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例6篇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1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大中班授课;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49-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高校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2],着力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目前的具体教学中,大多数高校采取大班和中班集体授课的方式,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也容易导致学习疲劳,教学效果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如何提高大中班授课模式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可行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认识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大中班授课模式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25年了,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实效性,全国各地的高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建设,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依然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问题依然存在。

(一)认识不够充分,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一些教育部门、高校领导以及教学主管部门对形势与政策课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教学工作思想不够重视,管理不够到位。虽然应国家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一门必修课,但是却没有将其当成必修课来认真对待,教学目标模糊。一些任课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应付了事,根本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目标定位。种种原因导致这门课在认识上被淡化,在地位上被弱化,在管理上被虚化,其教学目标和要求得不到应有的贯彻落实,其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队伍不够稳定,教学师资不符合课程要求

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相关部门在选配教师时随意性大,笼统地以文史哲专业背景为标准,且多以从事党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一线专兼职政治辅导员为主。教师的主体责任感弱化,大部分教师把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当作额外任务,以本身行政工作为重,对课程要求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当前形势与政治问题抓不住关键,备课上精力严重投入不足。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其教学要求具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有合理表达和缓解情绪的渠道,能够起到促进高校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但目前教学师资的不稳定、专兼职配置的不合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政治素养不高等因素制约着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不够规范,内容体系设置不完善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外政治基本理论、形势政策基本情况、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等,具体内容要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主要形势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使得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中总有一些成为“一次性”的产品,导向性不明确。目前部分高校未将形势与政策课落实到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使得这门课成为象征性的。另外现有的课程体系也无法适应其教学内容变化快、学生需求多样的要求。如何实现具体教学内容和持续变更现实之间的有效结合,实现内容体系的建构完善成为高校课程探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四)考评不够科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任何一门教学课程,要确保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考评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评应该同时针对学生和老师,考核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理论的程度和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考核老师教学是否合理到位,是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但由于这门课的动态性强,学科界限不明显,教学方式繁杂,教学效果无法量化,难以制定科学合理、具体详尽的考核标准,所以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往往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许多考评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这不仅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深化。

(五)学生不够主动,主体性学习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传播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大中班授课的环境下,教师往往被束缚在课件的展示和理论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的听课反应、情绪变化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当代大学生可获取的信息量巨大,其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思想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比较强,他们会主动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关心社会新闻和国内外形势变化,但是他们不喜欢接受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而愿意接受自己鉴别过的东西。但现在的教学过分强调课堂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契合学生兴趣的自主学习平台。

二、增强大中班授课模式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的途径和对策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现状;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起推动着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其特殊性,即课程定位偏向实际运用,课程内容(党的方针政策、中国的发展成绩、国际出现的问题及我国所持立场等)变化明显,科内与课外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着教育引导的作用,所以,《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改革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高校的领导及教师没有严格执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二)教师队伍薄弱

教学改革的另一现状是各大高校的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一方面,每个学校按照实际情况,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讲授《形势与政策》。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学历普遍较低,专业不对口,积极性不足。

(三)教学效果不明显

大部分学校采取大班上课,且课时设置较少,教师没有完全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对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重大改革、国际时事政治等分析不够透彻。同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师生互动、课堂讨论,致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得不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手段上,虽然大部分老师不仅仅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局面,引进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讲解时注入的信息量有限,不生动,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设计和执行少。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对课程定位认识不请

大部分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持“可上可不上”的态度,没有严格制定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措施,使得课程改革与建设流于形式,认为政治课没有其他专业课重要,把书本内容与实际发生的、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割裂开来,忽视课程的实践性。另外,学生鉴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一门心思学习专业课,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只是“宣传”课、“赞歌”课,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读报、上网、看电视了解更多的新闻时事,没必要听教师在课上“炒冷饭”,浪费时间。所以,教师、学生都没有完全理清《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定位,以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混乱

