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救处理范例6篇

脑卒中急救处理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1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院前家庭急救;预后因素

据文献报道,临床上出血性脑卒中病人人数占脑卒中总人数的30%之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极很高,其中急性期的病死率高达40%,能存活下来的患者中大约有3/4的人有不同程度致残,这加重了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负荷。据国内、外临床专家研究表明,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情和预后的因素很多,对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因素能正确认识、提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意义重大。而院前家庭急救是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救中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6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家庭急救措施对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66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均为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门诊住院病人。其中女性患者共31例,男性患者共35例,年龄在38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岁。入选标准为是在病发后24小时内入院,经过CT拍片、MRI影像学检查确诊,并且是第一次发生脑卒中。确诊是原发性脑室出血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尿失禁、老年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病例排除在外。

1.2方法

先应用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急救和脑卒中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然后再进行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看家庭急救到底是不是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首要因素。

1.3结果

66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21例患者预后良好,34例患者预后不良,2例有不同程度致残,9例死亡;家庭急救方法得当共29例,家庭急救方法不当共37例。

2、讨论与分析

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仅次于呼吸道急症,心脏病和严重创伤的急性疾病,治疗包括入院前的家庭急救处理和入院后的治疗。病人入院前的急救处理中要等待救护车,在救护车没有到达前,家庭成员对病人进行的初步抢救措施虽然是应急性和短暂性的,但是在整个救治过程中这也是首个重要环节,若不采取正确而快速的初步急救方法,对病人预后必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大多数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是在家里面突然发病,因而对病人最早实施初步抢救的主要是病人的家属。但是由于多数病人的家属缺乏对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知识,在病人发病后往往不是采取错误的急救方法就是不知道及时打120求救,从而使病人最去最佳治疗时间。所以进一步研究分析院前急救特别是家庭急救,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组经单因素分析证明,家庭急救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多因素综合分析证明,初步的家庭抢救方法不正确是引起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比如运送不当,对病人进行拍打,摇晃等这些不正确的抢救方法,都有可能造成病人颅内血压升高,脑出血量增加,已破裂的脑血管裂口增大,从而使病人病情进一步迅速恶化,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

病人出血性脑卒中病发时,其家庭成员首要要有对脑卒中病发前一些症状的识别。如病人突然头痛难忍,有眩晕感,说话困难,软弱乏力,上、下肢或者面部突然感到麻木,或者兼有手足不灵,呕吐、恶心等症状时,应马上考虑到是脑卒中,迅速进行抢救[5]。正确的抢救方法是:首先家属不能慌,一定要头脑冷静,使病人取仰卧位,用枕头或其它物品把头部、肩部稍微垫高,并让病人头偏向一边;如果病人大脑意识清醒的话,对病人进行安慰,让其放松紧张情绪;同时马上打120急救电话求教,给医生讲清楚病人病发症状及家庭详细地址,最好不要挂断电话,按照电话里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处理;同时一定要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松开其衣服领口和裤腰带,并摘掉病人口内假牙,随时清除掉其口腔内的呕吐物和分泌物,用纱布轻轻包住病人的舌头以防被其牙齿咬破,然后尽量拉到口腔外面,再把冷毛巾或者冰袋敷在病人的头上,尽量使脑出血量减少和使颅内压降到最低,保护好脑细胞。这时候家属绝对不能惊慌失措,摇晃、拍打病人的身体、肩部及头部或等,呼唤病人或大声悲哭,更不要随意拖拉、搬动病人,或者是扛、抱或背着病人去医院,也不要自行给病人吃药、喂水。

3、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急救是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前初步抢救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抢救方法不当对病人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普及大众家庭急救知识,提高大众对出血性脑卒中急救技能,使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能够很好地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填,马涤辉,孙龙.脑卒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J]医学综述,2007,(05).

[2]吴容.院前急救在社区普及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03).

[3]许嗣漪.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CD62p的变化和抗血小板药物对其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13).

