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行业工作总结范例6篇

畜牧行业工作总结

畜牧行业工作总结范文1

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海南州畜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场资源为基础、以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经营方式为关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总体要求,在分析当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畜牧业良性循环经济为发展目标模式的思路,并着重就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1生态畜牧业发展概况 1.1基本概况 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青海湖之南,日月山以西,总面积4.46万km2,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3500m左右。州内气候寒冷干燥,大气稀薄,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均气温0.5℃~7.3℃,年降水量250~425mm,年蒸发量1826mm,无明显四季之分,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州辖5县36个乡镇424个村1336个社44.92万人。其中,农牧民占总人口的74.8%;共有各类草原5072.3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4663.39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10%;各类草食畜存栏461.39万头(只),占全省草食畜25%;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41.01%、46.53%、41.13%;肉类总量53855吨,奶类总产量43606t,羊毛总产量4482t,绒毛总产量280.72t。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4490元。 1.2发展现状 全州畜牧业经过“十一五”的稳定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设施畜牧业稳步发展,牧区水电路均得到较大改善,农牧民科技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效益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尤其是2008年在共和、贵南、同德三县的3个村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结合3个村畜牧业发展实际,探索“减人减畜,多种经营”、“草场保护,建设养畜”、“草场治理,种草养畜”等三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46个,入社牧户18738户,668976人,入社率达59%;入社草场1414万亩,入社率达41%,入社牲畜97万头只,入社率达35%。充分利用2011年省级支农资金扶持项目,投资4983万元,种植当年生优质牧草13.6万亩,选育生产母牦牛3760头,选育后备种公牛600头,能繁母牛600头,育肥绵羊6万只,修建草料棚156座9360m2,养殖小区13处,民俗产品加工销售点3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2处,购置牧草收储机械11台(套),饲料加工设备3台(套),建立河卡有机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共和县环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区、贵南县草产业发展示范区、同德县良种牦牛养殖示范区、贵德县农牧藕合式示范区,并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启动村、带动建设村,进一步全面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 2发展生态畜牧业优势 2.1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全州畜牧业以“围栏草场、牲畜暖棚、人工种草、农牧定居”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截止2010年,建成畜牧业“四配套”1.69万户,占总牧业户的57%;建成畜牧业“八配套”,占总牧户2.7%;建成围栏草场1957万亩,占冬春草场79%;累计建成牧区畜棚1.69万座,覆盖率达57%,种植当年生牧草21万亩,牧民基本实现定居生活。“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利项目489项,投资71669.8万元,解决了16.3万人,172.46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农牧区通电通讯得到较大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2.2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海南州境内7条省国道线构成“三纵四横”相互连通的整体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极具资源的集聚功能和市场的辐射功能。州内海拔高,气候冷凉,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草地无污染是发展绿色有机畜产品的理想之地。州内洁净的生态环境和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态文化底蕴,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构筑了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2.3发展政策机遇十分有利 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江源保护二期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秩序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被省政府纳入全省“四大示范区”之一,以上这些政策机遇却为我州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社会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4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全州上下谋发展,思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高原生态十分脆弱,十分重要,十分需要保护,高原粗放的草原畜牧业走生态之路已形成共识,在保护生态中发展,把传统畜牧业的精华与现代畜牧业的先进理念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是提高高原生态畜牧业综合效益的有效措施,是顺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治本之策。 3发展生态畜牧业制约因素 3.1人、畜、草矛盾突出 全州牧民人均占有可利用草场269.6亩,畜均占有可利用草场10亩,牧民人均占有草食畜26.7头(只),全州理论载畜量432.79万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678.7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达56.83%,高原草地产草量不高,人工草地面积小,靠天养畜放牧的局面没有得到大的改善,人草畜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草原沙化退化现象还未根本改变,部分地区牧民已成为生态移民,脆弱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给农牧民生产生活空间带来了威胁。 3.2经济基础薄弱 由于我州经济基础薄弱,城镇产业支撑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容纳劳动力就业少,州内经济依然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地区经济的总体格局是:一产水平低,二产规模小,三产基础差。