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论文范例

解剖学论文

解剖学论文范文1

在讲述不同部位骨折时携带不同的骨骼标本,让同学大体了解不同部位骨骼的空间立体概念,为进一步讲解骨折打下基础;同时每个部位骨折讲解结束前将该部位的正常骨骼从不同角度进行录像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发送给每位同学,让学生能在课后复习时并进一步加深骨骼的立体空间概念,而空间立体概念的建立对理解各型骨折的移位和分型(如骨折的AO分型)有很大帮助。通过解剖标本的实地讲解,让同学充分掌握了如下一些难以理解的解剖概念:肱骨的外科颈和解剖颈:肱骨的外科颈位置较解剖颈低,为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肱骨中段后方的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自内上斜向外下走行的浅沟内有桡神经,该部位骨折容易损伤桡神经;前臂尺桡骨的旋前和旋后的概念:桡骨远端绕尺骨下端旋转到尺骨前方为旋前,相反为旋后。此概念在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时很重要,同时在做桡骨上段背侧骨折时需要将前臂旋后可以将桡神经的深枝远离手术区域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充分了解上述解剖特点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中,很容产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术操作实际的知识迁移,为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打下基础;股骨颈的前倾角:前倾角即人体某部位轴线与人体冠状面的夹角。股骨颈前倾角就是股骨颈轴线与股骨髁额状面(即人体冠状面)所成的夹角。该概念为一空间立体概念,抽象且难以理解,如无具体骨骼模型很难将此阐述清楚。让同学建立此空间概念同时结合骨盆的标本,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体位,让学生理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时如何安装股骨柄假体而保证正确的前倾角度,对预防假体脱位很关键;胫骨平台:胫骨与股骨下端接触的面为胫骨平台。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负荷结构,胫骨平台骨折分为Schatzker六型骨折,掌握平台结构对于理解骨折分型和指导临床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骨盆: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为不规则骨,极难建立立体概念。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课后复习标本录像让学生掌握骨盆环的大体结构和髋臼的构成以及髋臼的前倾和外展角度,并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体位,掌握正确的髋臼假体置入的空间方向,对于预防假体脱位非常重要;颈椎、胸椎及腰椎骨骼的特点:脊柱颈、胸和腰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尽相同。通过大体标本的观察让学生了解脊柱的三柱理论,以及脊柱骨折后三柱损伤和脊髓损伤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骨折的复位和经椎弓根途径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通过上面解剖标本的直观学习,学生对上述较难理解的解剖学概念建立了深刻的立体空间形象,教师将这些临床重要的解剖结构和临床骨折及相关手术要点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为进入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较单纯PPT讲解立体生动,同时学生的参与度极大的提高。

2骨折的影像学

学生进入骨科临床实习期通常较短,而在实习期间病房所能学习到的临床病例非常有限,同时因目前的临床医疗实际状况,学生直接参与医疗实践活动的比率在不断下降。而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则是学生学习临床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声音、形象和实际操作视频的引导下,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骨科影像学资料包括普通X线平片,CT,三维CT重建及MRI。而对于初学者很多骨科专有的空间概念用这些二维的图像很难理解和解释清楚。因此,在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四肢、骨盆及脊柱的解剖结构后,通过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来充分掌握临床常见的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运动系统运动方向:因多数骨折病人入院时诊断明确,一般不愿意反复接受查体。因此,我们将部分临床实习将结束的的实习医生模拟标准化病人,制作如下动作视频: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背伸、跖曲。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上述骨科入门的专科查体方法。(2)由专人收集临床各类骨折的影像资料,并将患者肢体骨折复位前的畸形,复位后的肢体外形照相,让学生有鲜明的直观的第一印象。然后观察骨折前后的X片或CT影像资料。我们经过近十年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基本上收集完善了四肢各类骨折的图像,而少数少见骨折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进行收集。一般骨干的骨折较为简单,关节内和近关节的骨折通常都有CT三维重建图像。少数复杂的Neer四型肱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Pilon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依据三维重建图像体外复制骨折模型供学生直观观察学习,如有类似手术病例则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术中手术者复位和固定的基本原则。(3)骨折治疗的视频资料:目前临床医疗环境环境下,学生能直接上台参与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参与手术的同时,对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典型骨折病例由教学干事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摄像供学生观摩和学习,让其对手术有初步的印象以增加学习的兴趣。①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Colles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部分手法复位过程包括手摸心会、折顶、端提按捺等手法,而复位后的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操作方法也在视频中有所体现。②手术视频: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术前如何安放在牵引床上,消毒和铺巾。如何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采用闭合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区骨折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微创手术的内涵:创伤小、患者康复快、骨折愈合率高,接受微创的理念。

