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例6篇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1

解读标准的同时,我们先后访谈了已毕业的家长、幼儿、小学校长书记、教师等进一步了解掌握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现状与经验,在学习、实践、交流中我们感悟: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外部形式上的衔接,应立足于人的发展规律,把幼儿的身心健康作为头等大事,不断挖掘幼儿园与小学在衔接工作的内涵,把幼小衔接工作置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背景下来思考。

一、强壮的身体、聪明的头脑使幼儿将从容不迫地应对小学的学习生活

《指南》中明确指出动作发展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一方面,粗大动作、精细动作以及动作平衡性与协调性直接影响到幼儿身体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动作的发展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而纵观现状,幼儿的动作发展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而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尤其上肢的运动较匮乏,将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产生握笔困难、手眼不协调、注意力分散的不良后果。因此根据指南中提出的5-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指标:具有一定的耐力和力量――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我们在运动区域投放了单杠、云梯、摆荡等具有挑战性但又对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器材。我们加强对教师的实战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三种不同高度的单杠以及云梯开展不同方式不同难度的悬垂运动:

双手抓杠悬空20秒并移动、身体倒挂、空中翻转360度等。

价值意义:锻炼增强幼儿手指抓握能力、臂力及上肢力量、耐力素质。培养幼儿养成自主自信、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为进入小学达到书写要求做好准备。

2.不同方式的摆荡:

双手抓握绳子双腿夹紧绳子摆荡、摆荡中插棍

价值意义:使颈背肌肉强烈收缩,改善眼的注视,促进前庭固有感觉、视觉、触觉的发展和全身肌肉的伸展和活性化,对提高有意注意力有很大的帮助。为今后参加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样的运动中,孩子们渐渐地从陌生、胆怯,到乐于接受挑战,有困难不服输,建立起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信念,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合作共享的乐趣使幼儿将愉快淡定地面对生活和朋友

在每天的搬运器材整理器材中,我们规定师生必须在5分钟以内完成摆放器材布置场景,规则与制度的形成真正提高了幼儿参与运动的效率,同时也养成了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把各种物品按类别和规定整理的习惯和能力,时间观念集体观念逐步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这为孩子们进入小学必须面对整理书包、学习用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在这一环节,幼儿是乐此不疲的,他们觉得和老师保育员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和同伴们是互帮互助的,从中体验到了合作共享的乐趣,每天这短短的5分钟,却使他们终身受益,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河、不积跬步难以行千里,在日积月累的实践操作中,相信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的那一天,他们会更自信更自立。

三、规则习惯地养成将使幼儿更坚强地面对未来

根据幼儿园作息时间安排,每天我们把运动时间定为来园后8:10开始,幼儿每天必须于8:10以前入园,重点实验项目的实施使孩子们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小中大班的孩子们,每天都积极主动地准时来园并独立进入园舍完成洗手晨检等任务,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规则、并能独立自主、相信在这样长期的培养下孩子们会更坚强地面对未来、开始新的生活。

对幼小衔接现状与问题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以女性为主,为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如何引进更多专业思想稳定、综合素养较高的男性教师值得我们重视和有效落实。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2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来做,是基于儿童成长需要作出的选择,因而也是当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而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当中,对于相当一部分幼儿园而言,幼小衔接工作有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往往都是一个区域内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求,然后各幼儿园才有所行动。这种机制下的幼小衔接往往暴露出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即将一部分小学阶段的知识提前到幼儿园来教,如拼音等。这是幼小衔接中最为常见的动作,在一些地方非常普遍,乃至于到了小学之后拼音教学不到两周就结束了(因为在幼儿园已经学过)。这种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的做法成了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再比如说幼小衔接容易演变为幼儿园的单方行为,即幼儿园不知道小学阶段的实际需要(不只是指知识上的需要,更是指能力上的需要),只凭自己的理解去做一些自认为是幼小衔接的事情。这种基于单向理解的行为往往难以避免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从而造成幼小衔接工作的低效性。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幼小衔接工作做得相对好一些,它们往往能够兼顾到自己所教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小学学习的各项能力需要,从而选择出一些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笔者在对这些现状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以下一些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供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二、幼小衔接,幼儿园的工作思路与策略

