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企业工作总结范例6篇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城市供水;企业统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企业统计工作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它为企业日常经营提供有效的数据,因此企业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好企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成了统计人员面临的新难题。

1、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意义和作用

1.1、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

1)制水总量

指城市供水设施和补压井生产的全部水量。包括水厂自用水量和供水量。

2)供水总量 指城市供水设施供出厂外的全部水量,包括有效供水量 及损失水量。

3)人均年供水量

指企业年供水总量与在册人数之比。

年供水总量:指按企业年度实际供水量加本年度实际节水量计算。

职工平均在册人数计算的范围,仅限和供水有关的户、 供销人员、设备及管网维护人员,各职能部门及水厂管理人 员,但不包括基本建设、第三产业人员、以及相对独立经营 的供水关系较小的公司所属的企业人员。

计算公式: 人均年供水量=年供水总量/年职工平均在册人数

4)有效供水总量

指城市供水设施将水供出厂外后,各类有用户实际使用到的水量,包括收费的(即售水量)和不收费的(即免费供水量)。

5)售水量

指收费供应的水量。包括生产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

工业用水量:指用户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水 量。包括基本建设单位的基建用水量、铁路机车用水量和科 学研究单位及大专院校的研究化验室、附属工厂、附属车间 所耗用的水量。自来水出厂后再送回水厂的生产自用水量和 冲洗厂外管道的用水量,也计算在内。

生活用水量:指居民日常生活与行政、 事业单位、 部队营区、商业及服务等行业的用水量。包括饮食店、旅 馆、理发店、浴室、游泳池、商店、学校、机关、部队等 单位,以及生产基本建设单位装有专用水表计量的生活用 水量(不能分开者,可计入生产用水量内) 。街道、里弄的 生产组织的生产用水,如不易分开时,亦可包括在生活用 水量内。

其他用水量:指不包括在生产用水量和生活用水 量以内的用水量。如农业灌溉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 娱乐用水等。 自备水的有效供水量也应按“售水量”指标的上述分 级统计。

1.2、、企业统计工作的意义

企业统计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具体来说,企业统计的统计信息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数量性。就是通过数字揭示事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数据客观形象,是决策者制定企业发展计划的主要依据。如通过供水总量、售水总量、年免费水量,可以计算出产销差水量、产销差率、管网漏损量、管网漏损率等,如果产销差过大,可能存在的原因,市政园林等公用设施用水量增大,自来水水管存在漏水的现象、用户用水量抄表工作未完成等;二是确定性。企业统计的具体数量关系是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客观反映,统计的量不是抽象的量,是真实的企业经营或市场数据。并以此对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如果任意更改,用一些不可靠的数据,就像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很难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如在企业进行调水价时要考虑居民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的用水量结构,首先要保证生活用水量,分一阶二阶三阶,2005年12月1日德阳市物价局召开德阳市市区调整自来水价格听证会,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对水价调整的意见。同时,按照省政府《关于深化水价改革和加强节水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函【2005】257号)文件中提出的“今年上半年内,凡是实行“一户一表”计量制的地区将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办法”的要求,结合听证代表的意见,市物价局于2006年2月14日又组织召开了德阳市区试行阶梯式水价的座谈会。按照《价格成本监审暂行办法》的规定,德阳市物价局对公司近三年的价格成本核算进行了监审,又有利于节约用水、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调价调价原则,拟定了水价调事方案和阶梯式水价方案上报市政府,并经市政府五届三十三次常务会议审定同意德阳市自来水公司执行“阶梯水价”1:1.5:2。

微利,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 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具体的利润水平由所在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征求同级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根据其不同的资金来源确定。

三是综合性。企业的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原材料进入工厂、生产加工过程及销售等各个方面,以及其他相关的方面和环节。因此,企业统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决策的正确与否。

1.3、企业统计工作的作用

企业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是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部活动之中,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一套完善的统计体制可以及时为企业提供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监督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

2、当前的城市供水企业在统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外部环境

1)、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干部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上,他们认为供水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凭经验加上工作惯性就可以了。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不到统计信息的价值,这一价值已成为生产经营的一个要素,起着其它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2)、现行的统计报表指标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特点是统计调查专业化、统计整理格式化、统计成果指标化。从各种渠道向供水企业布置的报表数多,指标林立,但兼容性差。其结果是上级部门感到数据不够用,供水企业感到用处甚微

3)、供水企业所需信息得不到反馈。各级统计一机构、综合管理部门都直接向供水企业搜集统计资料,而企业所需信息得不到反馈。供水企业统计人员疲于填报表,无暇搜集企业所需资料和挖掘、整理已有资料。

