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岗研修总结范例6篇

在岗研修总结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企业 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25-01

近些年,随着集团公司煤化工项目的增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生产操作人才和设备维修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初步调查,企业里缺乏能够进行化工静设备维修作业的专家,也缺乏懂化工动设备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在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岗位的用人缺口在100人以上。经分析,我院化学工程系有责任和义务为集团公司分忧解难,在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方面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维修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将育人方案制定的更加科学合理,我研究小组兵分三路,分别到集团公司所属化工厂、安检公司和宁夏化肥厂安检公司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内容分析总结如下:

一、调研问卷结果分析(一线工人)

无论是烯烃厂的调研,还是两个安检公司的调研结果几乎是一致的。

1.要学好本领,学校的实训条件是最关键的,没有能够上手的实操条件,提高技能是无从谈起的。

2.要想可持续发展,化工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是必须掌握的,因为外国购进的设备,工艺操作说明、检修说明都是英文的,虽有英语翻译帮助解决部分难题,但最主要的是靠自己。

3.企业除对技能方面的要求之外,还非常重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态度。

4.企业在生产操作岗和设备维修岗上的用工需求高。

5.企业在招聘时重视学历、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6.在工作中机械基础、化工机械操作与维护、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比较有用。

7.设备检修时,无论是工艺人员还是检修人员参与度都非常大,说明生产部门和检修部门是密不可分的,更说明学工艺的要懂检修,学检修的也要懂工艺。

8.化工识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对设备检修岗位较工艺岗更为重要。

二、录音结果分析(设备技术员)

1.工作流程

生产车间操作工发现问题汇报给班长班长将问题汇报给工艺设备技术员工艺设备技术员下发检修任务书检修车间技术员验证工作票内容的科学性(编制检修方案)检修技术员与一线检修人员交底(安全方面、技术要求方面)填写一单、两卡(工作任务书、风险辨识卡、风险管控卡)一线人员根据检修方案实施检修三方验收:工艺车间、检修车间、机动部(填写质量验收卡)。

2.工作中所需职业资格证书

钳工证书、管工证书、铆工、电焊工、气焊工、起重工。

3.职业生涯

操作工技术员班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公司副经理公司经理

4.职业素质

责任心、安全意识、经验总结能力、内页资料学习能力、触类旁通能力、钻研精神、吃苦耐劳精神。

5.职业知识和能力

机械检修知识、设备检修知识、材料知识等;计算机绘图能力、设备装配图识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测量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三、岗位职责分析

调研岗位如下:

1.车间主任、车间书记、班长

2.技术员、安全员、材料员、保管员、质量员、经管员、办事员、考勤员、政治宣传员

3.钳工、焊工、电工、检修工、起重工

职责分析:

“五工”“九大员”的岗位职责比较单一,需通晓单一的知识和能力。

班长的岗位能力比较综合,如接受任务后进行分工、组织实施的能力;工作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与工艺部门技术员沟通的能力;工作结束后考核成员、总结班组工作情况并上报的能力。

主任的岗位能力更加综合,计划和管理规定的制定能力、员工队伍建设能力、车间和企业各部门的关系协调能力。

书记的岗位能力要求为了解员工思想动态,为员工排忧解难,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检修作业规程分析

调研作业规程如下:

化工机械类作业规程、流体输送设备类作业规程、换热设备类作业规程、塔设备类作业规程、反应设备类作业规程、阀门类作业规程。

检修规程内容主要包括:1.确认检修设备的状态(状态卡),制定具体检修步骤;2.实施检修过程(动作卡),责任人签字确认;3.验收部门确认检修质量。

五、集团公司化工厂大修方案分析

通过对检修方案中具体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检修方案的规范格式,检修时需要清楚的国家、行业、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可以分析出检修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检修设备基本能力、遇到危险问题的应急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CAD绘图能力、设备防腐能力、材料选取能力等等。

以上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资格证书要求)、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核心课程等项目的编写和修订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提高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2

1、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现场仪表和在线分析仪表维护、网络维护、电气运行、DCS系统维护、弱电系统维护(电话、视频),阀门调试,仪表技术管理等工作。 

2、企业的用工需求是:员工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场仪表的原理及故障处理、DCS、PLC系統软件知识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最好系统学习过与煤化工领域相关的专业课程。 

