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范例6篇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状态空间模型 金融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 动态分析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所用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和经济组织企业之间在经济方面的关系和行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协调。而由于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作用,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不断吸引和积累资金以及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因素,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进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循环积累作用下,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空间上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使得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存在,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发达地区会带动边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也会吸引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和资金,进而使得区域差距无法真正得到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北京始终处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地位,优势极为明显,无可取代,天津与北京相比稍有不如,而河北位居最后。由于北京和天津对于人才、资金等的吸引作用,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周小川提出的,借鉴了自然科学中生态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将生态环境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一项对于金融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成果。金融生态环境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区域的制度、法律以及相关的正常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具体来说,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的生存、发展有着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是金融机构在所处区域内的外部运行环境,既有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有整个金融市场的大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其与区域经济的结合方式和程度,可以加强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全国性的金融监管和信息中心,几乎会聚了我国50%~60%的金融资产。但是,由于受到区域分割管理的限制,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资金分布不均衡,对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二.构建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以往对于金融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的资料和文献一般都是采用几种常用的检验方法:回归分析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洛阳支行在2006年课题研究时采用的层次结构分析法以及广东分行采用的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计量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使用固定的参数模型对金融和经济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这就导致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并不能用来反映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实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经济危机和次贷危机以及货币政策和汇率的频繁变化,使得经济结构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固定参数模型无法表现出这种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也无法表现出由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经济与金融相关程度的变化。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必须引入具有可变参数性质的状态空间模型来对动态系统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状态空间模型包括两个模型:其一是状态方程模型,可以用来反映动态系统在输入的变量的作用下在某个时刻所转移到的状态;其二是输出或量测方程模型,用来将系统在某时刻的输出和系统此时的状态以及输入变量相互联系起来。

三.数据来源与参数估计

状态空间模型选取2002年——2009年之间京津冀地区的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存款、贷款、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进出口额、保险行业原保费收入、股票流通总市值等数据对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金融统计年鉴》,2002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与《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由于数据量太过庞大,整理和分析耗费时间过长,工作量过于繁重,因此,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存款和贷款六组数据进行研究,其中①天津地区2002~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支出、存款、GDP、及贷款分别如下:0.25、1.8、0.9、0.6、0.40、0.8;0.23、1.9、1.2、0.3、0.45、0.6;0.28、1.6、1.1、0.6、0.47、0.3;0.21、1.5、1.2、0.9、0.49、0.9;0.27、1.6、1.4、1.2、0.55、0.7;0.31、1.7、1.3、1.1、0.58、1.2;0.33、1.9、1.8、0.9、0.64、1.1;0.35、2.0、1.5、0.7、0.78、1.2。②北京地区2002~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支出、存款、GDP、及贷款分别如下:0.35、2.0、0.7、0.8、0.65、1.1;0.36、2.1、0.9、0.5、0.67、0.7;0.38、1.9、1.2、0.7、0.77、0.9;0.36、1.8、1.4、0.6、0.72、1.0;0.37、1.7、1.3、1.1、0.79、0.8;0.36、1.9、1.4、1.0、0.95、1.5;0.42、2.2、1.5、0.9、1.05、1.2;0.78、2.1、1.4、0.8、1.08、1.3。③河北地区2002~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支出、存款、GDP、及贷款分别如下:1.15、2.1、0.9、0.7、1.47、1.2;1.26、2.1、1.1、0.4、1.49、1.3;1.28、2.3、1.3、0.5、1.50、1.2;1.16、2.4、1.6、0.3、1.52、1.3;1.27、2.3、1.1、1.2、1.51、0.9;1.36、2.2、1.5、1.1、1.53、1.3;1.31、2.4、1.2、0.8、1.62、1.4;1.38、2.6、1.3、0.7、1.70、1.6。(注:单位均为万亿元)

