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例6篇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 青岛市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新授课 四层次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每一步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科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工具。

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仅仅靠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完成的,必须要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形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渐建构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下面浅谈这种体系的结构以及运用它进行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方法。

1 青岛市“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的体系”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划分为如下由大到小四个层次,即: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师生交流模式,从而构成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

1.1 整体模式。所谓“整体模式”就是贯穿在一节课教学全过程的模式,它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将一节课规划为几个部分,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一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常用的整体模式是我们自己创立的“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教学程序: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步骤所组成:整——分——合——补——测;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整:从整体上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中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②分:将一节课的新授内容合理划分为几个探究问题,逐次分别探究这几个问题。这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③合:通过小结,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课堂留白),找到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 反馈模式。所谓“反馈模式”就是在进行新课过程中,为实现教学信息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模式。这是在整体模式对一节课主体部分(如上述五环节模式中的“分”环节)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反馈结构上的规划,可以使我们将主体部分变成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反馈循环。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二步。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常用的反馈模式,是我们自己创立的“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①教学程序: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对课堂反馈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将探究与反馈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一节课探究三个问题为例,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上述五环节模式中“分”这一课堂教学主环节的操作程序规划如图所示。②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有关说明:在探究一节课的几个新授问题时,逐次进行。在探究完每一个问题后,都马上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从而使整个过程形成多次探究、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授课过程。这样,通过探究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正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1.3 探究模式。所谓“探究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搞科研那样去学习一节课的新知识,这是新课改课堂主环节的主要教学方式。所谓“探究模式”就是进行这些探究问题的操作程序、方法策略。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三步。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探究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培根的归纳法为主体的模式,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实验——归纳探究模式”。由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探究模式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探究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才能起到良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过程的效果。因此,对于初中《物理》教材中的100个左右的探究问题,仅仅靠上述这一个探究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经过多年的探索,现今已经独创、建构出200多个不同风格、思维过程迥异的探究模式,这些模式像200多个不同的劳动工具,以供探究劳动者随意选用和组合,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下面介绍几个青岛市初中物理常用的探究模式:

1.3.1 “实验——归纳探究模式”——培根的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模式):

1.3.1.1 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3.1.2 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猜想: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猜想。③实验检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去检验猜想。④得出结论:通过归纳实验现象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1.3.2 “经验——假说探究模式”——巴尔末、门捷列夫的方法:

1.3.2.1 思维程序:提出问题——收集事实——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3.2.2 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收集事实:收集日常有关的事例、实验现象。③形成假说: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事实,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研究问题的假说。④实验检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假说的正确性。⑤得出结论:通过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1.3.3 “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模式”——刘徽、伽利略的方法:

1.3.3.1 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

1.3.3.2 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猜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③渐进实验:由于猜想无法直接检验,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并进行实验。④理想化推理:根据渐进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理想化推理。⑤得出结论:通过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1.3.4 “资料——归纳探究模式”——祖冲之、徐光启的方法:

1.3.4.1 思维程序: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1.3.4.2 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③归纳分析: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④得出结论:通过归纳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1.4 师生交流模。所谓“师生交流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断地信息交流所采取的模式。它可以使我们在不断地信息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一节课的所有问题。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四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采用的师生交流模式,是我们自己创立的“透镜式教学模式”:

1.4.1 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一只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而将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则透镜式教学模式所呈现的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图所示。

1.4.2 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有关说明:透镜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一节课中,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通过教师不断地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变换着角色,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从而,将教学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学活动变为创造活动。

1.4.3 教学策略及具体操作程序:由于透镜式教学模式更像一种教学思想,因此,要实现上述教学过程,就必须将其转换为具体的操作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而它的操作方法则是更加具体的“小问题串教学模式”:将一节课设计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小问题串”(从引入到最后检测,包含了前三个设计层次中的所有问题),每一个小问题都是先让学生讨论(或思考),然后收回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思维小循环,从而实现透镜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下列图示说明:

