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理论知识范例6篇

解剖学理论知识

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 中职护理专业 解剖教学 改革 先试后导再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对中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剖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其他基础医学课及临床医学的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解剖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其他后续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广大一线临床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先讲后练”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理论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或者辅助以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也主要是通过对挂图、模型的学习以及对标本的观察来进行。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多数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是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对教学内容也是死记硬背,被动消化吸收,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不能发挥基础课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是解剖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模式都已很难适应“实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内外许多解剖教学同行对现行的护理专业解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了一定研究,并尝试着进行变革,也取得了相应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很大的借鉴价值,可是这些研究成果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并未能提出一种方法能够全面系统解决现行的解剖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校在中专护理专业的解剖教学中进行了“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

2 “先试后导再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及效果

2.1 实施方法

“先试后导再练”解剖学教学模式是在解剖教学中强调以临床为导向,实践先行。针对每一章教学内容都实行先实验后讲授,然后再实验,主张“先练后讲再练” 和“先试后导再练”。

(1)一次实验。在课前将临床某科室一段时期所有实际病例统计(如消化内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并将多媒体教学图片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提出解剖学知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行观察解剖标本、模型及多媒体图片进行探究式实验学习(此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把握学习的重点)。

(2)理论课。教师在课堂集中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并适时引入经精心设计与课堂解剖知识相关的典型临床病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分析,促使学生运用现学解剖知识思考解决临床实际;课后通过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促使其学习了解典型病例所涉及到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师生之间通过网络交流进行必要的互动。

(3)二次实验。教学过程中除通过挂图展示、模型和标本观察进行外,再适当将临床应用护理解剖教学内容穿插其中,将事先精选的有关临床护理操作技术进行视频教学并让学生在实验标本上模拟相应护理操作,通过这种视频教学和模拟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引导学生再“练”,使学生在学习解剖学知识过程中能遵循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通过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再到实践的反复,学生先“练”教师后“讲”,然后学生再“练”。(此教学过程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能够贴近临床,与将来的临床实际工作接轨。)

2.2 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教学实践中选择的实验组和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解剖课及后续基础课的期末测试成绩,并在学生实习期间到各实习点随机抽查实习护理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结果表明新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解剖课的教学质量,对护理生学习后续基础课、临床实践课均有较大的帮助,护理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3 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择病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方面主要通过临床常见病例和典型病例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有关解剖学知识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临床实践问题。本意是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相关解剖学知识,同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利用解剖知识分析实际临床病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临床病例的选择使用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中职护理学生年龄偏小,学习能力较差,而且对临床疾病知识了解少),课前做到对病例精挑细选,不但要注意病例的代表性 要求所选择病例要与所要求学生掌握的解剖知识密切相关,同时还要注意病例的可操作性,所选择的病例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可以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解剖模型和标本的接触了解后,能够进行一般的分析,并使其在病例分析探讨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得到鼓舞;病例展示时还要选择适当方式导入病例,以避免过于牵强;另外对病例的治疗和护理内容必要时可以适当点到即止,但不能涉及太多。如果不注意这些方面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快师资的培养,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素养。 在“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大量临床病例分析和临床实践操作知识。其中涉及的临床病例分析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有些是要求学生通过自行查阅有关课本或网上知识来获取,有些则要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归纳、总结来完成,另外还有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则必须通过教师进行系统引导分析、归纳、总结来完成。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任课教师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和总结是新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而新的教学模式必然对解剖专任教师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对大多数解剖专任教师来说,相对缺乏临床科学和护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解剖教学特点。为此要求解剖专业教师必须加强与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掌握解剖教学所涉及的临床科学及护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否则就难以适应以“临床为导向,实践先行”的解剖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3)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导学作用。 “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在课前或课后会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有关知识,如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经常使用网络查阅有关知识,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①学生容易局限于获得现成知识,产生网络依赖,泯灭创造性;同时网络教学中学生面对冰冷和毫无感情的机器,这种环境下个人私有空间封闭性更强,人际交往易弱化也必然影响创新能力培养。

