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例6篇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1

【 关键词 】 环保;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互联网技术;应用

1 引言

环保网络舆情事件的发源地通常是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和论坛,通常都是百姓生活中关心的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处理失当,甚至引起很大社会负面影响的事件。这跟地方政府没有科学地对待,利用政府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及时相关信息,而是一味地站在管理者的层面上进行压制或者封锁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互联网时代环保部门应充分重视舆情事件,总结和探索新形势下更好的网络舆情事件引导方法。

2 互联网条件下环保舆情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环境管理的热情日益提高。以连云港市为例,从2011年起至2013年8月份,环保舆情有四五百条之多,分别为化工企业排污、秸秆焚烧、城市内河污染、近岸海域的污染等。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些大型污染企业从郊区位置发展到中心区域,这就涉及到企业搬迁的问题,2013年碱厂的牛奶湖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报道。

3 基于环保舆情特点的网络舆情预警、引导措施的研究

环保舆情预警、引导措施的选择必须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让网民对环保事件有正确判断,减少非理性因素。

3.1 建立环保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为及时引导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首先在时间上保证了不让舆情危机现象的发生。及时、准确地监测到环保网络舆情,并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第一时间反映到责任部门,保证责任部门对环保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时做出分析和应急反应,做出正确处理、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

预警机制应和环保部门的应急反应机制相联,出现重大危情时,环保部门启动危机应急机制,有效地进行舆情处理,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促成舆论共识。

3.2 架起环保部门与公众沟通桥梁,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架起两者之间沟通桥梁,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宣传工作,提升公众心中的政府形象,才能形成民众较为认可的公信力,真正解决环保网络舆情问题。

以连云港市西盐河治理为例,附近居民在一段时间内经常闻到异味,以为是化工区的气味飘过来的,对此意见很大,在连云港市的“在海一方”等地方论坛上多有反应,环保部门监测到舆情后,积极应对,查出问题出在西盐河水质上,在第一时间通过门户网站上及时向公众公布了此调查及处理信息,得到了附近居民的认同。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和性质直接影响着舆情是被平稳解决还是激化成网络。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预防环保舆情发生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政府规范自身行为,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才能获得公民信任,提升绩效公信力。如果政府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政府在进行舆情引导过程中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4 互联网技术在环保舆情预警、引导措施中的应用

4.1 建立环保舆情监测预警系统,结合环境应急管理系统,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和突发环境网络事件

系统通过意见挖掘、爬虫技术等互联网技术对环保部门关注的舆情内容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并进行有效的自动分类,实现对互联网上有关环保舆情的收集、整理工作,准确反映舆情热点问题并对敏感问题,评估和分析当前的环保网络舆情态势,并给出预警信号,遇有重大危情时,自动联接到环境应急系统,启动环境应急预案,进行环境应急响应,为突发环境事件舆情引导提供技术支撑,如图1所示。

4.2 环保门户网站为信息平台,正确引导舆情导向

政府网站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是获取政府信息及服务的主要渠道,政府门户网站(如图2所示)的“政务信息公开”、“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水质周报”、“国控重点源监督监测”等,在信息公开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其次网站有“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等互动性很强的栏目,可以作为环保部门与公民互动、沟通的平台,从而提高公众对环境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因此门户网站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必不可少的环节。

4.3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的应用让权力更加透明

通过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让公众在单位或在家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申请,例如环保部门应用最多的行政审批权限——环评报告的审批,申请人就可以通过该平台(如图2所示)先进行网上申请,网上提交相关材料,并根据网上相关的提示要求,如确需到审批部门的,再到审批部门办理,为申请人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且平台每个办件都有时间限制,纪委可以监督环保部门的办件情况,加以监督。每个办件在网上可以公开查询,增加了透明度,让企业、百姓满意。

5 结束语

环保部门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识在逐渐增强,逐步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引导工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也为环保部门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手段,怎样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加强舆情引导,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也是环保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 卫鸿婧.电子政务环境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9期.73-76.

[2] 谭永军.互联网背景下的舆论引导和监督的对策及路径.梧州学院学报,2012,(6):40-44.

[3] 李怀强.当前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现状分析与引导对策.决策探索,2013,53-54.

[4] 刘焕成.政府网站化解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研究.知识学习与管理,2012(145),124-129.

[5] 王进等.基于政务需求的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研究.电子政务,2012(117),61-76.

