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小常识范例6篇

天文学小常识

天文学小常识范文1

每一个以文学为使命和命运的人,没有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但是,究竟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当今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写作?这些问题不仅是缠绕在今天文学家们心头上的云雾,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无数次文学对话和争论――它们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围绕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怎样写作这些主题来展开和结束的。而今,在知识分子写作重镇的上海,曾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20年的学者型作家格非和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的香港作家董启章一起畅谈知识分子写作,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别开生面的新鲜视角。

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知识分子写作

格非: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的普及非常的迅速,到了今天一个人即使不读大学,他也可以通过阅读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这个世界非常多的东西,一个人通过自学也可以建立很好的知识系统,这样的话在大学里我们原来说的知识分子的界定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模糊了。但是我觉得今天来讨论知识分子的定义仍然是有意义的,比如我就认为知识分子首先需要具有某种超越性。什么叫超越性呢?今天的写作者,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境遇在为自己说话,我只代表我自己――我过得很好,我说一番话;过得不好,又说另外一番话――完全不去了解、理解别人。所以今天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分成不同的格局,互相打来打去,目前知识界系统的混乱非常厉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能包容对方,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讨论。大家知道在1930年中国大陆有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讨论就是社会式讨论,比如说这个社会的性质到底是什么,中国应该向哪个方面发展,那个年代组织讨论的人首要的前提是希望不同观点的人都来发表意见,进行一个真正的“讨论”;可是这样的讨论到了今天越来越狭窄化了,每个人属于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价值系统,大家互相攻击对方的短处,这个对立性越来越严重,但是无益于讨论的深入。

我个人要强调的一点是,不管是做研究还是文学创作,我觉得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超越性”:你要超越自身的处境来讲话,不要仅仅从自身出发,比如我是个穷人,我就讨厌一切有钱人,我如果是有钱人就让穷人全部滚蛋,逃出我的视线,这样的情况就很糟糕。我认为文学也好,知识也好,带来的比较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使我们超越自身狭隘的对境遇的理解,让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来了解和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人,使我们变得更加的丰富――这样的诉求,就是知识分子写作里面特别需要强调的部分。

董启章:格非只是大我三岁,但是他是我的前辈了,我是2009年跟格非一起在美国任职的,参加国际写作计划,那时候常常跟格非聊天,他当时谈了很多关于文学、也有关于中国现在的状态、关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当时我听到他说了很多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的担忧,也听到他谈到他写作的计划,就是他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春尽江南》。之后过了不到两年时间,我看到了这本书,记得读完的时候是深夜的一两点,然后我整个晚上睡不着。因为里面很强地表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状态,里面有很大的悲哀,但这不是一个理学上的悲剧这么简单,而是非常真实地把现在社会的问题落实到小说里面这些平凡的人身上。虽然主角是个诗人,但也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一个老百姓,这个诗人的身份在这个小说里面不是很受尊敬的,他被他的太太骂作一个废人,所以这个小说是非常生活化的,反映的是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但是慢慢就会看到周围的事件都跟他有联系,我觉得格非写的人物是跟他特别近的――我不是说男主角就是格非,但是也有非常近的地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这样的立场,但是生活在现在的社会里面,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它,而他想隐居起来也不行,事情都发生在他的周围,他有孩子,孩子要上学……里面也有一些问题不是他能够逃避的,后来越来越发现更加悲哀的事情,所以我读这本书是非常沉重的感觉。

《知识分子论》这本书里面有一个非常简单、基本的观点,是关于知识分子是怎么鉴定的,就是他要在权力的面前说真话。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这个“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我看格非的书就有这种“真”在里面,就是没有必要去回避,没有必要去说好听的话,把自己眼睛能够观察到的现实,曾经经历过的现实是怎么样的,用最真的态度去表现出来。不过说到文学,有一点非常有趣,就是你要表达“真”的东西,却要通过虚构,通过一个“假”的来做到,因为小说怎么说都是假的,是想出来的,本来是没有的,所以真跟假的互动是非常微妙的――怎么样通过一个假的虚构去说出一个真的现实,我觉得这从某种意义上正是知识分子写作的精髓。

