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东莞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被政府定位要建设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且与港、澳和国际交往密切,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引进快、更新快,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机械电f工程是该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之一,研究机械电子工程的办学特色具有亟大意义。

1.机械电子工程办学模式及特点

国外的高等工科教育,十分重视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工程的结合,在高等院校中正式建立机械电子专业的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以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为方向,如日本的丰桥技术科技入学生产系统工程系和英国勃莱德福的制造系统工程系;另一种以产品机电一体化为方向,如日本的静岗大学光电机械学科。日本名古屋大学电子机械工程系的学者认为:过去是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今后,社会和发展形势迫切需要能够掌握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两个领域的人才。这个系设有电子机械基础理论、电子机械应用设计、超精密加工、电子机械测量、集成机械工程等5个教研室。日本东京大学机械工程系设计与制造系统专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计考虑了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要。他们认为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有关传感技术,数据转换、传递与处理技术,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的操作与控制技术,以及应用软件等知识,已成为现代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因此他们在专业教学中增设了以下一些课程:机械工程学、机构与信息、信息化生产系统、CAD/CAM、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信号与图象处理、系统管理、机电一体化、系统动力学、机械动力学、工业综述、工业系统以及应用软件技术等。

我国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设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机电工程专业是依据各校归口行业应急的需要,对原有相关专业进行调整而设置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明显带有“机靠电”或“电靠机”的倾向。而课程设置,尤其是体现机电一体化新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尽管如此,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率先渗透,这一时期系统性教育结合进修性教育培养出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在生产实践中,对改造企业的老产品、旧设备和生产线,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经济效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经济体制逐步转轨以及学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许多高校对机械电子工程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均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上海交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立足于原有专业的改造,彻底更新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该专业教改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入手,以“精密机械设计”“传感器”“微机及接口技术”等核心课程为结合点,链接反映学科新兴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如在精密机械设计分支中,增设了“精密机械CAD、仪器CAD”等课程;在传感器分支中,增设了与提高产品质量休戚相关的“仪器可靠性设计”和为加强电路系统设计能力的“精密仪器电路”等课程。与此同时,考虑到近年来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已经步入产品化阶段,出于光、机、电、智能伺服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又增设了“仪器光学基础”“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总体分布趋于合理,较充分地体现了先进性、及时性、实用性的特点,形成了机、电、计算机技术“三足鼎立”之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自始至终是与学校211工程发展规划以及教改立项研究结合在一起的。为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积极因素、发挥综合优势,哈工大将校内原“精密机械及仪器制造工程”专业、“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以及机器人研究所、现代生产技术中心合并,重新组合成立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这种集科研、教学、工程实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不仅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上为专业教改奠定了基础,而且合一化机制自身所具有的自动反馈功能,更为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了保证。重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学时少、针对性强的特点,经适当搭配后,与统设专业基础课组织,不仅形成了“机电控制和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制造”两个专业方向(这与当前机电工程专业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分别设置的发展新趋势相吻合),同时,突出了知识传授与工程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机械电子工程办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1)基于机械电子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延伸和扩展,基于机械电子工程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宽口径、广适应”的原则,专业方向以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两个大方向来划分。

(2)站在市场经济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总体高度上来权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摒弃以往单纯强调课程自身完整性的作法。对专业基础课,要削枝强干、精心搭配;对专业课,要反应现代科技水平,突出新、简明、实用。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适应经济新机制的管理方法。提倡三结合,gfl: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要体现机与电的结合。

2.机械电子工程课程设置

借鉴国内外髙校设置机械电子工程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院自身特点及地理优势,总结我院第一届机械电子工程办学经验,在“保证基础、突出主干、注重能力、增强适应性”培养原则的基础上,修改机械电子工程教学计划。建议课程设置如下:

(1)保留通识教育课程。

(2)修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保留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测试传感技术、液压与气动,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与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整合为一门课,压缩学时:加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具体将电子技术改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并增加电工部分的电路分析;加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增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

(3)修改专业课程设置。保留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将数控技术与制造系统的计算机控制整合为一,改设为计算机控制技术并增加学时,增设数控机床与编程,增设机器人技术。

(4)合理设置选修课。对任选课可按照“宽而浅”的原则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一般每门任选课以20~30学时为宜;对于跨专业的任选课可采用讲座方式,一般每门课程的讲座时间10〜15学时为宜,以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扩大视野、促进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的。

3.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在大学的有限时间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除了课堂教学部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外,还应重视实验教学及工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实验教学及工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6跃;通过实验及实践教学,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贴近了工程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尤为重要的是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研究。

