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工程培养方案范例6篇

光学工程培养方案

光学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

(1.徐州工程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提出基于光伏产业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的专业建设的几点新思考,以学生充分就业为根本的教学任务,探讨徐州工程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如何开展专业建设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关键词 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我校当年为了和省内高校进行错位竞争,选择将光伏方向作为应用物理学的突破口,从专业开设至今,为省内外各大光伏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期间,光伏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业受外部影响严重,无论是电池组件,还是多晶硅的产量增长率均下降严重,近九成光伏企业停产或处于停产边缘。2013年以来,在国内多项利好政策带动下,光伏产业逐渐恢复,设备及其元器件制造业景气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合理的专业建设来应对产业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相关高校光伏方向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光伏产业辉煌时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采取粗放性的教学,这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提出在新的形势下,修改光伏方向的专业建设,对于提高该方向的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也对于日后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及自身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 既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对于该专业方向曾经制定了2009和2012版的培养方案,对比两个方案,我们发现其中变化不大。从光伏产业发展情况看2009版培养方案是符合当时光伏产业发展特点的,当时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且当时国内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因此2009版的培养方案处于摸索阶段,实际是基于传统物理+部分光伏知识的结果。而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实际是在2011年,对于2012年出现的巨大变化始料未及。按照此两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对于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光伏产业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传统物理知识过多,造成该方向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学生毕业后对要从事的行业了解甚少,这一点在我们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中已经有所反应。为了改善该方向教学现状,我们在课堂上作出了种种努力,例如降低教学难度等,加大光伏知识的讲解,但是受制于专业建设的设计,教学依然没有得到太大改变。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找准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2009版和2012版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标准等基本的方案内容上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专业建设的设计需要做调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光伏方向,我们试图在光伏产业特点、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本校实际情况下,研究专业建设的设置,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将来的就业。

专业建设,即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的。专业建设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建设。光伏方向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

2012版的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选修课程、集中实践与第二课堂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35.59%,22.03%,13.84%,14.41%,11.86%和2.26%,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具体光伏方向的选修课程只占到了总学分的14.41%,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是不利的。而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其比例高达71.46%,两者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对于相关光伏产业的知识传授是偏少的。

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作为一个面向产业发展,为产业提供人才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应该紧密联系光伏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例如国家允许私人发电并网,其中私人发电很大一部分就是家庭光伏发电,这就要涉及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课程,而在我校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并没有相关的课程。

因此,对于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要体现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增加基本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 专业建议的几点思考

2.1 一条主线

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特点和徐州作为新能源发展较好地区的优势,我们提出“科教结合”、“校企结合”(协鑫集团、海润光伏、艾德太阳能等)一条主线,坚持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通过构建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三大硬件平台,构筑课程体系框架,校企联合编写特色教材、开设学科思维意识讲座以及在学分基础上探索创新学分等手段,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目的性的有序长效开展。

2.2 平台建设

融合我院拥有的太阳能驱动LED照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市光电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市新型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强力打造功能集约、开放充分、高效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力争实现教学、实习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的三大教学平台,且三大平台相辅相成。

2.3 课程设置

除保障通识通修的基本科目,例如思政课、外语课、高数课之外,将剩余学分分成学科基础、学科基础选修、专业发展选修、就业发展选修等课程类型,现实目的多样性的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架。

2.4 实践模拟

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将今后学生面临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项目化的教学是当前新形势下探索专业建设改革新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选取典型的企业任务作为载体,以学生出发点,同时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工程的顺序和学生已有的通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的目的。

例如江苏省提出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以此实际需求,把能够独立完成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的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实际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类:

(1)项目申请

作为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光伏企业很大一部分市场直接来源于政府,因此与政府打交道必不可少,类似申请书,项目书的书写必不可少,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我校已经决定在2015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这对该部分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应该鼓励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应用文写作》等相关的公选课程,加强该方面的锻炼。

(2)项目执行

项目申请到后,就涉及到项目的执行。这当中包含了光伏组件的选择、控制器、逆变器、防雷接地系统、流量监控等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我们目前已经开设《光伏材料》、《硅片晶控技术与加工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光电子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光纤技术及应用》、《电子材料与器件测试技术》等课程,但是应该清楚看到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还应该选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工艺及检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等课程充实学生的知识水平。