2.2、内部因素

1)重定性,轻定量。供水企业的领导者对一统计一职能的认识简单化,满足于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出现重专业管理,轻综合管理的现象,致使企业统计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统计工作本身职能单一。供水企业统计人员除了在本职岗位上完成各类统计报表之外,基本上不在企业内外进行调查研究。这种统计活动方式,不仅使企业丧失了活力,而且还使统计信息只能是企业经营状况的事后记录。统计指标又是业务指标、会计指标的重复,这使统计信息失去了其导向与咨询作用。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差。有些人认为,统计工作会算加减乘除就可以了,供水企业的统计一机构很少有高、中级统计人员。从统计工作状况讲,简单的数据处理技术就已足够,抽样调查、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统计方法在实际中很少应用。统计人员所具备的预测能力和对数据的敏感性一也被日常琐事消磨殆尽。

3、对供水企业统计工作创新的思考

3.1、提高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完善指标体系

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统计工作提供的数据资料,企业的管理者所做的决策就没有数据支持,因而没有说服力。而现有的统计指标比如:国家和行业的报表现存的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人员、劳资情况;能源损耗状况;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还需增加能反应企业微观方面信息。比如能反应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反应产品获利能力的指标和反应产品用户满意程度的指标等等。以上的指标在企业中的设置率很低,但它却能客观的出反映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

3.2、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深对统计信息的分析

企业中的统计工作,需要一批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和扎实的统计学基础的统计人才来完成。对于上岗的统计人员要严格考核,保证质量。要定期开展统计方面的培训,包括管理、经济、财务和生产工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企业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管理和网络技术,加速对信息的整理、传送和分析。提高数据的质量,深度挖掘信息资料的利用价值。

3.3、统计技术创新

创新企业统计方法需要企业能够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产品来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企业在采用信息技术时候,需要在统计部门大力的提倡计算机中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在统计人员中宣传数据库系统的优势之处,并且要努力的让数据库系统取代传统的统计方式。数据库系统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他在存储、统计的功能要远超于手工统计方式,所以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认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时刻的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统计工作上,要利用先进的统计技术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让数据相比以往更加的真实、准确以及规范化。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根本追求,因此利用现代化统计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这一点,并且还可以让数据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3.4、调查方法创新

统计数据的作用在于调查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为是企业领导制定经营决策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形势逐渐复杂,统计人员仍然单一的采用统计报表的形式来调查市场和统计企业内部经济活动数据,这样做已经显得尤为的落后。因为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统计报表的工作效率不高,并且由于人工手写或者输入,有时会无法避免的出现错误,这样就无法满足企业统计工作求精、求快的要求,所以改变调查方式已经迫在眉睫。这就需要企业需求新的调查方法,扩展信息的来源和渠道。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了解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获知一些有利的消息。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采用抽样调查、项目调查以及报表调查等实用的方式来完场统计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统计工作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5、企业统计工作要关注外部信息管理

我国在新时期了统计相关信息与资料,企业必须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通过对新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将其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以便决策者利用统计数据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另外,由于企业内部信息与市场信息相脱节,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因此,企业一定要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信息变化,根据市场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结束语

统计的创新发展,能让企业更能看清行业本质,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而其超强的预测能力和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是发展统计工作在企业中运用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丽英.新经济时代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01:14-15.

[2]薛梅.新时期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分析[J].商,2013,12:133.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实施劳动定员工作旨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县供电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持续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现就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劳动员管理工作的意义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是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等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劳动定员标准,并推进企业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管理、测算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环节,是提高用工水平和劳动效率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自身的实际,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劳动定员工作与解决县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全面、准确统计分析本单位用工情况和人员配置结构,客观反映工作评价结果,为县供电企业推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二、掌握原则,科学组织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规划,规范执行;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的原则。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县供电企业应科学组织落实本企业的定员管理工作。在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职责分工明确

为加强定员测算工作的管理及应用,保证测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职责,县供电企业应专门成立定员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劳动定员测算工作由定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小组根据台帐内容和设备管理权限将任务划分到各部门负责人。设备统计中产权归属及统计期间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确定。

