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范例6篇

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

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逆向供应链 激励机制 政府激励 研究综述

引言

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全球环境的严重恶化,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国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资源和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逆向供应链为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增值物料和节约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

逆向供应链是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并进行分类、检测、拆解,直到最终处置或由制造商再利用的过程。逆向供应链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物料的单向运作模式,在减少传统供应链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同时,改善企业和整个逆向供应链的绩效,但由于逆向供应链的结构复杂性,其管理难度比正向供应链大,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相互间的利益冲突,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逆向供应链上的企业在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时,都能从实施逆向供应链中受益,实现逆向供应链链条各环节间的有效衔接和整体协调,成为逆向供应链实施成败与否的关键。

同时,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政府也加强对回收再利用的重视,所以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越来越多地考虑政府的影响。考虑政府引导下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设计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激励机制的概念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Barnard(1938)指出:组织的本质是团队中的个人具有将个人的努力贡献给一个合作团队的意愿。不恰当的激励意味着淡化或改变组织的目的,导致合作的失败。因而,在所有类型的组织中,为成员提供恰当的激励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对于逆向供应链来说,在逆向供应链企业中,有些成员参与逆向供应链的积极性不强,努力程度不够,丧失进取心,而一个企业就如同人一样,也是有需要、行为、动机和目的,也有心理活动、惰性,因此也需要进行激励。

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内容

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于对价格、订单、声誉、信息等方面的探讨,而大部分文献主要运用契约设计的方法来对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进行协调。

(一)价格激励契约

在逆向供应链环境下,各个企业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包含供应链利润在所有企业间的分配、供应链优化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所有企业间的均衡。供应链利润的合理分配和适当的价格激励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稳定和运行的顺畅。合理的定价契约可以激励企业选择较优的策略,促进逆向供应链的协调,因此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的绝大部分研究都聚焦在定价契约上。

Rommter(2004)指出在回收渠道中价格可以指导回收策略选择;李枫(2009)认为定价合同(契约)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问题,通过签订合同(契约),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均有所增加;邱海永等(2009)分析了回收成本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逆向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定价策略;陈菊红等(2010)在考虑回收品部分可利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制造商如何激励回收商更多地提供回收品的问题,设计了两阶段价格激励契约,该契约在不影响逆向供应链总体收益的前提下,激励了回收商分享逆向供应链上的收益。

(二)回馈与惩罚激励契约

张翠华等(2006)引进了基于惩罚和奖励的激励函数,提出了由订货量、惩罚成本和奖金三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协同机制,着重研究了订货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商通过调整惩罚成本和奖金使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系统的绩效实现了最优;黄凌等(2009)针对回收处理时间的随机性,引入奖励和惩罚变量,对制造商理想交货时间和交货概率进行了分析;王文宾、达庆利(2008)设计了一个奖惩机制,建立了制造商回收再制造的三个决策模型,并分别比较了三种情形下制造商的决策结果。

(三)甄别激励契约

顾巧论等(2007)运用委托理论建立激励模型,该模型在制造商最大化自身利润的基础上,可使回收商真实地报出自己的运营成本;李芳等(2011)通过研究不对称信息下线性混同契约和线性分离契约的设计,指出线性分离契约能有效识别能力强者和能力弱者回收商,两种类型回收商对两种契约的偏好与各自期望利润有关;李枫等(2009)探讨单一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参与的逆向供应链系统的定价及协调问题,运用博弈理论及委托-理论在零售商成本为不完全信息下得到两个最优定价合同,并指出定价合同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问题,保证回收市场的稳定性。

(四)收入-费用共享激励契约

孙浩、达庆利(2008)针对回收商和制造商租用设施的两种情况,分析了Stackelberg博弈和集中决策下的逆向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最优决策,运用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协调了逆向供应链;陈菊红等(2009)指出通过设计收入费用共享契约,能够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和废旧产品的回收量,提高制造商、销售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润和消费者的效用,实现Stackelberg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协调;陈彦如等(2011)指出采用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合理选择批发价格和成本分摊比例系数,即可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完美协调,并验证了收入-费用共享契约的有效性。

(五)数量折扣契约

李响等(2008)利用博弈论和优化理论,分别得到了分散式和集中系统下的逆向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决策,证明了批发价合同下的双边际效应在逆向供应链中仍然存在,并运用数量折扣契约对逆向供应链收益进行了协调;王玉燕等(2010)给出了闭环供应链对突发件的最优应对策略,并调整了原来的数量折扣契约,证实了在数量折扣契约下,可以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

