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训总结范例6篇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环境污染;监测;审核;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负荷日趋加重,环保压力不竭增添。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加强环境监测自然势在必行。所谓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准确的、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前提下,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监测的法规依据

环境监测工作是依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开展的旨在为社会提供公正、客观环境监测数据的工作,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的结果。

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环发[2006]114号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是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行政法规,具体规定了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违反相关条款的处罚。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是“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2 完善环境监测的几大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1)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形成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是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指导性文件,也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

2)为保证环境监测所需的仪器、物品等的采购及寻求服务的质量,对“采购服务”和“采购供应品进行评审,采购服务包括: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仪器设备的采购;环境设施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服务。

3)为达到客户对委托性监测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合同评审的程序”,以保证委托性监测的质量。

4)为保证质量体系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运行,促进管理体系规范有序的运作,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应定期进行内审,就是对管理体系运行符合程度进行自我内部审核。

5)管理评审是监测站站长主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运行的评审。

2.2 仪器设备的管理

1)用于环境监测分析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档案包括: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及操作系统软件,商标名称,开箱单,仪器设备使用日期及验收报告,仪器检定、校准报告,仪器使用记录,仪器保养记录,仪器运行检查记录,仪器期间核查记录,以及仪器故障、维修记录等,建立仪器使用台帐,记录仪器运行保养、维修、检定等情况。

2)根据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属于量值传递的计量器具必须进行周期检定。仪器设备检定要制定年度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期检定,对于计量部门还未开展检定项目的监测分析仪器,要制定校准规程进行自校。

3)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严格实行标识化管理,监测仪器要专人管理,专人维护,对大型监测分析仪器及特殊专用的监测仪器要授权操作人,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检查、保养、核查记录及对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仪器设备,返回后,要记录其功能和校准状态,并按时归档。

4)要建立仪器设备期间核查制度,每年对监测分析仪器进行期间核查,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仪器,仪器设备核查时间是在两次校准/检定的期间进行。

5)监测分析所用的标准物质,一是用于样品分析的质控,二是用于仪器的校准,标准样品应能溯源到国家基准。

2.3 人员持证上岗和培训管理

1)人员素质与水平是衡量监测站监测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根据工作特点和工作量。设置合理的工作岗位配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2)制定年度监测人员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的和培训要求,培训内容要与监测任务相适应,与单位增加监测项目,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水平相适应,培训就是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技能、管理水平及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要建立监测人员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的业绩档案,包括:监测人员、合同制人员、聘用人员以及辅助人员。

2.4 环境和设施的要求管理

1)实验室设施、分析场地以及能源、照明、采暖、通风等应便于监测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监测分析所处的环境不影响监测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不确定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2)对实验室有特殊要求的,要配备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对影响监测分析因素如温度、电源电压、湿度、电磁干扰、噪声、振动等要予以注视,应配备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措施,以免影响监测分析质量。

3)相邻工作区有不利影响时,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进入和使用有影响工作质量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制。

4)实验室应有环保措施及废液处理的程序及记录。

2.5 监测记录管理

1)环境监测原始记录是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监测分析采用的方法、步骤,初级数据、数据处理和监测结果所作的符合现行技术规范和法规要求的记载,是环境监测报告的依据,也是患监测数据用于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仲裁验收及行政诉讼的原始依据。

2)环境监测原始记录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采用不同的记录表格,记录表格设计记录内容、信息要全面,记录内容要“再现”监测全过程,记录表格要体现统一性、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和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五性”要求。

3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3.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以下简称QC)的目的在于控制监测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规定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自信水平下,达到容许限定的质量要求之内。常规的质控方法有:一是平行样分析,每批样品做10%的平行双样分析,测试分析的精密度;二是加标回收分析,每批样品做10%的加标回收实验;三是密码样分析,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编为密码平行样或加标回收样进行测试;四是标准物质的对比分析;五是分析人员之间的相互检查和比对分析;六是同一种样品不同实验室的分析,七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同一种样品;八是绘制质控图。实验室质控就是使是分析误差控制在置信水平内,克服或消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对监测分析质量的影响。

