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类范例

天文地理类

天文地理类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优势互补;教学策略

在常规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且以教师传向学生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高中生只能被动接受地理知识,无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与潜能的目的。在新课改中,已经有多位教学工作者对这种单一的信息传递教学模式提出了批判,指出教学本是多向的互动过程,教师、学生都有向别人展示个人智慧与分享个人观点的权利。所以,互动、交流也就成为高中地理实施教学改革的代名词。通过观察,我发现高中生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内变得十分积极,而且他们也十分乐意向同伴、教师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每个学生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地理学习优势,而如果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生生、师生的互动结构,那么则可以让学生实现优势互补。

一、实施学生帮扶

每个班级都会有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而且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地理知识板块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个客观学情,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帮扶活动,即将有着不同学习优势的学生组成“帮扶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彼此分享,成为彼此的学习榜样。值得注意的是,实施学生帮扶活动的前提是组成帮扶小组的学生可以彼此帮助,否则,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本班有一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很好,在天文地理知识学习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智能优势。只要我提出几个观点,指出学习天文地理的学习方法,这个学生便可以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在同类题目解答过程之中。但是,这个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学习毅力比较差,所以在学习自然地理时,常常会因为对各个地域自然地理知识的记忆混乱而出现问题。针对这个学生,我为其选择了一名擅长分析自然地理知识,但是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为“帮扶同伴”,希望他们能够彼此学习,互相扶持。

二、组织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活动一直都是高中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却由于分组的随意性导致小组学习要么成为优等生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要么会成为个别以优等生为主要成员的小组展示小组智慧的途径。可以说,不科学的分组会导致中等生、后进生无法参与地理学习,将会限制这部分学生的地理发展。为了让高中生实现优势互补,教师所组织的小组学习活动就必须要坚持“隐性分层,显性分组”的原则,教师也应随时观察,检查小组学习是否有利于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才华。就如在“地球表面形态”一课中,我便以“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的方式来组织了小组学习活动。优等生需要担任组长职位,引导本组成员分析地球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总结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并结合板块运动、火山、地震等具体案例表明观点;中等生需要尝试根据“组长”的启示分析具体案例,结合图表信息总结结论;学困生则需要认真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与结果。在探讨中,学生也应有明确分工,做好记录、总结、分析、数据收集与筛选等学习分配工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小组学习活动。

三、重视分享交流

除了以小组学习活动来让学生加强交流之外,教师还应以“自由分享”扩大学生的交流面与互动范围,使高中生在分享与交流中扬长避短,展露魅力。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高中生的互动与交流还应延伸到课后探究与实践学习等多种活动之中,甚至可以借助于网络交流来增加学生分享与交流的途径与方式。就如在“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一课中,我便鼓励学生利用周末与节假日时间调查本地地形以及本地的交通线路分布情况,分析本地地形与交流线路结构特征。由于本轮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很强,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周期,所以我并没有规定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讨、自由分组、自行设计实践计划。在实践调查过程中,高中生也可随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实践进度与心得,还可相互请教与询问,在交流中解决实践难题。总而言之,让学生实现优势互补,一定会伴随着大量的合作活动,教师要做的便是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丰富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另外,教师也需要向学生阐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让高中生抛弃错误的学习观点,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分享中享受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舒建秋.高中地理“1+2+1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天文地理类范文2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探析

(一)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启发式实践教学模式缺失

古时候,对于博学人才的第一评价就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学科发展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驱动力。而当今,在高中院校领导、教师并不注重地理学科建设。学生更是为了应付考试,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根本不去探求知识背后的巨大实践意义。教师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强制性的灌输理论概念,不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育,更没有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基于形式化和应付化,完全违背了学科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黑板模式下的地球仪效应,教学缺少适用性、实践性

在许多高中院校,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手段落后,基本上是黑板模式下的地球仪效应,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在整个课堂进程中没有主动权,教师为了教学进度,盲目的推进教学,完全忽视学生是否消化理解,更不在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激发。教学手段单调不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能在课堂上呈现生动立体的内容情境,学生往往听不懂、无法感知自然地理的魅力。在很多内容上,脱离现实生活,大大降低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重点时,以考试为基准,而不是强调这一知识结构的现实价值。除此之外,教师忽视课外实践教学,高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深入户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才能够理解地理相关知识的内涵,才能够感知地理课堂中呈现的实物。有关天文地理知识,只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深化。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综合教学素养,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有效教学

