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驻村工作总结范例6篇

事业单位驻村工作总结

事业单位驻村工作总结范文1

“通村路还没有硬化,村民出行不便,亟待解决;村里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极不稳定,亟需研究解决……”翻开仁怀市后山乡陇岗村“率先全面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王立宏的民情日志,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当地群众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4年,按照省委、遵义市委关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总体工作部署,仁怀市紧紧围绕“干群受教育、作风能转变、民生得改善”主题,切实把率先全面小康驻村工作,深化“帮联驻”活动,作为强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着力点,紧紧围绕“七个一批”工作模式和“一宣四帮”工作任务,有力推进全市率先全面小康驻村工作扎实开展。

高起点谋划

周密部署详安排

“推进驻村工作扎实开展,关键是要解决‘有人干、干什么’的问题。”仁怀市小康办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确保驻村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仁怀市精选干部,早谋划、早安排、早动员、早培训。在全省动员部署会之前,重点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点将”的方式,按照结构和条件要求,精选400名干部合理组建66个驻村工作组。结合小康创建村、贫困村和市直部门挂帮村“三同步”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合理定村定岗,使三项工作达到有效整合。

为确保驻村干部能真正沉得下、思路清、干得好,仁怀按照“一宣四帮”的职责要求,紧紧围绕小康攻坚“六项行动50项重点任务”、“精准扶贫”、村级27项小康指标体系和建“民情电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驻村干部业务能力,2014年共组织开展驻村干部业务培训4期931人次。驻村工作组根据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双月驻村工作指导要点,全面走访掌握村情民意,细化驻村帮扶任务,进一步明晰驻村工作思路,找准驻村工作方法。

在驻村目标的定位上,仁怀市要求各工作组紧紧围绕培养一批“后备军”、整顿一批“庸懒散”、解决一批“急难险”、修建一批“水电路”、规划一批“好产业”、带富一批“村组户”等“七个一批”的帮扶目标,重点按照小康创建“六项行动50项重点任务”,结合“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远程教育“双百双万”以及建“民情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以村(社区)为单位制定驻村工作计划、规划,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产业调整、全面小康创建指标等方面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帮助村(社区)突破发展“瓶颈”。

高标准要求

上下联动强保障

“作风实、业务精、能力强。”这是不少群众对驻村干部的赞誉。为确保驻村工作扎实开展,仁怀市在市级层面建立工作队和临时党总支,以乡镇为单位成立21个工作分队和临时党支部,各驻村工作组组建党小组,每个乡镇由两名县级领导挂帮,并设立仁怀市“率先全面小康”驻村工作办公室,专抓具体工作。根据工作实际,合理建立了驻村工作联系会议、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半年述职、考勤管理、绩效考核、群众评价等9个配套制度,用系列制度规范驻村工作管理。

在资金保障方面,仁怀市在省级解决各工作组2万元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补助资金的基础之上,按照1:1的比例对每个工作组匹配2万元帮扶专项资金,66个驻村工作组各4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其他村(社区)各3万元补助资金已全部划拨到位,全市共划拨资金561万元,目前各驻村工作组正在按照相关程序申报使用中。

乡镇和派驻单位充分利用远教平台搭接“驻村互动平台”,组建驻村工作QQ群,便捷市、乡、村和工作组间的信息资源传递,资源共享,相互探讨工作经验,提升了工作效率。市级统一编印《驻村干部工作手册》、《农村普法知识宣传手册》、《强农惠民宣传手册》等分发到驻村干部和群众手中,使群众了解更多的强农惠民政策,驻村干部开展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驻村干部真蹲实驻,接地气、懂乡音、解民忧,话往一处喊、劲往一处使,驻村工作成效显。据仁怀市小康办提供的资料显示:活动期间,驻村干部帮助村“三委”查摆问题600多条,协助抓整改480多条,参与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8个。目前,市级驻村工作队共召开工作例会12次、支部会12次,乡镇(街道)召开驻村工作会534期次、临时党支部会352期次;驻村工作组召开工作会1173期次、临时党小组会663期次。

高质量推进

多措帮扶促发展

“群众的困难关键是发展的难题,驻村干部的任务就是要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驻村工作开始,仁怀市九仓镇街道社区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冯毅便马不停蹄地开展走访调研。他在走访中得知,从社区到罗家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垮塌严重。冯毅立即向市农牧局领导汇报,争取10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配套小康路建设,完成了罗家坪全长3公里的通组公路的修复硬化。

为增强帮扶资源力量,驻村工作组积极联动驻地企业,采取“1+2”、“1+N”模式,每个率先全面小康村积极协调联动两家以上驻地企业进行帮扶。驻地企业围绕“产业带村、项目兴村、招工帮村、资金扶村”的方式结对帮扶,引进项目,投入资金发展种植和养殖,破解“空壳村”难题,凝心聚力推进“率先全面小康”建设。目前,全市66个驻村工作组共联动帮村企业98家,工作组和村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280多件,企业为村开展扶持达12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

事业单位驻村工作总结范文2

“200万元的小康示范寨、100万元的发展路、190万元的产业扶持……大家干劲足得很。”在余庆县小腮镇迎春村,每当细数省科协开出的“帮扶清单”,村民们都如数家珍、直竖大拇指。

