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工作目标范例6篇

餐饮工作目标

餐饮工作目标范文1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目标一: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

餐饮企业的正常运转,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组织机构,这一组织结构必须与经营管理体制一致,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为餐饮企业建立组织结构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模本。这种机构应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以动态的调整来确保企业达到经营目标。餐饮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根据组织的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程度,根据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以及组织的规律及组织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来判断规划或再造组织结构。只有这样,组织结构的功能和协调才能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组织结构,是在遵循企业组织理论的一般规律和企业组织设计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餐饮企业自身特点而进行的。该系统下的组织结构应遵循任务、目标原则,精干高效原则,相对封闭原则,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原则,管理幅度和层次原则,权责对等和才职相称原则以及相对平衡原则。该系统下的组织结构应遵循科学的设计程序,以使餐饮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

总之,经过科学的组织结构设计,整个餐饮企业组织应达到如下标准:①有直接的、明确的权力和职责路线;②有连续的业务流程;③组织中各个层级向上、向下和横向传递信息迅速而协调;④对每一岗位的工作能进行客观的评价;⑤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胜任工作,并有良好的士气和高度的工作满足感。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目标二:明确管理的基本准则

餐饮企业现代化运营管理应具有的基本准则具体如下:

(一)系统化

按整体组织原则管理餐饮企业。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餐饮企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而餐饮企业运营管理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外联系。针对其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在餐饮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管理对象,并在动态中把各环节联系起来——在建立并处理企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保持与外部的协调发展,使各方面都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

(二)规范化

按标准规范管理餐饮企业。企业是与内部各方面和与外部方面相联系的整体,只有各方面协调一致,才能顺利发展。按标准规范组织经济活动,是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有力手段。组织经营活动,要根据有关的标准,如餐饮产品的质量标准、服务标准、卫生标准、定价标准以及餐饮设备设施及场地规划标准,并根据有关的规章,如有关的法规、纪律、制度、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制等,进行管理活动。

(三)信息化

根据信息组织现代餐饮管理。在现代社会,信息是一种资源。对信息的收集、利用和开发,能增加企业的利润。因此,餐饮企业要建立信息中心或市场开发部,并广泛收集行业、地区、国家和国际的信息。企业要利用市场信息,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要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检查等管理活动。企业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通信设备来利用和开发信息,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更为现代化。

(四)市场化

按市场供求关系经营餐饮企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一切经济关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餐饮企业要通过市场取得生产要素,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要通过市场调节经营活动,实现效益目标;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并存的方式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监督,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目标三:提供创新经营的途径

餐饮企业经营要求有目的地系统探索,创新经营。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经营情况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其不仅表现在设施和设备上,而且还表现在经营观念上。但是只要勇于探索,就能开发创新,使经营成果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突破。创新已成为餐饮企业成功经营的突破口,这是因为:

(一)创新是餐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原理可知,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尽可能延长产品的成熟期,才可能持久地保持产品的竞争能力,使企业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餐饮企业,如果固守一种特色,一成不变,在某段时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但随后就会被更具吸引力的其他企业超越或替代。

(二)创新是餐饮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若想在菜品品种、质量、价格、服务上占有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否则很难吸引更多的客源。

(三)创新是餐饮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餐饮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环境差、质量低。这种状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客观上也要求餐饮企业不断创新。要想在经营上取得突破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离不开创新。

餐饮企业经营创新有时候来自于同行业经营成功的企业或者是竞争对手的成功之处。餐饮企业运营系统浓缩了餐饮业众多成功经营企业的精华之处,并将其提炼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模本。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目标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目前餐饮企业的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餐饮企业运营系统针对餐饮从业人员低素质的弱点,提出了对餐饮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餐饮服务是由餐饮部的服务人员提供给宾客的,是使对方得到以享受为实质内容的特殊服务,并且随着现代饭店服务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宾客对餐饮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餐饮从业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服务态度、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等。

