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论文范例6篇

国画艺术论文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1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他们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在于借物托情。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借物抒情的诗,可能了解于谦生平的人都知道这位解救明朝于危难的清廉一生的大臣却因为荒唐的污蔑而冤死,借“石灰”来抒发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的后人。同样,中国的山水画是借描写自然景物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形式。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思想感情是主观认识,中国山水画就是客观世界的景与主观世界的情结合的产物。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形式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对于宇宙观的认识——“天人合一”。正是在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思想的滋养下,中国画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哲学精神。南宋马远的《汉江独钓图》,整个画面上只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以及船上独坐垂钓的老翁,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这样寂寥、空旷的画面,给人一种难以言语的意趣,却蕴含着画家深厚的文学修养已经自身情感的抒发。这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的结合,是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中所提到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样四季的神态、表情,都是“自然”与“人”的融合统一,是人性化的自然,旨在凭借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寄托人的主观情感。写景是为了“寄情于景”、“借物抒情”、“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才能产生中国画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中国绘画中传统题材四君子: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四君子代表着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种人格力量。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和人格追求。“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清代的郑板桥,因其出生没落士大夫家族,幼时生活窘迫,科举也不顺利,曾一度在扬州卖画为生。这样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性情直率、作风狂放的性格特点,他把自己情感经历倾注于它的书画当中。他的兰竹,不仅表现孤高超俗,更是借题画诗发泄自己的抱负和牢骚。如《衙斋听竹图轴》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蒋兆和的《流民图》,每每看到,心灵都会被震撼到。他朴素的笔墨语言,严谨的造型,生动地描绘出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这幅鸿篇巨制向我们展现了抗战时期的北平,中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画面中他们痛苦的表情和殷切的眼神,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看了就感觉身临其境。蒋兆和走在北平的大街小巷,亲眼目睹了中华民族蒙受的耻辱、灾难与悲剧。也正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他的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对人民的同情,促使他完成《流民图》。把在沦陷区每日每时身受的苦难和人民日夜盼望抗日胜利的急切心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这种情感的指导下,创作出《小子卖苦菜》、《轰炸以后》等作品,以抒发对胜利的企盼。只有这样痛苦的情感经历才能描绘出如此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观者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当时人们的疾苦。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没有创作者情感的倾注,就无法创作出动人的作品。情感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拥有着世界最丰富、最富饶的土地,5000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华夏民族。也正是它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才留下了无数的精神瑰宝。而中国画这特有的绘画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最绚丽的一页。中国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发展中,而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历经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变化而发展至今,正是因为它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精神。中国富饶的自然万物以博大的胸襟哺育中国画家,满足着他们对于绘画题材的攫取和需求,并赋予以智慧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中国画不是单纯的表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而是借助于“景”抒发自己的“情”。中国画创作离不开情感因素。可以说中国画是艺术家表达审美感受和抒感的一种方式。所有名留青史的中国画作品无不充满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中国画这一东方特有的艺术语言以其真挚的情感,一代代的传递下来,成为人类绘画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美术学院单位:西南大学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2

(一)对古代建筑风格的临摹

中国古代建筑彰显的是硬朗、刚强与干练之美。在动画电影的背景布局中融入古代建筑元素,不仅能够宏观地突出动画主题,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古代建筑的艺术美。在《大闹天宫》的造景方面,像凌霄宝殿中醒目的“南天门”三个字、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的外观雕花设计、花果山的山林果海等,都是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临摹和运用。将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到动画电影中,不仅增强了动画电影的宏伟性,而且还展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独有魅力。

(二)武术表演的融入

中国的武术元素犹如国宝般,具有很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随着万籁鸣先生《大闹天宫》的成功,随着那十几万张画卷的精准合成,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武术元素开始融入到动画电影中,并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如孙悟空耍金箍棒、一个跟头翻阅十万八千里以及与天兵天将之间的较量等,都体现了武术的精髓。此外,不少国产动画电影还融入了民间雕刻艺术、民间剪纸艺术。虽然《大闹天宫》没有大张旗鼓地运用这些民间艺术,但在细微之处,还是能发现作者的用心之处的。比如凌霄宝殿中的精美剪纸、墙上的龙凤壁画,以及王母娘娘、玉皇大帝衣着上描画的龙凤祥和图案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浓厚的中国元素。传统戏曲元素、古代建筑风格、武术以及民间雕刻艺术、民间剪纸艺术等,都是我国的古老文明之精粹、精华,对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的运用与融合,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精湛的技艺和智慧,还成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点睛之笔。

