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范例6篇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范文1

关键词:创业意向 个体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分析

随着近几年高校对学生的扩招,大学生毕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国家相继颁布了有关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比如教育部在2010年5月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具潜力、创新力的群体之一,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充分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体现,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他们的社会生存压力。”但是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高,为此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创业意向及个体创业意向概念及测量方式

(一)创业意向及个体创业意向概念

创业者在具体的创业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意向,在具备创业意向之后从而引导创业者更好地进行创业活动。现阶段相关学者对个体创业意向内涵的界定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个体的创业意向和职业定向、职业志向以及创业需求等概念有关,一些学者认为对个体创业意向的界定需要使用操作化的定义方式。伯德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者具备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引导创业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创业;克鲁格则认为,创业意向一般是潜在创业者从事的创业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态度。由于大学生实际参与创业的行为较少,本文将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定义为一种对未来选择创业的愿望、意愿等。

(二)创业意向及个体创业意向的测量方式

现阶段国内关于个体创业意向的测量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变量测量法和多变量测量法。第一,单一变量测量法。一般是通过对个体是否想要自主创业的期望、是雇佣创业还是自主创业的偏好、是否打算自主创业的计划、对自己能否进行自主创业的行为与其等单个变量来对个体创业者的创业意向进行测量。第二,多变量测量法。和单个变量测量法相比,多变量测量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测量的偏差。

二、个体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一)个体对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第一,个体感知的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影响。一是个体父母、亲朋的对其行为期望值的影响;二是个体对多方期望值的遵从程度。第二,个体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体的创业能力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有关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个体创业者获得成功的整体能力体现,具体包括关系能力、识别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等。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政府支持、法律规定等。社会环境的支持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创业的进行。

三、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特征

本文具体从微观的个体因素和宏观的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借助大学创业理论,建构了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并将从湖南九所高校获得的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调查数据,在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原有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线性关系问题。具体的研究样本特征如表一体现。

(二)研究工具的选择

1.大学生个体创业意向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设计

本文采用的是多变量的测量方式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调查。根据表二可以分析发现这种创业意向测量工具的选择能够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量。

2.大学生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设计

大学生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测量工具选择的是LiKert式量表编制,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为六个等级。本文设置了关于个体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题目五个,经过主要因素分析之后发现累计能够解释的方差达到了63.5%、信度系数达到了0.85。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分析主要从创业的氛围和阻力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包括两个题目内容,累积能够解释的方差达到了49%信度系数为0.8。

四、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使用SPSS统计软件和AMO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的分析要素有因素、信度、结构方程模型等,具体的研究结果体现如下:

(一)关于大学生创业意向水平的结果分析

根据上文叙述,从创业兴趣、创业期望、创业准备三个方面题目的测试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了分析,根据结果可以发现愿意将创业作为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达到了48%,而不想将创业作为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只有6%。另外对于是否会尽力进行创业的回答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大学生中对是否做好了创业准备的回答中,有将近40%的学生对创业做好了准备,可见学生的创业意向总体上比较强烈。

(二)结构方程模型下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本文因此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分析模型进行检验分析,从而了解个体要素、社会环境要素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表二可以看出,在个体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另外,在社会环境因素中国,创业氛围对大学生的多方面创业意向都具有积极影响,而创业阻力则是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消极影响。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通过对湖南九所不同高校2014级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结合结构方程、调查数据等多种方式,对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体因素中的自我效能、创业态度、创业能力以及感知等对其创业意向具有积极的影响,创业阻力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消极影响。同时,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相互交叉、相互作用。通过这些分析对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重要影响意义,为此要求有关人员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创业态度,通过模拟实践的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自我效能,使他们充分激发个人的创业意向。

参考文献:

[1] 宋之帅,尚广海,王震. 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15(1):85-89.