农牧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少,绝大多数的农牧民对草原放牧依赖性较大,难以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转移获得增收渠道,发展空间单一。#p#分页标题#e# 3.3组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职业教育落后,技能水平低下,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接受能力不高,外出务工能力较弱,农牧业新技术不能行之有效的全面推广,靠天养畜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市场发育不足,农牧业市场化程度低,小农经济模式较为普通,特色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经济组织结构松散,运转不灵、稳定性差,畜牧业产业化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还不能与大市场之间形成有效对接,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 3.4农牧业基础设施滞后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投入大建设,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高原自然条件下的发展能力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牲畜暖棚覆盖率仅占牧户的57%,围栏草场占可利用草场的42%,尚有36个村不通水,35个村不通路,加之高原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稳定增收的难度较大。 4发展对策 4.1加快发展草业 草产业是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在保护天然草原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牧草种植,草地改良,饲草料基地建设、优良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全州以贵南县塔秀、森多、过马营地区,共和县环湖、切吉地区,兴海县河卡地区,同德县尕巴松多地区为重点,建设4个草产业生产基地,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推动草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海南优质草产品品牌,促进草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4.2做大做强羔羊经济 海南州绵羊存栏323万只,占总草食畜461万头(只)的70%,是畜种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发展羔羊经济是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加快周转、提高母畜比例、转变生产方式和实现草畜平衡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1)加强春羔生产改冬羔生产。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引导群众春羔改冬羔,推行适时早配和早期隔离断奶补饲技术,加强哺乳期羔羊的饲养管理和断乳后的羔羊育肥工作。(2)建立牲畜台账,做好羔羊出售工作。县、乡(镇)、村要建立以牧户为单位的牲畜台账,宏观控制牲畜数量,加强羔羊出栏监控,抓好羔羊出售工作,实施羔羊育肥“300”工程,300d育肥出栏销售。(3)培育羔羊龙头企业。培育扶持收购屠宰加工企业。采取“公司+牧户”的羔羊订单出售机制。(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国家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建立地方扶持发展羔羊经济的激励机制,促进羔羊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4.3优化畜群畜种结构 按照海南州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实施好“良种工程”,优化畜群畜种结构,提高牲畜良种化水平。在南部生态畜牧业扶持区和环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以高原型藏羊、牦牛等当地品种为重点,进一步抓好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牦牛提纯复壮和黄牛改良工作,组建核心群,建立种畜繁育基地等项目,解决畜种杂、乱、差问题,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和群体质量。在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牛羊育肥、奶牛养殖、生猪养殖及水产养殖四大基地,加快专业村建设。 4.4推进产业化进程 依托畜牧业资源优势,通过创新机制、建立基地、树立品牌、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1)扶持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以肉类、乳类、绒毛、草产业等为主,积极开发特色加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市场运作”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落实财政、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有计划、分层次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牧民经纪人培训,从而使提高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农牧户比例。(3)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基地和农牧户发展,提高订单畜牧业的履约率。 4.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道路、电力、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畜牧业“八配套”建设。(1)为提高牲畜生产效能,减少冬季牲畜掉膘死亡和仔畜成活率,大力建设标准化牲畜暖棚。(2)为了保护草场生态环境,解决冬季牲畜温饱,科学设计分区围栏、定期轮牧、合力载畜,大力建设草场围栏。(3)在草畜平衡、生态畜牧业实验区等重点地区,实施退牧换草,加大人工种草,大力发展草产业。(4)利用国家扶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机遇,加大农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向高标准砖木结构方向发展,改善牧民居住条件。(5)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为重点,加大建设饲草料储备设施投资力度。(6)为了减轻劳动负担,保证防疫质量和密度,加快动物防疫注射栏建设。(7)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草原、.解放牧区劳动力,解决能源问题,促进草场良性循环,加大推广太阳灶使用力度。(8)解决牧民照明问题,特别是夏秋草场定居的照明问题,大力推广太阳能电源。 4.6强化科技服务 围绕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攻关,配套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探索建立不同生态类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产业为主线,以产品为单元的专家负责制”的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牧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牧民实用人才。加快牧区信息化建设,建立起以技术推广、疫病防控、畜产品监管、生产服务、市场信息、政策咨询、劳务信息等为一体化的州、县、乡、村四级社会化服务体系。#p#分页标题#e#

