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例6篇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分析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尖锐的情况下,研究并切实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本文主要从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分析,寻找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体系的途径。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大学学业,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政府部门已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以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政策也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目前,对于高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中出现以下现象:

(1)目的性很明确。在校老生对于是否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都奔着国家无偿资助的几千元的奖助学金而来,出现了班级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时候就限定和国家奖助学金名额相当的人数,其余一律不通过认定。

(2)申请普遍性。突出体现在大一新生,有的高校部分专业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超过2/3,其实很多学生是达不到认定条件的,但是他们也不愿意放弃,都抱有大家都刚来,谁真的家庭困难尚无法把握的心理。

(3)班级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不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的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在组织班级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只要学生提出申请一律通过认定,即使提出申请的学生中不乏包含经常违纪、大吃大喝、抽烟酗酒等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学生。

(4)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式方法各种各样,但是均在认定之后都会出现学生自认为不公平的现象。比如,有全班集体投票认定;认定小组认定,等等。

(5)生源地民政部门把关不严,有的地方民政部门的干部对高校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审核不把关,往往出现只要学生填好表格,他们都会签字认可学生所填写的家庭经济相关数据。

二、分析

1.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困难标准无法准确确定

物价飞涨,导致老百姓必须的生活资源也随着大环境飞涨,原本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元就能够吃上一餐的生活成本提高了五六元,有的地方还更高。对于各高校在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时很难划定较为合适的标准,有高校规定低保家庭优先予以通过,月生活费必须低于200元,不能有价值高于300元的手机等。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这个标准。比如,能提供低保证明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别人差,在平常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经济水平远远超出标准所规定;拥有手机或价值超过300元非学习必需的消费品,很难界定。随着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智能手机比比皆是,其价值没有哪个标准能准确衡量;电脑如何界定是否是学习必需用品,当今高校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求掌握电脑相关知识,这价值上千元的消费品如何界定,有人提出,计算机相关专业为必需品,但是其他专业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电脑的要求也不低,而且学生在拥有电脑之后大部分时间往往并未用到学生上。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得不到支持而影响认定结果

自卑心和自尊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

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于以上心理,往往在班级同学中很难融入一体,造成其他同学对其家庭状况等知之甚少,无法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表现比较突出;那些达不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人际关系广的学生,在进行认定时得票往往远远超出了他们。这往往会造成认定原则“公平”不能真正实施。

3.各高校对通过认定并获得国家贫困资助学生回报社会要求各不一致

即使各高校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都已经有了明确规定,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无偿劳动一定小时数,以回报社会、回报学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少利用这一条,无非在应对相关检查时会抽用部分这类学生参与卫生大扫除。因此,年复一年之后,在学生的心里就根深蒂固地形成了国家支助是无偿的,为什么你能申请,我就不能去申请呢。

三、对策

1.不单根据标准还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

由于地方民政对于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把关不够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能提供这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所必需材料,那么我们在高校进行认定的时候,必需要求各班级不单看起调查表上的数据,还要结合该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综合表现的情况,建议把对班级贡献,为同学服务作为重要参考,按综合测评成绩进行排序评定。

2.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强,在认定时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庭真实的困难,这需要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关心这类学生,在心理上多开导、引导其正确面对。

3.期待国家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细则

为了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期待国家制定相应的规定细则,对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在执行认定的程序上进行要求,也要对地方民政部门有规定,必须如实地给予贫困学生证明,不能谎报。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有关专家和学者应当更关注大学贫困生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地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开展广泛研究,以便更好地落实国家支助政策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吕澜,林良夫.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若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2

>> 基于河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研究综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行为调查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工作的现状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现状的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研究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宿舍冷暴力问题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及资助、教育思考 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高校勤工助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功能新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研究 农业院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李成,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0―92

[3]李静,等.论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作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霍兰德,E.P.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M].冯文侣,译.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8:92―93

[5]奥尔波特,F.H.社会心理学[M].赵演,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272

[6]弗洛姆,E.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93

[7]程家明.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述评[J].学术研究,2009(7):36―41

[8]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133―139

[9]朱新秤,邝翠清.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观念――北京、武汉、广州三地的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10(4):5―14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3

>> 内蒙古自治区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口岸发展现状及思路 内蒙古自治区网络媒介的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盟市新闻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现状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现状分析及需求预测 内蒙古自治区(53所) 内蒙古自治区 对内蒙古自治区书刊印刷企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担保机构现状与对策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学前教育师资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幼儿教师配备现状及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现状与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排污权交易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条码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及建议性推广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师范教育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2006-09-15.

