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技术工作总结范例6篇

出纳技术工作总结

出纳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相似的一般。

约翰・伊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纷呈的生活画卷。

先人们对色彩的追求和染色工艺的探索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了。色彩充满了无限神奇,看得见,却摸不着;它是自然物质,却已被文明理化。对于色彩美的感受与认知随着《诗经》的汩汩清源深深熔铸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今天,生活在大汶口文化发源地的泰山脚下的康平纳人用汗水延续了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七彩梦想,让世界变得万紫千红,五彩缤纷。

“作为传统产业,纺织业已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企业发展进步的新阶段。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可谓‘十年磨一剑’。这是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站在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领奖台上,集团董事长陈队范感慨万千。

成立于1998年的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纺织新材料、智能染整装备与数控机床制造、现代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中国毛纺、毛针织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先后研制生产了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全自动染料助剂配送系统等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高端智能化印染及后整理设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来,公司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公司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智能装备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70多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现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部级研发平台,建有山东数字化染整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现代数字化染整装备工业设计中心、山东中荷纺织数字化染整装备合作研究中心4个省级研发平台,是国内唯一一家自动化染整工艺与染整装备一体化企业,是自动化染整工艺及装备的行业引领者,研发实力在高端染整装备开发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坚定中心点――创新理念一以贯之

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尖兵”。在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一个理念在支撑――与时俱进,创百年企业。

开泰安企业“小鱼吃大鱼”之先河。1998年公司在新泰市创建,是当时泰安市少数几家民营企业中的一员。1999年4月,康平纳公司果断决策,租赁了濒临倒闭的泰安毛纺织厂。这是泰安首家民营资本运营国有资产的案例,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

品牌建设一路风雨一路歌。康平纳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长期执着于品牌建设,成功营造了毛纺织品成熟的品牌,掌握了行业话语权。经过多年探索经营,康平纳公司定位高端产品和市场,消化吸收意大利设计生产高档面料的全套技术和日本先进适用的现场管理经验,产品品质达到国际优等品标准。康平纳牌高档毛纺面料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和山东省名牌产品;康平纳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省著名商标。公司创新应用半精纺工艺制成的超薄型半精纺休闲面料是制作单西、套西系列产品的最佳面料,开发的康平纳牌高档羊绒面料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评为“全国呢绒优质精品奖”。公司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覆盖全面工作,牢固“注重细节,成就完美”的质量管理理念,健全机构,强化管理,从原材料进厂生产就全程进行质量管理,形成了集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产品销售、用户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体系。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目前,康平纳已推出面料产品十二大系列上千个新品种,形成了自己面料品牌的独特优势,在国内外品牌服装领域已有了较高的认知度。截至目前,公司合同签单量比2013年同期增长42.5 %。正是这一大胆创举,使康平纳公司在行业市场中迅速站稳了脚跟。

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实现从设备使用者到制造者的华丽转身。在毛纺织面料行业站稳脚跟后,康平纳公司一班人并未小成即满,止步不前,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高更远处。公司没有像一般生产面料的企业那样朝服装加工等“下游”产品走,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上游”的纺织机械制造。为了拓展市场新领域,企业创新理念,对引进的染整成套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国内行业工艺特点的染整装备新型产品开发之路,实现了企业由面料生产向染整装备制造业拓展的纵深发展。2002年康平纳研制开发的“高精度染料自动配色称重装备”,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自动化染色控制设备。2006年康平纳公司通过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性的产品和产业。在此基础上,公司投资4.3亿元研制生产了现代纺织数控化染整装备并形成产业化,实现了产学研联合由研究向产业化的延伸。2009年,集团注册成立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从事装备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化生产及经营。

就这样,康平纳从面料到纺机,一次又一次缔造传奇,受到整个纺织行业的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评价其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康平纳模式”。

管理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作为传统产业的康平纳公司,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成功解决了传统纺织行业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公司信息化主体ERP系统是以康平纳的实际生产和管理流程为依据,根据公司的业务分析制作完成的,可提供全面、完整的企业解决方案,涵盖企业生产流程以及管理的信息化过程。公司研发中心产品设计开发等工作利用CAD、RRO-E等先进的设计软件,对设计变更能快速做出反应并能充分地与CAD集成,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准确地预测产品的性能。企业信息化流程实现后,康平纳实现了业务无纸化流程,增加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密集度和快速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生产流程周期产生的影响,真正实现了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的目的。

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积极加强内部生产管理,与国际管理接轨,推行5S管理法,聘请日本管理专家管理全过程,在设备、工艺、产品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加强管理,继续实行全方位市场化绩效共享机制,推行“专业、健全、执行”的管理标准,全员服务市场,使企业市场运营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成熟,提高管理水平。