②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偏小,自控力较差,而网上信息污染和信息噪声等诸多因素也容易导致学生信息迷航,无法专心学习。

③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时空的分离也使得教师主体角色的淡化,有时难免会导致师生之间不能及时有效交流。为了克服以上教学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必要的:加强教师的监控作用,强调教师的导学作用,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优秀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避免信息迷航;提高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加强协作学习,充分利用邮箱进行讨论、答疑;及时布置及提交作业,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构成多边互动机制、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辩论,以此升华自己的认识,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而教师给予必要指导和点评;任课教师要适时面授,加强师生交流,把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4)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习指导教师水平。 为了更好适应教学改革,教研室有必要有计划地购置一批护理实用解剖标本和解剖护理示教模型,同时也可自己动手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相适应的局部解剖标本,努力完善解剖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使实验室建设能够与当前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相适应;同时由于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了临床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我们解剖实习指导教师不但要加强解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努力学习相关临床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大力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解剖实验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会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培养护理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

(5)改革现行解剖教材,探讨开发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解剖教材。 我们倡导的“先试后导再练”,无论理论课前的实验,课堂的理论教学,还是理论课后的实验,都强调临床实践的导向作用,以临床实践来带动理论教学。而现行的解剖教材大多采用通用性教材,从教学内容来看以系统解剖学为主,内容多而全,但专业性不强,联系临床护理实践的内容很少,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特点,不仅无法体现实用性技能型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能跟“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相匹配。为此根据中等卫生学校实用性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探讨并开发出适合“先试后导再练”教学模式的解剖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以现行的解剖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①对传统的系统解剖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综合和删减,把与护理专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把对护理工作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进行删减和压缩;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必需”、“够用”,既要讲清概念、尤其要强化应用,在保持知识连贯性的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②中职学校解剖教材由于受到学时的限制,没有单独开设局部解剖学,但部分局部解剖学中的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应用的必需基础知识,为此我们可以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可以精选增加局部解剖学中与护理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力争实现系统解剖与局部解剖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学习系统解剖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熟悉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局部所在区域的层次,有利于护理生今后对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掌握。

③为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今后临床操作的盲目性,我们也可以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在教学中将应用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可以在解剖实验内容中适当增加模拟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先试后导再练”作为一种新的解剖教学模式,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专业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护理专业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逐渐完善。

课题项目:2011年度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以临床为导向,实践先行”在中职护理专业解剖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JXZJJ-11-097,课题负责人:陈竹盛)

参考文献

[1] 程田志等.创办网络教室,促进解剖教学.四川解剖杂志,2005.3.

[2] 陈秉朴.网络时代人体解剖教学的思考.四川解剖杂志,2006.3.

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2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48-02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3年校级立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3)11-48号。

引言:针对民办医学院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趋势,以培养学生解剖动手能力、丰富医学生临床知识为目的,局部解剖学开展的开放性实验室逐渐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以长沙医学院为例,为弥补局部解剖学学时较少、内容复杂、牵涉到广泛的临床知识等,学校在教改班中实行局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本文就其教学意义、具体实施方法、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1教学意义

1.1局部解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局限于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即使学习了系统解剖学,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在学习局部解剖学时由于学时紧张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局部解剖学,进而出现实验课缺乏动手能力、理论课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所以在除教学规定范围内的课时外,增设开放性实验,提高医学生动手及空间想象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1.2增进学生对解剖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开放性实验课上不仅能够丰富临床知识、巩固理论知识,还可激发学生的解剖学研究兴趣,例如在巩固理论知识过程中通过动手解剖发现各种变异,以及对标本临床知识应用的讨论等,都可以将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带到研究的层次,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3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放性实验室实行主要以学生亲自动手解剖的形式进行学习,这要求授课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其自学能力。

1.4为外科手术学等临床专业知识的做准备:局部解剖学实验课时的不足使得大部分学生缺少动手解剖的能力,在后续外科手术学等临床专业课程学习时缺乏局部解剖学知识将导致理论和实际操作学习上的困难,而开放性实验的实践将提供医学生一个提前接触临床的平台,带给医学生更多的理论实践机会。