[4]谢荃.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01)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2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持续提高,对老年人造成严重的威胁。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因此,提高院前急救的有效性对患者预后的改善非常重要。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的急救中使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够建立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以提高抢救的效率。本院急诊科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所辖分站急诊科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2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5例,女性患者119例,最小年龄54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68.2±7.9)岁。所有患者均出现突然昏迷、半身不遂、舌强言塞、口眼歪斜。经入院后确诊,共有缺血性脑卒中139例,出血性脑卒中145例。所有患者均没有患有其他脑部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或严重贫血、急性期动、静脉溶栓。从发病到呼救时间在6至253分钟之间,平均时间为(35.72±16.58)分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从发病到呼救的时间以及脑卒中类型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院前急救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院前急救措施的基础上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1.2.1常规院前急救措施

“120” 接到患者求救电话后立即调度救护车出车,救护车到达现场后首先对现场进行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进行呼吸道护理和静脉通道的建立。处理后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1.2.2急救护理路径

从脑卒中患者打进急救电话到救护车出车之间的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出车之后,在还未到达现场时,护理人员先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况,例如发病时间、用药情况、肢体活动情况、神志情况和以往病史,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在电话中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性指导家属进行初步急救,如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冷敷、对患者的口腔内异物进行清除、保持患者静卧、不要搬动患者、将患者的头部垫高等。

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患者的瞳孔和神志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转运和抢救。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将评分为8分以上的患者立即转移到医院。将生命体征不稳定、陷入昏迷、评分小于8分的患者进行现场抢救,抢救手段包括以甘露醇对颅压性降低、对患者持续冰敷降温、开通气道、清除呼吸道内异物、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等。如果患者的血压出现升高还要进行,相应的降压措施。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转运患者途中,让患者采用平卧位,为了防止呕吐物堵塞气管,将患者头偏向一边。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瞳孔和意识。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在转运途中要与相关科室和急诊科进行联系,提前做好接收和急救准备。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开始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呼救与院前急救的间隔时间进行对比。开始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指患者打通120急救电话到患者接受治疗之间的时间间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开始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呼救与院前急救的间隔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3

急性期“卒中单元”的运作模式: 主要目标是挽救脑损害、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率、加强重症期的监护与护理,治疗时间3-7天、然后转入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主要运作流程包括:

1 急诊科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1.1 接诊脑卒中病人后,全面评估病人,采集病史;测量生命体征及一般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确定是否为卒中;根据Glasgow评分了解病人的意识状况,了解卒中发作时间。同时通知神经科医生;

1.2 立即送cT、MRI室检查;

1.3 开辟静脉通道,采取血标本;

1.4 生命体征监测;

1.5 严重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衰竭者:送入重症抢救室。

1.6 遵医嘱进行卒中急救常规治疗,配合医生积极的处理急性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缺血性卒中——进入卒中单元后的处理。

2 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2.1 病人入病房后全面评估卒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护理体格检查;

2.2 配合医生24小时内(大部分在6小时内)完成病人的各项相关检查和监护包括:头颅CT/MRI、生命体征监测、血生化指标监测,并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2.3 危重症病人如:溶栓病人、脑血管介入病人根据病情分别进行辅助呼吸支持、颅内压监护、心电监护、脑电监护、血压监测以及血气分析,做好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常规护理工作。

2.4 生命体征一旦平稳,便立即进入患者康复治疗,同时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在病人的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每一个病人,制定相应的全面的护理计划。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4

【摘要】 为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通过学科重构、科学管理、流程再造等途径,探索并形成了脑卒中一体化的诊疗模式,显著提高了诊疗效率,降低了致死致残率。但仍存在独立的学科分类设置还未建立、标准规范同质化进程亟待推进等问题。下一步将继续优化脑卒中一体化诊疗模式,实现脑卒中救治质量持续改进。

关键词 脑血管病;诊疗模式;学科融合

DOI:10. 13912/i.cnki. chqm. 2015. 22.4.03

邱佩琪 杨国士 项耀钧 张从昕 柯骏*

通信作者:柯骏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 200433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导致我国成人死亡最重要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虽然近年来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研究进展不断深入,但总体来说,发生脑卒中后的救治体系尚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紧紧抓住国家卫生计生委大力推进脑卒中基地建设的机遇,以“内生式改革”为建设理念,针对学科融合不彻底、流程建设不顺畅、治疗手段不全面等现实问题,探索构建脑卒中一体化诊疗模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1 探索过程

