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范例6篇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素养

近代学者康有为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学校是培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场所,更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处在道德观念、学习品质和兴趣爱好等基本素质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基本道德素养的养成入手,开辟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新空间,促成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几年的教学教育,深感现在的教育应该育人重于育才。为落实道德素养教育,为了使学校道德素养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学生道德素养状况调查。调查主要采取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和小区代表。经过对问卷统计、汇总、分析和归纳,发现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一)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缺乏均衡性。通过对学生10个道德好习惯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能微笑待人、能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能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也就是在卫生习惯、环保意识等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淡化"节约",主要表现--用钱"不心疼"、自来水龙头不随手关、班级的电灯不随手关等;自理能力也较差,主要表现为"三乱"--书包乱、课桌乱、家里小房间乱;学生的诚信度也不太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作业不及时、答应别人的事容易忘记等。

(二)家长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不太重视。通过家长问卷,经数据统计发现:家长非常注重的为2.73%,能做到的为32.18%,有时的为55.45%,不能的为9.64%。从调查、访谈中大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如何,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之间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也存在偏差。从这几年的班级月考核(游食、乱扔垃圾、班级室内外卫生、课桌椅的排放、课桌、讲台和三角橱的物品摆设等)的抽查数据汇总,发现--班主任能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时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科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而且普遍认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应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针对当前小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从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入手,开展了小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此提出以下几种教育途径以供探讨:

一、严格执行行为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校开展德育共组指明了方向,学校应结合校情,将行为规范具体化,使其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一建立德育教育长效机制,长期坚持。在教育中要尽量给学生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对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要求,要按照年龄阶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让学生逐步实现,逐渐养成习惯,以期最终达到碱性规范的目的。

二、以校园文化创建为突破口,营造教育氛围,耐心训练、指导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有耐心,要做细致地示范引导,让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众所周知,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靠"动情"。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动情中养成德性。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比较差,常常会不自主地违反行为规范,教育者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多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训斥,以情促进习惯养成。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建教育的多样性。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体现道德素养教育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活动走近学生,融入学生,贴近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证获得个别化教育,使我们每个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转化--践行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增强道德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的内化。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动的习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把学习、教育寓于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可以教育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何乐而不为。

四、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而可选择教材中英雄模范和著名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身作则和同龄人(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表率,只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必定是学生的榜样,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植根于学生群体中,引导得当更易于学生学习模仿,更能让学生接受,示范效果更好。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2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

学生因为“亲其道”,进而“信其师”,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教师才有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才能取得不良品德转化工作的最终胜利。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良好的班集体是儿童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生活在这样集体之中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会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具备良好的班风,才能提倡和支持正义,批评和抵制非正义,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因而,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他的教育力量是任何个人所代替不了的。

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育学生把爱党爱国的热情化为爱校、爱班、爱老师、爱同学、爱学习的具体行动,开展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的各种比赛活动,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强化教育效果,使之变为自觉行动。针对学生在这一特殊阶段的思想现状,加强思想教育,经常开展主题班会。召开学习雷锋、赖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事迹的报告会;召开学习杨善洲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报告会;与此同时,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另外,有条件的话还要开展参观企业、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写评感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教育。

三、深入课堂管理,加强心灵沟通

1.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2.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洞察学生心灵,关心爱护学生;要有心理容量,宽容学生过错;要建立平等和谐互助、和蔼可亲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情真意切,心心相印。

3.抓好养成教育。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其次,要及时发现,掌握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教师要多进行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家长、家庭情况,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校表现,转达学校工作意见和对家教的要求。

5.根据学生在校内、在校外、在家庭这三个不同的场所,要对学生宣传安全常识、防范措施,严防事故发生,切实加强安全教育。

四、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生真诚进行交流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不再一味顺从,对父母过多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因此,亲子之间的代沟明显加大,相互理解和沟通明显减少。而教师的威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已开始逐渐下降,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甚至有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