3结语

解剖学论文范文2

实验室最主要的标本是尸体标本,它的传统保存方法是湿保存,一般是将标本存放在高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中,但甲醛是有毒物质。有研究表明,它对人体的眼、鼻黏膜有强刺激作用,可能是致畸、致癌的一个因素。这对解剖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会造成危害。我国将甲醛列在有毒化学物品优先控制名单第2位上。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院改进了保存液配方和标本保存方式。在配方上用苯甲酸、酒精为主,然后再加入食用盐;在保存方式上,改用KF-A型全自动冷藏解剖台。上述两种方法可大大地减少甲醛的刺激性,为实验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的管理,实际上大多数就是对标本的管理。解剖实验室的特点就是标本数量大,种类多。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的教学模式中,都离不开标本。因为标本能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它能使抽象、复杂的立体空间结构形象化、具体化。因此,对标本进行有序化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使标本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挥最大的能效。我们管理标本的总原则是根据系统分类管理,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下面对上述标本的管理方式一一介绍。

2.1生物塑化标本管理

生物塑化标本是一种新型标本,但价格昂贵。具有无毒、无味、透明度高、真实、直观、耐用和耐酸碱性好、可永久露天存放等特点。它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能直接观察、触摸到某个部位。我院共4具生物塑化标本,其中包括男性全身肌肉(浅、深层)2具,男性全身血管、神经2具。对于这类标本,实验室采取单独存放管理。不使用时,标本存放于有机玻璃柜中,防止标本受潮和积灰。塑化标本不仅在实验课上能使用到,而且在理论课上及对外开放时也会用到,所以只能现取现用,使用时由任课教师负责,并施行实名登记,防止损坏和丢失。

2.2陈列标本管理

由于这些标本做工细致、结构清晰,极大地补充和拓宽了大件标本未能展示或展示不清其重要结构的特点。标本结构容易损坏,故需要用有机玻璃封装。因此在示教时只能用激光笔指示而不能触碰标本。这类标本在所有解剖标本中数量是最多的,管理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先按照标本上的数字标签,写上相应的部位名称,再贴于有机玻璃的空白处;然后再将标本按照系统分类摆放在陈列台上。如膝关节(剖开)标本、消化系统概貌标本、肠系膜下动脉标本和臂丛锁骨下分支标本等。

2.3示教标本的管理

示教标本是运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中学生操作解剖后的标本,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加工,制作成全身肌肉、血管、神经的完整标本及按照系统制作成关节、肌肉、内脏等器官的小标本共同放入KF-A冷藏解剖升降台中保存,温度控制在-2℃至2℃范围内。上课示教时升上解剖台,课程结束后将标本降下。

2.4骨标本的管理

骨标本是一种干燥的标本,与其他的教学标本分开处理和存放。骨标本数量多,体积较大,而且形状不规则。我们每一节实验课都准备两副成人全身骨骼散装标本,按照骨的形态学分类,即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放入篮子内,并在篮子上分别贴上标签。对于颅骨水平切、颅骨矢状切等内含有含气骨的易碎标本,用有机玻璃封装保存。此外,为了达到局部与整体统一的效果,我们每间实验室配置2副成人骨架标本悬挂于可移动的玻璃框内。学期课程结束后,我们会将骨骼埋入装好细沙的盒内,并置于阳光下晾晒,晾晒后,再在骨的表面上涂一层清漆。这样处理后即能使骨骼干燥,又能防止骨骼风化。