“驻村队员想得周到,我们急需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省政府办公厅驻村队员邀请贵州大学涉农学科11名专家学者,到凯里市大风洞乡担任农业科技顾问,为农民群众提供“保姆式”服务,赢得交口称赞。

“帮我们排涝清淤、抢救受淹烤烟,照顾老人小孩。有驻村干部在身边,心里踏实多了!”思南县红旗村村民感慨地说。当思南县、石阡县遭遇强降雨袭击时,驻村队员和当地干部冒着大雨组织群众疏散转移,抢救生产生活物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我们都是村里人。”春耕生产、秋收冬种时节,驻村队员和村民一起挽起衣裤下田插秧,扛起锄头移栽幼苗,拿着镰刀抢收稻谷,一起苦、一块干。

真心真情、真蹲实干。2014年,全省5.5万名驻村队员,组建1.1万个驻村工作组,实现了贫困村的全覆盖。驻村队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声,千方百计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协调项目3.43万个,协调资金52.22亿元,解决困难问题23.38万个,办实事好事38.71万件……真正“驻”出感情,“帮”出实效。

上下“一盘棋”合力推进同步小康驻村

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多次对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并带头深系点威宁自治县、丹寨县蹲点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拉家常、谋发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同志也经常深入帮扶联系点蹲点调研、指导工作。

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作为“书记工程”、“一把手工程”来谋划和推进,带头建立基层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包难村穷村、治乱村弱村。安顺市选派1007名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挂任1007个村“第一书记”,黔西南州37名厅级领导干部和25个州直单位“一把手”到乡镇担任“名誉书记”、“名誉乡(镇)长”,帮助驻村工作组协调解决项目、资金难题。

为撬动更多资金投入基层,省财政按照每个驻村工作组2万元标准,投入2.3亿元建立驻村工作帮扶资金。省有关涉农部门筹资1亿元,采取驻村工作组申报、村级党组织参与的方式,从帮扶村中选择100个村,每村投入100万元帮助培育壮大产业,示范带动更多项目资金投放到帮扶村。省妇联大力实施“母亲水窖”项目,争取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及其他省市妇女发展基金会225万元的资金,帮助9个县解决90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

派出单位与驻村队员之间建立信息沟通反馈机制,根据驻村队员反映情况,从项目、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帮扶点解决实际困难。省交通运输厅专门成立挂帮办,每月收集驻村队员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召集挂帮联系点单位负责人商议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筹集专项资金40万元,为开阳县8个驻村点解决民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投入资金3900万元,为威宁县8个驻村点提前实施64公里通村油路,解决群众出行难、发展难。

不断凝聚同步小康正能量

各地各部门按照党群部门干部帮弱村、政法部门干部帮乱村、经济部门干部帮穷村、农业部门干部帮产业村、科技部门干部帮专业村的方式驻村帮扶。

以县为单位组建驻村工作队,明确省直部门88名厅级干部担任队长,90名省直单位处级干部担任副队长、挂任县市区党委或政府副职,专职专抓;以乡镇为单位成立驻村工作分队和临时党支部,统筹做好本乡镇驻村工作。明确熟悉农村的驻村队员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做到成队建制、整体推进。

毕节市从市县两级部门选派2297名干部驻村,驻村队员总数达11163人。黔南州从州直单位选派13名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县级干部担任工作队副队长,带动全县党员干部抓好驻村工作。

各级各部门通过支部联建、干群结对等方式,做到一人驻村、单位集体帮促。安顺市分解和细化帮扶责任,安排1.9万名在职干部分别与1至2户农户结对,采取“一户一策”方式帮扶。省人大常委会机关26个党支部分别确定兴仁县百德镇9个村作为帮促联系点,2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机关厅级、处级、科级党员干部职工分别与1至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问题1200多个,办实事好事2000多件。、

安顺市把选派驻村队员与开展“万名干部联户帮促”活动相结合,全市1.9万名在职干部分别与1至2户农户结对,一户一策,分解和细化帮扶责任。毕节市投入29亿元,提前实施6000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工程,支持驻村队员办实事、抓项目。

威宁县驻村工作三队探索了“四看看真贫”工作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建立了“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闯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望谟县驻村工作队争取800余万元帮扶资金整治纳王村村容村貌,驻村队员带头蹲守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攻坚克难,演绎了一出布依村寨“63天变形记”。

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磨砺品质干事创业

一年来,广大驻村队员耐心宣传、细心帮助、真心带动,面对面帮、手把手教,使1315个软弱涣散村班子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没有让一个基层党组织掉队。

一年来,广大驻村队员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帮助争取资金、项目,解决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争当推进同步小康的“生力军”。

组织开发“民情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以户、村、县为单位分别建立“家庭档案”、“村情信息库”、“小康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为驻村队员吃透村情民情,提高帮扶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性打下坚实基础。

修改完善驻村工作管理规定、驻村队员考核评价办法。组织开展半年述职测评和年度考评工作,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纳入单位年度党建工作和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工作开展情况与单位业务工作同检查、同考核。对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进行表彰激励。注重在驻村工作中培养干部、发现干部、选拔干部,对驻村表现好的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形成到基层帮扶光荣,在基层能干事业、长本领,大有作为、大有前途的好风尚。