俄国的理论家巴赫金有一本书,我看的是英文版,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在英文里“责任”跟“回应”的根源是同一个词。在英文里通常有人跟你说话、有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做出一个回应,就是respons;而责任是responsbility。我由此联想到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者,不正是应该把对时代对社会的“回应”作为自己的“责任”么,对社会的问题做出的回应,对时代的弊病做出回应,这些都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格非:说到“回应”,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的知识分子在过于频繁地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既从自己的境遇出发,又难以克制自己的冲动――这就使得我们今天的“回应”也变得困难,因为这个世界的声音太多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于是大家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举动让自己的声音发表出来。这个可能在大陆不太明显,但是去台湾或者其他国家就非常明显了,这个世界里充斥了大量的声音,所有的人都在说话。举个例子,我开了四五年的车,我开车的时候喜欢听收音机,我记得小时候觉得收音机非常美好,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节目,让我听得入迷。但是我在最近开车的时候听收音机,发现节目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音乐消失了,所有的项目被打得很碎,最多的是主持人在说一些很无聊很低级趣味的话,就算等一下放了一首歌,还没放完主持人又插话进来聊天了。可是虽然话说得多了很多,节目却更不好听了,因为他们的话越说越直接,越说越没有内容。我觉得很多的话需要通过某种寓言,通过打比方,通过很复杂、幽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我通过小说来表达的时候我很高兴,我们可以说话,可以通过理论来表达,但是更多的是通过经验,通过感受性的东西。我个人更喜欢小说的方式,文学的方式,或者诗歌的方式。

这个时代还存在知识分子写作么

董启章:意大利小说家卡尔唯诺,他有一本小说叫《树上的男爵》,是一个想象性的小说,说的是一个少年还没有继承他爸爸的爵位,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弄了一些蜗牛要给他吃,他非常不愿意吃,就爬到树上去了,后来他不再从树上下来,就生活在树上了――但是他的周围环境是有很多树的,他可以从一棵树到另外一棵树。这是一个反叛的表现,他要有一个独立性,因为他是一个贵族,家里有很多的规矩,他也知道有一天他要继承父亲的爵位,就会有很多事情要求他去做,所以他反叛的方式是爬到树上不再下来。但这不代表他不关心树下面的事情,他在上面,但是同时也在参与下面的世界。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本质意义就是在说知识分子的状态:知识分子希望保持一点距离,不应该直接参与到整个世界的事务里面去,而应该有更开阔的眼光;但他也不应该脱离社会,他用自己的方法参与到里面去。

小男爵的这个状态当然非常理想了,但是这个小说后面也有一个比较悲观的结局,就是说到很多年以后,这个区很多树都给砍掉了,慢慢的就没有树了,所以以后再也不可能出现另外一个男孩,爬到树上去,以他的角度来参与这个社会了。所以我们的社会现在就是这样一个局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已经没有树了,大家都要在“下面”挣扎。这就好比格非的三部曲,我看了以后就觉得之前两部小说的背景和现在的第三部已经有距离感了。格非之前的两部可能就是在树上写的,写到最后这一部的时候,树没有了,身处的环境不同了,要在地上写这部小说了。格非,我很想知道你会不会特别痛苦呢?

天文学小常识范文2

一.在课堂上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刚从学前班进入小学,是学习的起始阶段,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只有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有学习语文的愿望。

1、采用直观的教具

一年级语文部编版要求识记的生字较多,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孩子们对于一些抽象的字识记较困难,但对于字与图相对应的识字较为轻松。例如:我在教学象形字“日”时,先将画着太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出示“日”字,让孩子们观察,大家说真像,这样孩子们就轻松地记住了“日”的字形。然后我再将画着月亮的图展示给他们看,再出示“月”让他们观察,他们又认识了“月”字。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记住了课本中的山,竹........和课本以外的“网、羊..............等字。慢慢地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就一下就提高了。

2、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识字

因为一年级要求识记的字特别多,每天都有一些识记的任务。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不在那么浓了,所以我也常常变换方式让孩子们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王”字的时候,就让孩子们猜字谜“一加以是不是二”当孩子们第一次猜不出时,我会我会给予提示,告诉他们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立刻就有孩子们猜出来。孩子们一下子就有了兴趣。我就用猜字谜的方法让孩子们认识了生(牛过独木桥)、雪(大雨冲倒了山)、春(一日,三人一起去踏春)等一些抽象的字。有时我还会叫孩子们自己通过编故事的方法去识记生字。