2.5模型标本的管理

在解剖学教学中,除了实体标本以外,模型标本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模型标本不仅能够很好的显示器官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而且还能使有些不易制作的标本或者过小的标本显现出来。比如胸腹腔内的脏器模型能很好的显示出器官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眼球模型、神经团模型及神经传导通路模型能使过小的标本和肉眼观察不到的标本显现出来。这类标本能使复杂难懂的结构立体化和形象化。在管理中,也是根据系统分类,有序地放入储物柜中。

3器械及相关资料的管理

3.1解剖器械的管理

解剖器械使用率最高的是《局部解剖学》的实验课。由于解剖器械的种类多、数量大、价格昂贵,易丢失。所以建立对解剖器械管理的制度十分必要。我们将组织剪、解剖镊(无齿镊、有齿镊)、止血钳、手术刀柄(解剖刀片计数领取)配成一套放入皮套中。实验课时,实行领用专人负责制,即登记人负责管理。实验课程结束后,统一收回。回收后,统一进行高温消毒,最后在器械上涂擦凡士林,防止器械生锈。为了方便管理,解剖器械统一放置于解剖准备室中,并实行定期检查。

3.2实验室资料的管理

实验室建立了实验室资料统一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实验室设备明细情况等资料,保证了实验室资料档案的完整性。

4对实验室管理的几点思考

4.1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

实验室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重要力量。国内各医学院校解剖学实验人员队伍中普遍存在人员少、学历不高、技术不全面、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解剖学技术岗位的吸引力较低;(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技术人员长期接触福尔马林影响身体健康;(4)工资待遇过低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进技术人员的难度。学院可以通过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来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建立奖罚制度;提供外出进修和实验技术培训;加强宣传,从改变思想观念等方面来进一步壮大技术人员队伍,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

4.2教学资源管理

目前,尸体来源匮乏已成为各级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尸源的缺乏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要重新调整实验室的标本使用结构。在实验课上减少尸体标本使用量,改用耐性好的标本,比如瓶装标本、生物塑化标本和模型标本。另外还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可旋转人体解剖软件,将实体标本“虚化”显示在电脑上。这就需要学院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约尸体标本带来的资源浪费,而且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5结语

解剖学论文范文3

1.1体表标志

为了确定人体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与人体表面之间的关系,常用体表标志的辨认。在人的活体的体表身上可以观察触摸到的骨性凸起和凹陷(即骨性标志),肌的轮廓(即肌性标志)。血管的搏动(即血管标志)和皮肤皱纹等,均称为体表标志,主要在临床应用治疗和针灸腧穴定位的特定性标记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功能解剖学的动态性

随着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体表标志也不是永远不变。功能解剖学最大的特点研究对象以人为活体,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功能解剖学这门课程必须体会体表标志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规律。

2学好功能解剖学对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应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康复治疗师在临床上,主要为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主要以患者身心功能障碍为对象,以多种功能康复疗法为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若常用的药物疗法、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的传统康复治疗等等,都是病、伤残患者尽快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以恢复伤患者和残患者的日常生活治理、学习、工作和社会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生活主流。在临床上主要以运动和神经系统功能解剖学知识为主要内容,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对今后康复临床治疗工作非常重要。故学好功能解剖学知识是为康复治疗师开展一系列康复治疗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3功能解剖学有效教学途径

功能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学习方法是通过观察和触摸。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能够如何有效的教会学生在不同体型、不同姿势和体位,在患者和健康人身上及自己本人身上进行观察和触摸,而且进行快速的体表定位,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突破的难题。主要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学中,要将老师本人或学生作为活体的重点,因为在临床上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最终的目的是治疗疾病,学生将来接触的对象是患者或健康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常见的体表标志要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学生摸到自己的体表标志,学生之间相互触摸,并且告诉学生位置一定要准确。例如髌骨(即骨性标志)位于膝关节前面,倒三角形的扁骨,前面粗糙。髌骨完全可以摸到;还有肱骨内侧髁、肱骨外侧髁及尺骨鹰嘴等。在临床上,如肩周炎和网球肘及肱骨骨折,寻找体表标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我们作为老师还发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临床的康复治疗。如有效运用讲、观察、摸、量等方法,学生最感兴趣。

