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例6篇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1

【论文摘 要】文章针对高校贫困生档案信息建立的原则、特点、对策和作用加以分析,探索一条长期有效的工作模式,使有限资金真正用在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并为教育教研提供有益借鉴。

一、贫困生档案信息库建立的原则

贫困生档案的建立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坚持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原则;坚持维护学校稳定的原则;坚持学生自愿申报,公开评定,逐级上报原则;坚持动态调整原则。

二、贫困生档案信息特点

高校贫困生档案在学生教育管理档案中占据着非常中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关系着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也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价值。它是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其它学生档案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个体性。

贫困生档案信息涉及的是一部分甚至少数仅凭家庭和学生本人无力承担求学费用的大学生,这就决定贫困生档案只记载着部分学生从进学校以来的的整个学习和受教育过程,尤其注重学生在校的生活作风、生活态度、诚实守信及学生本人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等信息资料。这与学生学籍档案的全面性有着较大的差别。

(二)隐私性。

贫困生档案信息记载的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学生本人生活状况,有很多属于个人隐私,如:贫困生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甚至学生家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家庭经济拮据;家庭主要成员的工作性质和单位、职业及收入来源这都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甚至是学生讳莫如深的私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关系到贫困生的隐私问题时,注意方式方法,从而保证获得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三)操作难度大。

根据贫困生档案信息所要涉及的内容,就决定了贫困生档案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涉及问题隐私性强、个体性强等特征。尤其是在采集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时,不能只有学生本人和家人提供,务必有学生所在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和村委会、社区的佐证材料,还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同时学生本人在校的生活情况,不像学生的其它档案通过直接的考试比赛等直接明了的手段获得,这个需要调查和听取相关人员的反映,对于采集来的信息资料还要多方论证,去伪存真,保证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参考。

(四)涉及面广。

从涉及的人员上看,贫困生档案信息既要涉及贫困生本人和家庭,又关系到其他同学;从涉及内容上看,贫困生档案不仅包含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同时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品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是贫困生在校期间全面的写照。

(五)透明度高。

与普通的档案信息相比,贫困生档案信息原则上每年确定一次甚至更频繁。只要是被列入贫困生的同学必须接受同学和教师们的监督,若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就会立即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学生管理部门设有投诉箱;成立系科、班级二级调查工作网络,定期对已列入贫困生档案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民意测验的形式,对其在校期间的生活表现,学习状况,平时消费状况,充分征求同班同学特别是同寝室同学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预,举报或多提好的建议,被举报的同学若有不同意见也可到学生管理部门申诉,加强监管,确保该项工作的真实性。

三、加强贫困生档案信息工作的对策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费用投入增加,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资助范围扩大,资助金额增加,再加上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有少数学生采取开假证明、提供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获得贫困生资格,致使一些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在评选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公正、不公平的现象,一些真正的贫困生拿不到助学金,学习生活的困难得不到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一)加强教育,理清认识。

作为教育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理清认识,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义利观、消费观和价值观,重视发扬助人为乐、克己助人的优秀道德品质,不能见利忘义,不顾同学之间纯洁的友情,一味地只看到钱,不择手段地获得;其次,更要有针对行对个别学生采取针对措施,加以约束;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社会化意识强,再加上这件事情本身涉及到学生和家庭切身利益,比较敏感,不能让个别学生浑水摸鱼;最后,结合学生的诚信教育,学习学校有关诚信守实的文件规定,让学生认识到提供假的信息资料不仅是道品质德问题,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

(二)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相关学生的家庭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作为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对大多数学生的来源情况是比较容易掌握,一个年级一个专业的贫困生毕竟是少数,在采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要全面了解大多数同学的经济状况,又要关注个别的特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辨别真伪,确保资料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

(三)依据相关规定严格管理贫困生档案信息,保证档案信息工作的严肃性。

如何处理手中的信息资料并及时归档是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关键一步,我们往往会收集到很多学生提供的证明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如何进行界定,只有界定准确,符合实际情况,才能为学校助学工程和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对于收集整理好的档案要及时交付给职能部门有专人管理,不能随意增减和更改,学生管理部门应通过信箱、邮件、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接受举报和进行监督。对弄虚作假申请贫困生资格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性质恶劣的要予以处分。对于把关不严、甚至帮助学生弄虚作假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要追究责任,并视情节予以处分,确保贫困生档案工作的严肃性。

(四)贫困生档案要依据学生是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增加其科学性。

每年新生报到后各个院系都要在新生中统计、充实,删掉已经毕业学生的名单。对已经列入贫困学生档案中的学生,若家庭经济状况好转或其他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各院系都要进行调整,对未列入贫困生档案的学生,若是家庭或者个人出现重大事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各个院系都要进行补报,将确认好的新名单报到学生工作部门,确保贫困生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发挥贫困生档案信息的“出口”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服务