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

传统民间艺术和传统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前者是外在的、表象化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后者更加注重从精神层面、文化素养方面进行考量。将大量的传统文化融入国产动画电影中,可在增强电影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也为增加其所独有的文化底蕴。

(一)对儒家思想的融合

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推崇是不言而喻的,儒家思想不仅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而且还对中庸、儒雅的文人墨客的性格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儒家思想重整体、重和谐,带有强烈的封建等级观念色彩,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要尊重伦理结构,并且要保持相互之间的等级顺位关系。这一点在我国的动画电影制作过程中,也是有所展现的。如在《大闹天宫》中,诸位神仙在凌霄宝殿的位次排列顺序、众神对玉皇大帝的叩拜、蟠桃园中孙悟空因有所冒犯而遭到的斥责和惩罚等,这些都是对儒家传统思想中礼仪道德的潜移默化地融合。在《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的造型及其身份地位的象征,可谓让人过目不忘。细致看来,这一人物形象无论是外形的设计,还是内在性格的塑造,都是对民间盛行的神仙外形的融合。作者将民间灶王爷、民间财神、古代帝王等的形象特征和权力地位糅合在一起,塑造出了玉皇大帝这个统领世间万物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刻画手法,明显融合了古代帝王思想。

(二)对神话典故的渗透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借鉴外国;融合

中国动画的发展早期,中国动画无论是从制作数量、制作质量还是艺术性、思想性方面来说,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艺术形象、技术手段、思想内容上完美融合了中国众多传统艺术风格。如,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其人物造型提炼自京剧艺术;1955年的《神笔》,采用中国民间的木偶艺术作为技术手段;1963年的《金色的海螺》,在艺术形式上借鉴了中国北方的皮影艺术、剪纸艺术,在叙述方式上插入了唱民歌的方式;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和1963年的《牧笛》,以中国特有的水墨技法为艺术语言,这种水墨风格的动画继承了中国水墨画意境悠远、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特点,将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风格推向了顶峰;1980年的《三个和尚》,其题材选自中国的民间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在绘画风格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写意风格,色彩设计、人物造型简洁、夸张,场景中大量留白,用线条勾勒形象。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中国动画在艺术风格上一直保持着浓厚的本土特色,不断从折纸、剪纸、水墨、木偶、皮影等中国特色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并将其完美地融入动画制作,这既丰富了动画的艺术语言,又发扬了中国传统艺术,更使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独树一帜,获得无数赞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动画受到了来自日本、美国的商业性动画的极大冲击,一些创作者一方面放弃了之前几十年动画前辈在艺术风格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极力模仿日本、美国动画的人物造型和场景镜头运用。中国动画在艺术风格上与之前的中国动画割裂开来,在美国、日本动画风格后面亦步亦趋。针对当代中国动画在艺术风格上陷入迷茫的问题,需要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解决。

其一,在技术上,多使用强大的三维技术表现写实的人物细节和宏伟的大场景。三维技术现在已经可以模拟出水墨、剪纸、木偶的效果。以模拟水墨效果为例,首先在三维软件中做好模型,再绘制水墨笔触的颜色贴图和透明通道贴图,最后用全局光的方式渲染出模拟水墨画的画面。同时,在动画制作上,仍然可以使用变形器、骨骼动画等三维软件中特有的方法,避免了使用传统手段的烦琐,既保留了水墨动画的诗情画意,又增加了角色的细节和动作流畅程度,可以实现类似美式动画中细微、夸张的角色动作,增加画面表现力和幽默感,使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这是用传统水墨技术无法实现的。在人物和场景细节上,可以把贴图放大后慢慢绘制每一个细节,如果有某个地方的特写镜头,则可以把分辨率较低的贴图替换成分辨率较高的贴图,专门针对一个镜头进行展示,避免了传统水墨动画或者剪纸动画不得不回避特写镜头的尴尬。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4

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艺术完美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书画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字与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门类,有着极强的结合力和渗透力,其结合表现在素材的攫取、意境的营造和相通以及具备文学家与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上。

关键词:古典文学 中国书画 结合 渗透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文学在中国传统书画体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的文学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容。也正因为中国古典文学所具有的特质和传统文化元素,才使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古典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映照着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影子。中国古典文学在传统书画艺术中的渗透首先就表现在审美价值取向和创作理念的影响中。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传统精神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其中无不渗透着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这种渗透有其特有的文化意义。