二、技术员调研分析 

1、工作内容。参与新建、改造项目的施工,负责质量技术验收,确保施工图纸,资料完备;制定检修计划,负责监督执行;提出备品备件的需求计划及材料计划;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根据实际的生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收集事故数据,并进行分析;对影响生产的故障,汇报至运行部及中心领导并按指示进行处理。 

2、工作流程。巡检,发现问题及隐患,下发问题及隐患整改单,责任班组整改完成,进行质量验收,编制检修计划,编制检修方案。 

3、职业生涯规划。三年成长为合格的化工仪表维修工,四年成长为主操,六年成长为班长,十年成长为技术员或副主任。 

4、工作中所需职业资格证书。自动化仪表特种作业证,化工仪表维修工证。 

5、职业知识和能力。 

职业知识:电工学知识、常规仪表(温度、压力、液位)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掌握阀门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的知识、掌握仪表的选型相关知识等、CAD制图绘图、仪表识图知识等、在线分析仪表的工作原理及仪表基础知识及适用场合。 

职业能力:分析判断和处理仪表故障的能力、学习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安全防护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三、一线工人调研分析 

毕业生求职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差。因此一线工人建议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力争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考取化工仪表维修工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力争学生在顶岗实习后就能独立上岗工作。 

企业对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如下: 

很高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劳动安全意识和保护意识、对过程控制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高的技术资料的记录和整理能力、机器设备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效益意识、质量意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企业对一线工人的知识要求如下: 

化学基础知识、环保与安全知识、化工制图知识、熟读工艺流程图和管道仪表流程图、过程检测技术、化工过程控制装置、DCS(集散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与接口知识、在线分析仪表知识、PLC可编程控制器的知识、ESD紧急停车系统的知识等。 

四、岗位职责调研分析 

调研部门及岗位如下: 

部门:仪表管理中心:综合管理科、健康环保科、生产设备科、计量科、系统分析及弱电运行部(仪表分析、仪表系统)、动力及空分运行部、气化运行部、净化及合成油运行部、检修运行部 。 

岗位:科长、副科长、工程师、技术员、班长等。 

科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组织仪表设备管理制度的修订;②负责仪表大检修项目的审批和组织实施;③参加重大基建、技措工程的方案审定和质量验收工作;④负责审核技术方案及操作规程,组织编写仪表技术改造实施方案。 

副科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所辖装置仪表维护检修及相关技术等工作;②遵照执行中心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检查、监督各班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③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技术练兵、技术考核;④负责审核各类设备的检修维护操作规程、检修方案和调试规程等各类规程、方案;⑤组织审核本运行部各类备品备件计划。 

工程师的岗位职责:①编制修订仪表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和仪表设备检修规程、技术方案、阀门检修规程、技术方案;②汇总编制各类检修计划,参与组织实施,并对检修质量进行验收;③根据仪表设备使用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仪表设备技术改进方案。 

技术员的岗位职责:①负责各自部门的仪表技术管理工作;②编制各自部门的仪表检修规程、技术方案、检修计划;③定期检查各自部门的各装置仪表运行情况。 

班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本部门各装置仪表岗位安全生产,严格落实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指挥协调本班各项安全生产活动;②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控制好各部门各装置仪表各项指标;③负责监管、考核本班组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④负责组织管理本班组各部门各装置仪表设备巡检工作,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以上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资格证书要求)、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核心课程等项目的制定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 人才培养质量 动态管理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不是参观式的毕业见习,在企业里,学生身兼员工身份,有明确的工作责任和要求,这样的专业对口实习能确保学生毕业上岗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和实习期间的学习任务。

本系统的开发是为了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通过本系统,能帮助学生快速方便的进行编辑顶岗实习的时时情况,同时可以查询自己的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相关信息。

1 目的和意义

以前的学生顶岗实习全部工作都是通过手工来处理的,通过QQ或者是电话,有的时候很难联系上学生,这样就会给老师的工作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带来了根本的问题,学生也不能够把自己每天的工作的经验和总结返回给老师,也就是缺少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而基于B/S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就充当了这个平台。

本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目标是让使用它的管理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能很好地管理有关学生顶岗实习方面的工作,帮助快速方便的进行了解顶岗实习的时时情况。比如教师使用该系统可查询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和管理指导学生实习,而学生使用该系统主要完成实习记录总结等操作。