(一)为助学工程奠定基础。

贫困生档案是确定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社会资助对象,以及评定各类优秀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此项工作的落实和开展,使贫困学生享受国家及学校的优惠政策有据可依,同时使得高校的贫困生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近两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数额大,涉及面达到在校学生35%左右,还有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的学生,学校的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众多,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学校在贷款银行的信誉度,将贫困生档案信息工作做得扎实准确,是确保有限资金真正用在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的前提性工作,不可懈怠。

(二)为有针对性教育学生提供参考。

在贫困生档案记载的学生信息资料中,可以挖掘许多学生教育方面的内容,例如:贫困生人穷志不穷,自立自强;因经济原因致使的学生自卑等心理问题;享受资助的学生是否诚实守信等问题的现象,通过现象看本质,追寻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三)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一手研究材料。

贫困生档案记录贫困生家庭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家庭状况以及基层委员会的证明和个人基本情况、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社会实践诚信评价等方面信息,这就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概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迹可查的找出其中普遍性的规律,采用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能。

文章旨在通过对贫困生档案工作建立的原则、特点、对策和作用进行探讨,企图探索一条长期有效地工作模式,为实现学生资助和贫困生成长成才的“无缝”对接,使贫困学生享受社会及学校的资助得到切实的机制保障,也使学校的资助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贫困生档案信息的建立,也为学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提供真凭实据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沈东华.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教育评论.2007.3.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2

论文摘 要:在大学生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资助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目前,在认定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难点,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和解决。本文对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疑点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准确地认定贫困生,保证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同时,也为相关人员做好资助工作提供了一些参考。

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大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存在以及不同的复杂家庭状况,给高校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如何科学、合理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首要前提。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于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解决生活困难、维护社会和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事关和谐校园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为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难度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合理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的组成、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消费情况,并参考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确定贫困档次。目前的界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学校从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支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费缴纳情况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在学生中进行横向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接受调查的项目数值越低,说明此学生贫困程度越深。此方法简单易行,但不足之处是辅导员经常根据工作经验或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来判断该学生是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是参考学校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为特别困难的学生,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基本持平的为一般贫困学生。显而易见,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合理、科学的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工作的首要难题之一。

2.认定程序出现“选举”怪现象。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师生配备比较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极其烦琐,通常情况下,很少能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上,这使得投票选举贫困学生的做法时有发生。这种做法使一些平时注重搞好人际关系的学生上了“贫困榜”,而家庭真正困难、不善交际且性格内向的学生却没有享受到国家的资助。这种做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学生对“贫困”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不良后果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存在自卑情绪、抑郁倾向,不愿意向辅导员及同学透露其困难的实际情况。相反的,一些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条件的学生,为了达到某些经济目的,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贫困学生”,申请困难补助。这两种做法不仅不能真正有效得解决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还对资助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信息缺乏动态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际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个动态认证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一经建立就基本成型,很难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如此一来,掌握信息的不准确,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学校最开始的良好愿望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显现。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点的对策综合以上认定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怎样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第一,合理、科学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具有强大的优势,更能了解学生的贫困情况。辅导员应对所有在校学生的生活状况经常定期予以调查,使调查资料更具准确性、真实性。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进行座谈会,了解学生在校生活状况。各年级认定评议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再由各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组具体负责组织和审核本学院的认定工作。各认定小组中的成员要求品质优秀、诚实可靠、责任心强,这样能够从源头控制认定工作的正确性。

第二,明确认定基本程序,消除“选举”现象学院要在审查核实等方面增加资金和精力的投入,建立“与其花钱在资助一个假贫困生,不如用在认定真正的贫困生上”的观念。首先,由学生本人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应如实、详细地提供家庭经济来源、申请资助的原因等。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应包含当地乡、镇(或街道居委会)及县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并加盖相关部门的公章。第二,组织年级民主评议。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综合审查各班级经过民主评议后建议的名单,确定特殊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的学生名单。第三,学院要对年级考核结果进行监督和复查,随机访谈学生,并联合学生处、财务处、后勤集团等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审查。到财务处了解该生的缴费情况,到学校后勤集团了解学生伙食等生活费用情况等。第四,将初步名单在学院内进行公示并接受学生提出的异议与申诉。若有异议,确定该生是否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并将审查结果提出异议并向提议的学生反馈。第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电子档案。各学院和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按困难程度登记注册,作为实施资助的重要依据。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团结、互助、礼让、关爱的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在这时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7.

[2]钟央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8.

[3]刘燕杰.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难点和对策.高教高职研究.2008.