一 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文人绘画始终是作为主要的方向。文人常与画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画家的学识、文化品质与文人的内涵构成了书画创作的内在底蕴。文学与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传统绘画与文学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文学性的主旨要求在绘画创作中首先要得以表现。文学与绘画,追其根本都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因适应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精神现象。两者都属于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范畴。

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绘画首先表现在传统绘画的创作主题常来源于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是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和源泉,成为文学与绘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主要现象。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取材于古典文学由来已久。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最早取自文学作品的绘画当是近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此画完全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曹植的《洛神赋》用诗的语言描绘出了想象中洛神的神韵,表现出了作者寄托的情愫。画家顾恺之用绘画语言将洛神赋所表现出的语言画面展现在纸卷上,突出了人物关系,准确表现出了诗赋中描绘的梦幻般柔情,使《洛神赋图》与曹植的《洛神赋》相得益彰。此后,历代取材以文学作品的绘画不胜枚举,成为中国文学与绘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所独有的特征。

以文学作品作画几乎成为历代画家创作的必修课。宋代翰林画院的考试,就是依诗作画。历代众多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已载入中国绘画的艺术史,并传送后世,对传统绘画“尚意”、“尚情”的艺术追求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表现的另一题材。寒山是中国传统的诗僧,他的诗所表现出的风格十分丰富,风格各异。寒山和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友,寒山和拾得一直是历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南宋著名山水人物画家梁楷和元代著名禅僧画家因陀罗等人都曾创作过寒山和拾得的人物像。《禅机图》后传到日本后,成为日本国宝级文物。以战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所创作的《屈子行吟图》是明末画家陈洪媛杰出的版画作品。《苏轼回翰林院图》是明代画家张路的作品,表现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神韵。中国古代文人以其与众不同的文人品格,独特的精神风貌,成为画家创作追求的对象。

中国古典文学不仅蕴含于传统书画的艺术当中,还表现在创作者的身份表现上。中国古典文人大多具备书画家的身份。以中国古典文化艺术辉煌时期的唐宋来看,前面讲到的王维不仅会作诗,还擅长绘画与演奏,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王维的艺术作品显示出独特的内涵和情趣。王维曾说绘画:“乃无声之箴颂,亦何贱于丹青”。宋代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文艺理论等多方面有较大成就,其书法和绘画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书法代表之作《黄州寒食诗帖》、《黄几道祭文帖》、《新岁展庆帖》等都表现出了雄浑奇崛的气势。苏轼的绘画作品《古木怪石图》集中凸显了厌世疾俗的孤傲与寂寞心灵。

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的色彩也是传统书画作品蕴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同时,不仅仅沉醉于笔墨技法之间,更是在品味作品所表现的文学内涵,以及自己对作品独有的理解,畅游于书画与文学相互交织所表现出的意境之中。古典书画所表现的神韵与古典文学所表现出的意蕴,融会成新的艺术境界,使人产生更多新的感受。在对传统书画欣赏时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与意趣的感悟,书画作品的艺术生命熠熠而生。

二 绘画中的“诗境”

中国传统绘画与文学不仅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还体现在整体艺术价值取向的追求上。意境的追求,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基本取向。从审美心理而言,意境是一种既蕴含艺术真实之境,又包含深层次意义所呈现的艺术虚境的审美范畴。其本质特征就是由实变虚,由定向不定,然后循环反复地虚实相生。诗和绘画中的艺术形象、符号就是“实”,这种“实”在诗、画中是一种媒介或载体,它起着导向作用;而“虚”则是“象外之象”,是一种由原表象触发的联想。艺术的意境就是这种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复杂形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要超越事物表象之外,深入事物本质之中,既要重视作品的形象艺术,又要注重艺术形象的联想性;既不脱离艺术形象,又不执著于艺术形象。中国绘画是客观之“境”与主体之“意”的融合。清代孙联奎曾说,“人画山水亭屋,未画山水主人,然知亭屋中之必有主人也,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表现,诗词则是用艺术语言描述艺术画面。情动于中,必行于声。关于文学与绘画两者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石涛曾有精辟的论述:“诗中有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传统绘画和古典诗词更加注重意境的创造。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叶燮曾说:“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又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也……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充分阐释了诗与画的相互辉映、互为表里、血脉关联的依存关系。王维既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画家。真正将诗与画结合的完美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王维的田园诗,情中含景,景中有意。《辋川集》就是为他的《辋川二十景》所题写的诗。从富有诗意的话题中,我们仍然能想象得出画中诗一般的境界。从此之后,诗与画的结合便成为了中国写意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今后中国画的发展去向。诗与画都是对自然情态的抒发与描摹,不同之处是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但两者都有层次上意境的相近。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中,中国画中的诗画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她不仅仅只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加满足的是精神上的价值需求。绘画与诗词结合形式是多样的,表面的形式是依诗作画、依画作诗,诗题画上,诗词与绘画相互描述与传达,而两者结合的核心就在于意境、情趣上的统一。意境是中国诗书画所共同的表现境界,她是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这种表现主要来源于主观性创造,创造者与欣赏者可能会产生理解的差异,正像欧阳修所言:“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因此,只有在超越景象的束缚和理性认识的局限,艺术家才能寻找出精神发挥的自由空间,然后有理性的回归,真正达到诗画结合、天然超俗的境界。明代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轴》所蕴涵的诗意,正如画面诗所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画家所作的诗文和墨葡萄形象中,画家悲愤无奈的心境由此而发。