畜牧行业工作总结范文2

一、培训目标

通过强化畜牧兽医管理人员法律、业务培训,加强养殖场、户畜牧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管理人员执法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素质,提高广大养殖场、户科学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创建全国一流的现代畜牧业培训模式。

二、培训对象与内容

市和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

(一)市级:负责对区市培训机构的授课教师、区市畜牧业管理、执法和畜牧业推广工作骨干人员培训。主要培训畜牧业法律法规、标准化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饲料兽药及畜产品质量监管等业务培训等内容。

(二)区市级:负责对辖区内广大养殖场技术员、养殖户,村防疫员及从事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培训。主要培训畜牧兽医新技术培训及法律法规普及等内容。

全市2012年畜牧业科技培训计划见附件2。

三、实施步骤和要求

(一)明确培训机构。市畜牧兽医局培训由各处室承担;各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面向农广校、畜牧兽医站、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家畜改良站等相关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和培训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培训实施机构,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

(二)编报实施方案,展开科技培训。市局各责任处室应按照2012年主要培训内容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标准文本见附件1),于2012年5月15日前将正式文件报市局畜牧处。市局各责任单位和各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通过讲座、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畜牧业科技培训,对养殖场户的技培训工作要求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时间一年内累计不得少于15次,培训总人数一年内不得低于3000人次。

(三)工作验收及经费补贴。市局组织畜牧处、规划财务处对畜牧科技培训工作进行验收。各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实施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对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并于12月5日前将总结报市局畜牧处。局属各责任单位举办培训班费用统一由局规划财务处报销,各区市培训经费由市局视财政经费安排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保质保量做好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市畜牧兽医局成立由各责任处室、市畜牧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专家组成培训专家讲师团,加强区市培训授课教师的培训。各培训责任单位要加强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做好畜牧业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指导协调工作,协调责任处和培训机构外聘专家、落实培训资金等。

畜牧行业工作总结范文3

1.畜牧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1.1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洮北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提质增效,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战略,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初步形成了奶牛、肉牛、肉羊三大主导产业和生猪、家禽作为必要补充的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

1.2畜禽饲养总量快速增长 全区辖11个乡(镇),禽养殖业在各乡(镇)均占有一定比重。2012年末数据显示,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620万头(只),其中主要畜禽饲养量:生猪39.96万头、奶牛1.18万头、肉牛2.05万头、绵羊(肉绒羊)38.88万只、禽类530万只。全区现有备案在册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47家,其中奶牛场31家、肉牛场6家、蛋鸡场21家、肉鸡场5家、生猪场41家、养羊场38家、养鹿场3家、养鸽场1家、养貉场1家,畜禽规模化养殖生产总量接近300万头(只),规模化养殖生产比重占48.2%。

1.3畜禽良种实现全覆盖 洮北区在畜牧业发展中重视良种效应,全面推行畜禽良种化工程,加强畜禽良种管理和推广,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原则,侧重加强配种站点建设,完善繁育改良体系和服务功能,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部具备了繁改力量,保证及时提供繁改服务。奶牛、肉牛繁殖全部施行人工授精技术,使用性控加快奶牛扩繁步伐。奶牛改良主推品种为荷斯坦,肉牛改良主推品种为西门塔尔、夏洛莱,肉用羊改良主推杜泊、萨福克、无角道赛特、乌珠穆沁、小尾寒羊等品种,猪改良推广使用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优良品种,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畜禽良种利用率基本达到100%,三元杂交肉牛比重达到62%,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30%以上,畜牧业在洮北区呈现出优质、高产、高效发展态势。

1.4养殖方式趋于规模化 洮北区畜禽养殖生产方式逐步由分散型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实现了舍饲养殖。畜禽商品化生产方式:生猪、蛋鸡、肉鸡形成养殖场、专业户经营模式,奶牛为养殖场、小区、专业村屯经营模式,肉牛、肉羊为农户饲养母畜繁殖出售仔畜,育肥场集中育肥出售商品畜经营模式。

1.5畜产加工企业建设见端倪 全区有肉牛、奶业、肉羊3家省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生猪、肉牛、禽类屠宰场3家。洮北区是伊利、蒙牛、飞鹤、龙丹乳品企业的奶源基地,现机械榨奶站20个,并围绕奶站建立了奶牛养殖场(小区)及奶牛养殖专业村屯。

1.6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 全区有各类农村养殖协会、畜牧专业合作组织69个,养殖专业协会等畜牧合作组织在带领广大农户从事养殖业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畜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畜禽养殖整体水平不高 洮北区畜禽养殖尽管生产总量增长较快,但庭院养殖、粗放经营仍是畜牧业发展的主流,养殖科技含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还没有形成大批量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养殖大户和基地,养殖户抗市场波动、疫病风险能力不足。

2.1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全区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基地建设和带动能力较差,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链条上缺乏有效对接,存在着畜禽养殖无序性,受市场因素影响大,时常出现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现象。