五、家校配合,分层管理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思想稳定,情绪稳定,在班级中产生一股强大的合力,学生才会真正的稳定。具体就是要做到: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科老师为配合、班干部为小助手的分层管理。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和学生谈心,争取心理沟通,让学生信任老师,有什么问题能和教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要冷落了他们,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智能差异)发展方向、成绩优劣,分为若干层次,组成学习小组,着力抓“两头”,带“中间”,重点辅导学困生。在教育学生时要讲究策略,注重正面、积极的引导,通过丰富班会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但是如果没有家庭、社会的支持及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很难完成的。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探究

小学作为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用满腔的挚爱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慧眼细心观察他们的成长环境,捕捉孩子纯洁的心灵,贴近他们的生活,赋予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品德与学识并进,塑造生命的精彩。

一、擦亮慧眼 捕捉生活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组成的,它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不可能一次完成,它是通过交往活动,在不断的解决道德要求与个体意愿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由于他们年龄和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理性的认识,不能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因此,对小学德育教育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体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引导他们从小处着眼,用身边的事和人影响和带动他们,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挖掘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因素,精心寻找德育素材,以情感教育为契机,突出道德情感与道德品质的萌发、养成和巩固,使他们在主动生活、自主发展的同时,其道德素养也得到同步的发展与提高。

二、播洒雨露 倾注爱心

现在的小学生是父母、爷奶眼中的宝贝,掌上明珠,过于娇惯、溺爱,俨然家中的“小皇帝”。其实,孩子小,缺乏爱心,错不在孩子,主要是成人,成人没有让他们学会感激他人、关心他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做榜样,经常做到言传身教。作为教师更要用满腔的爱赋予每一位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生活情况都要铭记在心,特别对一些特殊家庭和特困家庭的孩子更要了如指掌,用绵绵春雨般的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不歧视冷落,不放任自流。在爱心感化的同时,通过故事、儿歌、歌曲等丰富形式让他们认识;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以及重大节日进行爱的教育,来体会爱、表达爱。并不断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三、精彩活动 装点童年

小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以活动为契机,将德育目标融入小学常规活动中去,用多种主题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如每周升降国旗仪式,“三八”、“六一”、“十一”、“元旦”等主题活动,促进德育教育。在升降国旗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三八”节时,开展“我的好妈妈”主题教育;利用五一、六一、七一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了解其历史由来及风俗习惯,突出民族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在楼房过道两侧和教室外墙上,悬挂名人画像,设立“校园文化墙”, 还通过古诗文大赛、文艺汇演、主题讲演会、元旦灯谜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德育成长元素,力求德育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生活化。

四、强化常规 健康发展

学校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要明确认识常规活动中潜在的德育目标,注意合理挖掘活动的德育价值,合理有效“渗透”,力求学生易于接受,对其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在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不断渗透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无论是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还是户外活动,都把德育教育放在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去,始终从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着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幸福快乐的成长。

五、家校互动 共建乐园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4

一、教师自身的德育修养

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培养自信,感受成功

自信是通往成功的途径,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一个学生如果充满自信,那么他在各方面都会表现的非常出色,而出色的成绩会使其拥有更大的自信。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功感,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注意让他们看得懂、学得会,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要耐心地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请他们回答,哪怕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讲述爱迪生、张海迪、霍金的故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成功。

三、开展各种活动,培养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可以说,一个没有爱国心的人是一个沦落的人。邓小平说过:“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德育”教育是最好的途径。

(1)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守则”、“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班队会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集体、守纪律、讲卫生、懂礼貌的教育。

(2)在节假日组织一系列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清明节开展征文活动,缅怀亲人和先烈,让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的影视片和共和国辉煌成就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强大。举办“庆国庆书画大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孩子们胸怀祖国,具有了爱国主义思想,就思想领域来说,是高屋建瓴,这一龙头工程建成建好了,那就会心胸开阔,更加健康活泼地成长。

