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例6篇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1

【关键词】语言教育;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24-04

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一直为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人士所重视,也是目前国际学前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在教育上的衔接。这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期。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到小学以学习为主,两者存在很大差异。从表面看,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衔接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不仅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而且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幼小衔接的目标和任务,而是应该更加关注能促进儿童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思考幼小衔接问题。

为了有效促进幼小衔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我国学者提出了“入学准备期”的概念。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海市2007年颁布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将入学准备期提前到幼儿园大班,以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无缝衔接和顺利过渡。然而,幼小衔接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小学教师和儿童家长普遍反映儿童入学后在学习上最大的不适应是语文。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儿童大量识字、写字,要求一年级儿童识字400个左右,会写字100个左右,还要学习汉语拼音,导致许多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

一、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差异

语言是人类进化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工具,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中,阅读能力既是个体学业成就的主要表现,也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个体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3~8岁形成的,刚好跨越了学前语言教育和小学低年级语言教育两个阶段,因此幼小语言教育的衔接问题急需解决。而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差异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意义不同。幼儿园语言活动是指以儿童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儿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作用,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则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同。《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小学语文课程则是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写字、阅读、作文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幼儿园比较注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小学更加注重儿童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形式和教学方法不同。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注意各领域整合,依托儿童的生活经验开展全语言教育活动,并且重视相关环境的创设。教师注意激发儿童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和听、说、表演、游戏、练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文学欣赏等语言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师则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授语文课程,方法不多,重在练习。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听、说、读、写面面俱到,采取分科教学形式,大多是集体教学,每节语文课时间为40分钟左右,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些是对刚入小学儿童的极大挑战。

最后,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材料准备不同。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丰富多彩的材料来充实语言活动,常运用教学挂图、图书、头饰、故事录音、动画片、剪刀、美术纸等材料,帮助儿童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为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而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只准备简单的材料,每节课最多只用投影和字卡几样教具,儿童几乎没有操作材料的机会。

在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阶段,师生关系也有很大差异。在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表扬和鼓励儿童,而小学教师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儿童提出强制性要求,儿童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教师的认可。总之,对新人小学的儿童来说,与幼儿园迥然不同的语文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都是巨大的挑战。所以说,妥善解决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问题,对儿童的终身教育以及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此外,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还有助于解决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教育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每年有2100万~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80%的家长反映孩子存在入学适应困难,主要是语文学习困难。笔者认为,目前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衔接任务不明确。据调查,目前承担语言教育幼小衔接主要任务的是幼儿园,小学往往置身事外。缺少小学阶段的配合,幼儿园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真正实现幼小顺利过渡,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语文课程学习上的困难重重。

第二,衔接流于形式。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幼儿园语言活动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差异,也没有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如何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往往以为开展几次与上小学有关的主题谈话活动,或者组织儿童去小学感受一下一年级语文课的氛围,或者是按一年级课堂的样子创设活动室环境,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等,就想当然地认为已经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工作了。实际上,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有很大差异,流于形式的幼小衔接很难真正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在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方面,小学置身事外还容易导致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因为只能被动迎合小学教育的要求,许多大班幼儿的

家长会要求幼儿园教师组织大班幼儿提前学习拼音等知识。迫于家长的压力,有些幼儿园过于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内容提前到大班来传授,不但采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而且采用一年级的授课方式,每天长时间要求大班幼儿读拼音、识字、写字等。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大班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为提前接触了一年级语文课的内容,有许多儿童进入小学后还出现了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

三、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建议

许多国家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尤其关注语言教育的衔接。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儿童进入小学前应知道词音是由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音构成。幼儿应认识、书写字母表中的大部分字母,知道字母表示读音,能了解一些书写方面的习惯(从左向右书写、字和字之间有空隙、词由字母拼写而成)等。英国的《基础教育(3~5岁)课程指南》要求儿童入小学前能正确使用钢笔书写字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能完成简单的造句,有时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从这些国家的经验看,因为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认读和书写文字,所以幼儿园阶段应该加强早期阅读教育,以提高儿童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儿童顺利过渡。