还有其他学者也从其他不同方面通过契约设计研究了逆向供应链的激励机制问题,也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

政府参与下的逆向供应链契约激励机制设计的研究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强化,政府对市场运行进行引导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逆向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经常发生利益冲突,各个企业只有从参与逆向供应链中获利,才会自觉维护逆向供应链的交易秩序,并且只有对逆向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激励,整个逆向供应链才能充满活力,市场经济活动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因此,在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时,考虑如何运用合理的引导手段,更好地指导企业开展自己的行动,减少不对称信息对市场造成的危害,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加企业的利益,为企业谋取更大的福利,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所以,在不对称信息下,研究政府引导下的逆向供应链契约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由于起步的时间较短,考虑政府引导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Mitra和Webster(2008)探讨政府的再制造补贴对于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利润的影响,得出补贴由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分享能达到最优的结果;王玉燕等(2008)规划建立政府补贴制造商的两个模型,提出相同的回收率和收益率目标下,支持性比立法性政策需要更多的补贴;Xia Ying(2010)研究了政府不同决策下,价格、回收努力等对企业的影响;王文宾、达庆利(2010)设计4种奖惩机制研究逆向供应链的协调,结果表明奖励机制更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近几年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前提,关注定价和回收商的努力水平等方面,通过制定合同或设置激励机制来实现逆向供应链协调。总体来说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仍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是现有研究主要是单一制造商和单一回收商组成的二级逆向供应链系统,对于多制造商和多回收商参与的二级或三级回收模式的激励机制设计研究较少,尤其是具有竞争性的多回收商参与的逆向供应链激励问题更具有现实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是目前对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契约的设计多是在单方信息为不对称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对于双方信息均为不对称信息的情况的研究较为少见。

三是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政府对于不同企业废品回收进行引导时的逆向供应链契约设计问题,而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政府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发挥自己职能作用,因此,研究政府引导下的逆向供应链契约设计问题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Barnard C. The Function s of the Executive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2.Rommter Dekker,Moritz Fleischman,Karl Inderfurth. Reverse logistics:quantitative models fo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M].Springer,Berlin,2004

3.李枫,孙浩,达庆利.不完全信息下再制造逆向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

4.邱海永,周晶.不对称信息下逆向供应链定价分析与对策[J].运筹与管理,2009,18(6)

5.陈菊红,张俊.回收品部分可用的逆供应链价格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3)

6.张翠华,任金玉,于海斌.非对称信息下基于惩罚和奖励的供应链协同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3)

7.黄凌,达庆利,付亚.时间不确定下再利用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5)

8.王文宾,达庆利.奖惩机制下电子类产品制造商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5)

9.顾巧论,陈秋双.不完全信息下逆向供应链中制造商的最优合同[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3)

10.李芳,张伟,刘晋.基于隐藏回收成本信息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1)

11.孙浩,达庆利.随机回收和有限能力下逆向供应链定价及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2008,23(6)

12.陈菊红,史成东,郭福利.第三方负责回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契约设计[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2)

13.陈彦如,唐小平,肖钦心.多市场闭环供应链的收入费用共享契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4(2)

14.李响,李勇建,蔡小强.随机回收下的逆向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2008,23(6)

15.王玉燕,申亮.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基于数量折扣契约的研究[J].山东经济,2010,11(6)

16.Mitra,S,Webster,petition in remanufacturing 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ubsid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1(2)

17.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两个生产商的逆向供应链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4)

18.XiaYing,CHANG Xiang-yun.Pricing Analysis for Remanufacture products with government`s incentive[J].2010 IEEE.

19.王文宾,达庆利.考虑政府引导的电子类产品逆向供应链奖惩机制设计[J].中国管理科学,2010,18(2)

作者简介:

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范文2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到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以使供应链管理战略能更好的实施,然而这方面研究还不够完善。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研究信息系统策略在供应链管理策略与绩效之间的作用有助于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学者和企业选择什么样的供应链策略采取什么样的信息系统策略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策略;信息系统策略;供应链绩效

引言

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客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的状况,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然而单个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难以独自适应竞争激烈、变化的市场来满足客户的诸多需求。而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并实现其目标。因此,供应链管理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研究热点。目前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渐渐成熟,并且逐步提升到战略层面。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含义为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制造一直到把最终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其中包含一连串环环相扣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内的所有整体活动。

