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例6篇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1

一、电信网间互联组织机构

(一)为加强对我省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领导,省通信管理局成立由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领导小组。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成立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小组,由公司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计划建设、运行维护、市场经营、计费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同时明确具体承办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牵头部门,各市级分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电信网间互联工作。

二、电信网间互联例会制度

(一)省通信管理局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时间、地点届时通知),主持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分管领导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会议,学习信息产业部有关电信网间互联的法律、法规和规定,通报网间互联情况,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网间互联工作。

(二)省通信管理局根据工作需要,每月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电信网间互联牵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网间互联工作情况通报会(时间、地点届时通知),协调解决网间互联中存在的问题,通报电信网间运行质量情况及网间通信主要障碍处理情况等。对于出现重大网间通信障碍的,邀请相关省级公司分管领导参加会议,必要时邀请相关市级分公司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三)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应不定期召开相应会议,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电信网间互联备案制度

(一)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应将网间互联组织机构设置和变动情况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省级公司,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或网络运行情况,在向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提出互联申请时,应当面提交互联书面要求,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互联工作开始启动。

网间互联需新设互联点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互联技术方案;3、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通信设施、设备配置情况;4、互联的工程进度计划安排及资金保障等。

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网络运行情况;3、互联技术方案;4、工程进度与资金保障等。

省通信管理局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备案材料的审查,向互联申请者发出予以备案或不予备案的通知。予以备案的,以备案通知上所确定的时间启动互联工作;不予备案的,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电信运营企业不得拒绝其他电信运营企业提出的互联要求。

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启动后,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就启动的网间互联事项进行友好协商,每次互联协商会议均应制作会议纪要或经双方签字认可的会议记录。

(三)两个电信运营企业之间或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达成的互联有关协议,均由省级公司签订,被授权的市级分公司可以签订省级公司协议的补充协议。

为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掌握协议内容,协议签订双方在协议签订的10个工作日前,应将协议初稿报省通信管理局初审。10个工作日内不提出意见的,视省通信管理局同意,双方可以签订协议;省通信管理局认为有关条款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在10个工作日内将意见通知双方企业,双方应修改协议初稿。

(四)各电信运营企业间及各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签订的互联协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五)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自协议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协议发至各自下属机构,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六)互联实施中,因客观原因致使互联不能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完成的,经互联双方认可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可以顺延互联时间。

(七)互联双方在省通信管理局就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行政决定前,可以自行达成互联协议,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八)省通信管理局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出具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备案;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的行政决定,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行政复议机构备案。

四、电信网间互联报告制度

(一)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落实已启动的网间互联进展情况(含有启动的互联项目名称、工作进展、存

在问题、解决办法及时间进度等内容)报省通信管理局,详见附表一。

(二)互联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30日内,将互联启动日期、业务开通日期及业务开通后3日内的网间通信质量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

(三)实现互联的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定期监督检查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通知"(通信管[2002]35号)的要求,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情况报送省通信管理局。报送的内容包括:电信网月度运行情况报告(如通信质量概况,对网间业务封堵、网间通信中断、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等通信异常情况的分析及拟采取的措施,建议等)和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表(详见附表二)。

(四)当发生网间通信中断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网间接通率即应答试呼比低于20%,以及用户有明显感知的时延、断话、杂音等情况)时,电信运营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通信,做好必要的记录和其他相应的工作,记录应妥善保管备查,并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在通信恢复后的10日内,互联的双方省级公司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报告须附相应的原始数据和有关资料。

网间通信中断30分钟以上的,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电信运营业事故报告规定(试行)》的要求,及时报告省通信管理局。

(五)为了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网间通信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间有关网间通信质量的函文应同时抄送省通信管理局。

五、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制度

(一)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互联工作应以省级公司为主,在互联实施中发生争议致使互联不能继续进行或在互联后发生争议影响网间业务互通时,争议双方应尽可能在省级公司之间协商解决。

(二)电信运营企业之间、专用电信网单位与电信运营企业之间发生互联争议,经协商,确实不能达成协议的,争议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省通信管理局递交《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详见附表三)申请协调,并附网间互联争议的有关材料。