教育部对《形式与政策额》课的教材选择、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及管理模式都没有作明确的规定,各个学校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该课纳入不同的部门,导致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该课程,使得管理混乱。另外,学校对课程的课时、学分、教学、考核设置不符合教学规律,主要体现在课时少,学分少,考核机制不健全上。

(三)教师教育教学投入与研究不足

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都是由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兼任的,因其知识结构不足,专业素养不够,教学水平有限,直接导致该课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使得学生认为该课不重要,造成了误解。教师对该课的教育教学的投入与研究较少,主要是因为:第一,《形势与政策》课本身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尽管教师投入较多时间,但是效果仍然不明显,致使一些教师不愿意再多花时间钻研课堂。第二,即使教师愿意投入时间,研究教育教学难题,但是也得不到学校的肯定与支持,导致教育教学中形成了“做得多,做的少,一个样;做得好,做得差,一个样”的不良局面。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

各高校党委应统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让全校师生重视该课程,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研,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首先,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一样,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更加突出强调培养当地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对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我国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的冷静辨别、判断能力,所以,总的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必修课程。(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之所以迟迟未能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尚未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因此,当务之急,是不断推动构建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第一,加快构建学校-学院-教师相结合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高度重视课程设置及管理,监督好各个学院的课程落实情况,每个学院则把规定的教学任务委派给相关责任教师,形成合理有序的责任制管理范式。第二,制定好课程计划,完善好教学方法,实现好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根据专业及培养需要,切实做好课程计划,完善课程大纲,从大范围规定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违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同时抓好课程的效果实现,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成果的教学改革模式。第三,国家进一步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等,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核心课程来抓,实现中央统一领导,体现学校特色和地方办学特色的有层次、多方面的教学改革。

(三)提炼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一直是影响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快明确、提炼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第一,教师在备课及上课之时,都应该明确《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成就、国际社会出现的问题及我国所持的立场。第二,因教学内容众多,课时有限,所以,应该充分抓住重点、难点、热点,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时性、时代性,把国内外出现的重大事件纳入授课范围,及时扩充教学内容,融入新的热点和时事。第三,善于切割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各教师的教学任务,按照专题进行组合,重新认识教材的内容,把每个专题的内容讲通、讲透,让学生受益匪浅,重视课程的学习。

四、结语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课程教学任务,不断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推动高校其他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懂法律、守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建辉.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89.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开展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能促使大学生群体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更好地理解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而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增强他们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归属感,更好地弥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成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都十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本科各个年级,形势与政策课程实现了全面覆盖。有的学校,学生几乎每学期都能接受至少18个学时的课程学习。通过《形式与政策》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当今世界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明确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丰富所学知识,是专业学习的一个有益补充。同时,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广大学生学会了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正确领会了当前的政策和方针,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明晰了政治方向。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得到全党、全国、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也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好评,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高校中,承担《形势与政策》主要教学任务的基础部(教师),几乎以理论说教为主,忽略了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学习兴趣点,造成了教育给予与教育需求的脱节,在知识获取上起不到预期作用。此外,许多高校仅仅依靠形势政策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系统以及相关党团组织联系沟通不密,未能利用好党团组织生活会、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忽视了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第二课堂”,形势政策教育不能收到全面的效果。

二、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整体看来,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弱、时效性差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两大板块是“形势”和“政策”。“形势”版块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态势,“政策”即使指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国内诸多形势的变化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对策。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势必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极强的显著特征。但是,形势的变化具有瞬时性,往往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因而,很多教学内容尚未实施就过时了。所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要不断调整,及时更新,才能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信息。

(二)师资配备短缺制约了形势政策课的有效开展

在很多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量较重,教学任务一般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在兼职教师中,大多是从事行政和党务工作的领导,或是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是行政单位的职员等。因本职工作对他们时间和精力的牵扯,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投入相对不足,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形势政策的课堂教学高投入、低产出,备课不认真,授课无激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不够先进,有待改善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上,许多授课教师仍然采用单向灌输教学法,较为传统。讲授内容一般由教师事先选好,以ppt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倾向于“一言堂”,以口头说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课堂氛围呆板沉闷。在课外,教师也极少组织讨论和其他课外活动。这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逃课现象越来越多,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越来越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

