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培训总结范例6篇

职场培训总结

职场培训总结范文1

在此次培训中,公司内训讲师分别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房地产基础知识、营销管理等对学员进行逐一讲解;同时组织学员前往新世界项目现场实地参观了解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以此从文化、制度、流程、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帮助学员全面认识新世界地产,并为其快速融入团队,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培训组织与培训内容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对培训整体效果表示认可,整体培训满意度达到96.8%以上。以下针对本次培训组织工作进行有效总结,以便改进。

一、培训亮点:

1.组织学员现场参观。通过对项目现场先参观后讲解的培训方式,使得学员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到项目工程情况,物业服务的特色等,摆脱了原来坐在教室里比较枯燥的教学模式。

2.高管的职场心得分享。此次培训增加了高管职场心得分享环节,希望通过个人丰富的职场阅历,与大家分享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本次邀请的分享者是世通公司总经理宋德胜,他以“职场人如何赢得未来”为主线,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大量成功案例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感悟:“工作要主动、努力、用心、不断的学习,以把上级交办的事情办好的职业化心态做事,成为让上级放心、对公司拥有高度责任心和忠诚度的员工,要注重个人职场品牌的建设,未来一定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宋总真诚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博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3.座谈会更加关注员工的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通过两天的培训,新员工对公司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对充满人文关怀的公司文化非常认同,所有新员工在座谈会上谈到了自己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同时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未来1-3年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二、存在的不足及提升措施:

1、培训形式上比较单一,应该增加更多的互动和案例分享环节,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培训内容和时间应该增加,通过至少一周的时间让新员工更加清晰的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相关知识,掌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法、职业化素养和心态、团队沟通技巧等综合软能力。

3、部分培训讲师现场呈现技巧有待提升。作为企业内训讲师应该了解每位学员不同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在课堂上增加和学员之间的互动,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职场培训总结范文2

·2005银行职员年度工作总结 (2010-9-6)

·2005路政员年终工作总结 (2010-9-6)

·二00二年度个人工作终结(法律援助中心) (2010-9-6)

·二00五年度个人工作终结(法律援助中心) (2010-9-6)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园长述职报告实习工作总结学生会述职报告设计实习报告 返回首页 模拟考场 考友录 考试论坛 网校培训 图画校园: 网友评论 版权声明--------------------------------------------------------------------------------------

如果实用文档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实用文档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资料搜索 入党排行

申请书 志愿书 转正 自传 12345封面 模板 写作 求职信 12345个性 事业 社交 运势 12345

678910 测试:从洗澡习惯看你的个性 测试:你到底有多么虚荣? 测试你在职场朋友圈中的地位 测试:你该怎么才能在职场有所提升 从鞋底磨损看你是哪种人 岁末大扫除,你会先丢掉下列哪一样物品? 测评:看看你的愿望和障碍 测试:从握手窥探你内心的秘密 测试:你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吗? 测试:从买衣服看你职场年龄 考试培训 推荐 资格 会计 工程 医学 ·职称英语考试培训 试听·会计职称考试培训 试听

·执业医师考试培训 试听·经济师考试培训 试听

·执业药师考试培训 试听·报关员考试培训 试听

·银行从业考试培训 试听·会计证考试培训 试听

·证券从业考试培训 试听·华图公务员培训 试听

·二级建造师考试培训 试听·考研培训 网校 试听

·一级建造师考试培训 试听·结构师考试培训 试听

·二级建筑师考试培训 试听·造价师考试培训 试听

·质量资格考试培训 试听·咨询师考试培训 试听

职场培训总结范文3

在药品营销公司半年岁情总结呈报会中,黄总指出,上半年药品营销公司健全了内部构造与轨制,运作越来越自力,部门职责更清楚明明,下一步运营越发类型。截至6月30日,药品营销公司创立了28个供职处,发卖队伍扩年夜到58人,可是今朝发卖队伍较年青,团体经历不敷,发卖职员的营业常识、手艺、社会阅历等都有待进步,公司将会给以撑持,加强教诲、培训,以进步发卖队伍的团体水平。黄总还明晰指出公司下一步的成长计谋标的目的,夸大供职处打点模式、本能性能与供职处经理职责的改变,保证团队成长。