这一年,一批表现优秀、群众满意的驻村干部也在基层一线磨砺锻炼中成长起来,得到提拔重用。

事业单位驻村工作总结范文3

实现全面同步小康创建,农村是一块“硬骨头”。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州部署,____县以建设能干事会干事的驻村干部队伍为出发点,紧扣“选拔、培养、管理、使用”四法管好用活驻村干部队伍,扎实推进同步小康。

注重选拔,让驻村干部愿意干。驻村工作干得好与否,关键看驻村干部,人员的选派很重要。只有选准人选对人,把心里装着群众,确确实实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同志选拔到驻村一线,才能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作用,积极主动投身于改变农村风貌,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早日实现同步小康,使驻村工作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今年,我们改变以往由组织部门随机抽派的方式,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集体评议的办法来选拔驻村干部。在个人自荐环节,通过查看参选者的自荐书,听取他们的驻村“施政方案”,组织部门初步筛选人员。单位推荐的同志,则需要部门单位出具推荐意见,指出技能特长,同时要求获推荐的个人出具自愿驻村申请。两个环节推出初步人选后,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集体评议,综合分析拟选派驻村人员的德才修养、特点特长,按照人岗相适原则,考虑分村选派。改变了以往部分驻村人员不精、能力素质不强、工作态度不够积极的现状,使选派人员从思想上热爱驻村工作,既做到身驻,更做到心驻,用干事创业的激情推动驻村工作有效开展。

强化培育,让驻村干部学会干。驻村干部下去后干什么?怎么干?既是驻村干部关心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组织部门思考调研的侧重点。之前,有些单位选派的干部,不是快要退休的老同志,就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不愿干、不会干的问题突出。今年启动新一轮驻村工作,县里在召开动员会时,专门举办了培训会,明确了驻村工作方向、重点内容和方式方法,全面提升了驻村干部综合素质,增强了驻村能力。随后,组织对驻村干部进行了几期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将干部培养成为技能型干部。如针对天马、客楼、天星等乡镇侧重发展烤烟产业的实际,组织驻村干部前往“白岩坪省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参观见学,邀请相关专家对驻村干部开展了一期烤烟专题讲座。通过这种“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方式,进一步提升了驻村干部指导、带领群众致富创业的本领。

科学管理,让驻村干部勤于干。做好驻村工作,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以前因为管理不严,制度不完善,个别驻村干部存在“两头不见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象,严重影响了驻村工作。为此,我们及时研究出台了《____县同步小康驻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____县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日常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建立了驻村干部“作风台账、民情台账、实绩台账”严格驻村干部管理,扎实推进驻村工作。针对个别单位驻村干部工作 “两头安排”等问题,下发了《关于明确同步小康驻村干部驻村期间工作安排的通知》,确保驻村干部与原单位“脱钩”专心开展驻村工作。同时,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激发驻村激情,勤于干事,乐于服务。此外,我们还将驻村干部姓名、联系方式等印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群众手中,既方便群众办事联系,也便于开展摇号督查,确保驻村干部“驻”在村里,干在一线。今年来,通过督查,调整驻村工作不安心、不尽责的驻村干部3批次11人。

择优提拔,让驻村干部争着干。注重在基层一线锻炼干部,优先提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是我县的用人导向。为激励驻村干部在基层一线干事业,出成绩,解决驻村干部的出路问题,我县明确规定,驻村干部年度考核以驻村实绩为依据,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为准确掌握驻村干部工作实绩,我们建立了“3本台账”和考核管理办法,一方面通过驻村干部民情日记、季度小结、半年总结、年终考核来了解;另一方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综合乡镇党委意见来评定。自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以来,全县共从驻村工作一线提拔使用优秀干部9人,形成了良好的用人导向。

事业单位驻村工作总结范文4

我市干部驻村工作的总体特点可用5句话概括:市委高度重视,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有力,工作氛围良好,督促检查到位。

一、市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一是及时成立领导机构。省委召开动员会后,市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由李嘉副书记为组长的“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县(市、区)委也及时成立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确保工作腥俗ァ⒂腥斯堋?/SPAN>市、县财政专门核拨工作经费和驻村干部生活补贴,为驻村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领导责任到位。市委书记刘日知经常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并对如何抓好落实作出重要指示。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李嘉亲力亲为,对干部驻村工作精心策划和部署。二是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市委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各种层次的会议,围绕如何组织干部驻村,干部下去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市结合实际,围绕“三查两建一发展”的工作主题,制定了干部驻村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了《关于组织第一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有关问题的通知》(梅市组字[2004]34号),明确了干部驻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时间步骤、工作主题、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各县(市、区)根据市委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也分别制定出各自的工作方案,并根据方案认真抓好实施。三是召开会议,层层动员。12月10日,市委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市五套班子领导,市直和中央、省属驻梅单位一把手,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了会议。刘书记作了讲话,提出三点具体贯彻意见。12月16日,市委召开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李嘉出席,对全市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暨在党员中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进行具体部署。各县(市、区)也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和工作部署会议,迅速传达省、市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抓好驻村工作的落实。

