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例6篇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1

“以人为本”最早出自《管子》一书“霸言”篇中,其中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回答的是,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最重要的。立足于个人的成长,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是以学生为本。首先,我们要接纳学生,不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集体,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拿他们和以前的学生对比,和我们的子女对比,和高中学生对比,甚至和我们自己学生时代比较,往往会得出消极的结论,影响我们的态度。这本身就是时空不同不科学的一种对比,我们更应该欣赏他们,从心底接纳他们。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在观念上,我们更多的时候扮演的是一种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体验着师者的尊严,工作中,学生管理的任务更大,压力也更大,心里想的更多的是怎么管,有时服务意识被挤占。就教育关系来说,学生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教育管理也仅仅是我们服务的方法手段,所以服务的意识应该树立。

二、坚持正向引导为主

正向引导和鼓励具有强大的牵引力,人都是追求认可和自我价值的,拉着比推着效果好,正向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对这个年龄段的同学,正向引导应该成为主流,我们并非排斥批评,排斥其他教育手段,尤其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而是觉得哪怕是批评也可以采用更容易被接受的一种形式,有时候批评也可以用肯定的方式进行。中职学生当中有少部分所谓问题学生,有的逆反心理重,有的性格方面比较偏激,有不良习惯等,可能有的还受到纪律惩处,对这些学生我们更应该强化正向引导,对他们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规律上来说,他们更需要这些,更需要关心和信任,对他们我们绝不能放弃,不能仅仅依靠纪律惩处,而应该对他们坚定信心并传递这种信念给他们,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但一定会对他们的进步产生长远的引导作用。

三、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管理、约束、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完成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在学校其不仅体验着被管理的角色,还应该参与管理,实施管理,变被动管理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主体意识。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面对即将的社会化要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多种角色体验有利于其自身的成熟提高。在管理教育中让他们充分表达意见,讨论制度,理解制度要求,自觉地遵章守纪,强化自我约束,依托班团各学生干部组织,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这样,有利于建立一个师生共建,融洽合作的管理系统,形成宽松的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四、制度保证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中职,专业教材,编写,团队,作用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中职教材研制团队的所有人员,必须认真研究职教课程理论、教材理论,研究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本质差异,遵照中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的职教教材建设经验,研究如何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才能为适应职业教育教材多元化、多变化、多媒体,研制出反映行业和区域特色、紧贴社会和市场、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中职好教材。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3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用爱心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不仅使女儿走出了无声的世界,而且成为了一位能言善辩、思想健康的姑娘。20年来,这两个普通的生命创造了一系列奇迹。如今,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他提出:赏识,可以理解为欣赏和认识,包含肯定、信任、鼓励和赞扬等[1]。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重树受教育者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受教育者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2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及心理特点

后进生一般是指在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表现不佳的学生。产生后进生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家长平时溺爱或教育方法粗暴简单造成的;有的是因家境不好、单亲或家长疏于管教造成的;也有不少是交友不慎造成的……一般来说,后进生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及逆反心理,自信心不够,纪律松散,自制力差,自暴自弃,缺乏团队精神,他们的心理可以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2]。但只要教育得当,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就能走近他们、理解他们,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成功地教育、疏导他们。

3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

3.1让后进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都非常投入且充满自信,好胜心特别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兴趣班,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普通话比赛、篮球比赛、书法美术比赛、文艺演出、作文比赛等,让后进生有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与舞台,让他们也能在集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在平时,教师对后进生要注意肯定与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这对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多对他们说“你能行”、“你可以做到”、“你做得真棒”等鼓励性语言。后进生作业中错误较多,教师要注意教育方法,让后进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进步,让他们在肯定与成功的快乐中逐渐进步。

3.2宽容后进生,尊重其人格

一位哲人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这无疑是对宽容最为生动的诠释。而笔者要说:教师宽容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优劣,故教育无比崇高。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若是优秀生,教师很容易对他宽容、谅解,给他机会;对待后进生,教师未必能做到宽容。有些教师因为恨铁不成钢,缺乏宽容的气度,而不与后进生沟通,从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表现比较差,受到的批评很多,而教师没有技巧的批评,只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其更加封闭自己。相反,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出现的错误有足够的耐心,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取得他们的信任,那么,他们自然就会放下心理包袱,向我们敞开心扉。