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保持认读汉字的热情,而不是认了多少字,写了多少字。以认读汉字为例。儿童生活的环境是其认读汉字最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引导儿童多看、多认、多说,使儿童自然接触汉字,认识汉字。教师要始终注意避免小学化倾向,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持学习性和游戏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既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帮助儿童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要提升幼小衔接的效果,还要重视家长的作用,重视家园合作。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就儿童目前的语言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以实现幼小顺畅衔接等进行沟通,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制订促进儿童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计划。以幼儿园教师为例。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建议,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例如,建议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多和孩子玩倾听游戏,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指导家长精心选择图书,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议家长督促孩子说普通话,要求孩子表情大方,吐字清楚,语速适中,声音响亮等,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督促家长重视孩子的书写习惯养成,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包括坐姿和握笔姿势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大有帮助。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2

关键词: 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分析探讨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比如字体书写上,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再次,幼儿教育中的对于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状况不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基本目标。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最后,幼儿教育中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造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从而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阅读能力可以使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3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原则,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科学做好在园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过渡,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县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在幼儿园和小学分别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2021年秋季学期起,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县创建市级实验园(校)1组,探索推进在园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县幼儿园和小学全面推行。

三、重点任务

(一)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为幼儿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衔接。

(二)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

(三)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家长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

四、主要举措

(一)示范引领,整体推进。

1.积极开展实验园(校)、试点园(校)创建。根据我县教育教学实际,今年确定第一幼儿园和世纪小学为我县第一批实验园(校)。其它幼儿园和小学要根据本园(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行幼小衔接积累工作经验。

2.加强教研培训。各幼儿园、小学要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教研培训体系,建立联合教研机制,为幼儿园和小学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定期开展专题教研和教师培训,探索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策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理念,改进教育行为,提高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水平。教研人员要深入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实际确定幼小衔接研究专题,指导幼儿园、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推广好的入学准备、入学适应经验和做法。各小学要和幼儿园“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每年6月下旬,各小学要派本校即将担任一年级的教师到各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观摩学习,让小学老师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常规,为零起点教学做好充足准备。

3.完善家校(园)共育机制。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指导幼儿园和小学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及时了解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及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园(校)做好衔接。

(二)在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

1.游戏是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形式,要切实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结合在我县已经全面推广的安吉游戏、利津游戏,因地制宜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开展科学保教。要将入学准备教育科学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得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不得开设“学前班”、“大大班”。

2.幼儿园要组织教师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理念。大班第二学期要进行入学准备专项教育,各幼儿园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大班幼儿和家长开展到小学进行参观、访谈小学生等幼小衔接活动,通过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讲解,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与小学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渴望,提高家长对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认知,让家长与幼儿充分做好入学生活、社会、学习等多方面准备。

3.坚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通过游戏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会话、交流、倾听等保教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让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前能够听懂、会说普通话。

(三)在小学开展入学适应教育。

1.要把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一年级开学后一个月内要集中开展适应教育,重点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环境,熟悉学校学习、生活设施位置,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熟悉课堂规范、学校生活规范。

2.科学调整课程安排,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要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在一年级上学期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实施国家主要课程,实行教学进度公示制,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要求,强化儿童探索性、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习惯。

3.改革评价方式。学校要关注一年级新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加强过程性评价,重在学生对小学学习生活的逐步适应,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增加学生负担。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校(园)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本校(园)实际,完善幼小衔接政策举措,制定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家长参与的幼小协同合作机制。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4

关键词:幼儿园;学校;家庭;幼小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树立幼小衔接意识,对于帮助幼儿从幼儿园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将学校、家庭纳入幼儿园幼小衔接队伍应该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和关键。那么,幼儿园应如何引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达成一致并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幼儿园走进学校,提前掌握学校的教育导向和需求