2.确保测算基础数据的准确

县供电企业劳动管理专工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劳动定员工作计划,并下达数据的维护、采集工作任务。在下达工作任务时领会分析上级文件精神,分析指标用途,从而形成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范围等要求,对数据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认为有可能在日后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数据,如历年配变容量增长率、售电量增长率、管辖区内GDP相关数据等,一并下达统计任务。任务下达是劳动定员贯标评价基础工作数据统计的前期工作,如果工作不够细致,将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如果对扩展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将可能导致多次下达统计任务,影响工作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采取“双重关口”审核数据,相关责任部室对数据的审核工作,是第一次对数据进行把关,是杜绝数据错误的关键一步。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对此前发现的错误,不予考核,但如果审核工作中出现问题,将列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这样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第二次对数据把关应由县供电企业的生产、营销和企业管理职能部室共同负责数据。这样一来将大大弥补劳动管理专工在装备管理中的不足。

3.准确分析做好分析报告

县供电企业在准确采集数据后应以上级公司下发的统一测算标准进行核算。在定员测算基础上,做好定员分析工作,将分析工作的重点放在设备技术立平、机构设置和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形成质量保证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对一定时期内定员测算、分析、应用、自我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分析,系统总结,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阶段性工作的成果真实地体现出来,做好分析报告的编制,将大大提升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水平。目前在县供电企业中存在着重结果轻分析的现象,只是将分析滞留在测算人数与人数的简单对比的层面,不能更深入地去查找附近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源,由此大大制约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的持续发展。县供电企业应将定员分析与县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工管理、体制建设等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严格分析报告的编写,确保报告质量。

4.做好劳动定员自我评价工作

县供电企业将定员分析报告与定员工作自我评价有机衔接,通过定员分析报告反映定员自我评价的结果,同时,加强定员报告分析结果的应用,从而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推动劳动定员标准贯彻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县供电企业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分析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的实际,加强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推进劳动定员管理规范化。

5.充分应用评价结果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范文3

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大多数供水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亏损现象,由于供水企业水价形成机制缺乏完善,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涉,城市管网的改造等因素,直接影响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供水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存在一些不足,成本核算的基础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采用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供水企业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由于其中的固定资产价值和费用范围规定的不够明确,给工作人员带来困惑,致使成本核算不确切,因此,要研究供水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方法要和国家会计制度统一,便于实际操作。

二、对供水企业带来的重要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进行了系统规定,重点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这也是会计改革的一大内容,公允价值的应用和计量是准则修改的一大环节,公允价值模式顺应发展的趋势,对反映供水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会计准则采用后进先出法及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规定,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法,更好的反映企业长期经营的状况;新债务重组,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并将债务重组收益纳入营业外收入,对于用实物抵债的状况,可以将公允价值引进,作为计量的属性;新会计准则将原先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修改,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可以有效反映出其对未来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准则改革的内容:合并报表的基本理论,其合并理论发生了变化,从母公司理论转向实体理论,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化,中国的供水企业都是统一控制的合并企业,不代表公允价值,新准则的出台,对供水企业合并报表利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阻止个别供水企业利用若干分离子公司,将持股比例缩小,将经营不好的业务从合并中去除,进而粉饰企业集团的业绩的行为,阻断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伎俩。

三、供水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1.分类核算成本费用项目。

现阶段的相关制度规定了供水单位的成本核算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经营,另一类是公益服务,供水企业的成本费用项目不能包括供水单位发生的所有成本,即不能将和供水经营不相关的费用纳入供水成本中,进行企业经营成本核算,要将成本项目费用和期间费用进行合理的划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将真实且完整的原始成本资料作为依据,将发生的费用计入成本,应该计入的成本不能遗漏,不该计入的成本一定不允许计入,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应该计入,而供水企业超编人员的费用则不应计入;会计核算人员要结合各种成本核算原则,进行严格成本核算,将供水企业生产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划分为制水成本、税金及期间费用三大项目,制水成本是合理的支出,一般分为直接工资、福利费、材料、修理费等六类明细项目;期间费用成本是合理的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税金是供水运行成本的税金,上述各供水项目之间不能混淆;公益服务成本采取一定方法进行合理分摊。综上所述,只有通过项目分类核算,才会获得准确的会计数据,进而总结财务管理经验,掌握水价成本费用的组成,形成完善的供水成本核算体系。

2.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要积极建立供水成本控制体系,并加强监督、分析和考核制度的建立。对供水成本开支要做到预测、控制和分析,分析出核算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对成本控制目标的业绩进行评价,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出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案,管理人员要制定科学的考评奖惩制度,并将考核内容进行细化,例如:对于供水成本的分摊、单项工程的结束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制定的奖惩制度要结合企业实际,做到因地制宜,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像电话费、办公费等,要适当调整;对于企业内的维修材料、物资领料卡等的控制要计入本月月度考核中去,同时还要将财务评价指标纳入考核中,财务分析要遵循科学、实用、可比、全面性原则,凭借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动态、静态财务指标,反应供水企业的经营状况。