[4]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3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significanc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take shihez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xiaolin, chen feng中国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shihezi university an example to analyse the significanc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from aspects of its necessity, collection, management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or students' achievement; management

1 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必要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贫困生是指大学生在经济上仅靠家庭的资助完不成学业者,经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相关的证明,并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最后经过学校考核认证的学生。据调查显示,目前,石河子大学在校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5%,特困生人数的比例在15%左右;农、林类专业贫困生人数的比例超过30% ,特困生人数比例超过15%。尽管石河子大学在学费的收费标准上,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其收费标准各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学费大都在 3100-3500 元,部分专业如艺术类则高达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等各种日常开销,这样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左右。这笔教育费用的支出对于一般家庭都已经很难承担,更不用说贫困家庭了,高校扩招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同时高校贫困生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贫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并损害着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贫困生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个别贫困生吃饭穿衣问题都甚为严重,到了大学,学校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这些学生因为经济上的负担重,也导致了其心理上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因此部分学生便成为“双困生”。这种困难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影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存在隐患。我们要积极建立健全贫困生的档案,为对贫困生进行关心、爱护、帮助、教育和引导,提供更便捷、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依据。

2 贫困生档案的收集和管理

2.1 贫困生档案的收集

对于刚刚被录取的大学生,在收到通知书的同时还会收到一份家庭情况调查表,用于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在表的最后必须附加街道和乡镇级以上民政部门的盖章方才有效,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附加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对于已经入校的学生,通过学生本人和所在班级收集学生及家庭方面的有关证明材料,如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挂科情况、每个月生活的平均消费水平、获得资助情况、其家庭成员和经济收入以及家庭开支、 是否孤残、 是否单亲、学生所在生源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有关证明材料等材料。由学校学工部门和各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资料,进行心理测试并整理汇总上报送助贷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贫困生档案中入库学生情况也在随时间变化要不断的更新,如因特殊事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可以进入贫困生库,家庭情况好转的学生就要退出贫困生库。所以,在收集材料的方法上要采取来源定向收集和跟踪收集相结合的办法。

2.2 贫困生档案的管理

(1)资格条件复查。贫困生档案的管理不是固定不变的过程,每学期应该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审查,看看其家庭情况是否有好转,是否有其他特殊情况等,有条件的话,还要不定期地进行随机抽选,随机抽出一定比例的贫困生,再通过信件、 电话、 实地走访以及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有欺诈行为的,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其所取得资助资格,并收回资助资金。若情节比较严重,学校应依据有关的管理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在全校范围进行通报批评。

(2)尊重学生的隐私。贫困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敏感的群体,经济上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自卑和压抑,他们通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即使自己再艰难,也不愿意轻易向别人表露,用以获得资助,同时又非常敏感和多疑。因此,为了给贫困生健康的成长的环境,贫困生档案的管理就要在一定范围内就个人隐私等相关方面情况进行保密,尽量不要给贫困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不仅要在经济提供资助,心理上提供关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贫困生的人格成长。由于贫困生被贫困所困扰,有的人能经历住贫困的考验,在各种磨难中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更加有毅力,有的人却在艰难困苦面前出现了人格的畸变、分裂,这是令我们担心的。应建立相应心理咨询室,帮助贫困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发展观,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平台引导贫困生健康茁壮成长。

转贴于中国

3 建立贫困生档案的意义

(1)建立贫困生档案可以为资助贫困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贫困生档案的建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生活条件是否真正贫困。在贫困生档案库里,要有贫困学生个人的家庭收支情况介绍,要有个人申请材料,要有学生所在班级的同学、班委和相关负责老师的贫困等级认定,要有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有关贫困情况的证明材料,有贫困生的资格复查报告。这些材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材料为依据,在相当大的情度上能够使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中国

(2)建立贫困生档案能够为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提供参考。在贫困生档案里的心理方面的部分资料,可以使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更好的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使贫困生客观的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使贫困大学生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心理历程。

(3)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贫困生档案,对于提高贫困生得就业机会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许多用人单位要审阅学生档案。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就是通过从学生经济困难、接受学校和社会帮助、接收爱心人士捐助后,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过程反映,而学生思想和心理的飞越过程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因此,一份客观、公正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贫困生档案,有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对贫困生本人应聘也有很强的推荐作用。

4 结语

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可有效地全面了解,准确掌握在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中国

参考文献

[1]王平.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管理与作用[j].兰台世界,2008(1).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4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中,贫困生约占20%,特困生约占5%。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交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认知贫困和自我定位,易产生不良情绪,在得不到有效疏导后易形成各种消极心理问题,由“经济贫困”衍生到“心理贫困”。尽管目前政府和各高校陆续出台了很多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各类机构也针对贫困生采取了很多资助措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且部分贫困生也在积极进行自助。但是,鉴于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问题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不完善,因此,将贫困生心理资助纳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建立并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体系就势在必行。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压力

