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集范例6篇

诗歌集

诗歌集范文1

生于1926年的白航精力充沛,每天都坚持写诗。白航家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个笔记本,上面除了日记,还有老人最近写的诗。

“谈不上是诗,就是一有感受和想法,就用通俗明白的话把它们写出来。老年人(作诗)不行啊,人老了,思想也就顽固了,作诗是年轻人的事。”老人经常这样自谦。

因为身体原因,平时老人基本待在家,有时候会出去逛逛,到府南河边坐坐,与老哥们儿聊聊天,念念自己的小诗。写诗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

在老人的书桌上,还有一本封皮正面写着“1951年,在川北”字样的线装厚册子,里面是用小楷繁体字竖写的笔记,内容有民歌、乐谱、快板、简讯等。

白航的妻子介绍集子封皮上若隐若现的人影其实是白航的画像素描,他以前的笔名叫‘老野’,所以封皮上有个署名叫白老野。

说起那本民歌集,白航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在川北文联工作,下乡开展工作时,发现当地的民歌非常好。但民歌都是口口相传,一般由妇女创作。为此,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南充去采集民歌。他在川北地区待了3年,做工期间妇女们一唱起民歌来,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砍根桂树修桂楼,十二三岁桂楼倒……”这些民歌读来朗朗上口,有的抒发受压迫的愤怒,有的记录民间故事,有的描绘劳动场景,有的表达解放后农民对的感激之情。2013年1月,他收集的几百首民歌,被出版社结集成《川北民歌》出版。

诗歌集范文2

[关键词]北魏;汉族民歌;《乐府诗集》;研究

[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古东北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嬗变――以鲜卑为中心”(10YJC760047)阶段性成果;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交叉学科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11J003)“北魏音乐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41-2

北魏由于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其民族成分涵盖鲜卑族等几个少数民族以及部分汉族。而作为音乐主体的人,民族成分不同,其音乐形式或特色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基本类型之一的民间音乐,在北魏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音乐主要是指在下层民众中广泛演唱并流传的一种音乐,相比于宫廷音乐而言,民间音乐更通俗易懂,普及面更为广泛。其流传主要是通过民歌或歌谣的形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北魏汉族民歌进行梳理。

一、《乐府诗集》中北魏民歌分类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而北魏时期的乐府民歌,基本上属于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四种。现将《乐府诗集》中北魏时期的乐府民歌及分类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的乐府民歌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像折杨柳歌、木兰辞、敕勒歌都是脍炙人口的民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横吹曲辞,《乐府诗集》卷二十一云:“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萧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可见“横吹曲”,原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又叫“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现今北魏民歌基本都保留在“梁鼓角横吹曲”之中。其中的《紫骝马》《折杨柳》《企喻歌辞》都属于横吹曲辞。相和歌辞,《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唐书・乐志》曰:“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又有楚调、侧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调。”《罗敷行》属于此类。杂曲歌辞,《乐府诗集》载:“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或缘於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诗集把《杨白花》《安定侯曲》归于此类。

杂歌谣辞,《尔雅》曰:“徒歌谓之谣。”《广雅》曰:“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曰:“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而《咸阳王歌》《郑公歌》等皆属于此类。

二、《乐府诗集》中北魏汉族民歌分析

北魏时期民间音乐不仅仅流行于少数民族之间,在汉族人之间也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由于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逐渐汉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杂居、融合,北魏统治下的汉族,与南朝诸王朝统治下的汉族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乐府民歌的表现形式上也符合这一特点。李方元在《中国艺术史・音乐史卷》中认为:北魏时期的汉族歌曲有《捉搦歌》四首、《陇头歌》、《紫骝马歌辞》、《折杨柳歌辞》、《木兰辞》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从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题材,北魏汉族民间音乐也少不了对爱情婚姻的描写和传唱。像《捉搦歌》、《折杨柳歌辞》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捉搦歌》共四首,捉搦,又言捉弄、戏闹,指男女间相互戏谑。

粟难舂付石臼,弊衣难护付巧妇。

男千凶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禅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华阴山头百丈井,下有流水彻骨冷。