3.建立责任成本中心。

现阶段,我国供水企业的总成本呈上升趋势,因此,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发展和运营,就要从成本中收回运营成本,从利润中获得投资成本,所以,要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人员要立足实际,建立责任成本中心,确定成本控制总目标,健全水价成本费用组成,做好企业总体规划,培训员工,提高员工成本核算意识,实现全员控制成本的目标。

四、结语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范文4

据国家有关经济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请记住我站域名/]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以上。比如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据有关部门预测,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为32.2,城镇人口2137万人(全省总人口为6596万人),到2020年湖南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2,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3640万人(届时全省总人口将达到7000万人)。为实现供水这一重大发展目标,必须与时俱进,按照同志"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通过规划宏观调控,强化依法监管,政策积极引导,促进有序整合,着重突破影响各产业快速发展的制约瓶颈,开创水务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一、建立供水事业全面发展新格局,积极谋求发展新思路

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作为小康社会标准之一的城镇供水的发展水平,必须在发展上与时俱进,谋求发展新思路,建立水务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1.适应"三化"进程,不断提高供水普及率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也要求供水能力相应增长,各供水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短(20__年)期、中(20__年)期、长(2020年)期发展规划。

比如,据有关部门统计湖南省城镇供水到20__年全省用水普及率要达到86.5,用水人口达到1010万人,年供水总量要达到410100万立方米/年(其中生活用水113490万立方米/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73万立方米/日。20__年,全省用水普及率要达到91.0,用水人口达到1190万人,年供水总量要达到493550万立方米/年(其中生活用水136000万立方米/年),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1750万立方米/日。2020年,全省用水普及率要达到99,用水人口要达到1550万人,届时年供水总量达到676100万吨,综合生产能力要求达到2400万立方米/日。要完成如此巨大的供水建设量,必须拓宽供水建设融资渠道,采取各种办法搞建设,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2.满足人民生活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在供水普及率、供水总量发展同时,要保证供水水质、服务获得同步发展,达到小康社会对用水服务的要求。

保证优质安全供水,要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三级检测制度、增加水质检测项目。要充分发挥中国水质监测网中心站的辐射作用,提高水质检测水平。城市供水企业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在保证社会效益前提下,努力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原则,树立服务意识,通过实行"一诉下岗制"、"供水服务监督、社会举报奖"、"聘用社会监督员"等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和社会效益指标的考核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推广供水服务承诺,要加强对二次供水的水质管理。供水水质要有超前发展意识,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要逐步建立分质供水系统,发展直饮水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水需求。供水安装、维修、水费抄收等服务要强化服务理念,全面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通过服务创造价值,树立企业品牌。要通过开发语言服务系统,建立供水信息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及时向市民提供供水状况、水费查询、水质公布、停水预报、网上申请、网上投诉等快捷、简便、周到的服务。

3.转变发展观念,推动"城乡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两个发展战略

我们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发展规模与格局,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瞄准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小城镇等广阔供水市场,主动送水上门,拓展供水市场。在发展农村供水市场上,可通过建加压站、远程输水予以实现,尽量避免"小而全"的重复水厂建设。在农村供水价格上,价格管理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价格杠杆鼓励城镇供水企业主动供水,农村城镇居民主动用水,全面改善农村用水卫生健康状况。另外,由于供排水在技术、设施、收费上的密切关联性,各地政府要制定相应政策,积极鼓励上水、下水联姻,通过联合资产重组,推动供排水一体化战略的实现。

4.利用产业优势,积极推动供水业、三产业两个产业同步发展

在保障供水主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利用供水企业现有的品牌、人才、技术等优势发展供水三产业。发展供水三产业能为供水主业分流富余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产业化链、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有利条件,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得到有效提高,广大供水用户也将间接受益。只有把供水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新兴工业看待,利用现有优势大力进行资本运作,供水发展思与经营思路才能取得新的突破,供水企业发展的领域才能得以拓宽。当然,在支持发展供水三产业的同时,要防止投资走入"多元化陷阱",也要防止供水企业利用垄断地位垄断供水工程建设、原材料供应等竞争市场,要积极制定政策,实现有序竞争。

二、全面引入市场机制,不断谋求改革新的突破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供水行业的改革核心就是要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竞争机制。改革可主要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是经营机制的改革。