3.1讲

讲是指功能解剖学理论讲授和示教。尽管功能解剖学的教学主要采用体表触摸、度量和观察方法来描述人体形态结构,但是它是建立传统解剖学基础之上的。因此,讲解时解剖学知识,临床意义和实验方法以及PPT播放、标本讲解和示教方法。特别老师在讲解重要体表标志时,老师先讲,后演示,最后结合临床的疾病;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把体表标志展示给学生们看,对于学生错误的地方,必须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3.2观察

观察是指导学生通过看来学习功能解剖学。首先,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认出自己或老师的体表标志。如指认出心尖搏动、桡动脉搏动等位置以及浅部肌肉的轮廓。因为康复专业毕业生在临床上,既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物理治疗能力,作业治疗技术能力和中医传统康复治疗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活体上准确找出器官位置。其次,要求学生观察模型和标本时,必须仔细辨认肌性和骨性标志,在进行活体观察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观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相互比较和纠正解剖学知识。若肩关节运动、髋关节运动和膝关节的运动等等。故只有这样,学生和老师才能达到教学和学习的目的。

3.3摸

摸是指导学生通过触摸、按压和敲等触摸体表的方法来学习解剖学知识。对于康复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讲授一些中医的推拿针灸中重要的经络腧穴,再结合临床康复治疗的常见病。例如面瘫针刺取穴处方:人中、内关、合谷、地仓、颊车等,教会学生寻找穴位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如何利用体表标志有效定穴位,才能加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4量

量是指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来学习功能解剖学。首先观察人体的主要测量点,并分别在老师或学生及他人身上找出相应的测量点。如下肢的测量,让患者或者学生摆好仰卧位,必须保持左右侧对称姿势下进行,并将双侧的结果予以对比。否则结果有误。下肢全长:下肢伸直时由髂前上棘至内踝尖的长度大腿长:由髂前上棘至股骨内侧髁收肌结节的长度小腿长:由股骨收肌结节至内踝尖的长度其次,利用观察和触摸到体表标志进行人体测量,这对学生正确掌握各种体表标志和脏器血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比正常人体各种标准值,不仅加强学生学习功能解剖学的兴趣,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在临床应用简单人体运动功能检测方法。

4结语

解剖学论文范文4

1以解剖医学知识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愉快的主动学习。长期以来,医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设计多为纯物理实验或验证性试验,实用性不强,教学未能体现医学特色,与学生的后续医学课程内容关联性不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注重教学创新,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即单纯根据教材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让学生如法炮制地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解剖医学知识,尽可能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视频短片、软件模拟实验、立体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医学物理原理与实验现象很好的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心脏做功”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通过投影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心脏解剖图,另一张是血液循环图,并告诉学生血液循环需要由心脏做功来维持。具有医学背景的学生一定会对心脏工作的原理产生兴趣,想要深入理解机体内的血液循环,就必须仔细看清图片内容,于是新课程教学内容就渐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顺水推舟,在黑板上画出整个心血管系统的简化物理模型,用箭头标示出血液的流动方向,循序渐进引出心脏做功的物理公式。经过变换公式推导,可知心脏做功多少与主动脉血压和血液流速有关。最后,再通过物理实验仪器测量以上两个变量,让学生根据公式求出心脏所做的功,从而了解心功能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专业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说明解剖学在医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医学物理实验课程应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特别是加强物理实验与解剖医学知识的联系,重视实验的医用性。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校本部及附属医院的医学资源,随时了解和掌握一些新的医学动向和医学研究问题,特别是解剖医学知识背后蕴涵的物理学哲理和研究思维方法,进行整合、提炼,丰富到医学物理实验的课堂。比如,讲到“几何光学实验”时,单纯以玻璃透镜为实验道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如果结合人眼的解剖医学知识,向学生展示眼球剖面的解剖结构图,再讲解眼睛的光学结构、折射原理,并用物理知识将眼睛简化为一个单球面折射系统,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如“液体粘度系数的测定实验”,传统的实验是根据泊肃叶定律原理,采用比较法测定水或酒精的粘滞系数,实验内容比较乏味,缺少与医学的联系。根据解剖医学的知识结构特点来对实验进行改进,因为血液的颜色是红色,而且具有一定的黏性,可让学生在水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甘油和红色颜料,模拟制成不同粘滞性的血液样本,进行比对实验,再联系人体血液的粘滞性应用在临床疾病(如冠心病)的诊断、治疗等,这样既能够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操作性,还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升。因此,医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应从学生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结合解剖医学的知识,突出理论物理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作者:江虹 董世武 贾兰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解剖学论文范文5