针对教师教学观念及综合素养低的问题,各高中院校应完善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理论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摈弃传统的应试的强制性教学理念,将激励理念引入课堂,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在内驱力,促进个体的健康快速成长,从而实现教学的有限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和独立性潜能。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信息技术,通过系统软件和网络平台创设情境,通过网络及真实场景的再现,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消化。开展一系列的实践课外教学,让学生深化社会实践,将所学的内容有机地与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感知天文地理,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思考与探索。以此,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不断丰富生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传统卷面式的成绩考核学生的机制,已然不符合时代评价人才的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种评价机制的片面不合理性日益暴露。在当代多元、多样、多险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学生多元智能的评价日渐突出。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多种评价标准,对学生智力、语言、品德、情感以及动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传统的分数评定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有失科学性和客观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应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科学公平健康的评价,促进其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在实践过程中,高中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手段的呈现。其科学性在于学科理论的客观性,其艺术性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塑造上,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客观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生潜能的激发与觉醒,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其真正的本质内涵。

作者:张立伟 单位:大庆市第四中学

第二篇

一、立足于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阶段地理所涉及知识范围广,学科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大气、温度、海洋、陆地、矿产资源等等,此外还包含农业、工业、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对环境知识阐述的较为详尽。新课改下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发现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元素,通过课前备课巧妙地将环境教育融合到课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是对大气环境破坏的行为,哪些是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堂共同探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欲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也比较多,教师应根据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人口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人口调查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机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环境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于学生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模式转化。就目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而言,地理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将地理课本基础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发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自身做起,加入环境保护队伍行列,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设施优化改进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应以多媒体为平台,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放映幻灯片或者视频的的方式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更能牢固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加深记忆,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高中教师应打破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的束缚,深刻理解新课改理念的重要内涵,积极创新地理教学新方法和新模式,充分将环境教育融合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课堂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及创造能力,对地理学科知识尤其是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进行共同探讨,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这样可有效地增强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参加更多的有关环境教育的活动才能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真正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除了在完成课堂环境教育渗透教育工作外,还应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发现课本中所没有提及到的环境问题,进而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环保意识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教师还应积极联系学生家长,让学生家长也参与环境教育中,多方面、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思想觉悟,进而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生活习惯。同时也能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接受环境教育知识。

四、结语

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出了笔者的几点建议和看法,以期能够对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引起共鸣,共同参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渗透研究工作,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杨志攀 单位:福建省泉州一中地理组

第三篇

一、立足学情,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按照相关教育改革的精神,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革新教学思维,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挖掘和利用学生资源,实现教学相长。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者缺一不可,并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要落实三维的教学目标,但是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事情情况,对于薄弱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积极强化。学生之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落实分层教学,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还必须精心设计,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和针对性。高中地理的教学难度也是比较高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学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高中地理课,并从中掌握相关的能力,提升学习的效率。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会反思教学

现阶段,很多的高中地理老师还是没有转变以往的观念,对课程教学不够重视,高中地理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导致高中地理的教学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很多的教师轻视高中地理训练,也没有给予学生详细的指导,教学形式呈现出“放羊式”的模式,使得高中地理的课程教学停滞不前。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从思想上给与高度重视,在实践中认真的落实和执行,只有这样,高中地理的教学状态才会改变,学生才能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发展,学生才会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要开动脑筋,要学会反思,反思学习现状和教学方法,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及时修正,确保优质高效课堂的实现。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来说,还可以适当的拓展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丰富高中地理的学习形式,不断的提升高中地理的学习层次,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展开放式授课,优化教学评价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和辅导性材料,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就决定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选择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和地域性,所以要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开放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各学校应该认真的研究本校和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强化校本高中地理课程的研修工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教学过程要关注学情,做到梯度授课和分层教学,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应该让学生清一色地去吸取某些知识、技能等,而是应该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去琢磨、去研究、去发现和去探究相关的高中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还要及时的做出评价,评价应该以鼓励引导为主。

四、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天文地理类范文3

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使旅游知识更加深刻、更具吸引力。编辑《人文江南》时,我先从大家熟悉的江南周边城乡写起,然后选取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员通过历史了解名胜,既扩展了知识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如在介绍扬州名胜史公祠、梅花岭时,我专门加入了《史可法守城》的历史故事。在描述这些发生在江南的历史故事时,我注意做到“六不”:不戏说、不媚俗、不荒诞、不偏狭、不哗众取宠、不以讹传讹,力求从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采用正面、主流的观点,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景史结合、明理启智的目的。编写教材除了内容丰富准确之外,还要讲究文采。