2.供应链管理策略和信息系统策略

2.1供应链管理策略

供应链管理策略(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是指贯穿整个供应链的整合与协调,以此来提高供应链绩效。

2.2信息系统策略

信息系统能够保证供应链管理顺利实施,它是现代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因而,供应链管理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信息系统,以此来提升组织效率和效益。

企业通过采用相应的信息系统策略支持企业的既定目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将信息系统策略分为效率的信息系统、灵活的信息系统、全面的信息系统三种比较全面的类型。企业根据战略类型来选择相应的信息系统策略。

3.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绩效是指供应链各成员通过信息协调和共享,在供应链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技术开发等内外资源的支持下,通过物流管理、生产操作、市场营销、顾客服务、信息开发等活动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为达到上述目标,供应链成员采取的各种活动的表现,即为过程绩效。目前学术界对供应链绩效研究的重点放在其有效测量方面。相关文献的研究也给出了诸多指标,用这些指标来测量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并被后来的学着不断更新发展。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对比研究,认为Beamon(1999)的研究结论更适合本研究,即在测量供应链绩效的时候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

4.供应链管理策略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

4.1理论框架

根据对文献的研究,本文把供应链分为三种类型即精益供应链、敏捷供应链、混合供应链,相对应的来研究每种供应链的管理策略;同时将以上对信息系统策略的三种类型的划分来介入供应链管理策略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即对应的信息系统策略和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影响,即信息系统策略的对两者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

4.2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精益供应链是指它的运营以最终的客户需求为依据(如产品或服务),通过将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密切协作而组成的一个动态组织,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链上顺利完成,提升供应链的运营效率,达到来缩减成本和效益提高,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因而,精益供应链对供应链绩效有着正向的影响。

敏捷供应链能够使链上节点企业通过密切协作从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有利于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研究表明这种供应链形式对供应链绩效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4.3信息系统策略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需要信息系统策略来支持供应链管理策略能够使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首先如企业的成本缩减,强调效率性应是精益供应链首要考虑的目标。效率的信息系统也强调和支持效率,因而精益供应链应选择与其相配套。其次,敏捷供应链由于其具备的特征,与之相匹配的是灵活的信息系统策略,混合供应链由于其具有的独特特征,与之相匹配的是全面的信息系统策略。供应链要使其整体绩效提升,就要使其选择的信息系统策略和供应链管理策略相互匹配。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

注释: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40。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主编.供应链管理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李燕敏.精益思想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1)

[3] 许锐,冯春.精敏混合供应链解耦策略研究综述[J],软科学,2011(4)

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库存控制模型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末,传统库存控制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库存控制问题成为热点。该环境下,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暴露出种种缺点。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研究现状

随着近些年库存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学者加快对这方面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黄培清等提出改善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几项措施:为供应链库存管理而设计;保证在供应链集成管理中的有效信息传递;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组织激励,研究和建立供应链性能量度;加强理解不确定性。

徐贤浩等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引入了供应率和需求率两个变量,建立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根据经济批量原理,求出了最佳订货批量和最佳订货批量周期。

张得良等研究了供需双方在订货数量折扣下,如何运用连续价格折扣和非连续价格折扣的形势,确定经济订购批量问题。

通过对上述库存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库存控制研究有如下特点和不足:

(l) 对库存控制的研究逐步向复杂化、集成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间的协调。

(2) 研究只是针对各阶段库存进行成本优化,并未给出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库存成本。

(3) 模型忽视了不确定性因素(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顾客需求)对库存成本的影响。

(4) 未能将JIT和供应链延迟等技术融入到库存成本控制模型中。

(5) 未能重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库存控制成本的价值。

三、供应链管理下常用的库存控制方法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 Vender managed inventory) 是指由供应链上的少数生产商、批发商等上游企业对众多的分销商、零售商等下游企业的流通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该方式下,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不再是被动地按照下游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下游要货方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一种更合理的发货方式,既满足下游要货方需求,同时也使自己库存管理和补充订货策略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

(二)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

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是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基于协调的、分担风险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者、各层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出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

(三)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 Replenishment),简称 C P F R ,是建立在VMI和J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 ,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是:采取多赢原则,始终从全局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中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管理,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准确度,最终达到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目的。

四、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基础理论

多级库存控制是在单级库存控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级库存系统根据不同的配置方式,有串行系统、并行系统、纯组装系统、树形系统、无回路系统和一般系统。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应考虑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应考虑以下问题:

1、库存优化的目标。

2、明确库存优化的边界。

3、多级库存优化的效率问题。

4、明确采用的库存控制策略。

5、多级库存的控制方法。

(三)基于中心化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中心化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主要是研究如何采取中心化控制策略对多级库存进行控制。中心化控制策略将控制中心放在核心企业上,有核心企业来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控制,协调上游与下游企业的库存控制活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能够对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进行协调。

(四)基于协调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联邦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是对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控制,而要进行供应链的全局性优化与控制,则必须采用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策略。

五、结论

本文仅仅对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控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问题的复杂性,仍有很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l)多目标规划将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与优化中占据重要位置。

(2)库存优化的发展方向将趋向与计算机结合的集成化、网络化。

(3)基于协调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永强.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企业管理,2010

[2]张家善.论联合库存控制.现代商贸工业,2009

[3]沈佳.基于JMI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研究.内江科技,2010

[5]宋雅杰.MJO库存控制模型研究.企业活力,2010

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物业服务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19.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服务业在各国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学者认为在制造领域内取得显著成效的供应链理论如果应用到服务领域中,也会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2000年之后,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陆续出现,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这些成果对于将来的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但是离成熟的理论形态还相距甚远。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探讨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体系结构,以期对下一步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1 文献研究综述

1.1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和内涵。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1]。本文按照服务的介入程度不同,将人们对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传统供应链的下游部分。这种认识是基于服务在产品的分销、配送、维修和回收等环节所表现出的巨大作用。代表人物有Dirk、Steve[2]和胡正华[3]等。第二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有形产品。如医院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药品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的思想,提高服务绩效。代表人物有Jack[4]等。第三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无形服务。持此观点的有Ellram[5]、田宇[6]和于亢亢[7]等人。

本文将服务供应链理解为以服务为主导的集成供应链。当客户向一个服务集成商提出服务请求后,它立即响应客户请求,向客户提供系统集成化服务,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分解客户服务请求,向其他服务提供商外包部分服务性活动。这样从客户的服务请求出发,通过处于不同服务地位的服务提供者对客户请求逐级分解,由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彼此合作,于是就构成了一种供应关系,同时服务集成商承担各种服务要素、环节的整合和全程管理,称之为服务供应链(Service Supply Chain,SSC)。在一定意义上,服务供应链延续了现代供应链管理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期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1.2 服务供应链的模型。目前,国内外对于服务供应链的模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模型。Ellram[5]建立了一个包含服务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现金流管理等管理内容的通用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反映出了服务供应链的主要管理活动内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反映服务供应链中的成员结构。

于亢亢[7]以服务为节点,以工作量为缓冲,以间接服务供应商,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建立了包括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技能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主要活动,融合实体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该模型克服了Ellram模型的不足,但是该模型是以电子制造服务业为背景建立,其通用性有待考证。

另外,国内的一些学者针对不同服务行业,结合行业特性提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例如,王珍[8]归纳了物流服务新观念,提出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陈小峰[9]以需求和反馈为主线,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机构模型。施丽容[10]以港口为核心企业建立了港口供应链结构模型。

1.3 服务供应链的应用领域。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田宇[6]认为其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其中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它们因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标准,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而被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在构建全国甚至全球服务网络时吸纳为供应商。

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张英姿[11]指出,旅游服务组合产品实际上是一条由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旅游服务系统的特征相形相应。黄小军[12]等认为针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

在港口企业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阳明明[13]认为港口供应链是以港口为核心企业,将各类服务供应商(包括装卸、加工、运输、仓储报关、配送,甚至金融、商业服务等企业)和客户(包括付款人和船公司等)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与典型的制造型供应链不同的是,港口供应链没有制造环节,它是以港口作为主导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施丽容[10]在阳明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港口企业供应链治理策略。王玖河[14]等以整体最优为出发点,从3个目标基础上建立了港口企业的集成供应链多目标规划模型。

在物业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陈小峰[9]在分析物业服务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概念,认为物业服务供应链是以物业服务供应商、物业服务商和业主为主体的链式结构。

1.4 服务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目前对于服务供应链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很少见到。较为相关的研究包括:

金立印[15]以中国民航服务业为对象,考察了作为服务供应链管理动力源泉的服务领导力和组织文化同供应链管理活动间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了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对顾客满意及企业经营绩效有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供应链战略管理活动,运作管理活动和顾客信息系统的构建通过有效提升顾客满意度,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增加企业绩效。