3.2 实验室外质量控制

1)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样品保存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措施。采用样品编号,阳平专人保管,样品交接等措施。

2)实验室外控含包括:使协同工作的实验室间能够在保证基础数据的前提下,提供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即在控制分析测试的随机误差达到最小的情况下,进一步控制系统误差。主要用于实验室性能评价和分析人员的技术评定,协作实验仲裁分析等方面。

3.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按照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近似数的运算原则进行。经过计算和整理的数据进行数据异常值得检验,经过检验,剔除异常值。常用的检验方法有Grubbs法、Dixon法、Cochran法等。

4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

4.1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人员要求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人员要有工作责任心并具备全面的环境监测知识,必须熟悉各种环境标准(包括排放标准),监测技术规范,熟悉质量保证的内容、程序、方法、熟悉各个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分析原理、检出限、样品保存技术、而且掌握同一项目不同分析方法在适用范围、分析条件、检出限、技术关键等方面的差别,掌握各个分析项目、各个分析方法的干扰因子及影响条件,掌握各行业特征污染物等,要善于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坚决问题。

4.2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依据

1)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要严格以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一是国家颁布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等。二是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095-1996)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如:《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200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四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竣工验收技术规范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等,五是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及质量保证措施等。

2)环境监测按监测的目的可分为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科研项目监测、环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竣工工验收监测等,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审核布设的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是否满足监测目的的要求,监测仪器设备是否符合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3)要审核质控数据,包括:空白值、质控样、平行样、加标回收、标准曲线等,以及监测数据计算的审核和监测数据相关性分析及剔除异常数据的合理性。

5 如何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5.1 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即每个工作环节,因此,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

5.2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质控措施

环境监测质控工作贯穿于样品采集、样品运输、样品交接、样品保存、实验室分析整个分析流程的方方面面。

5.3 重视人员培训与考核

要加强监测站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加强监测分析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政治思想的教育,通过培训考核,使监测人员了解现状,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和发展的目标,增强监测人员对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5.4 确立质量控制工作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

质控工作是一种质量管理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控制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保证测试的结果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以评定实验室的能力和水平,是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质量控制,保证监测分析数据真实有效。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一项前瞻性、根本性的工作。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才能真正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工程技术;实践教学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年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环境总体形势并不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环境工程技术人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据有关统计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急需技术性人才中,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名列其中。环保类专业是与我省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在近几年的“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中都是鼓励发展的。因此,迫切需要普及环保意识、培养环境专业人才和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全民协作共育绿水青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它独特的特点。当前,许多企业出现招聘难,尤其是技术型员工出现脱节。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也是一个交叉学科。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都要走向一线技术岗位,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为此,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则乃本职所在,而且迫在眉睫。

1.高等职业院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传统实践教学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可能由于软件和硬件等原因,在实践教学中,仍然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记录这种传统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好处,也有缺点。好处是学生理论知识将得到极大地丰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法律和行业规范,能够运用自如。然而,它也有着很大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学生动手能力薄弱。由于学生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平面化的知识贮存于脑海中,而对于监测设备、测试仪器所知甚少,更多的是一种印象,工艺结构与工程细节几乎不知道。(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学习习惯和家庭环境等影响,高职学生普遍基础不是特别好,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喜欢实践,喜欢亲身经历。老师采用这种纯理论的讲授,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为此,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从提高实操能力,培养动手意识和创新精神入手,打造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增强感性认知,拓展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些都是理论教学所不及实践教学的。