3.3让后进生在自信中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

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在竞争型社会中,失败是正常的人生经历。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后进生自信心的教育。教师要学会赞赏后进生,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用多把尺子来评价后进生,评价时要赞赏他们想法的独特性;赞赏他们回答问题中的微小进步;赞赏他们大胆的质疑和思考,让后进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可利用评价后进生学习中错误的时机给后进生提出期望,使后进生充满信心。回答错了,允许他们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可以想好再答,第一位学生不会回答的问题,不再问第二位学生,这样第一位学生就不会有“我不如别人”的感觉,使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中愉快学习。例如,有一次笔者在课堂提问,有一位性情急躁的学生没完全听清楚问题就立即举手回答,结果词不达意,引起其他学生的哄笑。笔者立刻赞赏这位学生反应快,口头表达能力好,说话大声且口齿伶俐、干脆利落,希望他今后做事要细心,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结果这位学生进步很大,再也没出现过回答问题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教师充满赞赏和期待的评价,会使后进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并由此激发出巨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奋发向上。

3.4大胆批评,帮助后进生健康成长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现状;特点;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03

以2000-2014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期刊库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为主题研究论文为样本,本文对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围绕研究现状、研究特点及展望三个方面展开。

一、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研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其中2005年、2014年为两大高峰,分别受益于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发行以及2014年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以及职教会议的召开。我们通过综合分析样本文献的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学科视角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

1.依托不同学科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依托人力资本理论对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职教师资聘用、管理与激励等机制。刘五云(2009)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并运用需要层次理论等提出管理建议。杨敏恒(2008)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提出队伍建设的投资、引进、培训和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四大基本策略。

文化学对职教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以人为本”工作环境的文化管理模式。段慧子(2010)重点研讨职业院校教师柔性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杨富(2012)明确指出人性化管理文化的理念。

心理学理论对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依据相关理论研究管理问题。王有富(2011)主张运用四大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天使效应”“鲇鱼效应”“马太效应”。贺雯(2014)强调“需要理论”与“公平理论”两大理论。

2.基于不同视角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唐金花(2012)主张从五个方面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架构下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王洪珍(2014)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应具有基本的教师素养、扎实的模具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邵艾群等在《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思考》(2008)中提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职教师资专业标准。

类似文献还有黄敏(2011)、谭璐(2014)等。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

根据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主题内容,将研究分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兼职教师管理研究。

1.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陆霞等(2010)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培训与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贺文瑾(2014)提出专业化建设的三大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专业化理念、一体化三大理念。田伟等(2009)指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在师资比例、认识、认定标准、管理平台、考核体系等问题。

2.关于兼职教师的管理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学秩序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等方面。曾朝霞(2008)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提出五点建议:分层级管理、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聘任环境、科学规划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严格聘用和过程管理等。

类似文献还有卞华《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9)、张忠海(2008)等。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一)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特点

1.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研究领域不局限于职业教育,能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管理探究,也有通过个案调查研究。研究主题的多元化体现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多样化,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不同成果间的“对话”有助于不断拓展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研究宽度和深度。

2.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带有人性化色彩,研究者开始重视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师管理的研究中。这一特点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大背景是相符合的,体现了研究的与时俱进。

3.综合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各研究文献,能发现研究落脚于行政化管理,通过制度的制定规范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行为,过于强调硬化的制度约束,虽然学者们一再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实行人文关怀,但是强调人本理念只是为进一步规范管理秩序,这是研究中的不足。而且各研究基本是对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缺乏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原理性研究。文献的研究框架中,归因分析所占比例很少甚至没有,易出现问题解决趋向于表面化、简单化、笼统化的现象,不利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推动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展望

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将未来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重点。2014年的两大政策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将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 管理机制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31-01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就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其观念和机制的创新。以教学教育管理机制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树立全面的教学观和多元的质量观,充分认识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意义。要把握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新内涵,首先要明确其主要内容:即教学工作的各要素管理、各环节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管理。并同时通过评价、激励与监督的机制创新,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能。一所高质量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有资历的著名教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或者充足的教育经费不断被社会、被家长注意和认可。而是由于学校自身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不断改革创新共同创造的结果。可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对于教育组织或学校是刻不容缓的。

一、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

高职教育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和实施。为全面贯彻我国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校管理,调动广大教职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制定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要求: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管理的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加管理,也要接受管理;创造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管理之中。

2.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化原则。

教育和教学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质量要求,做到工作制度化,程序规范化,质量指标化。