[2] 刘鲸.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 新西部(理论版),2015(14):135+116.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范文2

1.1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尚未统一,论文根据简新华的研究,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尽量减少废物排放,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不断保护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社会,也就是人与环境和谐的社会,及人类保护改善优化环境、环境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2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简新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并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五个原则和参考以往学者对相关具体指标的选择,文中从影响区域环境影响总量、环境影响发展和环境保护潜力等3方面,构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文中的数据资料,来自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年鉴》、2011年《中国城市能源统计年鉴》等,部分数据是整理计算后得出的结果。

1.4评价方法文中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省级行政区域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在SPSS17.0软件环境下进行。其次,在因子分析的结果基础上,对各省市区域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采用HierarchicalCluster的聚类方法,运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method)计算类与类之间距离,选择欧式距离的平方(SquaredEuclideanDistance)进行聚类,最终得出聚类分析结果,并用Arc-GIS9.2软件呈现空间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因子分析通过对评价对象的3个二级指标下的23个三级指标进行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综合评价。

2.2聚类分析与空间分异在因子分析基础上,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并利用ArcGIS9.2软件显示量化分类结果的空间分异特征。聚类方法选择Ward法,距离测试采用欧氏距离平方法,利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将31个省市区域划分为3-8类如果划分太少的类别(如分为3类或4类),则无法考察类别之间的具体差异,如果选择较细的类别划分(如分为7类或8类),则某一类别中含有的省份过少,更多地表达了特殊性。为了体现类型之间的差异性,又保证不同类型包含省份的均匀性,本课题将31个省份分为5类,并用ArcGIS9.2软件分析得出空间差异

3讨论

(1)为了解决环境友好型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文中在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基础上,从环境影响总量、环境影响发展和环境保护潜力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由23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进行量化的指标构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通过采用2011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和各行业和能源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基础上,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与当前中国环境生态质量的现状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也说明了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完备性。

(2)尽管文中的研究为我们客观评价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一种思路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在选择环境影响总量、环境影响发展和环境潜力等具体指标时,大多是建立在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以往的研究文献基础上,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且所选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不仅仅是文中所提到的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还可以是诸如物元法、模糊评价法、神经网络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不同的分析方法势必会有不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需要后续学者做进一步探索。另外,从评价对象上看,文中选用的是省级空间分布尺度,这种尺度分类仍较为粗略,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比如县域等。

(3)从研究结果看,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五类;在空间分布上,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高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国界线附近的不发达地区,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京津唐冀和晋等省份和地区,这一研究结果与张墨宁的调查结果相一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主导产业结构和在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以往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关,并值得相关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

4结论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范文3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目概况

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重点经营范围、资产负债情况、股东构成及股权结构比例、以往投资类似项目的简要情况等内容。

2、项目概况。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产品及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投资规模、资金筹措方案等。

第二章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

1、拟建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拟建项目与相关产业政策的关系。

3、拟建项目与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关系。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土地利用

1、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主要包括项目用地选址、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情况、占用耕地概况、土地获取方式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主要分析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地规模是否合理、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对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应阐述项目选址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其他不利影响。分析拟建项目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会对防洪和通航等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

1、资源开发方案。对于资源开发类项目,阐述资源储量和品质勘探情况,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总体开发、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资源利用方案。主要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方案,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及与国内外相关资源利用效率的对比分析。

3、节能及节水措施评价。对项目建设方案的能耗及水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工程建设方案是否符合节能及节水政策的有关要求,在提高能源及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水耗等方面的对策。

第五章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

1、城市居民搬迁方案。涉及城市征地拆迁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征地拆迁影响的调查分析,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并以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进行评价。

2、农村移民安置方案。涉及农村征地及移民安置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项目征地影响的相关调查分析,提出移民生产开发、生活安置、征地补偿、收入恢复等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第六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1、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特殊环境条件及环境容量状况等。

2、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否符合环保法规要求,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要求,对环境影响治理方案的工程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对策建议。

4、特殊环境影响。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的影响及对策。

第七章经济影响分析

1、国民经济评价。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投资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项目,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区域财政收支、收入分配及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经济安全分析。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从产业技术安全、资源供应安全、资本控制安全、产业成长安全、市场环境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八章社会影响分析

1、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对项目所在地区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