(3)项目运营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光伏电站的发展,都存在重建设和轻管理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运营管理,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组件不注意清洁维护,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反之,加强运营管理,则可以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减少业主经济损失;获得更高的发电量,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运营维护管理可以有效的减缓组件的衰减及系统效率的降低速度。所以这些运营管理对今后的电站投保以及电站交易有重要意义。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虽然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我院2014年12月8日与协鑫新能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去其运营的电站协作运营管理。但是应该在培养方案适当加一些类似的课程,以及请协鑫公司等相关公司帮忙共同编写相关的教材,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 拓展实验室功能

围绕学生充分就业这样一个中心问题,构建以模拟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除保障基本实验外,应该鼓励学生实现自主管理,注重过程的运行模式,坚持项目制度,注重过程管理。以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创业竞赛、点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为纲,鼓励学生积极参赛,自组团队,自定题目;同时通过专家会诊把脉等措施,赋予实验室学生实习的消化功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行业的热爱

光伏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产业波动较大,对于将来要从事该行业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恰巧处于谷低时期的毕业生,对于该行业的从事热情较为低。我院当前专业的生源超60%来自富裕的苏南地区,该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要求较高,就业地区也有明显的倾向。据我们对合作企业的调查,该公司在西部地区长期从事营运、管理的职工中,来自于发达地区的比例相当小。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应该要对此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于学生就业观、区域观要加以引导。

通过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达到了育人的目的。而本文所考虑的几个问题,部分已经在专业实践中有所体现,同时有助于我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能够真正实现学校和实习单位各方围绕“学生就业”这个中心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大课堂和三大平台的互动,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打造,我们坚信,在新一轮普通本科转型应用型本科大潮中,我院应用物理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聂思痕.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5,2:58-61.

[2]徐燕,刘永生.实践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61-162.

光学工程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光电电路;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刘玉申(1979-),男,山东临清人,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况亚伟(1982-),男,安徽淮北人,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熟 215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2470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62-02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学会学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对人的要求。因此,大学课堂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从学会转向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1]

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光学、电子学、信息技术等知识结构,在光电信息及相关领域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是一个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应更甚于其他工科专业。[2,3]

基于常熟理工学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光电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大四上学期期末独立开设为期2周的光电电路课程设计,以电子学科和光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为背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训练。本文以此课程设计为例,探索如何在选题、分组、仿真、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推动课程设计转变为课程实践,从而达到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课程设计的目标

光电电路课程设计是在本专业学生结束整个本科阶段理论课程学习之后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特点而专门设置的一门实践类课程。因为开设对象为即将结束集中授课学习方式而进入工程实践的毕业班学生,该课程设计需要以学生为本,以相应的理论课程与之匹配,充分协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理解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与专业特点,进而有能力对自身继续深造或就业的方向完成定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充当其中的主角,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经验及教研组内部交流,光电电路课程设计特设置以下六个教学模块:选题设计、均衡分组、仿真模拟、方案质疑、功能实现、多维评价。该教学工程主要突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在教师深入调研、精心设计题库、实施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同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考核方式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教学过程流程如图1所示。

二、课程设计的实践

1.选题设计阶段

依照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师将选题集中在六大模块:光电计数电路、红外补偿电路、声光补偿电路、力敏传感电路、温敏传感电路、LED屏驱动电路,充分体现与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光电子学、传感器原理、光电检测、显示技术等专业理论课程的融合与衔接,引导学生将光电信息产生、处理、放大、检测、显示等基础理论及相关光电器件的基本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在选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完成选题任务书,同时,为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选题的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

2.均衡分组阶段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合作能力,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分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1)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读选题任务书,在分析题目的基础上完成对题目基本原理、基本器件的复习与巩固,明确特定选题的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明确每组人数及成员任务,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点。

(2)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结合自身兴趣选择设计题目,并按照任务书完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任务分配,递交书面稿;教师在优先考虑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团队合作,在资料调研、软件调试、硬件焊接、报告撰写、综合答辩等几个环节各有侧重,最大程度发挥个人特点,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兼顾工程协作能力。