会上,内勤各部门以幻灯片情势陈述请问六月事项总结及上半年岁情总结,以黄总的要求“以数字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央、以客户为中央、以发卖为中央”为宗旨,从发卖、客户以及市场“四率”几个方面,用数据的方法剖析各省区的事项情形,指出上风与不敷。外勤陈述请问半年以来的发卖事项情形、盼望以及下一步的事项开展打算并且采纳“问答”方法,外勤职员提出存在的题目,杨总一一给以明晰中兴。经由过程总结呈报,丰裕到达内、外勤事项透明化、措施化的下场,同时使内、外勤之间的事项得以相互理解理睬,为此后的雷同、协作奠定精采的基本。

员工培训经由过程自组和外聘教员相联络的培训方法,特礼聘北京凯文金打点参谋公司讲师周诚忠教员举办培训。整个培训环绕着晋升供职处经理打点手段、实行力、营销能力、产品常识等方面内容举办培训和交换,周全进步公司各供职处经理的营销手段,完美各供职处的打点模式。

职场培训总结范文4

在传统体制影响依然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且面临着制度抑制、政策排斥、认识偏见等多重障碍。

(一)整体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资本是劳动力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农民工由农民转变为市民,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保证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很快,农民工的文化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专文化程度占4.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7%(见表1)。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文化为主,整体文化教育程度偏低,这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和水平。

(二)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根据平均受教育年限及文化程度,可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称为普通人力资本;二是高中、中专学历,称为技能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分为一般技能型和特殊技能型,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所掌握技能的熟悉程度和技术含量大小;三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称为创新型人力资本。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参与生产的方式和投入的生产要素均有所不同,其所获得的收入也有很大差别(见表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普通人力资本比重过大,超过76%;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占18%;创新型人力资本过低,所占比例不到6%,我国农民工中高层次人才极其匮乏。这一状况导致了其工资收入水平低,难以在城市立足等问题。2012 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其中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 2561元;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2277元;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分别为2240元和2204元。工资收入水平低,面对许多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连带的房屋租金,寻找稳定住所已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但是,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相比,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2012年,我国农民工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这样的职业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此外,就业稳定性差也是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高低对其就业机会和就业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偏低,致使其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狭小,其职业状态显示出“高流动性”和“高脆弱性”。2011年农民工从事现职累计不满1年的占22.7%,1-2年的占43.1%,二者合计高达65.8%。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突出问题

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进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的主要途径。在政策方面,自2003年国家六部委《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以来,十多项直接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相关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在实践上,2003年启动的“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2004年实施的“阳光工程”、2007年开展的“雨露计划”,构成了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主体架构,引领农村扶贫开发进入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的新阶段。政策与项目的出台与推进,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铺就了道路,但并未看到有效解决供需匹配难题的端倪。一方面,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依然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领域,且收入普遍偏低,2012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国家统计局,2013);另一方面,“招工难”、“技工荒”现象大范围存在,人口红利逐年消失,人力资本开发尚未跟上,完成中央提出的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难度极大。这表明转移劳动力培训的速度、效果,短期内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相适应,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工作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培训作用整体发挥有限鉴于农民工群体之庞大,任何一个研究者试图完全依靠获取一手数据进行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研究主要利用国家统计局和各专业机构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对最近几年的农民工培训状况做了梳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调查样本选取差异,每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统计状况呈现不规则变动。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亿多人,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接受了培训的仅占28.2%;2005年的调查显示,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76.4%(国务院研究室,2006);2009的监测数据表明,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国家统计局,2010);而2012年在农民工中,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国家统计局,2013);2013年的监测数据发现,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各年龄段农民工接受培训比重均有提高(国家统计局,2014)。尽管近年来这一数据总体上呈现提升趋势,但幅度并不大。多年来的“技工荒”表明,农民工通过获得技能提升整体上较为有限。

(二)培训主体供需双向不足一方面,培训总体供给不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尽管农民工主观上渴求培训,但在实际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培训投入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具体来看,面对市场竞争和强烈求富欲望的双重压力,农民工逐渐意识到“竞争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和智力,这远比体力劳动力价值昂贵”(长子中,2009),因而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培训愿望。但是,与较强的学习培训愿望相比,农民工用于学习培训的实际投入少,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眼光,培训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培训效果。《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虽然规定了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基本上没有。这一状况使得农民工整体上陷入“低技能素质低工资收入低培训投入低技能素质”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其市民化的进程。