要研究幼儿园可以为幼小衔接做些什么,关键在于我们幼儿园要知道自己有了什么,知道小学需要什么。一般情况下,靠幼儿园自身往往难以获得全方位的信息,因此这个时候幼教教研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一些优势,通过对小学低年级教学需要的研究,了解儿童进入小学之后迫切需要哪些能力和习惯(要具体且尽量能够用事例说明),然后将这些信息利用教研活动等平台传递给园长和骨干教师,这样就可以使得幼儿教师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具体细节指导(这些指导不可能由教研员一次传递给全区域的幼儿教师,应该通过纸质载体或通过各园业务骨干向下传递),例如:

幼儿园要做的第一个细节工作:研究大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特点等。这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幼儿园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是总体分析幼儿们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往往受生活习惯影响,因此可以从幼儿家长那儿寻找有关信息。对幼儿在园期间的生活、学习进行观察,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到相关信息;二是分析幼儿们的学习习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不能只满足于观察幼儿们在课上的表现,要分析他们一些学习行为背后的因素。比如说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多长,观察力强不强,想象力是否丰富,平常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等,把这些内容积累起来就是很好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就可以进一步开展学习习惯与特点的研究。

幼儿园要做的第二个细节工作:知道小学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上学期需要学生哪些学习能力。在上面概述的基础上,还应当注意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书写能力,二是朗读能力,三是作业习惯,四是生活习惯。小学一年级的拼音、简单汉字需要学生有规范书写的意识与能力,短文需要一定的朗读能力;幼儿园一般没有课后作业,幼儿缺乏作业意识,但小学课堂知识需要一定量的课后作业来巩固,因而尽早形成课后作业的习惯可以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生活习惯则体现在相对早起、在校值日卫生等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寻找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有效抓手。为了让同行们理解方便,特对照上面两点阐述如下:

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从幼儿在园的吃饭、走路、听课开始,要让他们逐步适应一定时间内的坐正、走稳、吃饭时不说话等习惯;通过科学适量的周末任务(除了书面的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手工制作等)的及时完成,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意识;通过在园擦好自己的桌椅、收拾好自己的抽屉、饭前便后洗手、午睡前整理好脱下的衣物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入园时与门卫的问好养成礼仪习惯等。习惯的养成重在一种意识培养,而不必过于追求短期内形成高度规范的行为。

二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与能力

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好多孩子在进入小学时由于新鲜感而产生兴趣,可在很短的时间里由于学习不适应,就会出现相当普遍的不喜欢上学的情形。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就让幼儿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可以使得幼小的阶梯变得更为平坦,孩子们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比如说,同样一个游戏,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要求、加大难度、拉长时间、明确游戏收获等,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参与一个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持久活动的毅力等。我们的研究表明,一旦这个目的达到,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也会由浅层走向深层。

这两点看起来都是一些细节,但事实证明离开了这些细节,基于幼小衔接需要的能力与习惯就无法形成。

三、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一点总结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家长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衔接。《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这个关系到儿童一生的重要环节也一直是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顺利地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呢?

一、我们幼儿园的方法措施

1.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

以往,有不少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就是要在幼儿园末期多教幼儿学一些小学阶段的知识,如拼音、算题、写字等。当幼儿把拼音背得滚瓜烂熟,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自如,简单的笔画、笔顺学得头头是道,教师和家长就认为准备得很充分了,然而当幼儿进入小学后,往往还是会有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在新学期开始,首先要组织有关教师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思想意识。

如看《小学生守则》录像,观看小学教师上课,邀请小学教师来园指导等,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另外,教师还要更新观念,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行)》,做到更深入地了解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培训目标以及教育原则,从而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