2 运用“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步骤

运用上述“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规划设计一节新授课教学过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可以分为如下四步:①第一步:用整体模式规划教学全过程,将其划分为几个部分、阶段,并将本节新授内容部分划分为几个探究问题;②第二步:用反馈模式规划教学主体部分,将要学习的几个探究问题变成一个或几个反馈循环;③第三步:用不同的探究模式规划每一个探究问题的具体环节步骤;④第四步:在上述三步规划的基础上,用师生交流模式将一节课从头到尾规划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小问题串(这些小问题最好首尾相连),设计每一个小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使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学生思维从发散到会聚的过程。通过上述四步,就可以将一节课从粗线条到细节,完整地规划好。

3 运用“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案例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一节新授课——《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规划、设计过程为例,介绍“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在设计一节课中的应用。

首先清楚《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教学目标:实验探究声音由振动发生,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探究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然后根据上述目标规划本节课如下:

3.1 第一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将本课划分为五个部分:①整:从整体上介绍声的现象,然后从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入本节课。②分: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将本节新知识划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由振动发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然后逐次、分别探究上述三个问题。③合:小结本节知识,形成知识树。总结用到的科学方法,如转换法、渐进实验法、理想化推理法、比较法等。④补:学生各自找出自己还不清楚之处,师生之间通过个别交流或全班一起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⑤测: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课堂检测。

3.2 第二步: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本课“分”环节中的三个探究问题划分为三个反馈循环。

3.2.1 第一小循环:①探究问题一:声音由振动发生;②反馈练习一:声音由振动发生。

3.2.2 第二小循环:①探究问题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②探究问题三:由“探究二”,派生出“探究三”——探究真空能否传声?③反馈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3.2.3 第三小循环:①探究问题四: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②反馈练习三: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可见,由于有派生问题,因此,三个问题变成了四个探究点。

3.3 第三步:采用不同的探究模式分别规划四个探究点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3.3.1 用“实验——归纳探究模式”探究“声音的发生”:①提出问题:声音如何形成?②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可能是振动、碰撞等产生声音。③实验检验:让学生设计各种发声实验、并进行这些实验。④得出结论: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结为同一的原因——振动。最终,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3.3.2 用“经验——假说探究模式”探究“固液气三态能否传声”:①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②收集事实:收集日常传声的事例,演示有关实验现象。③形成假说:学生根据将这些现象归纳,分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④实验检验:让学生运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假说的正确性。⑤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了假说的正确性,得出结论。

3.3.3 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模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①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能否传播?②猜想:有的学生猜想可以,有的认为不行。③渐进实验:由于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真空,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在容器中放入一个电铃。用抽气机不断从容器中抽气,使容器中的空气越来越稀薄。进行实验,学生发现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④理想化推理:根据上述现象,进行理想化推理:若能将容器内的空气全部抽出来,变成真空,将听不到任何铃声。⑤得出结论:通过上述推理,最终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3.3.4 用“资料——归纳探究模式”探究“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①提出问题: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是否相同?②收集资料:阅读本节的声速表,搜集不同的声速值。③归纳分析:分析声速表,并从传播介质、声速大小等角度对这些数值分类、比较。④得出结论:得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结论。

3.4 第四步: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小问题串”如下:小问题1(从日常声现象引入本课)——小问题2(猜想声音产生原因)——小问题3(实验检验)——小问题4(反馈练习一)——小问题5(收集传声实例)——小问题6(形成假说)——小问题7(实验检验)——小问题8(真空传说猜想)——小问题9(渐进实验)——小问题10(理想化推理)——小问题11(反馈练)——小问题12(阅读声速表)——小问题13(分类比较)——小问题14(反馈练习三)——小问题15(本课小结)——小问题16(课堂补漏)——小问题17(本节检测)。

通过设计具体过程,使上述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先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然后再收回总结,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的“透镜式过程”。这17个小问题所组成的教学全过程,是具体课堂教学实施的流程,也就是学生所感受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因为学生不必感受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小循环多反馈等前三个规划层次,这些只是教师需要的),它包括了前三个层次的规划。《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四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如图所示。