自上世纪50年代组建神经内、外科开始,脑血管病相关研究一直是该院重点研究方向。在探索和构建脑卒中一体化诊疗模式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同伴式”合作互助

2003年中心成立之初,我们沿用了传统的学科间会诊模式。由神经内科主导,神经外科提供会诊。虽然这种改变对原有学科布局影响较小,推行难度不大,但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责、权、利不明也是这一模式最大的缺陷和弊端,极大地影响了运行效率,统一的标准规范难以落实。

1.2第二阶段:“情侣式”携手共建

为了解决统一规范问题,2008年成立“临床神经医学中心”,开始联合查房、联合门诊、联合讨论。但是,虽然制定了统一规范,但由于行政归属在不同学科,且缺少相应的考核监督办法和制约手段,经常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况,因此规范流程的执行难以落到实处。

1.3第三阶段:“家庭式”全力以赴

基于前两个阶段中所暴露出的“有章难寻、责权不明”的问题,201 3年院党委下决心打破学科壁垒,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各抽调一个病区组成脑血管病中心,实现物理式合作到化学融合的转变。这一模式运行近两年来,统一、规范、高效、有序。

2构建过程

医院的内生式改革,依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在脑卒中基地的建设中,该院始终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疾病特点为牵引,以流程创新为手段,以实际疗效为目标。通过学科重构、科学管理、流程再造等途径,不断丰富建设内涵,实现由“聚”到“变”的转型。

2.1 实现化学融合

以疾病为牵引,彻底打破学科间的无形壁垒,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各抽调一个病区组成脑血管病中心,实现物理式协作到化学式融合的转变。成立了由院领导牵头的中心领导小组,并建立医疗、科研、教务、质管等相关科室组成的中心办公室,明确了机构的人员组成和职能职责,制订相关的流程、工作计划。中心设独立党支部,实行独立绩效考核,享有独立行政管理及人事管理权,在中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所有脑血管病防控工作,避免了学科间因”权、责、利”不明晰而导致的推诿或各自为政的现象。

2.2统一诊疗标准

针对新的模式,修订完善了多项医疗制度,形成了统一的临床管理规范;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的同时,对路径实行“分支优化”,涵盖所有卒中患者;将每周定期联合查房、交班制度转换为每日工作常态,既确保了治疗的连贯性,又拓展了不同专业医生的临床思维,大大提升了诊治效果。抽调相关学科专家及医院质量管理科人员组成督导专家小组,负责相关诊疗流程的制订及落实情况的督察,组织实施多学科参与的病例讨论和业务学习。

2.3优化诊治流程

开设脑卒中门急诊,优化完善急救绿色通道,定制统一清晰的标识;在相关科室门、急诊统一制作、发放脑卒中高危筛查卡,并在门、急诊相关位置设立脑卒中高危筛查宣传栏,专科护士负责患者的健康指导,使患者能够及时了解脑卒中筛查和救治的流程;设置4个卒中救治团队,制定“先用药后付费”的特殊政策;协调检验科,完成了脑卒中高危筛查、急性卒中、脑动脉狭窄评估等多项检验套餐,简化了卒中相关检验流程;首创多模式血管再通平台( MRP);开辟卒中患者专用影像学检查及DSA检查通道,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救治提供全面保障;实现了“诊断一影像一治疗一体化”的无缝隙快速救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

3初步效果

卒中中心建立以来,救治效率与疗效均得到显著提高。例如,DNT( Door - to - Needle)时间由原来的Ill分钟,缩短至44.8分钟,溶栓率提高了23.3 %,血管再通率达到90.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率达到100%;临床路径人径率达94. 18%,完成率95. 51%。

4 问题与打算

综上所述,构建一体化诊疗模式是脑卒中诊疗模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趋势。在前期脑卒中一体化诊疗的探索中,该院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有以下问题尚待解决:一是独立的学科分类设置还未建立。“以疾病为导向”的学科整合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而目前该院推行的脑血管病救治模式虽然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学科分类与诊疗科目的设置上与国家标准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推广、复制;二是标准规范同质化进程亟待推进。建设依托于高级卒中中心的区域卒中救治网络势在必行。但目前不同级别的医院在卒中救治能力、效率等方面表现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考核监督细则,使同级别医院在救治能力和救治水平上能够实现同质。