2.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能力

(1)时间上的相互靠拢。在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的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参与程度。而小学的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这对很多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了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及时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可做适当的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2)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在大班下学期,我们让幼儿轮流当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床铺,为班级植物角的植物浇水,适当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在三月份的德育活动月中,我们组织幼儿为班级进行大扫除,为社区捡垃圾,还在种植园地种上了蔬菜,让他们每天给蔬菜浇水、除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这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要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倾听同伴的所见所闻,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的词汇。如在学习单词的基础上,让幼儿用一个单词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从而提高幼儿造句的能力,然后,让幼儿把多个单词用完整的句子编成一个情节或一个故事,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次活动前,我们可以让幼儿讲一讲自己去过的地方、玩过的地方或者家里有什么新鲜事,其他幼儿在他人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倾听。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家长在家也要用普通话交谈,引导幼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交谈,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愿。

(4)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引导幼儿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每周我们都会对幼儿进行一次安全知识教育活动,每年都有安全月,每个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消防演习,让幼儿意识到安全的重要,为幼儿进入小学能够有安全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3.开展“我要上小学了”主题活动,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课堂学习活动是幼儿园孩子学习的主要形式,把幼小衔接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在游戏中丰富幼儿有关小学学习和小学生活的经验,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是大班幼儿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5、6月份,我们大班开展“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系统地了解上小学要做好哪些准备。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实地了解和体验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参观小学的早操活动,观看小学生写字的姿势和握笔的姿势,与小学生交流上课的注意事项,观看课间活动,等等。通过集体交流和讨论,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引导,从而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

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孩子们每天早上背书包来上幼儿园,让幼儿提前感受上学的乐趣,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并进行书包整理的比赛,引起幼儿对上小学的兴趣。

二、小学和家长的方法措施

1.小学方面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4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习与生活制度等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前者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导形式的教育,后者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导形式的教育,这种客观存在已造成幼儿入小学后的不适应,因此,为了处理好幼小衔接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我们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帮助幼儿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和个体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一、关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从而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每天早晨要求幼儿做到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我们创设了生活墙:我的好习惯,让孩子逐渐养成晚上早睡觉,按时到园,不迟到。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升入小学后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还创设了我能干的主题墙,内容有穿脱衣服比赛、自己系鞋带等。

二、关注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级的事能按时行动,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性的动力。幼儿做事很随便没有计划想要做什么就去做,要他们有条不紊地做事很难,于是在各种活动中,运用故事、儿歌、歌曲等方式取得幼儿们的强烈兴趣,从而做到按时完成不拖拉。给幼儿布置小任务:今天我来播新闻。回家准备几段新闻,让孩子轮流学当播音员。

每个班级都有小小值日生,他们每天为大家服务,在每天的值日生工作中逐渐建立起的任务意识。

三、关注幼儿能力、兴趣的培养

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如我们利用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情景,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区角活动中提供资料库,让幼儿自己查阅,使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开学期初召开专题家长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要求家长在家庭中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然而幼儿园和小学是分属两个学段的教育机构,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儿童从幼儿园那种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模式转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形式的学习模式,很难一下子适应。因此幼小衔接工作也为大班教师所重视,在大班后期有意识的增加有关内容,但是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此次,在教育局下达的有关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下,我们幼儿园及时调整部署安排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得到一些成效。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一、加强教师的思想意识。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南海市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恶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加强老师的思想意识,在统一思想后商讨实施的办法和内容。同时利用家长资源(小学老师),小学教师和有关教师的信息交流,改变以往比较自我的教育,让小学教师对我园教师培养的孩子作出分析、评价,及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和衔接中的内容,使教师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要求老师更新观念,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改变了老师以往把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大班教育的一个内容,而是把幼小衔接作为整个大班时期整个教育工作来落实。

二、在各方面调整、提高让幼儿逐步适应做好幼小衔接。

1、作息时间、安排上的调整。

我们按照实施要求,增设学习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由原来上午一次学习活动,变成两次,下午也增加一次学习活动,一天有三次学习活动,我们又设置了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我们还缩短了幼儿午睡的时间,这样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间也进行了调整。这样学习时间、内容的增多,时间的不同,孩子们就感到和以前不一样了,时间上更紧凑,小学的学习和幼儿园不一样了,游戏玩耍的时间少了,真正感受到自己即将成为小学生了。