可怜女子能照影,不见其馀见斜领。

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

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

另外,《折杨柳歌辞》也是这一时期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情歌。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这首歌辞,因为这首歌流传甚广,既有汉语版本传唱,也有少数民族版本。《唐书・乐志》曰:“梁乐府有胡吹歌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原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是也。”《折杨柳枝歌》歌辞如下: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儿孙抱。

这几首歌除第一首是描写贫民的苦难之外,后面几首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但是,与南方情歌不同之处是北方情歌更多的是以男性口吻。如《折杨柳枝歌》利用老人喜爱孙辈的心理,说服女方长辈不要阻拦婚事。《捉搦歌》几首更是直接表达男女情感及其婚姻的要求,更为大胆干脆。这与北方民族的民族个性和婚姻习俗有关。

在汉族民间音乐中还是一些是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进而表现人们的怀土思乡情怀。如《陇头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流水歌辞》则写到旅途艰险之状:

西上陇阪,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手攀弱枝,足逾弱泥。

中国古代都是诗、歌不分的,尤其是在汉族文人阶层,许多诗就是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记载了大量北魏时期汉族士人的诗歌,而其中收入《乐府诗集》的就有许多首,如:温子升的《白鼻锅》、《结袜子》、《安定侯曲》、《敦煌乐》、《凉州乐歌》二首,高孝纬的《空城雀》,祖叔辨的《千里思》等等。这些都是当是士人的诗作,但同时也是《乐府诗集》中的乐府民歌。这些民歌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有写青年人趣事,旅人远行,还有写相思的。另外,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有大量北魏士人之间的赠诗,这构成北魏士人交往的常用手段之一。如韩延之的《赠中尉李彪诗》,宗钦《赠高允诗》,段承根《赠李宝诗》等等。

北魏汉族民间音乐,在民歌风格上与北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相似,粗犷豪放、激昂向上、热烈奔放的风格也是整个北朝民歌的特色。同时,汉族民间音乐在民歌内容方面还是与少数民族民歌有些差异的,表现之一就是汉族怀土情怀性质的民歌的出现与少数民族草原牧歌的兴盛。但是,两者共同构成北魏民间音乐的主体部分,承担着北魏民间音乐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北魏时期许多民歌既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民歌,也可以作为汉族民歌的原因之一。以上几种北朝时期典型的乐府民歌,基本上都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三、北魏汉族民歌特点

北魏作为北朝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且北魏的文化直接影响北齐、北周,故此也可以进行借鉴,其乐府民歌也具备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特点。但是北魏相比于北齐、北周等其他北朝国家,其民歌也有着一定的独特性。第一,相比于北齐、北周,北魏民歌中对祖先建国的歌颂占据更大的比重。北魏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其历史具有开创性,更具歌颂性。像《真人代歌》、《簸逻回歌》等在北朝影响深远的民歌,都多叙述先王之功,具有明显的颂歌性质。第二,北魏民歌以孝文帝改革为转折点,前后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像《真人代歌》、《簸逻回歌》等北魏前期民歌其创作语言多为鲜卑语,而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后,民歌创作大多直接用汉语。其次,北魏前期民歌更多的是体现鲜卑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个性与风格,如草原牧歌的盛行;而孝文帝改革后,许多民歌思想中已经掺杂着儒家的伦理思想在内,草原牧歌相比前期已经有所减少,《木兰诗》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第三,北魏是少数民族立国,所以北魏民歌在立国初期不仅有大量本民族的传统特色,更是对西域胡戎乐有充分的吸收。如《簸逻回歌》“盖苻坚之末吕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乐”。甚至在一些汉族士人的诗歌中也加入了大量的西域胡乐成分。当然,这一特点更多的是体现在宫廷音乐之中,下文再叙。