3.1 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评估要求为标准,建议我院机械电子工程实践分为3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教学全过程,且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目的与要求,各阶段的基本内容下:第一阶段为实践认知阶段,本阶段教学主要沿工程设计的实际过程展开,使学生通过参观、调研、资料查询检索、采购与经济核算、动手拆装、模型制作、计算机绘图大作业的实践,得到一个真实的较完整的工程经历,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加深对机电结构的感性认知,并结合有关的机电工程导论课使学生对机械电子工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二阶段是基础实践阶段,使学生通过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测试传感技术、液压与气动、微机原理等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和大作业等环节,了解制造与控制的基本工程知识与设计过程,训练学生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践阶段,把工程设计与机电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机械设计与机电控制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结合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首先通过机电系统综合实验的yii练,然后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与锻炼。

在实践时间安排上,除了在学期末安排一段集中时间实施外,基础实验采用单独设课的形式;专业综合实验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只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验任务与最终要求,而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在实验进度安排上,只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某…段时间内(如一个学期内)完成,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完成实验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

3.2 机械电子工程综合实验课程设置

针对机械电子工程的特点,建设机电系统综合性实验平台。设计符合新形势下的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方案,充分突出综合性实验的主体作用,提高共享性、开放程度和效率。

机电系统综合实验是机械电子工程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汁、控制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知识来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通过学生亲自、独立完成一系列较有针对性的小设计小制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实践以及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得到比较实在的锻炼和培养。具体题目是从教学、科研、生产实际课题中提炼而出,每种题目由一至两名教师负责辅导,各班学生分为4〜5种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题目。如机械电子的具体综合实验题目可以设为:①单片机实验系统一应用硬件及软件的设计与研制;②爬楼轮椅的设计和实验模型的设计、制作;③单片机控制电梯教学模型;④带闭环控制功能的单相交流伺服电动机调速系统;⑤单相调速电动机控制的机械手;⑥单片机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

在专业综合实验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上,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只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验任务与最终要求,而完成实验任务与过程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在时间安排上,只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某一段时间内(如一个学期内)完成,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完成实验有较大的灵活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又可以较好地解决了实验室的设备在集中实验时不够用,空时又闲置着的矛盾,较好地发挥实验设备的效能。

3.3 机械电子工程毕业设计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更高层次、更快速度的发展时期,需要大量不仅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面更宽、素质全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维护与使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多项技术工作的需要,是否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毕业设计的效果。为此,毕业设计要着眼于市场,选择科学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实战”题目,将新技术运用融入技能培养之中,同时让同学们接触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在实战演练中不仅增长技术才干,而且感受到市场竞争的严峻。

建议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实行导师制,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指导教师,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进入毕业设计,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打下基础。坚持选择科研项目和有生产应用背景的题目,真题真做,使学生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已经签定就业协议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将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科研成果联系起来。少数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用人单位做,由学校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不仅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亲生经历企业实际的工程训练过程,对现实社会有直接的了解,为今后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遵循“来源于实际,还原于实际”的指导思想。

4.结语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运行、试验、开发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他们既具有扎实的机械、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综合调试能力,从而能综合运用系统理论、机械技术、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及其现代技术,实现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巧妙结合,形成优化设计方案,研制出高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机电产品和系统。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从各方面采取措施:

(1)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学生在学习机械类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电类知识、计算机应用和机电接口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学习。

(2)加强实践环节,建设机电系统综合实验平台。

(3)毕业设计要着眼于市场,选择科研项目和有生产应用背景的题目,使学生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机械制造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1 21世纪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行业人才的需求

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装备制造业要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该专业的专业背景是装备制造业,加强该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已不仅仅局限于拖拉机和耕耙播收等田间作业机械,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的总称。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任何先进的农业技术要大面积推广、高效率规范化实施,都必须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农机服务业象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并呈快速发展态势。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性能不断完善,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设计制造技术相对落后,普及应用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几十年。在农机行业中,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偏低,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人才接续困难。此外,专业不对口,知识老化,学历层次低等现象也很严重。许多农机企业迫切期望大学毕业生前去工作。

2 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优势,突出机械学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牢牢把握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学科有机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了以“机电结合为核心,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机械CAD、CAPP、CAM、CAT、CG有机交叉模块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凸现出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特色。从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现有的学科水平、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农机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态势可以看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基础在农业机械,专业的学科优势也在农业机械。因此,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仍应坚持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为本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成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出高质量的、独具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