3.仿真模拟阶段

利用仿真模拟软件为设计方案进行前期调试和验证是课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阶段选用的Multisim仿真软件是Electronics Workbench的升级版本,具有友好直观的用户界面,丰富的电子元器件库以及种类齐备的虚拟仪器设备,可以完成对模拟、数字或混合电路的仿真与分析,切合实际情况。[4]在对设计方案调试过程中,不断修改电路和器件参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充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效率。学生同时可以通过个性化元器件库的设置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自主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方案质疑阶段

经过Multisim模拟仿真阶段,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案已经初步形成,在硬件焊接前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初定方案进行质疑论证。主要围绕单元电路设计、电路参数计算、元器件选择等几个方面展开。针对选题,整个电路由多个单元组成,学生应明确各个单元电路的基本功能,详细拟定出单元的性能指标及与后续电路单元之间的联系;在预定单元电路的基础上,按电路组成形式对参数进行计算,例如放电电路中电阻值、电容值、光敏二极管饱和电流和最大反向电压,振荡电路中电容、电阻和振荡频率的计算;阻抗元器件、光电半导体元器件、集成电路芯片等器件种类繁多,具体的性能要求也不一样,在放大电路中可选三级管或场效应管,选择晶体三极管的同时,还需注意PNP型还是NPN型,是锗管还是硅管,高频还是低频,结合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本阶段师生共同对设计方案质疑和研讨,针对选题目标、要求制定出符合需要的最优解决方案,力争做到合理可靠。

5.功能实现阶段

经过前期各阶段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对于选题的基本方案、基本性能已经比较熟悉,可以进行硬件电路的焊接和调试。通常进入大四阶段的学生经过低年级阶段的实习,硬件焊接的功底基本比较扎实。本阶段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对硬件电路的调试过程。由于整个光电电路单元模块较多,且学生对光敏、温敏、压敏及显示阵列等器件的性能尚停留在理论认知阶段,调试过程对照软件模拟电路图找不出问题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调试步骤,由静态到动态,由整个电路化简为单元模块,逐步排查,做到耐心,细心。本阶段是整个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参与最为直接,成就感最强的时期,教师应把握指导的程度,既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感受到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6.多维评价阶段

与传统的按照课程设计结果采取单一评价模式不同,本阶段借鉴过程评价的概念,对学生在该课程设计中的表现进行多维评价。过程评价也称形成评价,是1967年由美国的评价专家斯克里芬在其《评价方法论》中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的,[5]着重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该得到肯定的评价,极大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阶段在注重选题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专业基础、选题的难易程度、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评价学生对已有方案进行质疑与论证的能力,与组内成员、教师的协作与沟通能力,最终结合组内互评、个人自评、教师评价完成对每位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体现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在完成课内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即将完成本科阶段课程学习的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巩固、促进,激发学生对本行业继续深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光电电路课程设计作为光电信息专业学生经过光电子学、传感器原理、光电检测、显示技术等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而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本课程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为主,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光电电路设计及制作的过程,掌握利用模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的方法,掌握基本元器件及传感器的使用。通过教师在选题设计、方案质疑、多维评价等阶段的精心设计,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依赖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程设计的实施阶段,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齐园,张铁山,程正中.基于课程设计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4):191-192.

[2]余向东,沈为民,徐苏楠.光电电路综合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15(1):42-44.

[3]陆蓉,杨炜,梁猛.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9):56-57.

光学工程培养方案范文3

本文主要根据电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制订与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发展相匹配的培养方案,建立新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提出实训室建设方案。

一、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电力高职教育主要为电力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培养方案应有针对性、直接性、实用性和与时俱进性。因此,要依据电力行业目前发展的趋势以及高职教育的规律办事。

1.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弱势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无论是电力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培养都滞后于电力事业的发展,这种弱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材陈旧不能融入行业新技术;第二,学科体系痕迹太重,内容过于空泛;第三,技能项目不能结合现场。而电力企业对电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发生质的改变,这就要求电力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经济、技术人才结构和需求的发展来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的同时,务必从电力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既不能照搬本科“强调理论完整性,淡化技能”的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抄专科“翻版型”,应与时俱进地按照电力行业的发展规律对电力高职教育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优化改革。