1.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在产权多元化上取得突破

总结近二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经验教训,产权主体多元化是国有企业改制

的根本出路;要按十六大报告要求的,为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供水企业由各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突破现有资产管理、人事管理、行业管理相互割裂局面,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的供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为建立良好的企业激励体制和约束体制,推动政企分开,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各地供水企业要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建立投资多元化的资产管理格局。通过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构筑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业经理等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防止国企"一股独大"的局面,才能保证供水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决策,健康发展。深圳市将深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45股权向外商转让,引入战略伙伴,改善股权结构,此举已获得中央高度肯定。另外,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10—15年内,中国将出现10—20家全国性大型水务集团瓜分国内80水务市场。比如目前的中法水务、北京首创股份公司等,已在沈阳、成都、马鞍山等展开实质性产权和经营权收购,各种形势表明,新一轮水务竞争已经来临,这就要求我们各地供水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适应新的竞争。2.积极推动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在经营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企业应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制度,并改革用工制度,企业职工中不再有全民固定工、集体工、合同工等身份界限。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依法自主决定招聘职工,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强制企业接受人员。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确定。用工人数,实行定岗定员,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要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凡具备竞争条件的岗位都应实行竞争上岗。对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及未竞争到岗位的人员,企业应对其进转岗或培训。各供水企业应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按规定开展职工技能鉴定,不服从转岗分配或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企业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要改革人事制度,按精干、高效原则定岗、定员,减少职能部门和管理层次。企业内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定期考核,并实行岗位任期制,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为主的基本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效变酬变。岗位工资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特贴工资四部分组成。岗位工资标准应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挂钩,企业员工工资总的增长要低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的增长,形成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应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职工采取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分配。对经营者在股份制改造时可采用"经营者持大股"的原则,实行管理层收购(MBO)。在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地、洲市供水企业,可推广经营者年薪制,也可试行期权、期股等多种激励形式,同时应加强对其严格考核监督。

三、全面开放供水水务市场,谋求供水产业开放新局面

供水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要求,就是要全面、大胆地开放供水水务市场,谋求供水行业开放的新局面。

20__年11月,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和国家计委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自来水厂、管网(大中型城市保持51控制权)均属于鼓励外资投资项目,这标志着自来水市场已基本全面开放。为拓宽供水建设融资渠道,推进供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速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设备,全省供水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将水厂建设、管网建设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引入外资,改组国有供水企业。在引入外资方面,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贯彻20__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杜绝在供水建设经营上采用固定回报或变相固定回报等合作形式,要严格按照公平竞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经济原则开展招商引资,实现有序的开放。另一个问题是要拓宽"外资"定义,对外国资本、国内社会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同等对待,不存偏见,不设约束。供水行业开放的另一个领域是供水的管道施工、制水药剂、水表、管材等经营市场。要积极引导国有资产从这些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要禁止城市供水企业利用其行业地位和特点垄断这些市场,更要防止供水企业将主营业务利润转移至辅业,提高供水成本。开放这一市场的重点是供水工程建设市场,各地政府要运用建筑施工招投标办法予以规范。在开放这一市场,进行主辅分离时,要按20__年11月1日日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八部委颁布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等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在资产处置、土地转让、债权债务处理、劳动关系上予以突破,全面实现"两个置换",实现主辅分离,改制分流。

四、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积极谋求供水经营、管理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1.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工作。

各地的供水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供水技术成果,积极推广新材、新设备、新工艺,降低药耗、能耗、漏耗。可依托中,城市大型水司和相关大专院校,建立全省性供水技术研究中心,加大供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力度。供水企业应适应"信息化"趋势,加快供水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力争用信息化改造推动传统供水生产的升级换代。要

逐步在大中型供水企业内部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和人力资本开发机制,推行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管理模式,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2.建立和完善水价调控管理机制

要根据《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国家计委、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城市物价管理部门要根据城市供水企业提出的水价调整申请,认真核实供水企业提供的调价数据,确定合适的调价幅度,提出调价方案,并做好调价的组织工作。水价调整方案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并认真落实听证会制度。水价调整要为供水企业全面导入市场经济奠定基础,水价调整可以一次到位,也可分步到位,但各地方政府不应以其它理由来缓调或不调整水价。要依法取消搭车在水价上的各种收费,切实减轻用户负担;调价后的资金用途,应有明确详细规划,应加强审计监督。