三、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强大的育人功能。 新形势下,高校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和育人水平,高校应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进一步明晰课程定位,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课程建设为重心

提高思想认识,明晰课程定位。和教育部曾发文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应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内嵌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教学管理上,加大对课程设置、教学时长、教室安排以及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相关规定,加大组织力度,将教务处、学工部(处)、思想政治教学部(院)、团委、其他学院等相关单位协调到教学实践中,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以规范的工作机制,将形势政策教育真正纳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来。

丰富课程内容,提升针对性。《形势政策》课的课程素材很多,涉及到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方面面。因而,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应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出发,有的放矢,加强对理论重点和时事热点的传授,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引导他们对党和国家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与维护。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因而,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增强教学教育效果。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授课局面,要在课堂中运用情景式提问、模拟问答等形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同时,要留足一定的课堂时间用于师生的互问互答,由单向灌输法向双向互动交流法转变,营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二)以育人为本为核心

十六大以来,党在教育上强调要体现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育人效果,核心是要以育人为本。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原则。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立足于把学生喜不喜欢,学生接不接受,以及学生的喜闻乐见作为出发点。同时,要依靠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好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使用一切手段让学生满意的原则。对学生负责,让学生满意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学校可以使用行政手段,成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教务处、学工部(处)、思想政治教学部(院)、团委等各部分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还可以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的结合,坚持“走出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感知形势与政策,以保证学生满意,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开展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通过对“八荣八耻”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升了他们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为内涵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增强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大学生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作为教育素材,同时坚持主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和调动他们主动关心、主动思考、主动摸索的学习习惯,增强了主观能动性,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强大的育人功能。为提升教育和育人水平,高校应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进一步明晰课程定位,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2] 赵海月,陈林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3] 姜莉.关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论丛,2010(10).

[4] 蔡景华,陈胜国.关于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6(1).

[5] 陈明娟.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育人效果之途径探讨[J].德育,2011(7).

[6] 孙权,赵琦.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三位一体;形势与政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55-04

作者简介:王小川,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肖祥,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和伦理学原理。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位一体”的目标。“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构建,使得《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有特色、有吸引力、有感染力。

一、《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性质及其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形势与政策》课将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其重要性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有其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二,关注时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用丰富生动的现实材料印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为提升大学生对现实的把握能力奠定基础;

其三,在充分把握现实的基础上,用更加自由、开放、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摆脱一时、一人、一国的束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变化中把握世界共同的整体发展情势,探寻人类共同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培育大学生关注世界的能力。

因此,提升大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就成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三种能力可概括为: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能力,现实把握能力,关注世界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因此,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来说,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把握现实的能力,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实关怀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要培养大学生的上述三种能力,对应地就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加以解决。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位一体”目标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标定位于“三位”,即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三者分别着眼于社会责任意识、把握现实问题、关注世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具体的做法分别是培养责任意识,留心现实问题,树立世界眼光。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我们也要将这“三位”统一于“一体”,在整体完善、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共同推进。

1.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爱国民主,乐于奉献,积极进取,敢做敢为,这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呈现的精神面貌,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2]《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促使大学生关注社会的课程,不是一门脱离实际的理论课,而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形势与政策。

要在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现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学过程中,感召大学生去关注社会,进而思考国家前进的方向,以及个人的抉择。古语云:“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的新人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指导下关注社会,既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他们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2.关注现实,留心现实问题

关注社会现实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永恒的主题。如果《形势与政策》课程脱离社会现实,不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和考虑、反思现实问题,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表现出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有力地批判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那么,《形势与政策》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就难免会显得苍白无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关注社会现实,留心现实问题,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现实问题,应该以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主,以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小事为辅,着重解决大学生在面临某一社会问题时的思想分歧,坚持有理有力,正确地批判形形错误的社会思潮,促使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保证他们在重大社会问题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人民性的原则和立场,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一致。