金融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函数关系来表示:Y=AF。其中,Y表示经济增长变量,一般可以通过国民收入或者或内生产总值来表示;F代表金融生态环境变量,A所代表的并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除了金融生态系统外,所有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元素的集合。本文选择GDP代表经济发展变量,选择财政缺口指标FG、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INV、金融资产指标FA作为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变量。则得到北京回归方程为:Y=0.3GDP+0.3FG+0.4INV+0.2FA;天津回归方程为:Y=0.2GDP+0.2FG+0.3INV+0.2FA;河北回归方程为:Y=0.1GDP+0.2FG+0.2INV+0.3FA

财政收支缺口的存在,可以刺激行政机构对于经济的关注和干预,可以反映出金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财政收支的缺口越大,政府对于金融的干预也就越强,这与市场经济自主调节的特点产生冲突,必须严格遵守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辅助指标进行计算,由于GDP中资本形成额所占的比重较大,可以有效拉动投资,可以用来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整体的投资规模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金融资产指标这里指的是存款和贷款余额的总和,可以反映区域对于资金的吸纳能力,反映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结合方式与程度,体现出金融生态环境根植性的特点。存款余额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区域经济吸收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带动了区域内资源、技术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加速了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2002年-2008年京津冀地区金融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财政缺口、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金融机构资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拉动作用,促进了区域整体GDP的增长。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河北、天津地区财政收支缺口每增加1%,可以带动GDP增长0.4%,北京却只有0.07%,差距十分巨大。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北京自身的发展速度较快,金融生态系统发育趋于完善,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程度较小,对于GDP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而河北和天津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仍然可以产生较大的效果。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河北与天津的发展相近,其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和财政缺口的弹性系数也相近。北京由于人口聚集程度大,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其中的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北京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汇报也就更高,对于GDP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由于缺乏各个地区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难以直接对金融机构资产的作用和影响进行研究,随选取各地区存贷款余额数据来代表金融资产数据。通过金融资产总量与GDP的对比,可以看出,北京的金融资产总量远远大于GDP,但是实际上,北京的金融机构资产对于GDP的拉动作用却低于其他两个地区,同时也并不稳定。北京是的金融资产对GDP的拉动作用与股市存在一定的关联:股市走高则市场繁荣,金融资产的拉动作用增大,股市低开则市场萎靡,金融资产的拉动作用减弱。这种现象不利于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北京的金融生态系统已经基本成熟,金融资产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且有明显下降趋势,而风险却更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将所有数据回归Y=AF函数公式进行计算,F仍代表金融生态环境变量,A则包含了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存款和贷款数据的综合,将数据带入函数公式,比较京津冀区域参数的不同,即可了解不同参数对GDP的影响程度,得到有指导性的结论。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不能单单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该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加强外部监督和管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吸引外来投资,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可以说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进行维护和保持,需要形成一个可持续的金融生态系统,也就是所谓的金融生态链。这不仅仅需要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还需要极强外部的监督和管理。如果缺乏外部监督的控制,会造成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不利于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防范金融风险,需要做到几个方面:

(1)完善金融法制环境,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加快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使得金融资产流通和经济活动有法可依。

(2)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对于金融活动参与者的诚信教育和宣传,对金融环境中的信用环境进行优化。

(3)建立健全中介行业组织,加强对于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中介服务的信誉和市场公信力。

通过加强外部监督和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保证其优化和稳定。

其次,加强各级政府的作用。金融环境的好坏可以直接决定该地区资金流量的大小,这也是市场经济自主调节的结果。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对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无能为力。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十分复杂的,单单依靠市场而对自主调节很难实现,需要政府部门的调节。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运用相应的行政手段,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也可以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加大对于金融行业的扶持和帮助。单单凭借企业和银行的自主建设,不仅会大大延长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时间,还无法落实相应的优化措施。只有加强各级政府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其在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负担起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责任,才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步伐。

再次,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一个地区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主要是由两点决定的,其一是该区域内的重点行业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避政策风险,其二是产业的发展是否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是否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说,在于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和对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例如,京津冀地区的科研中心、材料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发展,既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又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产业优势明显。所以,各地在确定自身的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立足自身的发展实际,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地方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最终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从金融生态学的角度,利用状态控制模型,对金融生态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反映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金融系统存在有效性、根植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这些变量的不断变化,对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就结果而言,都呈现正向的拉动作用。需要特别注意地是,该地区金融生态系统中财政缺口的变化,在客观上反映出在我国金融紧急体制改革中,地方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控制所造成的影响,虽然在天津和河北地区仍需要肯定这种影响,但是也为两地的发展提出了警告,政府融资平台一刀切的治理方式并不适合经济的长远发展。要逐步完善金融生态系统,减轻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和影响,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结语:总而言之,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运用动态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要立足区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影响金融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市场调节为主导,以政治行政手段为辅助,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健,刘东,王帆.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京津冀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7):115-117.