2.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思路的确立

电力高职院校在主干专业设置上主要分为:电力专业和热动专业。智能电网发展与能源变革、城市发展及现代生活等方面密不可分,智能电网已融合了信息、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使效率进一步提高,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基础。电力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已成为一门交叉学科,传统的培养方案显然已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电力高职院校,在电力人才培养方面应放手大胆尝试,将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新技术合理地、有机地加入新的培养方案。以现有的条件,采用“以实训为促进,深化教学;以企业为依托,升华教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高素质新型电力人才,即向学生灌输电力安全知识,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操守。通过打造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的新型课程体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学生专业宽度,解决发电企业、供电局、企业动力部门、电力建设单位对一线员工日益增长的专业要求与落后的培养方案之间的矛盾。

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培养方案的确立是基于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以及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需求;第二,整合优化课程,改革不适用的课程,融入学科前沿的新内容,形成专业体系;第三,建立结合现场的实训基地,使技能实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可开发性,真正体现了实践教学环境与现场接轨,与时代接轨。

3.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根据电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要求,电力高职院校体现时代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可概括为:一个原则,两个更新,三个协调,四个引入。

一个原则: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与时俱进,以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合理增加学科前沿课程和技能训练方面的实训,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和完善性,从实践课程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两个更新:一是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二是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结合学科的发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例如,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核能及新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技术”等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课程;结合目前电力行业生产现场的实际,对电力系统实践环节的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内容进行更新,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个协调:一协调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比例;二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三协调校内理论教师和技能教师的比例。

四引入:一引入第二课堂,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引入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引入电力企业的专家定期做学科前沿讲座,增进学生对目前电力行业发展的初步认识;四引入职业技能认证。

围绕着上述四个特点,建立确保满足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在理论和技能上日益增长的要求的培养方案,同时要兼顾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与可持续学习能力,形成“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专业特长=就业能力+发展能力”的新型电力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定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与培训机构进行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1]

1.传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电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电力高职教育培 养的学生是否能服务于电力企业,是否适应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过对电力企业和新能源发电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的深入调研,我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劣势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论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掌握不精、针对性不强;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电网发展脱节;技能培养缺乏先进性,不能与现场结合。原有的课程体系技能项目过于陈旧而且技能实训时间较长,技能项目不能实现与电力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对现场和工作环境非常陌生,还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或再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可见,为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就必须打破旧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新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2]

2.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原则以及特点

对课程设置的一个原则:课程设置应给予学生精炼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以适用于目前电力企业岗位发展。例如:智能电网中的数字化变电站、配网自动化、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新能源发电(风能发电、核能发电等)、智能电表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3]课程设置体系既要为学生以后在电力行业的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又要为倾向于有能力跨学科的学生提供进修的学习机会和具备跨学科进修的条件。[4]

新型人才课程设置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新型人才理论课程体系应具有下述特点:理论教学体系要求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应把生产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教学当中;知识结构具有面宽、内涵丰富、多学科交叉、对外延伸性强等特点;体系设置必须保证新型人才具备其岗位再培养的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包含技能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技能鉴定、毕业设计等。以我校为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缩短学生不必要的技能课时,摒弃陈旧过时的项目。通过调研,确定了本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并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情况进行岗位分析,引入新的实训项目。例如: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等,从而加强技能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实训基地的建设

1.实训基地的建设的重要性及原则

实训基地是针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并结合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智能电网发展中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工作环境,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模拟环境。而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技术、资源、教学手段、实训教学展示的先进性决定了在校学生技能能否满足电力企业的岗位要求。

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以为电力企业培养高技能一线员工做为主线,以行业技术革新为发展方向,建设集教学、实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电力企业培养新型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

2.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我校自2008年开始筹划实训基地建设以来,主要围绕“高技术含量、结合现场、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电力企业需求”的思路,目前实训基地建设成果如下:

(1)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供电装置、光伏供电系统、风力供电装置、风力供电系统、逆变与负载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进行综合实训,可以进行光伏供电装置实验、光伏发电系统实验、风力供电装置实验、风力发电系统实验、逆变与负载系统实验、力控组态软件实验、PLC开发实验、变频技术开发试验、追日系统开发实验、DSP技术开发实验等。