(一)思想素质要求

餐饮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其基本素质的根本,对于提高其他基本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餐饮从业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敬业乐业的精神,要树立较强的纪律观念。

(二)身体素质要求

餐饮从业人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餐饮服务工作的基础。餐饮服务在满足宾客饮食的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要满足宾客的精神需要,使其感受到美的愉悦。因此,餐饮从业人员应具有优美的体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业务素质要求

1.服务态度要求

服务态度是指餐饮从业人员在对宾客服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其好坏直接影响宾客的心理感受。因此,从业人员既不要妄自菲薄,将自己的工作视为差役奴仆一般,’也不要无所谓,马虎大意,而应牢牢树立起职业意识。服务态度的表现取决于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责任感。餐饮从业人员正确的工作态度可简单概括为“真诚的服务”,即要用热情、主动、耐心、周到的服务态度去接待每一位宾客。

2.服务知识要求

餐饮从业人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这是其个人专业素质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餐饮服务水准最基本的体现。具体包括:①基础知识,包括员工守则、饭店意识、礼貌礼节、职业道德、饭店安全与卫生、服务心理学、外语知识等;②专业知识,包括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运转表单、管理制度、设备设施的使用与保养、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营业时间、沟通技巧等;③相关知识,包括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法律、各国的历史地理、习俗和礼仪、民俗与宗教知识、本地与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及交通等。

3.能力要求

餐饮服务既需要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同时又离不开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提高。因此需要餐饮从业人员具备各种不同的能力,如语言能力、应变能力、推销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自律能力等。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目标五: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经营机会与经营风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共同存在于经营环境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经营风险,是指餐饮企业在为赢得某一个经营机会,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经营环境的客观变化是经营风险产生的源头,而真正使企业遭受风险威胁的原因却源自企业本身。

餐饮企业在利用经营机会,不断开拓经营领域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为此,餐饮企业在利用经营机会的同时,要正视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保证餐饮企业不断壮大。

目前,不少餐饮企业对风险的预测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为避免餐饮企业在创新经营过程中遭受损失,餐饮企业运营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两种避免风险的方法。

首先,餐饮企业应认识到在经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新经营过程具有较大的风险,一次性投入有可能会使企业全军覆没,应该采取投石问路的态度,分期分批根据经营结果逐渐投入。就企业创新经营的整体方案来说,也不宜一次性全面铺开,而应分段推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般来说,对于刚刚起步或初次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的餐饮企业,应特别重视这种方法。尽管目前的利益不大,但权衡全局,它可以使餐饮企业脚踏实地地向经营目标推进。

其次,要多观察和注意同行业企业的所作所为,当发现同行业其他企业在产品、服务或经营措施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并可借鉴时,就要进行彻底的调查与研究。如果其中有优点,就要研究自己是否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方法;如果其中有缺点,则首先观察他们有什么改善的方法,然后再根据其实施的结果,自己再拟订一套超越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行动方案。这种模仿同行企业的方法的实质就是把别人当作试验品,无论其成功与失败,本企业都能根据它们的经验或教训来制定策略。

同时,餐饮企业运营系统通过预警机制和运行控制系统的建立,为餐饮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运营风险的防范与规避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路,能够有效地降低餐饮企业各种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使餐饮企业的运营处于健康的良性循环状态。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目标六:构造标准的作业流程

餐饮业的标准化包括材料的标准化、食物处理的标准化、店面布置的标准化、人员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各种行政作业的标准化等。标准化工作是餐饮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国内许多企业却常常忽视此点,以致产品及服务的品质难以控制。

餐饮企业作业流程的规范设计,其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餐饮企业的整个组织系统的运作进行流程规范设计,这是部门流程规范设计的前提,也是餐饮企业能够统一协调运营的基础。它包括餐饮企业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营和一些主要的有关餐饮企业全局性工作的作业流程设计。另一方面是对餐饮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运作进行作业流程设计,这些部门的运作构成了餐饮企业运营的主体,也是餐饮企业作业流程规范的主要内容。