(三)省通信管理局在收到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后,对协调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发现申请协调的争议有与国家有关规定明显不符或超出省通信管理局职责权限的,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不予受理或告知相关机构处理;对申请协调的争议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省通信管理局在7日内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始协调网间互联争议问题,并出具《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详见附表四)。协调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四)协调结束后,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省通信管理局将根据不同类型的互联争议,随机邀请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省通信管理局根据所邀请专家的公开论证结论和提出的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作出行政决定,强制争议双方执行。行政决定在协调结束之日起45日内作出。

(五)必要时,省通信管理局可以对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六、电信网间互联网络运行管理制度

(一)未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不得擅自中断网间通信。

(二)电信运营企业对涉及网间通信设备的检修、搬迁、工程割接、网络及软件版本升级等可预见的原因影响网间通信的,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向省通信管理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电信运营企业应明确划分网间通信的运行维护责任,加强对网间互联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定期协同分析网间通信质量。

(四)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应及时与对方电信运营企业联系,双方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五)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达到0.6Erl时,互联任一方应按照互联有关规定,在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启动网间中继电路扩容工作。经扩容,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不超过0.5Erl时,本次扩容工作结束,以确保网间通信的畅通。

七、电信网间互联通报制度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2

随着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概念,将其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要求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互联网+”这一提法红遍全国,各界对拥抱“互联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昂热情。可问题是,人们理解对“互联网+”了吗?当互联网的玩法加到了传统的“X”上,会起什么样的变化?新规则和旧制度的冲突又是什么?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纪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是政府官方的定义。不过,互联网公司对它有着不同的诠释和理解。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版本是,“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百度的定义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它来自公司创始人兼CEO的李彦宏在一次公开场合的谈话,他还说:“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的话,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的雷军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互联网+”就是怎么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增值、提效。他点到了“互联网的思维”一词,后者经他鼓吹一度成为互联网热词,而他领导下的小米手机成了演绎互联网思维的经典案例。何谓互联网思维,雷军有“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当然,还不能少了腾讯马化腾的表述。

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马化腾是“腾讯帝国”的创建者,现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此外,他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正是基于后一个重要身份,他在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建议提出:“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事实是,建议后被政府采纳,马化腾便成了政府“互联网+”行动计划最主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所以,要正确理解与适用“互联网+”,不可不追本溯源,回到它的首创者身上――一看“互联网+”究竟是如何被提出的,马化腾又是怎样逐步完善其内涵和展开论述的。

2013年11月6日,马化腾在和马明哲、马云共同参与的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首提“互联网+”概念,他说:“大家看到最近很多传统行业都在和互联网结合。为什么会结合呢?包括现在讲的互联网金融,以前是讲互联网的媒体,音乐,影视,支付等等,和传统行业有结合。现在到金融了。所以我们理解,互联网给传统行业,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两天后,在广东惠州,马化腾借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道农沙龙”的契机,进一步阐述了“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打比方就像有了电力,以前是蒸汽机,后来有了电力对所有行业都发生了变化,都发生了影响一样。有了互联网,每个行业都可以把它变成为工具,都可以升级服务因为只要在这个行业内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我会称之为颠覆。”11月9日,深圳的腾讯WE大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明确使用“+”符号,“互联网+”正式浮出水面。马化腾演讲时指出:“‘+’是什么?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我们过去中国互联网十几年的发展,看到互联网加什么?加通信是最直接的,加媒体已经有颠覆了,还要加娱乐、网络游戏。以前传统的游戏已经被颠覆了。包括零售行业,过去认为网购电商是很小的份额现在已经颠覆了实体零售行业,还有最近最热的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已经不敢轻视互联网这个话题了。”

进入2014年,“互联网+”作为概念日益丰满,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给合作伙伴的信》、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以及在给《时代的变换》等书籍写推荐序时,马化腾在不同时间、多个场合发表了他对“互联网+”的理解。拣要点说,有:“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速对传统行业的变革与颠覆;互联网是一个工具,打破信息不对称,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的新机遇、新生命等。

分析马化腾和官方以及其他各种版本,有共性,也有差别,但大体谈的方向一致,落脚点相近。“互联网+”就是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去融合其他行业,并试图连接人、物、服务、场景乃至一切,旨在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使用率。简单讲可用十六个字归纳:开放生态、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协同创新。