目前,可完成的实训项目有: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规划;根据功率要求,光伏电池组件的选择、安装和连接;根据功率要求,风力发电机的选择、安装和连接;基于MCU的光伏电池组件最大功率跟踪程序设计;基于MCU的风力发电机最大功率跟踪的程序设计;蓄电池容量匹配计算与选型;蓄电池充放电参数设置、保护参数设置;逆变器参数设置;监控系统组态及操作;光伏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力供电系统的调试;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调试;电能质量的监测、调试和分析。同时,风光互补发电实训系统可以作为我校技能竞赛的设备,并为参加省赛和国赛提供实训平台。

(2)继电保护实训室。本继电保护实训系统按电压等级分 500kV、220kV和110kV 变电站三部分,本期建成 220kV和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实训系统,500kV仅上自动化部分,保护部分不上,预留二期扩建 500kV 保护及智能变电站实训系统的位置。

变电站里的一次设备断路器、刀闸、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均采用模拟断路器、小开关、小互感器来代替真实设备,监控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与实际变电站相同,为了模拟正常的各路电流、电压及故障时的各路电流、电压量,考虑采用仿真模拟测试系统,模拟系统正常及故障方式下多路同步的电流、电压量。仿真测试系统、监控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模拟电流互感器、模拟电压互感器 、模拟断路器组成了一个软、硬结合的、具有完整的二次回路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实训系统,本系统主要完成的培训项目有继电保护实训、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实训、直流系统实训、智能变电站调试实训。

(3)反窃电、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室。本实训室完成的实训项目:单相直通电能表的窃电演示;单相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四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直通接线方式的窃电演示;三相三线带互感器的电能表的窃电演示;两户联合窃电演示;改变单、三相电能表内部结构和参数的窃电演示;在电流回路叠加反相工作电流、升高表尾零线电压窃电演示;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故障设置及排查;供电系统的保护形式;无功功率补偿电路故障设置与排除;动力回路正反转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动力回路星型启动三角型运行电路的故障查找与排除;供电系统中的漏电故障设置与查找;供电系统三相不平衡的测试与调整功能培训;三级剩余电流 动作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电流整定实训;总保护装置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报警演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分级试送投运与退出操作实训。

通过上述“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的建设丰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该实训基地立足学科前沿、立足于岗位、立足于实用性的优势。

四、结束语

本文就新能源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革新给电力高职院校新型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变化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电力企业岗位群的深入调研,打破旧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把电力行业的前沿技术、新技能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科技为电力行业带来的技术革新是永无止境的,对电力教育者意味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以及保持实训设备的更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艳萍,李晓波.浅析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2).

[2]汪祥兵,余建华,张家安.职业导向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

光学工程培养方案范文4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社会发展而日新月异,劳动者的素质及能力也必将随之提高。教高[2006]16文件进一步明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是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岗位的专门人才,更应是职业能力和素质都高的专门人才。因此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而LightTools专业光学软件的教学既是光电信息专业的教学特色,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LightTools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光学精度的交互式三维实体建模软件体系,提供最现代化的手段直接描述光学系统中的光源、透镜、反射镜、分束器、衍射光学元件、棱镜、扫描转鼓、机械结构以及光路设置。由于LightTools把光学和机械元件集合在统一的体系下处理,并配有“放置”光源、发射光线的非顺序面光线追迹的强大功能,使它在系统初步设计、复杂系统设计规划、光机一体设计、杂光分析、照明系统设计分析、单位各部门间学术交流和数据交换、课题论证或产品推广等各环节中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已是人们进行产品光学性能分析的必备工具之一。

    2.使用LightTools专业软件进行案例教学方法的尝试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与训练,涉及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诸方面因素。然而,在软件教学中,通常是以介绍软件各种命令和操作步骤为主要课堂内容,一方面,易使学生因为枯燥的命令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容易最后使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但无法应用于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也有不足。因此,在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光电信息类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度,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LightTools软件教学中,其教学计划分主要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非成像光学理论知识的介绍,要求学生掌握非成像光学系统的设计思路、注意事项,评价标准等,以使学生在后续使用LightTools软件进行光学设计时能够在宏观上把握设计要领。这部分主要占总学时的5%。第二部分是案例设计,占总学时的95%。主要从最基本的案例(如导光管、手电筒设计)开始,逐渐过渡到较复杂光学系统的设计(如液晶显示器背光源系统、车灯系统、投影仪系统设计等)。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能够使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容易,同时学习情绪高涨,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案例的选择在LightTools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选取的案例通常是光学设计公司的培训案例,以及他们公司简单的一些设计实例。