为了使系统在学院的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现提出如下的系统开发目标:①系统应具有实用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同时注意到先进性。②对各个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防止混乱。③了解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的一些工作情况。④和老师交流一下工作经验,方便接受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⑤注意数据的安全性,具有数据备份和恢复的功能。⑥实现老师,学生,企业的互动。

2 需求分析

学校工作总体规划由学生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完成对顶岗实习申请表的填写和顶岗协议的提交。

到每届学生要实习时,各系部按照提交的顶岗实习协议和申请表进行查看,给出意见并提交给教务处。

教务处查看,审核,给出意见并批准。

学生,家长,企业,指导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学生要写实习日志,知道教师要有指导总结,家长可以提意见,企业可以和学校进行沟通,反映学生的实习状况。

本系统功能主要分为六大类:

用户管理:用于对用户的添加,赋予不同权限及对用户的修改及查看。

学生信息管理:用于对学生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以及日志和总结的编写和提交。

院校管理:用于分院层面对学生、教师的监督。

指导教师信息管理:用于对教师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以及教师指导日志的填写和评定成绩。

企业信息管理:用于对企业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以及企业指导教师指导日志。

公共信息平台:主要完成新闻、通知、公告等。

本系统性能力求易于使用,具体有较高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主要用到的表:

4 开发平台与界面

系统的开发利用MySQL作为本系统的数据库,它是一个支持多用户的新型数据库,适用于大中规模的数据量需求。

使用利用MyEclipse10进行数据编程的多种方法。作为系统开发的开发环境,它提供完善的指令控制语句、类与对象的支持及丰富的数据类型,给开发高性能系统提供的保障为开发满足客户要求的系统,保证了代码的模块化要求,而代码模块化的提高,非常有利于以后对新系统的扩展与修改。

采用B/S结构,使用javascript、CSS+DIV及JSP技术开发及MVC三层架构。(如图1、2)

5 测试和总结

通过测试来验证了顶岗实习软件里的登录、验证、增加、删除、修改、查找等功能都满足需求,可以上线运行。

基于B/S架构的顶岗实习动态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家长、院系领导通过平台进行了直接沟通,不但进行了学生的安全管理、实时跟踪、联动机制,而且有效的地提高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和管理效益,达到了顶岗实习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叙丽香,黎旺星.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

[2]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核心技能

引言

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一道难解的社会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各高校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高职院校,通过加大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例,与企业深度合作,采用2+1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等措施,尽量让学生走出校园即能满足企业需要。本着解决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难题的初衷,课题组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企业进行深度调研,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同时不断完善,力求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让学生在毕业时即能满足企业上岗的需求。课题组根据企业人才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规格,从专业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制定出基本符合行业标准的方案与课程标准。

一、课题研究基础

学院于2007年开始开办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08年该专业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自2010年,该专业与安博集团进行专业共建,使专业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学院投资建设了网络设备实训室、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室专门用于网络专业的实践教学。2009年与思科公司合作,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加入思科网络学院理事会,参加了网院的师资培训,教师成为思科网院认证讲师;2012年与H3C公司合作,成立了H3C网络学院,参加H3C网络学院认证讲师培训,教师获得了H3CNE证书和H3C认证讲师资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网络学院教学资源,使人才培养过程更贴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几年来一直与哈市多家网络公司和知名网络设备生成厂商驻哈机构密切合作,根据企业专业岗位人才需求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直在进行着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不断完善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几年来一直组织该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省举办的网络方面的技能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认证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二、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与核心技能培养

1.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本着对准岗位设置课程的原则进行的,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得出知识要求及能力要求,根据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分为三个方向,即网络组建、网站设计与维护和网络管理与维护,围绕这三个方向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设置。2014年,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课题组通过大量地深入企业调研,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修订)》重新进行了研究,分析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各专业课程标准、课程实践项目设置认真研究、修订,对每个专业岗位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整合,在2014级和2015级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了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课程设置见图1。课题组制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出对应的能力需求,从而对核心课程进行整合,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得到了很好地锻炼。根据对毕业生的追踪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此种方式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企业员工状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共12门,实践安排见表1(部分体现)。