2、分析预测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居民支持项目存在与发展的程度,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3、分析项目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风险分析,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4、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

第九章其它内容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它内容。

项目申请报告范文二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括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括。

包括姓名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二、项目概括。

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项目申请报告范文。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二、产业政策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行业准入分析。 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项目申请报告范文。 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 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圹、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节约措施。 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源准入标准的要求。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防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地址灾害影响分析。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五、特殊环境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行业影响分析。 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社会影响分析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农村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方法

1、问题的提出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由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发病率在我国农村人群中呈现逐年增加的局势。NCD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峻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NCD防治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和专家高度重视,例如国家制定了《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方案》,2007年卫生部联合其他部门公布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议书》等,但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依然面临一些问题:(1)慢性病的干预措施更多地停留在个体水平上,忽视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慢性病的干预措施主要是医学干预措施,忽略了政策、法律、经济等措施在慢性病干预中的作用... [1]。目前关于主要由生活方式引起的NCD的研究只停留在狭义的生活方式内涵与NCD关系的层次上, 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研究。

2、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思想为NCD预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早在几千年前,《内经》对人体疾病的的认识就不仅局限于人体本身,而是全面考察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和内部机能的综合效应。生存条件的生物、气候、环境、时间、物候、地域、饮食五味、社会等因素的变动,人的内在环境的情志、体质、阴阳、气血等的异常,两方面的综合变动才造成疾病的产生。中医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形成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认识的整体观和辩证观[2]。其理论和实践体现了对疾病认识的生态观。并形成了和现代医学模式相近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生态医学模式[3]。

“大生态医学”的倡导者陶功定教授提出的大生态医学模式强调优化生存环境(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家庭环境),提高生命质量和增进身心健康为重点,顺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战略考虑的第三次卫生革命,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丰厚的社会人文与医学相统一的辩证思想,特别是传统中医学以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整体论思想相一致。大生态医学模式在健康观念上强调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良性互动);在对疾病的认识上认为疾病是一种健康不良状态,本质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失谐;在思考的范围更广泛和深刻,强调人的身体与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依存关系。大生态医学模式的医学思想是优化生存环境,辅以防治(绝非否定防治,而是从更高意义上理解和突出防治),充分体现医的本质―医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最佳生存状态,一切医学手段必须以此为向导,为此服务等思想[4]。

3、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思想下NCD预防研究方法和内容

基于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关于疾病防治强调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和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思想,NCD预防研究应以NCD调研为主线,运用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探讨不同经济、生态地理区特定生活方式形成和群体和个体生命NCD发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家庭环境三大类系统因素各要素相互关联的规律,分析并得出不同生态地理和经济环境下利于农村人群NCD预防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家庭环境等系统各因素理想的定量值阈或定性指标或以及各因素的优化组合。

3.1研究方法

在资料检索、搜集和典型样点调查的基础上,以量化分析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以NCD发病率为因变量,以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与和家庭环境各因素为自变量,运用统计检验、单因数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量化回归分析和模糊聚类等方法进行分析。

3.2研究内容

(1)不同地理区域农村NCD总体发病状况差异分析。

(2)不同地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NCD相互关联分析。

(3)不同地理区域社会生态环境各因素与NCD相互关联分析。

(4)不同生态地理区域农村NCD个体的家庭环境因素和个体生活习惯的共性分析。

(5)不同地理区域内经济因素与NCD关联分析

(6)不同生态地理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下系统其它要素与NCD关系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孙晓东,吕筠,李立明.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及其预防策略的发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38-400.