[2]刘慧.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87-88.

[3]崔津度.崔津度:金融资源、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J].银行家,2010,(9):13-14.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范文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这些理论上的新突破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全会提出了“五统筹”市场化改革的新要求,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五统筹”的改革要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新的改革思维,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廓清了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思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潮,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具有为子孙万代造福的远大目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首先是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规律的支配。其次,人对自然又有能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自然活动中完善自身。但这种改造同样受制于自然界,也就是说,这种改造由不得人本身,而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人的能动性是建立在受动性基础上的,统一它们的是人在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的实践。人对自然界不恰当的改造会产生反作用。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他指出:“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人和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的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类不断觉醒的标志。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库兹涅茨(Kuznet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形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同样也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即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水平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制造业大发展,资源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改善有促进作用,环境经济学家据此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

但是,倒U型曲线并不表明,我们可以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倒U型曲线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我们可以“无为而治”;倒U型曲线的存在也不意味着,任何文明都有机会越过临界点,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转折。

从20个世纪50年代开始,环境问题开始受到重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面临的多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大量的生态破坏。1992年,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把环境与发展整合起来,把环境保护看作发展的一部分,认识到环境问题既是发展的结果,同时对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上的问题,致使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尽管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每年总人口仍以1000万以上的速度递增。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生态破坏严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中国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世界上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都曾经造成过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么,中国目前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保和经济发展是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鱼和熊掌不得兼得”。有些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是这种“不可兼得”的关系:发展经济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如果注重环保,则必须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美国南佛罗里达州自然资源保护局资深环境科学家伍业纲认为,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是鸡和蛋的关系,如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很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经历了“发展-污染-治理”这样一种三段式过程,中国绝不能走这条老路,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之前,必须进行环境评估。专家指出,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如果置环保于不顾,或者忽视环保,那无疑是本末倒置,即使经济发展上去,也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应该清楚,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是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片面经济利益和全面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平衡问题。尽管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早期经历过严重的环境恶化,但那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设计和调整,完全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策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是一致的,因此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实际上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

目前中国生育水平已降至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在第三世界人口大国中,我国是惟一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中国在控制人口方面的巨大成就,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减轻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奠定了基础。

但是,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200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2.9277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1%,人口基数依然庞大。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人口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二)环境保护政策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始于1973年,30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政府通过这些政策手段,影响并改变社会及个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

在各种政策中尤以经济政策最为重要,因为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发展环保事业,如果不能从经济上建立激励机制,其他手段也就失去了依托。

1、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对影响环境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以达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主要包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核心是采取防范措施和加强环境管理,力求不产生或少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手段和措施。当经济手段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时,采用经济手段的动机在于:如果在当事人的评估分析中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行为,意味着更多的好处和更高的效益,那么他们将“自动地”将决策和行为转向更有利于社会的方向上来。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税收、收费、财政金融政策、排污权交易、明晰产权。

环境税收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强化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一系列税种以及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它通过对污染源或污染行为进行征税,将环境资源的价格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改变市场价格信号以劝阻某种消费或生产行为。在环境税中,适宜的税率水平使企业采用污染削减技术的成本低于企业因污染环境而承担的纳税负担,否则企业就会宁愿支付税收而不致力于污染削减。新晨

3、环境技术政策

环境技术政策,是指为了协调经济技术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技术途径、技术方向和技术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内容是:规定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技术途径、方法、手段和要求;规定倡导和发展及限制、禁止和淘汰的环境技术;选择和确定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明确环境保护技术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4、环境产业政策