我还常常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通过游戏去识记每节课中的生字。我会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去查找一些相应的识字游戏,让孩子们玩,如“過独木桥,找朋友”通过这些游戏,孩子们每天上课都有期待,都有兴趣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真正记住了这些生字游戏才会玩得很好。

3、在创造中发现识字的乐趣,从而愉快的识字。

识字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如何制造欢快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识字呢?为让孩子们去发现,去创造,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就用这种方法,如在教学“尘,森,众”然后就叫孩子们去猜“休、鲜”。再接着我就叫孩子们自己去创造字,如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泪,歪”等。虽然有些不是真的“字”,但用这种方法使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很浓,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在互助中培养识字能力

学习是需要氛围的,学习也是个互助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也一直提出互助学习,我常会让同桌的孩子互相讨论,如何记住这个生字,互读互听,互相纠正,检查。也会让小组同学互相比赛,谁能更快地记住,这样既教育了孩子们互相帮助,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当然,在平常的学习中,孩子们有不认识或遗忘的字词,及可以问同桌,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这样,孩子们不仅在互助互学中学会了不同的识字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二、课外识字,方式方法多样。

1、利用校园文化进行识字教学

每个孩子都用一定的识字愿望,只要我们积极引导,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围的文化氛围进行识字教学。在孩子们刚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利用了教室这个文化场所,问问孩子们:教室里的字你能认识吗?是不是好多我们都不认识。那我们今天就做个约定,谁能最快认识我们教室里面的这些字。第二天,真的有许多孩子告诉我:“我认识了好、学、上”等字。在以后的课余时间,我会让孩子们看看教室外墙的名人名言,标语...........。几周后,班上的孩子们识字量大大提高了,直到现在,每天都有孩子告诉我,今天,我又认识了那些字。

2、利用一切可以识字的机会进行识字教学

不光是学校,只要孩子们有识字的愿望,那学习也是无处不在的,有时我会问孩子们,除了在学校,课本上可以识字外,还能在哪里识字?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不已,他们说:“在超市里,饭店里、公交车上、吃零食、看电视等”。只要我们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孩子们的识字量就会越来越大,当然,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还需要家长们的大力配合。所以和家长一起读故事书,也是孩子们每天乐于做的事情。

天文学小常识范文3

【教学片段】认识大、小月

师:你们可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生:一年有12个月。

师:以一个闰年为例,366天。把这三百六十多天分配到12个月,每月大约分得几天?

生:每月大约有30天。

师:我们把366天平均分到12个月,每月分得30天,还余6天。这6天你们会怎样安排?把权力交给你们,试着在你们的作业单上分分看,在相应的表格中画圈表示一天。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作品,选取了其中3种分法呈现在黑板上。

师:这样一来,一年中,有的月份仍然只有30天,我们把每月有30天的月份统称“小月”。有的月份多分得了1天,有31天,我们把每月有31天的月份统称“大月”。

师:黑板上的这些分法中,你更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种分法,因为五月份是我的生日。

生:我也喜欢第一种分法,因为七月份可以放暑假。

生:我认为前两种分法更有美感,因为它很有规律。

师:他提到了“规律”,我们把大月安排在所有的单数月或双数月,这样的排列有规律,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和对称美。其实早在公元前46年,就有人和我们这样分配的同学想到了一块了,他是日历的修订者――古罗马的恺撒大帝,他也想到了把大月安排在所有的单数月或者是双数月,这样一来,又有规律又好记。你们觉得恺撒大帝会保留这两种分法里的哪一种分法呢?悄悄告诉你们,恺撒大帝的生日在七月份。

生:第一种。

师:他也希望自己出生的月份是大月,这样才能显示出帝王的风范。于是保留了第一种分法,把所有的大月安排在单数月。

师:不过我们刚才是按闰年来分配的,一个平年比闰年要……

生:少一天。

师:这一天应该从几月减去?在当时,古罗马帝国会在每年二月的赎罪节上处决犯人,因此二月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

生:在二月减去1天。

师:这时的二月只剩下了29天。后来继位的国王叫奥古斯都,他出生在八月,当时的八月是?