餐饮企业组织系统流程规范设计是指对餐饮企业组织整体的运作和关系餐饮企业全局性、战略性的业务工作进行规范化的流程设计。其目的是确保餐饮企业整体组织功能的充分有效发挥,为餐饮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正常运作提供组织保障和功能支持。流程贯穿着整个餐饮企业的运作,促进着餐饮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组织功能的不断丰富。

对餐饮企业的作业流程规范,遵循的思路是“针对重点,提炼共性,示范设计”。餐饮企业的规模、所处的环境、具体的营业类型、企业的风格、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等都各不相同,使得餐饮企业在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也互不相同。因此,在对餐饮企业进行作业流程规范时,主要是根据餐饮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功能界定的一般共性,提炼出餐饮企业作业流程规范的主要设计方面的共同特点,为各个餐饮企业提供一个较为规范化的参考模本。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目标相关文章:

1.餐饮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2.餐饮企业运营系统的设计原则

3.2017餐饮企业如何做好经营管理

餐饮工作目标范文2

餐饮行业食品卫生监管一直以来是我所日常卫生监督中重点工作来抓。在去年餐饮消费领域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中,我所精心布置,全力抓好辖区内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

一、坚持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做到四个到位。

我所始终把餐饮消费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作为履行“三个代表”的民心工程、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到位。为使餐饮消费领域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餐饮整治工作小组,所长、分管所长深入到一线,实施靠前指挥,开展组织协调工作。打破科室设置,抽调精干力量充入一线突击开展整治活动。

2、宣传发动到位。我所与餐饮联谊会联合召开6次由餐饮单位负责人参加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会议。会上强调指出,要求各业主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卫生自律,全力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各项工作。

3、任务职责到位。根据卫生部的三个100%的要求,我所结合实际,制定并下发了《餐饮消费领域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整治工作以“十万餐饮、百日整治”为主题,以小型餐馆、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餐饮单位为重点,以违法和无证查处率、索证管理率、量化分级率均为100%为目标,来达到餐饮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状况彻底改善的目的。并落实了省、市整治领导小组下达的“四定”要求,即定时为9月至11月;定任务分为组织准备、专项整治、总结提高三个阶段,力争在10月底前完成70%、11月底完成100%工作目标;定人员为卫生监督员和社区责任医生为主要工作力量;定措施为实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卫生监督信息公示三项制度作为主要工作手段。建立了切实可行的问责制度,把本次整治工作作为年度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直接指标。随后还相继出台了《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单位职工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县餐饮单位长效管理机制指导意见》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对整治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为整治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排查摸底到位。为了提高集中整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所发动乡镇防疫医生、社区责任医生及卫生监督员们对全县整治重点区域、重点单位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为下阶段整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点面结合,做到重点突出。

在对照整治方案要求、全面推进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工作要求,着力突出六个方面工作。

1、在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行为方面。以治理餐饮无证和不规范经营为目标坚持分类处置、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全面清理整治无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经营的违法行为。期间共出动卫生监督员117人次,取缔无证餐饮单位8家,其中县城以上餐饮单位3家,并对3户违法情节严重的单位实施了行政处罚,共计罚款4800元。对19家卫生设备设施陈旧、不足,工艺布局、流程不合理,存在较大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的餐饮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

2、在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方面。我所加大了对小型餐饮单位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力度,积极指导督促小型餐饮单位逐步改善硬件设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争取达标。并结合专项整治,对小饭店、小快餐、干式点心店、卤味店等实行分类硬件提升。小餐饮食品处理区墙面瓷砖到顶,橱柜“不锈钢化”,肉类、水产、蔬菜分别设置专用清洗池等,改善餐饮店的卫生面貌;要求卤味销售场所货、款窗口分离,区域功能明确,小型快餐行业、干式点心店销售场所设置玻璃遮挡板等,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交叉污染问题。同时我所还统一制作餐饮卫生制度、餐饮消毒管理制度、食品卫生承诺书及从业人员一览表,实施“证照、制度上墙工程”和食品卫生承诺制,进一步规范店容店貌。