于亢亢[7]以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为对象,研究发现服务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有极大相关性。并认为服务供应链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1.5 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的关系研究。服务供应链思想源于产品供应链,同时是对产品供应链的补充。Shostack[16]把组织提供到市场上的物品分为4类:纯粹的实体产品、附带服务的实体产品、伴有产品的服务和纯粹的服务,并且在一条横轴上从左至右顺序排列,称之为产品/服务连续谱系图(如图1所示)。

产品供应链的作用对象是有形的产品,并且按照供求关系,逐级由供应商传递给制造商,最终到达用户手中。带有这种传递特征的产品一般都是实体产品。当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后,其流通性随之消失。在消费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方式,对服务多样性、便利性的需求被强烈激发出来。将整个服务提供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管理的服务供应链,正是适应了客户的这种需求,在服务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服务供应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产品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所采取的方法与手段。服务供应链不仅仅是对产品供应链的补充,而是与产品供应链有相同的理论序位和价值内涵。参考相关文献,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简单总结如表1所示。

2 服务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参照文献[1]对供应链体系结构的梳理方法,本文提出的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包括理论基础、供应链成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如图2所示)。服务供应链的理论基础包括服务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部分。服务供应链的成员包括服务供应商、服务集成商和最终用户。服务供应链的管理目标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系统总成本。服务供应链研究和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2.1 服务供应链设计。服务供应链的设计从整体角度勾画企业蓝图,是一种扩展的企业模型。它不仅包括服务流系统,还包括组织、信息和价值传递。不同类型的服务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顾客参与程度高的服务(旅游服务)和顾客参与程度低的服务(物流服务),对供应链提出的要求就不同。前者强调顾客感知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更注重准时和便利。服务供应链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服务传递过程、服务设施、服务地点、服务能力、服务情境、质量保障和信息收集等。

2.2 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关系是指服务供应链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供货利益的协议关系。由于服务的易失性,导致服务供应链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对于提高服务供应链的稳健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供应商选择基本方法包括:线性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作业成本法、数据包络法、模糊评价法、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都是制造供应链供应商选择的主要方法,在借鉴到服务供应链时应该注意评价指标的设计要适合服务的属性。

2.3 服务流程管理。服务供应链在实施和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关键流程进行管理。这些流程包括信息流、服务能力、需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服务传递和现金流等。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以及生产消费同时发生等特性使得服务流程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比如服务能力管理就是要解决服务商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来向顾客提供无差异服务的问题;再如,服务传递管理包含服务质量如何监督的问题,因此服务质量的评价则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4 集成技术。集成技术一直是供应链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是智能技术,其重要性在服务供应链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服务供应链的集成技术包括信息集成和服务流程集成。在服务供应链中,集成化的信息可以对服务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并且通过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预见可增加快速响应能力,或降低服务成本。而服务流程的集成对于提高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以及对节点企业进行协调与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绩效评价体系。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纬度、评价方法选择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服务供应链评价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何根据不同的评价纬度,科学选择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成为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前期研究阶段,借助产品供应链评价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切不可照单全收。另外,由于服务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的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也可能多样共存,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3 示 例

居住物业服务是为保证居住物业的使用正常,以满足使用者各种居住需求为目的的有偿性、专业性的委托服务。我国的居住物业服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房地产综合开发以及住房商品化的推行而得以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物业服务在实际运作中却问题频发,主要表现为:(1)面对业主的新需求,物业服务商未能进行快速响应,造成供需结构矛盾;(2)物业服务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和关联产业较多,公共关系复杂,物业服务对此协调乏力;(3)物业服务缺乏规范性,服务质量差,服务收费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用服务供应链思想整合物业服务:把物业服务部分业务外包,以降低成本,加快响应速度;将物业服务与关联产业及公共关系部门进行有效集成,以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协调能力;整合服务供应链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本文所构建的居住物业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物业服务的内容包括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由于这两种服务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所形成的资金流、服务流和信息流不同,所以在供应链结构中构成两个模块,即公共服务模块和专项服务模块。除此之外,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外部相关部门与社区居民也有密切联系,不过因业务关系不属于服务供应链范畴,所以是链外利益主体。

(1)公共服务模块。公共服务由服务商和供应商直接提供给客户(服务流①和服务流②),资金则由客户支付给服务商,再由服务商支付供应商(资金流①和资金流②)。资金流①是住户缴纳的物业管理费,资金流②是服务商按照承包合同支付给供应商的劳动报酬,服务商的收入是两者的差额。

