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例6篇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1

关键词:院前急救;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心脑血管性疾病,主要因脑动脉破裂、狭窄阻碍脑血液循环而诱发,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以及致残率高的特征。通常脑卒中发作后的最佳抢救时间在6 h之内,要求相关护理人员掌握正确、合理的急救护理方法[1]。为了进一步探究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我院对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研究与观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3月所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1.2±1.1)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1例和19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2.1±1.5)岁;其中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9例和21例。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或CT检查后确诊为脑卒中首发,符合相关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排除存在帕金森综合症、恶性肿瘤、造血异常或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急救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脑卒中急救护理方案。在接到呼救电话之后立即调动救护车赶至现场并迅速判断、评估患者的病情,采取搭建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畅通等对症处理后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3]。

1.2.2观察组 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具体包括:①出诊时:在接到紧急呼救信号后于5 min之内出车,并在赶赴现场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家属的电话联系全面掌握患者的具体发病时间、有无病史、肢体和意识状况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其家属采用垫高头部、冰敷、冷敷、清除口腔异物和保持患者静卧等家庭急救措施,告知其不可搬动患者。②赶至现场后:立即对患者神志、瞳孔变化情况、各项生命体征做出观察与监测,根据GCS评估结果初步确定抢救措施和转运方法,对于GCS评分低于8分的昏迷患者需当场进行呼吸道异物清除、开放气道吸痰与吸氧、冰敷降温等,待其体征平稳后再转送至医院;针对GCS评分不小于8分的患者则需立刻转送回院进行治疗[4]。③转运中:针对意识清醒、昏迷患者分别采取头部适当抬高后静卧和去枕取平卧位;保持患者头部方向和车辆行进方向相反以避免急刹车时引起血流再灌注;安排专人对患者头部做好实时固定及保护以防头部震荡;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心率和呼吸;同时告知急诊科以便其提前做好准备。④做好急诊接收的准备工作:准备好抢救方案和物品,联系MRI室或CT室并会诊精神内外科医师,确保抢救的有效性及连续性。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当P

2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自呼救至采取治疗平均用时分别为(31.1±10.5)min和(47.9±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突发性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据报道显示,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呈现出升高趋势,且在治疗后存活的患者中约65%为永久性残疾[5]。作为一种脑血循环障碍所诱发的疾病,脑卒中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康复情况同呼救到治疗间的时间间隔密切相关。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使医护人员在到达现场前便对患者病情有大概的了解,给赶赴现场后的立即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提供了合理依据;同时具有时间性、顺序性的护理模式的实施也促进了护理程序的规范化。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患者呼救到治疗间的用时为(31.1±10.5)min,患者死亡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并且致残率(33.3%)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P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够显著缩短患者自呼救至入院的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马骏.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5:106-108.

[2]薛兰芳.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33:62-63.

[3]敬杰,李晓飞.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1:209-210.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2

【关键词】 急性 脑卒中 院前急救与转送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是人类致残的主要原因[1],绝大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都在院外,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因此,院前的早期快速诊断、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转送至关重要,是挽救生命的关键,能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本研究对比分析院前急救组与自行就诊组两种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院内CT或MRI确诊,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其中男166例(67.5%),女80例(32.5%),年龄19-91岁,平均年龄64岁;出血性卒中117例(47.6%),缺血性卒中129例(52.4%);根据来院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自行就诊组126例,院前急救组1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既往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行就诊组患者自行或由家属送到急诊科,未采取任何院前急救措施。院前急救组由120指挥出诊,进行院前急救和转送到医院,具体措施如下:急诊科医生护士接到120出诊电话后5分钟内出诊,到达现场后快速初步诊断,主要依据主诉、病史及查体,根据年龄、血压、发病缓急、特征性神经糸统症状体征及既往史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同时进行院前急救,患者取平卧位,怀疑脑出血者可垫高头部15o-30o,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鼻腔的呕吐物,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给予双腔鼻导管给氧或面罩给氧,呼吸抑制者给予气管插管,对于高血压和可疑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清醒气管插管,以免导致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压增高致脑疝形成[2];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应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滴注,速尿20-40mg静注;调控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宜使用降压药物,当血压大于220/120mmHg时考虑谨慎降压治疗[3];烦躁不安、抽搐者给予安定10mg缓慢静注,小便失禁者保留导尿,应激性溃疡者给予泮托拉唑80mg稀释后静滴。运送途中头偏向一侧并固定,防止头部晃动,严密观察呼吸、血压、瞳孔、心率、保证输液通畅,并与科室取得联系,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做好院内救治准备。