二、认真抓好培训,明确目标任务。一是精心挑选队员。我市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有1438个,按照省委的部署,我市要组派1438个工作组,还有621个村要各派1名驻村干部,需从市、县、镇三级共抽调4935名干部。我市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选派驻村干部同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结合起来,精心挑选,严格把关,选派政治素质好、作风扎实、事业心责任感强、有一定工作经验、有培养前途、能独挡一面开展工作,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的党员干部驻村。共选派驻村工作组1467个,选派干部5109人,分别比省分配人数增加9个和51人。二是层层抓好学习培训。1月6日,市委采取“以会代训”形式,对市直和中央、省属驻梅单位第一批驻村干部共350人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使驻村干部明确8项工作目标和10项工作任务。8项工作目标即: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每个村培养3名以上后备干部;每个村发展3名以上党员;为每个村办3件以上实事;解决一批影响农村稳定的问题;培养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输出一批富余劳动力;建立完善一套长效的工作机制。10项任务即:一是在党员中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二是在群众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三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四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五是指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六是培养农村后备干部;七是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八是协助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九是力所能及地为农村办实事好事;十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此外,针对来自市直和中央、省属驻梅单位的驻村干部,大部分到基层特别是到农村学习锻炼的机会少,对农村工作不够熟悉的实际,培训会还专门邀请了梅县县委常委、雁洋镇党委书记丘瑞清,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建祥谈工作体会和经验,为驻村干部讲课,使驻村干部做到“三个清楚”,即清楚全市农业、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情况,清楚镇、村工作的基本情况,清楚农村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三是隆重举行欢送仪式。1月6日培训会结束后,我市举行了第一批驻村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欢送仪式。市委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为驻村干部赠送了《梅州市驻村干部工作手册》并授旗。李嘉代表市委寄语驻村干部,在驻村工作中做到工作好、生活好、形象好,让驻村工作成为事业进步的新台阶,人生历程中最难忘的时光。各县(市、区)也分别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欢送仪式,为驻村干部详细介绍县情、镇情、村情,勉励驻村干部扎实做好工作。全市驻村干部于2005年1月10前全部到点开展工作。

三、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有序开展。我市是全省贫困村最多、派出驻村干部最多、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的地级市。为此,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干部驻村工作顺利落实。一是落实领导挂钩联系责任制。为加强对驻村工作的领导,根据省委部署,我市在16个省直单位“一把手”挂钩县(市、区)的基础上,安排15位市委常委、党员副市长分别挂钩联系全市8个县(市、区);安排183位县(市、区)委常委、党员副县(市、区)长和113个市直单位(含中央、省属驻梅单位,下同)“一把手”挂钩联系乡镇(街道)。全市104个镇和5个含农业性质的街道全部安排市直单位“一把手”和县(市、区)领导干部挂钩。至目前止,省直单位领导到县(市、区)指导工作16人次;省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62人轮流进驻县(市、区)达104人次;市领导到联系县(市、区)指导工作34人次;县处级领导到乡镇、街道指导工作484次;市直单位“一把手”到乡镇、街道联系指导工作197人次。省法制办党组书记、主任李炳余,办党组成员谭红儿带队组成调研组,在1月10日和春节前夕两次来到兴宁市永和镇蓝排村,详细了解镇、村经济发展情况,听取市、镇、村有关领导和党员、群众的意见,走访贫困农户,共同研究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民收入等问题,为驻村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建立各项工作制度。结合梅州实际,市委制定了《驻村干部管理办法》、《驻村干部工作纪律》、《驻村干部联系组工作职责》和《驻村工作定期报告制度》等,并将有关制度统一编进《驻村干部工作手册》里,发至每位驻村干部,使驻村干部工作有方向,奋斗有目标,操作有规程,行为有准则。大埔县、五华县还为每个驻村干部准备了“五件宝”,即一份《驻村工作实施意见》、一本《农村政策法规汇编》、一本《驻村干部工作手册》和一本《驻村工作日志簿》,为驻村干部转变作风,开展驻村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三是解决好驻村干部“吃住”等问题。市、县(市、区)和驻村干部派出单位对驻村干部的生活问题非常重视,尽力为他们解除各种后顾之忧。各级各部门者投入足够的工作经费,统一为驻村干部购置床铺、床上用品、炊具和热水器等基本生活用品和设施,保证驻村干部有地方住、吃得饱、睡得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四是明确工作重点。各工作队员进驻农村前,市委就下发了《梅州市驻村干部工作目标、任务和2005年工作重点》,提出2005年围绕“三查两建一发展”的工作主题,抓好五方面的工作重点:第一,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认真解决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第二,抓好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协助当地党组织整顿好软弱涣散的基层领导班子,精心挑选和物色好优秀干部。第三,认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抓好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协调有关部门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第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宣传和教育群众,大力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把上级党委和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完成好。1月10日干部驻村后,市干部驻村办又下发了《2005年驻村工作实施意见》,对2005年驻村工作的安排和要求进行细化量化,以便驻村工作队员按照市委确定的工作主题和重点,认真开展驻村工作。