笔者在教材的风格上,追求散文诗的韵味,力求隽永上口、宜于朗读,使学员阅读时,获得美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导演。旅游文化课每周一次,共90分钟,而备课往往在一周前就要开始。直到上课前的几十分钟,还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大幅清晰的地图。备课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确定重点,选取辅助讲课的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这时,我的角色就从“编剧”转为“导演”。

备课过程中,包含着枕上的构思推敲,网上的查找遴选,多媒体的设计制作……可以说,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天功。为讲好《常熟•风尘柳如是》一节,我一早便乘长途汽车向常熟市进发,几经辗转,找到虞山西南脚下的柳如是、钱谦益墓地。又来到尚湖风景区寂静的拂水山庄(仿当年的钱柳故园),在一片清芜幽远的情境中遐想当年柳如是的生涯苦旅。回来后,将一路拍摄的照片,配上昆曲《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唱段制成幻灯片播放。课堂上,学员们一边欣赏着图片,一边聆听着我的解说,仿佛置身实地,意犹未尽。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还经常需要准备道具。

如讲“热带雨林”一节时,我把从西双版纳买回的红木小象带上了讲台;在讲《太仓•四王领画坛》一节时,我在课堂上展示了摹古的《秋山图》。有计划地把科学性、知识性内容融入相关章节,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旅游知识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衣食住行、生物建筑、戏曲艺术无所不有。将其分散到一些课时中,还会使课程具有实用性。如讲《湘西猎奇概况》一节时,我把山地景观的类别、特点、分布、代表穿插进去;讲《山水盈盈概况》一节时,把钱塘大潮和“河口现象”结合起来;讲《黄河腹地》一节时,又补充了各代帝陵的相关知识。

因为每堂课都能带给学员们不一样的精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诠释得淋漓尽致,旅游文化班越办越红火。

演员。走上讲台后,教师又变成了演员,按照已编定的剧本,沿着导演设计的戏路,把美景和故事生动地展现给学员。讲课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达到饱满、兴奋的状态,以此感染学员。此外,还要注意发挥语言的魅力,通过调整、变化语气、语调和节奏配合讲课内容。如《神秘滇西》一节,在讲到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回绝日军司令官的劝降信《答田岛书》时,我激昂悲愤地诵读并讲解全文,让学员充分感受到张问德震古烁今的抗日激情与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听得热泪盈眶,教室里一片肃静;在讲《山水盈盈概况》一节时,我又用柔缓的语调吟诵宋人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使大家体会到浙江山水如同少女眉眼般的清盈灵秀。

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发挥学员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如结合当堂所讲内容,请学员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播放他们制作的诗作和图片,或请学员回忆青年时代野外工作的风采趣事,亦或配以诗词朗诵、京剧清唱等等。让学员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地得到提高。

天文地理类范文4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则源自于执教者深厚的人文素养。教师要真正深刻地理解课文,没有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不可能因此延升多元化的理解。因此,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语文老师读书要广博,不仅仅限制与教学业务类的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观涉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有了知识功底,成为一个博学鸿儒,丰富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解读语文自然游刃有余。阅读积淀远比教学技巧更重要,学养深积淀厚的教师,对语文的解读比一般教师要来得快,解得透,旁征博引,使学生能更加快速的消化。

二、多重身份

学生与语文之间的对话,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去读,去理解在于教师以什么样的身份去读,去领会!一副作品在没有选入教材之前,它本身就承载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思考、情感、态度等。我们需要与作者相识、相知。作为读者,必须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沉浸到课文意境中,细细读,慢慢品,在读中细细品味。它的思路、文脉,语言的魅力、风格、和表现力在哪里,他(她)为什么要写,作者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化的理解就出来了。我们自身的身份是教师,就是要把课文当作教材来读。把课文当作教材来读,是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来思考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普通读者的读懂内容。作为教师来读教材,主要是从课文中找出教学证据,这些证据,语句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研讨,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阅读中,我们必须聚焦教材语言,在阅读中关注课文内容和语句表达之间的组合意义,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观点是运用怎样的语句形式表现出来的,以及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语句形式"来表现的道理,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师者的义务。从教学价值体现上来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两个问题。从帮助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接受,这才是教学目标,也是体现教学价值的地方。每重身份便是一元,运用好身份也是对理解的多元。

三、积极反思

天文地理类范文5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分层不是说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前提下进行。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从身体到心智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形成,同时也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及擅长的一面。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气象地理等各部分内容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在学习中能精通全部内容的学生是不多的,而每个学生却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分层教学就是要在这一方面展现学生的个性。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个体在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身心表现,而初中阶段的个体正是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科学学科,更多注重的是对单独学科的深入理解,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度,个体之间的身心差异完全服从于教学成绩这个共性目标。在分层教学中,学生的身心会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部形成层次,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所了解,同时能够掌控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学科熟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此,不仅学生能够受益,教师也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反过来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分层递进法实施要求