3、在强化原料登记索证管理方面。坚持统一标准,按现有的法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采用集中培训、分类指导的监督方式,切实规范我县餐饮单位原料索证登记工作。通过分行业分批次对县内学校食堂、饭店宾馆、小型餐饮业、“渔家乐”休闲场所、职工食堂等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逐户进行“手把手”的现场指导,规范索证登记。期间共举办相关工作会议及卫生知识培训26期次,培训520人次,平均户受训达1.5次左右。经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县城绝大多数餐饮店业主的食品卫生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全力配合我所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原料索证方面,认真登记,严格把关,受到了省卫生厅暗访小组的一致好评。

4、在推进食品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方面。我所首先在餐饮业比较集中的高亭镇人民路实施餐饮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度,以点带面,促进我县餐饮卫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从9月30日开始动员,人民路的餐饮单位在卫生监督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均投入一定的资金,严格按照检查标准进行硬件改造升级,个别餐饮店甚至斥资几万元,对店面的功能区进行分区、分间,积极参与示范街创建。大部分餐饮单位经改造完毕后,无论在硬件还是在日常操作卫生方面,卫生面貌较前的“脏、乱、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评审人民路14家餐饮经营单位都带上“平脸”。

5、在餐饮食品安全整治方面。我所遵循以整治促提高的工作原则,采取多项行动、多种措施,着力改善餐饮消费食品安全环境。在整治期间重点推出了“关注民生、服务经济”卫生监督系列行动,特别是为改善大型船舶基地和周边餐饮食堂责任不清、无证照经营现象突出等食品安全问题,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和许可制度,积极做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参谋,引导企业自主规范管理,辅以许可、整顿等卫生行政措施,使船舶修造基地职工食堂均持证经营,卫生条件达标、操作规程有序;通过堵疏结合,督促企业争取政府支持在的厂区周围建立了经营用房,引导不符合要求的露天摊贩入室经营;并指导企业开创了有特色的食品安全工作模式,如金海湾采取经济补偿机制或经济考核制度,促使外包工进入职工食堂用餐,使外包工食堂纳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开展金箭行动对农家乐与茶楼餐饮、学校食堂及周围餐饮卫生、城乡结合部餐饮卫生进行专项整治,提高了重点地区餐饮食品安全水平。重点打击违法行为,整治期间共取缔8家,行政处罚实施15起,罚款3.09万元,其中对4所学校食堂(重点人群)餐饮具消毒效果考核不合格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各校校长成为被处罚对象,大大促进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6、在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患发生方面。我所结合专项整治对全县集体食堂、餐饮业进行全面重点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其中对存在经营织纹螺行为的4家餐饮单位进行了严肃的处理,及时销毁不合格和有毒有害食品,并利用新闻部门做好宣传工作,严格的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全年未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三、坚持体系建设,做到机制长效。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巩固整治成果,着眼未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因此,整治工作中,我所对长效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1、推行以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监督体系。全县已完成食品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试点工作14家,为建立餐饮消费社会监督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公示制度实行过程中,我县选择了餐饮饭店密集、群众消费集中、社会关注度高的街道或区域作为试点地区,以不同表情脸公示牌衡量餐饮卫生状况,增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真正做到“看脸色吃饭”。该机制的建立,为社会监督餐饮食品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餐饮单位的压力,督促其进行整改达标,实施过程中,3家“哭脸”单位积极主动整改,急切要求卫生部门验收,最后达到了卫生要求。