1.5传统实验教学时间短、任务重,许多学生实验过程都是走马观花、草草结束,不重视总结,而开放性实验室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放,增加学生学时机会。。[3]

2具体实践方法

局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模式为:学习方面,教学时间选于无教学课程安排的周末,以自主报名的形式在长沙医学院12级教改班抽取学生30人。每周安排学习任务,包括解剖作图和课后习题,另外选取学生进行局部解剖学知识讲述,以课程整合的形式从解剖学联系组胚、生理、病理等桥梁学科,最终延伸至临床内外科学。挑选有解剖经验的学生解剖标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发言,就解剖学科研方式进行探讨,最后记录并总结;管理方面,为了保护标本不被破坏,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学生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解剖过程由具有解剖经验的学生操作,并帮助没有动手能力的学生掌握解剖技巧。

3教学效果

3.1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理论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在局部解剖学课堂上的热情增加,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局部解剖学知识,并联系病理、生理及组胚等基础桥梁学科进行记忆与运用,同时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可以得到激发,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实验室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1]。

3.2教学从理论到实验操作的衔接更加顺畅:以往的局部解剖学理论课程进度过快,无法抽出时间对所学内容及时复习,实验课上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导致学生对标本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局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改革班的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地融入理论课堂,而且实验课上学生可以自行讲述熟悉的知识点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亲自动手解剖的机会也大大提高。

3.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医学知识网:开放性实验重点放在局部解剖学,但对其他基础桥梁科目的映射也取得较明显效果。让学生形成一种以局部解剖学为中心的医学记忆思维,发散到其他医学科目,明显提高学生在学科与学科之间串联应用的能力。

3.4期末考试考核:根据学生的局部解剖学期考成绩对长沙医学院12级教学改革实验班开展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比未参加开放性实验的30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学生期考成绩明显高于未参加者,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显示P

4存在问题

4.1开放性实验室所提供的标本与教学规定实验课上的标本为同一标本,所以当开展开放性实验室时只是等同于将规定实验课上的内容复习一遍,而未能达到辨别不同标本局部解剖学结构的目的。

4.2由于采用课程整合的方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局部解剖学知识,对其他科目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同步地了解,使得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量加大,安排的任务往往完成不了。

4.3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只是依靠学生的实践探索进行学习,不能有效地找出知识学习的薄弱环节。

5讨论

就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民办医学院而言,开展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一个大学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时代。当然,目前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还缺乏经验,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广大医学师生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还需要医学院领导, 实验室与实验室人员的各方位支持与协调才能实现[2]

参考文献

[1] 汪靖,李跃平.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2,13(3)

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其实都是要求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运动解剖学是体育运动学里一门重要的必修理论课程,是体校学生认识人体形态结构、了解人体功能的第一门基础课,是学习其它基础理论课的基础,是学习体育技术的理论支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只注重对专项运动技术的要求,而对运动理论的要求不太注重,这就造成了现在广大的运动员中运动理论知识匮乏的现状,运动水平越高,产生的瓶颈就越明显。因此,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应理论知识指导训练,训练中逐步验证理论,最终理论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达到提升运动成绩的目的。

一、培养运用运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

从课本上学习认识肩胛骨、锁骨、肱骨及其它上臂骨的形态结构,这是知识,能够在身体上找到、触摸并描述它们的结构、功能,这是能力,这种能力在认知处于感性阶段就可以产生;在书本和标本上认识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等这些上臂肌肉,这是知识,能够在做运动动作时,知道骨骼关节的形态,肌肉的发力过程,这是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进行形象思维,建立上肢的三维立体模型后才可以实现;在书本和模型上认识肌肉的作用,运动技术这是知识,能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运动技术和运动理论相结合,改正自己技术的错误,提高技术的合理性,这个是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创造性思维的,需要进行知识的充分理解和重新组合才能够做到的,这是认知的理性阶段。学习运动解剖学需要培养在这三个层面运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准确描述的能力