进入大班应渗透粗浅的学前课程。作为幼教专业的教师对于学校在一年级时开设哪些课程,每阶段的知识教学进度又是如何,课程的安排等问题,都应做到及时掌握,因为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够对大班教学课程的制定做到有的放矢,既能涉及小学课程,又不超出学校要求的范围,还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由此,大班教师应进入到小学与一年级教师进行座谈和交流,了解该学校课程的安排和教法、各阶段知识的教学进度、重点内容的常规教法等,以此来确定本学期学前课程渗透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注重幼儿毕业回访方式和内容的扩展,获取学校教师对已毕业幼儿的总体评价,并对回访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下一个大班入学前教育内容。

二、学校走进幼儿园,让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导家庭的教育观

幼儿园还应为家庭搭建与学校互通的平台。首先,邀请小学教师对幼儿园家长进行讲座,并给他们提供解答困惑、排解焦虑的机会。在讲座前,与学校做好沟通,使得学校和幼儿园的教育观念达成一致;其次,邀请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不仅使学校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还让家长看到学校与幼儿园在教育上的一致性,更加肯定和认可幼儿园教育的先进性,从而也无怨无悔地支持幼儿园教育,促进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聘请学校教师成为幼儿园大班学前课程的辅导员,这只坚实的学校团队会成为大班教学的指导者和完成幼小衔接的参与者,真正使学校与幼儿园的衔接达到立体互动。

三、幼儿园走进家庭,让家庭从幼儿园找到教育的信任感

孩子让幼儿园与家庭密不可分,幼儿园有责任帮助家长实现教育观念与幼儿园达到统一。要让家长彻底了解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由园长和聘请专家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教育观念转变的讲座,让家长了解课程的进度,及时掌握本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使得在指导上有一定的目的性。

同时,及时将毕业幼儿的回访结果,向在园家长通报,让每位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成果;突出每日的温馨提示让家长看到教师对知识重点的解析和把握,看到教师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对家庭环境的创设、幼儿生活习惯给予指导和建议。如:幼儿分床、分房睡;有自己的小书橱;自己房间自己整理等,让家长看到了教师对幼儿即将成为小学生,所做的细微、有序、合理、科学的指导,让家长与教师的教育站到了一起,从而帮助幼儿做好入学物质准备。

四、家庭走进幼儿园,让家园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能极大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改善幼儿和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园氛围。而且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伙伴,如果能及时与教师沟通,取得共识,会商讨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教育方式。另外,家长本身也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的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有着更加广泛的社会关系,这些都能给幼儿园带来丰富的教育内容,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5

关键词:大班;幼小衔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76-02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而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教育阶段,这种最初的“幼小衔接”存在诸多的不同,尤其反映在数学学习方面,其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有着自己独立的理论系统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学习中的连贯性、系统性、思维性极强,要家长与学校的关注。因此,作为一名大班教师,更应重视幼小衔接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设置减缓的坡度,搭建认知的桥梁,优化教学的手段,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数学的准备。为此,笔者以《指南》(此处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下文同)为依据,结合实践经验,围绕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兴趣

《指南》数学认知领域的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5~6岁)中清楚地告诉我们: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与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解析了《指南》中的目标定位后,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

1.创设情境,感受数学。根据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创设了“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情境,开展了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让孩子背书包上学,学习整理自己的文具用品,参观小学,了解一年级哥哥姐姐的小学生活,满足幼儿想做小学生的愿望。利用活动中的情境,挖掘潜在的数学元素,融入相关的数学知识教育。比如,晨间体育锻炼时,让大班幼儿模仿小学生跳绳、踢毽子、扔沙袋,引导幼儿一起数数,并练习编题和列算术题;课间休息、上课、进餐时,像哥哥姐姐一样,辨认钟面,记录感知时间的变化;入厕、喝水、擦毛巾时,观察人数与用具的配对,比较数的大小、多少等,利用一日活动的渗透,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能力。