1.3 评价指标

1.3.1 院前时间:从发病开始到急诊科的时间。

1.3.2 预后评价指标:(1)院前并发症发生率。(2)神经功能后遗症,致残率。(3)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前时间比较:自行就诊组院前时间(187±11min)较院前急救组院前时间(85±9min)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院前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比较:在转送过程中自行就诊组呼吸道阻塞、脑疝、救治后神经功能后遗症及死亡率较院前急救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组患者院前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比较 [例(%)]

转贴于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急症,而溶栓治疗受到时间窗的限制,很多患者因就诊时间的延迟(主要是到达医院的时间)丧失了最佳的溶栓治疗时机。而启用紧急医疗救护糸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可明显缩短医院前的延误时间[4-5]。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快速转运患者是使其接受有效治疗的最基本前提[6]。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急救组,从120救护车接到命令5分钟内出诊、到达现场快速急救、安全护送同时与急诊科联系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分秒必争,结果院前急救组的院前时间较自行就诊组明显缩短,为脑出血的超早期手术和脑梗死的超早期溶栓治疗赢得了“黄金时间”,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急救组在院前采取了急救措施,比如:本组120例患者均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头抬高15o-30o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全部给予吸氧,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后坠,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而窒息,在转送过程中有48例(40%)出现呕吐,因及时清除口鼻腔呕吐物而防止了窒息,采用口咽通气管26例(31.2%),气管插管7例(5.8%),有效控制气道辅助呼吸;有55例(45.8%)出现高颅压表现给予脱水治疗减少了脑疝的发生,有70例(58.3%)出现反应性高血压,其中19例(15.8%)血压超过200/120mmHg给予谨慎降压治疗,有21例(17.5%)躁动不安给予镇静治疗,在转运途中注意保护头部,监测生命体征。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降低转送途中风险,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减少了病死率和病残率。自行就诊组由于患者家属缺乏对脑卒中症状的了解以及缺乏脑卒中需急诊治疗的急救意识和相关急救知识,院前延误时间较院前急救组明显延长,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加上搬运时不注意头部保护,未及时清除口鼻呕吐物致窒息,未及时用药,长时间脑缺氧、脑水肿,导致发生脑疝及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死亡,这是自行就诊组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高于院前急救组的原因。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送十分重要,应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急性脑卒中的识别和反应,强调120急救车的院前急救与转送的作用和重要性。

参 考 文 献

[1] 伏军贤,徐博,杨锋.急性脑卒中的治疗[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2):90-94.

[2] 王红军,侯亚利,聂亚勇.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若干问题的讨论(56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2007,37(4):27-28.

[3] 王俊梅,王哲,袁钰贵.急性脑卒中规范治疗模式的探讨[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15(2):9091.

[4] Rene H,Reinhard P,Joachim R,et al.Emergency calls in acute stroke.Stroke.2003,34:1005.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3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a)-0129-02

急性脑血管意外又名脑卒中,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内科急危重症,是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城市居民死因中脑卒中居首位,农村居于第二位[1]。此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院前实施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与安全转运,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本院急诊科2009年4月~2012年1月院前急救护理105例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1月本院急诊科共出诊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05例,男63例,女42例,年龄36~97岁,平均67岁。因患者突发头痛、呕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言语不清、流涎、意识障碍、晕倒、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而要求出诊,接到“120”呼叫电话,1~3 min内出车,5~10 min内到达现场。意识清楚49例,昏迷56例,合并高血压78例、冠心病36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糖尿病42例。院前初步诊断脑梗死3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脑出血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类型不明急性脑血管意外41例。

1.2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1.2.1 现场救护措施

1.2.1.1 快速准确评估病情 接到通知后组织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医护配合询问发病原因、病史及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有无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等脑疝体征,快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监测血糖,以观察有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有无低血糖、高血糖,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护措施。

1.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吸氧 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由于意识水平有所降低,伴随咽反射消失,呼吸困难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能阻塞气道,故要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意识清楚患者嘱其平卧,头部略抬高或半坐位,以利于脑部静脉血回流而减轻脑水肿。对昏迷患者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利于口腔黏液或呕吐物流出,松解衣领裤带,开放气道,取下活动性义齿,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必要时吸痰,立即使用鼻导管充分给氧,避免脑组织因缺氧而受到进一步的损害。有舌根后坠或呼吸抑制时,可使用口咽通气管,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3]。

1.2.1.3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根据病情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路,保证急救药物及时使用。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患者躁动、改变和转运中针头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而致药液外渗。应选择粗而直的静脉血管,利于液体进入血液循环,同时注意避开关节,利于固定[2]。

1.2.1.4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注意病情变化 快速进行持续心电监护,注意心电波图形、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数据的变化,观察有无心率和心律的异常,识别常见异常心电图。严密观察有无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是否加深,瞳孔是否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度,若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提示有颅内高压,要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误吸而导致窒息。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4]。