打好基础点――建产学研用四位立体创新模式

创新,是康平纳发展历程中不变的最强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曾在行业内指出:“中国印染装备的制造水平并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差,但却老是跟不上需求,其最大的根源就在于装备和工艺的结合出了问题。”行业内做设备的人不完全了解生产工艺,负责生产工艺的人又不懂设备,这样的现象使得中国的印染装备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涉浅水者捉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康平纳凭借自身多年来对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通过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坚持“装备创新与工程成套技术研发并重,促进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坚持“工艺创新驱动装备技术创新,提升装备的成熟程度”的原则,将机械行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应用于传统纺织行业,真正做到产品工艺与设备工艺、纺织工艺与智能装备的有机结合,成功解决了困扰中国纺织行业多年的装备无法完全满足工艺的难题,成为工艺创新驱动装备技术创新的典范。集团创建的纺织新材料、染整工艺、染整设备三维立体创新体系格外引人注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装备制造水平。

康平纳集团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历经8年合作,研制出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并在山东鲁泰股份有限公司首家进行应用运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绿色制造科技进步一等奖,最终荣获国家2014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本装备创新研发出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的工艺技术、研制出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和染色生产全过程的中央自动化控制系统,首次实现了筒子纱染色从原纱到成品的全过程数字化自动生产。创建了筒子纱数字化自动高效染色生产线,建立起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车间,实现筒子纱染色从手工机械化、单机自动化到全流程数字化、系统自动化的跨越,实现了印染行业“两化”融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突破全流程自动化少水染色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的国家。

本技术装备通过创新出适合于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的工艺技术,解决了筒子纱染色工艺过程由依靠人工经验到工艺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制样及染色工艺自动化。通过创新研发出自动化染色机、粉状助剂自动配送技术及装备、筒子纱高效脱水、节能烘干和自动装卸及精准输送技术与装备等23种数控染色装备,实现了全流程染色生产自动化。通过创新研制出数字化染色生产全过程的中央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100多台套设备、2000多个参数在线检测、实时全流程闭环控制。实现染色生产效率提高10%~15%。

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3项,其全自动染色生产线及其技术产品已在鲁泰纺织、孚日集团等3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染色生产棉、毛、丝、麻等30多类、8万多个品种,产品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节约用工70%,对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康平纳智能染整装备,自动化和信息化性能良好、节能环保、满足国内印染工艺需求,实现了印染行业的两化融合,推进纺织智能化进程,对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成为染整行业未来装备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有力竞争产品。

找准突破点――学研结合相得益彰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理论,只有植根于实践的沃土,才能开出最动人的花朵。中国纺织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精通工艺,院所擅长机械。行业内做设备的人不完全了解纺织工艺,负责纺织工艺的人又不懂设备,这样的现象使得中国的印染装备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长期从事纺织印染及后整理生产的过程中,康平纳决策者们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强烈“阵痛”,下定决心走出“买了设备挣钱,挣了钱再买设备”的怪圈,杀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血路,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做毛纺起家的康平纳,搞纺织机械还是头一次,困难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公司决策者们深知,纺织新材料、染整新工艺、染整装备是一个涉及纺织、印染、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现代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凭一己之力显然不太现实。清楚地认识到康平纳在技术力量、知识领域以及研发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局限性,决定借助“外力”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产学研的合作是很多依靠技术创新企业所选择的道路,但是在发展中往往存在种种矛盾,科研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但是有些企业往往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最终的合作搁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次产学研对接会上,康平纳集团的负责人与机械科学总院专家单忠德一拍即合,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共建了研发团队。“虽然泰安是个很好的地方,山清水秀,但是它想稳定住一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这种有更宽的知识面,或者更广的技术视野人才,还是很困难的。这种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相当于企业雇了我们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如果完全靠企业自主培养这些人才,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单忠德说。

团队中,机械科学总院30人,这些人在人事关系上仍属于院所,但实际上他们的工资和科研经费都由康平纳来承担,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待在企业里。因为科研需要时间,这项工作在前期研究阶段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看不到任何经济效益。

科研项目光靠国家的引导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企业要拿出真金白银来。然而,企业是个大集体,11个股东需要大家一起坐下来商量,共担这种风险。近8年来,企业除了维持正常的运转外,把利润全部投到了科研上。合作过程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科技人才优势与企业的工艺、资金有机结合,双方精诚合作、协同创新,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如今,康平纳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已经成功合作了8年个年头。这种长时间、深层次的院企合作在国内是极其罕见的。

苦心人天不负。2012年,经过长达6年的攻关,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制成功,并拿到了32项自主知识产权。如今,双方合作研制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已向30多家大中型纺织企业推广应用。企业靠创新挣了钱,科研团队也从利润中得到分成。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课题做8年,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于机械研究总院的研发人员是第一次。此前,他们经常接的是短期合同。“一定是市场驱动,利益共享,如果说就是单一的合作, 没有利益的共享,没有市场的需求驱动,是走不远的。”单忠德对这种模式有着独到的认识。