3、建立以“五常法”管理为基础的行业自律体系。我所把推行“五常法”管理试点作为维持整治效果的有效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鼓励企业自主规范管理,加强行业自律意识。我县通过组织参观交流、人员培训,并从工艺布局、制度完善等各个方面加强服务指导,使餐饮行业特别是大中型单位的食品卫生设施设备和自主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在“五常法”管理方面,华侨饭店和红叶大酒店作为“五常法”管理试点工作,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冷菜间先着手,按照要求规划区域,定人定岗加强管理,做到“物有居所、人有管区、做有规程”“红绿分明,不越界限”,促进了环境整洁,物品存放有序,既起到了节省企业管理成本的作用,又为餐饮食品卫生管理提供了有利借鉴,起到了行业示范的良好效果。

4、完善以监督、协管和巡查为基础的小餐饮管理体系。“五小行业”历来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其中包括小餐饮店,小饮食店的规范管理。为了有效改善这些经营场所的卫生面貌,确定了片区责任监督员负责制,通过摸底、宣传发动、培训、指导、督促整改,目前346家餐饮单位“三证”齐全,餐饮卫生制度、餐饮消毒管理制度、食品卫生承诺书及从业人员一览表全部上墙,原料索证、餐具消毒等台帐资料齐全,卫生状况明显改变,并实行了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以点带面,着力推广,有效提升了小餐饮的卫生水平。

四、坚持监督与服务并存,做到社会参与。

五、坚持治有实效,做到实效明显。

餐饮工作目标范文3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应用;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067

1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餐饮后勤服务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观念保持、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服务意识、饭餐质量不合理、餐饮服务机制不完善等。许多高校后勤餐饮制作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手工制作水平,不使用便捷设备,技术含量低下,大多都是依赖厨师过去的经验,直接导致高校后勤餐饮服务运营流程不合理、工作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规范性、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由于高校后勤餐饮的公益性和投资成本的逐利性二者存在矛盾,加上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不到位,使得许多高校投资方为了扩大收益,不择手段的追求经济效益,使用不合理的食品滥竽充数,这给高校后勤餐饮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忽视食品的卫生营养、食物类型单一、卫生清洁差、设备老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我国高校后勤餐饮食品质量差,不利于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的发展。

12高校后勤餐饮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效率低下

由于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盈利小,许多学校都对高校食堂进行了外包,导致高校后勤餐饮聘用的餐饮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卫生常识,有些餐饮服务人员文化水平低下、很少有机会进行精益化管理培训,甚至存在态度恶劣等现象,引起广大师生的不满。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我国后勤餐饮服务的竞争力,给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带来了不良影响。

2精益化管理应用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精益化管理”又被称为“精细化管理”或者“改变世界的机器”,它最初来源于日本汽车生产的管理模式,后来在人们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更新演变成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所谓精益化管理模式是指一种科学的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精”顾名思义就是精益求精,只投入生产所必要的生产要素,没有多余的浪费,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生产出符合市场标准的合格产品;“益”是指利益,即所有的社会企业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收益。有相关资料对“精益化管理”做了详细明确的阐述:“精益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其核心思想是精、准、细、严;本质是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突破口是提升员工的执行力;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料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品牌竞争力。”可见,将精益化管理模式与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相结合,不仅能使高校食堂运行经营成本降到最低、消除无效的浪费和劳动,还可以建立健全高校餐饮管理体制,提高高校餐饮的食品安全质量,增强高校后勤餐饮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后勤餐饮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高校餐饮事业的发展。

3运用精益化管理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工作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制度,增强食品安全性

针对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状,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过去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精益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餐饮行业可以借鉴我国上海世博会“中心厨房”的经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开办多种多样的小吃窗口,如:西部、南方风味、西餐、小炒、西点、快餐、大众菜肴等,与此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的要求进行食品制作,确保食品在质量上和口味上都能使师生满意。其次,学校还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结合精益化管理手段,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管理政策,对高校食堂饭菜进行严格的监察,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师生的反馈意见和要求。最后,国家还要建立相关这能部门对高校食堂进行有效的安全卫生监督,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的去高校食堂进行抽样检测、明察暗访,做到有效的监管,从根本上消除高校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隐患,维护广大师生的自身利益。