四、注重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全面铺开以来,我市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工具,大力宣传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重大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通过各级《简报》,大力宣传驻村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目前,市发《简报》9期,各县(市、区)编发《简报》75期,其中被省《简报》采用6条。各县(市、区)印发宣传册8532份,做到家喻户晓,有力推动了“十百千万”下基层驻农村工作。

五、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取得实效。我们牢固树立“抓重点、抓特色、出成果”的意识,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分类指导,确保驻村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明确管理责任。驻村干部由县(市、区)委统一管理,统一领导,具体日常管理工作由乡镇(街道)党委负责。县(市、区)委设立“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和管理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乡镇(街道)相应成立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所辖区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群副书记、1名副镇长任副组长,组织委员任办公室主任。驻村干部以镇为单位成立联络组,设1名组长、2名副组长,组长兼任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2名副组长兼任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二是明确工作纪律。要求驻村干部严格做到“五带头、五不准”,即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科技知识;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带头做艰苦朴素、勤奋工作的表率;带头尊重当地干部和群众。不准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准参与活动;不准收受当地老百姓土特产;不准收受红包;不准在驻点村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所有开支。三是加强督促检查。1月15日、16日,市委书记刘日知利用周末专程前往梅县、梅江区的部分农村,检查探望来自省、市、县、镇的四级“十百千万”下基层驻村干部,叮嘱驻村干部们要努力克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协助镇、村做好各项工作,造福一方百姓;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为驻村干部解决好后顾之忧,让他们顺利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资源,创造条件让这批干部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1月20-25日,市委“十百千万”驻村办派出包括李嘉副书记亲任组长的4个工作组,深入各县(市、区)看望驻村干部,并听取各地各单位情况汇报,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3月上旬,市委又派出工作组,对各地开展驻村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各县(市、区)也经常派出工作组下乡指导工作,召开各种会议122场次。

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我市“十百千万”下基层驻村工作组5109名干部紧紧围绕省、市委的工作部署,克服困难,融入基层,驻村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下一步深入推进驻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理清了工作思路。驻村干部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形成了包括村“两委”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等方面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三年工作规划和2005年工作计划。二是使驻村干部更深入地了解了“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农村生产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了几个大台阶,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关干部通过进驻农村,通过调查摸底,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促使机关干部在基层、在农村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三是切实办了一批好事实事。春节前后,驻村干部组冒着严寒,深入到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和孤儿户家中,送去棉被、食用油、大米等慰问品,给他们带去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据统计,全市各驻村工作组共慰问贫困户25840户,筹措资金2716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481件。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机关干部到农村帮助工作,通过开展“六访六问”,(即访老党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问他们对村“两委”班子工作情况和换届选举的看法和建议;访经济能人户,问他们勤劳致富的经验,进一步理清驻点村新年经济发展路子;访科技示范户,问他们如何运用科学种养技术,并鼓励他们发挥示范户和中心户的作用;访老纠纷户,问纠纷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解决纠纷;访老上访户,问上访的原因并尽力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访村里外出流动人员,问他们对村工作有无新的建议,向他们宣传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情况,鼓励他们回乡参与工作),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并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映给各级党委政府,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五是促进了农村的稳定。由于驻村干部常驻农村,与广大群众“同学习、同工作、同劳动”,积极听取并反映群众意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减少了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稳定。版权所有

16个省直单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待驻村工作。华南农业大学驻蕉岭县三圳镇招福村工作组进村后一方面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困难,一方面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工作组进村第2天就到敬老院慰问五保老人,走访贫困户,给群众送去一份温暖。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和种植户家中,积极为村民提供有关蔬菜种植、水果栽培技术指导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咨询。省珠江水利委员会驻蕉岭县新铺镇长江村工作组进村后,坚持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做好各项工作。他们不扰民,不添乱,虚心向当地干部群众学习,生活上一切从简,工作上注重实效,作风上扎实深入。他们超前的工作意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赢得了所驻村干部群众的好评。尤其是该工作组进村后第3天就结合自身特点,深入实地察看该村的水利建设情况。他们一边深入农户家中开展调查研究,一边访贫问苦,进村后共慰问困难群众10多户,并积极为该村党员互助金捐款共500元。省农恳总局驻平远县长田镇官仁村工作组进村后,便紧紧围绕“三查两建一发展”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深入田头、深入村干部中、深入百姓家,做到看清楚、听清楚、摸清楚。通过召开全村党员大会,认真听取党员同志意见和建议,初步了解了村经济状况、村发展计划和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深入田头,与村民同劳动,进一步掌握了村情村貌、农田水利设施和耕作条件、人口分布等;通过深入到各村民小组,真实地了解到农民的生活现状。驻村工作组还在办公点建立了“驻村工作组工作制度”,设立了意见箱,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刚刚新婚的工作组长蓝华明还表示,要在这一年的驻村期间,学会客家话。工作组通过“三深入、三清楚”的工作方式,与村民打成一片,深得村民的好评。省建设厅驻大埔县西河镇漳溪村工作组在省委基层办组织培训的基础上,到村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学习了“两个实施方案”,明确了阶段性工作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坚定了做好驻村工作的信心,增强了树立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围绕2005年“三查两建一发展”的工作主题,工作组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研究制定驻村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将全年工作阶段化、阶段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目标化。目前,驻村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省、市、县直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有的对农村工作不够熟悉,驻村后如何开展工作还需要各级多加指导。