环境保护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及工程承包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强调,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促进环保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制定措施促进环保产业社会化、环保产业营运市场化、产品标准化等。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 贵州省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 产业路径

一、引言

人类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提升,举措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优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其实现的支撑力和助推力,而中间层面的产业是经济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和载体,恰当的产业路径选择也应成为两者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抓手。为了研究区域经济中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及对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两者相关方面的研究。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社会环境会议的召开,引起了人们对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相协调的思考。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源治理入手,使经济发展生态化。如Herman E.Daly(1971)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稳态经济理论,是一种把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结合的模式,认为一般情况下不应该通过对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求得短期的经济增长。国内学者盖凯程(2008)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生态承载力模型以及EKC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内在数量比例及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就西部地区生态与经济未协调运行的机理形成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污染无、污染小的产业;华娟(2013)以重庆市涪陵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协调度模型,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大方面建立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检验其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提出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作用于社会经济的方式有很大关系,人类为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自然形态的物质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或另外一种用途。随着人类作用于自然不合理方式选择的叠加,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正不断恶化。任勇(2007)认为,我国当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当前人类的需要,生态环境应该主动地去优化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也应该对生态环境的优良状态进行保持,也就是经济的增长一定要与资源环境互相协调。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及策略研究不断深化,产业路径的选择成为一个人类社会必然要面对的选择和话题,而国内外学者大多只简单论述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较为笼统的政策建议,且对经济欠开发而生态环境优良的贵州省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贵州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据熵的性质,我们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某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并且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对各项指标权重赋权,研究贵州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在这个视角下试图更深入地探讨贵州省促进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产业路径。

二、实证研究

本文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选取了《贵州省统计年鉴》中关于经济和生态环境进行统计和度量的指标,包括:选取森林覆盖率、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城市燃气普及率、环保资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这八项指标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选取GDP增长率、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百分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这八个指标作为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根据2005―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年鉴》,以熵值法为计算方法得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首先计算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

C(t)=f(■,t)f(■,t)f(■,t)f(■,t)2■■

上式中,C(t)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f(■,t)代表t年度的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值,f(■,t)代表t年度的经济系统评价值;k是调节系数,取k?叟2;0?燮C?燮1(本研究取k为2)。C值越大,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间就越协调。通过计算,得到贵州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如表1和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4年―2010年,贵州省的生态环境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高于同期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2011年―2013年间,贵州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成果显著,经济总量较快增长,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治理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超过环境发展综合水平。

表2所反映的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与表1相比,表2所反映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趋势并不一致,而是上下波动。因此贵州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仍待进一步调整模型,以期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计算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D(t)。由于协调度C(t)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说的,很多时候反映不出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协调的整体大小。因此,加入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改进了协调度,变为协调发展度来度量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其公式如下。

D(t)=■,其中T(t)=?琢f(x,t)?茁f(y,t)

上式中T(t)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数, ?琢、?茁为待定权数,我们在这里把经济发展和环生态境保护看成同等重要,?琢、?茁都取值为1/2。

表3显示,2004年协调发展度为0.45,2013年协调发展度为0.82,呈稳定上升态势。(本文参照郭任的协调发展类型评价判别标准,即按照协调发展度的大小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为三个大类,具体评价标准见表4。)将其与表4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判别标准表相对照,贵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阶段处于优质协调发展类的环境滞后型。究其原因,是贵州省产业发展的粗放型方式没有得到彻底转变,尤其是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失衡发展,重工业的污染、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及过度开发等原因。从全国来看,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落后水平,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今后致力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要积极寻找和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大力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提高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增强贵州省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互相促进作用,以向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水平转变。

三、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上文对贵州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笔者认为贵州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今后要继续努力保持经济的稳速增长,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以经济实力支撑环境状况的改善;同时更要加注重生态经济的发展及本研究视角下的区域产业路径选择。结合省情,笔者提出了以下产业发展可供参考的路径选择。

第一,促进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也就是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两者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如果能够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其发展带来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增加和提高则能够改善、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生态环境反过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和支撑。贵州省可以从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效率着手,构建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发展两个维度的产业生态化模式,实施从保护客观的生态环境转到选择主观的产业发展路径,使其达到战略高度。