3.推动"依法管水"工作

自来水是商品,城市供水企业应与用户签定《供用水合同》,同时应加大"水商品"和"水资源"的宣传,加大水表环境的整改力度。对拖欠水费的用户,城市供水企业应依据建设部和省政府《城市供水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采取催缴、追缴,各地政府要积极支持供水企业按《供用水合同》追缴水费的工作,不得将免缴、缓缴水费作为优惠政策使用,更不能借"维护社会稳定"名义随意干涉供水企业的水费收缴工作。

城市供水企业按有关规定,应加快"一户一表,抄收到户"工作进程,到20__年要基本实现抄表到户。在现阶段,对新建或改建的住宅给水工程,必须达到装表到户、水表出户、计量用水的给水要求。给水工程竣工后,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供水企业有权拒绝供水。对于"一户一表"改造的费用,应采取用户、供水企业、政府合理分担的方式解决,并将其纳入水价调整考虑因素。

4.加强管理降低产销差率

产销差率是关系供水企业效益最关键一项指标。目前,全国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普遍偏高。比如湖南省加权平均产销差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将产生800余万元直接经济效益。因此产销差管理有必要作为供水企业的专项管理工作来抓。降低产销差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要提高出厂流量的计量准确性,要用仪表对比和容积标定两种方法对出/—流量计进行标定。二是各种水量数据要实现标准化统计,对供水企业自用水、消防、绿化、环卫等用水均应装表计量。三要按国家规定,对服务超过50年的城市供水管进行更新改造,采用钢管、球墨铸铁管等新型管材,淘汰水泥管等不符合规定的管材。四要提高管道维修及时率,实行"供水110’’社会联动,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市民主动报漏找漏。五要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对供水管网进行查漏。六要加强营业结算水表的管理,坚决杜绝新的不合格水表进入管网,同时要定期开展水表普查和计量检定工作,改善水表环境,提高抄表准确率。七要加大供水稽查和执法力度,供水企业应主动配合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供水执法队伍,严厉打击偷盗水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供电企业 划小分配单元 探讨

近年来,供电企业不断加大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水平,但仍然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人员配置不尽科学合理,存在结构性缺员与冗员问题;二是员工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绩效考核缺乏针对性;三是薪酬激励机制僵化,内部分配单一;四是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作用不强,角色缺位。企业员工队伍“干好干坏差不多、干多干少差不多、干与不干差不多”,降低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各级管理人员不断向上级反映人员不足,需要增加人员,另一方面却反映员工队伍不好带,难管理。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企业各级责任主体的责任不明确,缺乏有针对性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冗员成本与责任主体利益之间脱钩,责任主体缺乏相应灵活性的工资分配自限,没有耕耘好自己的“责任田”,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工作分配主体与工资分配主体不相一致造成的,没有充分运用薪酬激励手段进行引导。在总结分析现行员工绩效管理和工资总额分配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工资总额分配新模式、新方法,把工资总额逐级分解至各级责任主体,加大工资总额分配与绩效、冗缺员等因素的关联,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着力解决企业冗员与结构性缺员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用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推行“划小分配单元”的工作思路和原则

供电企业以“划小分配单元”为切入点,建立工资总额分配规则,将工资总额逐级分解至各级责任主体,加大工资总额分配与绩效、冗缺员等因素的关联。推行“人力资源部门+直线经理”管理模式,授予各级责任主体充分的绩效管理和薪酬分配自,引导各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各级负责人的作用,让“划小分配单元”真正成为各级负责人带好队伍的工具,激发各级责任主体通过提升绩效和减员增效提高员工工资收入水平,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用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推行“划小分配单元”工作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按照逐级“划小分配单元”的原则,企业划小单元至各部门、单位,各部门、单位结合实际划小单元至供电所、班组,以此类推。

2.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的原则,企业要从员工队伍、生产经营管理等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划小分配单元”的工作模式、方法。

3.按照尊重历史、兼顾公平的原则,工资分配既要符合工资分配政策,又要尊重工资分配历史和员工收入水平,同时兼顾公平,提升管理效率。

4.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划小分配单元”工作要坚持循序渐进,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员工队伍稳定。

二、推行“划小分配单元”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职责分工

“划小分配单元”工作涉及各级组织和广大员工切身利益,企业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稳步推进,明确各级责任主体,落实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制定“划小分配单元”实施方案,建立工资总额分配规则,核定与管理各部门(单位)工资总额,协调和解决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做好服务支持,总结经验做法并持续完善和改进。各部门负责执行企业“划小分配单元”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工资分配方案和员工绩效考核方案,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方式、考核等级、考核系数等,充分用好员工绩效管理和薪酬分配自,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组织绩效水平,维持员工队伍稳定。