诗写情,画写景,二者相通,言情状态,都是心声之写照。画为可见之艺术,然诗则为可“感”之艺术。诗中情,画中意,其创作均由意象而获取。纵观古今诗画艺术无不弥漫着幽深淡雅的氛围,从而形成中国传统诗画特有的审美特征。画的诗境依靠画家对审美对象的洞察、体验和感悟而得以产生。诗境入画是中国画艺术较高层次的美学追求。诗境由物境而来,更由心造而得,故画境非画境,它得之于画着与览者诗心的共鸣。

三 中国古典文学与书法艺术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可以看出,古代的书法名家,多为成就较高的诗人或饱学之士。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作者一时的产物,是艺术家技法、感受、意态情绪的映照,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首先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历练上。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仅指文学创作,书画的创作亦然。清代方董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说:“惟多书卷以发之,广见闻以廓之”,足见渊博的知识与创作的关系。苏轼,是书法名家和诗人、学者的典型代表。在书法方面被誉为 “宋四家”之一,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拓者。文学方面成就更高,诗、词、赋、散文,均留下了千古名篇。其文洋洋洒洒、明快畅达;其诗隽永清新、豪迈大气;其散文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更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还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 ,被称为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著有《松雪斋文集》;明代的书法家徐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著有名剧《四声猿》等。还有像“书圣”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家,虽称不上是文学家,但也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不仅成为书法极品,文章也令人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可以说历代名家大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成就。书法艺术是作者理想追求、学识修养、气质情感的载体。书法家对古典文学的表现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名篇上。书写独立创作的诗词、文章,或为绘画作品题款、题诗,应是抒发胸臆,直接表达作者的情趣。中国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具备与绘画审美价值相同的取向。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绘画同属一族,被称之为“书画同源”,总体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古人曾讲:“书为诗之余”,书法是诗情才能外溢的表现。书法大家大都具备除线条笔墨技法之外的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传统古典文学的确有着紧密的姻缘关系。正因为有二者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才如此丰富多彩,中国书法艺术才能如此旺盛发展。二者相互渗透,彼此都能显示出鲜活强劲的生命力。

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词歌赋是书法家书写的主要内容。优美的诗词常常被不同时代的书法家竞相书写。如唐代陆柬之书写的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后来常被名家书写。《洛神赋》是曹植的经典辞赋,其文神采飞扬,成为后世书法家书写的名篇。如东晋王献之用小楷书之,今存刻残本十三行。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 也曾书之。有“初唐四杰”之称的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辞藻华丽、优美,用典贴切,堪称经典。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曾以行书书之,王庞曾以小楷书之,皆成为传世之帖;元代赵孟 书写过的苏东坡名篇《前后赤壁赋》,明代王庞小楷也曾书写,张瑞图曾以草书书之。至于《千字文》更是常被古今书法家们书写。如隋代的智永和尚,曾书写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分发到浙江各寺院,后曾漂洋过海到日本,对日本文字的产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他名家也曾用多种书体书写《千字文》,成为启蒙教材和习字之帖。

