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分析论文范例6篇

现状分析论文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1

NurseSpecialityActuality''''sAnalyseandDevelopDiscuss

Keywords:Nursespeciality;Actuality;Develop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护理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社会经济、医疗技术发展及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的需求仍存在差距,护士的专业化发展与临床医学相比相对滞后。护理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护士的专业角色、专业形象、专业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的发展亟待突出重围。

1现状分析

1.1护理器具原始落后,护理操作简单、刻板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机械资讯爆炸、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其精巧、周到令人惊奇,然而护理专业的发展却步伐缓慢,全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中的130万护士依然是一把剪刀、一根锯条,手握注射器,锯开一支支安瓿、撬开一瓶瓶密封瓶吸取药液。工匠式作业令众多护士手缠胶布,老茧重重。打开中国专利网站,翻阅各家护理期刊,各种专利、设想多如牛毛,其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灵活,令人叹服,遗憾的是这些专利、成果被束之高阁,令各位护理人扼腕叹息,她们翘首以盼这些研究成果早日得见天日、被开发利用。

1.2护理常规多年不变、操作标准繁琐别扭低效机械的手工操作与日益增加的护理劳动难以匹配,于是最简单、最方便的操作方法成为护士的必然选择,违规操作即应运而生(如注射器抽取药液),因为规范操作不可能,为完成任务,右手抓握式的操作方法成为临床护士无师自通的操作形式,既然操作方法不易改变就变得相对合理[1],管理者只能视而不见、心照不宣、无可奈何。另一方面,新的理论犹似脱离实际的高架桥,可望而不可及,护理人员在摸索中行进、步步艰难。

1.3护理劳动价值过低、护士地位难以提升众所周知,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最辛苦、最繁杂的工作,她们执行治疗、护理,兼做勤杂、内务,还充当财务、总管,终日忙碌不堪而默默无闻,繁杂的非护理劳动占据了护士大量的工作时间和有限的精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加大了医疗投入,从院外招聘、引进各类人才、学者;在院内设立各级专家、学科带头人,给予高薪收入、特殊待遇。使得医疗与护理的待遇落差进一步扩大,部分护士一时难以接受,出现失望、不平情绪,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自豪感。甚至有些护士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转到医院其他部门,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再者,如今的护理教育的现状参差不齐,本科、专科、中专教育三剑齐发,一方面输送了高学历的护理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招进来低能力的中专护士(当今中专卫生学校招生是在普通高中招生后,生源素质难以保证。可以看到这几年工作的中专护士,她们和70、80年代的护士相比,无论从智力、情绪、学习能力、意志、态度等各方面都要稍逊一筹),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值得护理管理者深思。同时,医院为降低护士人力成本,以合同工的方式和待遇聘用护士,也影响了护士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1.4护理管理误区重重、步履蹒跚、劳神费时、收效不大护理管理历来被认为是医院管理中最有力、最有效的管理;同理,护理队伍也被称作最听话、最好管理的队伍。毋容置疑,现今的护理质控体系,几经修改,不断完善,不能说面面俱到,但可以说细致入微。但是,面对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责任和风险与日俱增。护理管理者整日忙于检查、质控、讨论、整改、培训;护理人员则疲于奔波、应付,护理质量提高收效不明显。

2发展探讨

2.1改革护理器具迫在眉睫请出有实际意义的设想、专利,变纸上谈兵为实际效益,可以通过进一步探讨、论证,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通过委托、合作等方式进行护理器具工艺、工具的改革与创新,推广、使用科学、简便、高效、实用的护理器具,实实在在解放护理劳动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2.2修订护理教材不容轻视陈旧落后的护理常规、传统机械的操作方法是阻碍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护理事业送来希望的春风,护理科研、护理设计渐成气候。我们期待科学、合理的护理常规,先进、高效的护理器具,跟随时代前进的脉搏,走向护理科学明媚的春天。

2.3优化护理管理多重挑战最佳的技术,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效果是护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科学的评价体系、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关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要提高医疗质量,必须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关心护士、爱护护士,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升护士地位、提高护士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简化护理劳动、鼓励护理革新、帮助自我实现。只有通过科研和技术革新,才能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只有通过管理双方共同探讨、论证、交换、沟通才能实现全员参与、自我管理。达到人人关心质量标准,个个参与质量控制,变领导要求为自我约束、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追求卓越。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网络;广播;经营;新媒体

世纪之交的广播,因为自觉、及时地投身“人类第五次信息革命”(1),而在下个世纪的前景显现出光明和生机。广播以它特有的“机变”,在Internet上初露峥嵘;互联网以它不可比拟的“媒体兼容”性,吸纳了广播(有人称网络是媒体的“集大成者”;也有人称“仅就容量而言”传统媒体“在Internet面前也有河伯入海之感”(2)。

由此,广播是否就能以“媒体共存”的现状而沾沾自喜呢?是否就能以“从无新媒体可取代旧媒体”的经验而心安理得呢?这难得又是一次“狼来了”的喧嚣吗?十几年的从业感情,不会让笔者有希望广播葬身在数字化时代的意思。浅谷的学识和眼光也使笔者无力对此下结论。撰写本文的目的,旨在呼吁同仁高度重视、积极尝试、理性决断、科学实施。与其在旋涡中挣扎,不如在浪尖上搏击。

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cholasNegroponte)在其影响深远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面对即将来临的数字化时代,“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3)”。据此,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和剖析:网广播的现状(是否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转化),网广播的经营理念(网广播究竟产出什么和如何缩短数字转化的进程)。

一、网络广播的现状

《世界广播电视参考》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截止到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在“电台”的检索字串下,已编入了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4)

(一)我们似乎正“逐步进入一个‘网广播’的时代”。(5)

实际上早在1995年就有人指出:广电系统有可能成为我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排头兵。尽管尚无充分的事实来验证这一说法,但广播业的确在互联网面前有蠢蠢欲动的架势和实际作为。