二是派出单位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重视的单位占绝大多数,也有不够重视的单位。

三是有些情况特殊一些的村,个别驻村干部存在“走读”现象。

四是驻村干部来自四面八方,补助标准难以平衡。

事业单位驻村工作总结范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组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委九届五、六次全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和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的目标要求,重点解决好农村基层班子软弱、集体经济薄弱和其他突出问题,使全县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党员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村社会更加文明,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为全县实现奔康求富目标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促进班子建设。以*年全县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精心挑选和物色好“村官”,特别要注重挑选政治素质好、有经济头脑、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党员“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的比例要达到75%以上,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交叉任职的比例要达到90%以上。以村党支部书记考录公务员为动力,鼓励村“两委”成员参加大中专进修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结合“解突”工作,整顿好软弱涣散的村班子,对工作能力低、群众口碑差、难以做好农村工作的村党支部委员要果断调整。重视抓好农村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确保每个村都有2名以上后备干部。加强对村班子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村班子廉政建设落到实处。

(二)促进队伍建设。结合在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切实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使党员思想觉悟高于群众,表率作用高于群众,社会奉献高于群众。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保证他们每年参加一次培训,让每个党员干部都掌握2门以上的农村实用技术。加强农村党员电化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网络的作用。认真抓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注重把那些有文化、有能力、有群众基础、肯为群众服务的农村青年吸纳到党组织中来,每个村党支部每年最少要发展党员1名以上。抓好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把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的动态管理。

(三)促进经济发展。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破除无所作为和“等靠要”的思想。创新帮扶工作思路,找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发挥好当地资源优势,协调落实好发展项目,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的稳定收入,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加大对贫困村和农民的帮扶力度,切实从资金、技术、信息、服务以及在劳务输出、村道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对农民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增强发展经济的本领,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全县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基本达到3万元以上,农民收入每年增长达6%以上。

(四)促进社会进步。结合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全民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遏制无序上访,把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严厉打击“”及黑恶势力,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和文明户活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搞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净化村风民风。驻村工作组要积极协助驻点村完成县委、县政府部署的计划生育、通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农房改造、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殡葬改革等工作。

(五)促进制度规范。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六个完善和落实”:完善和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让群众享有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和落实党组织生活制度,保证党组织活动正常;完善和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使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与规范化;完善和落实党员联系村务工作与联系群众责任制,密切党员与群众的关系;完善和落实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制度,强化村民参政议政意识;完善和落实对村干部的激励保障制变,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六)促进作风转变。针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帮助制订整改措施和方案,切实按照清醒干事、为民干事、扎实干事、创新干事、团结干事、干净干事和不懒、不贪、不庸、不糊涂的要求,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真正践行“五以”风尚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同时,要改进机关和干部作风,培养锻炼好干部,建设好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驻村干部要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扎实开展工作,以良好的作风影响和带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和村风民风的转变,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主要措施和具体办法

组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必须做好“两落实两坚持”。

(一)落实领导干部挂点。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县人大、政协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要挂钩联系镇,每人包一个村。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要包一个村。挂点领导干部要定期到挂钩联系点调查研究,指导、协调挂钩点的干部做好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领导干部下基层要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感情,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把挂钩联系点办成示范点。县领导每半年到挂钩联系点不少于3次。

(二)落实干部驻村。每年从县、镇选派一批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全县各行政村,工作组组长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原则上实行一年一轮换:集体经济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原则上每村选派驻村干部1名,集体经济年纯收入3万元以下贫困村和集体经济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但班子较弱、问题较多的村,每村派驻3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全县共选派工作组279个,其中省、市、县工作组135个,镇派工作组144个。我县第一批选派驻村干部共779名,其中县直和省、市驻县单位选派226名,镇选派492名。选派驻村干部由各单位推荐,由县委组织部把关。省、市、县工作组下派各镇组数原则上按各镇村数比例分配,县直和省、市驻县单位驻村干部原则上按在编干部的20%左右选派,有垂直到镇基层站所的可抽调基层站所干部联合组成工作组。选派的驻村干部必须是政治思想好、作风过硬、事业心强的党员、干部。驻村干部驻点前,要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驻村干部要吃住在村里,与农村干部群众同学习、同工作、同劳动。首批驻村干部要在*年1月8日前到挂钩联系点开展工作。

(三)坚持上下联动。县、镇的挂村部门单位和驻村干部要增强工作责任感,主动与当地党组织沟通,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多听取他们的意见,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开展工作。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调整领导班子时,要按照组织程序和法定程序办理;涉及党纪、政纪和法纪的问题,应由当地党组织、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处理。对情况复杂或驻点地党组织、挂点单位、驻村干部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上级党委要组织力量,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各镇、村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扎实工作,真正把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四)坚持分类指导。挂点单位和驻村干部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薄弱村、贫困村和后进村的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和主攻方向。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和干部特长,分类做好干部选派工作。按照挂钩联系点和驻村工作的任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实施分类帮扶。对基础较好的先进村和示范村,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其加快发展;对处于中间状态的村,要帮助找出差距,推动其上新台阶;对相对后进的村,要抓住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帮助其改变落后面貌。