2.3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弱 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规避养殖风险等方面作用发挥能力弱,现阶段因种种原因有27个农村各类畜牧合作组织没有正常运行,占养殖合作组织总数的39%。

2.4畜禽营销信息平台薄弱 全区没有确定的畜禽交易市场,养殖户出售牲畜主要依赖客商上门收购,市场经纪人在牲畜流通运作中起主渠道作用,农村大集时常有仔猪、家禽的零散上市,营销平台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产销信息不灵通,市场行情预测困难等问题。

3.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加强政府对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 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部门要把畜牧产业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引导、鼓励广大农户退户入园、发展养殖牧场,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促进产业化发展。

3.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主体,是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积极培育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条长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通过订单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形式,建立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体化发展。

3.3规范农村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完善农村养殖合作社、养殖协会运行机制,健全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基地农户合理安排养殖生产,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指导服务,实现畜禽养殖基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3.4加大对产业化发展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在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兴牧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投入,解决龙头企业、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畜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采取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缓解生产基地农户资金困难问题。

3.5强化畜牧产业科技支撑 牧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突出科技兴牧,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技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创新技术推广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及送科技入户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抓好畜禽免疫、防疫监测、消毒灭源工作,严防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污染。

畜牧行业工作总结范文4

一、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州畜牧兽局是州政府承担全州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畜牧兽医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兽医、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等监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体系建设、生产发展等。

2009年以来,全州畜牧业在遭受了生猪蓝耳病的入侵、特大冰雪灾害和生猪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州畜牧业生产仍然获得了快速发展,2009年全州畜牧总产值46.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农业总产值的37%;预计2009年可望实现牧业总产值5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猪、牛、羊、禽出栏(笼)分别达445万头、6.9万头、45.2万只、1117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7%、38%、22.8%、70.5%;肉类总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26.9%。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在依法履职,推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科技兴牧,壮大畜牧产业。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生产发展,州畜牧兽医局在全州结合实施相关项目,落实惠牧政策,从改造栏圈、改良品种、扩大规模、科学喂养等方面,引导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2009年以来,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建议州政府先后召开了四个专题现场会议。一是在来凤召开了生猪养殖大户发展现场会议;二是在恩施召开了标准化、规模养殖新模式推广和建设市场主体现场会;三是在巴东召开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四是在利川召开了标准化模式养殖现场会,推介该市建设万头养猪场和畜禽规模养殖的经验,研究和部署了相关工作。在标准化养殖方面,重点是结合本州实际,狠抓了小户连片型、小区连户型、大场大户带动型三种养殖小区规模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州已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150”模式大户552户,山羊“1235”模式大户417户,林下养鸡模式大户1800户、“猪沼X”模式大户64011户、家庭牧场3019户。在规模养殖上,重点抓了生产大县、大乡、大村、大户的发展,预计今年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的县市可达4个,5-10万头的乡镇20个、5000-10000头的村500个、50-5000头的大户10000个。在栏圈改造方面,重点抓了现代化养猪场的建设,达到圈内温度可控、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全进全出。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拉动,全州已建成标准化的万头养猪场8个,千头以上的122个,500头以上的499户。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淘汰了劣质种猪1900头;狠抓了优化的多元杂交组合的推广;加强了“三群一站”的建设。

(二)狠抓“龙头”培植,发挥辐射作用。为了发展壮大畜牧业生产和加工龙头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州及各县市畜牧部门,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我州办厂(场);二是帮助龙头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三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四是在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等,有力地促进了畜牧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如恩施市建成了九洲牧业公司、好又多华硒生态园、凤凰山种畜场、大旺牧业公司、翔盛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利川市多仁多公司年屠宰200万只家禽的自动化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土家牧业公司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已正式动工兴建。同时,各类市场流通主体逐步兴起,全州涌现牧业专业合作社80个。恩施市盛家坝乡桅杆堡牛交易市场,以翔盛牧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建设山地黄牛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形式,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

(三)狠抓疫病防控,确保产业安全。抓好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也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两年来,州畜牧兽医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始终作为整个畜牧兽医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积极给政府当参谋,强化各级政府动物防疫的措施和目标责任。二是对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动。三是加大对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跟踪督办和检查。四是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全力果断处置。如去年的生猪蓝耳病发生后,果断采取措施,各地严格按照处置规范进行防控,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疫情得以控制和扑灭,并受到省里的好评。由于2009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动手早、抓得实,实现了上半年零疫情、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防控目标。