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康平纳这种借船出海的技术创新模式,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用市场化的机制,把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到一起,聚集创新资源,实现企业蝶变。这样的创新之道,也给更多企业以启迪。

近年来,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纺织行业的科研机构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科研机构相对较为薄弱,因此,纺织行业急需加强各级科研机构建设,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康平纳集团始终重视与科研院校合作,先后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进行合作,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成立的“纺织染整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青岛大学联合成立的“染整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科研教学实践基地”、与东华大学共同建立“印染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现在整个纺织工业技术进步里普遍存在装备和工艺脱节的问题,康平纳借助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战略合作,解决了装备无法完全满足工艺的缺陷,‘康平纳模式’的成功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对我国印染装备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积极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这样评价康平纳模式。

找准着力点――制度人才坚强保障

创新驱动,创新需要制度和人才的同鸣共振。

“对民企而言,创新并非痴人说梦,高不可攀,只要把握准市场的脉搏,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新主体,从而完成从资源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发生转变。要使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就必须进行管理制度变革、生产流程重组及商业模式改造。这不仅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也是有追求的企业家理应回答的时代命题。”陈队范表示。

构建灵活的激励机制,让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创新的人才脱颖而出。公司实行项目(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技术人员工薪制+课题成果收入”的收益管理办法和推行计划,研发人员提取成果产业化后销售利润,实现成果长期收益。鼓励申报专利,研发人员获得固定额度奖金和一定职位待遇。公司设立专利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专利发明人、设计人;建立完善了课题招标制、项目责任制、技术创新奖励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非行政职务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挂钩,构建起以绩效为衡量标准,以劳动、智力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分配体系;技术人员收入按照基薪加课题成果收入一定比例发放执行;形成“创新―奖励―创新”的良性循环。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康平纳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引聘培养、借助外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通过大专院校,引聘培养专业人才;二是高薪引聘高科技人才,先后从荷兰、意大利、日本、西班牙、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引进数位纺织专家和机械专家;三是依托产学研合作,培养引进人才,双方在进行技术合作的同时,建立了稳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目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以吴双峰博士为首的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常年在康平纳,与一线技术骨干进行研究开发;青岛大学的徐维敬教授常驻康平纳,与公司的研发人员一起进行新材料开发研究与设备工艺的有机结合工作,成功研制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多功能全松式针织物连续化练漂新技术与专用装备;山东大学利用在康平纳建立的科研教学实践基地,选派马思乐教授带领的研究生团队与康平纳研发人员合作,成功开发的全自动筒子纱包装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们的加入带动了企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康平纳的技术力量更为增强、工艺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提高。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科技创新,需要科学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后盾。康平纳探索建立了快捷高效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创新资金投入。公司始终坚持企业自筹、争取政府支持、融资贷款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每年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目前集团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3名,专业研发人员178人,高科技人才培养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奠定了公司持续发展的领先能力。同时,公司积极创新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实行项目(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技术人员对创新成果的长期收益。公司出台《知识产权奖励办法》对在专利技术、攻关课题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机制,从而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技无边界。康平纳在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鲁泰等国内外大型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合作和交流的同时,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多次出席“海峡两岸研讨会”、“亚洲纺织论坛”,了解行业最新资讯,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深入交流。公司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技术骨干到意大利、荷兰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及技术交流,全面提升了技术人员素质。

出纳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纳税筹划纳税筹划分析

一、纳税筹化的含义与意义

目前界内对纳税筹划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其内涵都是一致的。所谓纳税筹划(Tax Planning),简单的说就是应纳税义务人运用其权利及税法中的有相关规定,在对应缴税负的一种合法、合理筹划和安排,以减轻或延缓企业税负,达到税收负担最小化,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经济价值。

纳税筹划意义重大,表现在两个主体上,一是国家税收机关,一是企业。对国家税收机关而言:(1)纳税筹划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立法意图。运用以理解为前提,企业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可以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充分了解和享受到位,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立法意图。(2)有利于税务机关征税工作的开展。纳税筹划是使纳税人在谋求合法税收利益的驱动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和钻研税收的相关法律法规,自觉主动地履行纳税义务。对企业而言:(1)有利于维护纳税人权益。义务与权利是对等的,纳税人通过纳税筹划履行纳税义务,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也相当于享有的权利。(2)有利于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漏洞。纳税筹划是一个全面学习税法的过程,能辨别税法漏洞的存在,摆脱税务当局设置的看似漏洞,实为陷阱的圈套(这也是政府反避税的措施之一)。缴自己该缴的,避免不必要的多缴纳,维护自身的正常的收益。(3)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纳税筹划是实现资金、成本、利润最优效果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高新技术企业在纳税筹划时应遵循的原则

前面谈到了筹划纳税的定义、意义、必要性及可行性,那么在实施纳税筹划中又应遵循什么原则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事前筹划

纳税筹划,所谓筹划必定是事前,事先做好准备。国家税法早已制定在先,而税收行为在后。企业的经济行为在先,国家的税收征收在后,这就为企业的纳税筹划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合法性