[2]柴科夫.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范文5

 

一、环境科学素质的概念和内涵

 

我们认为,环境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并在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理性分析、科学判断所形成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的综合反映。

 

理论上,一个具备较高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应该是掌握了必须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崇尚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环境问题,均能够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掌握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可查询的科学证据与信息,进行综合的、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给出现实环境中的最优行为选择倾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理性的环境保护理念、态度和一定的环保行为能力,而且能够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选择,积极践行。

 

二、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分析

 

环境科学素质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不是简单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等概念,也不是仅仅在科学素质定义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环境保护领域的限定范围。

 

首先,环境科学素质确立了“科学性”在环境科学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在学习和掌握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时要具备科学精神和思想,并在科学精神和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实际面对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并通过这个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内化形成个人的、系统的、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以及与个人行为能力水平相平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付诸实践的行为预期。“科学性”将伴随整个环境科学素质的养成过程和实践过程,它既是环境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素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的保障。

 

其次,强调了“意识”是在科学分析、判断过程中内化、升华而形成。环境科学素质定义中的“意识”与简单的、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有着明显区别。简单的、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科学知识基础,他可以来源于社会舆论宣传的口号,来源于人类潜意识对美好资源环境的向往,来源于生产、生活中个人利益的驱使,或者是个人的生活习惯与风俗等等,例如人们对青山绿水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保护,对个人生活空间的爱护以及由此产生的废物管理和处置习惯,由于生存地区资源限制或经济原因导致的对资源的节约意识等等,这些“意识”的形成没有经过科学分析、判断和升华的过程。这种朴素的意识往往在面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或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时显现明显。因此,在将这种意识独立于理论基础和形成过程之外,作为评价个人和社会整体意识水平的测量尺度时,往往会给出一个全社会“环境意识较高”的假象,这种“较高的环境意识”在没有科学知识支撑的情况下,缺少了“意识”向“行为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说,这种朴素的初级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整体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而环境科学素质中的“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意识,是经过科学的洗礼后,内化而升华的环境保护意识。相比于朴素环境意识它具备了三种特点:一是环境科学素质中所指的环境保护意识脱胎于个人的学习、分析和实践过程,具有良好的科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具备了情况判断和指导行为的能力;二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动态的、广义的,不限定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具体环境问题,这种意识在不同的领域,面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时均可以重复显现并发挥作用,三是环境科学素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同时,将伴随着行为能力的生成,意识与行为能力相伴相生。这个特质极大的提升了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将“行为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核心落脚点。国外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核心落脚点是“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6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落脚点是“行为能力”,4’5环境素质的核心落脚点是“正确的环境行为”,7环境意识的落脚点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8上述观点都是基于“意识决定行为”的理论基础,认为“有意识+有行为能力=有行动”。这个观点在大多数社会行为领域都是成立的,但是在环境保护行为的实践中,“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简单组合距离有行动不仅不能划等号,而且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从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到行为的实践要受到成本因素和其他自然人为环境保护行为实践率的影响。因为个体在选择是否践行环境保护行为时,不仅仅要考虑各种成本因素(例如经济成本、个人舒适度等),很大程度还要考虑他人不采取环境保护行为对自身采取环境保护行为产生的损失和抵消作用,进而可能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从而导致全社会都不践行环境保护行为的困境,这种结果使得仅仅关注于“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环境科学素质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公众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也具备节约用水的行为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公众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共厕所、宾馆)或家庭生活中(如过度洗澡、洗衣等)不选择节约用水的行为。又如近年在我国形成的垃圾焚烧、PX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公众的不支持行为,这种“有意识+有行为能力”的组合,社会调查的结果分值很高,但是这种“虚高”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对于环境的改善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因此,本文将“行为能力和行为践行水平”纳入到环境科学素质的概念中来,而不是将践行水平作为环境科学素质的外在表象来研究。这种环境行为的实践,是在科学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支撑下,克服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阻碍而发生的纯粹的环境保护行为。

 

三、环境科学素质的三维理论模型

 

环境科学素质包含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环保意识和态度、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三个维度。

 

(一)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方法,是指对环境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过程和分析方法的基本了解。知识层面要求理解与环境保护柏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了解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通用技术名词和术语;方法层面要求能够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常用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理解环境科学证据与结论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分析方法。

 