民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歌评价最为恰当和形象的当属拉法格。他在其《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一书:通过北魏民间音乐的研究,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的风俗思想和情感。这种出处不明,全凭口传的诗歌,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它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正如特・拉・维勒马该先生所说:“这是人民的各种信仰,家庭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口头诗歌是没有文化的各族人民所知道和所采用的唯一办法,目的在于保存他们的日常经验,保存给他们以深刻印象的事件的回忆。口头文学不是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的作品。不论谁信口编唱的一支歌,被成千上万信口编歌的人随意修改。谁也没有在这支歌上签名盖章,可是大家全参加了意见。真正的作者是唱这支歌的人民,一边唱一边陆续加以修改,使他忠实地适合于人民的思想。民歌之所以能口头传授,世代相承保留至今,只是因为它表达了把它从遗忘中挽救出来的那些人的情感、热望、成见、迷信和思想。民间诗歌是自发的,天真的。人民只是在受激情的直接和立时的打动之下才唱歌,他们并不依靠任何巧饰;相反,他们追求确切地表现感受到的印象。因此,格林兄弟可以肯定地说,在民歌中,他们没有能发现一句谎话;维克多・雨果可以宣称,在《伊利亚特》中没有一个虚假的形象。由于这种真实性,确切性,民歌获得了任何个人作品所不可能具有的历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初学记.文渊阁四库本.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诗歌集范文3

关键词:《华夏集》;战争诗歌;庞德;异化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62-02

作为意象派重要代表人物,诗人兼翻译家庞德的《华夏集》在出版之初就在美国文坛引起了轰动。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中创作手法的影响,庞德精心地选择了一些能够引起当时欧洲读者产生共鸣的战争题材,同时庞德也有意通过翻译这些作品影响19世纪欧美文学界的写作风格。在翻译《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时,庞德有意识地采取了模仿中国古诗写作风格,大胆地采用异化翻译方法,使《华夏集》直至今天仍引人关注。

一、异化理论

1812年,施莱尔马赫在就不同的翻译方法发表演讲时指出,翻译“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居安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居安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1](6)。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中,施莱尔马赫显然倾向于第一种,并将他提倡的翻译策略纳入到文化政治的议程中,期望文化精英通过异化翻译来改进民族语言,进而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形成[1](6)。1995年,韦努蒂根据施莱马赫提出的翻译策略提出:“译者可以选择异化的译法(异化翻译策略),离经叛道,把国外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6)也就是说,韦努蒂提倡译者在译文中要体现出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这样才有利于译入语民族文化的重构,有利于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

二、《华夏集》选材的异化

异化翻译者通常在翻译之前非常注重选材,因为通过选材,译者可以有目的地将原语材料所涵盖的文化背景、创作手法等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而达到改进目的语“文学”的目的[1](86)。异化翻译策略的目的之一是要达到传播其文化政治的目的。18、19世纪之交,施莱尔马赫提出异化翻译的“异”指的是对原文的精心挑选,开创一种独特的话语来对抗法国文化霸权,从而达到其政治文化目的。同样,作为意象派代表人物兼译者的庞德1913年拿到费氏手稿,于次年侨居英国,此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政府一味重视前线战争胜利而对战士们的悲苦漠不关心,人们生活苦不堪言。战争不仅导致了人们生活艰辛,充满动荡,还使亲人朋友分离。为了凸显残酷的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以此启发读者,庞德从费诺罗萨的手稿中精心挑选了3首关于战争的诗歌录入《华夏集》,更以一首《诗经》的名为《小雅・采薇》的战争诗歌作为开篇以警醒世人战争带来的恶果。《华夏集》第一次把当时欧美读者和译者最感震动的题材――愁苦和战乱之苦―突出地表现出来[2](166)。《小雅・采薇》描述了一位刚刚结束战争的士兵在艰难的回乡返家途中回忆自己的艰苦的军旅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在译诗中,庞德以战士的口吻以及悲痛的语调将其艰苦的生活和饱受困苦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When anyone says "Return," the others are full of sorrow. Sorrowful minds, sorrow is strong, 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短短的两句诗中,反复出现的表达战士们内心世界的“sorrow”和急切的思归之情“return”表现出战士们内心受到的煎熬;而句末的“hungry”和“thirty”则表达出艰苦的战时生活让战士们在生理上受到的煎熬。“Horses, his horses even, are tired. They were strong. We have no rest, three battles a month. By heaven, his horses are tired”:一个月三次战争甚至将军曾经健壮的马匹都坚持不下去,更何况是一般的士兵!诗歌的结尾的两句诗,庞德更是将单数的主语换成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直指面对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至士兵,上至将军,征战沙场的人都满怀悲伤。这首诗歌从小人物的角度道出了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曾有学者评论说:“《采薇》可以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正是借用了中国这首著名的厌战诗,庞德表达了内心的厌战情绪。庞德曾批评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含糊不清,注重感情宣泄、矫揉造作……读者无法真正感受到诗人的真实感情[3](132)。作为意象派代表诗人,为了推动新诗的发展,庞德竭力提倡在创作诗歌要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绝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4](129)。因此他一直在寻找能与意象派诗歌主张契合的作品。所幸的是,在阅读了费诺罗萨的手稿之后,庞德欣喜地发现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很可能本世纪会在中国找到新的希腊”[2](17-18)。19世纪初,随着新诗运动的兴起,美国诗坛受到很大冲击,由此开创了新的诗风,其中中国的影响居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2](14)。意象派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蒙罗也认为:“意象主义只是中国诗的另一种称呼。”[2](15)而另一位意象派成员约翰.哥尔德?弗莱契则是因为受“中国影响,才成为一个意象派,而且接受了这个名称的一切含义”,才参加意象派。庞德通过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正如异化翻译理论强调的:“在英语文化中重构外国文学的典律,从而抵抗英美文化中的主流话语。”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与目的语主流文化风格迥异的异域文本,其目的不仅在于能打破目的语的文化准则,而且能改变目的语的文化构成。