[2] 宋岳琪,徐柯庆.国家助学贷款回收难及其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9).

[3] 徐初娜.透过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问题[J].科技资讯,2006(1).

[4] 刘文娟,田雪平.国家助学贷款困境与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 张文凌,等.首例助学贷款险赔付银保合作能化解助学贷款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7-08-22.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贫困、弱势群体;可持续生计;能力建设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于贫困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贫困的理解,学术界已从收入的贫困转变为创造收入的能力、机会和权力的贫困,因此,单从收入角度来研究贫困群体绝对意义上的贫困已经是“流于表面”。可持续生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本文从生计的定义出发,对可持续生计的内涵进行深层次探讨,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不同脆弱性背景,对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应用进行研究,最后对如何提高弱势群体(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建议进行归纳总结,以求得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把可持续生计理论运用到现实的反贫斗争中去。

二、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现状

(一)可持续生计的内涵探讨

“可持续生计”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并在20世纪最后十年逐渐流行开来。1995年在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上通过的《哥本哈根宣言》将可持续生计概括为“使所有男人和妇女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和工作,获得可靠和稳定的生计”。Scoones(1998)对可持续生计的定义为:“某一个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活动组成。如果能够应付压力和冲击进而恢复,并且在不过度消耗其自然资源基础的同时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产,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Chambers和Conway将“生计”定义为一种“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目前,这一概念已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纳列什・辛格和乔纳森・吉尔曼在《让生计可持续》一文中指出,“消除贫困的大目标在于发展个体、家庭和社会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从对可持续生计的定义来看,可持续生计是个系统性概念,涉及到脆弱性背景、外部性冲击、生计能力、资产状况、生计活动和策略等方面,以及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可持续生计的应用研究

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SLA分析框架)对弱势群体或者贫困人群进行的研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对可持续性生计的研究开发了投入、产出、成果、影响和过程等一系列指标对生计安全进行监测;美国非政府组织CARE的农户生计安全框架以家庭为焦点,同时强调关注家庭内部的性别和生育关系,分析儿童、妇女、男性和老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分析框架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见图1)。这个框架以人为中心,更强调贫困者自身的主动参与式发展,从背景到现实再到政策可以进行一个完整的整体性分析,并能在生计的各个过程中进行调节以增进生计能力。

整个分析框架由五部分组成,包括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结构和过程转变、生计战略和生计输出。在现今的学术研究中,更多侧重于对生计资本的衡量上。生计资本包括五个部分: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五个资本又可以用若干小指标加以测度来反映。

在这个分析框架下,首先是对脆弱性背景进行的研究。成得礼(2008)以城中村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失地农民生存发展中个人转型、集体经济转型、城中村社会转型等脆弱性背景,同时也对失地农民的生计资产的积累进行分析,发现非正式经济是生计资产积累的重要源泉。

我国学者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对贫困群体的生计资产进行了实证分析。杨云彦等(2009)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库区农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的外力冲击下库区农民的生计资本状况。库区农民生计资本的特点是人力资本积累整体薄弱,普遍缺乏一种有利于生计创新的人文环境和人力资本基础;在自然资本方面,人均拥有的数量较少;物质资本方面,差异不大;金融资本的测量得分值低,反映出库区农民极少有交易性极强的货币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得分最高,可见它们是农户规避生计风险、实现互助的坚实基础。李小云等(2007)对农户的生计资产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在人力资产方面,低收入家庭对教育、培训投入较少,人力资本累积速度较慢;自然资产脆弱性大;物质资产不可转换性强,无法与其他资产进行相互转化来达到降低生计脆弱性的目的;社会资产主要表现为以亲缘关系为主的家庭网络。

在对整个分析框架的研究中,除了对生计资产的测度外,也有对生计策略的分析。黎洁等在对西部贫困退耕山区农户设国际状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特意将调查地农户分为农业户和兼业户两种类型通过对比分析来突出不同生计策略所带来的影响作用。总的来说,兼业户生计状况比农业户更好,对于自然和环境的依赖程度也较低;李斌等(2004)针对生计途径,结合非政府组织(NGO)农村扶贫和发展项目的具体落实,发现如何协调援助组织强调的赋权和平等目标与受援助者希望尽快改善生计的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是在可持续生计途径在现实中遇到的阻力。