1.2.1.5 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对症抢救 立即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30 min内输完或呋塞米20~40 mg、地塞米松5~10 mg静脉注射,以上药物遵医嘱单用或配合使用,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避免脑疝形成危及生命。脑卒中时颅内高压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若患者收缩压超过200 mm Hg或舒张压超过110 mm Hg,及时控制血压过高,以免加重病情,院前血压调控应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可适当选用缓和的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至160/90 mm Hg左右,如呋塞米20~4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卡托普利25 mg舌下含化等。若院前血压过低或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选用缓和的升压药以保证足够的脑血液供应。由于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未做CT检查,难区分具体类型,一般不宜贸然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以免加重病情,应稳定病情、适当对症、及时转送医院。

1.2.2 转运与途中监护措施

经过现场救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将患者转运到医院,使患者快速得到专科的治疗及护理,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争取早期溶栓治疗。决定患者能否转运的基本条件是搬运和转运途中不会使病情恶化和危及生命[5]。遵循就地、就近、就好的转送原则,立即电话通知接诊医院,以最短时间送患者入院抢救。

1.2.2.1 搬运过程中重视搬运技术 采取安全轻巧的搬运,使用帆布或铲式担架妥善固定,用约束带约束患者四肢,头部要制动以防止对患者造成伤害,搬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保证安全平稳地将患者搬上救护车,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注意保暖,避免并发症发生。

1.2.2.2 转运途中做好持续监护 转运途中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旁,以期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或其他问题,即时处理。保持患者各种管道固定、畅通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或机械通气,维持SpO2在96%~100%,若SpO2下降,是供氧不足或呼吸道被堵塞所致,立即给予吸痰,加大供氧浓度等对症处理;保持静脉通路有效给药;持续心电监护,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出现头痛、呕吐,应注意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呕吐的性质及呕吐物的性状。途中若出现明显病情变化,如心跳呼吸骤停,应停车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协助医生气管插管等就地抢救。转运过程中必须遵守迅速和安全的原则,叮嘱驾驶员注意患者的安全转运,避免突然刹车,防止车辆颠簸,以免加重病情。转运过程中病情稳定是转运成功的关键。

1.2.3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①做好院前抢救记录,为院内抢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②执行院前急救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复述一遍,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执行时坚持严格的查对制度并保留空瓶,以便记录和核对。③重视心理护理,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以熟练的动作、精湛的抢救技术等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④转运前应将病情的危险性及转运途中的风险告知家属,取得理解和配合[6],并签署《院前患者转运同意书》,对执意拒绝转入医院的患者,应要求患者或家属书面注明,以防止医疗纠纷发生。

2 结果

105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经过院前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快速安全转入医院96例,占91.43%;转运途中病情加重7例,经维持生命体征与对症治疗,病情暂时稳定后快速转入医院,成功接受院内后续抢救、治疗与护理,占6.67%;拒绝转入医院2例,占1.90%;途中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1],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包括TIA、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等,除TIA外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多由脑动脉破裂引起,伴有血管痉挛,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梗死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本组资料也显示脑梗死居多,因此院前救护中稳定病情、快速安全转运非常重要,能够为脑梗死患者争取到早期溶栓治疗的机会。

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多伴有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因此在院前救护中,针对高血压应遵医嘱适度降压;对合并心脏病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应控制滴速不宜太快,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对合并糖尿病者,血糖值未确定前尽量不使用葡萄糖溶液,以免病情加重。

院前及时实施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快速、安全转运与加强途中监护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是院内后续抢救及治疗至关重要的一步,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及时实施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7.

[2] 彭芸.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6):2409-2410.

[3] 刘玲珍,周琼.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诊护理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9):113-114.

[4] 谢谊春.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0):4234-4235.

[5] 李明凤,叶磊.急诊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1.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4

【关键词】 老年;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 护理。

老年急性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很高,有报道认为可达50%~70%以上[1]。急性肺损伤(ALI)是指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功能障碍,有国内文献表明急性重症脑功能损伤早期常常并发ALI[2],老年急性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导致了脑和肺两个脏器同时受累,直接增强了救治难度。因此,对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系统的急性期护理显得十分重要。现将我院神经内科ICU病房对老年急性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护理干预对策和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4例老年急性重症卒中患者均系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ICU病房收治,其中,男91例,女43例;年龄60~88岁,平均(72±4.5)岁;共有脑出血102例,大面积脑梗死32例。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MRI证实,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3],且均无合并肺部疾病及脑干呼吸中枢病变。老年急性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按照国际上分为3期:肺功能受损期;肺功能衰竭早期;肺功能衰竭晚期。