2.寓玩于学,应用数学。对照《指南》数学认知的基本目标,对于大班幼儿来讲,数学教学是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数、量,数量关系及形状与空间关系,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教师布置了“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带领幼儿参观“超市”,了解商品的种类与价格,激发幼儿的购物欲望。接着,提供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材料,让幼儿在“自助银行” 中提取所需的“人民币”,从中学习辨别各种票面的人民币,初步感知其中的涵义。在“超市”购物时,幼儿将涉及到钱的数量与商品数量之间对应的关系,在收钱与找钱的游戏中,教师指导幼儿运用记录单,借助加减运算等诸多数学知识,交流所购物品的价格,统计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让孩子在数学操作中,实现玩中“学”,“学”中练,“练”中长技能,不仅积累了生活中的数学经验,还提高了幼儿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及数学运算能力。

二、遵循思维发展的变化,理解概念

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借助操作游戏,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数学认知经验,这点与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相关。而小学的数学抽象水平相对较高,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要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针对幼小衔接中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感性”走向“理性”,巧妙衔接。除了在幼儿园里进行幼小衔接的主题活动,我们还开展幼小衔接特色活动,邀请小学的数学老师来园,为幼儿现场上数学课、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时带幼儿走进小学课堂,实地观摩数学教学。如分合教学中,小学教师在执教中非常重视直观的图示讲解操作,会采用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等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数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注重逻辑思维与运算技巧。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强调课堂常规的遵守,如要求幼儿做好,举手坐姿端正,发言语言响亮、简洁、明确。通过现场的聆听,亲身的体验,让大班的孩子感受到小学教师数学教学的特点及学习要求,为进入小学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2.从“具体”走向“抽象”,步步深入。到了大班阶段,幼儿思维特点非常明显:思维方式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学习积极性高,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记忆力强,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动作所吸引,但数学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如一些孩子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看图列出正确的算式;能背诵数的分与合,但在做加减法时仍要依靠扳手指;说明大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意义还限于表面模糊的认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只是简单的模仿和机械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设计相应的操作游戏,让孩子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在游戏的指导中,还要帮助幼儿由具体思维形象适时向抽象思维过渡,形成正确的概念。

例如,在大班“10以内加减”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幼儿的思维水平与接受能力,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做了相应指导:

(1)出示学具花片,让幼儿分两份,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可以有几种分法?引导幼儿借助学具边操作边记录,在师流中得出有几种分法,(根据摆的过程,感知分合的数量关系)。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找出分合组成的规律, 举一反三,推理演绎,如:感知5有四种分法,6有五种分法,7有六种分法,逐步得出10以内数的分合、组成比自身少一,(渗透初步的连续再分分合可逆逻辑排除的思想)。

(3)在熟练掌握分合的基础上,提供学具小棒,让幼儿用学具小棒摆成算式,如:2+3=5 3+2=5,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教学中逐步感知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4)迁移经验,出示图示,指导幼儿看图示列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并看图示说出得数;再引导幼儿用之前习得的操作方法来学习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计算之间的双向联系),整个过程中,幼儿边说边动手,在操作和体验中集中思维,步步深入,有序建构,较好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三、架设家园的衔接桥梁,形成合力

实施《指南》原则中强调: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当前,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之下,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实施了超前的数学学习或小学化的强化应试。小学奥数的火热、入学考试的评定,加剧了幼儿园数学小学化倾向,使得幼小衔接中数学教育家园配合方面产生了偏差,因此,改变家长观念,加强家教指导,引导家长科学开展幼小衔接数学教育,共同促进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也是开展好大班数学幼小衔接教学的重要方面。

1.育理念,进行家教指导。我们在对家长的访谈和调查中了解到,家长期望了解孩子在园的数学学习情况,同时也期待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为了实现幼小衔接中数学教育的家园一致,教师以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家长交流,针对家长在数学教育中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沟通、交流,逐步转变家长的数学教育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们为家长创造充分了解幼儿园数学学习的机会,如:邀请家长一起参观小学,请小学特级数学教师给家长开展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小学一年级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心理、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定期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半日活动等形式密切家园互动,宣传幼儿数学教育知识。家长会上,向家长宣传本学期的数学教育教学计划,幼儿在数、量、形、时间、空间、逻辑思维等几个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宣传数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家中进行生活化数学教育等。家长开放日中,开设数学观摩课,发放评价表格,让家长有目的地进行现场观摩,记录、比较,教师则在此基础上,逐步点评、指导、讲解时结合孩子的表现,避免枯燥说教,引用操作学具,让家长与幼儿有效互动,帮助家长了解具体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最优化地发展。