然而,要把理念转化为实践,把口号落实到行动,在“互联网+”的问题上,要着重解决四个实际问题,或者说理顺四个思路。

首先,“互联网+”等于“互联网+X”,这个X包括工业、金融、健康、教育、民生、能源、农业、商业、媒体、智慧、社会公益等各行各业各领域,问题是,为什么要加?为什么能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不可避免地连接在一起,这既是一种技术趋势,也是一个时代特征。互联网不再仅仅是虚拟经济,而是主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能促使传统产业突破现有瓶颈,实现自我颠覆与变革,加速互联网化的转型升级、融合创新。往大了讲,“互联网+”推动产业生态共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合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极大惠及民生。

其次,那么,互联网+X,其中谁为主、谁为次?换句话讲,究竟谁说了算?例如,互联网+金融(如余额宝),游戏规则全由金融部门说了算。那么,它其实是“金融+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金融”;又比如,互联网+交通(如Uber),运营资质、准入条件,其实概由交通运输部门来定,本质上它就是“交通+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交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互联网+X,基本是X一言堂。但问题互联网企业(产业)的玩法套路和X行业既定的条条框框有很多并不适配,甚至是相冲突的,如此一来,规则之争、理念之争乃至价值之争在所难免,融合共存、互惠双赢谈何容易。另外,严格从语义来分析,“互联网+”,互联网在前,是为主体;X在后,是为宾格。马化腾、马云等谈“互联网+”当然没错,因为他们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可对于身处X领域的人来说,大谈“互联网+”就显得主谓不分了,要加至少也得是自己的X去加人家的互联网。对此,独立TMT分析师付亮有个观点很好,他说“互联网+”第一个“+”应该是“加速”,第二个“+”认为是“破坏性创新”。也就是说,不管是互联网+X,还是X+互联网,有机地结合将是对各自产业生产力的提高、效率的提升以及创新的提速。

再次,一旦“互联网+”,那么互联网与X是什么关系,是颠覆还是互补?对此,马化腾在为《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所撰写的前言中的几段话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他写道:“‘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我经常用电能来打比方。现在的互联网很像带来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互联网+’就像电能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就像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大规模应用造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但蒸汽机和电力却都没有代替任何行业或产业,反而是不断催生新的领域。所以X们大可不必担忧,总是害怕互联网进来了,自己要出局了。我同意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的观点:“互联网+X,将让X的饭碗比现在更大,这是一场增量改革。合作才能共赢。”

最后,“互联网+”催生的是新产业还是新业态?两者的区别在于,新产业注重的是“产值”,新业态对应的却是“结构”。互联网是信息网络产业,是新兴产业,当它以加的姿态去对接融合其他产业时,做的其实是“产业创新”,即便从X的角度出发,亦是如此。产业创新其实就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而不是创设出新的产业品类。新业态就是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做强做优,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做大。所以“互联网+”或“X+互联网”的正解在于,把重心放在以用户导向的创新求变上,放在实现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上。

以前,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如今,互联网已是一个基建、一个生态。正如学者曾润喜说的,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互联网+”让互联网与其他行业和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从趋势来看,这不是想不想、愿不愿的事,而是势在必行。套用美国科幻作家、“赛博朋克运动之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话来说,“未来已经来临,而且早已流行”。

延伸阅读

“互联网+”的密码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于扬

在寻找“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注意到了用户所处的环境变化。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多屏的时代。而各行各业所提供的服务会以上述“互联网+”的公式存在,从而重新改造和创造我们今天所有的产品。

而对用户而言,他们未来不会关心他们接入的方式,不会关心他们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因为他们面对的每一个面都可以是一张接入互联网的屏,通过它们能将用户和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应用和服务随时随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足够了。

也许对创业者来说,当熟悉了这样一条路径之后,我们基于“多屏全网跨平台”的理念,与行业结合,才有机会再往前迈一步。我们的传统行业才能真正地转型,从而创造新的局面。

在“互联网+”的实践前行路上,在创新方向的选择上,形容词比名词更重要。这就好像马车公司了解用户需要更好更舒适的马车。关注“马车”这个名词的企业,成了历史的炮灰,而关注“更好更舒适”的企业创造了汽车。而在创新的落地上,名词又比形容词更重要。这就好比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互联网本身并没有创造新的供需关系,它只是工具,帮助各行各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当企业内外部都不提“互联网+”的时候,企业才算真正走完了自己的互联网化之路。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 大学生学业指导; 解构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解构与重塑”(xjj2015-54)阶段性成果

G647

一、前言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来看,学业指导工作相对复杂,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既需要正确思路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正确内容的保证,只有在思路和内容上获得有效的支持,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做好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就应当将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与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效的融合,使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进行。