作者简介: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2

恩施市委市政府主办、恩施市新闻中心承办的公众信息网——中国硒都网下辖子网站73家,初步形成市内地方网站集群,中国硒都网网友互动版块硒都论坛的日发帖跟帖量超过900帖,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为进一步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恩施市新闻中心落实“三三举措”,加强网络舆情研判与管理,不断推进虚拟社区建设管理和创新,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培育三种群体,着力夯实网络管理基础

针对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解决网络管理三个难题人手,着力培育三种群体,夯实网络管理基础。

(一)培育“放牧人”,解决网络舆情无人管难题。

恩施市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办等为成员单位的全市网络舆情信息协调处置小组,统筹全市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事项。恩施市新闻中心作为全市网站建设的管理机构,相应成立了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涉恩舆情监测、报告、处置以及硒都论坛管理、网上监督栏目更新、硒都博客及清江文艺栏目管理、网络评论、网友互动等与舆情相关的具体工作。同时明确网络舆情“谁主管、谁负责”的属地管理原则,构建起“党委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运转协调”的网络舆情管理格局,有效解决了网络舆情无人管的难题。

(二)培育“带头羊”,解决网络舆情引导无人做难题。

中国硒都网组织实施“舆论引导120”工程,围绕市委政府当前工作特别是突发事件而展开舆论引导工作,充分运用“权威发声、议题设置、科学引导”等方式方法,引导网民参与互动讨论,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1”:精心组织网友会,从中发现和确定不少于100名能写、能摄、能发言的骨干网友,与这些骨干网友的“往来”经常化制度化,让他们在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并通过这些骨干网友的“眼见为实”的发声来引导舆论。目前,中国硒都网已成功举办13届网友会,每次活动过程中,广大网友满怀激情,用镜头捕捉恩施市的迷人风景,用心触摸恩施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用笔记录恩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成就与变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用。

“2”:诚心约请了20名网评员,要求他们每人每年至少完成网评文章100篇,在硒都网首页建立了评论员文集,及时用主流、权威及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对此,市委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对网评员的“劳动”实行以奖代补,建立激励机制。

“0”:用心应对互联网政治,努力实现“舆情事件为零”的目标。针对网上出现的敏感舆情,中国硒都网创办《涉恩舆情专报》、《互联网舆情快报》,及时搜集网上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投诉,迅捷提供给相关部门,供领导决策参考。近年来,书记、市长就处理网友建议和投诉400余件。

通过实施“舆论引导120”工程,充分运用论坛、硒都评论等各种网民易于接受的形式,确保了涉恩网络舆情出现时,能及时引导网民参与互动讨论,专门针对突发事件下的网络舆情及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不定期的召开网评员会议,通过讲课培训、案例点评等方式加强对网评员的培训和管理,增强了“带头羊”对网络舆情的“灵敏度”,有效解决了网络舆情引导无人做和做不来的难题。

(三)培育“好牧场”,解决网络舆情主流引导难问题。

维护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威信,捍卫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伸张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责任、文明和正气,是网上舆论引导的基本立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环境,使网络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目标和任务。论坛具有自由讨论、贴近群众的特点,为使这块阵地成为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的阵地。一直以来,中国硒都网都把为恩施市的发展而献策建言作为论坛的主要目的,对一些过偏过激的帖子不是采取一删了事的粗暴堵截方法,而是充分运用“权威发声、议题设置、科学引导”等舆情疏导的方法,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不让网站成为传播错误观点的场所,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让网络阵地不仅成为地方政府新闻、公开政务、服务网民的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还成为全市网络舆情引导的“带头羊”,在政策宣传、舆论引导、信息传递、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效解决了网络舆情主流引导难的问题。自建网以来,网站每年均要各类原创稿件上万件,转载各类稿件5000多篇。

二、健全三项机制,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针对网络舆论演变周期的特点,恩施市新闻中心从舆论发生的潜伏期人手,建立三项机制,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一)构建收集研判机制,把握主动权,、

利用平台,落实责任。利用恩施市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施24小时监控制度,密切监测国内外网络媒体涉及恩施市的重要舆情信息,值班、报告落实到人,责任追究到人。管好网站和论坛,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对重点舆情做到在第一时间监测、第一时间关注、第一时间报送。

准确研判,及时处置。对网络监测的重要舆情及时提出研判处置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采取果断封堵措施,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掌握权威信息的主导权,有效控制舆情发展。同时,及时下发《重大涉恩舆情处置通知单》,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关注舆情动向,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事件,做好舆论引导。