家庭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所学校,孩子认知心理的形成、人格的发展都和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个人早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因地区差异及近年高校教育花费的不断升高,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无业家庭而言,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花费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多数贫困家庭只能靠外借、甚至弟妹辍学打工等来筹集学费。面对来之不易的每一分钱和父母亲人的殷切期盼,贫困生在刚迈进大学校园就已经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思想包袱,家庭的期望值很高,学生常为自己求学的花费有负疚感,同时单调、紧张、清苦的生活时常导致学生的焦虑感。因家庭因素所致造成的人格不健全和情绪障碍,直接影响贫困生,以致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

(二)社会因素

近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贫困生大多无坚实的家庭背景和充足的社会关系资源,存在许多先天的就业劣势。其次,在大学期间贫困生因没有经济实力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的培训,且自身言谈举止、气质涵养等方面的不足,也加剧了他们就业的压力感。再者,社会上的不公平竞争和物质化的价值取向影响贫困生的就业、择业心态,加之家庭寄予他们的厚望,在重重压力之下,他们极易产生消极悲观、萎靡堕落等不良情绪。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或被扭曲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教育滞后,是一些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相比较而言,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比较明显。第一,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收到了社会、学校的关注。但是,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这种关注更多的是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帮助,并没有看到经济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的影响,缺乏对他们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第二,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第三,助困和育人相脱节。高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贷款、勤工俭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然而,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有限,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及时得到了一定的资助,也不能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三、常见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以及表现形式

(一)自卑

经济困难的学生很容易对“贫困“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或是一种偏见的阴影。由于自卑心理作祟,贫困生怕被旁人看不起,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更不愿在大庭广众说话、发表自己的想法,喜欢独来独往,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不良心理倾向和孤僻怪异的畸形心态。一些贫困生认为自己家里经济条件比班里其他的学生差,就低人一等,在同学老师面前抬不起头。还有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曾经遭到过他人的嘲笑,导致心理有挫折感,导致他们单一的陷入一个怪圈就是,贫困生很容易从“经济自卑”衍生到“能力自卑”,“人格自卑“等等。他们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凡事不敢出头,由于时常囊中羞涩,不愿意积极建立社交圈子,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导致了心理上的痛苦。

(二)不合群

由于自卑心理作祟,贫困生怕被旁人看不起,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更不愿在大庭广众说话、发表自己的想法,喜欢独来独往,与同学不合群,不具备正常交往能力,出现自我封闭的不良心理倾向和孤僻怪异的畸形心态。且由于经济困难,无法经常参与各种集体活动,难以融入集体,甚至有自己连吃饭都要算计着花,哪有钱去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

四、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实现“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双管齐下 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因此,高校给予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他们心理方面的资助教育,即“扶贫先扶志”。通过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开展的新生入学专题教育、宣讲会、宣传栏、校报院刊以及班会座谈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正确认识自身状况和社会现状,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目前的困境,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二)教育引导正确认识自己以及看待物质利益

高校贫困生心理档案是记录学生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及此阶段心理面貌的材料,档案内容一般来自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个人总结和日常行为三个方面[5]。首先,可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标准,通过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测量,反映贫困生心理的真实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贫困生进行间断或长期的跟踪观察和心理辅导。其次,贫困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应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的测试人员进行,心理测试材料由专职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建档,填写档案目录,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存档保管。

(三)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5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90后大学生;评定;问题;对策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办学模式并存以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减员增效,城镇失业人口增加,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旱灾)频发,致使不少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高校中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比重不断加大。为了缩小大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2007年秋季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大约每学年投入100余亿元,用于建立新国家奖、助学金制度。 

1 当前影响国家助学金对90后大学生激励作用发挥的因素 

(1)宣传工作不到位。 

在评定国家助学金过程中,信息传播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高校及其辅导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评选过程中而忽视了将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及时宣传到每一位学生,这就可能使得很多学生对国家助学金政策不清楚,同时也可能造成很多有资格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不清楚申请程序而错过了申请时间,未能及时获得资助,国家助学金的影响范围和激励作用也大打折扣。 

(2)多重因素拷问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 

如果说国家奖学金的主要宗旨是奖优的话,国家助学金的主要宗旨则是帮困。贫困证明开与不开、开多开少对本地区政府只有权力,而无相关责任制约,导致“假贫困证明”泛滥,在较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多并不贫困的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也开具了相关的贫困证明,更有甚者家庭条件较好的“有能耐”的学生开具贫困证明更加容易,而且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对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又缺乏有效的鉴别。此外,“贫困生”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应该是相对的概念,时间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地域上各地消费水平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样,有些同学在当地可能算贫困,但在所在院校就不属于贫困了。 