(3)通过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向学生进行爱国的思想教育。升旗的时候要脱帽、立正、向国旗敬礼,唱国歌,加深对国旗的认识和尊敬。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课文比比皆是,这些是对学生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感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这些课文,让学生从小就“知祖国、爱祖国、建祖国”,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

四、抓住教育良机培养学生的爱心

(1)爱社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把爱心献给社会,就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弘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风尚。营造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树立热爱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并把握教育良机,寻找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点,适时进行“爱的教育”。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人,捐献爱心,通过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节约用水、用电、义务植树、义务大扫除等。并且这种教育由课堂延伸到家庭、由学习延伸到做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爱父母,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为了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在日常生活中可采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感恩作业。周末回家,让学生重拾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布置一份特别的“孝心作业”~回家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如:帮父母捶背、煮饭、整理屋子、端一盆洗脸水,递上一杯热茶,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等。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的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

五、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生命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更好的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也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使思品课程具有了生命的启蒙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与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体验生命的美好,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使生命教育在小学生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捍卫学生的生命尊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由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要想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就要给学生必要的生命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小学阶段人生教育的一个基础,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小学生的心理成熟期大大提前,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由于溺爱的原因过分依赖长辈,其心理成熟程度与年龄不相适应,落后于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于生命的认识特别肤浅。因此,在小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显示出生命的独特性,渗透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使思想品德教学担任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也给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它要求学生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使学生勇于承受困难、克服困难,把生命融入到社会中,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在“思想品德课中,向学生渗透生命问题”的意识

在思想道德课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立足课堂教学,实施生命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息息相关,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生命教育是把学生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作为主线,并进行有效的整合而进行的教学。思想品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注重对学生在成长以及生活中所需要的素养进行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更好的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例如在《走进大自然》这一课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感受到大自然中植物以及动物的生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其次,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宝贵,人的生命就有一次,我们要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要使自己的生命过的更有意义。第三,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要欣赏个性之间的差异,用宽大的胸怀去接受他人,容纳万物。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二)开展多种活动,感悟生命意义。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和自主活动,给学生提高更多体验的机会,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也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色彩,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感悟生命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我要安全成长”,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并能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学会简单的防范技能,并能够实施一些自救措施,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的躲避危险,减少一些不安全因素带来的伤害。

三、在生命教育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内容要生活化。生活即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中的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要使教学的内容充满生活的气息,要让思想品德课程成为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有效平台。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教学环境要温馨化。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到关怀、感受到人性,才能学会接纳、学会尊重。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生命化的情怀,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次,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人性化的、愉快的环境中不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范文6

1.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因为小学生有积极向上,愿意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但是他们知识少、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家长对孩子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又欠缺,有许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没办法,也管不了。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之间说脏话、骂人、打架、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事时有发生,遇到这类问题怎么办呢?我首先问清原因,能明白谁是谁非、然后用举事例、讲道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当然有些调皮的学生不能一下子接受,我就耐心的等待,允许他们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应该充分的理解学生的心情,尊重他们的人格,要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2.不能歧视问题学生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老师不但不能歧视问题学生,而是应该用变化的眼光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挖掘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那些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问题学生,更应给予特殊的关爱,他们同样也有很多优点。比如爱劳动、自立能力强、爱帮助别人、诚实勇敢等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去挖掘、去培养,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清除消极因素,敢于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加强“问题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绝不能“放弃”他们,不闻不问是极为错误的。

3.不可忽视的集体主义教育

随着农村“打工”热潮的逐年高起,有的人为了私利,而置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行为对青少年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再说如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家人溺爱,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就更有必要了。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集体?集体是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整体。如学校、班级、小组等都可称为集体,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成长是和集体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从小要关心集体、爱护集体,为集体多做好事,要珍惜集体荣誉,并在集体中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老师要经常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帮助小同学,见到同学有进步不嫉妒,虚心向他学习;见到同学犯了错误、不包庇、不歧视、要热情地给予帮助,明白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不是好品质,是做不成“好孩子”的。

4.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