四、组织领导和检查考核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着力抓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要把组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作为实践“*”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协助抓,班子成员共同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县委决定,撤销中共紫金县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中共紫金县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暨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其工作人员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得力干部组成,办公室内设秘书、宣传、综合、联络指导等工作组,具体负责指导、协调、联系组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列支。各镇党委也要相应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暨干部下基层驻农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镇党委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并具体负责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联络工作。各镇要确保此项工作有机构、有办公场所、有工作人员、有专门经费。

(二)加强沟通协调。组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政法、直属党委、民政、农业、财政、扶贫、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县委组织部和基层办负责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的职能作用。县挂点单位要主动与镇党委沟通协调,认真做好干部驻村各项工作。

(三)加强教育管理。驻村干部的管理由县委负责,日常管理由镇党委负责,派驻工作组所在单位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第一把手亲自抓,经常深入所在单位工作组驻点村指导工作,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各派出单位和镇党委要切实加强对驻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建立和落实机关部门定点包干和选派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形成“驻点干部抓、单位作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格局。驻村干部的党团组织关系编入驻点村党团组织,参加驻点村的党团组织生活,驻农村期间原则上不再负责原单位的工作。派出单位要切实解决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期间,不转行政关系,编制、职务、职级保留,工资、奖金、福利等各项待遇与其所在单位在职干部一样,由原单位发放,不影响正常的工资调整、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机构改革或精简人员时,驻村干部不在精简分流范围之内。派出单位负责解决驻村干部的基本生活设施,县派驻城区外农村的工作组成员给予每月300元的旅差、生活补助,由县统筹安排。镇派工作组成员由各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驻村干部要转变作风,勤奋工作,不能增加所驻村和群众的负担,要将驻村工作情况记录在《紫金县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日记》中,作为驻村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依据之一。各镇党委要切实加强对驻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定期组织辖区内的驻村干部学习交流,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及时向派出单位反馈驻村干部的工作表现。

(四)建立责任制度。各级各单位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责任制,掌握新情况,研究新对策,解决新问题。镇党委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负有直接责任,要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县直和省、市驻县单位派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由该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负责同志协助组织落实。

(五)建立考核制度。县委将按照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目标壬务,根据“一年一考核,三年一验收”的原则,制定考核办法。坚持每年考核一次,好的要表彰奖励,差的要通报批评。把组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作为考核挂钩单位、领导干部和驻村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县直单位完成派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情况,纳入县直单位年度考核的内容,凡未完成任务的,当年度不得评定优秀、良好档次,并实行降级处理,即:拟评为优秀、良好的评为合格档次,拟评为合格的评为不合格档次。驻村干部的考核由各镇党委统一组织,形成驻村期间的工作鉴定,由县委组织部审定后记入其个人档案。省、市驻县单位按照省、市委的部署,干部下乡驻农村工作由所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对派出工作组的单位和驻村工作组成员的情况,按以上考核办法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上报省、市委基层办和其上级主管部门。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结束后,要采取“省市验收县区、市县区验收乡镇、县区乡镇验收村”的办法,分级组织检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领导干部挂点可脱钩,驻村干部可撤回;对达不到要求、问题没有解决、群众不满意的,要通报批评,并责成有关单位继续安排领导干部挂点和派出干部驻村,直至验收合格。

(六)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各镇、县直和省市各单位党组织每季度要及时向县委基层办书面报告一次本镇、本单位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年底报一次年度工作总结。县委基层办再相应书面报市委基层办。工作中的重要情况、新鲜经验、重大问题等,要及时向上级党委报告。

事业单位驻村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创新;盘锦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7-0028-02

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经国务院批准纳入国家战略后,辽沈大地上再次掀起经济建设新高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迅速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成为目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对于维护和促进沿海经济带的健康稳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党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核心,而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要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基层党组织就要在发展沿海经济过程中发挥核心先锋模范作用,使得沿海经济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在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党组织也要及时探索党建新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盘锦市委组织部根据中央精神,集中全力整顿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以加强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来为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发展当地经济

随着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乡村行政区划的调整,很多农民离开了传统农业生产,转而进入城镇打工或者从事其他行业,原有的村党组织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盘锦市在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过程中,把原来的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并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自愿互利、优势互补、便于活动”的基本思路,在村党总支部之下科学设置党支部,真正做到把党组织设置在关键处,让党员作用发挥到推动发展上。其具体做法是:

1.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党支部。当地根据当前农村发展实际,本着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合理设置党支部。一是打破固有的行政区划的观念,按行业设置党组织。因“行”制宜,将原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把分散在各个村组的党员致富能手按“行”组织起来。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产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党支部;对党员不足3名的,按照行业相近或驻地就近原则建立党小组。二是打破孤立单一的观念,联合设置党组织。主要采取村和企业联建、村和协会联建、村和园区联建等方式。三是打破以“块”为主的观念,按“条”建立党组织。依托相关产业、民营企业、中介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主,在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种、养、加一条龙体系中,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目前在全市307个村,新建立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支部807个。