3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柔性专业方向课(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等。课内总学时为2520。实践性教学环节37周,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优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中,以机为主,机、电、液、气、材相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是核心,是从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工作的知识基础。专业课时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既要体现专业特色,也要体现淡化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为: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农业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

在专业任选课中,设置有关农学、生物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适度拓宽专业面,体现专业特色。这种适度扩大选修课种类和数量,适度放宽柔性专业方向选择权的做法,有利于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增强素质培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仍保留2周的农业机械生产实习,为农业机械及其装备的使用、维护、性能及结构设计奠定实践基础。尤其在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可根据学生所选柔性专业方向,分农业机械、农用运输机械、通用机械和其他一般机械进行设计与实践。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条件,发挥了办学优势,又突出了专业特色,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改变了相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千人一面的状况。

总之,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和较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及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人类的发展繁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树珍.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5):57-58.

[2] 陶秀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5:91-93.

[3] 喻九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04,3(81):17-19.

[4] 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5] 张锁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59-61.

[6] 余历军.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功能与基地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4,6(58):95-98.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水稻 育插秧 机械化 发展 措施

水稻是武鸣县主要粮食作物,全县总种植面积3727351112。据2011年统计,全县全年水稻采用机械化作业77249hm2,其中机耕面积36182hm2,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7.07%,机收面积31123hm2,占水稻总收获面积的83.5%,机插面积9944hm2,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6.68%,综合全县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1.88%,居全市第一。从总体上看,水稻生产机插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是很低,目前已成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提高武鸣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关键是提高育插秧机械化水平,结合武鸣县水稻生产农机化发展情况,今后要以继续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突破发展,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一、武鸣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概况

机插作为水稻高效栽培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日、韩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我国部分地区也基本实现机械化。由于生产体制和地形条件制约,武鸣县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比较低,特别是栽植环节,虽然推广应用了抛秧技术,基本解决了“三弯腰”问题,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耗工多,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劳动力。2006年以前,武鸣县的机插还是空白,自2006~2007年承担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以来,开始在部分镇试验示范。2006年早稻农机部门开始在双桥镇进行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试验0.8hm2,晚稻又在双桥扩大两个点和城厢、太平、陆斡各一个点共16.67hm2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早、晚稻扩大示范面,在双桥、太平、城厢、甘圩、锣圩、仙湖、陆斡、罗波、两江等9个镇搞了19个示范点共完成机插面积206.67hm2,其中太平镇朱董村86.67hm2。2007年通过示范点影响和购机补贴扶持,全县农民共购买高性能插秧机47台,两年共49台;其中久保田SPU-68C型1台、科利亚2ZK-6型1台、久保田SPW-48C型14台、井关PC6型33台,这些插秧机全部投入各镇进行机插作业。2007年单机机插面积最多10.67hm2,最少1.33hm2。机插基本了达到“浅、匀、直、稳”的技术要求,农户满意率达95%。

2008年,武鸣县以农业部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建立了武鸣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在水稻生产大镇双桥、太平、罗波组建三个分中心,3个示范区,19个示范点,每个示范区面积66.66hm2,共200hm2。通过现场会和县、镇、村三级培训,基本掌握机插育秧技术的农民达6000多人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的推动,全县机动插秧机总量达129台,完成水稻机插面积1780hm2,机插水平达到5%,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目前己辐射到全县13个乡镇。

2009年,在完善和发展各种机插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水稻机插连片作业示范,首先建立了6个重点示范镇,18个示范村来带动全县机插连片作业。单是罗波镇,全镇就完成机插面积400hm2,涉及全镇所有村,全镇机插水平提升到25%。陆斡、仙湖等部分镇也多次召开机插秧推广现场会。当年就在全县建立86片连片机插示范片,带动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面积4000hm2,机动插秧机总量达226台,掀起全县水稻机插的热潮。

通过几年来的示范推广,至2011年底,全县拥有机动插秧机373台,其中通过购机补贴,农民购买机动插秧机累计361台,主要分布在城厢24台、太平37台、双桥57台、甘圩2台、宁武1台、锣圩29台、灵马4台、仙湖18台、府城42台、陆斡104台、两江5台、罗波35台、马头3台,全年完成机插面积9944hm2,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6.68%。

随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断推广,水稻机插作业服务组织也开始发展起来,在2008年武鸣县开始成立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第一个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县共有160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县大部分机动插秧机都纳入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成水稻机插服务的一支生力军,通过机插服务队代插服务、大户机插协作服务和合作社一条龙服务,逐步开拓机插作业服务市场。