二、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中,形成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机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基于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在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应当有正确的思路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完善的理论作为保证,而互联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能够获得正确的思路支持。进而在发展中能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调整学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思路,使学业指导工作能够更具实效性。

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对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也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只有重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并根据互联网+思维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序进行,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渐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达到实效性标准。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互联网+思维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思路保证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日趋完善并达到有效性标准。

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保证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需要有配套的理论作为支持,同时也需要完善的学业支持内容作为支撑,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取得实效,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相对复杂,只有认识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将互联网+思想有效地融入这一过程中,才能够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理论保证,所以,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应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过程中,使互联网+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受到这一思路的支持,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获得了更多的思维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达到可靠性标准,并且在整体效果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满足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使得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入有着一定的关系,只有认识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并在大学升学指导体系中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得以形成,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整体构建实效。

四、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学业的指导,目的在于提高学业指导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业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使大学生获得较多的思路支持和学习方法,在这一点上,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有效的丰富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内涵,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能够具备更多的内容支持。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改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思维的融入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在发展实效性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和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影响,并重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构建有效的互联网+思维框架,使互联网+思维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业体系形成的指导思想,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提供良好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总结互联网+思维的特征,将互联网+思维作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有利因素,并做好互联网+思维的了解,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需要,选择性地应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效果,不但要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应当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使互联网+思维成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有利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史宪铭;赵美;王海丹;冰冰;;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系统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金满文;张长路;;大学学术指导制度的现实考察[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2期

[3]张杉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业规划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01期

[4]仓伟;徐济达;;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构想[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薛庆符;美国高校学务指导制度专业化发展进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4

一、引言

自2015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尤其是处于变革发展的各类行业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新生事物、新生理念与日俱增,而“互联网+”的理念也随之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之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近年来呈现如火如荼发展趋势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来说,其获得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有效地抓住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通过网络打破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固有束缚,为需要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学员们提供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虚拟课堂,并以这个有效载体承载学员进修的活动开展。这种利用网络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方式,通常被称为网络远程教育。

目前的网络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优越的一面,但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进步与受众群体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不断变化,其缺点与不足也在日益显现,对这种利用网络工具开展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与限制。根本上来说,现行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仅是将现实中的课堂“搬”到虚拟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仅从以往的在现实课堂中听讲、完成作业变化为在“虚拟课堂”中进行上述活动,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互联网理念、发挥互联网作用。据此,本文结合“互联网+”理念与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对开展“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具体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相关概念阐述

根据李克强总理在各类重要会议中的相关阐述,结合各界人士对“互联网+”这一理念的理解与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平台,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集成,从而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进而发展出新的行业模式、行业生态循环的过程。“互联网+”的存在意义在于最大限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实现信息要素的高效率传递,实现信息共享。

就其特征来说,“互联网+”表现出以下六方面特质:

第一,跨界。“互联网+”的过程体现于信息通信技术跨越行业壁垒、用于其他行业重塑优化的过程之中。

第二,创新。各行业进行“互联网+”的改造过程,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中运用的过程,更是互联网技术发展驱动内核的创新思维在各行业中的渗透、传播与深入应用。

第三,重塑。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各行业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连接行业内各个组成部分,高效率地进行信息交换、决策制定等工作,因此其行业运作模式必须也一定会因“互联网+”的过程发生变化,即结构重塑。

第四,人性。“互联网+”在各行业中的引入,有助于行业重新审视对于“人”这一要素的价值在行业中的体现过程,强化对用户体验的实时反馈与实现,提升对于人性的尊重,提升对于人的创造性的关注度与重视。

第五,开放。通过“互联网+”能够有效消除原本行业中的信息孤岛,从而化解制约创新的各类环节,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良好的行业创新机制,避免重复劳动。

第六,连接。通过“互联网+”改造能够使各行业与其他行业构建沟通渠道,从而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有助于行业借鉴、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对本行业的升级改造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参考。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变革是指:通过行业内各企业、个人的参与,构建出统一的全网、跨平台、场景沉浸式教育平台,最大限度切合用户使用习惯。为具有接受远程教育意愿的个人提供完备的学习辅助工具、相应资料与考核体系,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的网络式教育改进。

三、“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原则

根据“互联网+”特质,结合网络远程教育的特征,“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设计原则如下:

(一)跨界融合原则

转变网络远程教育传统理念中仅将“网络化”作为线下教育在线上移植的手段,通过充分理解“互联网+”的内在本质,精确选择信息技术与网络远程教育的融合点,合理利用各项信息技术手段为网络远程教育在互联网范畴内展开提供支撑,做到互联网技术、理念与网络远程教育目标、构想的深层次融合。

(二)有效创新原则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消除网络远程教育的时间局限性、空间局限性、载体局限性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将教育的本质以互联网的形式予以深入实践与阐发;同时注重创新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及时引入互联网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新理念、新手段与新方法,促进网络远程教育的技术、方法与时俱进。

(三)流程重塑原则

依据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实际情况与创新程度,实时监控、评价与反馈与之对应的网络远程教育工作各项流程,对无法为“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乃至阻碍其发展的业务流程进行切合实际的改进,提高相应工作的工作效率,合理优化网络远程教育开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四)以人为本原则

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网络远程教育进行改进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作为直接受众的学员的使用体验,通过持续性的学员使用感受反馈调研明确改进后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中不符合用户使用的待改进事项,并合理改进。此外,还应当注重作为教育服务提供方的各类院校、研究院所等在使用中的直观感受,并做出切合实际的改进。

(五)开放互联原则

通过“互联网+”理念的引入与相应创新的应用,在行业内破除各个提供教育服务机构之间、学员之间、学员与机构的信息阻塞,构建信息畅道,实现信息的行业内无阻碍流通,消除信息孤岛;搭建行业发展情况、行业技术等相关信息的流通平台,破除网络继续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信息壁垒。

四、“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构建方案

依据“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原则,结合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本文尝试性构建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构建全网式平台

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足以承载全部网络远程教育活动开展的PC端网站平台,并充分考虑对各类移动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支持,从而实现网络教育活动的全载体覆盖。该平台的日常运行应在相应政府机构(如教育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

其次,通过行政等手段逐步引导教育机构将其招生、提供教育服务等网络远程教育活动移至该平台,从而方便行政机构对于网络远程教育的一站式监督、管控,同时有效避免了“山寨”教育机构欺诈事件的发生。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前期的全面调研有效确定该平台的网络连接速度、存储能力、并发操作能力等硬性指标,并通过合理的硬件设施建设予以实现,为网络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引入前沿信息技术手段

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存储技术等的应用,合理运用流媒体、虚拟交互等创新技术强化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与互动性,使教学内容的展示不仅仅局限于对视频的观看,而是更加强调学员学习过程中对于实物、实例的操作与实践。此外,通过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充分加强学员在听讲过程中与教师的互动、学员之间的互动,做到疑难问题随时提出、随时解答;通过HTML5编码技术的引入与相关APP的制作,使学员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在各类移动端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大大提升学员的时间利用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三)制定相应规范

在上述平台建设与技术引入的基础上,打破教育机构之间交流壁垒,实行同专业、同类课程的学分互认制度,确保学员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拥有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利,可以自行选择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教师课程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参考“MOOC”的具体教学考核方式,在每个课程的每个课时授课过程中加入随堂测试,并将相应测试结果记入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以最真实反馈学员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在课程考试时,通过建立大容量随机题库、限定考试时限、考试过程中进行全程录像等方式,最大限度防止学员作弊行为的发生,同时可增加参加考试次数,为学员提供足够多的通过考试的机会。

(四)建立数据分析体系

通过平台的建设,不仅将学员的学习过程集中在一个网站之中,更将各教育机构的服务过程集中在一个网站之中。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教育情况的数据分析体系,对学员个体学习情况、某专业乃至某门课程的学员总体学习情况、各机构教育服务情况、行业总体发展情况等进行及时、详实的数据收集、汇总与分析,并通过图表等形式、按照不同的时间跨度进行不同层次的直观展示,为各教育机构实时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对学员辅导的针对性、优化机构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同时为行政部门从总体上把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加强行业发展引导提供有力决策辅助。

五、“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方案确定后,还应当根据网络远程教育的现有状况与网络远程教育从业者的相关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系列配套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网络远程教育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业者的理论培训