特别值得作为“历史记录”的有: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逆向行为”——把“瀛海威时空”接进直播室,开辟“东广信息网”专栏,成为我国广播与网络结合的第一档节目。南海电台作为一家县级台早于广东电台音乐台在网上实时广播,显示了“Internet面前媒体平等”的特征。原广电部在1997年也组建了广播电影电视部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并把研究的课题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香港电台也有“妙笔”,即建构“香港电网版”和“香港影音资料库”(内载7000分钟有关香港今昔的电台和电视制作):并用“视像光纤、三种数码制式、海外专线、镜像服务、交接中心”的技术,进行了“香港九七政权交接互联网直播”。香港电台网页的声音档案有电台节目录音、新闻录音、交通消息录音和流行歌曲录音等几种类型。早在1994年底,香港电台就在网上开辟了家庭版面HomePage,包括广播新闻和获奖节目,称试探性的第一阶段;1995年中加强了时事报道,增添了英语新闻,称第二阶段;1995年底试播音乐节目,称第三阶段。其长达36小时的现场直播立法局选举,在互联网的新闻直播史上可资圈点。香港商业电台与一家连锁式便利店合作,推出“全天候互网络—NEF便利网”,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资讯、娱乐和服务。

台湾有关学者认为:未来传播科技位化将主导整个广播事业的面貌及经营方式,而收音机未来不但可听还可看。广播虽属弱势媒体,但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及经营策略的推动,使之能收听兼收看,前途仍大为看好。加拿大古杰利教授在台湾的“广播经营跨世纪”研讨会上说:电脑、电讯、节目三者交集相互影响,将给传播带来巨大冲击。会上还演示了日本正在试验的“可看式”收音机。

目前世界上一些广播机构如BBC、美国之音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向低成本电子空间进军,它们把Web看成无线电和电视之外的第三种媒体。

英国公营广播机构BBC的网站负责人公开表示,要把BBConline网站发展成电视电台以外的第三个广播频道。它们分三阶段上网,继新闻之后又推出娱乐和资讯服务,尤其是它消费资讯据说成为英国最忙碌的网站。

BBC、ABC、FOX等20个广播机构通过网络传送了戴安娜葬礼的录像。新更名的,共提供300个电台、17个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的网上直播服务。它的前身直播过一万多场音乐会和体育比赛。

美国VOA站点每周约接受25万次访问。CNN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以各自特色项目加入网上竞争。美国最大的广播网ABC公司表示,就目前而言,投资网络广播短期内不会获利,但等到能获利再投资就迟了。这一点,在广播史上有典型的教训。50年代,电视问世,当时正是无线广播的黄金时期,很多广播公司漠视电视的应用前景,认为它只是少数富人的玩具,结果痛失发展良机,而当时抓住机会的几家公司都成了当今电视业的巨子。现在,历史又给广播业带来新的机遇,就看谁能抓住它了。

新加坡政府电台把7个所属国内电台的节目和3套海外广播的节目送上网络。

(二)从建站机构,网页属权里分,大陆的网上中文电台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传统的广播媒体入网。这一类又有四种方式:1.以现行实有的频率为首页,如国际台、珠江经济台等。2.以行政总台为主页而其辖领的系列台为链接,如北京台下属新闻、经济、教育、交通、文艺、音乐、生活七个台;山东台下属综合(新闻)、经济、文艺、教育四个频道等。3.以现行播出的节目为主页,如“滑稽王小毛”等。4.以主持人的个体身份为主页。

第二类,新兴的商业公司入网。这种非广播媒体以“电台”的名义入网,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1.纯粹的经营公司,如各地电信部门开办的所谓“频道”、“广播”(官办);某信息公司、广告公司、服务公司等开办的“某广播”(民办)。2.公司与传统的广播媒体联营,如中央台与上海市信息中心合办的“经济科技信息网”等。

第三类,专业的社会团体入网。如高校的校园广播站等。

第四类,业余的火腿一族入网。国际电讯联盟(ITU)指业余电台为“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自我训练、相互通信和技术研究的无线电通信业务……而不涉及谋取利润”。集体的业余电台称俱乐部台,网上如哈工大、福建八中等俱乐部台;个人业余电台在当今200多万个业余电台中占大多数,网上如“火树银花”、“BD4RF的家”等。在我国,年满18岁且为无线电运动协会会员、拥有《操作证书》的公民均可申请开办个人业余电台。网上的业余电台因仍多为技术层面,本不在该研究的视野。之所以加以介绍和罗列,是基于:该品种在网上呈蓬勃之势且大多被网络管理者归于“电台”一类;该品种与电台的确有千丝万缕之联系且在网上有向社会、人文领域渗透的态势,其强烈的个体性质或许会使其成为未来网上个人电台的先声。说“新闻专业和电脑专业的分工界限正在消失”(6),并非虚妄之言。

(三)早期网广播的特点及构建者的认识。

1.我们在肯定早期中文网络电台的构建者的慧眼和开拓精神的同时,也应指出在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即仅仅把网广播作为传统电波广播的一种辅助手段来加以营造。事实上,无论是广播还是报纸、电视、杂志和通讯社,一旦介入网络,就已经在不自觉地尝试和构建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本原媒体”的新媒体,不管你认识到还是尚未认识到,也不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广播的网络版”、“为广播办一份全球性的、无需注册的节目报”等,都必将被证明是“光广播的早期雏形思维”;而这种认识又必将制约和束缚网广播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在电台内部成立网络部或网广播中心,是起码的步骤。好的网络设计师、网管员将在不远的将来或已经成为如好主持人一般难觅的对象,这一职业的人数将在电台内部机构的建制中占相当的比例,其分量也会超出传统技术。

2.以传统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忽视交互性、互动性,忽视服务功能。笔者1998年接受报社记者专访时曾说:“只有充分利用因特网的媒体优势,才能使网广播在立体化、个性化、互动式、贮存式等方面有所拓展。两者相得益彰,前景诱人。(7)”现在看来,做到这一点的仍然不多。