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很容易使企业打着纳税筹划的幌子,偷税、漏税。筹划虽然是以企业减少税款流出的为目标,但不能因此而胡乱摊销、隐瞒收入、多列支费用等,使出总总不合法手段。在税收筹划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深入研究国家的法律法规,秉着合法性原则,并及时与税务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沟通,避免因筹划误用、错用税法而增加企业的涉税风险。

(三)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原则也就是通俗的经济原则。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应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以获取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总体来说,税收筹划是一把双刃剑,做得好就能为企业节约税负支出,降低成本和费用;做得不好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容易陷入法律风波,影响企业声誉响。因此,企业想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进行纳税筹划时,首先要衡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所花的额外成本费用与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所节约的税额之间的均衡关系,判断哪一种选择更为有利,对整体进行考虑,不要到最后得不偿失。

(四)整体性

在进行纳税筹划时,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只是盯住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综合考虑,从整体考虑,应衡量“节税”与“增收”的综合效果。当公司面临多种税收选择时,应选秉着整体性原则,选择纳税不一定是最少但总体收益最多的方案。

(五)时效性

纳税筹划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定法律环境下进行的。在已经确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下的,有着明显的针对性、特定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环境、税收法律环境等各方面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关注时事,把握时机,灵活应对。

三、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的几种具体方法

(一)技术转让的纳税筹划

根据税法有关技术转让的规定:“企业、事业单技术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三十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三十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不难看出这里是存在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的。

例如:某高新科技企业将一项目成果转让给客户,客户取得该项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价款共20000 元,同时,该客户还向该高新科技企业购买某产品共 700000 元(不含税)。(假设甲公司在当年的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收入仅此一笔。)如若不做纳税筹划,就需要对700000 元的产品收入进行税负缴纳,经过筹划,可以将技术转让变为30000 元,产品收入变为60000 元,此时只需对60000 元部分进行税负缴纳,节省了开支。

(二)业务招待费的纳税筹划

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六章第四十三条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 1500 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 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 1500 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 3‰。”第四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包括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在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 5‰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在实际工作中,业务招待费与业务宣传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能够相互替代的项目内容,这就为纳税企业对业务招待费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行性。例如,对“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做好时间、地点、人员、费用标准、支付凭证等方面的详细记录,方便比较,发现其中某一项费用“超支”时,及时用两者相似、相近、重合项目进行调整;将赠与客户的赠品与企业广告宣传单一同发放,则能够将此部分的金额作为广告费开支。总之,是多动脑子、灵活多变。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纳税筹划

折旧有着“税收挡泥板”的效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年限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由于固定资产所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也是是不相等的,因而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的固定资产成本也不同。因此也影响到企业的收入和纳税。由于折旧方法上存在差异,这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

(四)租赁的税收筹划

融资租赁实质上是指转移与一项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一种租赁。纳税人以融资租赁方式从出租方所取得固定资产,其租金支出不得扣除,但可按规定提取折旧费用。

例:某高新企业甲公司因扩大业务范围,于2010年开始经营融资租赁业务。公司乙因为扩大生产需要,欲配置一台大型生产设备。2010年底,甲公司按照乙公司的相关要求购置了一台这样的设备,价款为2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340万元,该设备预期可以使用15年,当地的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税分别为7%和3%。

A方案,租赁期为15 年,租约期满后,设备所有权归乙公司,每年租金为200万,总共为3000万。

B方案,租赁期为10年,租赁期满后,设备所有权归甲公司,租金为每年240万,总共为2400万,假定期满后设备的市场价值为500万。

A方案中,该项业务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缴纳增值税。

应纳增值税额=3000÷(1+17%)×17%-340=95.9万

应纳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税=95.9×(7%+3%)=9.59万

应纳印花税=3000×0.3‰=0.9万

甲公司获利总额=3000÷(1+17%)-2000-95.9-9.59-0.9=457.71万

B方案中,该项租赁业务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缴纳营业税

收回残值=2340÷15×2=312万

应纳营业税=(2400+312-2340)×5%=18.6万

应纳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税=18.6×(7%+3%)=1.86万

应纳印花税=2400×0.3‰=0.72万

甲公司获利总额=2400-2340-18.6-1.86-0.72+500=538.82万

经过比较分析,显然B方案比A方案多获利81.11万(538.82-457.71)。应选择B方案。

(五)销售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

一般说来,税款的缴纳是以会计收入确认为标准的,一旦确认收入,不管资金是否到位,都是要缴纳税款,实际上压缩了企业的利润,加大了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因此,销售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税收筹划空间。税法规定:“直接收款销售以收到销货款或取得索取销货款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为收入确认时间;赊销和分期收款销货方式均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为收入确认时间;而订货销售和分期预收货款销售,待交付货物时确认收入实现。”通过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可以控制收入确认的时间,合理归属所得年度,借此可以达到减税或延缓纳税的目的。