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业者对于“互联网+”这一概念的理解高度与深度,也决定了创新网络远程教育、将“互联网+”思维与现有业内工作深度融合的程度。因此,应当充分利用集中学习、主题讨论等方式开展对相关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使其迅速了解、掌握“互联网+”相关理论与行业发展前沿思想、技术,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模式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破除旧有思维壁垒、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提高对“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宣传力度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顺利实现需要以社会各界的充分了解、感知为前提与保障。因此,应当通过网络、现实的各类信息载体,深入介绍“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充分阐述上述创新模式的内在机理、运行模式与优点,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宣传与相关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该模式的认知,逐步扩大该模式影响力。同时,采取稳步推进的模式,引导社会公众尝试、体验该模式,从而对该模式的创新性与优越性产生直观感知,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开展培育具有较大基数的受众群体。

(三)加大对“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工作开展的扶持力度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建设需要有充分的资金、人力等资源作为支撑,而这些资源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相关从业单位的战略规划。同时,建设时间跨度也是该模式是否能够及时响应时展、及时契合网络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当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对实现该模式所需的资金、人力等成本进行系统核算,同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制定明确的建设时间节点,并以此为依据寻求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该模式的顺利建设与实施谋求足够的扶持力度。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5

一、“互联网+”的理解

一是走出“互联网+”的狭隘工具论的视野之中,不能以我为中心地取舍,而是要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态,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互联网+”,每一个不同生活环境的人,应时间、空间、事业、交往方式,你的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不同,会对“互联网+”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而每一个你,对“互联网+”的理解永远不是终极理解,而是在“互联网+”中生存情怀发展的。

三是“互联网+”具有动态性,最大的特点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互联网+”对于未来的产业、经济和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一个新生态下的新时代的到来。

1.怎样理解“+”

理解“互联网+”需要从一定的层次或层面中去理解。

第一层次:互联互通,形成交互,把每个人,每个行业都卷入现实的,虚拟的社群之中,网络之中。打破各自一亩三分地的格局,让自己主动汇入网络之中,促进网络的联盟。消除信息孤岛,把你自己“+”入别人的群中,也让别人进入你的群中。

第二层次:“互联网+一切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即万物互联,任何网络都不要孤立。

第三层次:“互联网+其他行业”――跨界。所有的传统行业需要转身向互联网靠近,新兴行业更离不开互联网。我已经破局的有:互联网+零售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通信”已经越来越成熟。

第四层次:“互联网+无穷”。如“互联网+汽车后市场服务”,还会跟进,+保险,+救援,+拼车等的服务。

结论:第一个“+”,是加速,让行业加速,让时展,第二个+是破坏之后得到更新的更快的,更好的发展。

2.为什么能够“+”

互联网为什么可以“+”另一个企业,另一个行业?因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不仅提供了产业方面的革命,而且关系到了N个产业的变化。应该说,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的破局者与开拓者。以互联网金融而言,起步于西方,成就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发现了痛点,创新了模式,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现在以第三方支付更是将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的一次交叉融合,开拓了互联网发展的新天地。正是这样的发展才为“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开启开辟了道路。所以,认真去读懂互联网金融,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各方面及其意义。

二、“互联网+”助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1.主体培训务实创新。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在拓展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按需培训丰富多彩。根据国家需求、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新形势下干部队伍素质的实际状况,在干部培训中实行按需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培训内容多样化。近年来的培训专题覆盖政治理论、经济、法律、管理、科技、技能及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全面满足各级领导干部要求提高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征。二是教学模式多样化。充分发挥学员和教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采取了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学员论坛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强了互动性,给学员提供广阔的思考、交流、研讨的平台,增强了教育培训的吸引力。

3.干部在线学习成效显著。2011年牡丹江市干部学习在线平台正式启用。截至2016年底,在线注册两万多人,实现了干部在线学习工作规模与质量双丰收。

三、“互联网+”对干部教育的影响

1.直接影响:培训工具和手段的互联互通

新增了互联网培训工具和手段,使得教学具有超时空性;“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使得原有工具和手段得到集成;由于工具和手段的互联互通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地位具有相对性、联系具有直接性;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新的培训工具及其对原有多媒体等工具的集成和联通。

2.间接影响:培训方法和模式的多元灵活

网络培训方式的出现;虚拟和模拟培训方式的出现;实训室、心理测试室、新闻室的出现,带来培训方法的灵活多样;多媒体教室的智慧化,教学辅助手段的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科研利用PPT和音视频等方法,更加生动有趣。