二、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武鸣县在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两年来,这项技术还是未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采用,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水稻机插水平仍很低,仍然有一些比较突出的新、老问题制约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主要有:

1 农户的水田不集中,过于分散,不成规模,使用机插育秧技术受到限制

武鸣县种植水稻的土地主要来源生产队分到农户的责任田,责任田以不同田垌按人口平均分配,连片种植的耕地被众多人口分割为零星小块,两分三分,一亩两亩,东西南北,肥瘦好差各自一块,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各异;同一田垌又分配有不同的镇、村、屯的田块,参差不齐,连片种植面积少,不利于机械化连片作业。同时,全县水稻生产还处在传统的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没有种田大户,也制约了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 机插水稻育秧环节较为繁琐,农民不易掌握,制约了水稻机插秧的快速普及

自2006年,武鸣县承担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以来,探索出适合本土化的育秧方法已有多种,基本满足机插要求,但从育秧的质量上看,所育秧苗有些达不到插秧机使用要求。由于机插育秧环节较为复杂,农民掌握的技术参差不齐,他们主要是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按照各自的育秧习惯,手工播种的密度、均匀度、床土的厚度、秧苗管理、秧块尺寸大小等不严格按照机插育秧的农艺要求,育出的秧苗秧苗有疏有密、高低不齐、粗细不匀、缺苗等,机插时导致漏插、漂秧,大大增加了补苗工时费,影响插秧机的使用效果。同时,我县目前育秧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千家万户摆盘、个体单独育秧作业的水平;由于工厂化育秧投资成本高,需要大量的床土,全县现在还未建立工厂化育秧中心,推行水稻工厂化育秧是近几年推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 机插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后,服务能力还不强

武鸣县的机插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服务组织大多是由农民自发建立起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服务队,组织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装备结构、作业能力等还没有走上规范化,组织协调能力差,管理不到位。组织成员的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机插作业质量难以保障,影响机插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4 售后服务不到位

插秧机生产厂家或经销商对插秧机售后服务工作重视不够,没有设立“三包”服务联络点,缺乏维修技术人才,修理更换用的零配件难找。农户对插秧机的保养和维修没有得到保障,插秧机出现故障,不能及时解决,挫伤了农民买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的主要措施

1 加强行政推动,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县政府要将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为一项工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借鉴国内外水稻生产主要产区的做法,结合武鸣的实际情况,制定武鸣县本地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制定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水稻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议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好该项技术农机推广工作经费,有计划有步骤的投入。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的插秧机购置补贴、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项目的攻关,加大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促进机插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确保该项技术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把该技术的推广工作融入政府工作,建立领导小组,调动农机系统各方面力量,落实工作责任,为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要把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列入工作考核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配齐配强农机专业科技推广人员,建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由政府牵头,农机、农业、水利、财政部门达成共识,互相支持,共同联动,着重加强农机与农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由农机部门主要承担机插和技术培训,农业部门主要承担育秧环节的技术指导,密切配合,共同推进。

2 改革创新,建立“工厂化育秧+机插服务+农户”的契约模式,走推广经营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的路子

在武鸣县,由于诸多原因的制约,单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家家户户都购置插秧机不现实,单家独户进行机插育秧已经不适合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要求,需要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育插秧产业经营模式,这才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的最好方式和途径。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如我国东北地区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的农机局,借国家对农业补贴政策的东风,扶持本区的14个符合政策要求的育秧基地,对拟建的水稻育秧棚65个进行补贴,充分调动该区农民发展水稻大棚育秧的积极性,扩大水稻大棚育秧面积,加快推进本地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发展。二是在城厢、太平、双桥、锣圩、仙湖、府城、陆斡、罗波等水稻种植大镇建立简易工厂化育秧基地,与农户签定育秧合同,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商品秧,农民育秧不花时间又没风险,同时解决分散育秧技术难题,为插秧机的使用提供良好的秧苗。按照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立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加快推进水稻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机具的应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的作用。三是在每个村由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组建机插专业服务队,在育秧前与农户商定实行有偿服务,签订作业合同,作业面积、作业时间、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和作业质量等事项,按市场经济原则,调节利益关系。这种从育秧开始直至栽插结束,采用技术承包,走推广经营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的路子,不仅能把机械化育秧和插秧有效的结合起来,还能明显提高水稻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和和经济效益,使育插秧机械化生产环节逐渐实现系列化、标准化,也有利于水稻的“五统一”(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机耕、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械收割)实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