2.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措施

2.1我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的可行性

2009年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2016年更名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现在是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优势专业之一。教学团队成员职称构成合理,团队成员学历层次较高。团队20名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3人,包括教授2名;中级职称人员6人;初级职称人员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10人(含2名博士);本科学历教师10人。教学团队成员中双师比例高,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在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8人,占校内教师总数的57.1%%。在团队成员中,校内专兼职教师14人,占教师总数的70%,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课教师6人,占教师总数的30%。我们将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及教学原则上由校内专任教师完成,而实践技能课程则主要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等指导完成的合理机制。教学团队成员老中青相结合,优势互补克服不足。环境工程技术技术专业校内专兼职教师中,50岁以上教师5人;40-50岁教师1人;30-40岁教师7人;30岁以下教师1人,分别占其专业教师总数36%,7%,50%和7%。我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多万元;建有化学分析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原子吸收实验室、原子荧光实验室、水处理实训室、大气污染监测与处理实训室,环境微生物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8个,能够满足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四大基本滴定分析、微量铁的测定、氨氮的测定、水和土壤等的重金属的测定、砷汞硒的测定、污水处理工艺的系统设计、污水处理设施安装与调试、大气污染监测与处理实训室,环境微生物实训、环保设备安装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与实训。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了安庆市首创水务公司、安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安庆环境信息中心、安庆环保科研所、安庆石化环境监测中心、安庆环境监测支队、安庆天安环保公司、皖江电力、安庆自来水公司等15个校外实训基地。以上这些软件和硬件,满足了师生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的开展。

2.2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探索“校企共同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共同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安庆首创水务公司合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分析方法,共同进行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结合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构建了由职业基础技能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以及职业拓展模块三部分组成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将作业任务提炼为学习领域,进行学习领域转换,建立了“三模块、三实践、三层次”的教学体系,与企业共同实施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岗前综合能力训练以及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三个层次的技能训练与生产性实践的教学,完成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素质养成三结合,学生毕业后择优输送到合作单位就业。学习时间的安排上采用“2.25+0.75”的模式,虽然在校内开展了大量了实操和实践训练,学校最后仍然安排将近一年的时间跟岗训练,此时主要进行岗前综合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的教与学,以企业为主,企业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员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训练;学校教师随同进入企业,辅助企业指导学生顶岗训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双证”融通,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均为100%,近五年平均就业率达92%。近三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屡获佳绩:参加2012年安徽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成绩优异,被推荐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是我院第一个进入国家队的项目;2010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査某某等同学完成的《垃圾堆肥施用于农田》作品,代表我院参加安徽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取得佳绩。2014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张某某等同学《室无忧》作品,代表我院参加安徽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比赛获得三等奖。2015年,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项目,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15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项目,获三等奖。2016年,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项目,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16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项目比赛荣获二等奖。

2.3加强团队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进修、科研和教育教学研究、企业兼职、挂职,提高老师对社会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理解,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紧紧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机构和企业员工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等。每年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教师赴企业挂职,积极与企业进行横向合作交流,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团队成员为天柱山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如:建立资源补偿机制,促进环境资源增值等,这些建议受到安庆市农业区划办和安庆市农业委员会的高度重视,相关建议被采纳并用于制定相关政策。团队成员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任安庆污水处理厂高级技术顾问,帮助该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团队主要成员毕教授在安庆市大观宜丰农资经营部兼职五年,担任技术顾问,推广新农药、新技术,为企业创造约200万直接经济效益。团队成员吴老师的“纳米铂修饰多元纳米结构活性电极的构建及在COD测定中的应用”项目获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毕老师的“省沽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产学研项目立项;鲍老师的“高效节能型‘除尘脱硫一体机’和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立项,利用自己两项实用型专利技术“除尘换气器”和除尘脱硫一体机研制PM2.5净化器受到安徽盛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亲睐,并与该公司确定了合作开发工业废气物净化设备的意向,正在商讨具体合作事宜。

2.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发挥“绿翼环保协会”社团的作用,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参与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绿色社区建设,开展“6.5世界环境日”环保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城市形象。组织师生参与安庆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的污染源普查调查工作,组织师生监测寝室教室甲醛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学生与食品专业“有机足迹”兴趣小组开展合作,对农贸市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调查,为保障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结语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口试;操作;大气环境监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46-03