3.关注世界,要有世界眼光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世界。不论是主动接纳,还是被动吸收,全球化意识已经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认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求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融入这一时代洪流,就必须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现代化经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处理好借鉴国外发展模式和立足中国实际的关系。

在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家实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引导他们树立“世界意识”十分重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使之真正与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同脉搏。所以,跨越国界和地理空间,以世界维度的开放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以开放视域的世界眼光关照现实世界,更是这个时代的基本要求。

4.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位”,分别强调了培养责任意识、留心现实问题、具备世界眼光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它们还具有统一性,即“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是“三位一体”目标教学的素质基础。责任感是人唯一可以发掘自身内心的需要,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应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使他们确立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才会在自我责任感的驱动下,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现实,留心现实问题,是“三位一体”目标教学的有效途径。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同时,责任感教育也要真正落实到“导行”之上。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根据不同国情、不同地情,相应也会产生不同的政策。限于教师水平、学校条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限制,要想解释得全面、具体、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我们熟知的某一个社会现象导入课题,再结合学生兴趣点进行及时的跟进式讲授,就能更方便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通货膨胀”这一课题时,可以结合自己日常买菜做饭的事例,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吃饭、穿衣、出行这些日常生活支出的事例,在讲述的过程中,再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我国政府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让学生能对当前的经济通胀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关注世界,具备世界眼光,是“三位一体”目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我们正处于一个一体化的世界里,没有世界眼光,就无法正确分析这个世界,就难以在一体化的世界里立足。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必须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要想正确了解社会,就要有世界眼光。看待问题,不要仅仅从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角度出发,进而产生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具备了世界眼光,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3]

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其改进办法

《形势与政策》课虽然作为本专科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却具有其它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特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构建或许会为课程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途径。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关注社会方面:缺乏对时事的关注,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据一项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4]由此可见,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离自己成才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和生活、学习内容相去甚远,对成才成长没有什么帮助。抱着这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学生顶多只把《形势与政策》当成时事报告,知事件之“然”而已,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淡化了。

(2)关注现实方面:脱离社会现实谈理论,现实关怀不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5]由于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理念认识出现偏差,脱离社会现实,《形势与政策》课程单项灌输多、双向互动少,理论说教式的“一言堂”、“满堂灌”占据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抵触和反感,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流于形式。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理论过度“灌输”势必会弱化学生的主动思考,也会挫伤学生留心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3)关注世界方面:缺乏世界意识和全局观念,视野狭窄,层次单一。部分大学生对待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由于年龄、心态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感性的冲动有时大于理性的思考。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看问题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甚至还会将问题复杂化、极端化。他们对社会事件表象的关注,常常大于对事件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其热情有时易于走向偏激。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为不法分子所诱导利用。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大肆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或就涉及国家安全、对外交往、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滥发议论、妄加评判。这些内容迎合了喜欢自主思考的大学生的求异心理,很容易起到误导作用。

2.改进办法

第一,创新教学形式,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和生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通过提高学生兴趣,继而拉近课堂和社会的距离,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收到实效,必须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特点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确定教育教学重点时,应体现出针对性;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接收、消化、编辑时事资料,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并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时事辩论、时事展览、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等,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第二,充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发挥教师“指挥棒”和“主持人”的作用,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留心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

形势政策课教学的关注点,是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各种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就业问题等。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这些身边发生的事件中敏锐地捕捉信息,从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一些重要的、有讨论价值的中心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留心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用传统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结合新媒体技术运用,如采取开设网络专栏、专家信箱等形式,贯穿于各种实践性学习的始终,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把握现实的能力。

第三,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社会问题,不至于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应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拘于消极的回避和盲目的攻击,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关注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客观全面地把握世界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其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个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在谈到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时,不要以单纯的意识形态论是非,更不要以主观传统偏见论是非,而是要以其本身的是非曲直论是非。要教育学生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并结合中国实际,走一条既符合世界潮流、又契合国情民情的道路。只有如此,以世界眼光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角度观察世界,得出的认识及其结论才是可信的。