3 研制本土化水稻专用育秧基质,攻克机插育秧难题

随着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育秧环节的取土难、秧苗素质不稳等问题日益凸显。而基质育秧技术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已经普及,我国部分地区的试验示范,取得良好的效果。水稻育秧基质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残体等为原料,经过多种有益微生物群发酵后,接种生防菌和促长菌,并根据水稻营养生理特性和壮秧机理,按科学配方加以肥料缓释剂、微量元素、粘结剂、保水剂等物质而成的,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无毒无害绿色专用基质。使用基质育秧不仅不用到田间取土,克服了田间取土带来的杂草、土传病害、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而且育出的秧苗素质高,水稻长势好,是一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育秧的重要途径。农民使用水稻机插育秧基质育秧,只要“播下种,浇上水”就能育出健壮秧苗,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广西是水稻、玉米、甘蔗、木薯、花生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及其加工过程的残渣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使这些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今年,广西将采用盛产的农作物秸秆及其加工残渣,配制本土化的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进一步探索适宜广西机插育秧基质及生产成本,彻底解决水稻机插育秧难的问题。现在,广西正在开展自行研制的水稻基质试验,不久将会成功研制出适宜广西机插育秧用的优良基质,这将大大促进广西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

4 大力推行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由政府统一规划,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力发展水稻专业种植户。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通过扶持来鼓励承包连片开发,比如像甘蔗生产,武鸣县各糖厂就出台了50亩以上连片开发由糖厂出机耕费;吨糖田建设由糖厂补助机耕费、化肥和农膜。这些措施使我县出现了众多的承包种植甘蔗专业户,大的几百亩连片,小的有十亩、几十亩,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水稻也一样,可以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为当地规模生产提供有利条件,改变目前小块、分散、人工耕作为连片、集中、机械化种植,依托规模经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和劳动效率,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

5 发展和壮大机插服务组织,推进水稻机插技术的快速推广

5.1加强机手培训,提高机手素质和服务技术水平

从插秧机作业入手,由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机插服务组织,农机推广部门要经常加强对机插组织中的机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大力培养机插和维修能手,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机插秧技术推广骨干队伍,为机插服务组织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5.2加强对机插服务组织的监理

地方政府和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强对机插服务组织的管理,积极引导机插服务组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执行行业规范,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制定栽植质量标准和规范收费标准,促进机插服务组织的良性发展,使他们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3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要在农机专项推广经费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对发展较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机插秧组织进行扶持,同时适当提高机插秧补贴,促进机插秧的推广和机插秧服务组织的壮大。

5.4加强宣传典型,促进发展

每一阶段的机插服务作业完成后,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利用新闻媒体推广机插服务组织的好做法,好经验,打造机插作业服务品牌,扩大影响力,促进机插秧专业组织做强、做大,从而推进水稻机插技术的快速推广。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应从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一、机械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已经不断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同时在不断的提高,现代企业中大量机器设备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为设备所左右,机械设备日益向大型化、精密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然而,机械自动化专业价值观念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人才匮乏,已经不适应目前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管理等项工作。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的转移,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就教学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就教学模式而言,是以提高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工业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操作、调试与维修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技能的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及数控设备的操作、保养、调试、维修、工艺编制、运行管理,一般复杂程度机械、电子设计工作。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是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贴近市场,其优是能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订单式”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高职教育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则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很大的灵活性,其专业内涵应体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按照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为依托,以高职教育改革为契•59•机,适应天津市工业重心东移的战略要求,以为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支持为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艺型、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任务,培养适应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能否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做好加强专业建设、调整培养方向、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等工作,从而使教学改革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源头,增加改革的力度,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锻炼,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不仅具有理论性,更应具有实践性。

4.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企业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有条件接触企业正在运转的设备,走向“第一线”实习岗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机电工程系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4年分别为14人、37人、55人、94人。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机电系机械自动化专业同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关系。我校于2004年年初正式同该厂签定了实习协议书。该企业将作为我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实训实习基地。机电工程系机械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支持本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所进行的专业改革,在此将我们所做的点滴体会进行总结,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三、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的实践

1.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

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天津市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塘汉公路0-10号,成立于1992年11月,资本金额两千零五十万美金,是滨海地区的一家具有生产开发能力的台资现代化铸造厂。面向全世界各企业生产汽车用铸铁制品、电动机铸铁制品、机械用铸铁制品、手工具铸铁制品及建筑工程用铸铁制品等多种产品。该公司具有世界一流的软件环境,具有国际先进的硬件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实现与企业的“订单式”合作关系,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起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的课程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建设为