下一步,该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推动卒中基地的建设:一是把亮处做实,把实处做亮。继续巩固在学科融合、流程优化等方面的优势,从细微处着眼,将工作落到实处,消除潜在的隐患,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工作。与此同时,继续把临床规范、路径管理等日常工作做出亮点,;二是挖掘自身潜力,凸显部队特色。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域优势,继续保持“军民共建”的优良传统,积极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坚实可靠的合作关系,与社区及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长期、健康、稳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扩大辐射力度,建好筛查预防网络;三是锐意进取,勇攀高峰。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推动脑卒中一体化诊疗模式的逐步优化,实现脑卒中救治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茂盛,洪震,曾军,等.90年代上海社区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其危险因素动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3):198 - 201.

[2]刘运海,杨期东,朱文斌,等.中国三城市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试验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5):297.

[3] 乔曼丽,江滨,王文志,等.中国脑卒中的发病与趋势三大城市的研究结果[J]中国卒中杂志,2006,1(8):599 -602.

通信作者:

柯骏: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教部副主任

E - mail:15000851825@163. com

收稿日期:2015 - 02 -13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5

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本组研究对象,入选观察的时间段为2012年5月-2013年5月,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及抢救措施,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根据常规就诊程序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时间情况及致残率和死亡率情况。

结果:经研究比较,观察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及确诊至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结论: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下进行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的节约救治时间,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值得广泛重视。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治疗效果致残率死亡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27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21-01

脑卒中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每年中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高达150/10万,死亡率约为120/10万,并且,脑卒中幸存者中具有功能障碍的患者高达70%以上[1]。如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将本院在1年内(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列为入组对象进行综合评估,探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时间:2012年5月-2013年5月。

入组对象: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在47岁至84岁之间不等,年龄中位数为(63.24±10.14)岁;经GCS评分在3分至13分之间,平均分数为(7.19±1.07)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经CMIR诊断为急性脑卒中,均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

分组情况: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不同时间以及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经简单抽样方式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作简要比较,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就诊程序下的诊断和治疗,具体流程参照张松林,伍彩华[3]等人的研究报道。观察组患者接受快捷护理流程下的急救治疗,由急诊科室接诊前接收“120”提供的相关信息起至急诊救治结束止。在快捷流程治疗下缩短诊断和救治的时间。急诊快捷护理流程要求在接诊前充分做好准备,主要包括平车、抢救药品和监护器械等,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患者入院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按照标准流程在1小时内完成患者的病症平复、急救、诊断,并给出治疗方式。具体流程为:在15分钟内做好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呼吸道、肢体、言语等症状的评估和吸痰、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供氧[4]等急救处理,在医生进行检查诊断的同时,护士应迅速将标本送检,并充分准备好护送检查,保证携带相关的急救药性、监测仪器和各项记录。保证CT、MIR、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能够在20分钟内完成,并立即联系专科医生进行现场会诊会或网络会诊[5],依据检查和诊断结果给予最佳的治疗方案。对于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及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应在30分钟内做好备皮、插胃管、留尿管等手术准备,同时通知手术室、介入室做好治疗准备。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诊治时间。经临床研究比较,观察组患者由接诊至确诊时间,以及确诊至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2.2致残率和死亡率。记录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残疾和死亡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对患者和社会均造成严重负担,做好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6]。通常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治疗效果良好,发病后3至6小时内行溶栓治疗,效果最好,发病后5至7小时是清除血肿的最佳时机[7]。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均在发病5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在快捷护理流程下经1小时完成抢救,送往治疗,其由接诊至确诊时间及确诊至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对急诊救治时间造成应先的因素主要有信息传递不利和急诊流流程不快捷两方面,所以,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充分节约诊断和治疗的时间,保证患者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连贯、快捷的抢救。

参考文献

[1]黄金姣,梁金清,陶品月,吴姣华,黄翠青.优化门急诊绿色通道流程管理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1,18(07):109-110