3.我们的语言思索有时甚至不及遣词表达来得全面、精确。很顺溜地脱口而出“国际互联网”,却不曾想到“国际”与“互联网”只有如连体婴儿般地存在,才能够充分体现Internet所带给我们的“大同文化”的因果特征。广播上网绝不仅仅是发射功率的简单无限扩大,让北京人能听到南京的声音,而应该将其视作“在世界范围内communicate(交流、传播)广播文化”的惟一途径。满足于海外华人通过电脑看到熟悉的汉字码、听到亲切的乡音,再寄来热情洋溢的“伊妹儿”,实在太小视了因特网在异域传播方面潜在而强大的功能。而现在大陆广播上网无英文版的比比皆是,即便也只是简单的鼻涕性的页面装饰。但愿这只是创作者一时的疏忽或纯粹的制作力量有限,而不是观念上的失误和偏差。当然,如能有更加可靠的技术应用于网上的即时翻译(包括语音翻译),则可免去诸多辛苦。什么时候,只要愿意,我们就能读到利物浦的地方花边新闻,或让孟买人在第一时间看到杭州的社会新闻;什么时候我们的“西方流行音乐排行榜”能够真正与西方同步,网广播就站住脚了。好在西方人在这方面做得和我们一样差。

(四)商业,几乎是空白。而依照传统经营方式的在线广告根本体现不出经济效益。

在这“依然原始的数字化世界中”,我们大都在“照搬现存媒介的经营方式”。(8)我们正在或已经走向技术层面的数字化,但离文化层面的数字精神还差得很远。

二、网广播的经营理念

尼葛洛庞蒂感叹:“需要了解这种数字新文化的人,手中却没有足够的数字媒介。”而我们国家情况恐怕正好相反,办公室到处是电脑,随处可上网,但又有几人了解“数字新文化”的精髓?

理念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但正确的理念却是要先于实践而树立的,否则实践就失去了方向。正确的理念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外加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矫正。网广播的理念如今已经越来越明晰了。尽管对此有人持异议,有人干脆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借口不加(不敢?)思考。而这正是以下描述和论证存在的实际意义(如果它是有价值的话)。

理念一:别把广播当广播。

这句话中的前一个“广播”当然指的是“网广播”,而后一个则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广播。

未来的、真正意义上的网广播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应该是网络多媒体亦或超媒体的“广播”,如果它还叫“广播”的话。所谓多媒体就是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所谓超媒体就是可延伸扩展、可供选择的讯息。它们囊括了“互动的”、“数字的”和“宽带的”等等所有东西。在思考时,下面这些观点是必不可少的,即:“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

当你试图了解长江防汛的信息时,你不仅可以看到沿江各地、中央和国外的当日及此前的所有文字、照片、电视画面的新闻报道,还可以了解历史水文和未来水势情况、人员伤亡情况、捐赠情况等等,通过网络送出你自己的捐赠钱物并查询其最终下落。

当我晚间坐到电脑前写作或收发E—mail时,程序会自动播放我所喜欢的塞灵·狄翁的歌曲,在合适的时候提醒有相关的信息或她的最新的歌曲等着我的垂青,如果我愿意还可以下载音乐会实况,与同好交流感受等等。

仅就上述缺乏想象力的描述而言,受众已经不只在享受一种“结合了影像、声音和数据的“声光餐宴”,而且随心所欲地从一个媒体功能转换到另一个媒体功能,从文字和图片——报纸或杂志,到声音—,广播,再到图象——电视,从单纯接收到参与。那么我们还能叫它“广播”吗?广播的特质荡然无存,只有“混合的比特”和“会变脸的比特”,而“混合的比特和关于比特的比特,使媒体世界完全改观”。

“要探讨数字化的大未来,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看媒体的本质能不能相互转换”。当我们听到一些老广播工作者大声呼吁“绝不能因为网络而改变广播的本质属性”时,说句不恭敬的话,我们犹如看到了那只“怒臂以当车辙”(《庄子·天地》)的螳螂。如果你抱着这样的理念经营网广播,那它必然是传统广播的翻版,是没有意义的,你的传统广播也会因为别人不翻版的网广播而变得前途岌岌可危。

叫“网广播”是“新媒体”也好,“第四媒体”也好,什么都好,总之就独独不能叫“广播”,否则你会茫然失措。“展望2010年,广播将会成为跨媒体、跨行业经营的整合产业新概念(9)”。

多媒体,超媒体的网广播将不再是弱势媒体。

由此,它“将为编辑工作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理念二:“实时广播”是个笑话

尼葛洛庞帝指斥日本等国把高清晰度电视作为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是个笑话”。笔者在此也要说,把实时广播作为网广播发展的方向或作为现阶段可咨炫耀的亮点,“是个笑话”。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的网广播大约有这么几个层面:

1.“小册子”层面,含“电台简介”、“节目表”、“广告节目表”、“收听率”等,就像发给听众和商家的宣传手册。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纸质印刷物,一个是网络版的文字和图表。

2.比前一种稍繁复一些,是“几年层”层面,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图片甚至是网页、互相链接的节目介绍等,犹如一本编制精美的台庆纪念画册。以上两种网广播的面貌都是极端平面化的,如果说它有意义的话,那只是把报纸、杂志的文字、图片等介质作为声音的辅助或者脱离声音而单单是一种介质。

3.“可更新的CD”层面,通过单体节目、排行榜单电波等形式,使声音成为网广播可资炫耀的特制。听者下载声音的片断和通过购买CD而拥有声音的片断,从结果来看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前者是定期更新的。我曾经参与构架、推出了江苏省首家“声像兼备”的网广播——南京音乐台,就属这个层面。

对此,构造者当然是不满意的,于是他们想到了“实时广播”。通过MediaPlayer和RealPlayer等,实现网广播的“流”技术。“大多数的媒体管理人员在思考和论及数字化的意义时,念念不忘的正是现有的东西能以更好和更有效率的方式传播。”但这只是一个阶段,如果把“实时广播”作为网广播的终结,那就大错特错了。甚至笔者都不主张过分热心于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技术的研制和更新。它是有意义的;作为从广播到网广播的转换方式,它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会成为网广播构造思路的一个“静脉血栓”。

几乎所有研究网广播的人,都忠告“切勿把网广播办成传统广播的网络版”,但由于他们其中大部分人对网广播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甚了了,因而说到这儿也就只嘎然而止。试想,我坐在电脑前听半导体收音机广播和听网上实时广播,两者究竟有何不同呢?后者除了额外花出上网费、电话费(彼刻我不在上网)或降低我的上网速度(彼刻我正在上网),简直一点好处都没有。后者的“比特传输”的确比前者的空中电波传输在技术上发生了转变,但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惟一的优点是,听网上广播比较“时尚”,但有谁愿意或坚持要做“时尚的傻子”呢?我们不妨重温施拉姆的“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或然率”的公式。