32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素质,培养新型服务人才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是整个学校餐饮服务工作的保障,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餐饮事业发展的快慢。可见,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在高校餐饮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该更新转变服务人员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提高餐饮服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其工作技能的训练,让餐饮工作人员正确理解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注意食品安全卫生,加强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餐饮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餐饮服务人员。其次,各大高校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弹性安排,在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进行人员流动,从而减少师生在高峰期就餐排队等待的时间,确保广大师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服务,避免出现“忙闲不均”的情况。最后,学校同时还可以及时对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数量进行必要的增减、调整,避免人员闲置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和广大师生的满意程度,将精细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餐饮事业的快速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物价上涨、在校师生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量的增多、餐饮行业竞争激烈等。这就需要高校餐饮服务工作人员要全面理解精益化管理的具体内涵、掌握精益化管理的基本方式并将其应用到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不断完善精益化管理的生产、技术和信息要素,从根本上提高高校餐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事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餐饮工作目标范文4

[关键词] 智慧;餐饮;管理;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2

[中图分类号] G647;F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41- 04

1 引 言

中国高校伙食改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 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但是,总体上来讲距离机械化生产或工业化生产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由于是手工操作, 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 这就使中式餐饮经营面临一种窘境, 即在必须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 进入了运作管理中的“定制生产” 与“规模生产”的矛盾中。 因此, 必须面对现实, 根据中式餐饮生产的实际情况、供应情况和消费情况 , 采用一种新的餐饮生产模式 , 实现中式餐饮生产的科学化, 来改善或提高餐饮集团的运营水平 , 为中餐走向世界做好准备[1]。本文针对高校餐饮各环节、不同参与方信息管理需求和生产模式,在智慧建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项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集成,构建可供高校餐饮不同参与方协同工作的管理模式。

2 高校智慧餐饮理论

2.1 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

根据我国高校餐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智慧校园[2]理念,多种餐饮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多种新兴技术,提出高校智慧餐饮的概念。即高校智慧餐饮以餐饮智慧化为愿景,安全和健康为宗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等智能信息平台,以满足校园餐饮管理功能性和各参与方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构建校园餐饮智慧化环境,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集成和管理创新对餐饮生产的采购供应、原料加工、烹调制作、成品售卖、营养分析、膳食推荐六大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高校餐饮管理理论。

2.2 高校智慧餐饮的支撑体系

为高校智慧餐饮提供理念支持的智慧校园;为智慧校园提供理论基础的餐饮信息管理、标准化车间管理、标准化配餐体系、自助称量模式、营养成分分析,膳食推荐系统等理论 ;为智慧餐饮提供技术支持的普适计算、物联网、虚拟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如图1所示。

3 智慧餐饮体系构建

3.1 采购供应

物流服务中心负责饮食原材料的采购、检验、供应工作;主抓内部管理并强化供应商监督,健全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坚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严把供货商资质审查关,坚持采购、库存、供货三大过程的流程化操作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无疏漏。开发餐饮管理系统移动终端APP,实现餐饮物资计划申报、采购及验收等工作在现场同步完成,进一步提高餐饮信息管理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建立原材料需求计划的编制、采购配送、食堂单菜核算、菜品价格控制机制、经营情况分析与核算等环节基础信息的采集,建立完整的物资流通记录功能。

3.2 原料加工

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中央厨房,配置自动化生产设备, 实现食品原料加工集约化生产。中央厨房负责各种主食成品或半成品制作、蔬菜清洗切配等工作;引入米饭生产线、豆腐生产线、馒头生产线、净菜加工线和凉皮生产线等。采用先进设备、现代工艺、规范流程,实现传统食品的加工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准入制度化,杜绝了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有效地杜绝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饮食原料经中央厨房单独处理后,完成食材由毛料变为净料的数据收集,实现饮食饭菜成本的精准核算。通过中央厨房集约化生产模式,实现饮食菜品和主食投料的定量配给,为学生餐厅饭菜投料标准化配餐体系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3.3 烹调制作