此外,我国学者结合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认为现行制度的缺陷是导致失地农民生计“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冯振东(2007)主要从现行制度出发,认为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的不合理和就业培训的滞后是造成失地农民生计“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赵兴玲等(2009)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影响因素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他们长期居住在农村,习惯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传统生活观念浓重;客观上,现行的征地安置模式的短期性、征地补偿费用低、就业渠道不通、社会保障不完善都是造成失地农民的生活面临严峻挑战的因素。金雁(2005)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认为在贫困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只是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贬值,而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城市低保、失业救济等)激励不足,无法为贫困者自强自立提供足够的动力,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生计状况。

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来看,在运用可持续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把研究的重心从如何提高收入转化到生计的可持续性的提高上来,深层次地挖掘导致贫困以及可持续生计难以维持的原因,这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扶贫减贫具有指导意义。

(三)加强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政策建议研究

关于如何解决贫困群体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很多学者从对政府政策的研究层面出发,从征地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帮扶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魏顺泽(2006)针对绵阳市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提出要“积极探索股份制运作方式,使农民持有集体经济股份”,同时采用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采用“不同片区价”的赔偿模式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孙绪民等(2007)认为要确保农民的话语权,并且改革干部评聘制度和财税制度,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

而沿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的学者,更多的是从贫困群体如何改善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状况、优化结构和制度、丰富生计战略等角度出发,提出很多可行性建议。

成得礼(2008)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脆弱性背景,认为科学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体系的对接,实地农民市民化意识的提高)是解决他们可持续生计的有利环境。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2000)提出借助“行动社区”的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所谓“行动社区”就是一群人,通过共同的目标(即可持续生计方案)以及分享知识的真切需要而非正式地走到一起来。徐鹏等(2008)针对西部地区的特点,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两方面出发,认为要改善当地具有周期性变化、外部冲击力大的生计环境;同时还要增加西部地区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的供给,改善各种资产状况,进一步解放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李琳一等(2007)提出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支持农户多样化的生计策略显得很有必要。“在更加微观的水平上推动直接活跃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进行农村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推动基于农民特殊的社会网络的乡土的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等”。

可以看出,在分析框架下进行的研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因而针对不同的脆弱性背景、不同的资产状况提出了更多解决贫困群体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分析失地农民问题时,研究他们在丧失土地资源后,如何根据自身资产条件进行资源配置,采用不同的生计策略实现有效生计输出,最终实现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束语

从“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二十多年里,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都对如何解决贫困群体的可持续生计做出不懈努力,有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沿用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在一定脆弱性环境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生计战略和制度结构的演变,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扶贫斗争中去。可以明显地看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于贫困群体的研究,从客观环境到个人的生计资产,再到生计策略和生计输出,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测度,对于研究贫困群体贫困的深层原因,能够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深刻挖掘其中的本质,并得到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总体来说,可持续生计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传统问题,也因此得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就为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生计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4).

2、LasseKrantz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M].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2001.

3、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1).

4、成得礼.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角度[J].城市发展研究,2008(3).

5、杨云彦,赵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

6、李琳一,李小云.浅析发展学视角下的农户生计资产[J].农村经济,2007(10).

7、黎洁,李亚莉,邰秀军.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部贫困退耕山区农户生计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5).

8、李斌,李小云,左停.农村发展中的生计途径研究与实践[J].农业技术经济,2004(4).

9、冯振东.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以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为例[D].西北大学,2007.

10、赵兴玲,骆华松,黄帮梅,李燕冰.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探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1).

11、金雁.可持续生计:完善南京贫困群体政策支持体系的重要方向[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S1).

12、魏顺泽.城市建设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路径[J].农村经济,2006(8).

13、孙绪民,周森林.论我国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J].理论探讨,2007(5).

14、徐鹏,徐明凯,杜漪.农户可持续生计资产的整合与应用研究――基于西部10县(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资产状况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8(12).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 贫困毕业生; 就业意愿; 调查

中图分类号: C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33-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实施,高校贫困生数量逐渐增多。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使得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政府和高等学校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例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那么,这些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有多大的吸引力?贫困毕业生就业意愿呈现出什么特点?现有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研究中,很少把贫困生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来研究。基于此种考虑,笔者开展了调查,以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基层就业意向,以期为政府和高校构建更完善的就业方案和政策体系提供事实依据和参考。