(3)申请条件的可操作性较低。 

由于政策的普遍适用性,国家助学金的有关政策规定往往只是从定性的层面对助学金的申请条件作出普遍适用性规定,这种普遍适用性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如怎样认定学生爱国和拥护党的领导和遵守宪法、法律,怎样界定学生诚信及其程度,如何评价学生勤奋学习和积极上进,如何认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和生活俭朴等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评定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大极端化倾向:一是难于掌握贫困程度,尤其是班级建档的贫困生较多时,往往单纯以学习成绩排名来确定人选,使助学金沦为奖学金;二是单纯考虑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而忽视学生在校综合表现,使助学金沦为救济金。 

(4)90后自我中心使“帮困”沦为“夺金”。 

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大多如太上皇,众望所归,父母及亲人往往对其要求无限制、无条件予以满足,使其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潭。致使其到学校后无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涉及自身经济利益的国家助学金面前,首先考虑自己的需要,诸多因素使国家助学金成为敏感的利益博弈和争夺的焦点。如学生为获得高额助学金不惜采用请吃、送礼等多种不正规的手段拉票竞争,让资助政策变了味,成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此外,贫困生档案难以及时更新,使得一些学生进入贫困生档案库后就像进了保险箱,获得过一次资助后,往往心安理得享受每年资助。但由于名额限制,当班级贫困生较多时,一旦有某一年没有考虑到自己,就觉得评定不公平,和老师“扯皮”,和学校“翻脸”,以自我为中心出发上访、上诉,不从集体、大局的角度考虑牺牲自己、援助别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团结互助意识缺乏,奉献友爱精神流失。 

(5)注重物质资助,缺乏心灵关怀。 

家庭贫困的学生,往往进入了学校贫困生档案库。由于国家政策的连续性,这部分同学每年都能获得国家无偿资助,尤其是当少数贫困生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的优秀学生奖学金、社会奖学金、贫困补助等多项奖助学金于一身时,巨额的经济补偿使得这部分贫困

生每学年能获得高达几万元的奖助,“贫困生”摇身一变成为校园“困难贵族”。有的学生拿了钱就去做头发,买电脑、手机、mp3等,还有一些同学拿了钱以后去上网,找朋友等。由于资助的无偿性以及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有些贫困生和家长走入了思想误区,把贫困当做是一种获得国家无偿资助的筹码和资本,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通过自己勤工俭学获得补助解决生活问题,一旦没有获得资助,便以自我为中心质疑评定的公正性,不顾班级其他同学情况上访、上诉。

2 利用国家助学金激励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国家助学金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国家助学金是党和政府一项惠民利民的好政策,为保证国家助学金资助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和各学校首先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如国家及地市电视台、报纸、网络,学校的网页、宣传栏、广播台、校报等,各高校应该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列专题宣讲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各辅导员应组织召开相关主题班会,使国家助学金资助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知晓受助的权利。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2)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科学合理认定贫困生。 

贫困生的认定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需要多方协调配合,理顺健全机制,方能维护资助的公平正义。因此,我们首先应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摆脱贫困生认定高校唱“独角戏”的困境;其次,要探索一套科学的指标量化体系帮助界定贫困生,如采用资助指数分值,将学生不同的家庭特殊情况根据其决定贫困程度的影响大小分别赋予一定大小的分值来帮助界定贫困生;再次,应健全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及时更新贫困生档案库。高校每年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建立贫困档案的等级进行适度调整,有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消档次三种情况。在调整过程中可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班级民主评议的方式。由全班同学对已建档贫困学生根据其在校消费生活情况对其是否调整进行投票,以参加评议学生2/3及以上投票表示同意作为档次调整的必要条件。对经民主评议需要进行档次升降或撤消档案的学生由学院审核确定,记录在案,并报学校备案。高校通过与生源地民政部门协调配合核实。二是高校可通过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了解学生在食堂用餐和校园超市消费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样既可以帮助学校寻找“假贫困”,也可以发现因家庭出现临时变故而影响基本生活的学生,从而及时给予资助。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贫困生的消费情况,这样可以有效制止与纠正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惩罚或取消贫困资助的措施,从而有利于贫困生的认定,还可以帮助贫困生合理使用资助资金。三是学校和院(系)每学年要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个别对象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对于一些特殊性的指标,如残疾、单亲、离异等等。我们可以进行实地走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家长农闲时的喜好、居住环境和家长及学生在当地的评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应立刻取消其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案中留下不诚信记录,力求从机制上杜绝虚假贫困。 