2、生活、学习行为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学习活动时,按小学老师的提示增加了课前课后的礼貌教育的形式,老师会夹着课本站在孩子们面前说:小朋友好,此时会有一个孩子说:起立大家站直身体,同学们好老师好---刚开始孩子们觉得很好 玩,慢慢的知道这是小学生课前课后必须做的事情,也变得认真起来。特别是孩子都相当喊口令的孩子,大家都知道那是班级的班长,只有表现好才能做班长,也激发孩子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听老师的说教和督促,而变得是一种自己的需要,同时受着同伴的监督,变得自觉了。

课间十分钟安排每天有三次,这样一来逐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常规上有要求,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刚开始总有孩子忘记,还说我说了外婆没有给我我忘记了通过不断地引导教育,不断提出任务,减少丢三拉四的现象,渐渐的孩子的头脑清楚了,事情要告诉家人,东西要自己准备或提醒家人,任务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每星期一孩子都会把家园联系册带来;星期二会把学习资料、工具等等,幼儿任务意识增强了。此外,加强值日生的工作,除了以往的分发碗筷,我们还让孩子自己搬床、整理床铺,饭后整洁桌面、清扫地面,责任感加强了,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管理班级的物品。

3、学习内容、学习习惯的培养衔接。

利用环境、自然习得幼儿园孩子和小学孩子的学习特点不同,以此我们在加大学习内容的同时,注重在区角材料提供和环境创设中多考虑、多创设。围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 ,创设多方面的内容:如破译电话号码我报名的小学课间十分钟小学生的一天我家到小学的路眼保健操学做广播操(小学生)毕业照纪念册小学生行为规范棋成语接龙整理书包小学生的课本课程表等等,从个体的学习中,使孩子从多方面的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学习使用工具、遵守行为规则等,激发了孩子要做小学生的愿望,逐步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如知道保护眼睛、知道看课程表整理好书包和文具,课间文明安全的活动等。

我们就利用孩子去小学报名的时机,要求孩子观察小学,寻找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处,孩子观察讨论。引发孩子对小学大操场、教室、音乐室等兴趣,想要早日融入这环境。课后小朋友知道小学生的阅读与幼儿园不同,不仅要会认识这个字,还要会拼读、组词,书写也有笔顺等等。

4、家长的重视和配合。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学

一、幼小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方面

近年来,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其来指导学前教育。但是,对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重视与投入不足,缺乏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使幼小衔接教育既缺乏物质上的保障,又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引。

2.教师方面

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对先进的教育理论非常了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能将其进行落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质。在幼小衔接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很少有同时熟悉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师,很多小学教师也缺乏学前教育知识,这就给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幼小衔接教育阶段,带来了很多问题和不便。

3.家长方面

很多家长担心幼儿进入小学后,对小学课程学起来吃力,在幼小衔接阶段就采取了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课程的做法。这些家长给幼儿报了很多辅导班,如英语班、数学班等,这给幼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只重视幼儿知识的积累,忽视幼儿其他能力培养的理念,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4.幼儿方面

首先,很多幼儿对小学不了解,当问到他们对小学生活的看法时,大部分幼儿表现得很迷茫。因此,幼儿需要走出园所,开阔视野,加强对小学的了解。其次,受家长或其他人的影响,很多幼儿不喜欢上小学,认为小学会有很多作业,缺少玩耍的时间,还认为小学老师比较严格,对小学产生了抗拒的心理,心理压力较大。

二、幼小衔接教学的策略

(一)幼小衔接教学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互相沟通的原则。要做好幼小衔接教学,必须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沟通,互相增进了解,摸清幼儿的学情和认知规律,建立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相关机制,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其次,要坚持差异性原则。幼儿的性格、兴趣、学情等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组织幼小衔接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丰富性,发挥幼儿各自所长,促进所有幼儿的共同发展。再次,要坚持家园共育和家校共育的原则。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家长要与幼儿园、小学加强沟通,协助幼儿以良好的状态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二)幼小衔接教学的方法

