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范例6篇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存在问题;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85 文献标识码: A

机电设备的不断革新,要求机电设备安装技术也必须不断改进完善,只有加强对机电设备的了解,全面掌握机电设备的构造、作用及运行情况,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出与时俱进并充分符合机电设备特点的安装技术,从而为机电设备安装后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1.机电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1.1螺栓连接问题

机电设备基本安装操作中,主要就是将螺母、螺栓的拧扣进行连接,而同时机电设备安装中螺栓、拧扣出现的问题也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机电设备安装中如果拧扣不当,长期运转就极易导致螺母出现严重磨损情况,如螺母螺牙被磨平,失去作用,就将导致设备构件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情况,从而使机电设备在运行时极易出现事故。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螺母、螺栓与拧扣,还会受到电磁效应影响,因此,在考虑其机械作用的同时还应对电磁效应造成的影响有充分考虑。螺栓连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连接不牢固,存在空隙,致使电阻增大,释放出大量热能,导致部分构件融合,从而极易造成短路或其他事故的出现[1]。

1.2振动问题

机电设备是一个统称,主要包括泵、电机、联轴器等。而机电设备振动问题,主要表现泵、电机、联轴器上。泵:有滑块的转子没有正常旋转,致使滑块受到磨损,缺少相应的摩擦力作用,从而导致转子运转失衡,产生振动。电机:由于转子出现磨损导致扫膛,且极易造成绕组出现烧毁情况;或者是负载存在故障,致使转子被卡住。联轴器:机电设备的长期运行,容易导致联轴器齿面出现磨损,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断齿情况。齿圈发生幅度较大的横向位移,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啮合情况。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泵、电机、联轴器还经常发生超电流问题。

1.3机电设备精度问题

机电设备的安装精度是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关键,其对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机电设备安装精度与设备安装位置精度、设备形状精度紧密相关;机电设备精度检测主要是对机电设备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误差进行检测,这涉及到精密测量技术、误差分析、尺寸链原理等。

2.机电设备安装技术完善措施

加强提高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完善机电安装技术措施,对于促进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严格按照机电设备安装规范开展安装工作

对机电安装工作进行严格要求,要求机电设备安装人员必须遵循施工程序及组织计划进行施工作业。机电设备安装的施工程序及组织计划均是通过长时间的复返实践证明和制定的,均是科学、合理、可行的,因此,在机电设备安装中严禁随意更改安装施工程序,打乱施工组织计划,否则必将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所以在机电设备安装时必须严格遵循施工程序及组织计划进行施工作业,从而为机电设备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及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

2.2对安装工作进行统一、科学的筹划和安排

由于机电设备安装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等特点,因此,在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应对安装工作进行统一筹划,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进度设备安装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且管理人员应多与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多征求不同的意见,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更为有效的捷径。在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前,管理人员应做好统一筹划工作,并制定详细、可行的安装计划,确保安装工作是有序进行,以此为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提供依据,从而确保机电设备工程安装质量。

2.3加强对安装的机电设备的检测并确保检测的及时性

在机电设备安装的同时,相关负责人应到场并与专业检测人员共同进行及时检测,并做好相关记录。检测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对安装工序和操作方法的检测,确保是正确有序的进行;二是对机电设备安装质量进行检测,若是发现机电设备部分零部件安装不合格,应及时指出并要求相关安装工作人员迅速进行返工,直至再次安装合格为止;而后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测[3]。

2.4致力于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

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一个合格的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有关机电设备安装的专业知识,还应对机电设备有足够了解,能熟练操作设备。因此,业主在选择机电安装工作人员时应坚持持证上岗,以此为机电设备安装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及时做好安装调试工作

机电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将安装现场清理干净,在通过相关责任人和检测人员的检测后进行通电调试步骤。通电调试时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问题高于一切,且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人身安全和机电设备安全两种。千万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对安全的重要性造成轻视,甚至是忽视。通电调试过程中的所有设备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规程进行操作。还应对通电调试时的调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此形成一份资料文件,在确保资料是真实、完整、准确后应提交给相关分责人。