(三)培训内容有效供给缺乏总体上,目前培训模块结构性过剩,培训往往集中于区域性热门课程,对市场紧缺的劳动技能培训不足;并且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较为适合有学历的农民工及市民,面向低文化程度农民工的学习内容不多。从内容设计上看,仍偏重于技能培训,缺少引导性培训、素质提升培训、创业培训。从农民工总体的就业构成上可以看出(见表4),尽管农村工教育培训已持续多年,但农民工所在就业行业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仍集中在一般制造业、建筑业等低端行业,这也成为当前我国从劳动力大国到劳动力强国转变的重大制约因素。(四)培训管理定位不准尽管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行为,应该由政府提供,但由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职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必须将具体实施和操作交给市场,交给专业的能够对接市场、连接农民工群体的中介组织。而政府应该作为培训的推动者而不是实施者,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企业和中介结构执行。政府可实行公益性强、收益面广或政府有比较优势,能帮助企业或中介机构降低风险的培训,把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使就业信息、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成为有机整体。

三、对策建议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坚持以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有效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为目标,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加快其市民化进程。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全面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树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理念,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看成是生产性投资;要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它不仅仅是升学教育,更是对进入城市的劳动力进行培训和服务,还是为改善农村现状的教育;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执行力度,使农村学生获取人力资本的基础素质,从整体上改变没有转移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保证他们具备基本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开发,构建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等担负责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政府应把农民工培训纳入社会公益性培训范围,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资,设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基金,用于建立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机构。二是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企业作为直接受益者,应该承担起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要责任,要改变培训是消费的观念,树立培训是投资的理念,强化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引导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性和智能型转变。三是农民工应适当增加培训投入。农民工要充分认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适当增加培训投入,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开发和自我发展,以获取市民化所需的知识技能,同时要自觉地经营自己的人力资本,培养创业精神、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使自己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

(三)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市民化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是构建“模块式”教学体系。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必须以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速度,列出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培训菜单,然后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建“模块式”的教学体系。二是“以人为本”设置培训课程。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直接目的是就业。因此,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以培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为核心,传授就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空间,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三是以融入城市为目标充实培训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该置于核心地位,帮助农民工尽快掌握就业所需职业技能;增加必要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文化礼貌、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并认同城市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化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农民工弄清楚“我在哪里、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逐渐形成对于自身发展的远景设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结合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向,根据农民工的个体需要和发展定位确定创业培训内容,提供创业跟踪指导,增强他们在城市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四是采用“短、平、快、灵”培训模式。这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传授相应的岗位技能,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短”主要是指每一次培训的时间短,总体上以1-3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兼顾3个月以上的长期培训;“平”是指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工的接受水平,做到二者的协调平衡;“快”是指对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技术信息、就业岗位信息的捕捉要快,对市场反应快,把所学技术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的速度快;“灵”是指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按照农民工居住、工作、学习的特点,采用“半工半读制与全日制结合”、“日校与夜校结合”、“参与式”、“干中学”、“玩中学”等形式,使他们“学”了就会做,做了就见效。“短、平、快、灵”培训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短时间内,教给人们最迫切需要的劳动技能及从事社会实践的能力,它是把特定的人更有效地融进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手段。

(四)搭建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加快其市民化进程,应搭建一个由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政府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政府在对农民工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城市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应向农民工平等开放;鼓励有文艺才能的农民工进行文艺创作,帮助他们组建文艺团队,并提供展示其才能的演出舞台,逐步建立起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增强其共同意识和“家园观念”。二是强化企业职工文化服务。城市企业特别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应经常组织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文化服务活动,确保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常态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不断增强企业全体职工的内在凝聚力。三是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各社会团体与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应积极搭建农民工与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以文化活动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和关爱。社区要从观念上把农民工等同于本地市民,积极组织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交往,让他们尽快地融入所住社区,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

职场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技工荒;就业难;职业教育;创新

收稿日期:2006―09―28

作者简介:李磊(1978―),女,汉族,安徽巢湖人,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助教,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劳动力大国,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成为各级政府劳动就业政策长期面临的挑战与危机。解决就业难题,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与社会公共政策的重大目标。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来,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等地相继出现了缺工现象,甚至扩散到内地一些城镇。其中技工短缺或“技工荒”现象尤为令人关注。不但是因为这次“技工荒”比以往来得更为迅猛,影响范围也更为广泛。而且与一般的“用工短缺”、“民工短缺”或“民工荒”不同,“技工荒”对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具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调节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逐渐增强,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现象的发生,值得深思。上述现象意味着什么?我国劳动力市场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劳动就业法规及政策应该做怎样的调整与安排?