第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将潜在的环境保护市场变为现实的环保市场,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可以应用经济手段,制定优惠政策,对环境治理项目给予免税和补贴;规范环保市场,按国际通行的惯例标准对环保企业和环保产品进行第三方认证等;开展生态环境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环保企业的竞争力;环保产业的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既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化,又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将智力资源作为依托,信息经济作为核心产业,高技术产业作为支柱而使经济活动转向知识化的经济(张栋、程晓舫,2013)。大力利用知识型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如大数据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对于贵州省某些仍有潜力的传统产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应该加以改造提升,跟紧世界产业创新的步伐,加快研究和发展工业3.5和4.0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最大限度对环境污染物的循环利用,发展新兴产业,注重产业融合模式的优化和运用,提高发展效率,缓解生态压力。对于微观生产主体的厂商,应大力支持其进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产业园区生态化,鼓励不同企业之间资源耦合、资源共享,促使再生资源产业化。

第四,确立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我省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生物、矿产、水能、地热等资源。应立足贵州省的资源禀赋,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立主导产业,基于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建设优势能源基地,提高我省能源利用效率和推进资源整合力度。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对接,做强做大新兴接续产业,拓长拓宽产业链。二是政府应鼓励优势环保型主导产业的发展及优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型产业。三是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建设和生态环保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加快发展生态平衡与经济良性循环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环保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四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产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成果,全面开拓生态经济市场,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的种植等。

第五,实施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服务所体现的价值、生态保护所产生的成本、发展的机会成本,运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据贵州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环境与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明确和扩大生态补偿机制的范围区域,细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措施;第二,设立及完善贵州省生态补偿的专项基金,扩展筹资渠道,提高生态补偿资金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

[2] 郭任:长株潭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 李国柱: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9-2

1 生态环境的含义

在阐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要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党和政府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列入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废弃物进入环境,保证生态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保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从而使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所以人类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只要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第二,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防治环境污染是世界性课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建设中的建筑污染,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第三,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近些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保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保护环境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在发达国家积攒上百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年里就具有体现,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3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3.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的生存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和谐发展理论提倡健康、适度发展,反对滥用科学技术,制止对无法弥补的自然生态破坏活动。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保护,所以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走一条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如果一味地索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反作用力。所以要改变观念,转变思想,不要以牺牲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保证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造福。从人类自身发展角度来讲,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行动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彻底转变以牺牲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思想。不要总是停留在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建立和维护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平衡的关系,这是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2 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也较低。经济发展至今,工业所需要的资源已经超过了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数量,自然环境的再生速度也难以追赶经济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索取,那么自然本身就会出现问题,不但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利益和生存环境。在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污染行业慢慢缩减或者直接被取缔、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用来修复和改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改善。

由上可见,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存在着必然联系。两者的协调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保护为条件。环境系统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没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社会经济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只有环境基础源源不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才能使经济的不断增长成为现实或者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亦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只要在适宜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下才能达到。不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必然会带来水土流失、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现象的产生,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自然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护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所以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其支撑。

当然,经济与环境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能够给经济提供的生产基础是有限的;只要是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上的污染,而治理污染需要一定的资源,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 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政策,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标志。通过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发展生产力。协调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绿色GDP、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改变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老路,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要晚于发达国家,他们的有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供我国借鉴。为了缓和自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经济增长模式。

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德国就是其中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政策的演变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中;探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我国所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补充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不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西部人们的生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保护社会的和谐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西部大开发也存在着现实问题。我国西部虽然开发较晚,但是环境的破坏程度却是很大,人类多年以来不断从西部汲取所需,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其生态脆弱问题,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5 小结

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环境才能得以保护。人类的进步就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存在联系,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让人类对这个课题有更深入的研究,最大限度的达到人类、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杨卫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特区经济,2007(1):275-276.

[2] 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2007,4(30):57-61.

[3] 陆新元,熊跃辉,曹丽平.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2005(4):63.