关键是“适时广播”对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特征没有思考改变,对受众受三维空间限制而不得不采取的被动的接收方式没有丝毫改变。这不是传统波的翻版是什么?“在数字化的生活中,实时广播将变得很少见。”

未来的网广播不应该有现成的节目,而只有构成节目的元素或称素材。“前所未有的节目将从全新的资源组合中脱颖而出。”

比如王菲,她的所有单曲或专辑等构成了一组素材,她的所有照片和MTV、演唱会录像等又构成了若干组素材,关于她的所有文字报道和评论乃至听众的感受等是另一组,她的信箱、回复和聊天室又是一组……那主持人何在呢?不同的主持人将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不同的语音特质和语言风格,同样以元素和素材的形式存在。(那时主持人叫“导游”或“评论员”更合适。)“高新技术与广播的结合,已影响到广播从业人员的作业模式和生存状态(10)”。

谁把这些素材和元素组成一个节目呢?——受众自己。受众通过点击由这些元素和素材组成的环状网上的任一节点,通过一定的编排软件自动开始播放节目(哪怕一个节点也是一个节目,当然也可任意扩大——决定权还是受众自己)。“由于数字化信息排列的无序性,网上广播节目具有无限次的复制与组合功能,从而彻底消除广播媒体在时间上的强制性,使受众真正实现非线性收听(11)”。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智慧分布上的一场变迁,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把部分智慧从传播者那端,转移到接受者那端”。“‘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在不久的将来,广播业者将会在传输信息的刹那间,才决定把比特通过何种媒介来传输”。“传输信息的传播业者根本不知道传送出去的比特最终会以何种面目——影像、声音还是印刷品——在接受端出现。”

传统广播所谓的“黄金时段”不存在了。

“由于数字化的缘故,全新的节目内容会大量出现,新的竞争者和经济模式也会浮出海面”——

理念三:可以付费吗和为什么付费?

先民在开发荒蛮之地的时候,只要象征性地共公顷缴1元钱就拥有了大片土地的所有权和开发权。可是当这片荒蛮之地被建设盛饭华的都市以后,它就寸土寸金了。现在,无序的网络就犹如一片刚刚掀起开发热潮的荒蛮之地,等着你去抢注,有人叫“战略抢滩”。但这种实施产权、有偿服务权等都无从下手的混乱局面还能维持多久呢?虽然“无论各国的立法体系如何规范,互联网络都几乎无法完全控制(12)”。但毕竟,世界上第一部“多媒体法”(德国)已于1997年8月1日付诸实施。新规则、新秩序将伴随着新事物的成长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当务之急是:你必须开始为网络付钱,换句话说你可以而且应该从网络中赚到钱,否则双方都没有存在的基本前提。

有人会惊呼:我现在正为上网费感到担忧呢?我不是已经在为网络付钱了吗?不是的。你所付出的上网费、电话费实际都是传输信道费,电信部门把它收走了。而电信部门与网络上的“东东”并不是一个概念。就像我们从邮局订阅杂志,只付邮局投递服务费而不付给出版部门费用,行吗?这是网络无序的重要表现之一。

电信业倒是提供了一个根据时间、距离来收费的办法,理由是你占据了带宽。而网络自身要收费的话,则会根据你获得的字节的多少,即所谓信息量的大小来加以确定。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信息的价值来收费呢?应该可以。我们早已习惯了为不同地段的房子付不同的钱、为不同品牌的衣服付不同的钱,我们迟早也会习惯为不同价值的网上信息付不同的钱。但这些费用不包括信息传输费用。

一直以来,广播业为不能像报纸、杂志和有线电视那样直接从用户那里收取费用而耿耿于怀。“不须付费,听众对于广播的态度会比任何媒介更随意”。(13)行政拨款是官办的产物,广告赞助带来了商业向人文领域无情渗透的显见的弊端。网广播直接从用户那里收取费用,将给广播业带来新机遇和挑战。问题又回去了,你该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和服务。这种信息和服务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有价值的”。

付费的意义在于:“大众传播消费范围理论的确立,可以把国民经济部门拓宽到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所有信息产业部门”。为谁付费?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性消费和应用性消费”(14)付费。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可以给用户提供无限选择信息的机会,但不能是无限膨胀的信息。其理由,一是“浓缩信息不仅节省了信息传送的成本,同时也节省了我们的时间”。而且用户不再按时间付费;二是信息轰炸“并不比开大收音机音量以获取更多信息的做法更有道理或更合乎逻辑”。“在线服务”中心的经济前景取决于两方面:所提供的信息的吸引力和顾客付费的多少。”(15)

理念四:从“大众传媒”到“媒体”

大陆广播从录播到直播,带来的最有价值的观念变化是:从“大众”到“小众”、从“广播”到“窄播”。这种“窄播”面对的是“同类单位聚合”的一部分。网广播显然比这还要更进一步,它面对的是完全意义上的个体;它所发送的彻底的个人化的信息。

所谓“完全意义上的个体”,指的是该个体通过网广播消费信息时,过程是排他的,信息本身也是“隐私”的。他人想要克隆出完全等同的消费过程和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后工业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

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选择供某个个人消费,甚至专门向他发送他所特别预定的信息。“传播的非群体化发展意味着受众权利的一种提升,也是对个性化服务的一种尊重和适应”。而且还“大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16)“听众对大容量节目库和数量信息中心‘按图索骥’、‘点菜吃饭’,实现‘按需分配’式的个性化和单独式传播,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17)”。那么,“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在实时瞬间,把某个节目传送给某个人,还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看法”。

叫“大众传播媒介”为“媒体”更合乎网广播的实际。

理念五:多元文化和个性化、本地化和社区化

王广播打破了传统广播频率发射范围的限制,打破了地域界限,面向更广大的受众。那么,它所传播的内容是怎样的呢?是否还要维护“大一统的媒体帝国”呢?