生:小月。

师:就因为这个,他就有了想法(课件播放录音:我是奥古斯都,现在的罗马皇帝是我,和恺撒大帝一样拥有权威,我出生的月份,也要是大月)于是奥古斯都任性地将八月增加了一天,改为31天的大月。这样,每年又多出了一天,多出的一天又该从几月减去?

生:二月。

师:是呀,不吉利的日子,少过一天是一天,这一天又被减在了2月,只剩下了28天。28天的二月出现在平年,相应的把它称作“平月”,闰年时,二月有29天,2月29日这一天被称作“闰日”。

师:现在,他们俩都满意了,可日历上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七、八、九三个大月连在了一起。

师:这样,大月分布的又不均匀了,怎样才能避免这三个月连大?

生:去掉九月。

师:七月能动吗?恺撒在那。八月能动吗?奥古斯都在那。我们只好把九月这个大月挪到十月,把十一月这个大月挪到十二月。这样的大小月分布情况,直到公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历法时,还一直沿用。这和我们今天日历上的分布情况也是一致的。

【赏析】

沈老师在教学时选择的“大、小月研究素材”与教材呈现的不一样。人教版教材是出示了2011年和2012年的年历,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分类整理,以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式发现规律: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由于不是重复排列的规律,所以学生很难分辨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必须借助歌诀或拳头记忆法实现知识记忆。虽然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在理解知识层面上其实是先入为主,变相地直接灌输。当然,因为关于“度量衡单位”这一板块的知识基本是约定俗成的概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无可厚非。

但沈老师的设计却给了我们一个迥异的视野,他把学生带回到公元纪年的起点,让学生化身知识形成的主宰,制订、修订纪年方式。原本枯燥的、硬性规定的计量单位突然鲜活了起来,学生感到原来大、小月的确定过程如此曲折。这样的学习过程俨然是在制作一部关于“大、小月”的传记电影,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常常思考: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数学好玩”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但为什么学生常常难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呢?这值得我们思考。这节课沈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展示了数学的亲和力,拨动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体验数学的好玩与生动,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

本课让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借助“公元纪年史”融入数学教学,将数学文化创生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什么是数学文化?广义的数学文化,除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以外,还包含数学史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这节课的“公元纪年史”其实就是数学史。

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古罗马公元纪年的数学文化在成人眼中是既定存在的,但教师如果只是将它作为史料展现给小学生阅读,学生充其量只是阅读了一个遥远的历史故事,仅仅是停留在了解数学史的阶段。沈老师带领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将既定的数学知识恢复为原始的状态,重新探索计时单位“大、小月”的确立,将年、月、日的数学文化巧妙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知识的再创造。

当学生拥有了把366天分配到12个月的权力时,学生的创造并非毫无章法,无论是按大月、小月、大月、小月……”,或“小月、大月、小月、大月……”,或先“六个大月后六个小月”,都是按整齐的交替重复排列的规律进行分配,符合数学的本质和美学。正如恺撒大帝一般,虽然想体现自己的意志――“七月份是我的生日,我想多一天”,但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任性分配,而是在不违背自然科学和数学规律的原则下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理性思维在发挥作用。这个“把366天分配到12个月”的学习活动,正是对数学文化中“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和“数学史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的良好诠释。

其次,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简单地从年历中获取“大、小月分布”这一知识结果,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了大、小月“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在将来应用时,相信学生对大、小月的分布一定印象深刻,特别是扰乱了规律的7月和8月的分配,学生完全可以脱离歌诀或拳头,跳出死记硬背,实现轻松记忆。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发生数学文化的体验,是单纯观察现代年历所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数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史、创造史,这节课中,沈老师带领着学生穿越时空,经历了公元纪年的产生、变化、发展和应用,让学生体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产生,每一个定义的确认,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辛勤付出,感受其中的道理,从而学会求知和生活。