(四)狠抓依法监管,切实履行职责。在贯彻实施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方面,首先是加大了学习宣传贯彻力度。重点抓了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的学习贯彻。两年来,先后两次举办了有400多人参加的培训班,对乡镇技术人员和防检员普遍轮训了一次。第二,依法加大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一是狠抓了兽药饲料和畜禽产品抽样检查。2009年累计抽检兽药40批次,畜禽产品60余批次,合格率为95%;累计查处不合格蛋白饲料原料1.318吨、牛用浓缩饲料0.2吨、其他饲料16.38吨,涉案金额7.89万元;查处假劣注射液42963支、假劣兽药(粉剂、消毒液)5692公斤,涉案金额8.26万元;取缔无兽药经营许可证经营企业1个。从抽查的畜产品结果看,我州畜产品中未发现药物残留超标和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三是加快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工作。全州新增畜禽产地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16个。第三,加大了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州虽然已有12家肉类加工企业和21家饲料生产企业,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50万头和生产饲料6万吨。但多数规模不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如肉类加工企业,大都只是简单的屠宰和分割,未形成知名品牌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二)牧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草食畜牧业生产是我州的一大优势,虽然畜牧部门过去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猪的发展,草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动物防疫所需的设施设备及经费不能保证工作的需要。一是州、县、乡三级均缺乏应急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尤其村级冷链设施断档;二是防疫收费从2009年起停收后,防疫注射经费急需落实;三是防疫应激死亡赔偿太低(50斤赔40元),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四是应急疫苗储备经费不落实。

(四)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全系统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近十年州县市局未进一个新人,乡镇兽医人员50岁以上的占6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二是基层集体兽医人员待遇不落实,生活无保障,多数地方集体兽医养老保险未解决,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是我州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五)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乏手段。目前州及县市均没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场所和仪器设备,凡抽检均要送省里检测。

三、测评情况及总体评价

(一)测评情况。参加对州畜牧局工作测评的总人数为332人,满意票为309票,占总测评人数的92.77%,基本满意23票,占6.89%,不满意3票,占0.8%。其中参评的州人大代表209人,满意票188票,占90.4%,基本满意17票,占8.2%,不满意3票,占1.4%。

(二)总体评价。从评议调查总的情况看,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紧紧围绕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围绕产业兴州战略,突破性地发展畜牧产业。特别是在争取和落实中央、省、州有关兴牧惠农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工作力度,创造了全州畜牧业发展“七超历史”的大好形势。二是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注重自身建设。现任领导班子是一个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求真务实、民主和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好班子。他们按照州委“两提高、两满意”的要求,坚持从教育入手,按制度办事,讲政治、顾大局,讲团结、守纪律,机关及系统形成了心齐、风正、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四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均能做到按时办理和回复,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畜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要做到有规划、有措施。要在解决饲草冬储上下功夫,在全州大力推广恩施市“1235”养羊模式和“12352”养牛模式。

(二)进一步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在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效益上做文章;在形成产业链,即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形式上下功夫。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在提高工艺水平、增加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上下力气。

(三)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把春秋两季普注和每月补针的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要争取投入,改善防疫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三是要研究解决生猪防疫应激死亡赔偿过低而影响防疫不到位的问题;四是防疫收费取消后,要向政府争取尽快解决防疫所需经费,以利“春防”工作顺利进行。

(四)严格执法,加大畜禽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重点要加大动物屠宰检疫、兽药、饲料市场监管和畜禽产品市场监管的力度。

(五)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增强畜牧兽医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大对基层兽医人员技能的培训,改变目前多数兽医只会医猪的现象。二是逐步解决畜牧兽医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三是积极妥善解决集体兽医养老保险的问题。

畜牧行业工作总结范文5

一、充分认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试验区设立20多年来。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持续发展。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突出。当前,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对畜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畜牧业在推进试验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实现试验区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加快畜牧业发展是促进扶贫开发的战略选择。至2012年底。贫困发生率14%以上,区仍有贫困人口104.8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20.8%2012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350元,仍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7.7%扶贫开发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扶贫开发是第一民生工程,试验区一切工作的核心,而扶贫开发的根本措施是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基础产业,让广大农民有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最终实现从“输血”向自身“造血”功能的转变。畜牧业是区的传统基础产业,2012年全区畜牧渔业总产值达67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8%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区畜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区适宜开发利用的草地面积大,农作物秸秆及其他可用作饲料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绝大部分耕地可以实施“粮-经-饲”三元种植。据初步测算,全区仅草地畜牧业的理论载畜能力可以达433万牛单位以上,目前实际载畜量的3.3倍。区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畜产品生态、绿色、安全,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近些年在国家及社会的支持下,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支撑体系日益健全,保障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只要我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用好国家的支持政策,完全可以将畜牧产业迅速做好、做大、做强,承担起推进扶贫开发的主体作用。