笔者认为,网广播传播的是具有个性化、本地化和社区化的多元文化。

本地化强调的是突出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当然无法避免文化融合的问题,但这种融合是审慎的、自然的和“优生的”,而决不是草率的、人为的和“杂交的”。“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小”。本地化是网广播得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城市电台开办网广播,如果没有该城市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它的前途是令人担忧的。本地化是全球化、国际化的前提。

社区化强调网广播为社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功能。网广播不能只单一地提供信息,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服务”两个字。关于“服务”,传统广播在近20年的变革中已有所认识和作为;但“社区化的服务”,大陆的广播却一直限于自身权属本质特征而难有作为。“广播作为一种传播形式,是与‘社区’(community)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主要原则包括“对少数群体的特殊关照、直接和普遍付费(不通过广告中介),节节目质量好坏竞争而非观众人数多少竞争”等。(18)

要注意的是,网广播提供的本土化和社区化的文化消费,摆脱不了强烈的个人化(前文已有论述)的色彩。

正是这种强烈的个人化色彩,使得网广播提供的文化带有多元的特征。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另类文化和“隐私文化”等等,和平地共生着。“百花齐放”恐怕只有在网络中才能实现。多元文化是否会灭杀价值坐标呢?不会,多元恰恰是它的坐标。

我们不妨把传统广播看做是一条河,节目内容随着时间的流失而不断以新的取代旧的方式变化着,分分秒秒、年年月月,永无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我们不妨把网广播看做是一个虚拟的无限容积的水库,它以日积月累的方式不断增加着内存。这种“累积”特征,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贮存”——在线数据库,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网广播独特的编排方式和发送手段。

“数字世界从本质上说可以不断升级”。

最后涉及到一个问题,网广播出现以后,传统广播会消亡吗?

笔者1997年在海参威的设有的漂亮的阿目尔宾馆中,赫然发现客房的墙上居然挂着有线广播的小喇叭,里面正播放着地道的俄罗斯流行音乐节目……1999年在汉城拜会韩国文化观光部部长时,也不无吃惊地发现国会大厦内从走廊到部长的办公室都被内部广播站覆盖着——正说着,部长指指从头顶上传来的声音说:“总理在催我开会呢!”……他们没有内部局域网吗?我当时就想这个问题。

看来,即使在今天,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广播仍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但愿我们迎来的是“‘声播’与‘网播’互动的现代广播新格局(19)”。拥有正确的理念,掌握有效的前期经营的策略,并积极加以探索和实践,网广播极有可能成为新媒介的先声;它也应担负起媒介经营改革的重担。由此,21世纪将以一个充满诱人生机的新时空,展现在有备而来的媒介工作者的面前。

注释:

(1)转引自《中国社科院一项重点课题揭示——人类面临第五次信息革命》,《扬子晚报》1999年5月4日。该文披露了华夏出版社《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一书的观点:人类的前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以及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模拟式电子传播。而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包括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在内的各种信息作数字化处理的数字式电子传播,是第五次信息革命。它将极大地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的相互关系……

(2)乔岗:《网络化生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版,第262页。

(3)Nicholas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以后本文中未加标注的引文均出自该书。

(4)JonathanMarks“Morevarietyonvariousplatforms”,《南方广播研究》2000年第2期。

(5)张文俊:《当代传媒新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6)高钢《当新闻传播瞩目国际互联网的时候》,《华声报》(电子刊)http://

(7)见《江苏科技报》1998年12月13日第四版《上网,看广播》。

(8)唐绪军《美国报界在因特网上的经营方式及其发展趋势》,http://

(9)张君昌《媒体融合新趋势》,《南方广播研究》2000年第2期。

(10)李苗、叶继曾《广播节目形式将是无穷的》,《南方广播研究》2000年第2期。

(11)余彦君《从受众角度看网络广播》,《视听界》总第89期。

(12)刘云峰《网络波与立法控制》,《现代传播》1997年第3期。

(13)陈力丹《广播将面对“分众”》,《南方广播研究》2000年第2期。

(14)周鸿铎等《传媒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430页。

(15)HermannMeyn《联邦德国大众传播媒介》。

(16)石长顺、吴廷俊《从第四媒体的崛起看人类追求怎样的一种传播境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3期

(17)王峰《未来广播:可以预见的三个趋势》,《南方广播研究》2000年第2期。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环保税

当今世界,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这已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各大国际组织的重视。世界各国已认识到如果再继续置自然环境于不顾,单纯地追求经济上片面的高速增长,不仅谈不上保持可持续发展,而且人类将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同样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实中国的一个重大的经济课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从税收政策的角度分析、研究可持续发展及相关问题,探索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一、可持续发展需要税收政策作为必要的保障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可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为两类:其一,先污染后治理型,当今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走的是这条道路。其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追求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我国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我国的国情和当今世界的大环境决定了我国没有可能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极低:我国人均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水资源和森林蓄积量分别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1/5、1/4、1/10.而且,我国以煤烟为主的大气污染严重,引致大量的酸雨污染,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也相当严重。①据估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00亿元。我国的现实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寻求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由于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等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已越来越重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和有关政策的协调。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只有融入相关国际政策的制定与协调,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到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也意味着我国在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要承担适当的责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邱耕田:《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年第3期。

(二)税收政策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的进程中,税收政策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由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税收本身的性质、职能决定的。因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负的外部性问题,即企业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而税收作为市场经济下最主要的经济杠杆之一,恰恰对负的外部性问题有直接、有效的调节作用。在这方面税收有着先天的优势:(1)个别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向外界排放污染物,这就等于将本应该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转嫁给社会承担,而排污前处理污染物的企业则多出一项污染治理成本。这具有明显的不公平性。通过税收将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将使两类企业成本趋同,从而实现企业的公平竞争。此外,对污染行为课税使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这增大了排污企业的成本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将不得不采用先进技术减少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或购买污染处理设备,这都将对社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污染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该项税收收入又可以作为专项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事业。(2)税收政策还可以通过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生产经营行为的税收优惠,引导和激励纳税人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来。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的不断完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保障。

二、我国税收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对很多税种的具体规定中都含有环境保护的意图或作用。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优惠措施主要包括:

1.增值税: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2.消费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烟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3.内资企业所得税: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以在5年内减征和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入,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