作者简介:陈波,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分析及环境污染控制。

《大气环境监测》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为大气常规监测和工厂废气监测,它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及操作技能等专业基础课的综合应用,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治理等课程的交错应用,同时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该课程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原理、方法等知识,结合有关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其他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以后从事环境监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气环境监测》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典型的大气环境监测项目任务,使学生懂得大气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学会大气环境监测过程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包括查阅国家或者行业有关标准,布点采样,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分析测定,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填写监测报告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门课程中需要使学生达到以下的能力目标:①专业能力目标:能根据大气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选择合适的监测分析方法,正确采用常规质量控制措施;能按照大气监测方案和国家或者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完成现场监测采样及项目分析工作;会正确使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懂得分析仪器的维护和保养;能根据大气环境监测目的和任务要求,参与制定和实施大气监测方案工作;能正确填写大气环境监测报告;能对大气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②社会能力目标:能正确描述工作任务,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和科学的工作总结;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岗位需要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③方法能力目标:能熟练地收集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规范等技术资料;能按照要求完成项目策划、分析操作、数据统计等工作任务;能快速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具备较好的理解力、记忆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学会独立学习、独立决策、正确进行自我定位。

《大气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室内外空气环境、空气污染源的监测能力,实践训练在该门课程中起主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在该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课程评价体系设计,实践教学考核占课程考核成绩的40%,主要评价学生完成大气环境监测任务的能力。所以,笔者以监测任务考核为依据并根据课程要求的能力目标进行了实践考核方式的设计,在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中采取了“口试+操作”的方式来进行,以此来实现大气环境监测课程要求达到的专业、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满足实践教学训练的目的。

一、“口试”考核的组织实施及考核效果

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从事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时,常会遇到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过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操作,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选择污染物监测的标准方法,在对监测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快速掌握新的监测方法和监测技术,最后能够根据污染物监测的标准方法完成整个监测过程。因此,在口试考核部分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在大气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训练后,能否根据大气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选择合适的监测分析方法;能否正确描述工作任务,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否快速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具备较好的理解力、记忆力。

“口试”考核每人考试时间20分钟,考试题目为两道。第一道题题目类型:根据所给的大气污染物监测题目在所给的监测标准方法中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标准,然后根据大气污染物监测标准讲解其中的一个实验过程。准备时间10分钟,回答时间5分钟,闭卷回答。重点考察学生对大气污染物监测标准的理解程度及用言语表述实验过程的能力;第二道题题目类型:根据监测方法标准回答一个问题。提问时间和回答时间共5分钟,开卷回答。重点考察学生在有压力情况下对标准内容的整理及归纳能力,以及能否用言语流畅的表达所归纳的内容。

此次考核班级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班,在口试考核部分,全部学生都能够根据大气监测题目选择正确的监测标准,口试考核的平均分为73.64分(总分100分),平均成绩达到中等,其中闭卷题的内容分和开卷题的内容分分别为:70.10分、88.10分(总分100分);说明学生能够对新的监测标准有一定的快速理解能力并可以较好地描述出来,对新知识能够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同时,在口试考核中还发现在经过日常学习训练后,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在表达的基本礼仪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做自我介绍,在回答问题时能够面带微笑,动作比较自然大方,同时能够平视监考教师。

二、“操作”考核的组织实施及考核效果

“操作”考核部分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在大气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训练后,能否正确使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按时保证质量的完成监测任务;能否正确填写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报告,并对大气监测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能否具备较好的理解力、动手能力,并学会独立学习、独立决策。

“操作”考核以个人为单位,每人考核时间为120分钟,超过120分钟者,每超过5分钟扣3分,超过20分钟必须停止实验。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及其熟练程度,同时考核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操作考核题目是学生根据在口试考核中所选取的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中的实验过程,自行找出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完成这个监测实验要求的整个操作过程,最后完成监测实验报告。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以及实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判定,给出成绩。操作考核的评分分为仪器准备、溶液准备、仪器测定、文明操作、数据记录、处理及报告、结果评价等。