三、《华夏集》中战争诗歌翻译策略的异化

韦努蒂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包括语言、文化和文体的异化。对于译者而言,其首要目的就是要在译作中体现与本民族文化背景和语言模式相异的文本,从而达到译者的文化和政治目的。异化翻译认为:“只有通过彰显外语文本的独特性,翻译才能在本土中展现异域文化的差异”,原语的文化背景内涵和语法特点都要合适地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庞德在李白的《古风・胡关饶风沙》和《古风・代马不思越》的两首诗歌的译文中则尽可能地借异化翻译策略宣扬意象主义。《古风・胡关饶风沙》这首诗的译文开头:“By the north gate, the wind blows full of sand/Lone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ime until now.” Trees fall, the grass goes yellow with autumn…/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 High heap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 “wind”和“sand”又和“lonely”三词形成照应,给读者留下一种天地苍凉的感觉,也让读者感知到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庞德遵照原文叙述般的口吻直接将事件地点、时间和背景的充满意象的词汇表达出来,以景物烘托边患惨象,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的翻译:“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 High heap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庞德违背源语和目的语语法规则,将几个充满意象的词汇串联在一起直观地为读者呈现出来。上句直接点出了沙漠中白骨累累,而下句则暗含沙漠中的太多的白骨堆由于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堆积起来。从原文和译文中的对比不难看出,庞德并没有过多地改写原诗,而是将诗歌直译为英语,保留了原文的语法特点,显示出了原文的异域风情。尤其是“荒城空大漠”:“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ld desert”,费诺罗萨的译文和注解都非常清楚:

荒 城 空 大 漠

注解:desolate castle sky large desert

译文:I see a ruined fortress in a most blank desert.

目的语读者在初次阅读此句时便知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尽管费诺罗萨在手稿中的串解添加了原文所没有的主语及深层次的含义[2](223),但是从译文中可以看出庞德并没有遵照费诺罗萨的手稿将此句按照正确的中文语法翻译成英语,而是创造性将这“荒城空大漠”这句诗分割成三个不同的意象并置在一起,将凸显出来的三个独立的视觉意象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5](46)。许多评论家指出,庞德这样异化性的翻译并非不理解原文而是有意而为之,其目的就是要将译文最大程度向原文靠近,让目的语读者更接近原文作者,使之领略汉语诗歌所带来的与目的语主流文化风格迥异的异域文本。叶维廉则认为庞德采用这种翻译方式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6](195)。诗歌的下半部分“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And sorrow, sorrow like rain. 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这句话的翻译中,庞德有意识地忽略了原诗中的“泪如雨”,将其翻译成了“哀哀如雨”,其中的“哀哀”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称为叠字的一种组词手法,既获得了双声迭韵的音乐美,又增强了表达效果,加强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与情绪冲击,加深读者对作者及作品的印象。对《古风・代马不思越》这首诗歌的翻译,庞德也采取了相同的异化翻译策略。