这样,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和层次,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完整规划好。剩下的问题就是具体情境、题目、语言等的加工润色了。然后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了。

4 “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中各类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体模式从整体和全局锁定一节课,反馈模式锁定教学主体部分,探究模式锁定每一个探究问题的探究思路,师生交流模式从细节锁定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可见,通过上述教学模式体系,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层层锁定,从而尽可能地将未知(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变为已知(规划),尽可能地预测(备课)未来(课堂教学)。从而实现了教学控制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上述四类教学模式中,探究模式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它是直接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其他三类教学模式都是为它服务的:整体模式、反馈模式为探究模式提供了环境条件(空间和时间),师生交流模式为探究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具体办法)。它们都是为探究模式和探究过程服务的,都要通过运用探究模式所进行的探究教学过程体现出来。因此,探究模式及其实施,是一节新授课的核心和关键。

附:“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课堂观察量表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王 .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王 .透镜式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自动化专业 一级项目

本文的研究成果来源于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项目——“构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No.11BG08)。

引 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我校被批准列入首批61所试点高校,自动化专业是我校第一批加入“卓越计划”的专业之一。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我们制订了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和培养矩阵。同时,结合对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的经验,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对我校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新的培养计划结合我校交通运输行业背景,以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在充分研究和吸收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1]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组织划分为三级:一级项目贯穿于每个学年,以若干专业实践课组成多个设计和研究项目,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二级项目以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群为基础,作为一级项目的支撑,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三级项目基于具体的单门课程,根据教学需要设立小规模实践项目,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针对传统课程体系在低年级阶段实践环节缺失的问题,在“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中面向一年级新生设计了“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该项目以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为目的,初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的基本能力,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面向一年级新生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根据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的特点[2],结合“卓越计划”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要求[3],“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课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学生的工程职业道德、工程质量意识,初步培养交流协作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将围绕自动化专业领域内理论知识要求低、入门较容易的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系统和电气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相关知识点展开,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组成贯穿整个学年的课程体系。

“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内容

依据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结合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的特点和多年教学经验,在充分尊重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探索过程的认知规律基础上,我们在一年级阶段设计了四门相关实践课程,第一学期的自动化学科概论和自动化实践初步,作为一级项目的基础准备课程;第二学期的电气系统设计与实践入门和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作为一级项目的重点深化实践课程。

自动化学科概论以概述性的讲授为主,计22学时,主要从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层面来审视、介绍本科自动化专业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刚刚走入学校大门后便逐步对自己的专业和领域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契机逐步引导他们主动发掘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

自动化实践初步是一门新设计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课程,计48学时,其中基本知识讲授不超过18学时,剩余30学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一个软件”、“两个系统”和“三个基础”展开。其中,“三个基础”是指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低压电器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两个系统”是指典型电气控制系统和典型温度控制系统;“一个软件”是指CAD电气设计软件。自动化实践初步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有代表性的实践环节训练,使刚入校的新生能够初步具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能力,为后续四年的专业学习打下实践基础。

电气系统设计与实践入门是以自动化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的PLC原理及应用课程为基础改革而来的新课程,计36学时,其中知识讲授不超过10学时,实验26学时。课程重点强调“入门”和“实践”,在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基础上,摒弃了与后续理论课程相关性较大的知识点,精炼出关于电气系统控制的入门知识。课程结合第一学期两门基础准备课程的知识和实践的铺垫,使学生在不必掌握过深的理论知识前提下先进行动手实践,在一年级就能接触到较为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学会编写一些简单的PLC程序,在实践中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是一门新设计的独立实验课程,学时2周。课程没有理论讲授内容,2周时间全部在实验室进行。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是在前三门课程基础上的深化,也是“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的核心。课程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自行完成一个典型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线路设计、程序设计、模拟调试、实践验证、结果分析和总结报告。要求学生3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