(3)鼓励贫困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享受国家资助是贫困生的一项权利,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目前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过程中,往往单方面强调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忽略学生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免费午餐”式的没有承担相应义务的权利享受,是在追求大学生物质上的结果均等,但也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机会上的不平等。要实现从“无偿式”资助逐渐向“回报式”资助转变,比如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开展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义务劳动等,这样一方面会使那些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动认定;另一方面通过回报社会的资助方式,使他们认为这种资助除国家和社会的救济外,也是自己通过劳动换来的,可以缓解享受贫困资助、“不劳而获”的心理压力。 

(4)资助解困和心理解困相结合。 

笔者认为,在新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应展开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自强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用自己的劳动和才智养活自己。让学生认识到自强是改变自我,创造美好未来的能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教育学生用乐观向上的情感来对待暂时的困难,鼓励他们奋发向上,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

等形式“脱贫”。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贫穷不是耻辱,而应是一种动力,使他们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意志,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打出一片新天地。另外,应正确引导贫困生看待社会和个人的资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更不能把它看成是“施舍”,应将它作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回报社会。在大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给他们提供节约开支的方法和建议。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传媒多宣传典型人物,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6

关键词:学困生; 厌学心理; 自信心; 研究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1)宏观背景

学习困难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美国已经实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义务教育,实施的年限是12年,教育经费相对比较充裕,但是中学生不合格率达到 25%~50%,每年有 150~200万的半文盲拿着中学毕业文凭离开学校,使美国半文盲人数达2300万。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有2900万美国成年人看不懂报纸的大标题、包装盒上的说明、武器使用说明书等等,大量的美国公民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根据美国国情普查局宣布“30%的美国人是文盲”。日本的教育是好的,但是据日本学者松厚达哉调查,日本学业不良学生存在率约为 20%。根据一项调查结果,学习困难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5.41%、31.62%,初中检出率为小学的 5.84倍,小学与初中合计的平均检出率为 8.76%。由于调查统计的方法以及所取样本范围的不同,学习困难学生的检出率并不完全一致,但国内外的调查一致认为,最保守地讲,学习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 6~10%。以此为标准来计算,我国学习困难学生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大量的调查表明,大批的学习困难学生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之中,初中生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连接中职教育和高中教育之间衔接的纽带,这阶段学习教育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发展。

(2)中观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中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所有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和成长。国家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作为一个重点纳入其中,主张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启发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争取人人都享有一个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毫无疑问,学困生作为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弱势群体”,理应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但由于社会的、家庭的以及自身的原因,这一群体实际很难享受应得的教育资源。

(3)微观背景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表现。通过对200名学困生和200名非学困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学困生一般存在以下的心理特征:

①胸无大志,缺乏学习的动机。这类特征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凡事十分敏感,常常自暴自弃,得过且过。他们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是在老师催、家长逼的状况下被动学习,勉强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在他们心中受社会或家长的影响接受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读书无用,没读书的照样可以成为煤老板、房老板类型的千万富翁、百万富翁。

②远离他人,学习兴趣转移。社会的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这类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如不良书刊、电脑游戏、色情录像等的存在,使这些自闭的学生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殴斗,违法乱纪,荒废学业,不思进取。有的因父母感情不和,家庭离异,缺乏健康的生长环境,心胸变得狭隘、自私、仇视一切,当然,对学习也失去了任何兴趣。

③我型我素,对学习感到无望。由于学困生底子薄、基础弱,有意无意地遭到家长和老师的冷遇,严重伤害了其自尊。日久沉疴,导致他们越来越对教师感到反感,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好,家长好,故意在班内搞恶作剧,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

④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思进取。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的期望值和功利意识太强,经常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拿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比较,按成人的思想要求孩子学习,达不到要求,就对孩子打架指责,久而久之,导致其产生严重地厌学心理;有些父母成对投身于职场,无暇关心家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在缺乏父母应有的关爱和教育下,孩子大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荒废学业。

⑤无所适从,对自己失去信心。为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成功转型,我国的课改不断进行,有很多孩子从小自信心不足,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适从新的课改计划,而对学习日渐沉落。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背景,我们不难得知学困生厌学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自信心不足,为了帮助学困生摆脱厌学心理情绪,实现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我们选择了此课题。

1.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是以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育发展模式得必然趋势。本课题根据学困生厌学心理的特点,抽取具有典型性的学困生样本对学困生厌学心理进行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学困生与非学困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前后对比,对症下药,制定出了学困生厌学心理的成功转化方案,就如何提高学困生进行了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给出了合理的对策,既适应了国家“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

(2)实践意义 转化学困生的厌学心理,用教师的宽容、耐心、爱心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幸福,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通过 “学困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探索,实现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成人成才观念和方式的变革,从而在变革中促进学困生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在转变“学困生”的厌学心理的过程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能够揭示出育人的规律性,针对不同学科的共性就如何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针对学困生的个性特点,怎样从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着眼于自身优点,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本课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解决了本校大部分学困生的厌学心理,而且也探讨出了所有学困生的带有规律性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2.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本校初一至初二年级中抽取100个学困生作为样本