准确的运用运动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运动解剖学名词和运动技术,进行口头和书面描述是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技术进行解剖学分析的基本功,是未来作为运动员或者教练员,通过书本、图画学习新的技术动作,书写描述运动动作所必须的能力。在运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运用方位术语和解剖学名词,更要强调在运动实践中的阶段性和方位概念,因为书本知识是死的,运动动作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要特别强调对各个阶段运动环节的方位的准确描述,一旦运动方位和运动阶段出现偏差,就会造成运动动作脱节,形成错误动作,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三、培养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运动训练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在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很重要,要把书本的文字、挂图转化成为技术动作、运动动作各阶段的骨骼的位置,肌肉的位置,肌肉的发力方向,要在脑海中完成技术动作的演示,这都是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就是培养想象力,想象力可以在运动动作的学习和训练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一个新技术动作的学习掌握,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分机械的练习和有目的、有想象力的练习。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练习时大多都是机械的练习,这样学习掌握动作很慢,而且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动作,如果错误动作得不到纠正,就会形成动作的固定,必然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如果加强想象力的培养,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想象正确的模型,就能够不断校正自己的练习动作,不至于使运动动作练习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只有是立体的、动态的、分解与整体相结合的运动解剖学知识才是更有用的知识,这是通过和想象力相结合产生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观察能力是运动训练很注重的一项素质,优秀的观察力是一个优秀运动员所必需的。在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条理的、仔细深入的观察,可以见别人所未见的,通过观察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发现运动的规律,这对将来从事体育运动,指导训练有很大的意义。

自学能力是阅读、查找、识图、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的综合表现,是将来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手段,也是运动员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在体育上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讲的也是自学能力,作为运动解剖学来说,是第一个运动的基础理论课,也是最基本的形态学理论课,作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合适。

通过这些方式上的转变,在体育运动学校中开展的运动解剖学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基础理论课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果,对于提升学生运动成绩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后还要进一步进行改进,把以能力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声宇.运动解剖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解剖实验教学;降阶梯思维法;应用效果

解剖实验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解剖实验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这样一来解剖实验教学质量也逐渐下降,若将PBL教学方法应用在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PBL教学应用于解剖实验教学的意义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PBL教学方法应用在解剖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在课程开始前就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解剖实验教学中一些实际问题融入在课堂之中,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与自己实际学习相关的问题之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去探索这些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解剖实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解剖实验学习乐趣。

1.2加强实验设计能力

应用PBL教学方法开展解剖实验教学,那么整个教学过程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来对解剖实验教学理论知识进行查阅,以此来对实验的可能性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一来,实验就能更加注重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帮助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将自己理解的知识正确的应用在实验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1.3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以往的解剖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先对知识进行讲解,再让学生自行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无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但将PBL教学方法应用在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自然也就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PBL教学的解剖实验教学改革

要想将PBL教学方法应用在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那么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科学、严谨的教学观,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只作为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将PBL教学方法应用在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为其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有能够供学生查询和提问的相关资源,这样才能更好的将PBL教学方法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另外,教师可以在网上教学资源中加人人体解剖学图谱考试题库、学习参考资料等等,或者在教师可以在解剖基础知识和临床教案中融入PBL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解剖实验知识,更能在课后学到更多与解剖实验相关的知识。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教师在应用PBL教学方法开展解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从教学方面开始,为学生讲解一些实验内容,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已经掌握的知识,然后进行相关实验设计,之后在以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应用PBL教学的解剖实验教学注意事项

将PBL教学方法应用在解剖实验教学过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其教学方法一定要与学生自选题相关,虽然PBL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往往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一定要将其固定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内。当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超出所学知识范围,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范围,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问题。另外,PBL教学方法会占用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提高实验效率,并且要注意解剖实验的设计合理性,这样才能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视频;普外科;教学方法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临床医学是解除人类病痛的一门充满未知数和探索性的科学,而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课堂和医院学习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知识,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守护人民的健康和解除病痛。紧密的融合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医学生真本领,使得他们将来能够以扎实的理论和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这一点就抓住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本质,也满足了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根本要求。在普外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各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不断传授给学生普外科手术相关的一些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1]。因此,在普外科的教学中,将清晰的手术实际操作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医学生面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每个手术间的手术观摩人员必须少于2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生实地参观学习手术操作步骤和技巧的机会。在普外科教学过程中,采用观看录制好的手术录像视频资料的教学方式,突破了手术室观摩手术人数的限制,展示了直观、清晰的手术操作过程,并且可以使学生反复观看同一个手术的操作过程,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此外,处于新技术层出不穷时代的医学生也需要熟悉和掌握普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应用技巧。因此,教师在普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方式,积极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探索,以达到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目的。

