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审计工作总结范例6篇

过程审计工作总结

过程审计工作总结范文1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一)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

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是一项人力和知识双密集的工作。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从数量上讲,一个审计项目所需人员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数量,其对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影响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在这一个数量限度内,人数越多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就会越少,反之越长。所以内部审计人员的增加在一定数量内,会减少审计项目整体所用时间,假定人员的分工合作是正常高效率的,那么因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会大于追加内部审计人员所增加的成本,但超过这一定点,随着内部审计人员的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效率降低,造成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开始逐渐小于内部审计人员增加带来的成本。

从内部审计人员质量来讲,主要表现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业务知识主要包括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所审计事项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业务技能主要是指上述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表现为专业判断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经验)、计算机审计能力。专业判断水平体现了一个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某某人审计经验丰富,实质上就是表示这个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较高。

(二)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按照审计公正性和质量控制要求,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不可能由一个人去完成。这样由所有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就会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常称之为审计组)。由于团队的存在,就会产生管理学称谓的一系列组织管理问题。在一个项目中,称之为团队管理。团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团队整体效率。因此,团队管理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的又一重要因素。和管理学中所有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一样,审计项目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分工和协作的处理。分工是指根据审计项目方案来确认的总体任务,按照“贡献相似性”和“关系相近性”原理,把总任务分解后分配到相应的审计小组中去,协作是指通过建立和贯彻沟通与合作的规范,创造和维持团体的协同效果。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促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分配的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其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从而满足复杂多变、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信息、不断创新的审计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表明,审计项目具有组织稳定性差(即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后其组织结构即行解除)、信息沟通量大、工作灵活、创新性强等特点。科学的审计作业分工和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和满足审计作业的这些特点。为此,科学的审计分工应强调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协商一致,使其成为一个上下有机结合的过程,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互有区别但彼此联系的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审计小组或人员去执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矩阵式结构,即先依照“贡献相似性”的管理原则,将相似会计核算内容分成一组,如将应收应付款审计分为往来审计,最终分配到具体内部审计人员,再依照“关系相近性”原理,按审计目标建立组与组之间沟通的负责组(人)。

二、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一)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

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二)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应扩大范围

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密,存在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惕,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三)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内部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四)严格执行复核程序

应建立审计组长复核制度。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负责,确保每一项审计工作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

项目组长要及时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会同审计小组长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三、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一)及时总结审计工作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 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复核、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不仅被运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和报表项目审计阶段,也可用于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内部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程序:

1.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一些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2.将分析性复核应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再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二)撰写审计总结

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总结,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总结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简介,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二是审计概况,主要阐述审计过程、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计划执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审计的总体评价、审计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即应引起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注意的重大事项(包括关联方交易、财务承诺、期后事项等);三是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重要调整及事项;四是审计结论,说明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及对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三)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面复核通常应在审计现场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则需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二级复核。二级复核既是对审计项目经理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1.复查计划确定的重要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是否得以较好实施,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2.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3.复查审计范围是否充分。4.复查对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5.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6.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项目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7.复核一审会计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可信。

(四)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审计结果

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原则。为此,应完成如下四个工作:

一是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该过程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1.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可能的审计差异即可能错报金额。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的可能的错报金额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交易和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所确定的未更正错误;通过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所估计的未更正预计错报,以及通过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和运用的其他审计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计错报。2.确定各会计报表项目可能的错报金额的汇总数(即可能错报金额)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与这些错报有关的会计报表总额(比如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影响程度。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可以通过填列和复核会计报表的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进行。不仅可对那些经常容易被忽视的审计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还有利于监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三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审审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是由参与本次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组执行的,而每个成员所执行的测试可能只限于某几个领域或账项,所以,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报表项目的测试都完成后,审计项目负负人应汇总所有成员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些分散的审计结果加以汇总和评价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四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最终复核是在完成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前所进行的复核。

(五)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从审计人员到审计组长,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六)加强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晓霞. 企业审计风险.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2] 高校审计编写组. 审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过程审计工作总结范文2

工程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活动主要指的是审计部门针对工程项目从立项环节至最后的验收结算环节,根据法律依据对工程项目相关的财务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对其真实性和经济性和合法性等进行分阶段分环节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式监督和审计,通过这样的形式及时发现工程项目在施工各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或对策。

二、工程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活动的基本原则

建设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是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活动,这就需要每个项目的参与者共同合作和协调,凝聚集体力量推进项目的顺利完成。所以在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活动的过程中,就需要准确定位审计目标,遵循相关活动原则。