二加快畜牧业发展是生态建设的客观需要。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文件中。而支持的重点方面就是生态建设,特别强调要支持。这充分说明改善生态环境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导致全区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00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7%以上石漠化面积在67万公顷。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说到底还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引起的因此,要改善生态就必须在恢复植被方面下功夫,这是唯一的选择。这就需要保护和建设好天然草地,防止继续开垦;需要改变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的现行种植模式,实施引草入田,对坡度大(25度以上耕地退耕还草,对其他耕地尽可能实施粮食作物与饲草饲料作物的套种、轮作,甚至还可以将一部分相对平坦、高产的耕地直接用来种植饲草饲料作物。只有这样,水土流失、石漠化才能逐步好转,生态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同时,通过家畜对牧草的转化,生产更多的畜产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良好结合,有利于生态建设成果的长期保持。

二、大力推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明确畜牧业发展方向。加快畜牧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紧紧抓住未来几年试验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牢牢把握住试验区建设的宗旨及目标。始终围绕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这一条主线,突出扶贫开发、生态保护这两项任务,强化项目建设、制度创新、科技带动这三项措施,提升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这四个水平,努力实现“五个不断提高”即:不断提高畜牧生产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草食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生产率,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二大力实施畜牧业结构调整。目前。猪肉产量占到肉类总产量的90%以上,区畜牧业仍以生猪生产为主体。远高于全国65%平均水平。因此,必须把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作为战略重点,一是要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力争用较短的时间使牛、羊等草食家畜饲养数量和规模有跨越式发展,使牛肉、羊肉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从目前的8.7%上升到30%左右;二是要稳步发展生猪生产,从重数量发展向重质量效益转变,并积极开发可乐猪等地方品种资源,突出生态有机、营养保健、稀有独特等优势;三是要积极发展家禽及特色养殖,尤其是要在适宜地区发展鹅产业和生态养鸡,甚至还可以发展其他经济动物养殖;四是要加强草地建设,通过积极实施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夯实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区人工草地及改良草场面积还不到100万亩,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草地面积达300万亩的目标,每年至少应新增40万亩,任务相当艰巨。必须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力求种植一片,育成一片,保留一片。

三努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目前。优势产业区、产业带尚不明显,区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仍很低。以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下一步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尽快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基本思路,着力培育畜牧业优势产业区、产业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壮大主导产业,让优势更明显、区域更集中,做精做专,做大做强。二是要通过政策推进、项目带动、服务指导等多种措施,引导畜禽养殖向标准化饲养小区及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及个人兴办大中型规模养殖场。三是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措施,把“四化”建设标准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污染处理无害化和“八统”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治污、统一建圈切实落到实处。四是积极扶持壮大畜牧业龙头,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加快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畜牧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四切实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要实现畜牧业的大发展。加快良种场建设步伐,必须有良好的支撑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良种繁育及推广。按照“育种上水平、供种提质量、引种强监管”要求。提高育种水平,尽快扩大供种能力;要加强品种改良,加快品改站点建设,扩大人工配种的覆盖面;要制定科学、周密的引种计划,加强对适应性、生产能力、疫病风险等的全面评估,防止盲目引种、盲目发展。二是认真抓好兽医工作。毫不动摇地做好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强化免疫、检疫、监测等综合措施。三是强化草地管理。三分建、七分管”草地建设重在管理。草地监督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贯彻《草原法》切实履行好职责,依法对破坏草地植被的行为进行查处,尤其要对确权的基本草原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四是切实做好技术推广服务。畜牧、兽医、草地、水产等技术推广服务部门,要紧密结合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新特点,着重围绕新引进畜禽品种的饲养管理、牧草的栽培和管理、动物疫病防治、饲草饲料加工和储藏、家畜防灾减灾等关键工作,搞好技术攻关,深入开展推广与服务,切实解决好生产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求真务实谋发展三、改进工作作风。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地委和行署对畜牧业“提速”发展有明确的要求。要把思想统一到地委行署的安排和部署上来,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优化发展环境、转变工作作风、加强项目监管,扎扎实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一围绕制度创新。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固然重要,完善畜牧业发展政策措施方面取得突破。加快畜牧业发展。但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投入的效益将难以发挥,生产还是难以发展。作为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本职工作本来就应该是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当前,亟须出台加快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出台促进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出台鼓励科研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创造业绩的政策,出台吸引社会资本及能人投身畜牧业的政策,出台进一步加强畜牧业项目建设管理的政策,出台畜牧业防灾减灾等政策。要积极探索通过税收、贷款、补贴、保险等手段引导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加快制定各县市、乡、村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不至于仅仅当“分钱”先生,工作才算是上了水平、上了层次,才能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