课程采取典型案例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学期一开始就布置综合实验项目选题,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对选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资料收集,以充分理解选题的背景,并且锻炼对专业项目课题分析的能力。在集中的2周时间内,完成设计、模拟调试、实验和总结等内容。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集中地训练深刻体会一个系统从想法变成现实的全过程,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养;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课程任务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为后续多项综合实验课奠定基础;虽然一年级阶段所能完成的系统相对简单,但学生经过项目的锤炼,尤其是项目组织、文档整理等专业外工作的过程,逐步深化他们的工程意识。

多位一体的教学形式

为了充分实现“卓越计划”提出的“宽厚、复合、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4],改变以往教学手段单一的弊端,我们为课程一级项目设计了以讲座参观为铺垫、课堂实验与课后实验相促进、总结交流与教师点评再升华的多位一体的教学形式。讲座贯穿于自动化学科概论的课程教学,同时在“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中会专门就资料的检索与利用、技术报告、交流技巧、团队合作、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为学生开设几次专题报告。参观安排在自动化实践初步和电气系统设计与实践入门两门课程的初期阶段,包括学校供配电系统、电路板制作生产系统、工厂电气控制系统等项目。除了传统的课堂实验外,在自动化实践初步中安排学生课下完成一个小电子产品(如直流稳压电源、简易功放音箱、收音机等)的制作,通过自己购置元器件、利用开放实验室自己动手焊接,亲自体会产品生产的过程。总结交流和教师点评阶段性的穿插于各实践环节中,尤其在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中,每天安排1~2个小组向全班做工作汇报,由教师对典型问题作有针对性的点评。“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内容组织和教学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内容组织和教学形式

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面向的是一年级的新生,为了使他们能够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下考试决定一切的考核模式,逐步接受工程人才的评价模式以适应将来社会的要求,我们设计了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以平时综合表现为主线、综合考评为重点、笔试考核为辅助,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总评相结合的模式。

平时综合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心得体会等;综合考评主要考查实验报告、设计报告、实验完成情况、答辩情况等,对于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还要对项目文档、汇报表现、团队合作等方面重点考查。笔试主要针对自动化学科概论,采取开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听讲座和报告对专业背景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情况。同时,在所有实践课程中都设置有个人自评环节,学生在答辩时根据所学知识、能力锻炼和实践效果做自我评价;在小组答辩时要求进行学生互评,互相指出他人在团队协作项目中的作用、优点与不足;最后,有指导教师给出总评,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作出评价,提出改进的方向。图1给出了企业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的考评体系架构[5]。

教学实践效果总结

自我校2010年开展“卓越计划”以来,“企业自动化实践入门”一级项目已开设2年,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经过对项目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典型案例和考核方式的不断探索与改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反馈的体会与总结来看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1. 贯穿于一个学年的专业课程,改变了以往学生刚入学对专业的茫然,通过专业实践的锻炼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 课程内容多样而不失简单,每门课程点到为止,重在实践,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工程意识。

3. 教学方式丰富,重在能力培养,改变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模式。“在填写问卷调查时,看到桌上厚厚的实验报告,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我做的,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了我书面交流的能力。”

4. 考核体系完善,弱化了传统的笔试考核,重点考核能力与素质;“专业考试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演示并介绍自己的项目,这样的考试不仅不会让我们紧张,还能向其他人学到很多东西。”“我们靠团队分工协作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顾佩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慧平,戴波,刘建东,纪文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68-271.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4): 21-29.

[4]韩璞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10): 262-264,271.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3

  所学国家课程均参加考试,部分科目计分方式发生变化;中考录取计分科目增加3门,录取计分满分从605分增加至800分;斗门一中全部面向全市招生,华中师大珠海附中一半计划用于指标生招生……

  11月14日,珠海市教育局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珠海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首次向公众揭开珠海新中考改革面纱。这也将成为近年来珠海中考改革力度的一次。

  征求意见稿已在珠海市教育局官网上公布。2019年12月14日前,市民可发邮件至jyjzsb@zhuhai.gov.cn,或寄信至珠海市教育局4号楼210室(地址珠海市香洲区人民东路112号,邮编519000)反映意见。