 

中国近代自有了正规美术院校以来,课程中也开始注重传授人体结构知识,开设艺术解剖学作为美术专业的必修科目。在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携带幻灯片、人体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这些教学资料一部分可以购买到,一部分需要教师自己制作,资源极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绘图和板书,课程进展缓慢,效率太低,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使教师讲授很费力,学生学得也费神,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普通高等美术院校在讲授技法理论课,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教师不仅仅是携带幻灯片、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计算机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便捷,为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帮助,大大推动了其学科教学方法的进步。如数码高清图片、视频和三维动画技术都可以应用到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并有机结合这些资料和技术组合成完美的课件。   笔者在多年从事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实践研究和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现状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理论和实践经验并重的前提下,曾主持大学生科技立项“艺用人体解剖学对艺术创作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发表相关论文《人体造型解剖学与艺术创作》在艺术教育杂志上出版。以佳木斯大学解剖研究基地为依托,同时在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佳木斯市图书馆以及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并在学术期刊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论文,来研究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分析,逐步在艺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课程讲授具有直观性、高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目的是在高校教学中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将成为今后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采取趣味性教学方式。查阅资料、整理调查资料,通过分析调研资料,提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理论体系,并在从中反思,实验教法改革教学的总结。艺用人体解剖多媒体教学中不管是高清图片和3D展示,还是视频播放,都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的人体肌肉、骨骼的动态和形态特征,使学生对人体解剖结构有着全面、正确、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把图形、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屏幕上的形象不断变化,使教学变得极为生动。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人体结构,打破了单一的思维定式和视觉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为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比较专业的材料和论证。   通过对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为尽可能地加固学生在解剖学方面的记忆,通过手脑并用、“翻箱倒柜”的方式,将这门枯燥的课程转化成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艺用人体解剖教学理论提供材料。   人体造型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出发,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我国普通高等美术院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这样一门理论技法的基础课程,应不应该加强?应该加强到何种程度?   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专业教学如何更好地将人体造型解剖结构,运用到实践的绘画中,不仅仅只是为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基础之所以是基础,就是因为它是为艺术创作的更高层次服务的。没有人体造型基本知识、造型的训练,所谓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就是空中楼阁,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把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真正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严格地以人体结构的科学理论为依托,并善于利用人体构造的理论知识,才能较为深入、真实地描绘和造型,解决人体造型中的诸多问题。人体造型解剖学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美术基础教学的必要,而不是医用解剖学。二者对人体生物特性的观察及探索是一致的,差异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所以,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绘画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不断锤炼学生们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力,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艺术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人体造型解剖学对高等美术教学实践的当代意义,增加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技法的厚度、审美深度。在课堂和绘画创作中,自觉运用人体解剖学知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不同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跟踪考查学生在学习了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后,能否将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绘画作品当中,分别对素描课堂、油画课堂学科考察,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比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反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等一些思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变得疯狂起来,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表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很多绘画作品削弱甚至完全没有了具体的造型。很多普通高等美术院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没有了具体的形,曾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绘画基础训练方法被弃之不用,如人体造型解剖学,这种科学的方法,她的作用在哪里?如何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美术专业基础教学正面临冲击,如不很好地对待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到普通高等美术院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通过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将人体这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形体,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较全面的论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专业美术刊物,为有关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在不断增加教学容量与质量的前提下,在提高学养与技法的过程中,认真搞好艺用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解剖学论文范文6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2.3实验教学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p#分页标题#e#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解剖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护理解剖学;护理技能;“1+X”证书;资质认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明确规定,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2021年7月盛京医院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深化高职院校与医疗机构实习教学的合作力度,吸取“1+X”证书制度模式,着力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完成实习毕业“1”的基础上,激发护生获得X个证书资质认证,切实夯实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质量,提高她们学习积极性、创新性,实现护理解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加精准地提升护生实习质效。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