(二)健全评论引导机制,掌握主导权。

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动态,及时组织网评员进行评论引导,通过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等形式,坚持“有理、有据、有利、有节”的原则,积极释疑解惑,重点澄清不实谣言,批驳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攻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权威发声,时评引导。开设《硒都时评》专栏,培养“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点评硒都时事。以2011年前9个月为例,中国硒都网共刊登本地时评共260篇,其中被外媒转载或刊发182篇,占总数的70%。《为重奖“仙居恩施”贡献者叫好》等多篇时评还分别位居东湖评论“当日评论排行”、“周评论排行”、“月评论排行”、“季度评论排行”榜首。《火车通了恩施到底运什么?》一文还一度成为恩施市“两会”代表和委员热议和建言的参考话题。多篇时评在外获奖,有的还被搬上了凤凰卫视的《马斌读报》等视频栏目。

互动联谊,活动引导。让网友积极参与世界佳丽游恩施、吴小莉主持恩施女儿会、于丹教授妙语评恩施、国内网络媒体恩施行、央视欢乐中国行走进恩施、激情广场唱响恩施、《民歌·中国》栏目恩施民歌录制、举办TEMA14国际学术会议等重大活动,并在第一时间对活动发出响应,帮助民众扩宽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经常利用网友会、网评员培训等互动方式,培养爱好评论的网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他们利用网评解读恩施新闻,激浊扬清,弘扬主旋律。

(三)完善监控协管机制,紧握主控权。

多方联动,分级监控。建立重大舆情州市互联互通机制,与文化、公安、通信等部门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努力形成行业监管、内容监管和安全监管相统一的管理格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分级控制。将互联网涉恩舆情按照事项的性质、涉及范围、影响程度分为重大和一般二个等级,明确舆情报送范围。

反应迅速,灵活应变。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对突发事件和日常监测舆情,及时作出反应,分析与统计舆情话题及跟帖、评论的观点,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汇总、登记和总结,辨别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研判级别和程度,为处置舆情打好基础。

三、建立三个平台,积极探索网络议政新模式

高度重视网络民意的重要性,创新舆情反映载体,建立网络民意表达三个平台,积极探索网络议政的新模式。

(一)建立日常报送平台,探索网络议政新模式。

2010年9月,恩施市新闻中心建成了恩施市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监测平台对州内的新恩施论坛、清江社区、百度恩施吧,省内的荆楚网、大楚网、湖北大公网,全国性的天涯社区、百度快照、凯迪社区等400多个站点涉及恩施市的新闻、论坛、贴吧、博客等进行密切监控,及时掌握舆论动向,迅速进行分析、研判、预警、报告和处置,防止进行“炒作”,确保不在市域范围内形成重大舆情。通过恩施市舆情监测平台全面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并以《涉恩舆情快报》的形式,及时上报市网络舆情信息处置协调小组和有关部门。2011年,恩施市新闻中心共编发快报10期,新闻中心舆情办按市网络舆情信息处置协调小组的通知精神将网络舆情信息以《网络舆情信息通知单》的形式抄送相关部门,并主动开展网络评论,引导网民理性发表意见。

(二)健全网络舆情反映平台,探索网络论政新模式。

每月编写一期《涉恩舆情专报》,对一月内的市内网民评论热点主题进行综述,上报市委常委和市委、政府信息科、维稳办,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资讯。适时编发《国内网络舆情参考》,为领导了解网络建设与发展最新情况以及政策背景等提供有益参考。截止目前,共出刊《涉恩舆情专报》150多期,《国内网络舆情参考》IO期,共采编各类舆情关注1000多条,舆情预警14条,整理网民意见建议40多条。

(三)规范网络留言平台,探索网络问政新模式。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3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论文化的引导队伍匮乏校园网络的普及使网络信息覆盖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当他们遇到烦心事时就会通过网络来发泄,某些言论有可能转化为谩骂从而引起共鸣,有同样经历的学生会参与并支持,对校园网络舆论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有些高职院校并不注重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学校的管理事务和后勤服务经常成为学生抱怨的话题,当学生对这方面的问题作出负面评价时,一些高职院校网络媒体基本不做正面回应,反而让管理员进行封堵,强制删除帖子。这一做法使学生的情绪不但不能充分宣泄,反而会更加反感。当这一平台受阻,他们会再去别的平台发泄,从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除此以外,有些校园网络舆论管理方式缺乏变化且艺术性不强,没有采用先进的引导方法,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舆论管理不断出现新问题,需要不断更新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却对此不够重视,出现“制度空白”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网络管理人员就会找不到依据,使其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另外,校园网络舆论的管理工作目前还没有积累太多的专业经验,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让学生去管理网站或论坛,他们大多凭个人感觉处理问题,导致网络舆论管理的效率不高,也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二)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中应急处理机制欠缺一些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危机意识淡薄,缺乏突发事件舆论应急机制。众所周知,危机处理中事前预防是处理危机的最好方式,对于网络舆论危机亦是如此。由于网络舆论属于新生事物,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存在诸多不同,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往往缺乏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体制机制,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疲于日常信息的监控和,对发生的网络舆论事件,采取“堵、管、控”等硬性措施,而应对意识和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明显滞后,特别是忽略了应对危机的事前预防,而网络舆论事件的即时性等特点使事件爆发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的处理,或者说即使能够控制,爆发后也往往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网络舆论危机意识,建立健全应对舆论危机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坚持事前预防为主,事中及时应对,事后妥善处理。