3.倒逼影响:培训流程和机制需要再造

增加了选学网络课程环节;全新的网络班模式培训流程;混合模式流程更为复杂,增加了线上线下的结合内容;利用?W络进行招生、报名、教学组织、评估、班级活动、学员管理等,带来管理机制的再造。

4.引领影响:培训思想和理念需要升华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6

@黄勤(建设部科技司)、@孟延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转发《中国在“互联网夹”,美已进入新硬件时代》一文,文中观点认为面对美国“新硬件时代”的挑战,“互联网+”可能变成“互联网夹”:

在中国举国上下大搞“瓦联网夹”,全国、全社会进一步深度数字软化的时候,美国悄悄地进入了“新硬件时代”。人人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大势。中国的互联网事业需要创客,中国的新硬件事业更需要创客。

这里说的新硬件,不是主板、显示器、键盘这些计算机硬件,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小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造事物。

如果说乔布斯在2007年展示的iPad和iPhone还是人们可以理解的事物(还是电脑和手机),那么,今天的多轴无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驮驴、机器人厨师则是人们在这些东西出来之前无法想象的事物。

客观上讲,“瓦联网+”确实是巾同非常需要的。我们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业不够发达,用互联网的工具改造一下很有必要。但是这“互联网夹”的抛物线一定有达到峰顶的时候,也许是2年,也许是3年,现在热得越高,未来冷得越快。那些后来者,会不会像A股6000点的狂热股民一样,兴奋地冲进互联网的世界,也到处夹一下,然后等着接受大潮突然退去,海滩上到处都是被互联网夹住的裸奔男女的悲催结局?慢一步,“互联网夹”就可能变成“互联网鼠夹”。

@焘江(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mGov Lab China)博士):

关于新硬件时代和互联网+,陆老@陆首群曾专门在群里评论过:“如果按互联网+创新2.0+传统(工业)制造重构智能制造的定式来看,这些新硬件都属于智能机器的范畴。所以不宜把“互联网+”与“新硬件”割裂开来,事实上该文作者也不否认“新硬件”这种新产业形态也离不开互联网+创新2.0(以深度信息技术为主)的基础;两者并不代表时代更迭,我们不必惊恐。实际上美国在吸取“去工业化”教训后,正在搞“再工业化”,更重视补课发展实体经济(包括新硬件)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在促互联网+创新2.0重构新的服务业态同时,需要重视重构实体经济产业新业态。”

@南霸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电子政务实验室副主任):

结合工业4.0、创客创业创新等一系列动作,李克强总理所提的“互联网+”与较早相关互联网企业讨论聚焦的互联网化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是其中的应有之意。必须理解清楚知识社会创新2.0下的互联网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才不会成为“互联网夹”。不过,我看有些朋友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超越创新2.0了。

@焘江(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mGov Lab China)博士):

先不要急迫的去提出超越知识社会及其创新范式,并将创新向3.O升级的研究。目前需要先研究明白知识社会及与之对应的创新2.O范式及其“互联网+”新业态,然后才去研究、预测知识社会之后的技术演进、创新模式、经济社会形态吧。

@杨静lillian(中国经济网经营顾问、知名科技评论专家):

互联网+成为席卷中国的热潮。不过,智能+越来越成为科技前沿的象征,无论是2025中国制造还是呼之欲出的“巾国大脑”计划,以及机器人革命的颠覆前景,都让人工智能成为2015年乃至今后5年的最关键技术。在刚召开的2015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德毅院士在开场解析了大脑及认知科学,指出人脑成长的认知性和社会性,提出了脑认知如何度量的问题;在脑认知的形态上认为记忆认知、计算认知、交互认知是关键,脑认知的核心是记忆认知;并提出了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交叉研究载体的建议。科大讯飞刘庆峰董事长提出未来5-10年,人类就将进入智能一切的时代,人类将进入智能一切的时代,刘总谈到了对创新的理解应该为大波浪+小波浪,核心源头技术突破+用户体验微创新。两者齐头并进,中国的科技产业才能蓬勃发展。这需要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吴甘沙(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之前《中国电子报》关于机器人的问题和发展和我有过交流,我认为机器人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感知,要感知周围的人、感知机器、感知事物;二是思考,比如规划和推理;三是想明白后怎么控制“手脚”去完成这个任务。目前机器人的发展并不遵循摩尔定律,尤其是机械部分,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具有复杂动作能力的机器人常常有几十个电机,价格几万到几十万美元,现在有一种研究趋势是用计算来替代复杂机械机制,这样的话机器人将受益于摩尔定律的发展,价格会真正便宜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机器人领域另一个趋势是平台化。过去的机器人都是定制化的,未来如果有一个平台,就像PC 一样,能够基于一定的标准编程,使成本降低,进入市场的速度加快,应用也更为丰富。再有一个趋势是云化。云化一方面可以把高强度的计算放到云中,解决本地计算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把知识放在云中,如果未来成千上万的机器人通过云相互交换知识,就能够使智能化程度快速提升。未来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智能要从虚拟世界反馈到物理世界,机器人将是首要的平台:未来机器人会越来越“人格化”,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助手、管家,最后也许将是你的替身,当你不能身临其境时,它就是你的阿凡达。