模块式,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灵活适应企业“订单式”培养的需要。

(2)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制订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则及考核标准,渗透职业素质培养。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训练性和实用性。

(4)强化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能力培养,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多种能力训练方法。我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前两年在本校及其它实训基地进行理论与实践课的基本学习与训练,第三学年在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实习;目前2005年毕业生已有三十多名学生在该厂进行实习锻炼。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们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我们对原教学计划中的一些课程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公差与配合、互换与测量技术、模具设计基础、数控机床及编程、液压传动原理与实践、铸造工艺及实践、CAD/CAM实训等课程,删除了原教学计划中理论性较强、不符合企业需要的一些课程。本专业总课时为2510学时,理论课为964学时,占总学时的39.0%,实践课为1546学时,占总学时的61.0%,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为1:1.6,加大了实训实习课时比例。

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订单式”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它的建立和实施主要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来完成。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由单结构的理论型转变为多结构的复合型。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有计划地选派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到现场进行实践锻炼,培养职业技能,使之尽快具有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能力;2004年暑假学校安排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机械自动化教研室共有三名教师深入到天津港务局四公司、一航局一公司机械队等企业进行调研和社会实践,使专业教师在生产实际岗位上学到实用操作技术。

(2)从生产一线聘任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2004年4月我们聘请了天津一航局两位精通液压技术的总工程师结合我们实验室的液压实验台进行现场维修和指导,使我们的专业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3)积极鼓励见习教师以实验室、实训室为主要见习岗位,让他们参与本专业的实训实习环节,熟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逐步培养双师素质。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定这样的信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强调要加强•60•职业技能培训,采用多种形式推进产学结合,加强职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要求,建立以结合所学课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水平的训练基地。另外,还可以强化职业技能,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使学生在学期间就取得一定的上岗能力。为此我们在校内建立专业化的实训室的基础上,基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校除了与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签定了订单式合作意向之外,天津盛港集装箱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天津石化机械制造安装工程公司与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2003级学生的订单培养合作协议于2005年9月实施。另外,我校还与诸如天津造船公司新港造船厂机械分厂、天津港务局第六公司等多家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合作单位均有先进的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并可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除了与企业合作之外,机械自动化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机床电控及PLC实训室、电工实训室、液压实训室、电拖与电气控制实训室、绘图室等实训基地,另外还有金工实习车间和钳工实习车间。为配合职业技能训练课,今后我们还应该逐步筹建数控设备调试维修技能训练室、CAD/CAM模具设计实训室、材料实验室等。

4.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规格是学生在学期间应获得“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电工安全上岗证”和“计算机力应用技术证”等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普通高校英语等级3级的考试,使学员毕业时能同时具有岗位需要的多种专业证书。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使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在学校课程学习和实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以能力为核心,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为学生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方便。机械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在新调整的2004级教学计划中将职业技能取证培训列入了职业技能训练模块,使取证培训纳入正常教学环节。在机电系与产学研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机电系于2003年10月、2004年5月分别对机械自动化专业2001级、2002级共51名同学进行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和电工安全上岗证取证培训,两次考试通过率为100%。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 七星农场 水稻 全程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99-01

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1010475亩,占农场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实现水稻产量648154吨,占建三江管理局水稻总产量的11.14%,水稻产值占农场农业总产值的91.9%是七星农场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作为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重点示范地区的七星农场,在加快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推进农场和建三江管理局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动力。

1 七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

1.1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拥有量现状

截止到2014年底,七星农场水稻生产机械16900台。包括农机作业拖拉机2980台,其中70马力以上拖拉机1600台;插秧机3716台,其中高性能插秧机956台;收获机970台,其中大中型500台,履带式收割机380台;水稻电动精量播种机784台。201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万千瓦,水稻生产机械化率达97%;农机持证、挂牌率99%以上;农机田间作业合格率98%;农机更新投资总额5000万元;农机基础建设基金投入200万元。农场实现100%工厂化育秧,能够在10天内分别完成百万亩水稻芽种生产、秧田播种、搅浆平地、机械插秧、机械收获和秋整地“六个”关键环节。

1.2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基础设施现状

七星农场以建设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为基础,经过三年时间的建设,以“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为标志的七星现代农机标准化管理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农场在六个管理区分别建立一个规模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总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标准硬化停放面积11万平方米。截止到2014年,七星农场有排灌站7座,排灌能力达到25立方米/秒;有机电井2866眼,粮食处理中心4座,农用飞机场和种子加工厂各一座,用电量达到843万千瓦时。农场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入库(场)率达到100%。