(三)高职院校学生判断是非能力薄弱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谎言的“免疫力”不强,判断是非能力较弱。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网上思想道德缺失的情况,有时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2008年某高职院校学生贾志攀通过个人电脑控制了学校校区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器,破译了省地震局的官网登录名和安全密码,了自己编造的虚假信息,造成了社会的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贾志攀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贾志攀利用所学知识破坏社会稳定,既违反了社会道德又给社会带来了动乱。可见,一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缺少应有的网络思想道德,有可能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举动,影响社会的稳定团结。

二、高职院校校园特色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策略

(一)探索高职院校网络舆论文化宣传的引导手段引导方法的不同,可能对网络舆论的走向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禁言、封号、删除等强制措施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引导者要与时俱进,利用新手段新方法探索高效的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方法。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引导者要了解并利用网络舆论传播的自身规律,结合舆论学、传播学、新闻学中的理论成果,利用“意见领袖”这一重要渠道,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使用引导方法。降低部分参与者对原话题的关注度,削弱原话题的舆论影响力,改变舆论的走向。我国网络发展极快、变化极快,国家每年都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总结,高职院校的舆论引导方法,应参考我国大环境下的引导方法,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合理应用,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引导网络舆论。

(二)加强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中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首先,建立预警机制。校园是慢慢积累然后爆发的过程,通过分析总结能提早发现一些苗头。早期的苗头言论,通常是通过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渠道传播。网络媒介把关人可以利用关键词、信息流量数据等监测技术直接获取这些可疑言论,并且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一旦有爆发的可能,立刻向管理部门通报,提早采取措施,及时遏制有害言论;即便来不及阻止,决策管理者也能尽早争取到时间,以便抢先一步实施对策。其次,完善危机爆发后的阐释机制。网络媒介应该积极冷静地采取措施,通过对舆论进行阐释,稳定各方情绪,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件。网络舆论阐释的途径有:及时事实真相,提高公信力;对激化矛盾的焦点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使大家冷静情绪理性思考;加强舆论引导,消除负面舆论的影响。再次,建设危机消退后的总结机制。校园结束后,引发原因、怎样避免、如何处置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总结。应该利用网络舆论这一交流沟通渠道,引导各方进行总结反思,使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维护校园的稳定团结。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网络舆情 预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51-01

一、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是指师生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和工作过程所持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在网络上全面展现。它具有一般舆论的普遍性,同时又因其发生在高等职业院校这个知识性、开放性较强的文化环境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主题广泛性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主题既有社会热点,也有校园焦点。个人观点的完全是自发的,随意性比较大。其内容包括情感、思想、学术、生活体会等,有师生切身经历事情所引感交流的;有对学校工作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改进方法和建议;有对学校、对社会某些现象表示不满,比较容易激起网络“公愤”,造成一边倒舆论趋势,处理不当会造成学校工作被动和形象受损的。

(二)主体特殊性

社会民众通过网络所表达的群体性情绪、态度、意见与要求等,形成了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面和影响力越来越大。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的主体是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在校师生;它的客体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也有在校师生这个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它的渠道也非常广泛,涉及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各种网络工具。

(三)形成迅捷性

网络论坛议题内容的普遍性和发表便利等因素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形成的迅捷性。如今,依靠网络交流思想、感想、体会已经成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便捷性、较为宽松的环境和匿名性为师生率真的思考、无拘束的情感表达和便捷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空间。一方面,校园生活与师生息息相关,容易引起讨论;另一方面,社会热点往往具有不寻常性,亦容易引发舆论。