2.保持良好心态,正面积极评价。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多是由于幼儿没有理解相应的概念及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对此,家长也有不同的反映,有的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有的认为孩子是不用心学,粗心,不认真,不努力。其实,问题的根源是由于大班阶段的孩子数学知识不够完善,还没有建构成稳定的数学概念。为此,我们给家长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家长保持平稳的心态,依据孩子的素质和特征,调整实施的家教策略。如:关注孩子的兴趣、需求,创设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重视生活中数学经验的积累;对待孩子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保持理解、宽容的态度,不急于纠正,善于等待,给予自我检查、纠正的时间;运用积极鼓励的话语正确、适宜地评价孩子的数学活动,保持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等。家园合作,共同教育,使得幼小衔接数学教学方面的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做好大班幼小衔接数学学习教学,教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优化数学教学手段和策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幼儿思维的探究性,重视家园配合共同实施,促进孩子自主和谐地发展。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在幼小衔接数学领域的指导下,以《指南》为导向,朝着《指南》中的目标不断前行努力,为孩子顺利步入小学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俊.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丽.幼小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3]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6

【关键词】日本;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幼儿园化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2-0051-04

在日本,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比较受重视。早在1947年,日本文部省就颁布了《保育要领》,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进行充分沟通和联系,即强调幼小衔接。1957年,文部省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要领》,要求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强调幼儿园教育要适应小学教育要求并帮助儿童为适应小学教育作准备。这一要求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幼小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提早开始学校教育的代名词。在随后的20多年中,文部省对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进行了几次较大的修改,着力在纠正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摒弃分科教学,将严重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从分科教学拉回到了综合教学的轨道。200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开始试行、2006年正式实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纵观几十年来日本幼小衔接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在教育观念、教师职责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与我国幼小衔接明显不同的特点。日本的经验对改进我国幼小衔接的方式,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有借鉴价值。

一、日本幼小衔接的特点

1 教育观念:从确保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到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1957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还是1989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其根本目的都是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但这两份文件造成了不同结果。1957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主张让幼儿园教育适应小学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教育成了提早的学校教育。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则主张幼儿园教育应该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育“太放任”“没有教育行为”,而小学教育则“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忽视儿童的主体性”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教育界人士开始重新审视幼小衔接制度,不再将幼小衔接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即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把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定位于具有共同目的的共同体――幼儿园和小学携手做共同的事情――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4年建议政府实施“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2 教师职责:从单向支持配合到双方平等合作

在日本,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小学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幼儿园似乎总是“低人一等”。因为长期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于确保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所以幼小衔接被看成是幼儿园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小学教师则对其毫不关注,也没有与“低自己一等”的幼儿园教师交流的热情。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被看作是幼儿园教师的过错。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省将幼小衔接的目的定位为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一主张引发了教师职责的转变。现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为推进衔接工作的开展,增进教师对两种教育的理解,很多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开始采取教师深度合作方式,如共同进行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互备对方课程并进行深入讨论,进行体验式角色认同和岗位互换,围绕相同问题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等。越来越多的幼小一贯教育学校采用团队教学的形式,让小学教师到幼儿园或者让幼儿园教师到小学工作一段时间。在团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加深了对自己所处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另一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理解,对于如何将这两个学段的教育“一贯化”有了紧迫感和切身的体验。通过这种全方位、长时间、讲实效的团队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而且可以同时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工作风格,这种深度的了解和合作使教师之间交流的内容更加具体,合作的程度更加深入。

3 课程内容:从各自为政到融为一体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职责的转换,必将引起课程内容的调整。