2.企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修订完善课程标准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对接,学生在校期间需取得行业认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意识,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更接近企业环境,专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与思科公司、H3C公司合作,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网络学院教学资源,采集实际场景的工作任务并进行分解,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及实训,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接触并进行工作演练,为顶岗实习及就业做好准备。加强与H3C公司、思科公司合作伙伴企业的合作,在顶岗实习期间,将学生送入这些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和预就业。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技能得到很大提高,有的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企业,有的选择了更好的企业去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修订与完善。通过两年的时间,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12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地改动,增加了实践比例的同时,还将企业典型任务分解归纳,融入课程。以“动态网站设计与维护”和“路由交换技术”为例,在修订之前,“动态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以PHP语言为中心,主要讲解语法与程序语句,课堂教学案例也多是从教材中选取一些孤立零散的练习;修订之后,将典型的企业案例融入课程,将网站中的高频应用如留言板、论坛等作为学生的课程实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PHP+MySQL制作动态网站,并对动态网站进行维护;“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改革前主要讲授交换原理及路由协议,在修订后实践及实训比例占总学时比例超过50%,教师将企业案例带进课堂,学生利用模拟器及实际设备进行配置,并利用所学知识对配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和调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专业技能大赛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使每名教师能够了解企业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胜任专业岗位工作,能够承担一个岗位方向的所有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专业团队教师利用假期参加专业课程培训,到思科和H3C的合作伙伴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几年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企业联合举办的网络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同时,通过参赛找出在技能培养方面与企业要求存在的差距,也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

结束语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模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12-03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导服务的中坚力量,正逐渐成为高校确保教学和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为保证环环相扣,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对他们进行职业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在分析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现实意义、提出当前岗前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为导向,探索符合新任辅导员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培训模式。

一、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新任辅导员,高校普遍实施“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为高校新任辅导员提供一到两周的岗前培训。这一培训制度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1. 有助于帮助新任辅导员进行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新任辅导员尽快实现现有身份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转换的有效途径。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走上o导员工作岗位,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角色、密集的工作往往会使他们无所适从,迫切希望得到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来帮助他们完成从大学生到大学生辅导员角色的转换。从知识技能方面来看,岗前培训能使处于职业探求期的新任辅导员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了解与工作相关的教育学、教育法、职业道德、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人生导师。从职业情感方面来看,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很年轻,刚刚走出校园进入职场,尚处于适应社会、摸索工作、定位自我的心理调适期,对他们进行引导式归属化的岗前培训,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认同感。

2. 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为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其特有的知识构架,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专业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优秀的师资是必备要素,即学校要完成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需要发挥教育管理大学生、维护高校稳定的作用,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力军。然而新任辅导员中具备专业背景的比例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未受到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训练,因而对新任辅导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新任辅导员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管理指导大学生的水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匹配。

二、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方面,我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都致力于为辅导员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培训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培训组班忽略差异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新任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人员,来源范围很复杂,因而在岗前培训组班时,参训学员在性别、年龄层次、毕业学校、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的集中式大班化培训虽然有涉及面广、培训人次多等优势,却很难满足参训学员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利于真正有效提升辅导员的知识和能力,暴露出不足之处。

2. 培训方式固化单一

现阶段各个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采用的岗前培训方式,主要集中于利用辅导员上岗前一段时间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这种培训方式固化单一,在单向的灌输中向新任辅导员传递教育知识,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从学员接受度看,近年高校辅导员的来源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不少辅导员还具有海外学历或海外研修背景,这些“新鲜血液”年轻、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注重自身思考领会的过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往往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从培训效果看,进行灌输式接受型教育模式能够对参训学员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短期内的影响,但由于参训学员缺乏自主性,往往处于象征性参与或假性参与中,很难获得持久的培训效果,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 培训评价流于形式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模式注重辅导员的知识性需求,不注重培训后的评价和激励,整个培训系统缺乏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过程中即时评价环节的缺失,很难实现培训内容的当下反思和即时巩固;二是整个培训的终结性评价环节空洞敷衍、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参训学员很难在总结与反馈的过程中抓住提升自我的有效契机,培训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成员也缺乏积极参与培训的动机。

4. 培训跟进无法满足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通常是在培训和研修基地学习1~2周,在这期间新任辅导员可获得对工作相关理论的一定认识。培训结束后,新任辅导员带着所学理论知识踏上工作岗位,却面临着很多无处求教的问题,如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矛盾时该如何决断,无法套用理论知识的情形又该如何处理等。因此,大多数培训学员非常希望在岗前培训结束后仍能获得一定的指导帮助,特别是与一线优秀高校辅导员的交流的机会,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却是岗前培训结束后,辅导员回到各自就职的高校,便与辅导员基地断了联系,培训过后无任何跟进,辅导员们再咨询的强烈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