庞德《华夏集》中的主题之一便是战争。在这本诗集的战争诗歌中,庞德无论是选材还是翻译策略,都精心、做了安排。选材上,首先选择了体裁上极具异域风格的中文诗歌,题材上则选择与战时欧美人民精神诉求基本相同的诗歌。在翻译策略上,他采用直译的方法,将意象并置、叠字等中国古典诗歌独具的特点介绍到西方,达到了借中国古诗翻译宣扬意象主义的目的,促进新诗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努蒂.译者的隐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Pound, Ezra. Allen Upward Serious. New Age. 1914.――.Selected Poems: 1908-1959. London: Faber&Faber. 1975.

〔4〕Jones P. Imagist Poetry M. Harmondsworth: Penguin,1972.129.

诗歌集范文4

1999年大约可以划一条线,让我们看出诗人生活的变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诗作分野。这之前,又主要是1998年,诗人的诗作几乎占了《浪迹天涯》的一半。这些诗多是写在国内,又多是关于感情的。其中有对爱情的幸福回味与留恋,也有失败的哭泣与无奈。

爱情的失败与挫折其实也是精神的财富,可以教给人很多东西,如思想的深刻,目光的敏锐,以及对人生的达观。

“该结束的就让它结束/不要挽留逝去的一切/让那些回忆/留在分手之前/带着平静的心向前走”

――《等待分手》

诗人此刻几乎是一位哲人,她坚信:“生活会更加绚烂/微笑地面对世界/黎明的太阳/会给人全新的感觉。”

――《等待分手》

正是依着乐观的人生态度,罗露西对往事说一声:“再见”,像空气、像流水、像燕子一样踏上自由的生活新途程。

此后,我们看到在异国的阳光下,风雨里,诗人一边以清静凝思的心境,欣赏那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一边又以青春的波动,品尝令人激动难已的跨国爱情。在这些新的诗篇里,她的柔情、她的缠绵、她对爱情无拘无束的表述,都让人们看见那颗曾经伤痕累累的妇人之心,返回少女状态时放射出的青春魅力。音乐、玫瑰、咖啡、拥吻:短暂的分离及无休无止的思念与渴盼,诗人沉醉在爱里、融化在爱里,一切既往的伤痕和不幸,都被幸福擦拭得无影无踪。

罗露西的人生,真像一首波澜起伏的长诗,她敏锐地感知了每个环节的诗意,而且巧妙地把这长诗用逗号分开,断成一首首情趣盎然的短抒情诗。这些诗率真、明朗,自然而流畅,散发着一种优雅的气息。无论是写哀伤、写决绝、写思慕、写欢聚,诗人都把握住一种度,如孔子所言《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我很喜欢诗集压卷之作《丁香》。诗人想起栽花的人:母亲。

诗歌集范文5

【一】

党旗,前赴后继,穿过革命战争的炮火硝烟;党旗,高歌挺进,跨越建设征途的漫道雄关;党旗,载歌载舞,接受13亿人民欢庆86周年华诞的光辉灿烂;党旗,昂扬屹立地球东半,飘扬在21世纪的春天。

党旗飘扬在春天,你们的儿女们没有辜负大地的渴盼。她们辛勤劳作,将多少富有想象力的种子播撒在大河上下,塞北江南!在党的旗帜上金色

的铁锤镰刀交叉联合,象征着劳动创造光明幸福。今天,这一图案的精神感召已化作物质力量,振兴空白的田垅,开拓发展的空间,以科技腾

飞那些高耗低效的企业,用富裕转换贫困的山区和荒原。于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思想的绿树蓓蕾争绽,智慧的园林群芳竞妍;经济