[2]刘江华,张剑锋,雷卓青,郑晓文.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3(04):198-199

[3]张松林,伍彩华.早期康复并心理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15(14):106-107

[4]傅瑜,樊东升,张远锦,张新宇,刘小璇,张微微,张茁.急性脑卒中的就诊延迟因素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0(17):120-121

[5]韦月兰,罗春萍,尹秀丹,胡宗燕,陈文青.早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31(06):214-215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6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情分析;急救原则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24-01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突然起病的局灶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短暂或持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严重者可以出现意识障碍。主要包括脑卒中(stroke)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是一组持久的局灶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综合征,也称为脑血管意外。主要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卒中包括各种类型的脑梗死,如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则是一种短暂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综合征,以往这种"短暂性"被定义为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近年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1小时概念"受到广泛支持,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超过1小时者应归属于脑梗死。下面将神经性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汇报如下。

1急性脑血管病共同的临床特点

(1)患病前常有血管病变的病因或危险因素。

(2)急性起病。(3)临床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及体征。(4)可有意识障碍或抽搐。(5) 常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2急性脑血管病的急救原则

时间就是大脑,医务人员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诊断和急救。各医院应当制定脑卒中救治的计划和措施,包括有关科室医师、急诊和救护车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协作。有条件的医院应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

2.1病人的运送:

保持生命体征稳定,尽早送至医院。急性脑血管病一旦发生应尽快直接平稳送往急诊室或拨打急救电话由救护车运送。应送至有急救条件的医院及时诊治,最好送至有神经专科医师的综合性医院或脑血管病专科医院。

2.2现场及救护车上的处理和急救:

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采集有关病史并进行简要评估。关于发病时间的信息尤其重要,因关系到急诊治疗方法(如溶栓)的选择。立即对病人进行初步急救及相关处理:

(1)监测和维持生命体征,必要时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及心电监护。

(2)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假牙者应设法取出,必要时吸痰、清除口腔呕吐物或分泌物。

(3)昏迷病人应侧卧,转运途中注意车速平稳,保护病人头部免受振动。

(4)进行必要的对症处理,如高颅压、血压过高或过低、抽搐等的处理。

2.3病人入院后应尽快明确诊断:

病人入院后应尽快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尽快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间。

①采集病史: 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典型病人表现为突然发病、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症状,如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肢体运动障碍。

②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的体征,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③辅助检查: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病人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病人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完成血常规、生化和凝血功能等化验检查。

④定位诊断:根据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及体征推测病灶的部位,并分析责任血管。

⑤定性诊断: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确定病变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

⑥鉴别诊断: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3病因及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也是其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人群脑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人群,在高血压人群中血压控制情况与发病率也明显相关。其他病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和镰刀红细胞贫血等)、梗死后出血、淀粉样脑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Moyamoya病、脑动脉炎、抗凝或溶栓治疗、瘤卒中等。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脑出血危险性明显增加,口服华法林可使脑出血发病率增加8倍以上,如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增加到2.5~4.5,脑出血危险性可以增加7~1l倍。目前尚无证据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

4病理

脑动脉壁较薄弱,缺乏中层和外膜组织,而且无外弹力层。长期高血压使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及纤维素性坏死,血压骤升时血管壁易破裂出血。另外,血管壁在血流冲击下会导致微动脉瘤形成;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

脑出血后血液首先在局部聚集形成血肿,产生占位效应,使脑组织受压移位,导致局灶性脑功能障碍。严重的占位效应可导致脑疝形成,如大脑镰疝、颞叶钩回疝、中心疝及枕骨大孔疝等。脑疝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如果出血量较大,尤其当血肿靠近脑室或脑表面时血液可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导致继发性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实验研究发现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管涌现象",即血肿可以沿血管周围间隙(Vertue-Robin间隙)或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向周围渗漏,从而在血肿未发生破裂的情况下,导致继发性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出现远隔部位血肿。"管涌现象"的存在使血肿内毒性物质的作用范围明显扩大。由于血管周围间隙是脑组织内淋巴引流最重要的通道,血肿内的血液进入血管周围间隙并凝固后会阻塞血管周围间隙,造成局部脑组织内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脑组织的"淋巴滞留性脑水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