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书画艺术的相互结合、渗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书画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和书画虽然各自存在的领域和表现手法,但在深层次的领域中,二者却是相通的,一个融入传统古典诗意的书画作品,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文学作品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真正体现。书画家要拓展笔墨效果的表现力度,没有文化品位蕴含于其中,就达不到画尽其意的艺术效果。古典文学在中国传统书画中的渗透已成为中国书画创作的灵魂,为中国书画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5

一、民族文化与国际化、现代化

初期的日本动画是在模仿美国迪斯尼等著名动画公司的作品风格及制作手法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制作成本的下降和制作质量的提高,与本国特有的漫画文化相融合的日本动画逐渐走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画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现今的风格。它既有本民族特点,又紧跟时代潮流,多元化的题材、高质量的制作水平,使得日本卡通片走向了国际化与现代化。

二、题材多样化

日本动画在成为了日本国民经济产业支柱的同时,题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并拥有了大量的观众群体。在创作的主题和题材上,日本动画不再单纯注重过去,而是转向现在、转向世界和宇宙,用新的观念和方法去创作。同时对传统的文化、外来的文化的改造,注重整体的素质和能力,更多地关注思想、关注人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制作了大量的给社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观看,欣赏日本的动画片。如以体育为题材的《足球小将》、《钢Q超儿一气男》、《胜利投手》、《灌篮高手》;以青少年教育为题材的《湘南暴走族》;以黑帮为题材的《泪眼煞星》;以环保主义为题材的《来自远海的COO》;以国际、国家的一些热点问题为题材的《未来战争198X》;以侦探推理为题材的《名侦探柯南》;以妖怪为题材的《一队阿太郎》;以历史为题材的《浪客剑心》、《三国志》;以魔法为题材的《美少女战士》;以机器人为题材的《铁臂阿童木》、《机动战士高达》;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日本动画的分类和题材的多样化,使得日本动画更像是一座分类详细而又井井有条的图书馆。虽然日本动画的观众年龄差别很大,但日本的“动画图书馆”完全可以提供适合各个年龄段和个人性格的特点的动画片供其观看。

三、产量巨大化和传播迅速化

日本动画和漫画在全球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产量,产量之巨大使得国外的传播者总能在题材多样的动画片中挑选到适合本国观众欣赏的产品。当然,巨大的产量并不是传播迅速的、广泛的必然原因。日本漫画的产量远大于动画的产量,而漫画传播的速度却没有动画快,日本动画传播迅速、广泛的原因,在于其可以很容易地通过重新配音和剪辑而改变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这一点加速了日本动画的传播,并受到了全球性的欢迎。同时对亚东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欧美各国也开始感受到日本动画的冲击力。

四、造型风格与动作风格

与美国动画相比,明亮的大眼睛、棱角分明的鼻子、尖尖的下巴、完美的8头身的身材比例、唯美到极致的外貌等夸张的人物设定,加上充满浓郁日本文化氛围的故事情节,已成为识别日本动画的显著特征。与充斥着英雄美女和人性化动物角色的美国动画一样,美少女和机器人作为日本动画的两大要素,也成为其独有的动画商业符号。

日本动画在人物造型上以作者的个人风格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每个作者的作品中都有一张似成相识的脸,例如:宫崎骏的影片《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天空之城》中的西塔、《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幽灵公主》中的小桑、《千与千寻》中的小千等;今敏的影片《完美蓝色》中的未麻、《千年女优》中的藤原千代子、《东京教父》中的美雪、《红辣椒》中的红辣椒等;手冢治虫的《阿童木》和《大都会》中的主要人物造型也有相似之处。

日本动画创业初期在制作形式上形成了经济和迅速的两大特点。其早期倾向于以剧情为主,认为只要故事脉络清晰,动画中的人物动态不够流畅也无大碍,更由于TV动画存在着时间和制作预算等限,因此对于每一秒的帧数不得不加以控制。与美国动画相比,日本动画在动作的连续性和流畅感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美国动画的动作偏软,日本的则偏硬。美国动画是为了表现动作而表现动作,日本动画表现动作是为了表现剧情。不过事实证明,这也促成了日本动画能够在画面上有超越动态本身的更佳表现。另外,日本动画片一般要给主人公设计一套完美超酷的动作,以便在播放时用电影的镜头语言来加强动作的美感。目前的日本动画基本上可以在原有帧数不变的情况下让动作产生“时空感”,在此基础上创作理念也开始向以角色为中心转变。随着日本动画的进一步发展,其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正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