(2)专项服务模块。专项服务的经营方式主要有物业公司自主经营和对外招租两种形式。自主经营的项目,如商业网点、文体娱乐等,顾客和服务商之间形成逆向的资金流和服务流。对外招租的项目,如餐饮店、理发店等,承包商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并取得收益(服务流③和资金流③),承包商与服务商定期结算承包费(资金流④)。

(3)物业服务供应链外部协调。市政、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虽然不是物业服务供应链成员,但是却对物业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与服务商的业务往来包括公共性代办事务、社区联动管理、信息公告等。供应链外部协调的关键是做好外部信息流(信息流④)与内部信息流(信息流①②③)的整合。

物业服务供应链将整个服务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的管理,有助于把握客户需求,做出及时响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4 结束语

服务供应链将整个服务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的管理,有助于把握客户需求,做出及时响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当然,在发展之初服务供应链理论仍有其不完善之处,将来可做的研究工作还有很多,如前面提到的服务供应链实施的几部分内容,均有待深入研究。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服务运营模式,服务供应链不但应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更应该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理论只有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服务供应链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相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会得到完善和解决,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体系会更加充盈丰富。

参考文献:

[1] 刘伟华. 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Dirk de Waart, Steve Kremper. 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J]. Supply Management Review, 2004(1):30—36.

[3] 胡正华,宁宣熙. 服务链概、模型及其应用[J]. 商业研究,2003(7):111—113.

[4] Jack S.Cook, Kathy DeBree, Amie Feroleto. From Raw Materials to Customer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2001,66(4):14—21.

[5] Lisa M.Ellram, Wendy L.Tate, Corey Bilingt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4,8(18):17—32.

[6] 田宇. 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49—53.

[7] 于亢亢. 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 现代商业,2007(21):156—158.

[8] 王珍. 物流服务新观念[J]. 集装箱化,2003(8):36.

[9] 陈小峰,李从东. 住宅区多元物业服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研究[J]. 工业工程,2004,7(4):41—45.

[10] 施丽容. 港口供应链的构建及其管理初探[J]. 物流科技,2007(3):35—36.

[11] 张英姿. 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22—24.

[12] 黄小军,等.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初探[J]. 商业时代,2006(25):91—93.

[13] 阳明明. 香港的港口服务型供应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0):56—58.

[14] 王玖河,夏炎. 港口企业集成供应链模型研究[J]. 燕山大学学报,2007,31(2):148—153.

[15] 金立印. 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00—106.

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范文5

产品创新是一项最具挑战的工作,一个企业的新产品如何以最快速度面市,如何降低开发成本,如何最大程度满足顾客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产品创新的成败。因此,减少新产品创新成本,缩短新产品创新时间和提高新产品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每一个企业关心的焦点。

有研究表明,企业要达到缩短新产品的创新周期、提高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降低新产品的创新费用的目标,原材料供应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有效地运用供应商的经验和专门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改进设计思路以及减少质量问题,也就是说新产品创新成功与否与供应链性能直接相关。因此,如何来评价供应链性能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我国学者张军从定性层面研究了产品的品质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整个产品创新过程中,产品历经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因而,评价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性能,有利于评价产品的品质,为提高产品创新的绩效,提出了供应链的改进措施。他对产品品质与供应链管理关系的定性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但没有给出供应链性能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数学依据。

马建军在评价和分析供应链性能时,通过对单一性能指标的讨论,结合评价指标的包容性、一般性、可测性和一致性原则,提出了基于企业战略目标的供应链资源、输出和柔性的一般性指标体系。利用这一指标评价体系,供应链模型可以更完全地突出供应链系统的特征并产生重新配置的效果,从而使供应链模型的发展更完全、更准确、更有效。这研究局限于从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评价供应链性能,即从结果上来评价供应链的性能,因而是不全面的,本研究拟定从供应链的特征上来建立供应链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肖智等运用物元模型对研究企业竞争力做了综合评价,此方法是以事物、特征及事物关于该特征量值三者所组成的三元组,能够直观反映综合评价的质与量的内容关系,采用关联函数进行定量计算,使得综合评价简单易行。本研究准备建立供应链性能评价物元模型,对供应链性能的评价方法将是重大改进。

本文在分析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之上,找出评价供应链性能的指标体系,构建供应链性能评价物元模型,并提出提高供应链性能的改进措施和途径,为企业评价供应链的性能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二、 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