工程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坚决以工程项目的总目标为方向。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包括:工程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功能和投资等内容,开展跟踪式审计应熟悉工程项目的总要求,以建设的总目标为开展活动的主要方向,并做好项目不同阶段的目标分析与综合评价,平衡好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二是将控制投资活动作为中心内容。工程项目主要的审计对象之一就是投资环节,如何控制好投资活动的开展程度是审计目标的一大内容,所以在开展跟踪式审计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审计工作的重心,积极监督过程资金的使用状况,及时审计投资控制总体状况;积极推进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完善和优化,并提出有效性对策建议,促进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三、工程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活动的对策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首先需要确定好相应的负责审计活动的组织人员,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跟踪式审计,确保有专人和专岗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实行细致的审计工作,并规定负责审计岗位和人员的相关职责。其次按照不同工程项目的主要特点设计与之适应的跟踪审计规划方案,明确在不同阶段各负责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和审计资料等,以便审计人员能够按照计划实施,确保工作的完整性。最后应定期与职能相关的单位或部门根据跟踪式审计的工作进度召开联合会议,共同探讨审计进度以及问题的所在,促进多方沟通机制的建立,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充分熟悉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并且可以在会上汇集良策,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推进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2.事中控制

针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主要的目标是推进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促进工程项目的优化投资。所以审计工作应该为围绕工程项目主要的经济活动实施审计,尤其是工程项目中关于造价内容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在事中控制环节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阶段的内容。

(1)设计阶段。决定投资某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之后,做好投资环节的控制主要工作则是设计环节。在设计阶段对投资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尤其是设计方案的确定,设计标准的制定以及结构的安全系数等,都会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化。因此针对这一阶段的跟踪审计主要工作是:保证设计单位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符合规范要求,设计的水平、质量以及范围、深度等符合相应的工程要求,设计能够控制在计划投资的限额范围之内等。

(2)招标和投标阶段。首先审计人员需认真审查工程量的清单,并积极参与到标底答疑的现场活动中。当前建设工程量的清单主要采取的是量价互相分离的原则,其中量产生的风险主要是甲方承担,所以负责审计的相关人员需按照招标文件和工程图纸相应的要求严格检查和审核工程量的清单是否已经合乎规范、完整以及准确等,以免在结算环节受到量的变化而影响造价结果。其次审计人员需严格审核招标文件以及全身参与到招标活动中。审核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有:范围的完整性,评价招标方法的科学性、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以及程序流程的规范性、合法性。通过让负责审计的人员积极参与到招标的活动中,有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评价投标的全过程。尤其是针对商务标环节,如果出现价格过低或者是过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原因。评标活动中,负责工程施工的单位举行的现场答疑活动,针对其作出的相关承诺,负责审计的人员需以文字书面的形式做好记录,以留备案。如果中标后,则将其写入相关的合同中。

(3)合同的签订阶段。工程项目的施工合同作为承包方与发包方致力于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目标,而规定双方相应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是工程项目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投资等环节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合同的签订阶段,负责审计人员主要审计的重点内容有:确保合同的主体的合法性、合同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同形式已经符合该工程项目的特征、条款的条理性以及完整性、文字表达的准确性等。另外还应做出准确说明在结算针对如需进行调整的项目环节(例如工程赶工所产生的措施费)应该怎样计算,在履行合约如发生变更应作怎样处理,怎样界定违约行为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怎样界定等内容。此外需注意协调和统一招、投标文件以及合同文件,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4)施工阶段。该阶段是工程项目完成决策之后实施投资的主要阶段,通过加大力度对这一阶段的审计,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的发生机率。这一阶段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施工材料与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工程金额、施工进行与执行情况、工程质量的把关和验收、工程项目的变更与职责。工程签证以及索赔等。

(5)结算与审核阶段。结算是整个工程项目投资的总和环节,是确定工程项目最终造价的阶段。选择工程项目的结算方式应和之前签订的合同约定内容相符。开始审核之前,需全面掌握合同以及投标的文件内容,明确招标的实际范围,确定好调整的内容,审核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已经正确,规范,套用定额的标准和方式是否得当,工程项目材料总价符合签订合同的约定条款,让利标准是否与合同一致等;审核中,负责审计的人员应促进多方沟通机制的建立和发挥,坚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按照法律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反映出工程造价;待审计的最终结果得到双方一致确认之后,审计人员需开据关于工程审计结果的通知书,交代相关事宜。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主要是负责将审计资料完整归档。针对每个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完成后,需要及时有效地对审计工作的重要底稿(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施工文件、投标文件、合同文件与其附件以及审核结果的通知书等)进行整理、记录和归档,并利用审计数据软件给予信息化高效处理,建立相应的工程项目的审计档案。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资料必须确保真实、完整和可靠。