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乃至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仍有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收费为限制排污的主要形式,环境税收严重缺位。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税严重缺位,治理污染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最早于1978年提出,1979年试行。对治理污染确实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排污收费制度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1)排污收费与环境税不同,没有税法作为保障,不具备完全的强制性。因此,排污收费的征收手段缺乏刚性,征收难度大,任意拖欠现象严重。这严重阻碍了环保资金的筹集。(2)排污收费征收成本过高,资金使用效率低。由于作为收费主体的收费机关并不统一,而且收费人员、程序都没有税务机关专业化,立法权过于分散等因素使排污收费成本过高,这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环保资金。另外,由于通过排污收费筹集上来的环保资金的使用缺乏预算约束机制,对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考评制度,而且资金挪用现象严重,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此外,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也难于解决我国环保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环保收费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环保政策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不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2.我国资源税尚不完善。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低有直接关系。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只有l/3,2/3被当作废弃物①,这既浪费了资源,又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这种资源浪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的资源税开征晚、范围过小、税率偏低等不完善之处有直接的关系。我国资源税主要存在以下不完善之处:(1)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资源无偿使用制度,直至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才开征资源税,鉴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仅设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个税目。1994年税制改革时,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由过去的3种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7种产品,但其征收范围仍主要限于不可再生的矿藏品,对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大都没有征税。其征收范围仍大大小于世界其他国家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这使非税资源的价格由于不含税收的因素而明显偏低,以非应税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下游产品的价格也偏低,从而导致企业对非应税资源及其下游产品的需求畸形增长,使自然资源遭受严重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可持续发展。(2)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合理。目前,我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使企业对开采而未销售或自用而积压的资源不需要付出任何税收代价,变相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和浪费。

①韩霖:《关于开征环保税的构想》,《税务研究》,1999年第4期。

此外,资源税的单位税额过低,只是部分地反映了资源的级差收入,这也使应税资源的市场流通价格不能反映其内在价值,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率是美国的4.67倍,是日本的12倍。②这除了反映我国技术落后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过低的资源价格使企业不重视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

②郑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资源税制的完善》,《税务研究》,1999年第4期。

3.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有待于完善。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税制中已包含一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多数限于直接的税收的减免,没有充分利用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政策,形式过于单一,对环保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而且这些优惠政策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的框架与建议

遏制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人类社会的唯一正确选择。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制定相关税收政策,形成有关税收政策的有效体系,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税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的框架的建设应包含以下内容:(一)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并开征新的环保税,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税收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托,以税收法律法规为保障,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因此,税收比收费更具有约束力。而且税收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征收成本也比收费低。环境税收入将作为财政的专项支出,有着严格的预算约束,这又可以保障宝贵的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排污等领域实行费改税已势在必行。这有利于税收政策措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项改革应从易到难,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应将排污费改为环境税,将二氧化硫排放费、水污染费、噪音费分别改为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和噪音税。同时,应对含铅的汽油征收环境税。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开征碳税以及对各种污染课征的税收。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各项环境税收的税率的设计,在征收范围确定的条件下,税率的高低是税收政策的直接“代言人”。首先,环境税收的税率应保持适度。税率过高则抑制社会生产,导致社会为治理污染付出过高的代价和过度清洁的倾向,因此,政府在具体确定税率时不宜按“全成本”定价;税率过低则难以使外部成本有效地内在化,从而难以激励企业的污染防范与治理行为。其次,环境问题极其复杂,各地区环境差异很大,为了体现税收政策的灵活性,税率不应过度统一,应实行差别税率,应根据气候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对环境清洁的需求程度确定具体的税率。最后,税率应当有弹性。随着防治污染技术与设备的不断提高与更新,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环境税税率也应随着调整至合理水平,以使防治污染的总成本在每一时刻都趋于最小。

(二)资源税政策、制度的调整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资源税的相关税收政策与制度进行完善,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遏制资源的过度掠夺性开采与浪费,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对资源税相关政策、制度的调整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

1.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都涵盖了矿藏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以及地热资源等。而我国的资源税征税范围基本上只涵盖了矿藏资源,这既不符合当今世界资源税的趋势和走向,也与我国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现实极不相称。因此,应当适时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考虑到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及税收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先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严重短缺和受破坏、浪费严重的资源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2.完善计税依据。将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按销售量或自用数量计税改为按产量计税,这可使企业开采后没有出售而积压或自用的资源也成为应税资源,使企业积压的资源产品也负担了税收,增加企业这部分产品的成本。这可以引导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珍惜与节约国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此外,应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以矫正资源过低的价格。提高资源的价格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资源的浪费。这是因为资源和技术设备具有替代性,资源税的上述调整将使资源的价格上升,这必然导致企业转而使用并开发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向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应当指出的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给西部地区以优惠的税收政策。但是,税收优惠政策不应当侧重于对西部地区的资源税给予大幅度减免,而应从鼓励科技进步、人力资本的引进与积累以及投资等角度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这是因为:其一,对资源税的大幅度减免减少了财政收入;其二,对资源税的减免直接减少了自然资源开采企业的税收负担,即减少了该类企业的成本费用,从而使该类企业的利润增加。这部分通过政策而非努力经营带来的利润直接导致企业经营的粗放化,使企业经营管理落后、技术设备陈旧。这将导致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滥采滥挖和浪费。

(三)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具有有效的引导、调整作用。我国现行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有不足,应在其基础上,综合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原有政策作出完善。其重点应是对防治污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的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应为科技进步与创新,尤其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采取多种优惠方式与手段,促进环保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增加污染防治与处理设备的生产,引导企业增加对该类设备的应用,这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具体的政策措施如下:

1.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污水、固体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

2.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以促进企业的环保与防治污染的技术性投资。此外,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防治污染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对环保类企业和一般企业的环保类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以加倍扣除,以促进该类企业的技术设备的进步与技术创新。对环保类企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不受800元扣除额的限制,以促进企业环保类人力资本的形成。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而且,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本身就可能跨越国界而涉及多个国家乃至影响整个世界。所以,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不可能靠一个国家的努力而完全实现。因为在国与国之间同样存在着谁污染谁治理,即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当今的许多发达国家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当然对世界环境的污染及其治理负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国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国际分工与合作问题,敦促发达国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由于税收政策自身的局限性,税收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税收政策的运用应与其他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法律手段相配合。在一些领域,必要的行政干预、法律介入将具有更良好的效果。因此,应充分协调各项政策以发挥税收政策的全方位整合作用。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各项税收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税的实施战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收与环境:互补性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3]刘思华。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1997,(3):46—54.