(六)利用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进行纳税筹划

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 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 摊销。”因此,当企业是在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支出时,一定要与企业的其他支出单独核算,从而可以加计扣除。

(七)利用工资薪金进行纳税筹划

税法规定:“企业发生合理的工资、薪金可以据实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必备的科技人员更多的是需要脑力劳动者,如果企业安置了一部分残疾人员为企业的科技人员,就可以加大企业的所得税税前扣除金额。按照税法规定:“支付给残疾职工的工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还可以按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 100%加计扣除。”安置残疾人员满足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可谓一举三得,一来既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二来增加了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三来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

(八)其他纳税筹划方法

除上述方法以外,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从企业选址等方面进行税收筹划,利用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纳税筹划;短期借款纳税筹划等等。

四、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纳税筹划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子系统,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通过纳税筹划高新技术企业能有效的降低企业所得税,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纳税筹划成为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项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晓永.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7:54-55

出纳技术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纳米材料应用

纳米发展小史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实现根据人类意愿逐个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科技最早的梦想。

1991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碳纳米管,并发现其质量仅为同体积钢的1/6,强度却是钢的10倍,因此称之为超级纤维.这一纳米材料的发现标志人类对材料性能的发掘达到了新的高度。1999年,纳米产品的年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nm)是长度单位,1纳米是10-9米(十亿分之一米),对宏观物质来说,纳米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不如,人的头发丝的直径一般为7000-8000nm,人体红细胞的直径一般为3000-5000nm,一般病毒的直径也在几十至几百纳米大小,金属的晶粒尺寸一般在微米量级;对于微观物质如原子、分子等以前用埃来表示,1埃相当于1个氢原子的直径,1纳米是10埃。

一般认为纳米材料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材料的特征尺寸在1-100nm之间,二是材料此时具有区别常规尺寸材料的一些特殊物理化学特性。

1、纳米技术在防腐中的应用

由加拿大万达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与全国涂料工业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无毒高效防锈颜料及其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研讨会近日在无锡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国莱教授,中化建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钱伯荣总工等业内知名人士分别在会上作了报告,与会者共同探讨了纳米技术在防锈颜料中及涂料中的应用、无毒高效防锈颜料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以及新型防锈涂料和防锈试验方法发展等课题。

徐院士就当前纳米技术的发展情况作了简单介绍,他指出:纳米技术的研究对人类的发展、世界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了纳米技术,谁就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纳米技术的研究因起步较早,现基本能与世界保持同步,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世界同行业。

作为国内表面处理这一课题的领头人,徐院士重点谈了纳米技术对防锈颜料及涂料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说,此前我国防锈颜料的开发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以红丹、铬酸盐、铁系颜料、磷酸锌等传统防锈颜料为主。红丹因其污染严重,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目前已被许多国家相继淘汰和禁止使用;磷酸锌防锈颜料虽然无毒,但由于改性技术原因,性能并不理想,加上价格太贵,难以推广;而三聚磷酸铝也因价格原因未能大量应用。国外公司如美国的Halox、Sherwin-williams、Mineralpigments、德国的Hrubach、法国的SNCZ、英国的BritishPetroleum、日本的帝国化工公司均推出了一系列无毒防锈颜料,有的性能不错,甚至已可与铬酸盐相比,但均因价格太高,国内尚未引进。我国防锈涂料业亟待一种无毒无害、性能优异而又价格低廉的防锈颜料来提升防锈涂料产品的整体水平,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化建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沈海鹰代表常州涂料院,在题为《无毒高效防锈颜料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复合铁钛醇酸防锈漆及复合铁钛环氧防锈漆的生产工艺、生产或使用注意事项、防锈漆技术指标及其与铁红、红丹同类防锈漆主要性能的比较。

在红丹价格一路攀升的今天,这一信息无疑给各涂料生产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与会者纷纷提出各种问题。万达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家权先生就复合铁钛防锈颜料的防锈机理、生产工艺、载体粉的选择、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及纳米材料的预处理方法等一一做了详细介绍。

目前产品已通过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车辆检验站、机械科学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分析和检测,同时还经过加拿大国家涂料信息中心等国外权威机构的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目前国内外同类产品无可比拟的防锈性能和环保优势,是防锈涂料领域划时代产品,为此获得了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复合铁钛粉及其防锈漆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鉴定后已在多个工业领域得到应用,并已由总装备部作为重点项目在全军部分装备上全面推广使用。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防锈涂料产业新一轮的变革即将开始,它掀开了我国防锈涂料朝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效益及全环保型发展的崭新一页。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这是新型防锈颜料向传统防锈颜料宣战的开始,也吹响了我国防锈涂料业向高端防锈涂料市场发起冲击的号角。