通过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导致“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因素包括很多,如待遇偏低、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缺失或错位是其中的重要致因之一。由于没有接受一定或合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造成许多劳动者因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而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对企业而言,则意味着技工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而,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适度发展,理应成为各级政府劳动就业法规及政策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以及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商业竞争与经济增长对技工的需求日趋膨胀,“技工荒”的发生似乎预示着职业教育与培训必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前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支持,其教育地位甚至不断下降,职业教育与培训本身也没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与创新。因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缓慢发展不但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技工需求,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技工供求之间的矛盾。出现上述反常现象的根源是什么?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技工荒”、就业难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等等。

二、“技工荒”、就业难并存与职业教育的影响分析

“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实质是供求错位。问题的出现不外乎两种基本情况:一是现有职业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或结构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劳动力价格偏低,市场的有效供给难以形成。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两者兼而有之。

(一)职业教育对“技工荒”的影响

职业教育对“技工荒”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工数量或规模。技工数量多少或规模大小取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模。如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模比较小,将使得能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者的数量或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形成技工短缺,即数量或规模荒。二是技工质量。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办学质量对技工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如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办学质量差,将导致技工质量低下而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即质量荒。三是技工结构,主要包括等级与类别结构。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不同的等级与类别,以培养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人才,如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构及相应的职业技能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不一致,也将导致供求错位或无效供给的产生,即结构荒。可见,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影响所造成的“技工荒”,不仅包括数量问题,而且包括质量与结构问题,即包括三种类型的“技工荒”,必须区别对待。从我国的情况考察,上述三方面的问题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

(二)职业教育对就业难的影响

教育因素是影响劳动供给的重要变量。职业教育对就业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缺失或错位,使得一部分劳动者无一技之长或市场需要的技能而导致失业或待业。尤其是随着技工需求的不断膨胀,职业教育与培训同就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增进,不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导致更多的就业难题。二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可以使部分适龄劳动人口或劳动就业人口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减少劳动供给,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反之,则增加劳动供给,加剧就业压力。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滞后,使得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广大农民工无法顺利就业,许多大学毕业生也因缺乏基本劳动技能而面临就业难题。同时,由于缺乏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使得许多劳动者或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加入到劳动就业竞争的行列,或客观上造成劳动供给有增无减,造成就业压力不断加剧。

当然,分析与评价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影响还应当考虑其他要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如果各级各类技工可通过市场自由流动与配置,那么只要职业教育与培训规模,从而技工数量或规模在总量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就可能会减少、甚至不存在因市场分割所造成的技工供求错位的结构性问题。反之,则必须考虑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构的调整,以满足不同市场的技工需求。因此,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影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影响与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

我国素有重学轻术的文化教育传统,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古语,透露着对技工这种“淫工技巧”惯有的偏见与歧视。多数家庭与个体秉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不愿意接受相关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而倾向于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自高校扩招以后,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引导,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调查显示,在大城市,70%的家长希望孩子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只有4%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职高、技校学习。与此相呼应,许多企业扭曲了用人标准,人才招聘广告均凸显学历要求,因而降低了人们对于技工前景的预期值,直接影响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级政府职业教育决策者人才观念的滞后,导致了教育资源倾向于普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分配格局。

(二)传统分配体制的制约

我国分配体制不尽合理所导致的技工劳动力价格偏低,是造成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我国从80年代中期大举重用有学历文凭者并提高其待遇,而技工待遇却未得到相应提高。尽管按照国家规定,技术工人应当享受同级工程技术人员待遇,但是,许多企业干部和工人的收入还是泾渭分明,差别很大。目前大学生与中专或技校生进企业后工资待遇差距明显,这种以学历定薪金的最大弊端就是“刺激”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而不是激励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因而这种分配制度很难在企业内部打造出高水平的技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层日益加剧,职业分层也日趋明显,处于职业高层者往往凭借所掌握的特权,总是把自己不愿意从事的工作让职业低层者去承担,并决定其报酬。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但没有缩小技工与其他高职业阶层之间的差距,反而打上了深深的职业烙印。