从学生在操作考核评判情况来看,2010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班学生的平均分为76.60分(总分100分),平均成绩也达到了中等。学生基本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因为超时扣分的学生只占8.5%,其中只有一个学生在延时20分钟后还没有完成实验。在实验的基本操作方面,仪器准备、溶液准备、仪器测定也能够顺利完成,在基本操作部分学生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平均分达到84.20分(总分100分);学生也都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数据记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完成整个实验报告的内容,说明学生在整体的实验完成情况还是比较良好的,实验的完整性也得到保证。成绩的差别主要来自于结果的评价方面,在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评判上,部分学生丢分较多,还有学生在数据的记录部分也被扣分,主要是有效数字的位数记录错误,说明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处理的细节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依据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及进行训练。因此,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建立就显得相当重要。从考核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根据大气环境监测国家标准完成新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说明在日常的教学安排和实践教学训练中能达到《大气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在常规的实验操作考核上加上口试的考核,可以评价学生能否正确描述工作任务,能否快速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可以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还能够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使学生更好地达到该门课程的各项能力目标的要求,比单纯的实验动手操作考核能够更好评价学生在大气环境监测课程中实践训练的全面性,也有利于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弊端。能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行为,比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范文4

一、加强队伍素质训练,提高业务水平。

在站长的领导下,首先以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重点,狠抓业务培训,每月都组织一次业务学习,每年组织两次基础理论和质量控制等知识考试,并将结果记入个人技术档案。先后派人参加省、市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和技术比武。其中在市站组织的技术比武中获得团体第二名,我站的同志在省站开展的技术比武中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我站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目前我站监测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每个监测项目都是两个人以上持证。

二、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强化优质服务。

今年站内成立了一个质量控制室,由质量负责人兼任主任,主要负责站内日常质量保证的监督检查,从监测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按监测规范层层把关。在各业务室都设置了质控员,由室主任或技术负责人担任,主要检查本室日常监测质量控制的落实情况,检查分析人员的操作过程、原始记录等。从而使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从组织机构上得到保证。

为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报出的监测数据坚持三级审核。目前,基本形成了站长决策、业务负责人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员具体实施的三级质量管理体制。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监测数据从产生开始就处于严密的质量控制之下,从而保证了报出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圆满完成局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站已完成:

(一)全年各季度的Xx区出境地表水监测报告,并按时上报市站,整个常规监测工作做到了定点准确、操作规范、数据可靠、上报及时。

(二)污染源总量监测工作。目前共完成污染源总量监测任务32家(次),其中24小时连续监测企业3家(次)。

(三)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基础监测11家(次),完成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12家。

(四)在我市高考期间,积极参加高考控噪工作

(五)为环境执法和排污收费服务,共计提供了8次技术服务。

(六)做好了区域内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完成了基础数据136个。

(七)完成局领导下达的其它监测任务。在今年的Xx区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中对全区19家涉砷、涉镉、涉铅、涉六价铬的企业进行了采样分样,共获得有效数据162个、为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而快速的支持。

在即将到来的年里,我站工作安排如下:

1、继续加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养,除本站自身的业务学习以外??人参加省、市组织的技术培训。

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文件及程序,做到每一台仪器都建立一个档案,包括仪器设备使用维修登记、仪器检定周期和在用仪器标志管理等工作,使在用仪器设备的合格率和完好率达到100。提高监测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为环境管理提供快速高质量的数据。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职责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30-02

1 质量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职责

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有质量管理机构或质量管理人员,明确其职责,并具备必要的专用实验条件。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监督管理本环境监测机构各类监测活动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切实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2)组织和开展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比对、方法验证、质量监督、量值溯源及量值传递等质量管理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3)负责本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申报与日常管理,部级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组织和实施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持证上岗考核工作;(4)建立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质量管理工作的动态信息库;(5)组织和实施环境监测技术及质量管理的技术培训和交流;(6)组织开展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质量、质量管理的监督与检查;(7)负责本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信息汇总和工作总结;(8)参与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污染仲裁、用户投诉、环境纠纷案件、司法机构的委托监测等涉及争议的监测活动。

2 对照职责规定,我站质量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组织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没有保障

我站设有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极大的推进了组织机构建设,质量管理机构组织实验室质控考核、持证上岗考核、优质实验室评比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机构不够健全,质量管理机构不能发挥足够的作用。还没有真正体现出质量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和监督性,使得我站质量管理工作在组织管理和系统性研究方面存在欠缺。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了标准样品的购买、校准仪器的购置及自动监测系统的维护等基本技术保障工作。