2、纳米材料在涂料中应用展前景预测

据估算,全球纳米技术的年产值已达到500亿美元。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和大的企业纷纷启动了发展纳米技术和纳米计划的研究计划。美国将纳米技术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2001年年初把纳米技术列为国家战略目标,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1年近5亿美元,准备像微电子技术那样在这一领域独占领先地位。日本也设立了纳米材料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五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究开发重点,将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与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等并列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德国也把纳米材料列入21世纪科研的战略领域,全国有19家机构专门建立了纳米技术研究网。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改善及人体健康的保障都将做出更大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将是一个纳米世纪。

由于表面纳米技术运用面广、产业化周期短、附加值高,所形成的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品、以及对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产业化市场前景极好。

在纳米功能和结构材料方面,将充分利用纳米材料的异常光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力学特性、敏感特性、催化与化学特性等开发高技术新产品,以及对传统材料改性;将重点突破各类纳米功能和结构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检测技术和表征技术。多功能的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的纳米硬质合金等为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遇。预期十五期间,各类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可能形成一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纳米技术的应用逐渐渗透到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将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纳米技术在涂料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促使涂料更新换代,为涂料成为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开创了突破性的新纪元。

我国每年房屋竣工面积约为18亿平方米,年增长速度大约为3%。18亿平方米的建筑若全部采用建筑涂料装饰则总共需建筑涂料近300万吨,约200~300亿元的市场。目前,我国建筑涂料年产量仅60多万吨,世界现在涂料年总产量为2500万吨,每人每年消耗4千克,为发达国家的1/10,中国人年均涂料消费只有1.5千克。因而,建筑涂料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出纳技术工作总结范文4

日前,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教授沈勇领衔的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成果《高性能纳米光触媒功能性纺织品的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净化空气的纺织品

早在2006年,日本多家公司就开始了空气净化纺织品的尝试,部分公司生产的涤纶织物可以净化甲醛、氨水、醋酸等物质,还有一些腈纶可以通过化学吸收的方式消除氨气,一款涤纶则对乙醛有很强的去除作用,而乙醛就是烟草的主要成分。

沈勇带领的科研团队此次研制的一种纳米催化材料,在光的作用下就可以降解空气中的甲醛、苯等有害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将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经过鉴定,这项科研成果集自清洁、净化空气、抗菌、除臭、抗紫外线等功能于一身。

谈到最初立项,沈勇教授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新闻报道指出有孩子坐了刚买的新车,或者住进新房子不久就得了白血病,虽然现在医学上不能确定甲醛等有害物质是致病的主因,但我们还是希望找到一种能够净化空气的材料避免空气污染对人体的伤害。”

在不断的研究中,他发现纳米光催化材料和纺织纤维能够作为高效和持久性的多功能纺织品,降解或分解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和某些特殊场合,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更令人惊喜的是,该产品不但能够净化空气,还具有防紫外线、抗菌除臭等多个功能。与之相比,日本的空气净化纺织品显得功能较为单一,使用不便。

但是,要将纳米光催化材料和纺织纤维结合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此前已有很多研究团队进行了相关尝试。

有团队采取了溶液共混或熔体共混方法将纳米材料与纤维聚合物混合,制得功能性纤维及织物,这解决了纳米分子需要与纤维牢固结合的问题,但一个新问题随之而来:这样制成的纳米材料极易团聚,并可能伴有杂质,不容易控制。

另外的方法是通过粘合剂把纳米材料“粘”在纺织品的表面。而这样的纺织品不易清洗,且面料手感粗糙。

通过近10年的研究,沈勇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利用结构改性的化学方法,使得纳米材料带上反应性化学基团直接与纤维反应实现共价键紧密连接,这种化学结合不仅保证了面料的手感,不含任何添加粘合剂,还利用了织物原材料的特性,绿色环保。

他介绍道,该项目最为关键的是在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及其与纤维的坚牢结合过程中的相关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

通过这一项目,他的团队开发了改性纳米二氧化钛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上的“一步法”水解制备应用技术和生产技术,研发了改性纳米二氧化钛在纺织品上的可行整理工艺,解决了纳米粒子在纤维上的均匀分散及其与纤维坚牢结合的问题,开发了系列织物光触媒、抗菌、抗紫外线多功能整理剂,建立了纳米多功能纺织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汽车内饰用纺织品的生产基地。

快速攻关需产学研一体

谈到这一项目的成功,沈勇表示,在科研中,产学研一体的研发模式功不可没。

为了早日研发成功,沈勇的研发团队与多家企业进行了合作,采用了课题负责人负责制,产品开发方面充分利用项目单位现有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条件,将所开发的技术快速应用到规模生产中,缩短了技术和产品开发完成的过程和时间,产品生产方面主要利用项目单位现有的生产条件,同时将较为专业的加工委托给专业厂家按技术要求进行生产,这样既可保证项目正常的投入和成本,又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研发团队通过定期总结课题经验,研究成果通过产学研用平台及时进行转化,为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必要的配套措施。