1. 调查说明

本调查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主要围绕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就业意愿两大块来设计。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家庭成员数及劳动人口数、家庭经济状况、获得资助情况、学习成绩、实习经历等,就业意愿包括毕业意向、期待的工作地域、单位类型、工资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的就业意愿及原因、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及原因。对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本调查对华南某高校2009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分为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因此本研究将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认定为贫困大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数据,2009届毕业生中共有126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本研究对他们进行了全样本调查。在问卷中,我们依据“您所获得的助学贷款总金额为__元”的填写结果,将获得助学贷款的样本筛选出来作为贫困大学生样本,将未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样本作为非贫困大学生样本。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78份,收回有效问卷326份,有效率为86%;其中贫困生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为89.7%,略高于总体水平。在被调查贫困生中,男生占63.4%,女生占36.6%,与总体数据非常接近,说明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2. 结果与分析

(1)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所在地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家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分别为4.7%和4.3%,在地级市的分别为10.4%和14.5%,在县级市或县城分别为13.2%和20.8%,在乡镇的分别为10.4%和13.5%,在农村的分别为61.3%和46.9%。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贫困生家住农村的远远高于非贫困生,家庭所在地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明显。

2)家庭成员状况分析。问卷调查了学生家庭成员数、劳动力人口数和在读子女数,得到样本的平均数。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家庭成员平均数分别为5.25和5.01,劳动力人口平均数分别为2.34和2.63,在读子女平均数分别为1.89和1.85,贫困生家庭负担明显比非贫困生家庭负担重。通过交叉表分析还发现,劳动力人口数为1的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家庭比例别为16.2%和7.8%,劳动力人口数为4的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家庭比例分别为6.7%和18.1%,劳动力人口数为2和3的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家庭比例无明显差异;在读子女数从1到4,贫困生家庭均多于非贫困生家庭。这从家庭负担解释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

3)学习成绩分析。问卷设计了“您最近一学年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在”一题,选项有:前25%、中上25%、中下25%、后25%。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上一学年学习成绩在班级前25%的比例高出非贫困生8.4%,为52.3%;在最后25%的贫困生少于非贫困生,仅2.8%,贫困生的学习成绩较好。

4)获得资助情况分析。问卷设计了“您在大学期间获得过下列哪些资助”的多选题,选项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其他资助、没有获得任何资助。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获得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及参与勤工俭学的比例均远远大于非贫困大学生,这源于贫困生学习成绩较好、资助政策的针对性、参与勤工俭学积极性等。非贫困大学获得的其他资助略大于贫困大学生,可以认为非贫困生的家庭和社会资源较多,能获得更多亲友、其他途径的资助。

5)校外兼职/实习经历分析。问卷设计了“您有过下列哪些校外兼职/实习经历”的多选题,选项有医院实习、中小学任教、军队服役、工厂实习、企业兼职、社区服务、其他兼职/实习、无任何兼职/实习经历。被调查对象仅1人有医院实习经历、3人有军队服务经历,不做分析。调查表明,贫困生参与各种校外兼职/实习经历的比例均大于非贫困生,一方面贫困生从这些兼职/实习中获得一定的报酬,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这些兼职/实习能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积累更多的就业经验。贫困生的兼职/实习集中在企业实习(64%)、工厂实习(43.2%)、其他兼职/实习(30.6%,包括短假期内的兼职/实习)三大块。然而,还有4.5%的贫困生和13.1%的非贫困生无校外兼职/实习经历。

(2)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比较

就业意愿是大学生基于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的基本判断对未来工作职位的一些设想。本研究主要从毕业意向、期待的工作地域和城市、工作单位类型、工资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基层就业意愿与原因分析等方面对毕业生就业愿意进行调查分析。

1)毕业意向分析。毕业意向调查提供了四种选择:直接就业、国内深造、出国深造和其他。调查表明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非常高,贫困毕业生和非贫困毕业生分别为95.5%和87.2%,贫困生高于非贫困生;对于其他选择,非贫困生均在贫困生的两倍以上。一方面贫困生因为经济压力直接就业意向更迫切,另一方面非贫困生拥有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和较多的社会资源,选择面更广。

2)期望工作地域及城市分析。本调查将工作地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块,把城市分为直辖市或省会、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农村五大类。统计结果表明,86%的毕业生愿意在东部工作,62.5%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省会工作,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无明显差异。一方面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意愿特别强烈,另一方面广东省是经济大省,就业机会较多。调查表明,仅5.5%的毕业生愿意去西部就业。2003年曾湘泉对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愿意进行调查,发现仅2%的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1];2008年,复旦大学课题组对上海市高校的调查显示,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的大学生仅占总体的4.98%[2]。三个调查果说明,近年愿意去西部就业的学生虽略有增加,但总体仍然很少。