2021年7月来我院实习培训的104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22(21±1.02)岁,均为女性,经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进入学校,四年制本科。从入学到实习前,多数护生各项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1.2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阶段中,将多项临床护理技能与等级资质认证精准对接,本文以《护理解剖学》中第七章体循环静脉与第十四章静脉穿刺术的教学培训为例,强调在理解体循环静脉知识与掌握一般静脉穿刺术解剖实验和应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静脉穿刺标准与质量[2]。

1.2.1构建护理实习教学团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非常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在全院3378名护士中,部级专科护士150人,省级专科护士86人,院级专科护士1480人,她们多数人员均具备一定科研教学能力,在全国微课、护理竞赛、、理论授课以及护理创新发明中,均名列前茅。因此,我院提出“以名师带动人才,以技能培养人才”的原则,注重名护士的师资力量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各专科护士临床技能特色,使带教成员间能力水平形成优势互补。

1.2.2提高教材运用质量与效果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在实习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护理解剖学》教材运用模式,注重解剖教学内容精准辅助护理技能资质认证标准、细则的制定,对“理论教学-解剖实验-技能标准-拓展技能”都有一定指导作用,其中拓展技能的强弱就是资质认证划分的界限。在静脉穿刺术中,可延伸强化护生对不同水肿患者、老年患者临床穿刺能力,以此判定其静脉穿刺等级资质。教材的运用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护生了解临床护理技能的运用过程、原理、标准以及知识拓展,所讲授内容都是护士未来临床护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让护生在心理和认知上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3]。

1.2.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法是以提高临床核心穿刺技能为目标,对静脉穿刺技能训练应选定体验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在静脉解剖实验中,了解静脉相关人体部位形态特征和静脉分支分布规律,每次穿刺模拟人都应认真观察神经、静脉走行与毗邻位置关系等,牢记穿刺部位的静脉长度以及与相关神经、动脉之间的距离,准确把握进针位置、角度、深度等。同时,护生可模拟医院场景与患者沟通,边操作、边口述,在口述安抚患者的基础上,自我模拟讲述如何降低患者血管损伤、如何减少患者局部组织性刺激与疼痛等,提高护生们解剖技术操作以及与患者沟通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将静脉穿刺术的课程融入到具体项目中,以指导教师与护生双主体开展项目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起到辅助引导作用,激发护生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临床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4]。

1.2.4设立“1+X”证书等级资质认证

在等级资质认证上,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统一,以定性标准为主,定量标准为辅,强化考核组成员的主观评判,目的是将护生从不必要的碎片化的理论内容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解剖实验的运用和护理技能拓展上。在静脉穿刺等级认证上,重点以穿刺不同患者的效果来认证临床技能等级资质,静脉穿刺标准要与国家静脉采血标准相一致,我院设定4个等级资质认证:一级是金针穿刺资质认证;二级是银针穿刺资质认证;三级是一般穿刺资质认证;四级无穿刺资质认证。现阶段,实习护生还处于未毕业状态,允许护生在实习初始阶段达不到所要求的熟练等级,当然,金针穿刺资质能力只是对部分心智技能较成熟护生的延伸培养,延伸培养等级符合护生临床技能成长规律。