1.3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管理现状

七星农场实行水稻机械的标准化管理,重点强化机具检修保养,突出机具工作状态性能达标。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在整地、播种插秧、秋收重要农时节点,分别以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强化农机具准备和田间作业标准的落实,全方位加强农机田间作业质量监管,优质高效完成田间作业任务。七星农场全面执行农机技术状态标准验收制度,常规管理实现“六统一、七加强”,机械停放坚持“十字标准”原则。制定并完善农机作业质量监督制度,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操作,作业质量实行追溯制度,力求全面提升现代化大农业下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

2 七星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从七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可以发现,七星农场水稻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机械数量较多,机械基础设施较全面,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机械管理制度体系。但七星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水稻机械技术培训服务水平低

七星农场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机械数量众多,在水稻全程机械化要求下不断引进国内外大马力,更为先进的农机具,这使得新型农机具技术推广服务的难度和强度在不断增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原有的技术推广服务刚刚完成,农机具用户刚刚开始熟悉这些技术和农机具的操作规程和标准,但又引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配套农机具,农机服务人员又要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培训服务,造成培训服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效果差且有死角。此种情况将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机具发挥自身优势,降低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质量和效率。

2.2 水稻机械管理人员缺乏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数量众多,但与之相匹配的农技管理人员数量极少,现有在岗人员农机管理素质有待加强。国内外先进水稻机械性能的发挥不仅要通过合理规范地操作,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知识作为支撑,对于农机管理岗位来说,必须由专业农机技术人员担任。在农场各管理区都存在着非农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情况,造成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不利于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效率保证和质量提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专业限制,一些农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因地理环境和解决条件而不愿意到管理区工作,这也造成农机维修和管理人才的缺乏。

2.3 水稻机械配备结构待改善

对于水稻机械来说,不同马力和类型的机械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七星农场现有水稻机械中配备结构需改善,主要体现在水稻机械应对各种生产自然灾害的能力方面。在2014年出现涝灾的情况下,接粮拖拉机和翻地机车动力不足,造成收割时间的延长,耗费人财物并容易造成粮食收割的不彻底。因此,大机械收获防陷性有待改善,而履带式收割机通过性好,应科学配置农业装备机械性能。

2.4 水稻机械投入仍然不够

在七星农场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结合全流程进行农机分配会发现,产中部分作业项目无法机械完成,原因是没有相应的作业机具。具体来说,如田间运苗机、秧田平地机、一次成型筑埂机和池埂割草机等农机具缺乏。另外,水稻生产产前、产后机械化发展较慢,如种子烘干、包衣和清选设备,粮食烘干和储存设备等较少。这些情况将影响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进程,而主要原因是水稻农机具投入还不够。

3 七星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问题对策

3.1 提高水稻机械技术培训服务水平

以七星农场6个管理区作为水稻机械技术培训服务的主要对象,建立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实行技术培训的集中管理。具体来说,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技术理论的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通过制作技术培训演示视频进行水稻机械模拟拆装和技术参数的解释与操作演示,提高技术培训服务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在每年水稻机械入库检修之前组织各管理区技术培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以技术培训服务知识竞赛的形式调动技术培训服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共同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3.2 加大引进水稻机械人才力度

水稻机械管理人才是七星农场水稻机械保驾护航的基础,但由于农场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本科及以上农机管理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农场要在每年毕业生毕业季走出去,不拘泥于本省高校,主动与农机管理人才培养单位沟通和联系,引进高层次人才。此外,可以通过与农机人才培养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的方式来确保所需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结合农场水稻机械的现状向培养单位提交培养要求,确保人才的适应性。最后,加大对农村现有农机管理人才的培训,如可以通过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的形式,派出水稻机械管理人员到企业或其他水稻生产省份进行深造和培训。合理引进农机技校的毕业生,发挥农机技工擅长农机维修的特长。

3.3 合理调整水稻机械配备结构

七星农场不同管理区土地平整程度和土层构成均有所不同,有些地块排涝能力较弱,易发生涝灾。现有水稻收割机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造成收割季节机械的效率和作业质量下降。如接粮拖拉机和翻地机车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合理调整水稻机械配备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收割的不彻底性和机械的浪费。可以与农机生产厂家进行沟通,对现有机械进行必要的改装,或者引进专门针对涝洼地进行设计的水稻收割机械,以解决水稻机械配备结构的不合理。

3.4 进一步加大水稻机械投入

虽然七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在黑龙江垦区处于领先水平,但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机械不足的问题,如田间运苗机、秧田平地机、一次成型筑埂机和池埂割草机等农机具。因此,持续的水稻机械机具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投入方面,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进入,发展急需农机的租赁服务,也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鼓励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对于七星农场,可以积极争取总局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不断完善投入体系,形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为了充分认识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和建设重点,农场相关管理部门应切实担负起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组织和管理职责,加强协调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共同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强.黑龙江建三江寒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J].科学种养,2014(8):5-8.