高校新任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是辅导员培训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而《能力标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是引领辅导员适应岗位需求的导向性标准,可以为解决目前辅导员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权威视角。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可进一步深化对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的研究。

1. 培训组班考虑差异性

为了体现出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发展的差异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分为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对他们在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工作要求,培训组班需要有一定调整,特别是在整体的构架与课时的安排上要特别强调尊重差异。因此,根据辅导员在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和职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分类培训,满足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现状和需求,应当成为今后辅导员培训的发展方向。培训模式可由集体式大班化向分散式小班化和菜单式个性化转变,参训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进入不同的培训小班,学习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1)小班化。小班化的培训模式即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分成小班,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统筹安排培训,对各班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流程等方面进行教学分化和细化,整合资源形成最佳的培训构架。例如,分班时可以根据专业背景差异,分为专业班和非专业班,以优化或弥补专业知识储备;也可以根据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经历差异,以经验程度为基础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以升华经验或补充案例。

(2)个性化。考虑到即使按小班分化后,培训对象的背景仍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培训模式可以进一步菜单式个性化,即提供职业领域的大量培训课程,将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参训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必修课在小班上,选修课在另外的组班上,最后修满一定学分即可。这样的修学方式满足了参训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可大大提升培训的实效。

2. 培训方式强化主体性

《能力标准》明确要求辅导员拓宽工作视野,积极参与实践。根据《能力标准》,中级辅导员应当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高级辅导员则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实践教育是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在实践中完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工作水平,是辅导员个人成长、队伍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最重要的就是把培训主体定位为参训辅导员,根据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应他们的实践型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实践型培训要求学员主动进行实践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自我,及时内化与总结,构建起自己专属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1)案例探讨。新任辅导员更倾向于接受创新型的培训方式,乐意吸收通过互动教学、尤其是实际案例模拟探讨传达的培训理念。为此,培训基地可将培训内容有效融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探讨和主题发言等形式,吸引参训学员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探讨可让学员在实际问题中学,通过各类互动让学员向老师学、向同辈学员学,将简单的单向灌输局面转变为培训学员自觉自愿的探索,充分发挥了参训学员的主体性。

(2)技能比赛。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是一种较为特别而又十分有效的培训方式,对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参考职业能力大赛的形式,可在培训过程中设置诸如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谈心谈话、模拟班会,乃至“巧记大学生名字的绝活”,和谐班级创建方案设计与演示等比赛环节。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比赛形式新颖、构思精妙、感染力强,横向上贴近大学生工作实际,纵向上接轨各层各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既可检验参训学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又可进一步激活他们的思维,以赛促训,以赛代练,为他们日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进行良好的垫。

(3)才艺展示。多才多艺、不退缩不怯场是辅导员的重要素质。这样的辅导员可以引领校园高雅文化,获得更多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无形中也会为他们有效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添了分量和筹码。在日常培训之余,培训基地可通过组织文艺晚会、各校联谊、素质拓展等形式,为参训辅导员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对辅导员进行胆量训练、艺能训练,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提高他们的形象和亲和力。

3. 培训评价注重激励性

《能力标准》明确规定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具体内容,为推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各高校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构建合理的辅导员岗前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明确目的、评判过程、奖励先进来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提高新任辅导员岗位培训的实效性。

当前,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需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为避免评价流于形式,应适当减少或弱化成果提交中文字总结的比重;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激励作用,应增加即时评价环节,并注重终结性评价的激励性。

(1)形成性评价。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对新任辅导员的专业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培训教师在每次小组讨论或个人表现之后尽快给予即时反馈,以表扬发言、鼓励思考为主,帮助新任辅导员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同时在岗前培训中建立信心。

(2)终结性评价。在岗前培训后对新任辅导员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方面能否达到合格辅导员的标准作出终结性评价,并配套高校各自的校本激励机制。将岗前培训的评价结果与辅导员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联系起来,评价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有助于直接提升辅导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岗前培训的实效。

4. 培训跟进网络化

为了体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以帮助辅导员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该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而进一步定位今后的发展目标,按照职业发展规律稳步提升。因此,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需要通过后续跟进,持续激发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外在要求与内在驱动力有机结合,保证培训效果持续长效。