1.2 护理干预措施 (1)早期预防:对ICU病房强化无菌操作与管理,严格消毒呼吸治疗设备,如呼吸机管路、雾化器、鼻导管、湿化瓶等。每天用消毒杀菌机消毒1h,必要时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房内交叉感染机会,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特别是在与人工气道患者接触及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平卧位,解开患者衣扣,头偏向一侧,抬高床头30°~45°,以防舌后坠,利于口腔分泌物引流。在呼吸支持过程中及时吸痰,遇到阻力时应后退吸痰管0.5cm后放开负压,尽量避免气管黏膜损伤,痰多时不宜一次就吸净[4], 吸痰时间每次不超过15s,应与吸氧交替进行,两次吸痰时间间隔应大于30min,对咳嗽无力的患者应给予雾化吸入,雾化时应注意预防交叉感染,切记要一人一用一消毒[5]; 重症卒中患者大多不能自行更换,护理时每24h给予更换、叩背1次,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敷盖口鼻,以湿润空气。(2)密切监测病情,重点监测呼吸功能,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方式以及呼吸时间的变化:当呼吸

2 结果

134例老年急性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42例,发生率为31.34%,且无1例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 讨论

老年急性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高的原因,跟脑卒中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及侵入性诊疗技术有关,导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机会大大增加[6],急性肺损伤是老年急性重症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7],所以对老年急性重症卒中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系统化护理干预临床意义重大。

本文结果显示,134例老年急性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42例,发生率为31.34%,大大低于前文报道认为的可达50%~70%以上,这可能跟近年来治疗、护理技术提高有关,但也表明了早期施加护理干预,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监测治疗原发性疾病等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老年急性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对提高老年急性卒中救治成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彭小琼,邓小玲.老年急性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 (13 ):41-43.

[2] 郭米嘉.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护理[J]. 现代护理, 2006,12(30):2880-2881.

[3] 王新丽.高血糖与急性脑血管病临床关系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7):82-83.

[4] 杨绍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炎因素的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83-84.

[5] 李琼秀.脑卒中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5,3(5):64-65.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5

结果: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结论:在急诊科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确诊时间、专科治疗时间,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5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2-01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78±8.63)岁;体重56~85kg,平均体重(64.75±10.23)kg;发病至就诊时间2~8h,平均就诊时间(4.38±1.42)h。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1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1.55±8.53)岁;体重55~86kg,平均体重(64.47±10.12)kg;发病至就诊时间1~8h,平均就诊时间(4.40±1.38)h。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发病至就诊时间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急诊科采用常规程序护理,接诊后挂号、分诊,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呼吸道、颅内高压症状、言语、肢体活动等,遵医嘱进行开放气道、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给药等急救操作。检查完成后联系收住科室,协助办理入院手续,实施院内转运 [2]。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应用快捷护理流程进行急救。接诊前接收到120提供患者的信息时立即准备平车、心电监护设备、急救药品、器械。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启动绿色通道,按规范的急救程序,在15min内迅速完成病情评估,配合医生实施急救措施 [3]。在医生诊疗的同时,护士迅速完成血液标本的取样和送检,20min内完成CT、MIR、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 [4]。同时电话联系专科医师现场会诊,根据检查结果迅速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供患者家属选择。有手术指征者30min内完成术前准备,同时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 [5]。

1.3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表1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后急救效果比较

注: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比较,*代表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递增,70%以上的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最佳的治疗时间窗内给予急救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6

在2005年2月召开的美国脑卒中协会年会上报告说,每年理论上适合使用溶栓治疗的病人占卒中病人总数的70%~80%,而实际上接受治疗的病人只有3%。

究竟什么原因阻碍了溶栓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笔者认为,第一个原因是病人就医的时间太晚,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机会。多数卒中病人因为不了解脑卒中发作早期的表现,对治疗的急迫感不够重视。与心脏病发作相比,尽管两者都是动脉堵塞造成组织缺血,心脏病发作常常伴有心绞痛,病人疼痛难忍就会到医院挂急诊;而脑卒中却很少合并头痛。并且,脑卒中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大脑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上,如半侧肢体麻木、身体失去平衡、半侧面部麻木、讲话吃力不清、视觉模糊等。这让许多人不知所措,只是希望过一会儿就“好”了,结果失去了有效治疗的宝贵时间。

第二个原因,应该归咎于急救中心的电话接线员。由于接线员对脑中风的早期症状不熟悉,错把急诊病人当成普通疾病处理,非但没有鼓励病人立即与专科医院联系,反而建议去咨询家庭医生。据调查,当问到脑卒中早期的症状表现时,居然有20%的急诊接线员连一个也说不出来。

第三个原因,就是急救人员把病人送到了非专科医院。按常规,救护车运作程序首先是应该把急诊病人送到距离最近的医院。然而,许多情况下,这些医院既非脑卒中专科医院,又没有完备的脑卒中治疗体系,根本无法对卒中病人做出及时、规范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