[4]中国税务学会《环保税制》课题组。关于我国建立环保税制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0,(9):37—42.

[5]贾康,王桂娟。改进完善我国环境税制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0,(9):43—48.

[6]计金标。论生态税收的理论基础问题[J].税务研究,1999,(9):30—34.

[7]刘明。我国生态税收的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1999,(9):35—37.

[8]郑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资源税制的完善[J].税务研究,1999,(4):23—27.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西部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不允忽视,这主要表现为:

其一,高一高二师生只顾赶进度(意在尽可能用两学年教学完三学年的课程),便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漏洞:(一)语汇积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多是见子打子,缺乏延展性和系统性,以致学生新词语增收较少,误读误写误用字词的现象依然如故。(二)忽视了必要的语法逻辑教学,(加之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知识,初中段就缺蚀了最基本的语法教学)致使学生说话作文语病百出而不知觉。(三)课文教学多依赖教学参考资料,人云才云,很少创见,见子打子,形式单一,缺乏开放性,序列性和前瞻性,导致后继强化阶段的高三,很多内容生疏,空白较多,复习事倍功半。

其二,高三师生目光仅仅盯着《总复习资料》,也多是见子打子,只会“顾前”不会“顾后”(主要源于很大一部分高三教师,或是“生手”不熟“高考复习”路,或是长期高三把关“老手”,忘了高一、高二之天地),内容缺乏延伸性、整合性和时效性,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要改变上述现状,解决上列问题,就必须重新调整策略,还“教学考”以“三位一体”: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教“什么”,“怎样”教;作为高中学生应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师生都应明确考“什么”,“怎样”考,并且将这三“什么”和三“怎样”结构成相互渗透的主线贯穿始终。

首先,可采用“联想对比”掌握法,加大语汇积累力度,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帮助学生”“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即关注“一”,引出“三”,如课文中涉及一个典型字词(含熟语),通过联想,引出一组相关的“同音字词”,“形似字词”“多音多义字词”“近义字词”等学生容易混淆或习惯误读误写误用的字词,以对比掌握其音形义和用法,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其次,关注语法逻辑。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求“淡化语法逻辑术语”误解为可以“忽视学语法逻辑”,置“语法逻辑”为教学的“真空地带”,以致学生不懂语言规则,说话作文语病屡禁不绝。因此,基础教育中,适当教学一点“重在应用”方面的语法逻辑非常必要。诸如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主要成分,正确语序,恰当搭配(含关联词),不能残缺(含关联词);前后不矛盾,语意不重复,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肯定否定语意前后要周全(相应),指代语意要明确,肯定否定与反问的关系,否定词语与含否定意思的词语(如“避免、以免,杜绝、以绝,禁忌、忌讳,防止、以防,消除等类)运用的注意点,句子不能杂糅等等,并分别举典型例子作说明和修改,让学生认知语法逻辑语病常见类型,掌握修正方法,以纯洁规范其“语文”,提高其“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

再次,语文教学,在把握好解题(必要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标题特点作用等了解、识记、把握)——筛选整合主要信息(主要内容即人、事、物、景及其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志趣愿望等的理解领悟把握)——赏析突出的写作特色(必要的形式结构、思路线索、表现技法、语言特点等)“三大主体”的同时,创设相应的训练场,教学掌握相关的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方法。例如:作品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典型语句段的常见作用;作品关键语句(含戏剧潜台词)的语境意的析取及其要领方法;精彩语句的仿写仿用及其要领方法;典型语段的压缩(主要内容型、标题型)或词句的扩展(延展型、填充型——开头、中间、结尾)及其要领方法;用语简明得体的特点要求;小现代文(科技类和人文社科类)和文言文客观选择题的编设;常见应用文的特点、写法(用语、格式要求);叙事性作品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倒叙、插叙的要求和常见作用,不同人称的常见作用,常见线索及其作用,等等。涉及抒情性作品如诗歌,便可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教学诗歌欣赏要领——赏析的内容类型、赏析的基本方法、赏析的常见习惯用语等,给学生以“感性认知”;然后“用教材作例子”通过诗歌单元(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集中设场训练(实践活动),以验证、强化、提升“感性认知”,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诗歌赏析能力。还要能选取重要时事材料作训练场,设置相关的能力训练题,如今年(2009年)正值祖国60年华诞,自然少不了重大的庆典活动,请拟写两句关于“庆典”的标语,以彰显主题,要求运用对偶,20字左右;请为“庆祝联欢晚会”的主持人拟写两段“串联词”作为开场白,等等。以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最后,设法解决目前由于高中大量扩招,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配套而青黄不接的问题,尽可能实行三年一轮循环制,让高中教学“瞻前顾后”,前后一贯。

总之,作为高中师生,不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都只有做到“瞻前顾后”,“以教材作例子”,通过相关设场训练,才能使“教学考”三位一体化,才能体现《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从容应对高考的能力。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5

1.1分级护理的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级护理记录。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安全。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级护理:每隔1-2h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级护理:每天巡视患者2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患者遵守院规,满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国现行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2.1医、护在分级护理制度认知上存在差异

医生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护理需求有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王淑琴等[6]报道: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中规定的临床护理要求,完全了解者仅为12.7%,部分了解者为86.51%,不了解者为1.59%。部分医生对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不够清楚,仅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角度出发,产生了医嘱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所需的护理级别不一致的问题。研究[6-8]报道,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9]及标准护理分级[1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Barthel指数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医嘱分级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分级护理等级存在差异性,这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不同所致。

1.2.2分级护理制度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

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的过于笼统模糊,执行有一定困难。例如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部分一级护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视1次,而危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又需随时巡视。又如一级护理中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些一级护理的患者无需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但如果不做就违背了工作制度。上述问题在临床一线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医疗收费的尴尬问题