3)期望工资水平分析。调查发现,毕业生对薪酬期望不高,选择月薪1000-2000的占56%;同时期周利华的调查发现,毕业生选择月薪1500左右和2000左右的各占35.7%[3],这和本调查结果相近。不同的是,本调查发现选择月薪2500以上的贫困生达36%,非贫困生达28.3%,周利华的调查发现,选择月薪3000以上的仅有9.5%,选择月薪2000-3000的学生仅为10.7%[4]。究其原因,学校航海类专业培养高级船员,就读航海类专业的贫困生较多,且这几个专业就业形势好,待遇较高。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第一年月薪很少低于3000元。同时,调查还发现毕业生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对就业期望影响明显的达53.5%,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无明显差异。

4)期望工作单位分析。调查发现,毕业生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国有企业(51.2%)、事业单位(26%)、外资企业(23.7%)、私营企业(21.3%)、政府机关(14.8%)、自主创业(11.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在当前形势下,毕业生追求稳定的意愿特别强烈。同时,约有一成的毕业生打算自主创业。

5)贫困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原因分析。调查表明,愿意去基层服务一定年限的毕业生达67.6%,贫困生高出非贫困生1.4%;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的毕业生约为6.5%,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为1.4%;不愿意去基层的占25.9%。也就是说,约七成的毕业生愿意去基层服务一定年限,四分之一的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极少数愿意长期扎根基层。调查还表明,毕业生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原因,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积累基层工作经验、短期服务磨砺意志、响应国家号召、与所学专业对口、“反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生无差异。同时,国家代偿、读研、就业优惠政策也是贫困生愿意去基层就业的重要原因。

6)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就业及读研等优惠政策吸引力分析。调查表明,没有国家代偿、就业及考研的优惠政策,有35%的毕业生坚持去基层就业,1.7%的毕业生选择坚决放弃,剩下60%多的毕业生则处于模糊状态。对处于模糊状态的学生,政策调控的空间还很大。

问卷对不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的原因调查表明,毕业生最担心的六种原因一致,仅排序有差别,贫困生最担心的依次为家庭负担重(69.7%)、事业发展机会少(64.9%)、不符合个人职业目标(62.3%)、与所学专业不对口(42.9%)、工资太低(35.1%)、文化社交活动有限(32.5%),非贫困生依次为不符合个人职业目标(59.9%)、家庭负担重(54.3%)、事业发展机会少(50.7%)、工资太低(45.7%)、与所学专业不对口(44.5%)、文化社交活动有限(32.6%)。相对来说,贫困生更担心家庭负担重和事业发展机会少。值得注意的是,约2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基层就业政策。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贫困毕业生来自农村的比例较大,家庭负担更重,学习成绩较好,上学期间获得了较多的资助,且参与各种校外兼职实习的积极性较高。

(2)贫困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意愿更为明显,多数愿意在东部的大城市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多数毕业生愿意在基层服务一定年限,有20%的毕业生对国家代偿等基层就业政策不甚了解。

(3)贫困毕业生愿意去基层服务的原因有积累基层工作经验、磨砺意志、响应国家号召、获得对口工作、“反哺”社会、找工作压力大;贫困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主要顾虑有家庭负担重、事业发展机会少、不符合个人职业目标、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工资太低、文化社交活动有限。

3.2 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优化基层就业政策,如在基层服务年限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增加基层就业待遇、创造发展机会、关注贫困生基层就业后的发展,能提高贫困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让贫困大学生和基层单位更好地受益于基层就业政策;加强对国家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使所有学生都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促进广大大学生去基层就业,为基层做贡献;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促进就业;加强创业教育指导,聘请创业成功典范为指导教师,使自主创业的学生少走弯路,增加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5.

[2] 钱瑶,胡君辰,吴小云.影响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的环境因素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60-63.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6

>> 小微企业生存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廊坊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吉林省小微企业生存与融资状况及对策研究 当前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 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保山市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微企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温州金融改革 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之道 科创型企业发展道路之我见 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机制,保障小微企业生存发展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微企业筹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研究及对策 “双创”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研究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5-24/2015-10-17.

[6] 李高阳,孙鹏,朱永跃.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73-78.

[7] 沈志远,高新才.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133-136.

[8] 朱永跃,张提.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京溧水区“321”人才项目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