分层递进法的实施应该按照学生、教学目标、实施方案、评价标准分层来进行。

1.对学生的分层要动态化、客观化

每个个体在学习中不可能止步不前,前期对学生分层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必须对学生进行再分层,以便教学目标的调整和实施的开展。如一段教学后,以前不擅长物理的学生,通过学习,后来感兴趣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必再过分强调这类学生的物理,而应该强调综合发展。

2.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目标

分层教学法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个体在预期内都有进步和提高。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学生才是整个教学的主体。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授科学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实施方案也应该分层次,应该注重学生的方方面面。

3.把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天文地理类范文6

要搞好教学工作,师生之间交往必须建立在和谐融洽的基础上。只有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才能得到落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一个赏识表情、一丝甜美微笑、一句鼓励话语就给学生带来了快乐,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对这方面的反应越强烈。尤其是幼儿阶段,教师的爱抚、赞赏、表扬,常常使他们激动不已,让他们为之自豪。

在我们保育院就有用一朵朵“小红花”或者一面面“小红旗”来鼓励学生的良好传统,得到了“小红花”的学生心情愉悦,学习积极性倍增,没有得到的学生便会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听讲、努力争取。在与学生对话时,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弯下身来,用商谈的语气进行交流,相互尊重彼此的个性,教师要经常用“你能说好”之类的话语鼓励学生,使学生消除顾虑,有话敢讲;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等等。这样,老师总是能在感情上得到学生亲近,工作中得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做起事来事半功倍,生活快乐;相反,师生关系冷漠甚至僵化的,教师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弄得事倍功半,身心疲惫。

二、情感互动,提高效果

教学中师生的合作是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教学的主导”,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在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发起人,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达到情感上的互动。例如,在课堂上,我们不要固定在“课本”的教学模式上,更不要一味追求“高分”的教学方法,应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与学生一起互动。如用“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来提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还可以走下讲台参与其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既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有时教师不能体会的,学生能体会到。

这样一来就不只是教师在教学生,学生也在教老师,让师生都有收获。而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双方都得到“实惠”。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堂游戏、课外活动或户外活动和学生相处,一边活动一边交流,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做到如师如友,亦师亦友。如及时关心身体有恙的学生,给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一定的辅导和鼓励,给留守学生一份家庭的温暖、一份父母的关爱等。总之,不管是学习或生活中,教师都应和学生密切交往,这样才能得到更美好的发展。

三、转变观念,共同发展

天文地理类范文7

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决定着人类发展的进程与方向,课堂创新又是促进知识创新最直接的方式与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学科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创新能力

中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课堂,在于老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在学科教学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以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没有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动力。同时为了摒弃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弊端,要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在学生有兴趣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才能让其在实践中懂得什么才是自己所需要的,真正懂得怎么做。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养的品质。众所周知,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为此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如:在天体地理太阳系的有关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模型来演示太阳系的运转情况,这种宏观的东西可以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心思,一下子提起学生对天文地理的兴趣,从而让其愿意去学愿意去探索,可以这样说教学效果自然就高效了。

2课后整理:

在实践中学会搜集与思考传统的班级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失去自我,也失去了在实践中发现与发展自己的任何可能性,更别说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了,为此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在课后收集或整理,当然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可行性,否则只会让学生失去整理与在实践中收集与思考的任何耐性。如一个地理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后题,要求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空气进行化验,找出空气中所有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根据经验,这个问题有很大可能就是不了了之,因为要想做出来,就必须要很专业的器具与高深的相关学科知识,这个是高中生所不具备的。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地理兴趣也会被消失殆尽的,更别提什么课堂的高效了。所以要注意问题的可行性,在此前提下做到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3充分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学科不是孤立的,作为学科知识也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要在地理学习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辅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考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我们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当作地理知识的补充与解决的方式之一来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立体思维空间。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物理学知识就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在讲到自然灾害时,有时需要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其他的相关学科知识,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4不走寻常路:打破常规求创新

要让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的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做到在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生活场景,进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并以小组合作探究等新理念下的教学形式展开,就会改变过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这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会让学生感觉新颖,同时在内在的驱动下,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拘泥于既定的理解,放飞思维,从而摆脱了先前固定思路的束缚,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内驱力。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5开展课外实践:

天文地理类范文8

地图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学生不易记牢,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地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