天文学小常识范文4

一、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1.逻辑顺序不同。汉语和英语在逻辑顺序上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难以理解语句的含义,习惯按照我国传统的文化顺序对英语语句进行翻译。汉语在语言逻辑顺序上注重因果关系,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强至弱、由远及近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而英语中主要借助连接词来构成逻辑,具有巧妙灵活的特性,存在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在时间表达上,汉语为2015年9月27日下午13点30分,在时间单位上由大到小、循序渐进,英语则表示为At13:30intheafternoonofSeptember27,2015,逻辑顺序比较灵活巧妙。

2.语法结构不同。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也不相同,其中汉语主要是由词语、短语和语句结合之间的联系构成语言,体现出意识组织形态特点,“我昨天看见她了”一句中,“昨天”就已经表明了时间,而“看见她”则是对事情的具体说明。而在英语语法中,则需要表示为“Isawheryesterday”,其中“saw”作为动作的具体表达形式,因为描述的事情发生在昨天,需要将一般现在时“see”转化为一般过去时“saw”,以表明这件事情已经发生在昨天。在英语语法中,一般存在多种语法形态,主要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过去时及过去将来时等。在语法结构上,汉语更加注重功能表达,英语则注重形态表达。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策略

1.正确使用英语词汇。单词是英语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和水平。提升学生的词汇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策略。同时,学生在扩展词汇量时还需要结合交谈情境正确使用词汇。例如,英语中常用的打招呼语言形式包括“Hi”“Goodmorning”“Howareyou”“Howdoyoudo”...但不同语言情境下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也不同,其中“Hi”“Goodmorning”适用于两者关系较好时的情境,比较常见,“Howareyou”则可以作为老友重逢时的问候方式,“Howdoyoudo”则说明两者之间还不是很熟悉。

2.重视英语惯用语法。在英语交谈中,俚语和习惯用语比较常用,但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学生通常会按照汉语思维理解俚语,从而产生很大的歧义,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英语学习。在英语中,常见俚语包括smallpotato、bigfish、milkway...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很多学生就会翻译为小土豆、大鱼和牛奶路,的确发挥了小学生特有的活跃思维和创造性天赋,然而其实际意思分别为小人物、大人物和银河。在认清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将那些难懂的俚语和习惯用语结合句子上下文进行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3.区别英汉句式结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句式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很大差异,语言逻辑顺序和句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Itisthefirstdayofthenewtern”一句翻译为“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英汉语序完全相反,英语中由“of”实现了对语序的正确对调。而在汉语中,“这个穿红衣服的男孩是杰克”,按照汉语思维应该翻译为“ThisinredboyisJack”,而按照英语思维则翻译为“ThisboyinredisJack”。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耐心讲解英汉句式间存在的差异,加强学生对句式结构的训练和认识。

4.结合生活学习英语。实现语言的正常交流和沟通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景交流教学,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景联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效结合实际生活,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中购物场景,两名学生一组,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学生A:Excuseme.

学生B:WhatcanIdoforyou?

学生A:Iwouldlikesomepencils.

学生B:Whatabouttheseone?

学生A:No,thanks.Iwouldlikethoseredone.

学生B:OK.Hereyouare.

学生A:Hereisyourchange.

天文学小常识范文5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应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小学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识字课程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后续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了实现小学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微课应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势在必行。

一、将微课应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将微课应用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很容易被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失去识字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微课,可以创设与识字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之中,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微课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将微课应用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在识字教学中,微课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微课可以解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3.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再次,将微课应用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可以提升识字教学效率。汉字博大精深,在识字教学中有一些重点字词,需要学生进行着重记忆。微课可以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汇总到课件之中,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记忆重难点字词时,只需联想日常生活即可,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4.增加R字课堂魅力

最后,将微课应用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增加识字课堂魅力。微课属于新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作为基础,可以为学生展示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等。学生对直观性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当教师应用微课进行教学时,识字课堂的魅力大大提升,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二、将微课应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策略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首先,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应该利用微课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用微课创设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视线,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识字学习的氛围之中。