总的说来,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位一体”目标,是今后课程教学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培养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素质要求,留心现实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而具备世界眼光才能让大学生真正符合当下新形势的要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三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我们在建设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形势与政策》课的运行规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来,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为课程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曹雁彬.在现实中培养学生世界意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理论;形势与政策课程;课程建设与创新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自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得到了全国高校的重视并取得显著效果。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以网络发展为表征的网络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仍然面临着新状况、新问题。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

(1)教学内容及周期。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特点,目前并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课程内容主要参考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各高校教学实际、社会上出现的热点和重要事件以及大学生有可能关注的焦点这四部分进行设置。教学内容涉及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以及大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指导等诸多领域,教学内容所涉及专业庞杂且具有学科交叉性。

按照教社政〔2004〕13号文件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每学期平均要达到16周,按照每周一个学时计算,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

(2)教学模式及考核。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仍以课堂专题教育为主,并依托于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为辅助。除此之外,各高校还有一些自主的教学模式,如邀请专家举办主题讲座、组织学生社会调研、课堂学生主题汇报和讨论、学生网络自学等。考核的方式基本上按照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提出的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

(3)课程师资与成果。在课程的建设方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化建设不断被提出和讨论,因此在教学的师资建设上各高校普遍予以了重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结构整体上呈现专兼职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关于专兼职教师的界定和各个高校采用的管理办法并不一致,如高校辅导员在一些高校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而在一些高校则是兼职教师。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明显提高,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取得新进展。[1]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宽泛,深入性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内容是以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前提设置。总体包含了当下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大政方针政策、社会民生等内容,涵盖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这就意味着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所涉及学科面的宽和话题的广泛。同时,由于课程的进度问题,每一个话题多是一次性完成,这种立足宏观层面的课程内容,在一次性的教授周期中所体现的是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泛泛而谈,不能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深层次问题。造成了课程内容的深入性解读不足,学生很难把问题和现象彻底把握。

(2)教学师资水平难把握、权威性不足。虽然按照《意见》要求,要在高校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2]但是目前高校形势政策课还没有真正的达到像其他学科一样完善的师资,以应对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研究。而专兼职为主的师资配备往往成了兼职为主,或者是专职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这就造成教师很难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讲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导致了教学过程停留在了告知和宣传的层次。这种授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形势政策课失去了信息知识传播的权威性。

(3)课程受众本位性不足、效果性减弱。学生的本位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不足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学生并不能选择教师讲什么内容,而讲的内容也并不是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学生没有选择使用的动机。其次,教师授课过程中限于课程进度很难和学生形成讨论的氛围,信息的反馈机制不足,教师很难适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上课的内容和方式。再次,讲授的内容相对滞后,甚至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为过时的内容,学生没有从课程内容中获得自身对信息需求的满足。而这三点都造成了在形势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从中获取和满足自身答疑解惑的信息,导致了教学效果减弱。

(4)信息传播缺乏统筹、全局性不足。当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涵盖在大学思政教育的体系下,但事实上已经不再局限于n堂的教育。目前校园中的实践教育和网络思政教育中都包含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但却存在着相互独立,不成体系的的问题。这一方面源于高校内行政化系统之间的统筹不到位,没有形成联动性。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和网络形势政策宣传也没有形成全局观,还简单地停留在阶段性和应对性的层次,没有在形成全局观后的主动出击、一体化联动和常态化发展。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分析

1、使用与满足理论内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涵最早由卡茨在1959年提出。该理论不同于以往将传播的研究重点放在传播者,而是专注于研究受传者如何使用传播媒介和如何选择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理论。[3]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将研究的兴趣点放在了传播的受众,以受众的需求来衡量传播的效果,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也促使发挥其在传播中的能动性以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4]这一理论的研究改变了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认知,使得传播者开始认识到,受众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是有选择性、目的性的来获取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信息。而在网络发展的助推下,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发展的背景下,这种立足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的媒介信息获取的情况更加普遍和复杂化,受众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2、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