过程审计工作总结范文3

PDCA循环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有效方法,在企业生产经营全面质量管理中,它将质量管理控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Plan(计划)阶段,即根据要求分析现状,制定审计计划,提出审计目标;Do(实施)阶段,即把制定的计划认真执行的过程;Check(检查)阶段,即对计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Action(处理)阶段,即实施的效果总结,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整理成标准,同时把本工作循环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出现的新问题,提交下一个工作循环去解决。这四个阶段始终不间断地进行,循环往复,故简称PDCA循环。PDCA循环法具有对质量全面管理、全部过程管理、由全员参加和全社会推动等特点。PDCA循环法同样也适用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全过程审计质量PDCA循环管理由审计计划制定、审计执行、审计检查和审计后评价处理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共同组成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完整的PDCA循环系统。

二、我国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现状

虽然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三是审计过程的检查、监督不到位;四是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价体系缺失。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

三、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企业产品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检查、销售、服务等主要环节。与此类似,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立项调查,审计计划;勘察、设计、监理、采购、招标、施工、财务管理等实施过程审计;审计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审计成果跟踪,审计后评价等环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各环节具有对应性。比如: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市场调查主要是了解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审前调查主要是了解项目情况,制定审计质量控制计划,工程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按照PDCA循环,审计立项调查、审计计划属于P阶段,审前准备、现场实施、审计报告属于D阶段,审计质量检查属于C阶段,审计成果跟踪处理属于A阶段。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PDCA管理的四个阶段如下:

(一)P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包括审计立项调查、审计计划和影响审计质量因素分析,是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计划阶段是对全过程审计工作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总体设计,是全过程审计质量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在制定全过程审计计划时,应遵循统一性与灵活性、预见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原则,拟定措施计划,使审计计划工作对全过程审计工作真正地起到指导作用。1、审计立项调查审计立项调查的内容包括被审项目所处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被审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建设规模、投资总额、资金来源及建设条件等。通过审计立项调查掌握项目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打下基础。2、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目标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根据审计调查结果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目标。年度审计计划是对年度的审计任务所作的事先规划,审计目标是指完成审计项目所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好年度审计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定期对年度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可以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有利于年度审计任务的完成和审计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合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年度审计计划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内部审计年度工作目标。(2)需要执行的具体审计项目及其先后顺序。(3)各审计项目所分配的审计资源。(4)后续审计的必要安排。3、影响审计质量因素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自愿审计需求不足。(2)审计需求者的错位。(3)审计监管体制的缺陷。(4)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执业水平。(5)审计人员的政治与职业道德意识。(6)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应用。(7)审计收费。

(二)D阶段即审计实施阶段,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编写审计报告和审计资料管理,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1、审前准备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对需要开展全过程审计的工程项目成立审计组、进行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召开审计进点会。2、审计实施审计组人员根据审计方案按分工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包括:项目前期及可行性研究审计、勘察与设计审计、招投标审计、项目合同签订与执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造价审计、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项目财务决算审计等。其中项目实施过程造价审计包括: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拍照和记录,对进场材料进行检查或抽查,对主材价格进行询价定价,对合同及文件进行审签,对工程进度款进行审核,对工程变更、现场签证、施工索赔进行确认,并收集各类审计资料(包括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变更通知、隐蔽工程签证、材料签价、索赔资料等),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审计周报和阶段性总结,召开工程审计例会等,该阶段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3、编写审计报告和审计资料管理审计组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的同时,汇总审计资料、撰写审计工作底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核意见、竣工结算审计报告、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和全过程审计报告等)、并签发审计文书、整理审计资料并档案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工程审计所涵盖的专业有工程、经济、管理、审计、法律、计算机等方面,在确定审计组人员时,要根据项目情况挑选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胜任工程审计工作的人员。2、要根据全过程审计的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管理、竣工结、决算等不同阶段,针对各阶段进行审计任务分工和人员调配,并在每个阶段审计实施前确定具体的审计事项、责任人、审计方法、需要收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等。3、在签发审计文书环节,审计组在出具招标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核结果报告、项目阶段性总结报告、竣工结算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报告等成果文件时,应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主管部门报送。为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审计部门可与建设单位或其相关单位建立协调机制,扩展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将报告以抄送等形式分发至各单位。审计项目执行阶段是影响审计质量好坏的实质性阶段。主要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一是遵循既定目标。必须全面按审计计划规定的数量、质量要求和时间节点完成审计任务。二是严格审计程序。要按照《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的各项程序性规定实施必须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并对所有已完成的工作都以审计日记、周报、现场经济签证、材料价格签证和工作底稿记录备案。三是谨慎原则。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依靠审计经验作出专业的判断并进行认真核实,因此,审计人员应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能重程序轻实际,不能让存在的问题在眼皮底下“溜”走,防止“执行”走过场。