(二)环保意识和态度,是指对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环境行为转化的原动力。本研究所指的意识和态度,是具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意识和态度,而非简单的原始朴素意识和态度,要求公众具备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科学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客观理性看待环境问题,理解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并能够清醒认识到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行为能力和践行水平,是指基于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了解,能够对环境事务做出客观判断、理性处理以及正确践行的能力。行为能力包括学习查阅能力、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个人行为的约束能力、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以及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抗拒能力;践行水平包括个人环保行为的实践与持久性、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环保行为的实践和持久性,强调自觉去践行。

 

四、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分析

 

研究者们对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从“有、无”来判定。类似于文盲和脱盲,一个人或者具备科学素质或者不具备科学素质,这两种状态之间可以有一个明显的划分界限。另外一种观点是通过科学素质的高低来衡量和划分层次,认为科学素质不是简单的“有或无”的关系,而是“高或低”的关系,可以根据高低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结构。

 

本研究认为,仅仅通过简单的“有或无”来衡量环境科学素质,或者通过“高或低”的标尺来描述环境科学素质,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水平。因为环境科学素质是一个综合素质,是个人多方面素质、意识态度以及行为的综合反映,我们认为,环境科学素质用“处于不同的状态”来定义更加合适。按照三维结构模型,公众的环境科学素质水平,可分为如下状态,。如表所示,三维结构维度的排列组合共计得到了8种结果,其中三维结构内容均为“无”的情况,可以视为完全没有环境科学素质的状态,是一种“启蒙状态”,从目前社会环境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人群数量非常少,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第二种到第八种组合的结果,都可视为为“有环境科学素质”,根据每个维度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种结果。其中第五种和第七种结果是一种理论模型下产生的结果,现实情况中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我们很难理解和解释为什么会有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都合格的人,没有一点环境保护的意识态度和行为能力,也不能解释掌握一定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具备行为能力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的人,会没有正确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因此这两种组合结果也没有研究和分析的必要。第三种和第四种组合结果,我们可以命名为“本能的环保行为”和“朴素的环保行为”,这两种行为都缺少科学性指引,因此可将这两类人群合并为“朴素的环保行为状态”来研究。下面,将详细对四个典型状态人群进行分析:

 

(―)朴素的环保意识状态

 

就个体而言,目前大多数的公众都处于这个状态。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从媒体、社会宣传得到的零散(甚至缺乏科学依据的极端环保理念)信息,形成目的性简单(以对自身有益为主)的环保意识和态度。这类人群很容易在各类调查、访谈中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与关心,对环保事业发展的支持与理解,但是在具体怎么参与、如何参与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尤其是面临自身利益的时候,则出现困惑甚至非常矛盾的选择。例如生活垃圾的处理,公众都会表现出支持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无害处理,但是当要在自家附近建立焚烧厂或填埋场时,则表现出极度的反对和不理解。社会上称之为“邻避运动”,其实这是朴素环境保护意识,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保护问题后,非理性意识被迅速放大和极端化的表现。这种意识水平,参杂上其他社会因素,例如政府公信力、社会阴谋论、以及缺少科学依据的舆论引导时,会迅速的演变为行为人自以为“科学、合理、正确”的社会行为。比如垃圾焚烧厂的建立,只要有极少数人随便抛出一个“焚烧有害”的所谓科学结论,就迅速的将公众的朴素环保意识唤醒、扩大,演变为缺少理性的公共社会事件。这说明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朴素环境意识,某种程度上是在增加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在缺少科学知识支撑的环保意识面前,公众通常无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科学判断,很容易被误导并相信错误的信息(心里学上都是倾向于向更坏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这时的科学证据、论断和专家的科学解读,均会被强大的公众集体意识绑架,进而被孱弱的社会公信力等社会因素削弱的毫无说服力了。因此,这类人群是最需要加快开展素质提升,提高其知识水平,以期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

 