@老宋(独立策划人、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

新硬件时代,是以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由极客和创客为主要参与群体,以硬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产业形态。美国还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意在通过网络、传感器等技术,实现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

@陆首群(中国开源软件(OSS)推进联盟荣誉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电子政务理事会理事长):

昨天还听到GE董事长伊斯梅尔在中央电视台谈工业互联网。2013年美国互联网企业、网络运行商、传统制造 商 :GE、IBM、AT&T、Intel、Cisco、Google、Walmart等80家企业为了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重构提升全球工业,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关于工业互联网概念主要针对制造业,是新构虚拟化网络空间(展现未来信息社会场景)与现实的物理空间(当代工业社会)互连、作用和融合,重构、提升其新业态,或可定义为在数字与现实整合、信息化引导工业化的前提下,未来人、机、数据以无缝连接、无缝协作重构的新工业形态。

工业互联网将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新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虚拟化网络空间的载体以及机与机、人与机通信的连接体的作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机制被解释为以虚空中的数据/知识资源置换物空中的人力/自然资源;以虚空中深度信息技术(软件、高级计算、感知技术、大数据和分析、预测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连接技术等)为手段,作用于、融合在实空中的工业系统中,使之嬗变、重构、提升为新业态。如此看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机制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创新2.0"。

@刘峰互联网进化论(中国科学院、威客理论创始人):

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工业4.O或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萌芽。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云计算中的软件系统控制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家庭的家用设备,办公室的办公设备,通过智能化,3D打印,无线传感等技术使的机械设备成为互联网大脑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这些智能制造和智能设备也源源不断向互联网大脑反馈大数据数,供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决策使用。

@吴艺:

也转一下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对工业互联网的看法,工业互联网既有工业视角,也有互联网视角,完整的工业互联网概念应该是两者兼容与打通的,将工厂内外、产品全生命周期、全流程融会贯通。工业互联网为通信行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陆首群(中国开源软件( OSS)推进联盟荣誉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电子政务理事会理事长):

根据GE、IBM专家随即给我寄来一些资料,再一些补充:该专家谈“工业互联网将更好地推动大数据在现实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间的整合”,这与我昨天分析的论点是一致的,也证明了工业互联网的创新机制就是“互联网+创新2.0”。工业互联网联盟(IIC)采用开放成员制,GE、IBM、AT&T、Cis-co、Intel是五个发起单位,原是美国联盟,现已扩大为全球联盟,其成员还有:微软、埃森哲、美光、Bay、赛门铁克、实时创新、派克汉尼汾、Eclipse基金会、国际开放标准组织、范德堡大学、华为、西门子、博世、黑莓、富士通、东基、软银、沃达丰、赛灵思、丰田(营销)、海尔(似尚未加入)等。昨天我谈到成立联盟是为了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华尔街日报》谈到其重点除制造业外扩大为医疗保健、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运输等行业的应用(原因是这些行业的软硬件产品兼容性很差)。IIC致力于发展“通用兰图”,使各厂商设备间可共享和传输数据;并建立“通用兰图”标准,这些标准不仅会涉及互联网网络协议,还包括IT系统中数据的存储容量、互连和非互连设备的功率大小、数据流量控制等指标,这些标准可能需几年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有助于软硬制造商开发与物联网完全兼容的产品,以实现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系统、企业、车辆和大量其他类型的实体全面的整合,让机器、人、数据无缝连接无缝协作。如果IIC建立了这些事实上的全球标准,除将有力推进物联网的发展外,其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创建未来的创新机制及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之大实在不容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