(三)传统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学校教育中心主义,人们往往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受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使得处于职业生涯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受到消极影响,其结果是教育的发展偏重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与培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制约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比如高校都是由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而技校目前主要由地方财政拨款、企业拨款或学校自筹资金,资金缺口较大。在招生方面,也是普通教育录取高分学生之后,才由职业教育录取低分学生。由于高中扩招与高校扩招,不少职业学校因缺乏生源而被迫停办和倒闭。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地方的重点中专升格为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在数量上日益减少。我国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和分散办学、重复设置的弊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仍然没有形成,教育模式多与普通教育相雷同,缺乏灵活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适应性。

(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

由于缺乏经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带来了重大冲击。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逐步深化,企业主副分离,不断剥离其社会职能,多数企业不再保留指导和举办企业职业教育的职能,相继停办职业学校或大幅度减少招生规模。企业将所办职业学校分离或改作培训中心,使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同时,由于资金缺乏和市场人才流动,使企业缺乏抓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行业办学由于受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随着一些行政机构的撤并,经费的中断,导致下属技校出现管理“真空”。政府办学原来是每个地市一所技校,隶属地市劳动部门。因劳动部门已变成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再拥有直接管理企业劳动用工的权力,因而所管辖技校已变得多余。普遍的做法是由当地政府牵头,技校资源被整合到当地普通中学。甚至许多省份明确规定:企业、行业不再办技校,省属技校一律下放地市。由于经费紧缺,许多地市的技校最终倒闭。

此外,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严重饱和的现实条件下,许多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增强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也不愿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等等。总之,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尚处于政府不重视、企业推卸责任、劳动者家庭或个体排斥的状况,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仍没有形成。

四、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育投入缺乏与不足

教育经费缺乏是束缚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有数据显示,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当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有2.3%,而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才是4%。我国现在的教育投入都低于20年前的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政府教育投入总量为6208.27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3.29%,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08个和0.04个百分点,其中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长期受到歧视与偏见,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家庭和个人都比较忽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这使得用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跟普通教育相比,更显得捉襟见肘,对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以及结构都带来消极影响。尤其职业教育是一种昂贵的教育,它的投入往往要比研究型的大学和院校的投入还要大。假如500万元足以建起一所中等规模的中学或小学的话,而在职教中500万元只够买一套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当今社会新技术、新产品更新周期加快,决定了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追加教育经费。此外,资金不足使多数职业学校没有能力提供适应市场的学生实习基地,也无法引进和培训高水平的技能型教师。因而,职业教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突出职业性、技能性与针对性,难以造就大批高科技含量的技工,造成了一边是大量的职校学生分配不出去,一边是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合适技工的怪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经费,许多低端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

技工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错位是技工荒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这导致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开发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技工结构与职业结构不一致。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不但造成原本紧缺的教育经费的闲置或浪费,而且使培养的各级各类技工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对技工个体而言,则意味着就业困难。从国际劳工组查到的资料可以看出,在西方发达国家,技工结构是一个鼓型的结构,初级工只占15%左右,中级工占50%,高级占35%,有些国家高级工可以达到40%以上,而我国技工中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只有5%的比例。可见,高级技工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此外,技工结构或职业教育结构还存在年龄、行业、区域、性别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各方面结构的合理与优化,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投入结构的优化。职业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除教育经费不足以及投入机制不合理外,教育歧视也是重要原因,比如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歧视或对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歧视。

(三)与普通教育缺乏有机衔接与沟通

从人的全面发展与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必须相互衔接与相互沟通,此举也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不但要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相互衔接与相互沟通,而且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与沟通。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基本上属于平行发展的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与沟通。一方面,普通教育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与技能的灌输,或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点缀而已。另一方面,接受职业教育往往意味着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不具备继续接受普通学校教育的资格与能力。同时,由于缺乏衔接与沟通,职业教育与培训不能很好的利用普通教育的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普通教育则因此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比如当前相当部分大学生因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而无法替代技工,导致知识失业现象。因此,不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良性发展。