1.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学前教育的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积极贯彻和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意见,为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幼师的培训活动,使广大幼师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可以组织幼师观摩先进幼儿园的活动组织方式,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另外,要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提供桥梁和纽带,促进幼小衔接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

2.优化幼小衔接活动的组织方法

幼儿园的活动组织形式比较活泼,很多活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还有很多活动是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的。而小学的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堂上以听讲的方式进行,虽然师生间也有互动,也存在学生间的自主探究,但是与幼儿园活泼的教学方式,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结合两种教学的特点,对幼小衔接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这样就能避免幼儿刚进入小学时的严重不适应现象。例如,在学习数学领域“5的分解组成”时,教师可以按以下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活动准备]猴子玩偶一个;桃子卡片若干(教师和幼儿每人五张);数字卡片若干。[活动导入]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把谁请到我们班来做客啦?(教师出示猴子玩偶,幼儿看到后非常兴奋,齐声回答:猴子!)教师:猴妈妈摘了几个桃子想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小朋友你能帮她分一分吗?(教师出示桃子卡片并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中间)[活动过程](1)教师提问:你能数清猴妈妈摘了几个桃子吗?(幼儿:5个!)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幼儿:5!)猴妈妈要把5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子吃,这可把猴妈妈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吗?我知道小朋友们很聪明,但是先不急着帮猴妈妈解决问题,先思考一下。然后教师把5张小纸片发给小朋友,你们来操作一下怎么分,到时候呢,教师请小朋友来回答,看谁分得又好又多,看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2)幼儿动手操作卡片。(3)复习3和4的组成和分解:在以前的课上啊,我记得我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了3、4的组成和分解,可是现在老师忘记了,谁来告诉老师怎么分呢。(个别幼儿作答,然后教师总结)假如你有三个桃子,要分给两只小猴子,可以分成2和1,或者1和2。假如有四个呢,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4)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我们知道了3个桃子和4个桃子怎么分,那么把5个桃子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应该怎么分呢?请小朋友帮猴妈妈来分一分。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分的?5个桃子分成了几个和几个?请第三个小朋友来分(依次类推)。小结:教师总结分法,引导幼儿一起念出来。(5)做游戏(给数字宝宝找朋友):请几个小朋友上来玩游戏,小朋友要仔细听好游戏规则,要找到和你的数字宝宝能合成5的数字宝宝,假如你的数字宝宝是4,那么你的好朋友就是1;如果你的数字宝宝是3,那么你的好朋友就是2,我们来看下哪个小朋友找得又快有准![活动延伸]小朋友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的小本领,和爸爸妈妈玩5的分解和组合的数学游戏。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导入充满趣味性,活动过程穿插了小游戏,符合幼儿的爱玩心理,但是设置这样的小游戏,用时较短,不同于以往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还能使幼儿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为小学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幼儿能否快速适应小学生活,牵动着各位幼儿家长的心。幼儿的思想受到家长耳濡目染的影响,家长要想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必须首先自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对幼儿进行指导,使幼儿正确认识小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的读、算、写的能力,忽视幼儿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因此,家长要转变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小衔接教学中,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幼儿进行监督和教育。例如,学校要求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时,家长就不能“包办”幼儿的事情,使幼儿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4.幼儿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好独立生活的准备。小学生活不同于幼儿园,幼儿上课不能迟到,不能在小学课堂上随意走动,只能在课间上厕所,要学会自己整理文具、削铅笔等。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时间不同,为了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大班的幼儿要逐步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幼儿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避免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生活无所适从。其次,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对年龄较小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如何开展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兴趣的培养,开发其发散思维,提高其学习能力。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小衔接教学的效率,需要相关部门、教师、家长和幼儿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提高各方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并肩负好各自的职责,才能使幼儿做好迎接小学生活的准备,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燕.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6

Abstract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has had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ife, and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by education workers. As the first transition experience for childre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se experiences will be navigable for their future learning, and vice versa.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and help for China's young cohe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France.