2.2技术培训不到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增强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保证监测工作质量始终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除了对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三基”训练以外,还应该坚持开展监测技术、标准方法、技术规范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监测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意识,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奠定人员素质基础。但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我站目前人员技术培训多是临时性的、多部门的,缺乏系统性,导致培训不到位。监测人员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监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对监测技术、方法、标准和规范了解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再次,由于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导致与监测工作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全员参与、体系化管理的意识还较淡薄。

2.3管理制度滞后,不适应监测工作的发展要求

随着监测技术和监测领域的不断发展,我站原来制定的一些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显得不够健全,不够完善。

2.4质控手段单一

我站目前质量控制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重环境质量监测领域(主要是水质和空气),轻污染源排放及生物、噪声等领域,重实验室内分析测试环节,轻现场采样、测试环节的现象。。部分新的环境监测领域如:生物、土壤、生态等质量控制技术尚属空白。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如:污染源在线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以及应急监测、有机污染物监测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缺乏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而且,我站的质量控制模式仍局限于数据比对、加标回收、平行样及密码样测试等,方法简单、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和评价模式,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3 今后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对策

3.1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健全质量管理机构

提升质量管理意识,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要通过培训、宣传以及实际工作来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意识,推进质量管理工作。首先,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规定各管理层的职责,通过提高管理层的质量管理意识,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证资源配备,加大管理力度。其次,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监测设计、规划、资源配备以及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分析、评价等各个监测环节相关,需要全体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应全面提升监测人员质量意识,树立全员参与、人人有责、体系化和制度化管理的观念,这是切实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再次,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建设,配备足够的质量管理人员资源配备,这些都为做好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3.2完善质量保证制度建设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制度化建设,并应用制度的监督管理和法制约束能力,促进我站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3.3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质量管理工作涉及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是对环境监测全过程的系统工程。目前环境监测机构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无论其依据是计量认证准则还是实验室认可准则,共同的特征是包含了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基层员工、涉及整个监测工作全程序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是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3.4加强质量管理监督考核机制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生产过程的重要“产品”,其生产过程包括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是典型的个人活动,即生产者是在指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活动的。因此,在接受上级领导机构及第三方的公证审核性监督的同时,应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开展全程序的质量管理监督活动,完善质量管理程序。。

由于受考核方式、考核手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考核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我站当前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丰富质控考核内容。

3.5拓展质量控制领域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应覆盖环境监测的全部领域、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因此,应尽快拓展质量控制领域,将新的监测领域如:污染源连续在线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系统监测以及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监测工作纳入质量控制的范畴。应针对新型实验室分析测试设备及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快速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提高质量管理能力。

3.6探索质量管理新模式

我站现在的质量管理途径仅局限于能力验证、盲样考核、理论考试等方式,已不能适应合当今环境监测的需要。因此,探索新的质量管理途径、寻求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今后我站质量管理应加强现场采样、现场测试和样品保存等质量管理薄弱环节质控制措施的研究,使质量控制工作实现从环境质量到污染源排放,从实验室内分析测试到监测全程序、全方位的转化。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TH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150-01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同时环境保护部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是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意识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站在通过计量认证认可后,往往容易出现放松管理的状况。认为资质已经取得,承检能力已经具备,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不再作为重点整理工作来抓。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被动运行,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形式。各管理阶层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失去了自我监督的作用,增加了弄虚作假的思想意识。

3、培训机制、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监测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测能力得不到提高,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综合分析人才、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质量管理的需要。

4、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但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不多。质控人员忙于人手汇总统计各类监测质控数据,判别质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质控数据的合格率,在处理质控数据这方面就占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致使其他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起来。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反馈问题不及时。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监测能力建设包括:人员素质、仪器装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题进修等渠道做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充分发挥质管的监督作用

确立监督员制度。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实效,保障监测工作质量,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促进整体监测质量的提高。

3、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配备,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确保监测全过程受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程度,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5、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a.使用质控图来观察数据的稳定性,直观地反映测定结果的数据分布规律,展示分析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显示数据的有效性,对被控过程特性作出判断。

b.是通过与历史数据对照,探索监测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统计整理、综合分析,进而分析出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增减的变化规律。通过现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联系对照,观察其变化规律,保障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