1.2.5观察指标

对2018级实习护生进行实习后的毕业考核,从静脉穿刺基础知识(占总分20%)、解剖实验过程(占总分30%)、临床穿刺水平(占总分50%)3个维度评估结果,并且与2017级实习护生毕业考核成绩相比较,两批护生年龄、性别、各项考核成绩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2018级实习护生进行“1+X”证书制度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8级实习护生的总考核成绩明显高于2017级护生(P<0.05)(表1);对2018级104名实习护士培训满意度调查,发出104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为100%,满意率为93.70%(表2);在等级认证考核中,以自我推荐认证等级与考核组统筹相结合,在护理教师现场指导下,对老年患者、手臂水肿患者、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基础上,达到快、准、患者无痛、穿刺无感染等标准。通过等级统计如下:12人通过金针穿刺资质认证;27人通过银针穿刺资质认证;65人通过一般穿刺资质认证;无穿刺资质认证0人。

3讨论

3.1指导教材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重要依据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本研究结果表明:2018级实习护生总考核成绩明显高于2017级护生(P<0.05),观察组课程整体教学评价调查满意率约为93.70%(P<0.05),说明多数护生对“1+X”证书制度模式的认可度较高,培训以提高护生核心技能为中心,极大地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1+X”证书制度教学模式成功实现更多依赖于教材运用的成功,也符合医疗机构灵活教学模式特点,不断挖掘《护理解剖学》的潜力,从教材中提炼与细化影响资质认证的指标因素,即将《护理解剖学》各种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标准、操作技术来确定护生临床操作等级,明确临床护理各项等级技能标准,对于提高实习期间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

3.2“1+X”证书制度教学方法突出解剖实验训练

研究结果表明:2018级实习护生解剖实验考核成绩和临床穿刺技能考核成绩较高,说明实习阶段增加解剖实验训练环节的必要性。实习护生在校期间都有过解剖学理论学习与实验经验,强化实行“1+X”证书制度,以静脉穿刺等级资质认证为例,护生们能够重新掌握皮肤组织解剖结构,从解剖实验中学会观察与理解血管深浅,感受不同的皮肤脆、韧、厚、薄以及血管走行,也就是说用解剖学的思维去提高临床技能训练水平,到临床独立穿刺会更加得心应手。另外,解剖实验也是规范技术动作关键期,初次静脉穿刺的护生在解剖实验环节也要注重在模拟人穿刺上的一些小细节,比如:止血带过松、进针速度慢、进针角度偏差等,这些都应该在解剖实验环节中纠正,使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3“双师”队伍建设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保障

解剖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当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理念与模式不断变革,医学教育中最为典型的变革表现为对人文医学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1]。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临床医学导论、医学史、卫生法学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相应的医学人文实践教育[2-3]。但相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因教学、科研、临床任务重及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其在校期间医学人文教育与目标尚有一定差距[4]。医学研究生已逐步走向临床医疗岗位,对于医药代表、医患矛盾、诊疗伦理等现象有自己的认识,如缺乏适当的医学人文教育很容易使医学研究生对现实的医疗环境产生误解。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5]。本文分析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管理及相应的培养政策修订提供参考。

1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虽然医学研究生在读期间所修课程并不多,但相对于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学制短,科研、临床等其他培养任务更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仅有一年理论授课,教学内容多为医学统计学、科研方法等医学研究方法课程,或局部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类课程,对于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较少涉及;专业型医学研究生授课时间更短,在读期间需系统地接受临床医学技能训练,没有安排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时间。而经过系统的临床医学实践,相对于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往往对临床医疗的特点、医患关系、患者心理、诊疗伦理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医学职业精神往往有自己的理解。但在这一阶段却缺乏医学人文教育,无法引导医学研究生深入探讨职业精神与医学中的人文属性。

1.2具有临床医疗实践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相对匮乏

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多具有思政、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具有临床医学实践的教师较为匮乏。这部分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系统讲授医学人文课程,甚至能够较好地承担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本科生的相关课程教学,但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时则因缺乏临床实践,难以向医学研究生介绍临床实际的情况。