分级护理制度在收费问题上也面临尴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据一级护理的标准,质疑护士并未做到一级护理中规定的一切而拒绝交费。有时家属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进行一级护理,因而不应按此标准收费。这与医生理解的一级护理的标准和书面规定有一定的距离有关。此外,目前的分级护理收费标准与护理劳动价值不匹配。周荣慧、刘坤等[11]研究显示:一级护理患者每日劳动力成本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价局规定一级护理每日收费在6-10元左右[12-13],这与实际成本测算数据有很大差距,连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难以保证。

1.2.4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

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时,患方可能根据分级护理制度的书面资料,质疑护士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标准。例如,1例高血压患者,需每30min测1次血压,但并不需要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如果医嘱为一级护理,而护士没有按照一级护理的要求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等并记录,那么在纠纷或法律诉讼中

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将极为被动;而要求护士在平时工作中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去做并不现实。李文清等[14]研究显示:某医院心内科改进分级护理制度,针对分级护理制度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属质疑护理级别收费的次数明显减少,2003-2004年每年发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仅有1例次。

2国外分级护理现状

杨洁[4]报道:日本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的程度分A、B、C3度,同时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级。这两个方面组合为12个类别,分别为:A1-A4,B1-B4,C1-C4。具体划分标准为如下:A度: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心电监护,随时观察生命体征;B度:1-2h观察1次;C度:不需要经常观察。1级:禁止自己活动或自己不能活动,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帮助;2级:允许床上活动,基本生活给予必要的帮助;3级:自己能室内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如相关检查需护理人员陪送;4级:自己基本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行动。例如,护士评估一名骨折卧床、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能为其下达C1级别的护理,表示此患者需卧床,自己不能活动,生活护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经常观察。Weitl,Josef[15]报道,德国的分级护理视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为患者需求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将两者分而述之。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护能力(A-bilityofDailyLife,ADL)分为A1-A3共3级。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导与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补偿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补偿能力,需要部分照护者,如年龄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没有补偿能力,完全需要照护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据患者对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导管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分为S1-S3共3级,类似于日本的A、B、C3度。日本、德国的分级护理均从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两方面着手,体现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明确、具体地将两个方面工作落实到位,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英国没有将护理明确分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定为病危、病重或一般,护士非常细致地落实好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欧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分级护理制度及不实行分级护理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3建议

分级护理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当今,针对我国目前的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适宜临床护理实践的护理分级制度。

3.1改进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

保留现有的分级护理制度,由资深护士再将每一等级分A、B、C共3个子级别。即:1A,1B,1C;2A,2B,2C;3A,3B,3C。在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的患者中,将需要注重密切观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类,将注重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B类,既要密切观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C类。同样可将特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各分为3个子级别。[3.2参照和借鉴已有的其他分级护理制度

香港的护理级别分为四级[12],Ⅰ级护理要求最低,Ⅳ级护理要求最高,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护理标准比较客观、详尽,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均较强,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

日本和德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分别开具。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对护士提出要求,规定如何巡视病房、监测生命体征、护理记录频率及导管护理等。由资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ADL分级,结合病情、心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护理级别,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采用Barthel[17]指数分级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评估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在我国也广泛应用,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护理需要的程度。分为差、中、良3等级。差: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中等:Barthel指数计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赖;良: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能够自理。邵爱仙[18]等研究表明,根据ADL,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结论得出不同等级患者的护理时间呈递进关系,计算护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确、客观、方便等优点。因此,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制定护理级别、确定

生活护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应用奥瑞姆自理模式(oremself-caremodel),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估得分,制定完全补偿、部分补偿和支持教育系统的标准护理计划。

3.3改进护理收费

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生活护理分级进行收费。以不同等级护理服务工作量为依据,即按实际服务项目及内容收费,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分级调整收费标准,合理收费,减少不必要的医患、护患纠纷,公平保证患者、医院、护士的利益。

【论文关键词】住院患者护理工作分级护理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相对陈旧,已不适应临床护理的发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医、护认知上存在差异;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易引发医疗收费的困惑、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等。建议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级制度,或借鉴其他国家的分级护理方法,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分级制度。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1],也是确定护理服务收费的标准[2],分级护理制度明确各级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作用[3]。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4]所倡导,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现代护理理论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中去,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制约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因此,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需要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l6.

[3]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5.

[4]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础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患者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

[7]卢慧芳,王慧珍,高钰琳.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68-69.

[8]毕慧敏,蒋兰芬,米桂英.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S].民发[2001]24号,2001.

[11]周荣慧,刘坤,康占菊,等.一级护理费用成本测算的方法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6.

[12]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8.

[13]周荣慧,刘坤,朱丽颖,等.医院护理收费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当代护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15]anisationsstandardsder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undspe-zielle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16]KnowledgeandSkillsFrameworkoutlinesfornursingposts[OL].[2008-01-06].http:.uk/agendaforchange.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6

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是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在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大前提下,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还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对矛盾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对以上课题的关注,本文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透过现象揭示保护的实质。然后,本文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熟练掌握WTO相关规则,借助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力量,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抵制外国无节制抢占和恶意冲击,以保护各国在自由贸易过程中应得的利益。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

引言

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的目标。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中,关于理论来源和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实质进行归纳分析,并试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根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提出运用贸易规则、规避贸易风险;发挥中介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实现公平竞争;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运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渊源

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经历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1、重商主义(15-17世纪)

15-17世纪,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着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而拜金主义也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这便是贸易保护的起点。

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各国,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的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进来。”硕士论文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omas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理论在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对象应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目标。

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他把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与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以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为前提假设。

3、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经济大危机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高关税、外汇限制、数量限制、鼓励出口等措施,以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及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仔细分析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大量的失业问题。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有利于缓和与扩大就业量。而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和增加失业。

超保护贸易主义旨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它把保护的对象由幼稚工业,扩展到包括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也由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转变为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战略由防御转向进攻。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但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意义,忽略限制新投资,阻止对外贸易顺差的其他重要因素。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是不择手段的保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高度发展的工业,以加强其国外的垄断地位,其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贸易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侵入国内市场,而是加紧侵占国外市场。凯恩斯主义者反危机方案旨在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失业和摆脱不断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保护贸易理论对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但在其原有制度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