1. 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内涵。供应链是指将产品或服务供给至最终消费者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构成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体系。在经济活动中,供应链以“链”的形式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客户和物流方(广义的供需双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不可分割、能共享技术和资源的业务流程,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各结点企业力图通过增加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价值、减少成本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各结点企业的经济利益。而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强调的是供应链进行合作产品创新的能力,强调整个供应链的技术领先性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其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供应链的结构、供应链的组建方式都与其它供应链有着很大的不同。

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具有以下特点:

(1)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在构建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企业充当发起者,成为供应链的核心。该核心企业既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通过信息的收集与传输,便于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共享,又是供应链上的“技术创新中心”,其他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各种技术在核心企业进行交流和综合。核心企业通过对其他企业的吸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

(2)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是一个敏捷的、动态的供应链。竞争使各种产品与服务变得越来越软体化、无常化。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缩短产品的开发、生产周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满足用户要求,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所以,供应链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供应链的结构也必须便于重组和调整,即随着动态联盟的组成和解散能够快速地完成系统的重构。

(3)供应链的创新能力是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核心评价标准。产品创新能力是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将整个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作为供应链性能评价的核心标准。强调整条供应链的总体利益,即每个成员企业的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体现了现代企业“共生”“共赢”的思想。因此,为了保住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地位,必须将供应链整体利益摆在第一位,把供应链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供应链性能的核心评价标准。

(4)顾客是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的一部分。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也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最好的产品不是企业为用户设计,而是企业与用户一起设计,让顾客通过各种途径对产品提出具体要求,参与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成为创新小组的一员,真正实现“我的产品我设计”,使顾客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

2. 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指标。

(1)影响供应链性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①市场与产品因素。供应链结点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它们在市场中的作用,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场关联性构造了合作创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统一体,成为合作与竞争的杠杆。

供应链结点企业之间是以产品或服务相互关联的,产品的相关性越紧密,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就越紧凑。因此,产品创新网络主要围绕核心企业的产品这个中心,以产品作为连接产品创新网络结点企业的纽带。

②渠道的畅通性因素。供应链结点企业之间渠道的畅通性直接制约着企业产品创新的效率,制约着产品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一方面要考虑供应链企业间沟通渠道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与制造管理,企业间资金流管理,基于Internet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供应链每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水平,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产品创新网络,不仅需要保持物流的畅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畅通,在产品创新网络中,信息的流动速度反映了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③供应链协同因素。对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使得整个供应链生成的价值最大化,而供应链结点企业协同性的优劣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性能,供应链的稳健性和运营能力是衡量供应链性能的重要指标。

当前,企业供应链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协同性的供应链战略。使得在整个价值链上,新产品研发、生产营运、市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部门,还有很多的支持部门,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能够协同一致,在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反应速度和降低运作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协同需要供应链上的客户端和供应端及链上的每个结点加强沟通并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协同的目标不仅仅是提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供应链管理,使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协同工作,从而建立崭新的共同受益的商业流程。协同问题也是今天供应链中最大的问题。

④企业的组织因素。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为适应形势的转变,自觉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目标是使其成为有利于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有利于释放员工个性与创造力的扁平化结构或网络化结构,从而促进产品创新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文化强调寻找短期的、绩效好的企业,而这种文化与能够让价值链中的所有贡献者都获利的供应链管理目标相冲突。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依赖于信任和沟通,信任体系的完善和沟通机制的健全,使得供应链结点企业向着良性的合作态势发展。

⑤顾客因素。产品创新供应链结点的各个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并有所发展,必须时刻关注顾客,一心为顾客提供价值。因此,企业如何从顾客角度去衡量供应链的性能,已成为管理层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顾客层面的性能评价指标应包括三个方面: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份额和客户利润率。

(2)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在众多影响供应链性能和效用的因素中,针对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主要是评价其产品创新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指标的设计也就要从产品创新能力着手,重点考虑涉及产品创新能力的一些相关因素,在进行各指标权重设计时,也要向创新能力及相关因素倾斜。根据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功能要求,本文设计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

三、 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性能评价物元模型

1.确定经典域。设供应链性能评价的定性指标有m个,即为c1,c2,…,cm以这部分指标为基础,将供应链性能定量地分为n个等级。

四、 小结

供应链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在产品创新的特定条件下,具有不一般的性质和特点,而其性能的优劣对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来评价供应链性能是产品创新活动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引用物元分析法,对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此方法采用关联函数进行定量计算,使得评价简介可行,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优越性。至于在评价工作中,如何全面地设立评价指标,如何更合理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何更合理地确定各指标定量化数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军等.供应链管理(SCM)的协同品质评价的研究.机械制造与研究,2004,(11).