(二)推行“划小分配单元”的主要内容

在实施“划小分配单元”过程中,企业可将工资总额分配与冗缺员、组织绩效、员工绩效、关键指标、科技进步、安全责任等内容进行有效挂钩,主要内容包括:

1.工资分配与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挂钩。企业根据各级责任主体的实际在岗人数、定员人数或者人才素质总量,按照“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原则核定工资总额,引导各级责任主体积极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素质,主动解决内部结构性缺员和冗员问题。供电企业在统一规范岗位及班组岗位设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岗位配置的共性及个性因素,结合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管理实际情况,建立定员定编配置标准,编制定员定编方案,将定员定编细化到各部门、班组、岗位。在核算人才素质总量时可考虑学历、职称、技能、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胜任能力水平等因素。

2.工资分配与效益工资挂钩。根据各级责任主体主要经营指标(如电量、线损、降本扩销等方面)的完成情况,结合责任主体类型,进行效益工资核定。

3.工资分配与组织绩效挂钩。根据各责任主体年度组织绩效考核结果,结合责任主体类型,核定绩效考核工资。

4.其他专项工资分配。供电企业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针对低收入人员、内部群体间收入不平衡、山区、艰苦边远地区、一线班组等不同情况进行定向分配,对科技进步、先进集体与个人等进行一次性奖励。

5.各级责任主体实施内部二次分配。各级责任主体在征求员工意见、履行民主程序的基础上,确定工资分配和绩效考核方案,将工资分配与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联动,适当拉开分配差距,有针对性地解决“大锅饭”平均分配问题,引导员工积极努力工作,充分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

(三)介绍“划小分配单元”的一些做法

由于供电企业的员工队伍、内部收入分配、经营管理以及所处地域人文经济等情况千差万别,“划小分配单元”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也有所区别,下面简单介绍“划小分配单元”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1.以关键指标或任务进行考核与分配。供电企业把一定的奖金分成营销、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等若干模块,落实各牵头部门组成专业小组对各部门、供电所的关键指标或任务进行考核,并提出本专业的奖金分配建议,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各专业奖金分配建议按各部门、供电所的定编人数下达奖金,各部门、供电所根据考核结果和奖金总额进行内部二次分配。

2.以组织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考核与分配。供电企业根据各部门、供电所的组织绩效排名情况,按照不同考核系数核定绩效工资,并将组织绩效与员工绩效进行有效联动,评为优秀等级的组织可适当增加优秀员工名额,细化员工绩效考核等级,分配系数按区间值管理,适当拉大分配差距。

3.打破身份,优化分配结构。各部门、供电所的岗位工资按定编人数核定,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打破内部各种用工身份,在绩效工资上采取同岗同酬,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分配公平性。各部门、供电所的组织绩效考核结果、关键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不仅与绩效工资总额挂钩,还与各部门、供电所负责人的干部考核进行挂钩,实行排名靠后惩罚机制,倒逼各级责任主体加强内部考核,措施得力,奖罚分明。

三、推行“划小分配单元”的难点与改进

供电企业推行“划小分配单元”,能够充分发挥各级责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员工考核激励,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但在推行过程中仍然碰到一些工作困难和压力,主要难点与改进措施如下:

(一)企业绩效文化不够浓厚

由于推行“划小分配单元”将会涉及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企业绩效文化不够浓厚的情况下,推动“划小分配单元”的工作难度更大,这需要企业领导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与责任管理、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自上而下协同推进,加大绩效文化宣传力度,优化考核机制,通过加大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来提高员工的绩效意识,注重正向激励导向作用,共同营造一种“人人懂绩效、人人用绩效、人人有绩效”的企业绩效文化氛围。

(二)定员定编还不够科学、客观

在运用“划小分配单元”措施解决企业结构性缺员与冗员问题上,供电企业通常将各级责任主体的定员定编人数与工资分配进行挂钩的工作措施,但是目前定员定编管理工作仍不够科学,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定员定编标准和管控机制,各级责任主体的定员定编人数容易受到人员素质、业务量、员工工作态度以及外部环境等诸多影响,造成定员定编人数与实际需求人数存在偏差,从而影响到“划小分配单元”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三)“划小分配单元”的手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划小分配单元”涉及组织层级较多、面广、操作技术比较复杂,而“划小分配单元”的管理模式、手段仍比较单一粗糙,与“划小分配单元”相关的组织绩效、员工绩效、责任传递等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各级责任主体的内部考核与分配方案往往过于简单。因此,供电企业要因地制宜地探索一套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划小分配单元”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加强各级责任主体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帮助各级责任主体提高“划小分配单元”的实施能力,注重经验总结与推广。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供水企业;变动成本;采购成本;隐性成本;精细化管理