光学工程培养方案范文5

光电信息 培养模式 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

21世纪是光电信息时代,光电信息技术是支撑未来信息技术的脊梁和核心,也是支持未来信息产业的主要支柱。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高素质、符合社会需求的光电信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光电信息类专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光电信息技术是综合利用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计算机技术及材料科学而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的一门高新技术,它是以光波作为基本信息载体,通过对光信息的获取、传输,光电信息的转换、提取、处理、存储及显示等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达到为不同的应用需求服务的目的。当今,光电信息技术涉及到了众多的行业和部门,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防和国家安全事业等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光电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正逐年增加,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光电信息技术人才。

光电信息产业是否能够健康、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是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支撑。而在光电信息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的基础和关键。一个优化的、符合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在光电信息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和完善的实施能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制、能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体系建设,能从实际需求出发,拓宽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一个体系完善的、结构合理的、效果优良的厚实践、重基础光电信息新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光电信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造就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构建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实行全面的开放与开发。为了适应北部湾经济区的新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秉承原有的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强大的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在强化创新型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作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和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形成了一个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光电信息人才培养方案。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新”、“精”、“实”。

“新”即更新和创新。指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置在延续原有的基础上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跟踪光电技术的发展前沿,适时审视和修订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增设相关的新课程来更新专业知识。

“精”即精炼。指课程体系中所设置的课程必须保证学生学到并能掌握光电技术领域内最根本的知识和技能。光电技术所涉及到的课程多、内容广,且近年来光电信息学科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都限定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但其中基本光电技术的基础是一致的,这些技术基础就是我们设置课程的“精华”,学生只有抓住这些根本的东西才能掌握常规的光电技术,是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发展的根根本。

“实”即实践。指课堂的理论学习与课外的动手实践要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光电信息技术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至关重要,新的课程体系在实践和实验课程的设置上要能使学生具备并掌握基本的工程实践技能。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的新课程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组成:人文素质模块、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每一模块部分具有不同的学分要求和课程门数要求(包括外文教材和双语教学课程)。在新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为注重适应科学发展对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强化了实践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新体系中增加一些知识性与实践性将强的课程,如《光学设计》、《激光技术综合性实验》、《光电仪器原理及技术》、《光电仪器的设计》等课程,由此,新的课程体系在跟踪新技术与注重实践方面实现了新的培养方案所要求的目标。

三、以产学研为推动力,夯实实践性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所培养的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为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需进一步加强理论体系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形成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促发展的良性人才培养循环。为此,本专业在培养光电信息高层次人才过程中,采用了积极推动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手段。通过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不仅使得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消化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体系,更能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涉猎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和具体的应用。此外,为加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本专业还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年一届的院级电子设计大赛的举办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众多的学生能从实践出发,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和具体的应用相结合,达到了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目标。鉴于实践性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机制,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出现了众多的教学成果。如产学研机制结合下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非接触式空间方位测量示范系统”为某企业所青睐,该技术成果化后将为企业带来近千万的利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根基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力求以专业建设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通过引进和自身培养,使得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和结构层次发生了较大的优化,积极引进具有国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教师,同时大量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水平院校和机构进行进修。通过这种措施,使得本专业的多名教师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为学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这种措施的实施,使得多名教师具有了工程应用的背景,从而在授课过程中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的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所培养人才厚基础、重实践的意识,提升所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在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厚基础、重实践培养模式的建立,可以加强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所培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军等.光电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68).

[2]何国兴.厚基础、宽口径、理工复合培养光电信息技术人才[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5,(6):95-97.

光学工程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仪器分析 项目化教学改革 模块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48-02

仪器分析课程既是工业分析与检验、煤质分析技术、制药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是中、高级化学检验工和分析工考证的核心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其他分析法等。该课程在工业分析与检验、煤质分析技术等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近年来我们按照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原则,对仪器分析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下教学改革思想: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项目开发;以化工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为导向,以常见化工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革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企业化学检验工和分析工工作岗位对仪器分析课程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位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常用的仪器分析的定性定量方法;

4.了解其他仪器的检测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规范地操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等仪器;

2.能够根据测定要求选择适宜的测定手段;

3.能够根据样品情况确定测定方法和设计测定步骤;