(三)C阶段即审计检查阶段,包括制定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定时检查、及时修正,是审计质量管理的保障环节。1、制定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在建设项目实施审计前,内部审计机构要熟悉并严格把握国家、行业协会等对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流程,明确审计质量检点,特别要加强对委托审计合同签订、审计过程监督、审计报告审核、审计质量检查评价等重点环节的制度建设,以明确职责、规范管理、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质量。如建立项目审计小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确定项目重点审计环节的工作流程、建立项目审计小组向委托部门(审计处)工作报告制度(周报、阶段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交叉复核制度、审计质量考评制度等。使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审计质量的有效追溯,提高全过程审计质量。2、定时检查。审计组长应随时检查审计小组成员的审计日志、审计周报、各种签证、会议纪要和工作底稿等;审计机构质量监督员要定时检查各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审计人员是否能胜任项目审计工作,能否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和执业道德规范,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与手段能否揭示审计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审计的处理定性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检查审计项目是否按规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通过定时检查,及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3、及时修正。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是一种事前质量控制程序,但它也是一种动态的质量控制程序,它应随审计进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完善。要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在不合格项控制和预防措施控制上,要改变过去沿袭的老思想、老方法、老传统,采用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管理程序,使审计工作程序规范、合理、可操作,真正起到控制审计质量的作用。

(四)A阶段即审计处理,包括审计质量分析总结、找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是审计质量管理提高环节。1、审计质量分析总结。审计处理是通过实施P、D、C三个阶段后,对审计的主要过程和重点环节的质量管理方法、程序、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找出计划目标与审计实际的差距,审核审计质量是否满足了要求,追踪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并得到政府及被审计单位的采纳,检查是否建立后续审计、检查和评价机制。2、找出问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兴衰存亡,体现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服务大局的效果。在审计处理阶段找出影响全过程审计质量的主要问题,并加以整改,为新一轮的审计项目提供帮助。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中一般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审计程序不合规;(2)审计调查了解不深入;(3)审计实施方案缺乏指导性;(4)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不严;(5)审计成果反映不突出;(6)对审计整改的督促与检查不到位等。3、提出整改措施。针对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征求多方面建议,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要使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目标尽可能量化、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改善、优化下一个PDCA循环。保证审计质量的措施有:扎实做好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各项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形成完整、规范的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和流程并严格执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做好各项审计记录;定时检查,发现审计中的质量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

四、审计质量PDCA循环管理中应重点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实行审计组长招投标制度

要打破原有审计组组长用人模式,规定审计组长(或主审)任职资格,以确保其专业胜任能力,同时还要明确审计组组长的职责和权限。探索实行组长招投标制,可选择一定数量的重大工程项目试行审计项目审计组长招投标,中标者聘为审计项目组长,审计组成员则采用审计组长与组员的双向选择确定。通过招投标,优选审计组长,使审计组长更具有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二)建立审计方案论证制度

首先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审计方案评估论证制度,对重大工程项目审计组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估论证,讨论审计方案的可行性,解决好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内容、审计手段和方法等问题。通过审计方案论证,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论证审计风险是否属于可接受的范围,要根据审计目标、重点,选择最小风险方案予以实施;二是论证选择的审计技术方法是否恰当。三是论证审计的内容是否完整,重点是否突出;四是论证审计组人员与工作内容是否匹配。

(三)建立审计项目质量审查制度

目前审计方案制定、执行、处理等环节集中于同一个审计业务部门,甚至同一个审计组。为降低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应建立审计项目审查制度,成立审计质量审查组,将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执行与检查分开。审计质量审查组主要负责对各审计业务部门的审计计划、执行及提交的资料和结论性文件进行检查,并督促审计结论的整改和落实。同时,审查组有权对认为有必要的有关事项交由业务部门进行补充审计或者直接进行补充审计。

(四)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

过程审计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工程审计 EPC总承包 作用

引言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总承包模式是把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都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个主体下组织实施。它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利用承包商在设计、设备采购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2)能使业主在设计方案、设备采购和施工招标上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并对总承包商包安全、包工期、包质量、包合同总价、包形成生产能力。基于此 EPC 总承包模式在国际上的应用十分广泛,该模式现在已成为西方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由于 EPC 项目具有十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一直在建筑行业大力倡导,自中国加入W TO 后, 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文件及国家规范, 明确了项目管理需要向总承包管理模式转变, 目前工程项目也正朝着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度也成倍增加, 因此业主从对项目产生最初的设想到“交钥匙” 时接收到一个可以正式投产运营的工程设施的全过程,即EPC 总承包管理模式被运用得越来越多。

但由于该模式业主参与少,再加上设计与施工为同一承包商,业主对造价控制的难度加大。因此,根据EPC总承包模式的特点,探讨EPC总承包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加强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审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加强对EPC总承包审计的必要性