  根据征求意见稿,新中考政策将从2020年初一入学的新生开始实施,2023年正式实施新的招生录取政策。届时,珠海将形成完善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老生老政策。目前初中在校生中考继续按现有政策执行,不受新中考改革影响。

  珠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广东省第三批新中考改革实行城市,珠海的征求意见稿在充分吸纳全省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养分”的同时,也借鉴了兄弟城市的优秀做法。

  南方+记者梳理发现,相较珠海正在执行的中考政策,征求意见稿主要有六大变化。

  变化一:

  英语听力变听说,理化生强化实验操作

  “学考是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根据现有政策,珠海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制度,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中考合并进行,其考试成绩既是学生毕业又是其升学的重要依据。

  对此,征求意见稿将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放在整个改革的首位。

  考试科目保持不变,但题型、内容有变化。征求意见稿仍将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13门科目全部纳入考试范围。不过,英语科目在原有听力考试基础上增加听说考试;生物科目增设实验操作考试。

  考试“命题权”全部收归,学校不再自主命题。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和地理共9门科目的笔试继续采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珠海市教育局统一组织考试;英语听说、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及信息技术由珠海市教育局统一命题、统一考务规则,各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除开展必考科目外,还将从体能与技能两个方面进行选考科目的考试。

  部分科目考试方式有所调整。学考以笔试为主,运用和探索面试、口试、实践考察、实验操作和技能测试等方式。如英语听说考试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采用现场测试的方式,体育与健康考试采用平时体质健康检查加现场测试的方式。

  配套新中考改革,按照部署,珠海将于2022年9月前建成标准化英语听说考场和理化生实验室,确保每位考生拥有充分的学习与练习机会。

  珠海新中考改革与全省改革一脉相承。此前,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各科目的考试内容会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着重考核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宽度和广度,试题试卷的整体难度适当,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同时增强应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变化二:

  6门变10门,录取计分总分由605分增至800分

  新中考计分科目和计分总分调整是本次征求意见稿备受外界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照现有政策,新中考改革后,计分科目大幅增加,同时取消合格性考试科目。目前,珠海中考科目包括计分考试科目、等级性考试科目和合格性考试科目三大类,其中计分考试科目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4门,其他全部为合格性考试科目。

  改革后,现有计分考试科目和等级性考试科目全部调整为计分考试科目,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合格性考试科目调整为等级性考试科目;现为合格性考试科目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以及新增的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全部纳入计分性考试科目,各占科目总分的10%。

  与之对应,中考录取计分满分发生调整,由现在的605分提高至800分。除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4门按1:1的权重计分外,其余6门科目均按0.4至0.8的权重计分。

  “跟现有政策对照,体育占比加大,物理、化学相对弱化。”珠海一初中王老师介绍,物理由现有的100分降低为80分,化学降低为70分;体育与健康则从现在的45分提高至70分,在中考录取计分满分中的比重从现在的7.44%提高至8.75%。

  有网友表示新高考增加计分项目太多,或造成学生学业负担加重;也有网友认为其他城市早就这样执行,全科参加考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现有中考计分科目存在重理轻文、等级考试功能弱化等问题。”珠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这次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精准施策,其目的是要求初中生夯实基础,做到文理兼顾,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平衡。

  变化三:

  普高采取“分数+等级+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职高不设等级科目限制

  前期,南方日报率先披露“珠海将启动中考改革”的信息。当时珠海市教育局透露,顺应新高考改革需要,珠海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并于明年前出台配套政策。

  本次征求意见稿对这一新的录取模式进行了详细阐释。目前珠海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完全参照初中学考成绩,改革后将增加综合素质评价部分。

  其中,珠海普通高中学校录取采取“分数+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的办法,实行计分科目、等级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录取办法。其等级科目作为普通高中录取的资格条件,录取计分科目总分作为学校录取的择优条件。

  “这一政策将从2020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实施。”珠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招生学校自主设定等级科目要求,在等级科目与综合素质评价符合要求的基础上,按计分科目总分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录取条件相对宽松。根据征求意见稿,中职学校录取不设等级科目限制条件,各学校、各专业按计分科目的总分进行投档录取,从而引导初中毕业生有序分流,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此外,珠海鼓励辖区示范性中职学校“双精准”示范专业实施自主招生、择优录取。