饮食服务中心负责全校师生用餐食品成品的加工和销售工作;借助餐饮信息管理系统原料供应价格实时联动功能和学生餐厅饭定量投料管理机制,实现学生餐厅菜品单菜实时核算功能,推动其经营核算由原有“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通过建立学生餐厅标准化配餐体系,实现饭菜定量投料管理机制,组建投料标准数据库。严格按照投料标准制定标准化菜单,保证学生餐厅饭菜质量的稳定,妥善解决在原有稳定食堂饭菜价格机制下投料比例的调整引起的质量变化。购置智能化炒菜设备,实现饮食饭菜标准化投料及其自动化炒制,进一步稳定餐厅饭菜质量,降低餐厅运行成本,促进学生餐厅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

3.4 成品售卖

使用自助式称量销售系统,建立食堂菜品销售价格与市场原料采购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食堂菜品价格动态销售管理模式,增加食堂饭菜定价透明度,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建设和谐稳定校园。称量销售模式的应用,将改变传统份饭和手工打饭中不能按需自主选取的被动局面,满足学校师生就餐多样化的需求,有效避免学生就餐中存在的浪费行为,为实现节约型校园饮食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不但减轻饮食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日常事务流程,而且大大降低食堂劳动力成本的支出和浪费,进一步推动了饮食智能化的建设。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前端《餐饮信息管理系统》的菜品实时价格信息,发送销售数据至后端《餐饮营养分析系统》做营养数据分析,包括就餐卡的管理,就餐者的管理,就餐设备的管理(各个称量销售设备的数据实时更新、上传),统计各个称量销售设备上的消费信息,汇总各个食堂的销售明细,查询各个就餐者的消费明细等。

3.5 营养分析

组建菜品营养成分分析系统,建立饮食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实现了餐厅单品饭菜营养成分分析。以称量销售产生的就餐者、餐品名称、重量数据为核心,分析营养摄入与标准营养之间的关系,获取就餐者营养状况数据。引用杨宇轩编著的《食物营养圣经:400食材营养全分析》(修订版,ISBN:9787121165252,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据成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六大营养素相关数据,并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建立食材营养成分分析数据库,以供膳食营养分析计算时调用。营养分析是基于称量销售系统中学生就餐信息和餐饮管理系统中饭菜投料信息,研发营养分析系统,建立食材营养分析数据库和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通过营养分析系统计算就餐者近期饭菜营养的摄入情况,并就其结果与营养摄入推荐进行对比,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包括对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或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控制或警示提醒。

3.6 膳食推荐

组建膳食营养推荐系统;指导就餐师生合理摄入营养膳食。按照营养平衡标准结合根据每个就餐者阶段饮食习惯,制定并推荐适合每个就餐者的标准化套餐。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日常摄入食物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生成营养膳食摄入推荐体系即膳食处方,为学校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膳食服务指导。膳食营养实际摄入分析所需饭菜投料标准数据可直接从《餐饮管理信息系统》中调取。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库的建立与调取研发营养膳食推荐系统并建立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记录系统,将每年学生体检数据(包括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臀比例等信息)录入该系统并予以储存,以供生产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生成时调用。应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调用学生健康体检信息数据,参考膳食营养日摄入推荐量,通过将就餐者近期用餐信息进行营养分析计算,自动生成一定时期内的营养食谱――膳食处方,为就餐师生提供科学、营养的就餐指导。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者肥胖患者的饮食禁忌,包括某一营养素近期内摄入过量者,可在营养膳食推荐系统中将禁忌的菜品进行采取停售或警示设置,并在终端销售系统进行自助称量销售时禁止刷卡售卖或警示提醒。

4 高校智慧餐饮指标评价体系分析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餐饮行业特点,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 目的性、 可操作性、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性等原则, 依据智慧餐饮的内涵与特征, 设计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 3]。

4.2 高校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评价餐饮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高低[4]。依据多年从业经验确定对智慧餐饮体系有贡献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逐步完善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智慧餐饮理论的内涵和多维性决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和多元性[5-7]。