2.马建军,张长根.基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性能检测指标研究.物流技术,2003,(1).

3.肖智,钟波,李有慧.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物元模型与可拓评价方法.运筹与管理,2002,11(2).

4.焦志莹,张文彬,焦志敏.供应链成员竞争合作关系研究.现代物流,2005,(2).

5.陈思云.基于系统论的供应链管理绩效分析.武6.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25(6).

7.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8.

8.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1-45.

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能力观;供应链网络;竞争优势;协调者

现代商界的竞争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近二十年以来,关于供应链的研究逐渐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的研究。目前已有的关于供应链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网络的定义、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关系、供应链网络的结构模型等方面,对于供应链网络竞争优势的来源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竞争优势来源究竟是什么,非常值得研究。

本文在对研究供应链网络已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对于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研究中,单核的“核心型网络”结构是主流,但是对于“核心型网络”中的核心企业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了核心企业本身给供应链网络带来的竞争优势。

一、动态能力观研究基础

Prahalad和Hamel(1990)通过对比分析代表日本公司的NEC和代表欧美公司的GTE,指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已经发生改变,从简单的产品性价比转为了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Teece(1997)提出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的战略能力是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是企业通过整合、建构和重置内外部才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二、供应链网络成员关系研究基础

由于供应链成员的数量一般都极为庞大,比如利丰公司在全球仅供应商网络就达数千家企业;成员的范围又很广泛,既有上游的供应商,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又有下游的经销商、零售商等;成员分布的地域也很广。由此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形成了复杂的系统。如果管理新型的供应链关系成为供应链管实践中的挑战,对于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对于供应链成员关系的观点逐渐从单纯的竞争观、合作观发展为竞合论。另一方面,关于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复合联结关系也有一些研究。

(一)合作关系

早期的研究强调的是供应链成员的合作。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大量的研究集中在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及伙伴关系方面。

国外的一系列研究集中在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紧密伙伴关系的利益特征、选择伙伴关系的准则以及关系的管理与实施。Michael等(1997)分析了买房---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利益、风险以及实施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应更多地拆去运筹学的方法来定量研究伙伴关系。

Cooper 等(1998)认识到供应链网络的动态网络特性,并十分重视企业行为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网络流程和供应链网络管理要素的分析框图,剖析了纵向一体化战略对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水平定位的影响。Christopher等(2003)通过对供应链关系中存在有问题行为的研究,评估了有问题行为的频率与供应链关系中信任与承诺水平的关系,发现任何破坏信任和承诺的行为都将会影响关系的力量和质量,从而导致供应链管理的低效率。

(二)竞合关系

竞合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横向关系企业间的同时竞争与合作,而对供应链企业的竞合关系研究相对还比较匮乏。

Maria等(2000)采用全新的案例---存在竞合关系的两个瑞典和一个芬兰的行业---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竞合关系中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是能够同时存在并被管理。结果发现企业的行为与消费者越远越表现出合作,越近越表现出竞争。原因是资源的独特性,离消费者越远,企业间可以通过合作产生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从战略的角度看,即在研发上与竞争者合作。

纵观供应链成员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转向基于委托理论、博弈论、企业资源论等,更深入地刻画出成员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本质。

三、供应链结构研究基础

Fu R.L.和Michael J.S(1998)给出了一般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其中有一个核心企业,其他一系列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展开业务。

于海生和龙迎红(2011)基于供应链网络的层次性、双向性、多级性、动态性和跨地区的特征提出“立体多核”结构的结构特征,以及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考虑供应链网络成员连接关系的强度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链网络种不同成员的特性,构建了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得出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度分布、节点强度分布和边权分布都是幂率分布的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供应链的结构,多数学者认为是具有一个核心企业的网络结构,也有学者提出多核的结构。

四、研究启示

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已经有资源观、知识观、能力观、制度观,但是对于供应链网络---非一般意义的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能力观的企业理论入手,探究供应链网络的竞争优势来源,将企业理论移植到供应链网络中,这种尝试可能是对供应链研究的一种拓展。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J.C., Suvir V. 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The New Competitive Edge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9(4).

[2] Cooper M.C., Lambert D.M., Pagh J.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ssues &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8,9(2):1-19.

[3] 焦志莹,张文彬 ,焦志敏 .供应链成员竞争合作关系研究[J].铁道货运,2005(2):15-17.

[4] 王永平,孟卫东.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18(2):96-98.

[5] 王玲.供应链网络组织竞合关系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