二、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应急准备不足,响应速度较慢。

对待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关键是要快速响应,迅速启动各自职责内的工作程序,以最快速度控制事态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网络舆情管理与控制体系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方式,信息传递渠道单一。这种管理方式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在网络舆情爆发时难以实行快速有效的响应,在处理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显得反应迟钝,行动缓慢。

(二)处置方式被动,硬性指令过多。

过去在对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热点问题的处理中,通常采取回避、封堵或“冷处理”的办法,试图淡化处理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避免其扩散后增添工作麻烦,扮演的是“控制者”角色,而不是“引导者”角色。但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的表现特点,采取保守、被动的处理方式的效果常常会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

(三)重视程度不够,软硬件投入较少。

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等。由于购置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国内仅有少部分高等院校采取了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舆情安全技术措施,而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管理员或者信息安全人员人工监测,这种方式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网络舆情监测的需要。

三、有效预防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避免危机作为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最简单的方法,显然是最好的危机管理。预防是减少危机的根本方法,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应及时了解舆情密切关注校园网络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校园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加强网络建设,推行校务公开。

校园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应了社情民意。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新闻网、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如此一来,校园网站既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平台,也成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管理队伍。

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看似虽小,但如果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要组建一支由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为主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管理人员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主动撰写贴文,进行正面引导,并定期将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总结,形成有建设性的分析报告,向上级职能部门反馈,以便改进。

(三)制定应急预案,及时信息。

通常而言,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产生,总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学校要防患于未然,实施积极的网络舆情预警制度,并针对各种类型的校园危机事件,制定详尽的预警方案,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危机发生,可以有章可循,不致六神无主。

(四)培养舆论领袖,提升技术监测。

在新闻传播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舆论领袖”,指的是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人们面对海量信息而无所适从的时候,舆论领袖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就更加凸显出来。

(五)实施部门联动,明确分工合作。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对于学校而言,需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媒体单位、公安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明确彼此的分工,密切相互关系,加强信息沟通,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强化舆情引导职能,为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而同心协力。

参考文献

[1]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舆论;措施

互联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研直到90年代正式向公众开放,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2004年底,互联网已经连接了全球几十万个网络、几千万台主机,用户达到8.1亿。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在1992年、1993年国际互联网年会等场合,中国计算机界的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并得到国际同行们的理解与支持。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我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1993年,中国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负责领导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建设。1997年,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2002年,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确定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包括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11月,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提出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等。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2007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信息装备制造业。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2010年1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及明确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互联网逐步走上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虽然中央对网络舆论管理的大政方针已经非常明确了,国务院和各部委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对网络舆论管理的总体规划,特别是中、长期规划还没有出台,网络舆论管理的政策依据还不是很完备,方式方法还不是很明确,手段措施也不是很有效。

目前,取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具有新闻登载权网站160余家。然而,这些主流网络媒体却要面对3.84亿的网民和14.3亿人口中继续增加的网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本应发挥的正面舆论强势难以形成。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重点网络媒体的支持力度,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得到的扶持还是明显不足。

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以后,政府部门应急反应不够有效,甚至出现“失语”现象,直接导致不良信息的迅速蔓延,网络舆论就容易出现问题,受众也难免会接受变形、扭曲和放大的信息。

坚持管理与发展并举、“管住”与“管活”并重,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道德、技术等多种手段,管理好网站,引导好网民,积极营造既自由民主范有序、既生活活泼又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氛围,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必须坚持管理与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不可偏废。网络舆论的管理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是为了保证其健康的发展,找到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对网络舆论管理而言,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散布不利言论;又不能管得太死,堵塞了解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对境外的不良信息要坚决堵住,对境内的网站要严格管理,而对网民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不能要求没有一点杂音,应该允许在网上有可控的宣泄,这也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既能让网民发表意见,反映民意;又能加以有效的控制与引导,使其不影响社会稳定,做到畅通言路,安定团结。

在网络舆论管理中,事前防范、事中监管很重要,但事后追责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虽然作用在后,却可起到预防在前的作用,法律作用的机理正在于此。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御自己。”因此,要把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紧密结合起来,使这三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能仅仅强调事前的把关与防范,忽视事后的追责和惩治。

把问题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进行积极的、超前的谋划和部署,开展有效的防范;一旦出了问题,及时进行引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更大的影响。集中力量对重点部位、重点网站进行监控,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并注意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网络舆论的动向和规律。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措施范文6

1.1内容复杂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但是,由于网络言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部分网络信息真伪难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型阶段,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对于复杂的网络信息仍难以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需要防范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大学生群体各种负面虚假信息,以免给高校的和谐稳定带来恶劣的影响。