2.6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安装完毕的机电设备进行及时地验收

机电设备安装的施工方,应在安装工程竣工验收时,先进行自行验收、自行评价,在确保无问题之后将自行验收、评价的资料及竣工报告上交给工程相关负责人;工程相关负责人在受到资料和报告后应迅速组织专业的检测人员对工程竣工资料及工程质量进行验收,若是发现问题,必须要求施工方迅速进行整改,检测人员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合格后,向工程建设方提出评估报告[4]。

3.结语

总之,本文对机电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完善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机电设备安装存在的不足,严格按照机电设备安装规范开展安装工作,对安装工作进行统一、科学的筹划和安排,加强对安装的机电设备的检测并确保检测的及时性,致力于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并及时做好安装调试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安装完毕的机电设备进行及时地验收,以促进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林辉.机电设备安装中常见问题与防治措施[J].无线互联科技,2012,06:171+173.

[2]伦杰慧.浅析机电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9:98.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范文2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明示的或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和期望)的能力。为了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质量满足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采取相关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监视检验检测过程并排除质量环中的所有阶段中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就如何做好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进行论述。

关键词:

检测检测机构;质量控制

检验检测结果是检验检测机构的产品,要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就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对整个检验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本文就如何做好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从如下六方面做简单阐述。

一、样品的控制

样品是检验检测工作的对象,检验检测机构接收的样品应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且具有代表性。

1.样品的接收

检验检测工作的第一步是样品接收,样品的接收由专人负责。接样员应熟悉本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通过的产品及其参数、标准规定的样品状态及其检验检测项目,以便在客户委托检验检测时,能迅速判断客户委托的样品及其检验检测项目是否在本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能力范围内;能认真指导客户填写正确、信息量齐全的委托单,并确认客户委托的样品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委托单是检验检测工作的原始凭证之一,也是检验检测结果溯源的依据。委托单的内容是否正确、信息量是否齐全,直接影响检验检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接样员应认真核对委托单的信息,确保信息量齐全、准确。

2.样品的保管

接样员确认样品无误后,将样品及其资料及时传递到样品室。检验检测机构应设置专门的样品管理员,他们应熟悉样品的贮存条件,并将样品分类、编号贮存。样品管理员对已正式受理的样品按照本检验检测机构的编号原则编制唯一性标识,样品的唯一性标识应伴随样品从登记至留样、销毁全过程。样品在检验检测流程中均应加设状态标识,分别为预留样品、已检样品、待检样品,以利于附加审核的可追溯性与证据保全。

3.样品的检验检测

样品应由具备相应专业技术的人员检验检测,检验检测人员接收样品后首先核对委托单与样品中的品名、批号、生产厂家、检验检测依据、检验检测项目、检验检测目的、包装、数量及编号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按照相应的检验检测标准及其方法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并按要求记录。检验检测过程中,检验检测人员应按要求如实记录,严禁事先记录、事后补记或转抄,并逐项填写检验检测记录的有关项目。

二、仪器设备的控制

1.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

检验检测机构设置设备管理员,对国家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设备管理员应于每年年初制定详细的仪器设备检定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检定,经检定合格的仪器设备方可投入使用。对于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必须由供货方技术人员严格按照仪器设备操作使用说明书对仪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供货方应保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检定要求,新进设备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

仪器设备应放置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环境中,并指定专人对仪器设备按使用说明书和有关规定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设备管理员要经常检查仪器性能和使用情况。

3.仪器设备的操作

重要的、关键的仪器设备、操作技术复杂的大型仪器设备,应由专门的操作人员操作,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操作者授权,操作者应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三、标准的控制

检验检测标准是指检验检测机构从事检验检测工作在实体和程序方面所遵循的尺度和准则,是评定检验检测对象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准则。检验检测机构应定期进行标准查新,避免使用作废的标准。无效或作废的标准要加盖状态标识,以免误用。

四、人员素质的控制

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所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的特点和工作量配备足够数量的人员,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均应满足要求。