[4] 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5] 刘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学术交流,2003(2):69-71.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范文5

1、不抓发展环境就是失职抓不好发展环境就是不称职。

2、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

3、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4、人人是发展环境,个个是扎兰形象。

5、争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好学生,好市民,好干部。

6、优化环境,从我做起。

7、完善机制,常抓不懈,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坚强保障。

8、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树立行业新风。

9、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经济发展。

10、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

11、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实现岭东经济发展核心区目标的重要保障。

12、争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好学生好村民好干部。

13、打造重商兴企的社会环境,真情服务于企业和投资者。

14、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5、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深入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

16、积极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新形象。

17、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8、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实现胡集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9、大力优化经济环境,积极建立企业信用制度,不断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20、为企业和投资者排忧解难就是服务发展就是造福胡集。

21、公务员就是服务员。

22、政府优化环境企业创造财富。

23、大力解放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24、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

25、经济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我做起。

26、优化经济环境,打造诚信胡集。

27、深入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切实维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28、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重要理念。

29、人民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

30、优化环境从我做起。

31、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32、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33、着力优化投资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

34、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35、打造重商兴企的社会环境真情服务于企业和投资者。

36、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37、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经济发展。

38、完善机制常抓不懈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坚强保障。

39、环境就是生产力,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40、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

41、打造岭东最优发展环境,把扎兰屯建成投资沃土和创业乐园。

42、事事关系招商引资,人人都是投资环境。

43、政府优化环境,企业创造财富。

44、不抓发展环境就是失职,抓不好发展环境就是不称职。

45、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重商兴企的氛围。

46、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重商兴企的氛围。

47、环境就是生产力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48、大力解放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49、大力优化经济环境积极建立企业信用,制度不断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50、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树立行业新风。

51、事事关系招商引资人人都是投资环境。

52、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深入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Circular economy is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face of China's grow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e should find out a road that can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This text constructs the basic supervisory system of the environment audit which based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but also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that the environment audits and exists in the recycle econom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environment aud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03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全国环境状况来看,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水和大气污染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问题突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

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要净化生活环境,国家要平衡生态环境,企业要净化生产环境,资源需要充分合理利用。这些都是整个社会最为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应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所以我们必须走一条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结合国际上的一些理论以及我国实行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国情的环境审计体系。以期为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依据,为我国环境审计体系的构建起到指导和参考作用。

一、环境审计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内在联系

(一)环境审计的概念

1、陈正兴在其《环境审计》一书中指出“环境审计是对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抑制、消除或改善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独立监督行为。”

2、国际商业协会于1995年提出的环境审计定义是:“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客观的估价,并通过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格兰特·莱杰伍德在其所著《环境审计与企业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定义:“环境审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作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等各个方面。”

笔者认为环境审计是生态经济效率审计的良好形式。广义地说,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它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简化环境活动的管理、评定环境政策与环境要求的一致性这两个方面来达到环境政策要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帮助保护环境,提高环境利用效率。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从物质流动和表现形态的角度看,它体现为“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环过程。与传统的按“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不同,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的3R原则,包括清洁生产单个企业的小循环、面向共生企业的中循环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循环三个层次。

(三)研究环境审计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环境审计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一条明确了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审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当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和高层次的经济监督系统,有必要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发挥作用,通过环境审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开展环境审计对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环境审计是基于循环经济良好的评价形式的原因

与循环经济相对应的是线性经济,它体现为即定资源环境条件下单个主体的竞争,传统审计对经济活动的效率评价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单个独立主体为空间界限确定收入和费用并计算利润,自然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公众福利的共同性项目为独立主体的外部性项目不予考虑。但是,单个主体的环境影响最终会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着该区域人民的福利,甚至于全社会福利。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环境审计这一环境管理的最佳工具,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构筑起不同层面的环境审计来促进地区、国家的循环经济,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审计监督体系

笔者认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审计有着三个层面的内容:国家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这三个层面构建起了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区循环经济的环境审计体系。

(一)国家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我国审计机关成立十几年来,逐渐拓展了环境审计的工作范围,包括工业、农业、渔业、林业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领域,近几年来,在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下,更是以促进循环经济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