五、电影化与写实化

日本动画很注重利用电影的手法来讲诉现实中的故事,看日本动画更多的是在看构图,看电影语言。日本动画表现一个任务的动作往往要分成4~5个镜头,但其实每个镜头的动态并不多,然而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日本人做动画的手法更像是在拍电影。如今敏的《千年女优》,完美的剪接做出的流畅分镜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惊讶于动画也能做出犹如故事电影般的效果。日本人很擅长把电影的东西用于动画来表现,押井守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他的镜头语言非常复杂,强调镜头之间的转换与衔接,其游刃有余而复杂的艺术手法,使他跻身于世界级的前卫电影艺术家行列。代表作有《人狼》、《攻壳机动队》。

日本动画的画面处理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如对背景的处理基本上忠实于原素材,只是在色彩和结构上加以改进,更接近照片的质感。《人狼》中的房子全都是实景拍摄,然后像工业制图一样准确地给予再现。如《攻壳机动队》最后场景中一个厂房的俯视镜头,先用三维建模之后再用手工绘制,力求做到写实真切,大友洋的《阿拉蕾》中精确的空间再现、细密的物件写实、细致入微的画面、恢弘磅礴的气势以及毫无掩饰的暴力,令看惯了迪斯尼温馨家庭动画片的世界各国的观众瞠目结舌。这位暴力美学大师漫画作品中的人物和背景部分画的非常真实,这个特色也影响了他的动画。我们在他的《回忆》、《阿基拉》、《蒸汽男孩》等作品中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宫崎骏对其很多作品中所处的时代环境同样做了细致写实的刻画。

六、精美的画面,唯美的绘画风格

日本动画片因其写实的风格、细腻的画工、精致的画面而形成了一种唯美的绘画风格,这一类型的动画片以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片为代表,如《龙猫》、《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新海诚的《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秒速5厘米》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与逼真炫目的视觉效果也十分令人惊叹。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6

论科学思想与西方文艺方法论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精品 源自数 学科

一、科学思想与西方文艺方法论

“科学思想是西方人历史悠久的理性思维方式的产物。“实践性”是科学思维形成的基本判断标准。

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方法论就是有着悠久的科学思维传统的西方文艺思想观念的现代意识形态的体现,而且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的构成也能证明它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文艺方法论。 渗透到文艺中的其他学科的思潮构成了所谓的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体系。西方现代文艺方法就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物。

西方文艺美学方法是将艺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产物,这一点在文艺美学方法的研究分类上十分明显。一般西方文艺美学方法分为社会历史研究法、结构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形研究法、符号研究法等。

如: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心理学、强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

代表人物:叔本华、本格森、尼采、斯宾塞、弗洛伊德、荣格……

二、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变化 1915年,杜尚将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提交到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成为了西方艺术界的一个转折点。杜尚直接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产品纳入到艺术系统之中,打破了非艺术与艺术的分界。艺术作品日趋商品化。

从而有了所谓“艺术的终结”。当画家将一块空白画布当作美术作品展览的时候,当作家将打字机自动敲出的符号当作小说发表的时候,当钢琴大师将静默的4分33秒作为作品演奏的时候,现代艺术的实验已经走到了终点,并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这就是对艺术的一种消解。

三、论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画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遗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注重的是画的意境,讲究淡泊名利的悠远之感。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传统的中国画对笔、墨、纸、砚、颜料、画工、书法、印章等,都很讲究,制作程序繁琐,要消耗大量地时间和精力,产品的产量较小,且价格昂贵。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使艺术更加得大众化,大量的商业艺术复制品出现,为人们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绘画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品市场更是百花齐放。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廉价名画复制品,使更多人可以购买艺术品作为自己的家居装饰品。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当前的科学技术在逐步取代绘画技法,电脑也可以画出水墨意境的作品,并且效果丰富,易于掌握,这对制作方法复杂的传统中国画来说是一种冲击。

传统中国画是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逐渐被继承下来的。“画分三科”——山水、人物、花鸟,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如:黄派、徐派、吴门画派、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湖州竹派、常州画派、米派、松江派、浙派……传统中国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上流人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传统中国画的作画形式渐渐地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国画艺术作品的需求,一些画家村开始了产业式的管理,创作国画和制作国画复制品,多产多销式经营,并且注重画作的品质和质量,也带来了不错的利润。这是一种产业化的大众文化,这类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艺术的商业化。

中国画该何去何从的争论仍在继续,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为了中国画的发展在不断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