3.程序化管理原则。

系统上坚持院长――主任――教研室――专业带头人――教师各自为一独立单元又逐级负责。每个层级的工作中都要坚持:计划――实施――检查――验收的基本程序。

4.及时总结经验处理高职教育教学事故的原则。

对经验要实事求是,及时善于总结;对高职教育教学事故要查明原因,及时补救,追究责任。

二、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中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教学模式包括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其中教育目标是: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要进行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创新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受教育者主动、生动地发展,使其积极健康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使其主体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达到使其具有创新素质的目标。其过程不仅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原理和技术,还需要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使其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现在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探索应遵循原则

1.教育管理者应具备创新素质

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而这个推动力的执行者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作为教育组织或学校的管理者是高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在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一味的只追求理论的新与快,而忽视了其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这样的创新探索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并会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得到成效。

3.以人为本、民主管理

虽然现在多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但在教育管理中也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教育者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充分发扬民主,实施民主式、合作式的管理,为教师工作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内在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据近些年的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探索的学校或教育组织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及时把握创新的机遇,不断加快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使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并从而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创造优质教育的资源,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海,高兆宏.《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文学出版社.2005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误区;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计洁灵(1986-),女,江西鄱阳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教育;汤广全(1967-),男,安徽无为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教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66-03

近年来,尽管研究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不少,但鲜有以某一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系统地审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其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认识问题。

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文以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以呈现其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一)通识课与专业课

按照知识的普适性与专业性来划分,或者说按照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划分,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通识课主要有8门,具体是:毛邓与三个代表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高职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语文。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有26门(含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15门: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中国旅游资源概况、中外礼仪、导游英语、饭店英语、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运行与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专项实践(工学交替);专业选修课11门,分为两部分,一为专业限选课,主要有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公共关系学、旅游心理学,一为专业任选课,主要有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二)必修课与选修课

按专业要求与学生个性化选择的视角,与一般高职院校一般专业一样,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其中,必修课是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必修课(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部分,共37学分)。选修课是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志趣和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规定范围内自愿选读的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专业限选课共5门(15学分),专业任选课共6门(8学分),具体内容如前所示,兹不赘述;公共选修课没有具体列出选课范围,但4个选修学分列出了,并且暗示性地列出了公共选修课的数目是2门,分别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

(三)理论课与实践课

按知识教学与具体实践,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这里存在两个维度的划分。一方面,按照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含校内外实训、毕业实习)的教学总课时数达到4:6。也就是说,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课堂的知识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与纯粹的实习实训课程共同构成实践课。另一方面,三年课堂教学的学分为120左右,实践课计20学分(含军训1分、社会实践1分、实训4分、实习8分、毕业论文4分、第二课堂――如社团活动成绩、公开发表文艺作品、科技制作获奖、省以上各类竞赛获奖、等级考试通过等)2分。上述两个维度的划分在具体的操作上是如何衔接、协调的,某高职院校没有具体的说明。

综观上文,可以发现,就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分类的视角而言,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少数课程能够与人文学科直接沾上联系外,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明确,姑且只能说,仅零星地散见于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中。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认识误区

虽然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看起来较为细致、全面,专业性较强,能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起到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但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及其思想认识上还存在5个有待辨析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就是设置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是为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服务的,但人文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业以外的课程设置。原因有三:一是专业以外的课程并非等同于人文教育课程;二是即便设置了人文教育课程,其形式不能等同于人文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三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限于专业以外的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涉及到相关的配套措施,诸如校园人文环境的布局、学校人性化的管理、广大教职员工的言传身教等内容。

弄清人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课程的内涵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通常,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他(她)人与社会多一份关怀,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追寻。

而且,人文教育课程不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还涉及文化氛围与学生体验;学科上也不限于人文学科,且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所积累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精华,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触动。就学科而言,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尽管人文学科涉及人类文化的广泛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

反观上文,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识课与选修课中专业以外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在数量上并不少,人文精神的内容可能也有所涉及,但相对纯粹的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少之又少的,不足以体现真正的人文教育。

(二)人文教育就是开设一些通识课与选修课

如前所述,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阔,但其核心课程就是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等。理论上,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展开的。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开列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往往不能反映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在精神。反观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可以说,它们不能充分体现真正的人文学科精神。