传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基于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以及高校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三个传播主体于一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在这种以传播者为主体的课程构架体系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立足点往往是“我应该给学生传播什么”、“学生就应该接受这样的课程教育”、“学生必须接受课程的内容”。学生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传者没有选择接受什么课程内容的权利,且这种传播的信息反馈内容是基于学生接受了既定课程内容信息才可以完成的。从这一层面上讲,这种传播的效果是具有“先入为主”色彩的,会使教育的主体认为自身的传播过程不存在问题,作为学生的受众“希望也愿意”接受这种信息,会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出发,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众也即学生,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无主观性的。相反即使在没有网络或其他大众传播的形式存在的前提下,学生作为受众都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信息内容拥有“选择接受”或“拒绝接受”的权利。而一旦学生拒绝接受形势与政策课程所传播的信息,那么传播的效果无从谈起,进而思政教育的目的也难以达到。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出发,将学生视为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和主体,就能在最大程度内避免出现学生“拒绝接受”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思政教育的目的,作为传播者就应该在课程的内容中达成学生的这种“使用与满足”。

除此之外,在网络新媒体的兴起的现实状况下,如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不能达成学生的“使用与满足”,那么学生就会借助网络新媒体来获取自己的对于信息使用与满足需求。这极有可能导致在以形势与政策课为抓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阵地失守,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发展走向更加复杂甚至与高校思政教育实施初衷相反的方向。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与创新

1、找准课程传播节点,完善教学的层次和结构

针对课程内容的宽泛化,应该找准课程内容的切入点,以点带面,使形势与政策课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应尽可能地避免课程内容泛泛而谈和难以深入,使得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做到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的平衡,进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层次。在专题式教育的形势下应该建立总体的课程结构观念,使形势与政策课形成一种前后递进,相互联结的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整体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枝干可以依托,有纲领可以梳理。

2、树立内容为王的传播观,深化学生的使用与满足

形势与政策课的宣传作用是其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网络的兴起和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一次或是隔周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已经难以担当信息传播的媒介。在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下,即时性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多元化等信息传播特点,已经将形势与政策课的信息告知功能削弱到最小化。所以,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应该树立“内容为王”的传播观念,使学生能够避免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消费等缺点,在课堂上找到更有体系的、更有深度的、更能够满足自身使用功能和满足构建自身与外界联结的需求。这种“内容为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快课程建设的速度,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成为课程内容解读的“专家”和“学者”,以满足学生的在课堂上的信息获取需求和使用动机。也只有在这种以内容吸引为基础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思想与政治理念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有力的抓手和共识性构建的土壤,从而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5]

3、正视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平衡的师生双主体关系

正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从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摆平教育者的心态。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育者主体地位不再是绝对的,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受传者地位摆正进而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那么教育者就会失去教育的对象,因此应该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双主体关系,将学生的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作为课程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虽然要正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的需求,进而打破教育的内容性和方向性。在构建师生的双主体性的同时,要加强教育的引导性,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引领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形成思政教育的高地。此外,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学生的实践环节,但是如何优化这些实践,使学生的能动性真正的与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相结合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4、提升教育的全局性,建立三维一体教育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其需要高校各部门的有机配合,甚至是社会资源的整合运用,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因此,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该树立教育的全局性观念,将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和系统优化,使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抓手和种子,使实践成为辅助和土壤,使网络成为助推和成长环境。课堂指导实践,实践检验课堂教学,网络跟踪和应对形势与政策的动态,构建课堂、课外、网络“三维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机制。这三者的联动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证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不下线,不断线,使得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真正达到大学生的“使用与满足”。

高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面育人。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转换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理念和方式,从学生的使用和满足从发,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3]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30.

[4] 郭小平著.视听新媒体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8.48.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