的根须延伸无穷的活力,幸福的硕果缀满生活的枝干……党旗下的儿女们没有在成功的喜悦中陶醉。她甚至顾不得抖落一肩风尘,来不及擦一

把额头上热汗,刚把示范的标牌竖在沿海地区的

党旗飘扬在春天,你们的儿女们没有停下耕耘的脚步,她们深知开垦板结的地块需要闪光的犁尖。演绎出春天的故事的那位老人,迈着坚定的

步伐走向南方,走向中国人民久久的期盼。他以睿智和远虑审视全局,挥笔写下气壮山河的新美的诗篇。一切美好的、向上的、进取的萌芽,

都从他的沉稳的气度中,感知到春天的淳厚和温暖。于是,诗情画意的中国南方,伴随着杏花春雨长出了经济特区,长出了举世惊羡的城

乡风景线。思想的春潮冲破了僵化观念的禁锢,改革开放的实践验证了

始重新勾画自己的风貌,在中华大地上发表告别贫穷的宣言。

党旗飘扬在春天,你的儿女们站在希望的田野上,不仅让每一片心灵的沃土都绿苗拔节,向往丰饶的收获与成熟的信念,还在毫不留情地消灭

毒菌害虫,不准腐败之徒窃取人民的果实去摆设纸醉金迷的酒宴。她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足够的勇气锐意进取,统领六千万先进分子,与十二亿英雄儿女组成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国兵团。置身于这壮丽、

崭新的阵容之中,感受气势恢宏的进军场面,我们久经沙场的士兵、业绩辉煌的新、老劳动模范、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苦立战功的

!因为我们重任在肩,始终为实现崇高理想殚精竭虑;因为我们壮志未酬,愿为振兴中华挥洒更多的热汗!

啊,党旗,你带着自信的微笑,行进在21世纪的春天。在新世纪的万里晴空,火红的党旗在指引,火红的党旗在召唤,火红的党旗更闪耀,火 红的党旗更灿烂!

【二】

有一页历史, 照亮了黑暗的岁月; 有一页历史, 在我们心上铭刻。 这一天,镰刀和铁锤, 组成图案的旗帜在迎风飘拂; 这一天,在水火中的灵魂, 有了太阳的照射。 从此,这一把镰刀呼啸着, 要割断旧世界的一切枷锁; 从此,这一把铁锤呐喊着, 要砸碎一个旧的岁月! 于是,南方的甘蔗林, 变成刀枪,抵御外敌侵略; 于是,北方的青纱帐, 变成墓穴,埋葬旧世界的罪孽! 从此,我们的祖国, 不再四分五裂; 从此,我们的民族, 不再任人掳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声音响彻大江南北;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声音响彻三山五岳...... 是党的旗帜指引, 我们才战胜风浪,驶过漩涡; 是党的旗帜指引, 我们才走进丽日蓝天、满园**...... 在党的旗帜下, 我们紧密团结:如钢似铁; 在党的旗帜下, 我们昂首挺胸:如松似柏。 (女合)中国敞开明亮的窗户, 让世界走进我们的视野; 祖国欢呼一个春天的来临, 让拂面的春风吹沸我们的热血。 (男合)我们会缅怀过去, 牢记先辈沉甸甸的嘱托; 我们会面向未来, 为党旗续写新的一页。 我们不会忘记 1840年珠江口沉闷的枪声

诗歌集范文6

我也不能清醒,往事也如黄叶般

渐渐的枯萎和飘零,恋情的花与果

更不留影踪,是前缘还是孽债

用什么还清,仿佛喝了迷药

受了催眠,心从此不再平安

我想逃,逃向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另走一道又碰见了你

如影随形,寸步不离

我只是痴,但我不盲目

我只是爱你,但不自私

爱你,但永不能接近你

爱你,但从不要享受你

烧不尽的烈焰,在我胸前

孤独的,像一个喷火的荒岛

更有谁凭吊,耕有谁怜

一堆残骸的焚烧

希望、恐惧、灵魂的煎熬

恋爱的灵感苦痛与甜蜜

我再不能品尝,再不能自傲

上一篇小诗歌

下一篇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