2.规范运行,完善管理机制。一是选准配强班子。在专业党支部书记的配备上,把有公益心、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村企业经营管理者等作为候选对象,按照差额选举的办法,经专业党支部党员推荐选举产生村支书,并且每半年对村党总支、专业党支部书记考核一次,对年度考核合格得到广大群众拥护者,继续留任,对群众不拥护,考核不合格者,重新选举新的党支部书记。二是建立分工负责制。在优化村党组织设置后,对村党总支和所属专业党支部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村党总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新设立的各专业村党支部主要是结合各自的专业职能特点,负责党员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教育管理。三是健全党员管理机制。建立了村党总支和所属党支部监督机制、议事制度、考评制度,以及农村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培养制度等。在党员教育管理上由过去统一化教育转变为普通教育工作和专业培训相结合。

3.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大洼县赵圈河乡蓝石村生猪养殖协会党支部党员发挥表率作用,积极为农户协调低息贷款,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把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作用贯穿于产业化经营的整个过程。二是服务保障作用。优化后的专业党支部根据农民实际需要,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在政策咨询、规划制定、资金筹措、信息、技术培训、办理证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三是帮扶带动作用。专业党支部建立了党群结对帮扶、党员联系户等制度,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等形式,让党员把先进性体现到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具体行动上,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带动作用,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通过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后的农村党组织把抓党的建设与振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承担起带头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和为农民发展经济服务的职责,真正起到了“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作用。二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一方面促进了党员队伍和谐。优化设置后,村党总支按各专业党支部和党员从业情况组建党支部,相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把大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党员队伍更加团结。另一方面促进了党群干群和谐。优化设置各村成立产业协会、行业支部后,各基层党组织把那些有经济头脑、带头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安排到促进经济发展岗位上来,使之在农村党员致富上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农民群众发家致富。三是有效地夯实了基层党建工作基础。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消除了党在新领域、新经济组织中的“空白点”,基层党组织把致富带头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优势产业发展上,凝聚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发挥其示范、教育和带动作用,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了当地经济。

二、城市社区实施“四联建”活动,探索基层党建新方式

盘锦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以社区为基本建设单元,社区发展的社会化、区域化、群众化、公益化特征,促使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广大党员,有效地承担了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建设任务,逐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优势互补”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实践证明?熏社会各方力量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社区党建工作的成效。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有效的引导群众、发动社会的积极力量投身城市社区建设,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认识,盘锦市结合自身特点,在社区中大力开展了“四联建”活动,以驻街单位与社区共建为途径,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稳定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执政环境。

1.宣传共建理念,营造社区共建氛围。盘锦基层社区党总支从培育共建理念入手,坚持因势利导,广泛挖掘联建资源,构建联建活动网络,积极营造社区党建的联建氛围。通过宣传栏展示、联合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联办工作期刊、联建QQ群等形式加强沟通联络,加强对“四联建”活动的宣传。盘锦市盘山县的榆树社区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联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导“四联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兴隆台区的兴旺社区则把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主动登门拜访,把市委文件送到21个驻街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手中,并邀请驻街单位代表召开了座谈、联席会,双方坦诚交流、统一思想,共同探讨加强党建联建的可行措施,实现联建组织全覆盖。

2.调动各方力量共建,构建平安和谐社区。社区基层党委按照区域共建的思路,以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把握重点,整合资源,积极动员和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形成了共驻共建,互利双赢的良好工作格局。首先,实现基础设施共建。社区党组织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全面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群众打造和谐家园。驻扎永盛社区的物资公司为永盛社区投资36万余元,盖了一栋300多功能办公用房,建起了群众休闲活动中心,为社区居民业余生活提供了活动场所。其次,开展结对帮扶共建。社区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开展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百家”活动。通过双方努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创建平安和谐社区提供了保障。驻街企事业单位在帮困中积极参与特困扶助,就业援助和社区互助行动,形成了单位与社区联合帮特困、企业搭平台、居民献爱心的一体化的联帮体系。再次,真情服务驻街单位。社区党总支注重以驻社区单位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为出发点,在区域性、社会性工作中发挥协调组织功能,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为入驻企业搞好各种服务。主动帮助入驻企业办理征地、执照、环评等手续,提供服务。这些帮扶措施的有效落实,在广大党员干部、社区和驻街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为创建社区党建“四联建”工作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规范社区党建联建的工作机制。各街道分别成立了由街道、社区、驻街单位参加的以联席会为主要形式的党建联建议事机构,社区和驻街单位党组织建立了工作协调委员会,初步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街道党工委牵头负责、驻街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全覆盖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社区党总支与驻街单位全部签订了联建协议,以协议的形式把党建联建关系固定下来,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制定了“四联建”工作计划。例如,于楼街道的9个社区党总支与50个驻街单位全部签订了联建协议,以协议的形式把党建联建关系固定下来。通过规范工作机制,社区党建工作的系统性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更加顺畅,社区党组织核心地位更加巩固,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通过有效地开展“四联建”活动,不仅为社区党组织与驻社区单位搭建起了“共议社区事”的有效平台,保障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突出。并且,通过“四联建”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企事业单位与社区间的相融互助,居民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区服务更加完善,社区文化更加丰富,社区环境更加舒心。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安于生产,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