因为以往幼小衔接的任务主要由幼儿园教师承担,所以所谓的课程内容的调整也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例如,195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分成了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绘画等6个科目。之后,幼儿园教育开始向小学教学体制“靠拢”,像小学一样进行分科教学,以致忽略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真正意义。1989年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重新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促使幼儿园教育摒弃了并不适合幼儿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分科教学方式。开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尝试,但这又导致幼儿园教育忽略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抛开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政的课程设计思路,共同为3~12岁儿童选择自然衔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融为一体的课程中使幼儿园幼儿到小学生的过渡成为类似于幼儿园幼儿从小班到中班和从中班到大班的过渡。

在幼儿园教育方面,2000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幼儿园指导要领》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调整,将其分成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和表现等5个领域,还将大班幼儿的游戏时间延长到每次40~50分钟,使之接近于小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小学教育方面,低年级不再进行分科教学,而是进行领域活动;不再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而是开展综合的主题活动;不再由教师直接教学,而是让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在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社会课和理科课程,开设生活课,从和儿童有关的社会、自然以及儿童自身三个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让儿童通过观察、制作、探索、调查、培育、游戏等活动去实际体验、直接尝试。

由此可见,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内容衔接方面,“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更多的是引导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关注幼儿园教育,既学习幼儿园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也关注儿童的学习和探究方式。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幼儿园化

已经成为当今日本幼小衔接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对我国的启示

哈克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若幼小衔接不到位,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会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断层问题:人际关系断层、学习方式断层、行为规范断层、社会结构断层、期望水平断层、学习环境断层。

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园和一些社会早教机构中进行的。与日本早期的幼小衔接相似,我国的许多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师资培训制度也是分离的,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小学教师培训分属不同的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间的“互不关心”。一些社会早教机构进行的幼小衔接培训,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拼音、识字、看图说话、数学、英语口语等方面,更像是小学教育的提前开始。可以说,哈克所提的幼小衔接断层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的幼小衔接方式,提高幼小衔接质量,促进儿童发展。

1 实现幼儿园师资和小学低年级师资的混合培训

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培训合二为一,是促使幼小衔接顺畅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都不了解,以致各干各的,导致幼小衔接不顺畅。若实现幼、小师资混合培训,将有效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在共同培训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增进了解,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帮助儿童克服面对小学教师的陌生感。

2 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程的连续性

要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一方面,要在幼儿园课程中体现出向小学的过渡。例如,在组织制度上,要求大班幼儿每天早上8点15分之前来园,不迟到;调整午睡时间,大班幼儿从5月份开始将每天的午睡时间减少15~30分钟,6月份再减少15~30分钟;设置课间10分钟。变整段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分散的课间休息等。这些调整有助于幼儿逐渐熟悉小学的作息安排,避免上小学后的行为规范断层。在活动内容上,可以拓展幼儿园课程中的相关主题,如将“我要上学了”设计为“我要毕业了”“我眼中的小学”“我喜欢的课堂”和“我的小书包”等主题模块,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小学的学习生活和规则等,避免上小学后出现断层问题。

另一方面,要在小学低年级课程中体现出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例如,可以适当调整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增加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活动;在语文、数学、社会、音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渗透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活动化等特点。同时,在评价方面要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建构,让儿童拥有更多自,主动适应转换期,从而能逐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龄儿童对周围环境是相当敏感的。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将面临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改变,有可能出现生理、心理适应上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创设上体现出连续性,如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增设与幼儿园类似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区角。当然,小学教室中活动区角投放的材料要与幼儿园既类似又有所不同,呈现出递进性,以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环境创设上的连续性能有效降低儿童进入小学教室产生的陌生感,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当然,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工作,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组织家庭教育协作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上小学的兴趣,为儿童上小学作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7],比较教育研究,2006,(5):39―42。

[2]小田丰,木夏良彦,新时代的幼儿教育[M],东京:有斐阁,2002:197。

[3]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要求[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7。

[4]奥山登美子,幼儿园和小学:编制具有一贯性的教育课程[J],初等教育资料,2003,(8):90-95。

[5]霍力岩日本“幼小一贯学校”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