(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制有待创新与完善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仍处于各自为阵的分散状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或培训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缺乏有机的分工与合作。对于政府而言,主要缺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有效管理与监督;对行业而言,主要缺乏统筹功能,同时未能实现行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对企业而言,主要缺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与积极参与;对学校或培训机构而言,由于主要考虑学生的教育需求,因此,为了追求教育规模不断扩招,很少关心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未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对于其他社会力量而言,则缺乏应有的关心与支持,没有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上述状况导致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既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持,又缺乏联合培养或社会化办学的规模效益与质量保障,同时缺少社会力量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

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及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与教育理念

传统的人才观与教育观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与阻碍作用。就理论指导而言,首先必须从思想意识上正确领会人才观念与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确实从时展的客观需要出发进行理念更新,树立技工是人才,以及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教育,也是人才开发重要途径的新观念。正确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改变以往不利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决策与活动。由于人才观念与教育理念涉及到人的发展的价值判断与抉择问题,所以,如何在实践中确实贯彻正确的人才观念与教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就其效度而言,如果无法在实践中感受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理念的意义与价值,则停留在抽象的思维层面的认识与理解是有限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技工与职业教育受歧视、受偏见的不利地位,正确的人才观念与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二)加强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

职业教育与培训投入不足,是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缓慢最主要的因素。不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模受到严重制约,而且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与结构也受到严重影响。从职业教育与培训现有的发展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来看,增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绝不能依靠相关投资主体主观意志的积极变化,而必须依靠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的有力规制,并加强制度执行的有效监督。我国当前存在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同样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因此,为了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经费来源,必须积极进行制度设计、安排与创新,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家庭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积极参与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

(三)积极引进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条件下,促进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的更新,把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到市场需要的领域。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具有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企业职工加以教育与培训,因而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的微观配置是比较合理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许多企业已经不再具备职业教育功能,许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由于仍受计划手段的影响,职业教育与培训无法及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导致供需失衡。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格局,就必须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培养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它们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资源配置的权利与责任。

(四)推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由于政府忽视、职业学校比较盲目、企业轻培训重引进,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一直缺乏长效机制。不但影响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而且影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结构。发达国家一向十分注重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从而实现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就是其中的典型。应当指出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已清醒地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定单式培养或人才合作培养是学校或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基本形式。但也应承认,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校企合作只能处于“叶公好龙”或浅层次合作阶段,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这导致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仍处于封闭式车间生产的状况,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企业则由于未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灌输或体现自己的意志,而无法从劳动力市场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为此,各方面应着力推动这一进程,加强分工与合作,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尤其政府政策法规的介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汉辉.和谐社会与“民工荒”现象的解读.社会保障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14-19.

职场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市场营销拓展训练营销综合能力 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33-0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和有效的方法体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和结构层次的分析不够深入,难以形成有效的能力培养目标体系;二是很难找到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点。据此,笔者将拓展训练引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针对学生态度能力和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这种尝试也是有效的、可行的。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培养目标

近年来许多企业招聘时常常打出广告明确要求营销岗位要求有实践经验,这使得许多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望而却步。企业对于营销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营销专业综合能力是指营销人员进行营销实践时所具备的组织、谋划、实施能力,是对营销人员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营销专业综合能力包括态度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

态度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能力,包括:健康的心理特征、责任心、独立能力、团队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二是方法能力,包括:注意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抽象能力、演绎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态度能力可以理解为关键能力,是能力结构中深层次、导向性的核心能力,态度能力决定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部分能力所有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都应该具备,是高职毕业生能够顺利转换社会角色,融入工作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关键的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是在处理与知识、学习相关事件时表现出来的能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决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转化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力等。

职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完成某种特定职业岗位任务的能力,包括技术规范运作能力、技术组合能力、技术质量判断能力、技术分解复原或改造能力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商品鉴别能力、销售管理能力、营销心理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电子商务能力等。

二、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在大西洋的船队屡遭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船只被击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专家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是,提出“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理念。当时德国人库尔特・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来他的好友劳伦斯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逐渐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拓展训练的特点是:(1)综合性。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2)极限性。训练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限度挑战,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我。(3)团队中的个性。分组活动,强调团队合作,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竭尽全力,同时从团队中汲取力量和信心,在团队中显示个性。(4)高峰体验。在顺利完成课程要求后,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5)自我教育。教师营造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完成活动的操作、体验和总结,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而不是由外向内灌输教育的作用。

拓展训练通常由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感悟总结四个部分组成,主要课程有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学习创新课程、领导才能课程和团队建设课程等。拓展训练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场地训练,即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题与心理训练活动,包括一些辅助的水上训练和野外训练,如扎筏、远足、攀岩、户外生存技能训练等。