1.岗前培训

对于新调入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本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文件、规章制度及相应的标准规范,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岗位培训

为确保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的技术和能力持续满足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需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按计划实施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五、检验检测过程的控制

1.检验检测前的准备

检验检测人员在检验检测前应核对委托单的信息与样品是否相符,如样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样品状态,样品数量是否足够等。确认检验检测用仪器设备是否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仪器设备的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检验检测机构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标准规定。

2.试验过程及原始记录

检验检测人员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规定程序进行检验检测工作,正确操作设备。在检验检测过程中,将原始观察情况及数据记录下来,经过适当计算和数据处理得出检验检测结果。监督人员对样品的唯一性标识、检验检测委托单的正确性、样品的制备、检验检测环境条件、检验检测方法的正确性、人员操作仪器设备的正确性、检验检测原始记录的正确性、检验检测报告的正确性进行监督。检验检测结果可疑或有明显错误或客户要求复检,检验检测机构应安排复检。对需复检的项目由复检人员和检验检测室主任共同商定;如复检结果允差超出原检验检测结果,则需进行第二次复检,最终检验检测结果由技术负责人、检验检测室主任和授权签字人共同裁定。

六、检验检测结果的控制

检验检测机构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检验检测范围、人员状况等组织制订“年度质量监督计划”和“质量控制计划”,并合理安排检验检测领域和检验检测项目,确保检验检测领域和检验检测项目满足规定要求。质量监督应包含检验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委托单内容是否完整;检验检测方案是否完整;仪器设备状态是否合格;人员资格是否满足要求;样品状态、数量、唯一性标识、存放是否符合标准规定;检验检测方法是否正确;环境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原始数据记录是否正确;检验检测报告内容是否与原始记录一致等。质量控制的方法有: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对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参加检验检测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检测;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验检测;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各科室按照计划进行监督和质控,重点监督在培人员和新检验检测项目。检验检测机构应对监督和质控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必要时提出调整、补充、改进意见和建议,经审核批准后,重新制定计划,组织实施。

七、结语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实验室;实施措施;培训

一、实验室人员培训的内容和意义

实验室人员培训,即实验机构有计划地实施有利于实验室人员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包含知识、技能和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其他行为,主要内容有检测基础知识、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知识、国家及行业的新政策新动态、计量知识、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以及应急预案等等。人员培训应着眼于更长期的目标,注重培养员工目前工作和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实验室人员培训,在提高人员检测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归属感,激励实验室人员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增强实验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提高整个实验室的绩效和业绩。

二、实验室人员培训前的准备

(一)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

1、机构层面。在机构层面上,主要分析发展战略目标、内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和标准等)、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发展和社会专门培训机构等,以及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学习氛围等。2、部门层面。在部门层面上,主要分析实验室工作计划、岗位职责所需能力、不同部门的具体培训需求等。3、记录分析。在记录方面,要注重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缺勤率;客户投诉率,事故率,设备利用率;工作岗位职责能力的描述,绩效评估;聘用标准、个人档案等方面的记录。4、其他层面。其他方面,要分析职工对培训的态度、实验室人员技能状况,以及上次培训评估的结果等。

(二)培训需求的识别

需求分析时可以采用个人面谈、小组面谈、问卷调查、操作测试、观察法和任务分析等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培训需求的识别,实验室应当首先制定具有挑战性、可测量性、可实现性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囊括质量目标和自身发展战略、目标,有了清晰的目标之后,找出存在的差异也就十分容易了,培训的需求自然而然被识别出来了。其次,实验室应定期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技能培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对过去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活动进行控制、持续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手段,系统性地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识别实验室的培训需求。

三、实验室人员培训的实施

(一)培训计划的设计

设计培训计划时,要确立好三方面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行为目标和结果目标。要根据实验室现状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定特点各异的培训主题,在培训的内容上赋予不同的深度,制定覆盖实验室所有员工的、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实验室培训计划的实施形式主要有内部培训和委外培训两种,计划需包括:培训项目、目标;培训方式和实施时间;费用预算与组织实施部门等。培养计划要具体设计:希望达到的结果;学习时间;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单位的制约;具体安排;预算。