二围绕工作重点。畜牧业发展方面领导有要求、国家有支持、社会有厚望、农民有期待,抓落实、求实效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关键是如何把工作真正抓好,取得实效。一是要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地委、行署对畜牧业发展有明确要求,地区畜牧水产局也提出了明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及目标,下一步是要将目标及任务迅速进行分解、落实,明确到县市。各县市还需进一步分解到乡镇,甚至分解到村。比如:草地建设面积的问题,各地分别新建多少,人工草地建在哪里,天然草场改良在哪,等等。同时,还建议地区及各县市针对提高畜牧生产总体水平、提高草食畜产品的比重、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生产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确定年度具体发展目标,目标确定以后,纳入“考核体系”二是要抓好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项目是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近些年来,国家及社会的支持下,区项目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我也不可否认,项目建设成效并不是都很乐观,有的项目并未达到当初立项要求,进展缓慢、建设水平差。各地要对近两年国家投资建设的主要项目进行一次检查、评估。通过检查、评估,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对落实不到位的项目要督促边查边改。对违纪违法问题,要坚决查处。三是要认真组织实施好新建项目。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管理人员、一抓到底、全程监管”要求,让项目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使项目发挥造血功能,发挥持久效益。坚决防止“开工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进展磕磕绊绊、问题不管不问”和项目资金挪用或躺在项目上不思进取的等、靠、要思想。

三围绕示范推广。国家及社会各方面对畜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抓典型、出亮点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但仔细梳理一下,有多少响当当、顶呱呱的建设成果,有多少值得夸耀的成功项目,显然,这方面需要努力。既要抓好全面工作,也要善于集中精力抓重点、抓典型、抓亮点,这样,才有利于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工作的自信心。要围绕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抓典型,依靠畜牧业脱贫致富方面出亮点;要围绕项目建设抓典型,建一片、成一片、带动一片方面出亮点;要围绕改革发展、机制创新抓典型,营造畜牧业发展良好环境方面出亮点。前不久,地委、行署已经提出了十带百园”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其实就是要抓典型、出亮点。要把集中打造一批畜牧业发展的亮点”作为今后工作的突出重点,争取尽快形成几个有特色、可看、可学的亮点”地区及县级畜牧部门负责人,每人至少要明确一个联系点,制定发展的目标,落实责任、明确考核体系。

四围绕推动发展。也要出精神成果,加强宣传、总结经验方面取得突破。试验区的目的不仅是要出物质成果。出经验。全国还有不少像这样的贫困山区,成就会令其振奋,但的经验更值得他期待。作为试验区,重要任务就是要积极探索贫困地区依靠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的经验;探索我国南方地区充分发挥草地资源面积大、气候条件适宜的优势,发展草地生态型畜牧业的经验;探索贫困地区从输血向自身“造血”逐步转化的经验。必须把创造好经验、总结归纳好经验、宣传推广好经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要对近年来涌现出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典型、依靠畜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等,进行整理、提炼,除在媒体进行宣传外,还可以汇编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册或制作成电视片,送有关领导、部门和养殖加工企业、合作社及养殖户进行宣传。要充分利用道路两旁及乡村的醒目位置,设立宣传标志,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广泛宣传畜牧业政策、适用技术。扎实的宣传工作不仅能营造畜牧业发展的好环境,也有利于展现试验区艰苦奋斗、改革发展、勇创佳绩的良好社会形象。