(二)朴素的环保行为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道德约束、社会规范等原因形成了浅层次的环境保护行为。以个人行为为主,是一种无意识、无科学基础、未经过深度思考和选择而发生的行为(从众的行为)。主要包括两类明显特征的人群,一类是生产者,以个体生产者为主,他们出于利益需求,例如高附加值、高利益的环境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促使他们选择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另外一个人群是以追求时尚为主的消费群体,他们在概念炒作的指引下,以追求时尚、高端生活为主要导向,选择有机食品,选择有环保理念的时尚产品。这个群体的行为虽然不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其现实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环境有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社会环境行为的养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行为践行氛围。尤其是一些环境意见领袖的环境行为的选择,他们在毫无科学理念支持的前提下,通过个人的号召,带领某个村或者社区的一部分人,按照意见领袖的思想,直接开展了环保行为的践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行为虽然不能对全社会形成真正的影响,但是他对促进社会的环境行为的养成,科学的环境意识的形成,是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的。

 

(三)科学的环境意识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内化而形成对环境保护的正确认识。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和态度的群体,以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这类群体人员数量不够庞大,基于个人素质的综合修养,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或者具备较高的科学知识储备,潜意识中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善的环境保护理念。这类人群可能出于各种个人的、社会的因素干扰,使他们仅仅停留在高意识(或者高意识的形成状态),他们喜欢坐而论道,却很少起而行之。或者刚刚打算起而行之,又觉得自身力童过于渺小,又继续坐而论道。这类人群是缺少一个“起而行之”的社会氛围。只要时机成熟,可以迅速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中坚力置。这类人群,如果遇到第一类人群,会很愿意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却不会引领大家一起践行。他们遇到第二类人群,会在意识的感召下,迅速的加入到第二类人群的行列中,并帮助第二类人群提升行为的科学性,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进行具体实践。

 

(四)科学的环保行为状态

 

这个状态的公众是真正具备环境科学素质的人群。基于科学知识、方法的学习和了解,经由个人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形成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能够给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并能够排除感情、习惯、经济等因素干扰,赋予实践。这种状态是个人环境科学素质的最高状态。

 

结语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范文6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中得到了深入宣传,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各界人士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除去工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农业水利工程项目也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周边环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协调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从意识里达成环境保护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对环境影响进行准确科学的衡量评定,成为当今人们所重点研究的课题。

1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项目建设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同步的、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对这种影响进行清晰的界定。以水库蓄水引起的地质灾害为例,其严重破坏了水库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变化,其影响涵盖了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所以在对农业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定时,应主要从对周边生态的影响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

2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与实施内容

对农业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所用到的方法可根据时间段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三种。本文重点就评价方法的实施内容进行具体探讨,其内容可大致分为四点:一是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二是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三是环境影响的预测;四是综合分析评价。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其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后续结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工作的范围是所有与水利工程有关的自然、经济以及社会因素,其内容可分为自然和经济社会两个方面。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根据环境状况预先调查得到的材料和信息,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特征,就整个水利工程所涉及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并根据各因素对环境的不同影响程度对其进行有主次的分析,以此形成综合科学的评价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清单法:对水利工程可能影响到的周边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例举,并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这种方法又可分为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三种方法,目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矩阵法:将水利工程所能影响到的环境因素放在纵列,将与之对应的环境效应放在横列,以此形成规则的矩阵。在这个矩阵中,水利工程对周边环境的正负影响程度可通过不同的等级形象标示出来。此外,还可通过引入加权的方法标示出各因素对整体环境的影响总和。

网络法:这是流程图的一种结构形式,即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人类活动与造成的环境影响通过方框和箭头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客观地反应出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因果关联。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就是在水利工程完工后对可能出现的生态变化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科学合理的预测,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

定量分析多用于一些能用量度进行衡量的环境因素,需借用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进行预估。比如预测水库竣工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常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估;预测水库对河道疏通情况的影响,常兼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共同进行预估。

定性分析多用于一些难以用量度进行衡量的环境因素,需通过机理分析或类比分析的方法预估。比如预测水库竣工后对疾病传播情况的影响,要通过类比分析进行预估;预测水库竣工后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影响,则需要通过机理分析进行预估。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通过环境影响预测得到的结果,结合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就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所涉及的所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科学的总结和分析,通过整体评价工程的环境影响,找出解决不良环境影响的方法,以此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契合。因此,对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是保证水利工程与各环境因子达成积极相关性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