(1)EPC总承包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制不健全

一些工程项目虽然在形式上采用 EPC等建设模式,但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发生很大变形,业主与EPC总承包商的工作范围、管理职责没有按照规范模式确定清楚,行政干预较多。合同签订滞后,执行不到位,业主常常超越合同约定对承包商进行管理,造成EPC总承包商责、权、利不完全匹配;业主既负责选定EPC总承包商,又负责招标施工分包商,EPC总承包商无法择优选择分包商,很难对设计、施工、设备材料供应等资源进行统一的调配和部署,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完整的EPC总承包。这种割裂状态违背了总承包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运作原则。

(2)工程总承包项目结算迟,企业资金压力巨大

目前我国在工程建设上仍主要沿用实物工作量进度付款、工程完工需经审计后结算的付款方式,由于总承包单位对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负责,沿用这种方式,对总承包企业造成巨大资金压力,尤其是采购资金周转非常困难。按照国际惯例,EPC总承包一般应采用闭口总价包干的合同形式。对于非政府投资或非公益性的重大项目,只要总承包企业合法经营并按投标承诺完成进度节点,业主即应按合同付款。另外,由于先前招投标是市场行为,政府可不必再安排人力对总承包项目另行审计。

(3)EPC项目前期准备不足,加大建设投资

由于 EPC项目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开工日期延误,为保证工程总体建设进度,EPC总承包商加大人员和装备投入,增大了管理难度,加大了建设成本;初步设计的深度不够,造成概算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最终造成合同价款较低,工程建设企业难以正常完成项目建设;初步设计审批周期长,造成施工图设计与采办、施工交叉,有效衔接困难,EPC总承包商很难做到项目合理组织、整体控制、资源优化配置,合同签订不及时EPC总承包商往往承担很大的风险。

基于以上原因,加强对EPC总承包的工程审计就十分重要。

二、工程审计在EPC中的作用

2.1 工程审计的相关概念

工程审计是依据国家《审计法》等相关规定,对工程概、预算在执行中是否超支,有无隐匿资金、截留基建收和投资包干结余,以及有无以投资包干结余的名义私分基建投资的违纪行为等。审计是以基建项目为目标的,以会计师、审计师为主要从业人员。工程审计包括两大类型:工程造价审计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工程造价审计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监督机制参与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重点阐述了工程造价审计对EPC总承包项目的造价控制作用。

2.2 工程审计在EPC中的作用

EPC 项目的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 统计资料显示, 在项目决策阶段及设计阶段, 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为30%~ 75% , 而在实施阶段影响建设项目造价的可能性仅为5%~ 25%。 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实施之前的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 项目决策是决定因素, 而设计则是关键因素。 因此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 对保证和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1)决策阶段

在决策设计阶段,合理的设计和适当的方法发挥了审计为工程造价的控制打好基础的作用。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龙头,是生成和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工程造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堵塞设计阶段人为浪费,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一般,其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采用设计招标形式选择最合理的设计方案;使设计单位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造价;对扩初设计的总图方案及单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通过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比较与分析,选取最合理的方案;推行限

额设计。灵活地运用正确的控制方法是有效控制造价的前提,并且这一阶段的重点和核心要求设计部门进一步提高图纸设计的质量和深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图纸会审制度,避免因设计图纸原因而引发的错、漏、缺现象,为招投标打好基础。

(2)招投标阶段

在招投标阶段,审计工程队伍的资质和招投标规范化发挥了审计为工程造价的控制巩固力度的作用。

首先,在对施工单位进行资质预审时,应着重考察施工单位资质、信誉、业绩、合同履行能力等方面,防止施工单位出让资质,由无资质的包工头挂靠该单位来进行投标,出现一级单位招标,包工头进场施工的现象,从而给今后的施工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工程队伍资质的审查为确保工程项目保质、安全、按时完成,积极有效地控制好工程造价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审计人员必须时刻关注招标工作的规范性和招标规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实施,并且应以招标投标复核性审计为切入点,审查招标文件的完整性、严密性、投标文件与招标文件吻合度、各投标文件相似度,分析违反招标投标程序的深层次原因,关注是否存在围标串标、低价中标、违法转包、违规分包、商业贿赂等问题,进而高效利用造价审计的控制作用。

(3)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全面监督机制发挥了审计为工程造价的控制确保质量的作用。为了发挥工程造价审计的控制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深入现场了解各环节情况、进行勘察测量、将各个环节的实际施工情况与图纸核对、对重点基础数据、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测量后作好记录,为以后工程造价的确定打好基础,建立起全面监督的机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合同为宗旨,全面监督合同的执行

审计人员应熟悉并了解施工合同协议书、投标书、施工图纸和招标文件的规定,并以合同为执行施工的标准,严格按合同的内容对招标范围内完成工程量进行审计,检查合同是否全面得以贯彻执行,以完成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2.论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为控制工程造价,每一建设工程都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能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的方案,从而降低程造价,实现审计的控制作用。