比如,教师在讲与春天相关的词语,如“大树”、“鲜花”、“草地”、“春风”等,可以创设一个和春天相关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课程导入之前,可以在微课中播放一段春天到来的视频:当春姑娘开始苏醒,春风在一夜之间吹绿了草地和大树,鲜花也睁开了惺忪的眼,在春风中舒展腰肢。在创设情境之后,学生仿佛站立在柔和的春风中,感受那暖暖的春意。在视频播放后,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呈现四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是绿色的大树,第二张图片是怒放的花朵,第三张图片是一望无际的青草地,第四张图片是动画版的春风。在展示图片的同时,教师可以正式导入课程,对学生展开识字教学。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其次,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应该把微课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大部分的汉字都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字词的理解,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教师在讲与天气有关的词语,如“雨”、“阳光”、“云”、“雪”等,应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应用微课,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天气预报,那么天气预报中的字词到底该如何识读呢?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展开与天气相关的词语的讲解,让学生对生字生词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3.进行相似字词辨析

再次,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应该进行相似字的辨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相似字,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区分,教师应该把握汉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的小学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还有待增强。识字课程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后续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微课应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郝瑞芳.造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失利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6,(33):65-66.

[2]蔡艳.让学生快乐识字――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初探[J].才智,2016,(18):77.

[3]王颖.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情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52-53.

天文学小常识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势,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法律的无知进而无畏。要减少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出现,就得对他们加强法制教育。但实践证明,传统的说教式法制教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利用学校的育人平台,将法制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经实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推广。本文拟简要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学校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是保持一致的。因此,为了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制教育逐渐渗透入学校,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接受一定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养成遵法守法的好习惯。又由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处于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法制教育的必然性,因为此时的他们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只有接受了正确的引导,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好少年,才能为他们走向成功找准正确的方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小学语文不但具有教授读书认字的功能,也兼有部分法律教育的功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深度挖掘课本内容来渗透,也可以通过作文课,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来展开。多途径、多方面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既能够在巩固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和视野,还能让同学们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得到学科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双重收获。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可支配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但是孩子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溺爱现象,许多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分百满足,导致他们一旦接受了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快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再加上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当,许多孩子最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面临这些状况,小学语文教学就应当担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不能仅仅为了学习汉字和句子而学习语文,而是要深刻的挖掘语文课门的内容,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中的法制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起到既学习知识又学习做人的作用,从而真正将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内容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其中有一句话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这里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呢?然后让学生自由的熟读课文,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之所以是鸟的天堂就是因为当地的农民不让人们去捉鸟儿们。接着,教师可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学生普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从而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她们不但学会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里的生字生词,还学会了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做的。进而还可以呼吁学生们一起思考“爱鸟护鸟”的宣传语,进一步加深这一法律常识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

(二)通过作文教学活动进行渗透

在小学教育中,作文课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做过或遇到过的点点滴滴的事情,教师再以这些事情为案例进行普及法律知识。例如:为了教授尊老爱幼、赡养父母的法律常识,教师要求学生们写家里长辈的作文。首先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去思考你想写家里的哪位长辈,她/他曾经做了什么事让你最感动或者印象深刻,想想她/他为什么会为你这样做?然后教师先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我们要不要回应长辈对我们的爱?应该如何回应?最后在拓展至法律的角度讲解孝顺长辈、赡养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这样简单的一节作文课,不仅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感受到了家里长辈对自己的爱,从而更加孝顺长辈、尊敬长辈,另外还能让他们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总结再到法律常识的结合,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孝敬和感恩长辈的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写日记,这是很好的习惯。通过写日记,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日记,教师能够洞悉学生心理内部的真正想法,同时,通过对日记的批阅,还能及早的发现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缺点,再通过面对面的聊天和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对他们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学生日记里记录都是每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这些事中必然有一些是能够和法律案例挂钩的,因此,教师在规范学生行为,沟通心里想法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这些案例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加法律知识。

(三)以语文活动为载体进行渗透

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汉字、词语、句型都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和别人进行沟通。因此,在学习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开展语文活动并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我们在学校经常举行的班级讲故事活动。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故事活动,教师先让同学们自由的收集材料,然后由学生们将她们的收集的材料讲述给大家听,接着就由其他的孩子们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和评分。通过大家讲述的故事,学生们自己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守信用的利弊,继而得出要做一个守信用的孩子的重要性。最后教师把诚信和法律知识相联系,告诉同学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以后进入社会要做到的,从而强化了诚信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普及学生法律常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渗透法制教育的目标,继而重新整合教材,深刻挖掘课本知识内容,通过作文教学和日记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经济史

下一篇课堂讨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