五围绕增强活力。人员比较充实,创新机制及体制方面取得突破。地区各级畜牧、兽医、草原、渔业等方面的服务及推广机构比较齐全。有的装备不错、技术力量也较强,这样的条件,其他很多地方是不多见的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目前一些单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活力不够、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甚至自身生存都有困难。若不尽快解决,不仅不能为畜牧业发展发挥作用,相反,还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包袱。不能总是怨天尤人,抱怨条件太差、基础太弱,必须在积极争取各种支持的同时,主动地思考在目前条件下我能做什么,能把什么工作做得更好。认为:一是要配备好一支能闯、能干、想干、会干的领导班子,尤其是要有一个过硬的一把手。二是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积极履行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好自身技术优势,并设法盘活已有的房屋、土地、水面、设备等资源,服务中开发,开发中发展。三是要主动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去。畜牧行政部门在安排项目建设时,要统筹考虑发挥事业单位作用的问题,让其承担相应的具体工作。各单位也要主动与项目建设单位联络,主动为其搞规划、搞服务,并探索建立相应的利益连接机制。四是要不断提高自身软实力。要积极围绕当前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搞好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壮大技术储备库,成为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权威。

畜牧行业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畜牧 生态 农牧业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6-01

一、 共和县畜牧业建设基本概况

共和县共辖4镇7乡,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4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21250户90264人,有藏、汉、回、蒙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拥有耕地44.77万亩,天然草场1931.6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28万亩,现存栏各类牲畜156.5万头只。2012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81785.4万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牧业产值61778万元,同比增长11.9%;农业产值15995万元,同比增长9.5%;渔业产值4012.4万元,同比增长48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68元,同比增长23%。全县共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56个(养殖业合作社63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43个,种植业合作社39个,农机服务合作社11个),涉农企业16家,农牧科技专业技术人员131人,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二、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观念依然陈旧

干部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特别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思路不新、办法不多。农牧民群众中头数畜牧业观念和落后的经营理念仍然根深蒂固,虽然放牧形式从家庭为主分散经营向合作组织的规模化转变,但生态畜牧业仍然处于一个常规性的建设投入和发展状态。大部分群众市场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牧民劳动技能低,转移就业任务繁重

只有稳定的务工岗位和收入,牧民才能彻底地从草场上脱离开来。劳务输转成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受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年龄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牧民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多数劳力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消耗性工种,收入低且不稳,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困难,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保障务工人员稳步增收任重道远。

3.建设性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效益低

各牧业村的牧户基本修建了畜棚、贮草棚等基础设施。由于农牧民收入低,投入到畜牧业发展中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畜棚存在闲置或“大材小用”的状况;饲草料加工设备普遍不足;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缓慢。

4.科技推广滞后,畜疫防治工作形式严峻

受经费、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制约,新型畜牧业技术引进和推广不及时,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弱,科技贡献率低;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指导农牧民发展生态畜牧生产服务能力低;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尚未健全,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动,给为疫病的传播留下了隐患;现有防疫员队伍中还存在人员少、防疫装备差等制约因素,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

5.产业化程度低,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

畜牧业集约化养殖程度还较低,规模小,尚未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弱,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名牌产品,影响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加工、流通相脱节。

三、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加快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牧区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前提是必须组织牧民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让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牧民、村干部、大学毕业生或优秀的企业家起带头作用,鼓励开设畜牧专业的院校、科研机构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联营,建立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畜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农牧民企业经营规模化、农畜产品生产专业化、畜牧业发展产业化的畜牧业生产新机制。

2.切实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是要安置好生态畜牧业建设所需的富余劳动力,所以要切实解决好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要继续进行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发展,从事牛羊育肥、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生产、运输等产业由合作经济组织统筹管理,进而吸纳多余劳动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三是切实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相结合,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游牧民定居点,引导有条件的牧民转移就业。

3.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应用水平

通过畜牧业内部资源结构调整,有效推进畜牧科技研究工作,不断提升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基础上,加大环湖牧区和南线牧区的种草规模;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还草的锲机,推广牧草免耕混播技术,提高牧草产量。要强化饲草料调制饲喂技术研究与推广。根据当地饲草料及作物秸秆构成,研究适宜当地的饲草调制方式和饲草料搭配饲喂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养畜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4.打造高原特色品牌效应

要立足共和县草地畜牧业牦牛、藏羊资源优势,组织力量倾力打造高原特色畜牧业品牌;结合当地畜牧业及其他优势资源,研发具有高原特色的产品,并进行商标注册;采取政府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实施的方式,通过举办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产品展示会、推介会等形式,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建强. 《关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