(二)培训计划的实施

确定培训师、教材、培训地点、培训设备;培训时间,最后要发放通知。培训计划的有效组织实施,是落实人员培训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能和组织管理的效果。因此,实验室必须配置专人负责实施与考核,保证人员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以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实施过程可以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进行,确保各个人员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相应的培训,可以通过参加本行业或系统组织的研修班、技术讲座、经验技术交流会、取证或认证培训、标准与法规直贯。

四、培训效果的评估

实验室应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反馈和转化,因为它是培训工作关键而重要的环节。培训效果的评估,就是按照规定的标准队培训结果的好坏进行测评,包括培训的及时性、培训内容的适宜性、培训教材的贴切性、培训教师的技巧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培训效果的反馈,既培训完成后参培人员反馈的问题、建议或意见,实验室应针对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整下阶段培训工作的方向和内容。而培训效果的转化则是根据培训的反馈信息对参培人员的奖励或惩罚。同时,实验室人员培训应分层次及不同人员开展效果评估。

(一)确定评估层次

第一层次应针对所有课程,主要采用问卷、评估调查表进行调查;第二层次针对要求掌握的某些知识或技能进行培训,采用笔试、技能操作进行评估;第三、四层次主要是指三个月以上的培训项目、解决顾客投诉方面的培训、培训效果对单位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项目,以及单位管理层十分关注的项目,采用绩效考核法和绩效评估法进行效果评估。

(二)培训效果评估对象与内容

1、新进人员。主要考察新进人员是否能通过学习实验室的组织概况、文化与理念、组织主要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实验室人员行为守则之后,尽快熟悉工作内容、适应工作环境,是否能做好安全与事故预防、掌握自己所任职工作的职责与权力,并处理好与上级、同事、下级等的关系。2、转岗人员。主要考察转岗人员能否在学习新岗位的工作特点之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焦虑与不安;在接受安全与事故预防的培训,了解自己所任职工作的职责和权力之后,是否确立新岗位的工作期望,以尽快适应新的岗位,能否处理好与上级、同事、下级等方面的关系。3、管理人员。主要考察管理人员在接受质量管理、科研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卓越心态培养、特定技能(如解决问题、决策、信息沟通、授权、员工指导与激励、聆听与演讲、计划、谈判技巧、人际关系技能)等培训之后,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管理技能,能否更好地发挥团队建设、目标管理、多元化管理等领导管理作用。4、操作人员。主要考察操作人员在接受培训岗位知识和技能;相关法律法规;新技术新方法;卓越心态;安全与事故防范;节约意识的培养;全员质量控制;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新方法新设备操作;压力管理;人际关系技能;时间管理;个人电脑实务等培训之后,是否掌握了正确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结语

进行实验室人员培训,无疑能最有效、便捷地提高人员素质,进而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而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且明确目标、有力决策,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实施即时的跟踪监控,确保考核到位和措施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实验室人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陈倩.加强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1(4) :15-16.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竣工测量,质量控制,厂区总平面图

1. 概述

在数字化企业的飞速发展中,一些大中型工厂为了自身发展,出于对厂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要求,需要测绘大比例尺厂区竣工图及厂区总平面图,并建立厂区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厂区竣工测量及厂区总平面图测绘是实现上述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研究制定数字化测绘的生产流程、作业模式、质量监控等技术已成为测绘科技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的重要现实课题。现以江门市华尔润玻璃厂厂区竣工测量及厂区总平面图的数字化测绘工程为例简述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总平图的检查内容及一些相关的技术问题。

2. 数字化厂区竣工测量的测绘

江门市华尔润玻璃厂是大型平板玻璃生产制造企业,为了检查厂区竣工是否符合规划、设计的要求,我们对厂区进行了全面测绘。厂区竣工图及厂区总平面图的测绘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成图的方式完成,并转换成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格式。本次测绘采用的作业方式是用全站仪(全站仪记录卡)配合电子手簿,现场绘制草图完成地物、地形的野外数据采集,室内用数字化成图系统将测绘数据转换成图形,并对照草图进行编辑处理,生成数字地形图。经过检查修改,信息化等一系列过程形成最终成果及入库数据。