2.2 研究方法

(1)观察法:根据所抽取的研究对象,分派给各科任老师及班主任观察学困生课前课后的表现情况所反映的心理活动,将其记录在案;并就实验前后学困生的厌学心理表现程度进行观察,以制定合理的方案。

(2)问卷调查法:根据对学困生厌学心理的观察表现,找出其共性和个性的特征,设计调查问卷,取得更为翔实的资料。

(3)心理咨询法:对研究对象采取各种咨询方式如心理咨询、电话咨询、来信咨询和面对面谈话等方式,进行心理分析、研究、辅导,最终矫治。本课题以面对面谈话法进行辅导。

(4)总结法:针对学困生厌学心理的实验方案前后对比,形成阶段性、结果性总结报告,综合分析研究学困生厌学心理的特征,探讨心理特征的内在因果联系,辅之以个案分析法,教学改革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对策与方案。

2.3 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

①组建课题研究组,落实人员责任,对学困生厌学心理活动进行观察与分析。

②根据观察结果选取样本,确定研究对象。

③编制实验方案,培训实验人员。

(2)第二阶段

开展实验活动,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材料,形成阶段性总结。

(3)第三阶段

根据阶段性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有关实验方案进行修订,并对学困生群体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4)第四阶段

综合分析、研究、归纳、交流研讨及终端成果最终显现,就学困生实验前后的心理特征建立档案,实行跟踪辅导。

3.研究措施

3.1 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领悟。

(1)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议、专题讲座。在课题组长的带头下,通过开会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了国家、省教委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学习先进地区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聘请知名心理学专家来校就心理健康教育作专题讲座,从不同角度对教师予以辅导培训,使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领悟水平,并为课题的提出、实验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思路和操作方法。

(2)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学制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学校统一购买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以及关于先进地区学困生厌学心理转化的成功案例书籍,分发给各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学习,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3.2搜集资料,观察学困生的心理活动。

(1)成立实验小组,设计心理活动方案。在校领导、校教研室的带领下,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小组,组织各班主任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对心理健康理论学习的领悟,精心设计心理活动课程教学方案,突出对学困生厌学心理特点的强调,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上好每一堂心理活动教育课程。

(2)深入课堂,搜集第一手材料。课题组成员深入各科目课堂进行听课,观察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厌学情绪表现,进行一一记录;并与非学困生的情绪、学困生的课后表现形成对照,搜集第一手材料。

3.3 设计调查问卷,确定实验方案。

(1)导致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解榆林市苏州中学学困生厌学现状,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困生心理健康、学习信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因素等对其的影响,目的是想了解学困生厌学的主、客观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学困生的厌学心理。

(2)本次调查问卷在校教研室的领导下,对校三个年级普通班、重点班、实验班中1000名其中学困生500名、非学困生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89套,回收率达90%,有效问卷978套,有效率达95%。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3)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各问题的反馈结果,得出各选项的百分比,从而进行比较学困生和非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案。

3.4 积极探索,转化学困生厌学心理特征。

(1)对照实验方案、学困生与非学困生的不同特征,聘请一些专家在有关年级做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

(2)成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和设立青春热线信箱,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3)建立学困生厌学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访谈与心理辅导。

4.成果分析

4.1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科研活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先进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先后 篇,篇名为课题先后在三次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工作总结会上进行了交流,受到好评。学校的教育质量受到表彰。

4.2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4.3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既有来自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客观原因。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72.5%的学生来自自身的原因,其中又有59.5%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而导致厌学,31.7%的受家庭环境影响而导致厌学,8.3%的学生受社会因素影响而厌学。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制定了一套杜绝厌学心理特征的策略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学困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显著提高。

内 容 实验前(%) 实验后(%)

你对学习有兴趣吗? 15% 76%

你学习上有明确目标吗? 24% 78%

你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吗? 16% 82%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前学生学困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基本很小,目标很迷惘,自信心也消失殆尽;试验后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目标明确,有了为之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2)学困生的人际关系得到较好的改善。

(3)学困生的不良心理明显降低,意志力显著增强。

内容 你认为对学习没有兴趣与哪些因素有关? 对于学习,你有以下哪些症状?