1传统手术操作教学的局限性

1.1解剖图谱或手术图谱

无论是解剖图谱还是手术图谱都无法完美地展现解剖的立体感,解剖层次不够形象和生动,与实际操作中的图像有较大出入,使得医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留下较强的理论知识记忆和实际的立体解剖层次概念。

1.2观摩或参与手术

对于医学生而言,尤其是有志于从事外科学事业的医学生,掌握手术步骤和具体的手术操作是其主要学习目的。然而,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由于进入手术室参观的人数有一定限制,不可能每名医学生都有进入手术室观摩或上台参与手术的机会。并且,主刀医生在精神高度紧张、集中的手术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一细节都加以讲解,而参观手术的医学生则由于术中未能将重要的实际解剖结构与理论性的解剖图谱相联系,参观手术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2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优势

2.1良好的术野显露,清楚的解剖结构

在普外科教学过程中采用结合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方式,可以将腹部器官的解剖层次结构完整、清晰地展现在每名医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能够真实、直观地掌握组织器官在腹部的毗邻位置关系,教学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使得深奥、凌乱的解剖层次结构变得简单、清晰。在普外科的解剖教学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解剖层次结构体系,为将来的进一步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结合正常和变异的解剖结构进行手术操作讲解

掌握扎实的局部和系统的解剖知识是普外科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普外科手术相关的临床解剖教学过程中,将不同患者同一类型腹部组织器官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解剖结构的手术录像视频进行编辑,有助于参加学习的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等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普外科相关章节的解剖专业知识,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急性胆囊炎的诊疗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理状态下的胆囊、合并胆囊管开口或者胆囊动脉起始变异的胆囊、炎症状态下的胆囊相应的解剖知识贯穿成一个主线,逐一剖析胆囊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解剖结构特点,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系统、全面地掌握急性胆囊炎各种状态下的解剖结构特点,教会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如何处理正常解剖结构和合并变异解剖结构的急性胆囊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胆管损伤、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以更加精湛、高超的手术技巧为患者解除病痛。

2.3可重复播放、复习,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手术录像可以反复播放,任意选择需要观看的部分。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应用录像视频播放的特点,可以针对学生共性问题或有疑问的地方,反复回放录像,集体讨论分析该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手术操作的细节要求,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对知识的直观理解。

3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在普外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1运用方法

在普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选择授课章节所对应的有普外科相关手术录像视频资料进行针对性地编辑、裁剪,使手术录像视频的时长与教学授课时间相适应,在手术录像视频的剪辑过程中应对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注解、标识,然后分别对研究生、进修生及规培生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讲解,以使学生可以较容易地掌握相关手术知识和技巧[3-4],通过这种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医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医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随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授课教师应及时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可以参照刘冬梅等[5]研究方法。通过对2016年在普外科学习的研究生50名、进修医师12名、实习医生64名等的调查,其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普外科疾病的诊疗过程熟悉程度、腹部外科的解剖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等,结果提示:(1)超过93%的研究生和进修医师认为自己通过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学习,对普外科相关疾病的诊疗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尤其对腹部脏器在正常状态下解剖层次结构、变异的解剖结构、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相应手术技巧的把握等方面都较学习前有了更大的提高和进步。(2)实习生对腹部外科解剖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学习开始前有明显提高;对腹部外科的学习感兴趣人数约占实习生总人数的94%,比学习开始前的80%有明显提高;所有调查对象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为95%,对学习效率的自我评价满意度为98%。参加学习的所有实习生几乎都认为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大大提高了自己在普外科学习阶段的效率,加深了自己对普外科相关疾病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处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医学生对腹部器官解剖层次和手术处理方法的水平。