4.能够规范地记录检测数据、处理检测数据、评价检测结果、提交检测报告。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分析检验工作人员(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中所有数据和实验现象)基本职业道德;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建立成本节约化职业意识;

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块式教学,项目化场景设计”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计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设计以分析工、检验工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作任务为依据,通过职业技能分析与课程能力分析使教学过程与工作任务一一对应,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授课过程中灵活应用教室、实训室等教学场所,实施讨论、汇报、实践操作、结果评价等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学模式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过程

1.理论学习:课题组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并选派教师考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模式,学习国内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企业调研:团队教师到内蒙古农科院农产品检测中心、环境监测站、清水河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观、学习、培训,参加企业分析岗位的工作。通过企业调研做岗位职责分析,清晰企业岗位设置,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员工规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3.与企业专家研讨。在我系举办的校企专业共建研讨会上,“模块式教学,项目化场景设计”作为一个专题在校内外专家中间进行讨论论证,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企业的认可。

老师们结合多方面的信息,结合我校生源情况、软硬件条件、教学任务的理论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引进适合在教学中开展的工作项目,加以设计,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见表1)

表1 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涉及到的模块知识

项目名称 涉及到的理论模块

基础

项目 目视比色法测定水中的铬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微量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甲苯的气相色谱分析―内标法定量 气相色谱法

水的pH值的测定 电位分析法

自主

项目

分光光度法测定铬和钴的混合物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自来水中氟离子的测定 电位分析法

乙醇中水分的测定―外标法定量 气相色谱法

布洛芬胶囊中主成分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综合

项目

景观水的水质指标的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 乳制品中部分质量指标的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这些项目分为基础项目、自主项目和综合项目,基础项目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和开出合格检测报告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逐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二部分是自主项目,自主项目在难度上和方法上体现了与基础项目的递进性和互补性,比如说都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从基础项目到自主项目的项目设计一是要增加难度,比如考虑测定条件的选择,二是要改变定量处理的方法,由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单组份体系-多组分体系。通过这些项目的设置使学生逐步全面掌握每种检测手段的检测过程。自主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研究,领会常见仪器分析方法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效果。最后设计了综合项目,将仪器分析课程重点讲述的分析方法体现在一个综合项目中,培训学生在综合项目实施过程中,从查阅国标、制定方案、实施检测、数据处理到出具报告,完成每一个工作环节的任务,提高实战能力。

难易程度逐级递增的项目有利于训练学生逐步从“变化”中掌握“不变”,抓住这门课程的核心,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实践工作,使他们能比较从容地应对未来各种领域的分析检测工作,能够适应各种岗位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

1.项目场景设计:结合企业调研,岗位设置分析,转换学生角色为企业员工角色,由组长、资料员、检测员组成分析测试小组,承担检测任务。同时转换教师角色为测试中心主任对检测工作组的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2.教学过程设计:总的来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任务布置―资料查询―方案制定―检测实施―检测报告―项目汇报―结果评价,每一项目的设计都要融入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由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我们以第一学期课程所用评价表格为例(见表2),项目考核50%、教师评价20%和最终的理论考核30%相结合,从而确定学生本课程最终成绩。

表2学生学期总成绩得分汇总表

项目 评价内容 得分 权重 总比例 总评

项目

组分 自评 互评 组长

评组

价 项目1 10% 50%

项目2 20%

项目3 20%

项目4 20%

项目5 30%

教师评价 平时表现 20%

终结性评价 期末考试 30%

以项目为单位开展以下评价:资料评价、工作方案评价、检测过程评价、检测报告评价、汇报材料评价、自评,组内互评,组长评组员(或主任评组长)几个部分。

这个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而充分,为我们设定的课程体系总目标服务,分别考察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制定检测方案的能力,实施检测方案、规范操作的能力,科学记录、处理数据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协调沟通能力,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的能力。这样的考核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改革总结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模块式教学,项目化场景设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经过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岗位需求,设计真实工作场景,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的中心,逐渐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旁观者,起到监督、咨询的作用,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课堂和现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

教学内容设计上,考虑学生接受知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还是采用模块化教学过程,将每一个模块的知识融入设计的项目,而项目的设计也通过基础、自主项目将理论、数据处理环节设置成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渐进性。最后综合项目的设计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融入了职业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