3. 数字化厂区竣工测量的质量控制

数字化竣工测量技术使用的是全站仪,测角测距精度很高,又没有展点误差,使野外数据采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在现行的《城市测量规范》中对数字化测绘的要求,已由对数字化测绘的数学精度为主转到以对工程的作业设计、地形要素的分层(代码)检查,多余数据删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单位早已根据《城市测量规范》制定了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的统一标准,将数字化竣工测量的质量控制与ISO9000标准结合起来,形成数字化竣工测量的质量控制,就能从质量计划、管理职责、人力资源、质量记录到过程控制、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等都在有效的控制之中。通过一系列的规定及形成的文件,使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这样数字化竣工测量的质量就能得到足够的保证。下面分别叙述作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 质量计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施测方案和质量计划是影响质量的根本。华尔润玻璃厂厂区面积约0.5Km2,为了便于管理,将其划分为A、B、C、D四个分区,根据分区情况及合同规定的时限要求,分派了四个作业小组,各组均配备了全站仪及必要的测量仪器,在四个小组共同完成全厂区的首级控制后,即各自分开,在所承担的分区内进行图根控制,竣工要素测量至数字化成图。最后进行整体的拼接,并统一分幅,上交成果。在整个测量的过程中,根据测绘范围及时间要求,制定合理的人力及设备资源配置,是很有必要的,并在以上基础上确定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及质量目标,严格控制工作及质量,使每一道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加强控制措施。如厂区的首级控制网的测量环节,则从设计、选点、埋石、测量、计算各步骤都加强了质量的管理。这样各项环节的工作质量保证了工序质量,工序质量就保证了成果质量。

3.2 过程控制

外业人员数据采集的过程是过程控制的第一环节,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相应的规范及技术设计书的要求作业,对需要采集的信息,力求准确、精确。最大程度的做到全面、准确。当基础数据采集完后还应到野外进行必要的复查,严格执行作业组自检的工序,力求减少差、错、漏。

在华尔润玻璃厂测量的作业小组对厂区的概况做了调查后,制定了小组的作业方案,在内业绘成竣工图后又进行了野外检查,对照实地,对厂区内的建筑物,地面及架空管线、注记等都进行了逐项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这样虽然工作量大些,但仍是必要的。这是因为这种测量模式虽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存在质量方面的隐患。主要是草图和采集数据容易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另外,内外业的分工容易产生对草图理解上的差异,内业人员没有去野外,对外业人员绘制的草图有时看不清、看不懂,再就是野外作业人员的草图画得不够,省略了一些必要的内容,这样也容易造成错漏。而作业小组通过巡查自检就能够有效地找出问题,及时修正。特别是一些数据就更要通过野外巡检,调查后才能取得正确的内容。

质量检查人员对作业小组的测绘过程中的跟踪检查, 是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这种作业中的中间检查着重检查作业小组的作业方法是否符合规范,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在华尔润玻璃厂的数字化竣工测量中,除了对作业小组提交的图根控制资料及初步图纸检查,对小组的野外作业,也进行实地检查,这样对小组的监督检查确保了所有过程的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

3.3 成果检查

我队总工班负责对测绘成果进行最后的检查验收工作,采用的是检查一定量的图纸成果,在发现问题后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相关人员及时修改,这样进一步地保证了测量成果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队在华尔润玻璃厂的数字化竣工测量中,运用过程控制的模式进行质量控制,使该厂区的竣工测量质量得到了保证。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数字水准仪水准测量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在秦岭南侧汉江峡谷段黄金峡修建黄金峡水库,将汉江水通过16.5km的黄三(黄金峡至三河口)输水隧洞送入三河口水库,之后经过长达81.8km的输水隧洞穿越秦岭,至秦岭北麓(周至县马召镇)黄池沟出口,隧洞出口洞底高程510.00m。引汉济渭受水区起点位于秦岭隧洞出口,规划的受水区输配水工程由南干线(长度176.8km)、过渭干线(长度31.6km)、渭北西干线(长度29km)、渭北东干线(长度103.3km)组成。