分类 成绩差 玩游戏 打 架 结交朋友 想到学习

就紧张 谈到学习就烦 身体不舒服 遇到考试

压力大

实验前(%) 76% 64% 48% 32% 89% 92% 34% 96%

实验后(%) 31% 16% 11% 9% 27% 24% 16% 38%

(4)学困生的纪律性增强,人生价值趋向积极。(绘曲线图)

(5)学困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内容 类型 学困生 非学困生

学习兴趣 提升 浓厚

人际关系 改善 良好

组织纪律 增强 严谨

自信心 提高 提高

4.4 课题研究加强了班级团队的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班级“一对一”(针对每个学困生厌学的特点不同,选择一名非学困生帮助一名学困生)的帮扶策略,不仅加强了学困生克服厌学情绪的意志力,而且加强了健全了整个班级的心理机制,加强了班级团队的合作,形成了一股浓郁的学风、学气。例如,小华,一名初一的学生,厌学的主要症状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学。课题组成员和他的班主任多次到他家家访,与家长共同作他的思想工作,并主动接近他,帮助他,让他认真对待学习,并指定所在班级的某某同学主动帮助他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引导他找到厌学的自我因素,慢慢地使他认识到自己是聪明的,有学好的可能,让他逐渐感到学习没那么枯燥。初二下学期,他已不再觉得是为了父母学习,基本能与老师配合,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但情况还是不大稳定,特别是考试考不好时,厌学症状总会回落。在此期间,我们帮助他分析考试没考好的主、客观原因,并在班级设定了鼓励奖,这类学生只要综合成绩提高一分,都会有一张鼓励奖的奖状和一个小小的纪念品,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三时,他不仅能够与老师配合,并且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常与一些同学辩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他也认识到学习是走向成功路线的基础要素。针对不同的学困生的不同厌学表现,我们挑选可以弥补不同学困生厌学的心理健全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政策。如今,大部分班级的打架、斗嘴、捣乱的学生几乎没有了,相互关心的多了。而且,先后有数名学生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帮扶政策,考上了榆林市的重点高中,且成为班级的佼佼者。这些学生不仅使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还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其他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成了整个学校班级的作风建设。

5.经验总结

通过对学困生厌学心理的研究,我们受益匪浅,具体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借鉴:

5.1 要和家庭进行沟通,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根基。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学习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我们调查,有约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不参加劳动,有约百分之六十从未洗过衣服、做过饭。家长的过分溺爱必然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力。学校对症下药,对这类学困生的家长进行了专访,并召集家长定期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家长自我反省其在教育上的失误,主动加强和班主任、代课老师的联系,分析孩子的问题,与时俱进,学习健康的育学方式,通过这种孩子和老师共同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学习根基,对于学困生厌学青学的转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2 学校要对学困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矫治和克服学生厌学,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教师要本着一颗坦诚的心,认真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现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基本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自我意识较为强烈,经受不起任何挫折,稍有不顺,精神就会受到重大挫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和配合,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

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我校组织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目的,并以主题班会、板报、广播等形式,聆听学生心声,用真诚去感化他们;另一方面,我校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和课后活动中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理想热情,使学生渐渐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了学习态度。此外,我校还开设了青春热线信箱,成立了心理咨询师等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全方位、全角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教师要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学得好,还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思想,培养起积极学习的兴趣。学生厌学,绝大多数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死记硬背,造成成绩差,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多变形、时代性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会促使他们主动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

近年来,在市政府的帮助下,我校的教学条件不断地得到了改善,多媒体教学设施基本具备,购买了与教学相关的大量教学教具,如录像、图书等教学辅助手段,同时外派年轻教师继续教育,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知识。所以,我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基本都能以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愿学、乐学、思学,从而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良好的作用。

5.4 社会要积极配合,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了克服学生的厌学现象,社会方面要进行积极的配合与改进。如整顿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出版物更要做到健康、向上、科学、文明,影视文化作品;要以健康的内容陶冶人,等等。我校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协调,杜绝了各种不健康的书籍和娱乐场所在校门口摆摊设点,以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6、结论及课题前景

6.1结论

学困生的厌学心理不是孤立自发的,它是家庭、社会、个人、学校教育失范的综合作用的产物。为了给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要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其中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自信心又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校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只有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从源头上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认为必须加强市、区、校的三级健康教育培养体系,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使全体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把整个中学生的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

6.2课题前景意义

治贫先治愚,治愚先治人,要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就必须从教育着眼。而义务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学生的基石,也是社会的基石,义务教育搞不好整个教育体系就会失效,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失范。因此,本课题对学困生厌学心理矫治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它惠及的群体不只是学生群体,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它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完善,具有可供开发的无限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1] 肖光畔著.中国教育问题调查.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2] 李子勋著.陪孩子长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徐长荣著.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及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4] 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 邱莲著.学优生与学困生自尊、社会支持、人性哲学应付方式比较研究.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

[7] 陈家麟、张玲著.学校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及消除对策.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

[8] 杨绍清著.家庭因素对城镇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