4体会

一名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或优秀的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在普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解剖知识和手术技巧,这也是临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运用传统的课堂传授医学知识的方式,学生在很多时候很难理解,往往无法快速地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在普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采用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方式,任课教师能够将腹腔器官的毗邻关系、解剖层次和结构等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深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立体感和层次感很强的图画,从而加深医学生在普外科学习阶段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从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中能够了解到腹腔内脏器的形态变化及解剖关系,更能够将普外科疾病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6]。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编辑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手术录像视频,可以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疾病手术治疗过程中应掌握的解剖知识和手术技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及时告知任课教师,从而可以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将直观、可重复播放的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应用于普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发挥了现代录像视频技术的优势,以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医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子祥,张旭,张立峰,等.腹腔镜手术高清视频在腹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9):90-92.

[2]卢先州,张树友,彭秀达,等.腹腔镜操作训练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98-99.

[3]杨波,王辉清,肖亮,等.腹腔镜外科医生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292-293.

[5]刘冬梅.探讨适应“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506-3508.

解剖学理论知识范文6

【摘要】 在中医高等院校五年制本科生中进行立体经穴解剖开放式实验教学,探讨中医院校开展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为穴位解剖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穴位; 解剖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

穴位解剖学是针灸学与解剖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提高临床针灸取穴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总结穴位作用特点,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揭示针灸穴位的作用机理[1]。针灸推拿专业是我院传统的优势学科,但在目前中医本科生课程设置中针灸穴位教学与解剖学教学仍处于各自为阵的分割局面。因此,本教学课题组集结解剖学与针灸学两个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对中医本科生开展立体经穴解剖的教学实践。

1 教学对象的选择

教学对象主要是广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外中医专业和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均完成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针灸学的课程学习)。由于开放式实验教学侧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兼顾教学质量,教学对象的纳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参加学生人数为40人(男生17人,女生23人),并分成8组。

2 教学目的及时间安排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解剖学和针灸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穴位的针刺层次由平面图或断面图的学习改为立体三维真人标本的观察学习,通过立体经穴解剖操作不仅了解经穴的层次结构、毗邻关系和临床应用特点,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WWW.133229.COm将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暑期开展为期3周的实验教学,期间实验室每天开放7 h。

3 教学内容的实施

要求学生取四肢常用穴位,在尸体标本穴上用大头针针刺穴位作为标记,并画出经线。根据穴位位置特点选择要保留的典型断面,画出断面切线。一般上肢保留5~7个断面,下肢保留6~8个断面,每个断面厚度约为2~3 cm[2]。然后进行解剖,在翻皮时保留大头针区域的皮肤以便在解剖操作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穴位的位置及结构层次。

4 教学实践的总结

对学生的教学要提倡主动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包括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知识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学生在学习穴位立体解剖的过程中,应涉及到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指导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穴位的局部解剖操作,尸体四肢的多个穴位可让一组同学同时进行解剖,学生之间亦可进行每个局部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组织学生把局部解剖学理论与针灸穴位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综合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注重于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和理论学习,把局部解剖与人体结构的整体和针灸穴位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全面和完整地掌握解剖学知识,为今后临床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今后临床技能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课程操作时对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和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因此,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习阶段,把本次教学作为动手实践的好机会。通过认真仔细地解剖穴位的结构,弄清楚重要穴位附近的解剖层次结构、毗邻关系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引导医学生去积极思考,加强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防止了学生只动手不动脑的机械性学习。在指导学生解剖操作的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要求解剖的内容既能解剖暴露出来,又能讲述所解剖局部的步骤和理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4.3 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解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常规教学对象一般是一年级的新生,有些学生会出现重视临床课程而忽视基础课程学习的情况。立体经穴解剖从现代医学特别是形态学角度,对针灸的原理作一些理论上的诠释。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实际定取穴位的准确性,增强了学生临床操作的信心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突显了解剖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为高年级的医学生提供解剖学再学习的平台。

通过实践证实该教学模式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此次实践,将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建立中医穴位解剖实验教学基地,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