输配水干渠穿过失陷性黄土区等地质复杂地段,需要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对其进行监测,基础高程测量控制的建立,不仅应满足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定线等测量外,还应考虑为施工放样和安全监测的提供可靠的平面和高程基准,因此,高程控制等级确定为三等,根据现场查勘南干线、过渭及渭北干线沿线已有二等以上国家等级水准点分布情况,基本高程控制分别由若干附合(或闭合)、结点网等形式的水准路线组成。为保证整个输配水干渠线路的高程精度,同时为干渠大型建筑物提供永久基准,一般每5km左右埋设永久水准标石一座,建立全线路三等水准控制框架。观测方法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进行观测。

2数字水准仪观测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1) 数字水准仪及配套的铟瓦标尺均送至具有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进入作业现场后还需进行常规检查检视;检定结果为合格方可进行使用。

(2) 作业开始前,观测员应进行现场踏勘熟悉所选点位,确定水准路线走向,尤其是穿越河流、沟道、松软地段等,需策划好转折点等准备工作。

(3) 出工前仔细检查电池电量,记录模块内存能否满足当天计划工作量。

3 . 数字水准仪观测实施步骤

(1) 测段开始作业时,后尺扶尺员起始于已知水准点或固定水准点,数字水准仪架设位置距后尺的距离应小于100m,在测站安置仪器并置平,安置数字水准仪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或右侧,前尺扶尺员安置尺垫位置与仪器距离应与后尺距尽量相等,以消除或减弱i角影响。晴天观测时数字水准仪应打伞,在松软的地基观测时,仪器脚架应打角桩,标尺应采用尺桩。

(2) 安置整平好仪器后调用程序,对仪器进行参数设置。

(3). 用竖丝瞄准水准标尺的中部,用调焦钮调清标尺映像。

(4).按红色测量键,显示出标尺读数(后尺或前尺视线高、仪器到标尺的平距、前后尺视线高差及累计高差和累计平距)。当测站观测数据限差超限时,仪器会自动报警,本测站重新观测,直至合格。

(5). 每测段从第二测站开始,依次类推;测段观测应在偶数站结束。

(6)当天外业测段观测结束后,仪器通过连接线或SM卡,下载到电脑;用记事薄格式打开原始数据文件,表格中自动显示每一测站观测数据信息和测段小总信息。

(7)每天应测定数字水准仪的i角。

(8)外业观测结束后,应再次将铟瓦标尺送至具有法定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

4 数字水准仪外业观测高差的检验与数据处理

(1).观测数据预处理

外业观测高差应进行下列各项改正:

a)尺长改正:将测前、测后的尺长取中数,用标尺尺长检定改正数的中数乘以各测段高差值,反符号加入往测(或返测)测段高差中。

b)正常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测段改正数ε= -A••••H•φ其中:

A ― 常系数,以测段始、末点纬度平均值φ为引数计算,即:

A=0.000 001 5371sin2φ;

H ― 测段始、末点近似高程平均值,单位为米(m)

φ―测段始、末点纬度差值,单位为分(′)

(2).外业观测数据的检验

a)引汉济渭受水区基础高程控制测量网中,构成的13条三等附(或闭)合水准路线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其水准观测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统计如表1所示。

表1水准观测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统计表

b)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根据左、右路线转点差计算每条水准路线的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Δ统计如下表2所示。

表2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Δ统计表

c)附(或闭)合水准路线高程闭合差的检验结果统计如下表3所示。

表3附(或闭)合水准路线高程闭合差统计表

从以上3个表统计的精度结果可以看出,数字水准仪观测的三等水准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Δ、附(或闭)合水准路线高程闭合差等检验均小于规范规定的相应等级限差1/3范围内。