3.实行施工现场的参与过程监督

审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关注施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施工现场掌握工程量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并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投资的跟踪控制。可以定期地进行投资、实际支出值与计划目标值的比较;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资金不必要的流失,使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保证投资方的建设资金的正确使用。

(4)竣工结算阶段

在竣工结算阶段,严格把关发挥了审计让工程造价的控制趋于完善的作用。

严格核对费用的预算,把好预算单价的套用务必符合定额规定关。工程造价除定额直接费以外,尚有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利润、税金等费用,这些费用都是按一定的计价基础以一定的比例计取的,同时以上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比例也较高,所以审计人员有必要对其实施详细审计。审查各项费用的计取基础是否符合现行规定,有无不能作为计算基础的费用列入计费基础;审查定额直接费调减以后各项费用是否相应调整;审查各项费用计取的费率是否与建安工程合同规定相符、是否与现行规定相符、是否与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相符、是否与工程类别相符。

三、EPC总承包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程总承包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承包模式,我国在针对其的工程审计上还有诸多方面不太完善,如:

(1)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大部分审计人员只熟悉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复合型人才,不适应EPC的发展需要;

(2)审计人员适应 EPC总承包管理需求滞后,从工程项目管理审查内容来看,在EPC总承包模式下,一方面业主的部分项目管理工作,由于工程承包方式的变化而转移到了工程总承包单位,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承包方式的变化,导致业主的项目管理工作必须适应EPC总承包管理的需要。因此,工程项目管理审查的内容必然发生变化,这需要审计人员具备适应EPC总承包管理需求的变化能力。

(3)审计方法缺少灵活性。因为EPC总承包模式是将设计、采购、施工由一个施工单位进行总承包,改变了以往那种由业主分别与设计单位、供货商、施工单位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方式,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必须改变以往那种管理审计人员审查招投标、物资采购,财务审计人员审查概算执行、工程成本,工程审计人员审查结算的方式,要具备复合知识打破专业界限,依据工艺流程和工程应具备的功能,站在项目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并及时调整设审计思路和方法。

过程审计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统计抽样审计;企业;原理分析

《抽样审计准则》的实施,明确指出了在实施审计程序时,务须从审计的总体对象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项目进行样本审查,并以得到结果进行推论[1]。目前,抽样审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统计抽样审计在单位机构的运用,提高了审计效率,改善了审计方法,对促进审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统计抽样审计的原理分析

统计抽样审计法是使用统计概率论分布的随机原则,总体项目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从而根据审计结果推断总体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2]。

1.1 统计抽样审计的种类

统计抽样审计按随机抽样的组织方法不同分为以下几类:①简单随机抽样。即按预定比例或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对项目进行标号抽取。②机械随机抽样。即个体项目按顺序并保持一定间隔距离进行样本抽取,间隔距离由项目总体除以所需样本数所决定。③分层随机抽样。即把总体项目分为若干组,每组为一层,并按简单随机抽样与机械随机抽样进行分层抽取,所得样本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总体审计趋势。同时,分层随机抽样还可以采取实用的抽样技术,做到分层区别对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④整群随机抽样。即对总体项目划分为若干群,随机进行群抽样,抽样后进行群的全面审计。这种审计法样本集中,审计程序简捷,但科学实用性较差。

1.2 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的共点

以上四种不同组织方法的审计法有着以下四点共性:①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均采用随机抽取,主观性强,且抽样样本几率相等,能充分体现总体体征。②均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抽样,避免样本不足造成的审计失真,节约了审计过程环节的浪费。③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所得出结论的计算出总体项目审计的结论可靠性和误差性,并能事前预防控制。④统计抽样审计法加强了审计工作覆盖面及审计效率,加速审计工作现代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了内部控制与防治信息失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2.1 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

审计的目的与对象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大部分项目,例如内控的制度、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原材料、真实合法的费用支出,等等。被审单位状况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组织机构与内控制度健全、财会工作基础性较好的单位,且审计总体越大越能体现统计抽样审计的好处。统计抽样审计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决定了单位机构在实施统计抽样审计时需要拥有一定的统计知识与经验,并能熟练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的选取样本进行抽样,并能使各项结果综合运用进行总体审计结论的判断。

2.2 统计抽样审计的局限性

统计抽样是需要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其运用过程复杂,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其次,统计抽样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只能无限趋于实际,而不能完全准确,只能将误差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3]。统计抽样审计需要在制度与内容比较健全的企业,才能审计出完整,更趋于实际的审计结论,而其他小型企业或内控制度不健全、财会工作薄弱的单位,实施统计抽样审计则不能真实反映出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与失真。