  变化四:

  强化市级管理力度,斗门一中全部招生计划面向全市

  招生计划是划定中考录取分数线的重要依据。本次征求意见稿强化了市级层面招生计划管理力度,优化了部分高中招生范围。

  其中,珠海市一中、珠海市二中、斗门一中、珠海市实验中学、北师大珠海附中、华中师大珠海附中、珠海三中、珠海市艺高和民办普通高中面向全市招生(珠海女子中学只招收女生);珠海一中平沙校区、省实珠海金湾学校招生计划的80%面向全市招生,20%分别面向高栏港区、金湾区招生;和风中学、田家炳中学招生计划50%面向全市招生,50%面向斗门、金湾和高栏港区招生;珠海四中面向横琴、香洲和高新招生。

  “3所高中招生范围进行了调整。”斗门一中不再将每年20%的招生计划面向斗门区招生,全部计划面向全市招生;珠海三中由面向横琴、香洲和高新招生调整为面向全市招生;和风中学招生计划50%面向全市招生,50%面向斗门、金湾和高栏港区招生。

  珠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际执行中,该局将对各类计划进行适度调整,从而提高计划预测与招生实际的吻合度。

  变化五:

  华中师大珠海附中新增指标生计划,和风中学不再招指标生

  普高指标生政策是珠海本市户籍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有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初中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推进教育公平。征求意见稿对珠海指标生招生政策进行完善。

  具体而言,珠海市一中、珠海市二中、斗门一中、珠海市实验中学、北师大珠海附中继续将70%招生计划作为指标生分配到全市所有初中学校。珠海三中、珠海四中以及新设的华中师大珠海附中将50%招生计划作为指标生分配到招生范围内的所有初中学校。

  与现有政策相比,珠海四中、华中师大珠海附中新纳入指标生招生范畴,珠海三中增加了招生比例,和风中学不再开展指标生招生。“总体而言,指标生招生计划数呈增加趋势。”珠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要求,普高指标生招生设单独志愿批次,并采取单独录取的招生办法。

  变化六:

  特长生纳入自主招生范畴,最多可占招生计划总数10%

  实施近两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也作了一些调整。体育和艺术特长生(简称“体艺特长生”)招生统一纳入到自主招生范畴,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每年可拿出招生计划10%的名额用于自主招生,且自主招生与特长生招生计划比例由学校具体确定。

  目前,自主招生和体艺特长生招生分开招生,其中自主招生是2017年推行的新举措,其招生比例不超过学校当年招生计划(不含民族班)的5%;体艺特长生坚持多年,未明确招生计划占比,但从近两年各普通高中体艺特长生招生人数来看,大多数学校保持稳定。珠海一中去年和今年体艺特长生招生人数均为65人,其招生类别和类别具体招生数量也保持不变,占比为学校当年招生计划数的5%。

  具体而言,普高可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定位、特色和政策动向等制定自主招生方案,依据学生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进行自主招生;体育、艺术特长生作为高中自主招生的特殊对象,招生学校、招生计划及招生方案单列。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4

2013年,毕节市教育在实施“9+3”计划中坚持“三个立足”,初步构建了“三化三建三创”工作机制。

一、坚持“三个立足”

一是立足于大力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毕节市政府制定出台控辍保学“五项制度”,认真落实“双线包保”责任制和“七长”负责制,切实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

二是立足于大力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全市强力抓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招师和“百校大战”工作,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学校布局调整、办学水平评估、学生技能大赛和专业设置论证等工作。

三是立足于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和“4+2”教育突破工程。全力实施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高中阶段突破工程、优美教室工程和围墙安全工程等。全市将“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全部提前到2013年启动实施。