可建设一个综合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帮助每位新任辅导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培训成长记录档案,随时跟进新任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可以在平台上建立各省优秀辅导员资料库,收集各高校的优秀辅导员个人简历及工作案例入库供辅导员共享。这一平台可以转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仅仅作为“过路驿站”的形象,将培训和研修基地打造成为温暖的“港湾”,是辅导员长远发展过程中建档造册、成长记录的档案袋,疑难解答、朋辈交流的寻宝地,知识的增长园和能力的助长区。只有建立了岗前培训与后续跟进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阶段性与长效性统一,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四、结束语

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是一项在探索中日趋完善的工作,它虽仅为辅导员终身培训的一个环节,但这初始一环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情感和能力基础,并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及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在职业能力视角下寻找创新型的岗前培训模式,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发展的要求。通过培训组班时考虑差异性、培训方式上强化主体性、培训评价中注重激励性、培训跟进时网络化,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实效性,可以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提升,从而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枫瑜.探索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2012(05).

[2]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3]唐仁郭,唐文红.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实践方略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在岗研修总结范文6

——贵州省国培计划项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麻江县教育和科技局

2011年9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尽快提升教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县教育的当务之急。在资金短缺的形势下,我县教师培训工作迎难而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国培计划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通过实施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紧缺学科培训、实验教师培训、远程培训、置换脱产研修“国培计划”项目,给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生机,通过一年的国培工作,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尤其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管理到位,特色凸显。现就我县在国培工作中一些做法作简要汇报。

一、健全组织,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1.为确保我县“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国培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师培训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为加强管理,使项目取得实效,县教育和科技局出台了《麻江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对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将国培项目培训列为县教育2010年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同时下发了《麻江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把“国培计划”纳入常规工作,列入局对学校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参培教师返校研修过程中必须在所在乡镇进行推广使用,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凡培训未合格的教师,一律不得参与各类评先评优。从而在制度上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合理选送,协作沟通好,培训有实效

1.合理选送,力求有效。参培教师先由各乡镇进行推选,然后由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进行审核,遴选在校本研修中发挥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选定8所初级中学和8所中心小学作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学校,并选出优秀教师担任各学科实习生指导教师。

2.妥善安排,解决参培教师的后顾之忧。培训期间,县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多次到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生活情况,解决置换教师生活上的困难,使其能够安心学习。

3.信息反馈及时,协作沟通好。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办公室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互通有无,随时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双方及时反馈并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正因有了顺畅的协作沟通,培训工作得以圆满结束,送培教师全部合格。

三、管理精细,服务周到,实习生安心顶岗。

1.县国培项目领导小组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做好对接,共同重视研修顶岗培训工作。对置换到我县实习的大学生,为了保证到我县以后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县教育和科技局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安排好相应的工作任务;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教学工作;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的食宿问题,考虑好安全问题,给顶岗教师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2.指导针对性强,实习生进步快。各学校给顶岗实习生派遣帮带教师,亲自展开教学实践。同时安排担当实习班主任,了解学生、锻炼他们管理课堂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的互相进步。

3.片区互动有特色,参与师生获双赢。2010年12月,在我县谷硐中学开展了“片区互动”教研活动,活动由离岗培训教师、顶岗实习生,未参加培训教师、专家等开展上公开课、示范课、评课及专家点评方式进行。此次活动特邀专家:贵州省教育厅教科所杨主任,贵师大吕教授和贵师大段教授作现场指导。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与专家零距离的接触和切磋,汇集了智慧,达成了教学上的共识,使师生双赢。

4.注重过程监管,确保培训质量。县国培办成立了考核组,对“国培计划”置换研修项目学校及个人进行了过程性检查与考核。共收集教师离岗研修个人总结或培训心得50余篇,跟岗研修报告48份,并建立了培训档案。

四、通过置换脱产研修,即顶岗实习生的教学实践、离岗教师到高等学校高级研修,达到了双方共赢。

1、提高了实习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工作协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特别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离岗研修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明显提高。

3、48位教师作为“种子教师”,承担了二级培训任务,并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特别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全体教师,使本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4、置换脱产研修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

5、拓宽了高校培养师范生的渠道,切实解决了实习难的问题。

五、培训工作展望

通过“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多年来教师的工学矛盾,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火种”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践证明,置换脱产研修效果好,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是一条有利于教师、师范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县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在岗教师实践学习的指导力度,全面提升我县教师素质,从而促进麻江教育的跨越发展。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