5 结束语

(1) 数字水准仪观测及采集数据自动化操作、精度高,性能稳定,保证了高精度水准测量观测精度满足各项技术规范要求。

(2) 仪器操作简单、方便、直观。观测数据时不用从望远镜内直接读标尺上刻划数,直接从仪器显示窗上读取并自动记录,减弱了因观测者引起的测量误差。

(3) 按下测量键只需几秒,即可显示出测量数据,比用普通光学水准仪从标尺上直接人工读数快,而且读数可靠。记录在模块里的数据,不受噪音等恶劣环境的影响,因观测员读错或记录员记错数据。

(4)在阴影下观测时,对光照要求高,仪器判读条码尺会出现错误,因此,应注意观测时光线的强弱。

参考文献:

(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T/T12898-2009;

检测员转正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1年笔者作为甲方代表参加过博州五一水库输水涵洞出口与渠首连接段的施工,另外,还参加过博州五一水库南岸防洪坝的施工,因此对水利工程的导流、扭面,两岸护坡,已及齿墙,防渗材料,实验模块,取样等工作有一定经验。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都要经过勘测、规划、设计和施工四个阶段。水利工程的施工应以勘测、规划和设计的成果为依据,将规划和设计的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好坏,不仅对工程本身有极大影响,而且一但出现问题,往往会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

1必须明确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监督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首要完善检测手段,保证其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科学性是检测工作的基础,离开它就谈不上对工程质量评价和负责,也难以保证所建设的水利工程的正常运用与运行安全。若以检测工作赖以生存的地位来估价,公正性是检测工作的准绳和法规,否则就会失去法律效力。准确性则是科学性与公正性的先决条件,是检测工作客观评价与社会信誉的前提。

2 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各项水利工程,无论是水库、大坝、电站、水闸,还是防洪大堤,除险加固工程都是遵循“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2.1 人员

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有关的水利管理部门、上级审批部门等。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思想水平、质量意识水平等。

2.2 材料

水利工程所涉及的原材料,中间产品较多,且具有特殊性,对原材料管理从以下几方面控制:材料采购关,建立检验制度,领用制度,严把质量关,对剩余材料和管理与回收等。

2.3 机械

参与水利工程的施工机械设备多种多样,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等。

2.4 方案

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好坏决定着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3 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几点看法

3.1 抓好施工质量监督

施工质量控制主要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

(1) 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控制体系,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

(2) 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

(3) 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

(4) 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3.2 要处理好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关系

总的说来,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建立在施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上的。后者是基础,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转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监理工程师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开工令之前,检查施工承包商是否有一个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没有肯定答复,不签发开工令。

3.3 严禁转包

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项目部是独立性很强的经济、技术实体,是对质量起保证作用的关键所在。一旦转包或多次分包,连责任都不明确了,从合同法来讲是企业法人负责,而在实际运作中,是无人负责。

3.4 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三方的关系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

在建设管理中执行业主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三方都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重要的。对号入座、进入角度之后,三方的关系就易于处理好。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同双方平等互利关系。

4必须科学实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一项科学、严密、重要的工作,必须要有规范的程序和严谨的态度。在质量检测的实践中,应重点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密的规章制度、科学认真的态度是搞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保证。工程质量检测项目,需要专业试验室组织优秀检测人员并设专门的质量负责人,才能使质量检测工作的权威性得到有力的保证。

(2)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国家标准和部颁规程规范、技术质量标准、批准的设计文件是检测工作的依据。有了这些规范、规程、标准和文件,才能使检测工作的实施、数据分析和结论有据可依。另外,在检测前或检测过程中,收集被检工程的相关资料对检测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是有用的和必要的。

(3)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和先进的检测设备是保证检测成果质量的重要因素。检测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验,最好还直接参加过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检测过程中的质量。在检测设备上,所有仪器设备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这些先进的仪器才能够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确保检测费用。检测费用的专项列支是检测结果真实性和公正性的有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批复概算并没有该项费用开列,有的不得不挤占其他费用,使这项工作很难开展,即使开展了,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也很难保证。

5 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