二、构建“三化三建三创”工作机制

(一)“三化”:一是细化目标任务。将全市及各县(区)教育“9+3”目标任务细化分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工作量和责任人,做到“四有”、“四更”。二是强化工作责任。全市党政一条线、教育一条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实施教育“9+3”计划纳入全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像“两基”攻坚一样全力以赴推进教育“9+3”计划。印发《毕节市2013年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一本通》,使教育“9+3”计划各项目标任务一目了然,各级领导、干部、校长、教师人人心中有数。三是深化教育“9+3”宣传。2013年全市共开展“控辍保学”宣传活动5600多次,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304块,永久性宣传标语4000多条,宣传栏10000多版,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1000余次。教育“9+3”计划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三建”: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均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教育“9+3”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2013年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约55亿元,比2012年增加23%,同时压缩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办公经费的8%用于实施教育“9+3”计划,设立2500万元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市政府通过银行贷款30亿元建设双山职教城,贷款20多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攻坚工程等。三是建立执行力保障机制。全市制定了教育“9+3”计划驻点督查制度,每月对各县(区)实施教育“9+3”计划进行督查评估,实行“旬调度、月检查、半年通报、年终考核”,有力推动教育“9+3”计划实施。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5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一年,我还特别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由于我们学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我平时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而且及时的把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部分利用晚自习抄给学生,而且利用上课前几分钟进行测验。

初三年,我更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6

1.认真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积极抓工作计划的落实,在学期初制订的各项计划,都有了较好的实施。本学期本组共开展教研组活动10次,集体备课15次,组内集体听评课8次。

2.积极领会和贯彻学校领导提出来的教研组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组教师于3月37日在陈副校长的带领下,到普洱一中进行教研组活动。在活动中,各位教师均认真进行了听课学习和交流,全组教师感受颇深,觉得受益非浅,开拓了教师们的眼界。回来后,所有教师都写了心得体会,大家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3.高度重视中高考,狠抓中高考复习。针对中高考的复习,分别进行过两次专门的教研组活动,对不同阶段复习的策略,复习的进度随时进行了解,并请组内教师提出复习建议。在每一次模拟考后,都要求高初三教师们写出质量分析,在研讨会后,又及时组织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中高考化学、生物复习的顺利实施。

4.抓好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在听课、评课、说课、研究课、备课、作业、辅导学生、资料的使用等教学教研常规工作中一丝不苟,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评好玉溪师院附中教师们的赴我校授课,让教师们在活动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5.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各方面的能力,针对拔高教师和未上过高三复习教师多的具体情况,组织了组内教师在高考前和高考后分别做和讲了两次高考题,安排组内公开课的授与评,安排组内说课的讲与评,一定程度的提高了组内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

6.重视平时教学,认真检查组内教师的备课情况,掌握和要求好教学进度,督促教师作好教研活动。为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要求组内教师写出教学教育教研的心得、体会、论文,现每一位教师都已上交。安排专人抓好期中、期末试卷的制做,作好考试成绩的汇总,作好考试后的质量分析。

7.突出生化组的特点,搞好有声有色的各种课外活动,共开展了化学兴趣小组活动25次,生物兴趣小组活动16次,与高二年级组合办了理科化学知识竞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能力。

8.抓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功能,对教学中需要开展的实验尽可能的开展,针对高三、初三的中高考越来越突出实验地位这一现实,专门安排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高三生物、化学;初三化学的中高考实验重点复习操作了一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9.抓好教师师德建设,促进教师思想提升。组内教师精诚合作,上下一心。对于学校的各项安排均积极完成。对学校交代的各种任务,毫不推委,做到了“没有任何借口,细节决定成败”。

10.抓好年轻教师培养,重视结对子工作。对于各个新老对子,要求做好结对帮扶的计划,落实结对子的具体情况,做好结对的总结。用好师大支教教师,发挥了支教教师的最大作用。

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1.计划中的教师课件制作,因为学校报告厅的一度修复和后来的使用频繁故没有开展,是一个遗憾。

2.少数教师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质量意识不到位的情况,有得过且过的思想。新教师和未上过高三的教师还多,他们的成

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快速让他们成长是将来教研组工作的一个重要话题。

3.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教学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如何让教师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