1.3国内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

虽然目前的医学教育较为注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也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但因为我国长期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存在“重临床,轻人文”“重躯体,轻心理”的倾向,相关的医学人文课程在教学中一直被忽视[6]。而在具体的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人体解剖学、机能实验学等基础医学类课程,还是内科、外科等临床医学类课程,在教学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关注点多为症状、结构,对于实验动物伦理、遗体的尊重、患者心理等关注不足[7]。从医学院校层面来看,目前对于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还有待加强。而对于医学研究生,他们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是临床实习、撰写学术论文,即使开设了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课程,也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

1.4医学院校校园氛围的影响

医学院校因自身专业的特点,在校园文体活动等方面较综合大学及师范院校有所欠缺,人文学科及校园人文环境、人文素质宣传活动投入经费相对不足[8]。同时,因医学专业课程负担较重、学业压力大,医学生对于各类文体活动等关注相对有限。而相对于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还需要完成实验、参与临床实践教学,对于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更为有限。上述校园环境因素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对策

随着社会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视和临床医疗实践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结合人文素质的培养。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2.1修订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增设或融入人文素质教学内容

在医学研究生理论教学阶段,可以考虑开设高级医患沟通、临床与科研伦理、患者心理等较为实用的医学人文课程,由高年资医师教授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其他医学类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学内容,如探讨女性代孕的伦理、如何告知恶性肿瘤患者坏消息的技巧、器官移植的伦理与法律等。在临床案例讨论分析中,带教医生也应注意引导医学研究生对临床案例中人文素质的思考。如有条件,医学院校应逐步开设艺术赏析、文学鉴赏、音乐治疗、临床心理学等选修课程。

2.2举办人文素质讲座

限于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难以开设过多的人文医学类课程。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状况。通过适当选取当前较为热点的临床医疗案例,探讨在临床中的医学哲学、法律纠纷、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进展中的特点等,帮助医学研究生意识到人文素质在临床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他们对医疗实践中疾病以外因素的重视。

2.3改革人文医学课程考评模式

在考核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掌握情况时,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如辩论、演讲、小组讨论、调查、研究论文、针对临床医疗实践遇到的伦理问题等,也可以采用微电影、角色扮演等方式表演,尽量避免传统“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

2.4重视导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相对而言,导师对医学研究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应尽可能注意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在动物实验等操作过程中,导师应注意引导医学研究生对“3R”原则的重视;在涉及人体实验时,导师应强调关于人体实验的伦理、告知义务、参与实验的补偿等;在涉及临床医疗的案例讨论时,除关注患者的症状外,还应注意与医学研究生讨论患者的心理状态、负性情绪、沟通技巧及相关的法律。医学院校也应定期组织导师参与人文素质培训与交流,提高导师对人文素质的重视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2.5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氛围

医学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使医学研究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环境的熏陶,如不定期举办医学人文征文、影片展、情景剧大赛;组织人体解剖标本纪念、向实验动物默哀活动;定期举办无偿献血、遗体与器官捐献的宣讲、志愿者活动;组织艺术、礼仪、文化、哲学等相关知识的讲座或宣传等。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育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精神。

2.6重视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教育

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定期组织医学研究生参加社区医疗卫生知识宣传、义诊、“三下乡”活动;定期赴基层医疗机构挂职、实习;组织医学研究生参观儿童康复中心、精神专科医院、养老院等特殊医疗机构。通过相应的实践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了解医学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在未来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看到自身的不足,调动医学研究生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静,陈晓阳,韩淑琴,等.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94-695.

[2]梅林,翟建才,王云贵,等.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评价考试改革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5,36(7):27-30.

[3]徐敏纹,王琪,靳蕊,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调查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7):102-104.

[4]郑亚楠,张志花.134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对人文医学的态度和认识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3):123-124.

[5]王寿宇,刘明川,李慧珍,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5,36(6):9-11,15.

[6]陈化,邓蕊,田冬霞.临床医生视角下的医学人文教学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34(12):75-77,83.

[7]郑亚楠,常欣峰,刘民.医学生在人体解剖学实验中的医学人文素质现况[J].解剖学杂志,2016,39(6):758-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