3  统计抽样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应用中的几个具体要求

对统计抽样审计应用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审计内容,由于审计的目的与对象的差异,决定了审计技术方法的多样性,以不同审计内容应用不同审计技术以达到最佳审计准确性[4]。

3.1 统计抽样审计的审计内容与目的适用于基层金融机构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财务收支审计在现金上占据比重较大,因此实行统计抽样审计能对传统审计进行项目改革,既能在保证审计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审计质量,又能为全面应用统计抽样审计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3.2 统计抽样审计符合基层金融机构财务基本要求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金额较大,且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会基层工作较好,档案管理信息全面,因此在运用统计抽样审计能使审计过程环节简捷,使收支呈现规律性,达到保证审计结论更趋向于准确数值。

3.3 统计抽样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素质符合抽样审计要求

企业审计人员多数具备较高文凭,专业相对对口,且有着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实践,因此在确定统计抽样审计人员时可稍加培训就可以掌握统计抽样审计的理论与技术,使人员在审计实践的优越性能明显体现。

3.4 统计抽样审计在抽样过程中应注意抽样前提条件

企业统计抽样审计的抽查总体必须是特定的同质总体[5]。例如在应收账款审计过程中不包括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只能在预收账款中反映。同时在进行审计时还要按照概率的随机原则,保证抽样样本机会均等。

3.5 统计抽样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使审计影响因素多方联系

一般在金融项目统计抽样审计过程中的抽取项目样本时,应在确定抽取项目样本数额及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审计需要的各方因素,以审计人员的素质经验为契合点,进行审计的多面结合,确保审计质量取得更好效果。

3.6 在审计时还需要注重的审计风险的判断

对审计结果与抽样样本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都被称为审计风险。因此在审计时应该注重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如在进行项目的变量抽样时,关注信赖不足与信赖过渡的风险因素,同时还需要综合审计过程中的向他审计证据,进而使审计结果的风险性小,审计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姜长文,简家进.统计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以宽.研究审计基础理论 建立审计科学体系[J].审计研究,2002(1):37.

过程审计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企业;会计审计;经济效益

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创新实施可以为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化提供完整的支持。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对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进行总结,并制定提升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处理质量的策略,是很多企业会计专业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

(一)企业会计审计有助于企业缺陷的弥补

在企业制定会计审计相关工作的创新方案过程中,企业自身的各方面缺陷可以得到更加明确的识别,使企业会计工作的运行可以在充分明确自身价值的同时得到合理处置,更好地满足企业会计审计相关工作的创新实施需要。在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创新推进的过程中,企业自身所面临的各方面竞争压力会更大程度上显现出来,结合企业竞争环境的复杂特点进行会计审计工作的创新,可以使企业充分适应新时期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各方面考验,为企业会计审计相关工作的创新调整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持。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企业运营机制的各项漏洞将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处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的措施也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价值评估,从而实现对企业经营性活动风险的有效控制,在满足会计审计工作实施战略的同时,更好地规避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可以提升资金利用合理性

在企业实施会计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企业现有的资金资源将获得更高水平的利用条件,尤其可以使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在资金应用价值开发方面的突出价值得到明确的认定,更好地提升企业资金成本价值开发水平。在企业会计审计相关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资金利用率将会进一步提升,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的各方面策略都会拥有更加理想的工作实施条件,从而保证企业的资金利用合理性得到有效维护。在企业处理会计审计相关工作过程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将会在较多方面凸显出自身的价值,尤其在资金依赖性控制方面,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会在资金支持体系构建方面展现出更大的作用,为企业会计审计相关工作的优化创新提供更高水平的支持。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可以使企业经济监管性质业务的运行具备更加理想的条件,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建设工作将可以拥有更加理想的运行条件,因此,企业的综合性竞争实力将可以在资金利用价值得到充分开发的情况下凸显出自身价值。

(三)企业会计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经济工作质量

企业经济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企业现有经济工作的组成部分将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统计,在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方案的过程中,从保障企业经济活动实施顺畅性的角度出发,实现对企业会计审计相关工作价值的开发,可以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高质量推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企业会计审计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劳动消耗问题的管控可以为企业经济工作的创新实施提供较为理想的基础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对经济信息精准性的分析,有助于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实施必须实现对经济性质工作决策制定情况的研究,尤其要对经济信息所具备的精准性特征加以考察,使符合会计监督工作创新实施需求的各类措施可以得到合理的设计,以便企业的经济工作可以拥有更加理想的实施条件。