首先,毛邓与三个代表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虽有人文关怀的成分,但偏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它们虽渗透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等方面的内容,但因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缺失思想政治以外的纯粹的人文知识内容,不足以充分陶养高职生的性灵,难以积淀足够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高职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语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虽难免不散发诸如智慧启迪与心灵触动的精神火花,但主要是基于“工具”应用层面的技能考量,缺失人文学科“发散性思维”的广阔视野,更不能展示人文教育中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的潜移默化的精神陶养功能。

再次,无论是专业选修中的限选课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客源国概况、公共关系学,还是专业任修中的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仍然主要停留在应用、工具类知识技能的训练上,缺乏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富有想象力与价值观陶养的精神内涵。虽有两门课4学分的公选课,但没有列出具体的课程内容。据笔者的调研,一些高职的公选课仅限于英语、体育类的课程设置,有的以讲座形式出现。

(三)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知识的教育

人文教育固然离不开人文知识的教育,但人文教育的范围更为开阔,如人文知识的教育是与教育者、管理者的举手投足与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分不开的,也与校园人文环境――比如干净、整洁、明亮的基础设施,花草树木的协调搭配,报栏、宣传栏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室、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物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就是说,人文教育本应是立体的、综合作用的“组合拳”,而不是碎片式的“一厢情愿”的“单打独斗”。

同时,当下的高职人文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个体的人文价值理念的陶养,忽视对学生生话的个性化的引导。因为一个人拥有了相关知识,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我们只能说他(她)人文知识渊博。评价一个人人文素质高低的根木恰恰不是知识和方法本身,而是透过知识和方法之后,个人所拥有的人文价值理念以及他(她)在生话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人文修养[1]。

所以,人文知识的学习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方面,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完全等同人文教育。比如,在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人文知识极其丰富,每门学科产生的历史文化,重大的思想产生、变革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等,特别是科学的理性给人以创造性的思维,带来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这些都是人文知识教育的内容。人文知识不能仅指来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同样蕴涵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它的学习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2]。

(四)人文教育就是通识教育

虽然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把二者等同却是极不妥当的。这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二者的内涵不一样。如前所述,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它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陶养,又突出个体的自我体悟。

而通识教育原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译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等。自19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讨,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源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人们创造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2.二者分类标准不一样。人文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的,当然二者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因为广泛的科学教育中也或多或少渗透着人文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中也弥散着科学教育的火花。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重在“养成”教育,因为它没有专业教育的硬性划分,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够得到自由的、自然的成长。

3.二者的培养目标各有偏重。人文教育旨在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关于世界、人类社会生活、想象世界与理想王国的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对于意义和价值的意识[3]。虽然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有交叉、重叠之处,但人文教育偏重精神境界的提升,而通识教育偏重整体上的完人教育。

(五)人文教育就是理论教育

人文教育固然需要通过大量的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精神与情感的渗透,但不能说人文教育就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这是因为:

1.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文教育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些人文理论课程就能奏效的。就高职院校而言,如前所述,人文知识的教育既与教育者、管理者的举手投足与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分不开的,又与校园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比如干净、整洁、明亮的基础设施,花草树木的协调搭配,报栏、宣传栏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室、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物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也与日常生活中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等密切相关。

同时,人文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协同作用,立体地、纵横交错地多维度产生的教育效果。

2.理论与实践彼此相融。理论与实践不是截然相分的,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知识与技能学习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实训与实习中既有具体的行为操作又有抽象的知识指导;即便是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也丝毫割断不了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其他诸如理论学习中的问题探索、课堂互动以及课外文化讲座中的学术氛围等,莫不与生活实践丝丝相扣。

3.人文教育需要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密切配合。人文教育不限于课堂纯理论的传道、解惑,还要牵涉到课堂外的立体的学校生活实践,更与校外广阔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就高职而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空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全球市场的利诱,已使人人都将科技技能视为最重要的能力,而人文学科和艺术则越来越被看作无用的装饰[4]。至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消解”作用,不在此讨论之列,兹不赘述。

三、结语

本文选取的某高职院校是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通过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分析,旨在揭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并非刻意评判该某高职办学水平的高下优劣,而仅是以它为个案――它是中国众多高职的缩影,甚至是中国普通高校的典型代表,尝试性地阐释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带有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及其认识根源。

参考文献:

[1]何杨勇.走出高中人文教育的误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7):52-55.

[2]张其亮.人文教育存在的误区与现实反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