三、拓展训练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

拓展训练通过挑战极限,超越“旧我”,展现“新我”,促使学生对自身产生前所未有的全新认识和自信,激发学生内心蕴藏的巨大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明显的效能。可以帮助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自身能够形成科学的认知,分别促进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包括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对自我的主动思考,直接锻炼学生的态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养成正确的习惯。优秀的态度能力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1.通过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态度能力:(1)增强自信,挖掘潜能,加深责任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独立、健全的人格。(2)熔铸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竞争与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能力。(3)激发学生的积极上进心,培养学生的领导管理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执行能力。

2.通过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促进学生对方法能力的

掌握,培养分析、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系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关的知识能力。

3.通过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拓展训练可以帮助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现三个层次能力的整合,提升营销综合能力。营销综合能力所包含的态度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相互影响的,其中职业能力是显性的,态度能力和知识能力是隐性的。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通过职业能力表现出来,隐性的态度能力和知识能力在内部起推动作用。(1)态度能力是基础,对个体的综合能力培养起导向性作用,态度能力决定学生对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把握。(2)知识能力反作用于态度能力,掌握优秀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态度能力。同时,知识能力直接决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3)在职业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检验态度能力和知识能力适配与否。(4)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由三个层次能力相互决定、相互作用、互动反馈的综合能力。

三、拓展训练与市场营销教学课程模式的整合

1.将拓展训练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学生、教师的主次地位颠倒,不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拓展朗练以活动为途径、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本身。同时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并能联系生活与工作实际,以学习为目的,提供挑战和高峰体验。拓展训练课程始终遵循“理论一应用一活动一反思一迁移一提升一理论”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寓教于乐,融挑战性、教育性、职业实用性为一体。

因此,我们在设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时,需要从原来的知识项目理念圈子里跳出来。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好的借鉴,我们也可以将拓展训练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相结合,设计出适应新世纪需求的课程来满足不断发展的高职学生的需要。

2.引进在市场营销课上易于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背销教学中绝大部分仍是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拓展圳练注重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增进学员间的了解和鼓励学员问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这种观点更符合目前学生身心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引进在市场营销课上易于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把拓展训练中的游戏等项目移植到市场营销课教学中,改变市场营销教学只注重理论效应的单一局面,按照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等方面规律来重新安排营销教学模式,让营销教学内容、方式和形式多元化,使高职营销教学更生动、活泼,为“准职业”大学生提供服务。

3.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拓展训练的标准流程。拓展切I练的标准流程,即亲历,感受,分享,总结和应用,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1)亲历: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一开始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先去经历一种模仿。学生只有先对本课程、本知识点感兴趣,才能愿意去学习,这是一把打开吸收之门的金钥匙。(2)感受:学生通过置身其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将是全方位的,活性很强的,印象深刻的。这时学生将开始自发的回想刚才的过程,对这段经历进行分析,开始产生一些观点和思考。(3)分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每组学生人数大体在2至4人。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每个人就会得到数倍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积极的鼓励学生发言,灵活运用问的技巧,引导大家的思维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向着正确的方向归拢。(4)总结:当大家的观点趋于成熟时。老师将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5)应用:这个过程是在学习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完成认识由实践中来,最终用来指导实践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4.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与教学模块的相结合。实践证明,专门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在实践中将常用的拓展训练项目总结归纳为以下五个板块。(1)创新能力项目通过“头脑风暴”等思维项目训练,促使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的约束,激发创造力和系统思维的能力。这些项目操作起来方便,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器材。经过笔者的实践检验,将此类小项目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不但可以改善传统教学乏味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2)沟通能力项目通过“聆听训练”、“表达训练”等项目训练学生的主动沟通能力。此类项目同创新项目一样,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完成。(3)团队能力项目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这类项目有些需要特定的场地和工具,而且要求学生集体活动。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可以考虑选择特定的时间(建议2―3天),将学生组织起来在特定的场地进行封闭训练,这样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4)领导能力项目训练学生的领导激励能力。此类项目只需要简单的工具和场地就可以实现。可以考虑在课余时间实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5)学习能力项目通过“自我SWOT分析”、“学习障碍”、“克服恐惧”、“打击心魔”等项目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此类项目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实施,其效果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