而与之合作的上海八达纺织印染服装有限公司、上海龙头家纺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也在科研项目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记者还了解到,研发团队将继续依托2013年立项的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服装创意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上海八达纺织印染服装有限公司、上海龙头家纺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等为上海纺织服装产业研究开发、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支撑。

出纳技术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 义齿制作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87

最近几年,生活水准日益提升,口腔医学常识的普及,民众日渐注重自身口腔健康。而在机体健康中,牙齿健康占有重要部分,是不可忽视的。制作义齿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同时也需配备大量制作设备。从湖南现状看,省内义齿制作都是民营企业,且义齿加工表现出较低端的现存状态,小型加工厂占到了较广范围的义齿制作市场。为了整体改进,先要解析本省义齿行业发展现状,经过调研及探究总结相应对策,为本省义齿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行业发展现状

1.1调研的必要性

义齿是人工口腔器官,属于Ⅱ、Ⅲ类医疗器械,是指医疗机构提供患者牙模及修复设计方案,经过工艺制作,最终为患者提供的人工口腔器官(牙修复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口腔医疗事业发展迅速,促使口腔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义齿制作从口腔医疗机构中分化出来进入社会,出现了“定制式义齿生产企业”即“义齿加工生产企业”,是指接受医疗机构的委托,从事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定制式义齿加工的生产企业。湖南省内义齿制作行业起步较晚,针对湖南省内义齿制作行业现状,设定了此次调研,为我省义齿行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2设定的调研内容

探究内容可分成:现存省内义齿加工的人员状态;制作工艺表现出来的状态、培育专门人才的现状、义齿行业潜在的人才需要。设定了2015年6至8月为调研时间,选取20家省内专门制作义齿的单位。后期的调研中,拟定了调查问卷并予以发放,问卷全部被回收。针对职员拟定了调查表,发出100份而后回收了90份。此外,调研还采纳了微信及电话调研,针对省内医学类的院校,召集毕业生及义齿行业专家参与座谈会,共同探析对策。

1_3调查得出的结果

湖南现存20家专用制备义齿的厂商占有20%总的各类企业,总面积达到400m2。省内开设了专门性的高职培训制作义齿院校,各年度平均吸纳150名新学员。调研得出结果:20%以上义齿制作类的厂商采纳了CAD特定的进口装置,多数配备了烤瓷的成套装置用作制备义齿。但目前仍无企业设3D打印设备。各家企业常常询问是否可吸纳实习生或口腔科目毕业生,由此即可得出剧烈状态下的医学需要。针对于实习生、毕业生等人才,加工义齿这类行业最好吸纳更多的新人才。

2调研得出的结论

2.1关于制作设备

大约十年以前,湖南省专用加工义齿这类的厂家没能超出200m2的总面积,至今已拓展至超出4000m2;与之相应,职员总数也从早先不超出30人递增至现今200多人。从总体来看,省内制备义齿专用企业都被归入民营范围,近些年也撤销了附属性的各类口腔制作室。现今长沙市保存下来的制作义齿中心是唯一的一家,然而这个厂商仅针对较低端的多种义齿市场。民营性的加工厂占有偏大比值的省内义齿市场,义齿加工没有成套的烤瓷性设备,CAM及CAD配套的新颖设备也并没能被推广。3D口腔打印需要较高的总造价,因而也较少予以采纳。本次调研之中还没能确认任何厂商拥有这类打印装置。

归纳得出的结论表明:省内制作义齿多依托于民营性的活跃企业。相比发达区域,湖南义齿制作累积的从业人员总数、可采纳的设备、加工厂占地总面积都水准偏低,若急需高端的某些义齿仍要依托于进口,或外省加工而后调运至本省。这种总体偏低的制作义齿水平没能符合日渐递增的爱护口腔需要。

2.2关于引入人才

义齿加工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拥有大、中专学历的毕业生仅占到了不足30%。与此同时,专业研习口腔技术类的毕业生更是稀缺,仅为5%。多数加工义齿的现有厂商并没能吸纳优良的加工人才,这是由于顾及偏高的用人成本。考虑到偏高成本,企业趋向于聘任缺少培训的较低水准职员,有些企业甚至接纳雕刻技师、修表师等外行范围内的职员,历经短时培训即可上岗。有些技师没能拥有优秀的操作技能,知识更新水平也偏慢,这些职员与专业水准的差距较大,相比于长久的加工需要,人才缺失阻碍着义齿加工的进步。

省内加工义齿的多数工厂都反复询问怎么吸纳毕业生来源、怎么培育更优的专业人才。由此即可表明:义齿行业显现了剧烈的人才需要。湖南省设有医学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这些院校培育出来的技师及高水准劳动者更能吻合义齿的日常加工需求。在每一年度内,毕业生累积都超出了300人,然而多数趋向于流失或选取了其它并不相关的某一行业。相比来看,沿海区域表现出更为急剧的口腔人才需要。