[2]李冬.黑龙江垦区水稻全程机械化应用的问题与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4):3-3.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发展大农机、服务大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装备结构,着力提高农机化发展综合效益为重点,通过实施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提升工程、经济作物机械化推进工程、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程、林果生产机械化推广工程、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工程、农业生态环保机械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加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机工业装备制造水平;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建立推进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13.22%,农机总值达到1.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9.28%,农机服务总收入达到0.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9.8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其中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继续提升,达到90%以上,重点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实现新突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得到全面发展。加大农机工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力度,推进农机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机企业的盈利能力,壮大农机企业的生产规模,形成以农机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农机制造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到2020年,建成以农用排灌机械、畜牧养殖机械生产为主,在国内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基地。

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示范园区工程,提升有机农业机械化水平。结合我区建设整建制有机农业区的实际,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升有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水平、促进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我区发展有机农业的重点池上、源泉、、石马四镇为依托,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一批高标准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其中重点建设10个有机农业农机化示范基地,培育10个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大对先进实用、节本增效农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加速农机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引进、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使农业机械对有机农业区建设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有机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满足我区高效生态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工程,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和补贴范围,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机械的比例,提高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例。加大对技术性能先进、安全性高、节能环保的大型高效复式农机装备的补贴力度,加快淘汰耗能高、作业质量差的老旧农机设备。对农业生产急需、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和替代劳动力作用明显的农业机械进行重点补贴。对有机农业区、粮食主产区、畜牧蔬菜及林果优势农产品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畜牧养殖大户进行重点扶持。

(三)实施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以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械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机具和技术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的“短板”问题。到2015年,建立区级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创新示范基地10个。依托示范基地,搞好相关机具的试验选型定型,总结提炼适合不同作物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模式,示范带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实施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创新,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五有”建设标准,发展一批设施完善、装备齐全、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十二五”期间,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个以上,平均每个镇达到3个,建设达到省级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2个。依托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大力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等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实施农机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完善以区农业机械化学校为骨干、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注重对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训,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六)实施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修配网络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建立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装备能力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方式转变。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严格农机产品“三包”规定。规范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实行农机维修行业准入制度,严格农机修理者从业资格和维修网点开业技术条件。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创建四星、五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3个。加强农机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以区农机信息网为龙头,镇村农机信息网为主干的农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宣传服务能力。

(七)实施“平安农机”创建工程,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贯彻落实农机安全法规和制度,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农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形成农机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理顺农机安全监理体制,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正规化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农机安全科技创新,推动农机安全监管现代化、信息化。建立与公安、工商、安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电动卷帘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检查,严格牌证核发,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水平,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三、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农机骨干优势企业采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改革改制等方式向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扶持引导中小

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实现产业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进一步提升农机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农机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以先进、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装备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装备。依托泵类产业优势,重点研发农田节水灌溉机械;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机械,重点研发生产设施农业机械、林果生产机械;加快发展畜牧机械,重点研发挤奶器、固液分离机械、有机肥制作等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饲养机械;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重点研发农作物秸秆固化和碳化机械、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机械。

(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先进加工设备和制造技术,全面提高农机制造工艺、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信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实施联合协作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农机事业单位履行公益性和执法性管理职能所需的各项工作经费,财政部门应纳入预算。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重点支持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先进农机具创新示范和农机规模化作业等,鼓励支持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按照省统一部署实施好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按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财政部门要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智力引进,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扶持。按规定落实好中小农机企业享受国家和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和完善金融服务。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积极开展农业机械抵押、质押贷款业务,推广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担保等信用方式,以优惠利率为农民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提供信贷支持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

(三)切实落实农机税费优惠政策。按照国家规定,对从事农机机耕、排灌所得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业从事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继续落实好农机批发和零售免征增值税政策;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申办工商登记和年检,不收取证照工本费和年检(审)费;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农机生产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落实农机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

(四)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排灌抗旱设施更新改造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增强抗旱排涝能力。按照国家关于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的规定,优先支持农机深松作业。组织实施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科研、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机维修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鼓励支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扩大示范效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落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地(库、棚)建设用地政策。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支持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