5 结 论

智慧餐饮是当前新形势下餐饮服务行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新理念。高校智慧餐饮以就餐师生消费信息数据分析为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就餐需求导向自主决定餐饮供给,包括成品饭菜、半成品配料和原材料等需求信息的关联,并依据物料流向的管控需要设置相应职能的组织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完成学校师生餐饮保障供应的服务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就餐情况确定其实际营养摄入量,与标准营养摄入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其提供营养膳食摄入指导。智慧餐饮对学校后勤饮食工作的发展和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节粮行动真正落到实处,逐步形成节约型后勤并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其次,建立菜品价格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联动,使菜价随原料市场价格变动,消除学生对于菜价浮动的疑虑,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再次,通过就餐数据的分析,提供健康膳食指导,改善个体健康水平。

本文以原创的智慧餐饮理论为基础,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高校餐饮智慧化进行研究。目前,本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对于智慧餐饮理论,还是智慧餐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深度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加深。尽管,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行大量探索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圣果,陈觉.中式餐饮生产模块化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6):75-79.

[2]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3]程云喜.自主管理理论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4(7):488-489.

[4]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6):67-71.

[5]向 刚,李兴宽,章胜平.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122-124.

餐饮工作目标范文5

为全力推进文明城区建设,彻底改变我区小餐饮店档次低、管理乱、隐患大的现状,确保广大群众的餐饮消费安全。经区政府第58次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区开展小餐饮前厨后店专项整治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餐饮服务提供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扶优与治劣相结合,积极推进小餐饮前厨后店整治工作,有效提升我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标

按照“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原则,实施小餐饮前厨后店专项整治,力争通过整治,真正实现城区小餐饮达到“加工流程合理,设施基本齐全,管理规范有序,安全得到保障”基本目标。

三、整治步骤

(一)摸底动员阶段(9月16日至9月19日)。由区食药监分局负责,城区街道配合,对全区范围内小餐饮前厨后店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分片区召开会议,动员小餐饮业主积极参与。

(二)整顿规范阶段(9月20日至10月10日)。一是各小餐饮业主在动员会后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抓紧开展自查整改;二是采取“明确人员、明确责任、明确区域”的分片包干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整治要求集中治理,确保达到整治目标。各街道办事处可选择属前厨后店的小餐饮相对集中区域先行试点。

(三)复查验收阶段(10月11日-10月20日)。严格按照《区小餐饮前厨后店整治标准》开展验收工作,对整改达标的发整改合格确认书,并兑现奖励。

(四)取缔阶段(10月21日-10月31日)。按照整治标准,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小餐饮坚决取缔。

四、操作办法

(一)提交申请:由餐饮业主向辖区街道办事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街道办事处现场确认、拍摄照片存档,并下达《小餐饮前厨后店整改通知书》,限期于10月10日前整改到位。

(二)督促整改:由联合整治工作组采取“明确人员、明确责任、明确区域”的分片包干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整治要求集中治理,确保达到整治目标。各组可选择属前厨后店的小餐饮相对集中区域先行试点。

(三)现场核查:小餐饮业主改造完成后通知街道办事处,由联合整治工作组和区食药监分局进行现场核查确认,凡合格的发给《小餐饮整改合格确认书》,业主凭《小餐饮整改合格确认书》、《餐饮服务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材料到街道办事处领取政府补贴。

(四)补贴标准:属前厨后店改造的,根据餐馆面积和整改情况,分别按每户0.8万元、0.9万元和1万元给予补贴。经费来源由区财政和街道办事处各承担各50%。

五、工作要求

餐饮工作目标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高校餐饮

Abstract:Thecontentanditsthesignificancemanageswhichthroughtheanalysisuniversitiesdiningsupplychain,thisarticleproposedtheestablishmenthighlyeffectivediningsupplychainmanagementshouldtakeseveralquestions.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universities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