3未来发展对策

未来湖南省制作义齿的特殊行业还应把控优良的时机,注重培育人才并吸纳成型的最佳人才。企业应当明确:引入新颖技术并非单纯耗费更多资金,而是增添了长久发展必备的保障。先要摒除不合适的传统认识,这种基础上再去着手修补现存的各类弊病。唯有这样,湖南制作义齿的产业才会获取持久且稳定的发展契机。详细来看,未来发展表现出来的总体趋向如下:

3.1引进高端设备和技术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3D打印技术应用于牙科行业,在沿海地区已经有2-3年时间了,义齿制作采纳3D打印提升了效率同时降低了制作成本,是目前齿科行业最新颖的技术。

3D打印技术应用于牙科,它操作简单便捷,准确。医务人员通过扫描仪获取病人的口腔数据,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到义齿加工厂,口腔技师依据采集的数据在电脑上直接对病人牙齿进行设计,然后3D打印机根据电脑设计直接可以打印出病人个性化的牙齿,避免了临床误差,义齿的精确度非常高,是未来义齿制作的发展方向。企业拥有这样的设备,既降低了耗材成本,也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产品的精确度高,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3.2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

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湖南省目前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然而办校时间短,且没能拓展整体范围内的影响力。从社会视角看,学校对该专业重视度不够,且每年该专业的报考人数较少。该专业因为受到场地和实训设备限制,招收进来的全省学员不到300人。从表层需求看,这些职员勉强也能满足常态的义齿加工,然而超出六成的口腔技术毕业生没能留在省内而是选择了去更大城市发展。有些学生接着深造,有些转行至其他行业。实际上,毕业生没能符合日渐增长的义齿行业需求,显现了明晰的供求矛盾。作为学院,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培育优质人才。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将技术和公司理念引进校园,达到校企共育人才的目标。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一些好的待遇到沿海地区引进技术比较全面的口技人才。

3.3强化日常管理

由于湖南义齿行业规模都较小,且企业经营者都是技师出身,并未经过正规的管理岗位培训,加上企业财力物力的缺乏,企业老板一般都身兼数职,工厂的管理相对混乱。日常管理不仅包括日常行政管理也包括义齿制作工序管理。强化管理先要拟定明确的管理规程,明确引入人才、日常奖惩等规则,将日常的企业运转纳入规则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是不同的,通过制度明晰责任。企业经营者要加强企业管理学习。同时,企业要培养技术较好的员工对制作工艺进行规范,使每一个制作工艺流程都系统化,最好将制度和操作流程上墙,提高员工的整体操作水平,使义齿的质量和精确度得到提高。同时,使员工的精神面貌得到提升。

出纳技术工作总结范文6

说到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历程,一定要提到张立德。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所学位委员会主任,资深研究员,1996年6月至2005年1月间,先后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和国家g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首席科学家。

叩开纳米科技的神秘之门

在阿拉伯的神话故事中,有个藏满宝藏的山洞,阿里巴巴只要念动“芝麻开门”的咒语,洞门便应声而开。在当今时代,纳米科技领域就是一个既现实又神秘的藏宝所在。不过,打开这个宝藏之门靠的不是什么咒语,而是全凭刻苦的科学实践。张立德等一批科学家,就是通过多年刻苦的科学实践,叩开了我国纳米科技的神秘之门。

1987年,张立德率先在国内开展纳米材料研究。二十多年来,他带领他的团队围绕国际上共同关注的纳米科技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成果。

在纳米材料可控合成的原理和生长规律的研究方面,他们获得了重要发现,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此获得了2008年美国汤姆森路透集团首次在中国颁发的“科学前沿卓越研究奖”。张立德在单晶纳米线有序阵列制备的原理和方法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同样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2006年,世界科学出版社邀请他撰写一部英文专著《ControlIedGrowth of NanomateriaIs》。《Journal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JNN)》主编来函说:“基于您在这一领域做的开拓性工作邀请您撰写综述论文。”张立德在文中系统总结了半导体纳米线有序阵列制备科学和技术取得的最新进展,全文五十多页,于2008年1月在该杂志的Special Issue上发表。他的异质纳米结构的构筑和性能优化研究工作更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近千名作者引用了几千次,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还获得发明专利十多项。

领跑国内纳米技术产业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立德清醒地认识到纳米材料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由实验室转移到企业势在必行。他分析了技术转移工程中的3个瓶颈问题:一是降低纳米材料成本,二是发展规模生产纳米材料的分散技术,凸显纳米效应:三是发展纳米材料应用技术,促进产品的性能升级。1995年,他率先在报刊上撰文呼吁加速纳米材料产业化进程,指出纳米材料产业潜藏商机。与此同时,他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创建了纳米材料应用研发中心,结合企业的需求,着手解决纳米材料技术领域的3个关键问题,在纳米粉体制备技术方面获得了十多项发明专利,并与企业家合作,使4项发明专利成功地实施了技术转移,实现了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