供水企业因为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面对着诸多问题和机会,降低供水成本是企业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高点的方法之一,得到了各企业的广泛的运用。做到成本的有效掌控和给企业带来效益,是需要长久探讨的问题。文章从变动成本等重要成本控制,以及采购成本、隐性成本等精细化管理对供水企业的成本掌控进行了分析。

一、掌握“三率”,稳定成本

原水漏失率、供水漏失率和制水率就是“三率”。在一个时间段内真正采用的原水量和处理水厂真正得到的原水量的差额与真正采用的原水量之比就是原水漏失率。在售出相同水量的情况下,原水漏失率越低,要的原水量越少,成本就越低,就得到了控制。在一个时间段内自来水净水厂的出厂水量与原水量之比就是制水率。在生产出等量出厂水的情况下,制水率越高,需要的原水量越少,成本就越低。供水漏失率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漏掉的水量和供水总量之比。企业的供水漏失率越低,需要更少的出厂水量也得到相同的供水量,从而降低了制水成本。努力降低原水失漏率,尽力提高制水率,有效控制供水漏失率是掌控成本的基本方法。

二、掌控成本,注重关键成本

1.控制原水成本,挖潜节流

想要降低供水企业的生产成本。关键在于在控制原水漏失率的同时,正确认识原水结构、减少购买原水的支出。采用一些传统做法,堵坝截流、河中挖河、井中打井,充分发掘提供原水的潜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投入科研创新,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

供水企业应加大对科技节能技术的投入,依靠技术革新,利用变频调速技术、软启动技术的新兴技术,节能动密封填料、微接触轴封等新型材料实现节能目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大节能产品的投入,使管理变得更为科学与准确。

3.改良自动化技术,及时掌握信息

企业加大对自动化的科研技术,对供水网地理信息建设,对供水设备的全面控制和供水信息的及时准确的收集,加强系统操作的无误性,掌握设施系统的运转情况和耗能情况。

三、完善采购制度,把握采购成本

把握好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不仅能表现出企业的现金支出的减少,更能表现出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的减少,得到更高的利润,同时也表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加强。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的好坏与否十分重要。首先要创建公正清廉的招标工作制度,贯彻落实有关的管理规定进行招标工作。然后需要掌握正确的市场动态,了解市场供求关系,提高采购效率。对于供货方与服务厂家,进行实地考核,加大考察力度,保证采购的质量,达到经济效益。

四、成本进行方位划分,实行精细化管理

1.设立完善成本控制责任制

某供水集团公司在明确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上,仔细核算目标成本。将目标分解到有关的职能部门上,确定各个部门各自对成本控制的责任与权力,建立完善成本掌控的责任制度。企业每一年要对经济指标进行分解检测,与上年度的状况相结合,排除个别因素,将各类指标如收入指标,成本指标等,用目标责任书的签订方式发给各个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年终时依据达成的情况实行奖惩制度,构成一个全面的成本掌控系统。

2.创立严格的财务审批规章

所有财务支出都要录入财务预算中,禁止无预算、超值预算支出的发生,所有的预算支出在使用之前都要经过申请和批准。这种方法有益于费用支出前对预算进行控制,面对新变化而更好的确认支出的合理性,可以最大程度的把握预算超支的情况出现。

3.提高汇集、记录、传达、汇总和整理工作

要掌控成本需要数据的对比与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汇集、记录、传达、汇总和整理工作。所汇集和记录的数据要真实有效,准确齐全,这就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收集方式和记录的方法;数据的传达需要快速及时;汇合和整理需要有有效合理的规章来指导进行。这一串的工作能更直观的显现出成本掌控的成效,及时的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五、尽力避开无用支付,重视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主体的行为而有意或无意导致的、存在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与显性成本相比较,隐性成本难以发掘,难以避免和量化。隐性成本存在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大到管理层的决策错误带来的成本大量增加,小到一张A4纸员工用于单面打印还是双面打印。重视隐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把握整体成本。

六、创办出色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核心实力

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一个企业的经营好坏与自身的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关联。当企业有自己出色的企业文化时,企业员工有共同的思想意识,有利于减少企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共同的意识和追求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和和谐,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根基更为牢固。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运转的剂,降低企业内部的消耗,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有效的控制了企业的总成本,才能与社会经济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