1.2传播快捷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界限,网络信息更新与传播的速度远远超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的崛起为舆情的方便、快速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如“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于2014年3月1日21时许,事件发生后不到1个小时昆明广播电视台K6春城频道的官方微博即在网上了消息,随即消息迅速扩散,引发各大媒体关注和报导,同时也引发大量网民参与议论,而身处西半球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于当地时间3月1日通过其发言人发表了谴责声明。由此可见,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为高校网络舆情提供了无障碍通道,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快捷性。

1.3影响广泛性大学生是网络的主体力量,他们年轻、思想活跃、行动积极、教育背景相同,乐于对身边的新鲜事、社会热点话题等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因此,他们很容易产生共鸣,他们的意见容易在学生群体甚至跨群体迅速扩散,以点到面,以面带群,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另外,大部分大学生都居住在学校学生宿舍,居住相对集中,而且他们方便接触网络,加上他们自由闲暇时间相对较多,这更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提供了天时与地利。

1.4发展难控性由于高校是一个崇尚开放、自由和民主的地方,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所受到的束缚远远小于中小学,除了上课时间,高校教师一般不会像中小学老师一样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及作息,而是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一个自由的大环境更容易激发大学生彰显自我意识,他们表现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差异性,如勇于表达、敢于质疑、个性鲜明、活力无限。在高校里,各种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存,一旦出现具有煽动性、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大学生群体未必能迅速达成一致共识,如果不能加以及时的引导,部分判断出现偏差的同学可能会造成失真的网络信息迅速扩散,最终导致失控的局面。因此,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及个性上的多元性为高校舆情的传播与发展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2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2.1建立监测机制,做好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群体,单单依靠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力量不可能时刻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才能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建立监测机制可以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如学生党员、寝室长、班级学生干部、院级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其他教职人员等,通过谈话、短信、邮件、论坛、微博、微信等渠道及时发现具有倾向性的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必须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预案,一旦发现具有倾向性的网络舆情,立刻根据该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时间节点、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危机类型进行分级预警,保证能在危机发生时获得最大限度的主动权[4]。

2.2成立专业队伍,做好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校不可能再停留在与世无争的“象牙塔”时期,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个社会。高校中的不同群体,如教师群体,来自不同省市、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群体,各自都有着不同的家庭及文化背景,对待同一事件的认识和态度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必须成立专业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将对各类舆情的分析研判放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专业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可以由学校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心理中心工作人员、保卫处工作人员、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及优秀党员干部或学生干部组成。这支队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敏锐的信息甄别能力,还应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熟悉网络舆情传播方式,这样,才能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里发现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网络舆情,并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更可靠有力的支持。

2.3设立官方信息平台,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2008年6月,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5]在此之后,各级部门陆续展开了加强舆论引导的新探索,其中,重视官方网站的功能、开设“政务公开”及“在线咨询”版块、开设“官方微博”等措施为大部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所认可并被采用。同样,为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高校必须紧跟互联网的发展,采用青年学生习惯使用的网络平台,设立高校的官方信息平台,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论坛等。一旦发生校园网络舆情危机,校方迅速作出反应,调查了解相关情况,并第一时间使用官方信息平台将真实的消息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地向全校师生公布,使正面的声音占据舆论阵地,防止胡乱猜疑、以讹传讹。

2.4加强网络平台管制,做好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1993年7月5日,彼得•施泰纳在《纽约客》上刊登了一则标题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漫画[6]。这则漫画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使用的复杂性及自由性。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的性别、种族、年龄、外貌等都可以不展现出来,网民甚至可以编造个人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高校必须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制,防止学生无止境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传播不良信息,从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加强高校网络平台管制的措施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IP地址实名制。每个学生开通校园网必须实名登记,学校网络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及班主任等也要提醒学生在网络上文明发言,不造谣、不传谣。二是论坛、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尽量采取压缩跟帖量、登录注册等方式影响舆论,这样可以达到弱化网络跟帖评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效果[7]。

2.5注意跟踪反馈,做好网络舆情的善后处理工作网络舆情危机往往具有反复性,并不是一次的处理就能根本解决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要耐心、反复地跟踪反馈,做好网络舆情的善后处理工作。一方面,高校要善于运用网络、公告栏、移动通讯工具等多种渠道,定期公布学校政务,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另一方面,高校要及时将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调查情况、处理意见、处理结果、整改措施等向广大师生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反馈。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