二、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策略不够完善

部分会计审计人员培训工作的实施对于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视程度不足,没能从企业市场份额竞争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对会计审计工作方案的创新调整,导致符合会计审计相关工作开展需求的竞争战略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设置,也使得人才竞争战略的突出价值无法得到体现。部分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于人才选用工作的需求缺乏足够的重视,没能针对现有人才群体的专业技能构成情况进行全面完整的考察分析,无法为会计审计工作培训举措的制定提供必要支持,也使得审计工作所需的技能经验难以得到有效积累。部分会计审计培训策略的设计对于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的分析,尤其对于会计审计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关注,无法在创新审计工作标准方面取得理想的成效。

(二)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会计审计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内部监督机制的组成情况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对于影响审计工作公正性的因素缺乏完整的总结,没能从机构建设的角度出发,实现对会计审计相关举措的价值认知,无法为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调整优化提供必要保障。部分会计审计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缺乏对基础性工作设施构成情况的研究,尤其对于会计审计机构的建设和财务管理举措的设计缺乏有效的关注,无法在审计机构建设过程中实现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创新调整,也使得会计审计关注无法在內部控制监督机制得到有效构建的情况下,实现对审计工作公正性的有效维护。部分会计审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缺乏对监督和管理工作价值的关注,尤其对于影响管理职能的因素缺乏有效的重视,不利于会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运转。

(三)会计审计方法和相关技术的创新水平较差

部分会计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对审计方法构成情况的研究分析,尤其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技术的构成情况关注程度不足,无法在会计审计工作方案的创新过程中,实现对技术性因素价值的充分开发,也使得会计审计各项举措的价值无法得到有效认定。部分会计审计方法的应用缺乏对会计核算相关任务构成情况的总结,虽然进行了新型技术资源的引进应用,但对于影响企业发展水平的数据缺乏必要的总结分析,无法从会计审计的角度实现对现有技术资源价值的全面开发。

三、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创新改良策略

(一)完善会计审计人员培训机制

企业在进行会计审计团队人员培训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培训活动组织设计效果的关注,从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企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举措,使审计专业人员培训策略的构建可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高更加充分的保障。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必须实现对企业现有经济工作关联因素的总结分析,尤其要对财务部门成员的经营性工作实施条件进行创新,使满足会计审计专业发展需求的举措可以更大程度上凸显出自身价值,从而实现对审计人员培训方案的创新改良。培训策略的构建还需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培育策略的关注,尤其要对影响审计团队成员综合素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创新考察,使满足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需要的举措可以充分凸显出自身价值,从而实现对审计人员培训策略的创新构建。要在培训策略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审计岗位人员后续教育活动组织情况的研究,尤其要对影响审计工作开展条件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创新性整合,为技术性因素革新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的识别提供完整的支持,更好地满足会计审计工作相关措施的实施需要。培新工作的组织设计需要加强对技术革新情况的研究,尤其要对审计环境的创新变化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使符合会计审计工作运行需要的业务知识可以得到更加完整的价值认知,从而实现对审计工作的优化调整。

(二)提高会计审计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完整性

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构建可以为会计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较为完整的支持。因此,必须在制定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策略的过程中,将监督机制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加以定位,使符合会计审计相关工作开展需求的措施可以充分凸显出自身价值,更好地实现对内部控制监督举措的创新设定。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监督策略的构建必须实现对各部门职能设置情况的研究,尤其要在行使监督工作职权的过程中,实现对各部门配合方案的有效创新,为会计审计内部监督机制的高水平运转提供更加完整的支持。会计审计内部控制举措的设计需要实现对审计监督性质工作实施情况的研究,尤其要对审计机构的人员组成情况进行详细的总结,使符合审计工作规模扩展需求的举措可以充分凸显出自身价值,并且保证审计工作范围的划定可以与会计审计工作的总体实施战略相符合。一定要加强对监督控制性质工作有效性的研究,并从审计工作范围控制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内部监督机制建设需要的全员配合工作方案,为会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自我管理性质工作的创新实施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更大程度上满足会计信息的灵活有效处置需要。

(三)提高会计审计方法和技术创新水平

在会计审计工作制定创新方案过程中,必须对技术革新所具备的深远影响加以总结,使会计审计工作的改良能够将技术性因素的优化升级作为主要工作内容。要加强对会计核算目标设置情况的研究,尤其要对影响会计费用的各个项目进行价值考察,使符合会计费用项目管控需求的措施可以得到更加成熟的构建处理,为会计审计方法的改进提供有利支持。会计审计方法的构建需要强化对会计资金分配情况的研究,尤其要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开展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使满足会计核算工作方案建设要求的措施可以得到有效的规划设计,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会计审计工作处理质量。

四、结语

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实现对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考察分析,有助于企业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本文首先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制定了提升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实施质量的具体策略,对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海.在企業内部审计实践中探索收支审计的目的与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14). 

[2]邵爱钧.探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外资,2013(15). 

[3]金宏杰.探究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