟妍.从“播音主持”到“口语传播”:台湾口语传播教育经验的反思[J].新闻知识,2014(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