Keywords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experience; revelation

1 “幼小衔接”的概念及重要性

“幼小衔接”指儿童从幼儿园毕业过渡到小学一年级、身心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注意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密切联系、相互衔接。”[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小衔接创造良好的条件。”[2]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衔接过程甚至可以使儿童拥有较高水平的社会能力,与其今后的学业和社会成就相关。[3]相反,则会导致儿童出现睡眠不足、食欲不振、心理负担重、人际交往不良、厌学等现象。[4]

2 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 美国

2.1.1 政府高度重视,师资合流培训

?榱巳糜仔∷?方能够制定切合自身的教育计划,我国政府应对幼小衔接给予高度重视,颁布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立法保障,适当下放教育权。[5]美国的“K-2”教育学制在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教学形式均符合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6]我国现存的师资培训制度呈现幼小分离状态,采取幼小师资合流培训的方式能够避免教师在相关教育理念上的认知脱节。

2.1.2 弹性调整课程,三方密切联系

弹性调整小学入学初的课程安排,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美国充分考察并实施了以国家、学校和幼儿园本位的课程设计模式,其课程组织形式除讲授式之外还有无年级学校、主题统整课程等课堂组织形式。[7]与此同时,建立家长、幼儿园及学校的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发展与设计中,共同助力幼儿顺利度过衔接转换期。

2.1.3 转变原有思想,增强参与意识

2000年美国国会的调查中显示:在“父母作为教师”(PAT)项目的学业成就评价中,有家长参与的儿童认知、语言及社会技能等能力均有所增加,这也证明了家长参与对儿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8]我国幼小衔接中家长的参与度较低,部分家长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和错误观念的影响,多呈现被动接受甚至排斥状。[9]因此,家长的错误观念必须及时得以纠正,给予他们科学的指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家长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体。

2.2 日本

2.2.1 提升教师素养,注重科学衔接

幼儿期和小学期在教育指导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阶段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实时掌握两个阶段的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现状,就差异性分开归纳总结的同时找寻两者的共同点。除了孩子们所需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之外,更应该认识并注重两个阶段有利于儿童学习与生活以及健康发展的科学衔接。各学校、保教机构应协调组织各实践活动,加大国家对幼小衔接实验校(园)的援助力度。

2.2.2 追求共同目标,建立平等合作

日本教育界一致认为“幼小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儿童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促进,两者对相同的教育目的有着共同的追求。[10]日本的“幼小衔接”已然演变成为幼小双方为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平等合作。我国应从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教育的共同体,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将幼儿园和小学逐渐发展成为平等合作伙伴关系,互相学习借鉴、相互扶持、取长补短。

2.2.3 家庭社区合作,促进师资交流

加强学校、保教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互通有无,及时分享教育信息和传递正能量。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面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需要来自家庭和社区的医疗、福利等相关单位的协助。一方面,我国应增加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间互动与交流的频率。另一方面,学习并借鉴“团队教学”的新方式,定期组织双方教师学习,将两个阶段的教育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熟记于心,提升双方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能力,切实发挥自身的关键作用。[11]

2.3 法国

2.3.1 抓住智力高峰,尊重儿童发展

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于智力发展高峰期的学前儿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必然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协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法国,普遍认为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正讨论幼儿两岁入学的可行性,个别化教育在“教学阶段”制度中体现了尊重儿童个性特征的发展原则。我国也应该在因材施教的同时,找到各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时提供幼儿相互学习与交往的机会以及教育帮助。

2.3.2 改变单向衔接,打破对立局面

幼儿园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开展一些代表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前准备幼小衔接的相关事宜。事实上,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单向性衔接、教育断层等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将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充分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密切关注他们的内部发展与变化,及时提供必要的沟通与引导。此外,我们需要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相互关联,使两个阶段的教师充分合力,努力打破幼小双方各自为政的局面。

2.3.3 优化学前教育,加入男性教师

历年来,法国政府都在通过对幼小衔接教育进行正面效应与负面反思,以此来不断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政府切实抓紧抓好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12]此外,我国应在幼儿园中设置男性教师岗位,鼓励广大男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协调幼儿园中男女教育者的比例,为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