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范例6篇

碳中和的主要路径

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范文1

关键词:碳交易;碳市场;路径

作者简介:张伟伟(1981-),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5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16-03

2013年6月17日,我国首个碳排放交易市场在深圳正式启动,该交易体系较多地借鉴了国际碳交易市场体系,但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鉴于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的不乐观,我国在碳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不可照搬西方发展模式。因此,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必须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在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成熟碳交易体系的同时,设计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发展路径。

一、碳交易市场界定

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根据科斯定理的产权理论发展而来,并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得到推广与发展。《京都议定书》认为碳交易是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易,从而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Perdan和Azapagic(2011)从具体交易对象出发,认为碳交易是基于市场工具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六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HFCs,PFCs,和SF6)的交易。公衍照(2012)从交易实质上认为,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将免费资源变为付费资源的金融易。

许春燕(2012)对世界碳交易市场进行了明确分类,按照交易地点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按照交易动机分为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按照交易机制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按照交易层次分为国际级市场、部级市场、地区级市场和零售市场。冷罗生(2010)按照排放权交易管理模式不同划分为总量控制交易模式和相对控制交易模式,即碳总量管理与碳强度管理模式。傅强和李涛(2010)从金融角度提出了碳交易现货市场和碳交易期货市场。而盛春光(2013)进行了更细致地划分,提出了碳现货市场、碳资本市场和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二、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一)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研究回顾

为了推进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目前,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动机演变和碳交易区域演进两个方面。

1.碳交易动机演变。根据碳交易动机不同,碳交易市场可分为自愿减排市场和强制减排市场。一些学者认为应先开展自愿减排,然后再推进强制减排。羊志洪等(2011)认为实施强制性的排放总量控制仍为时尚早。因此,王家玮和伊藤敏子(2011)和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2012)指出碳交易市场应该先从自愿减排市场做起,然后逐渐过渡到强制减排市场。接着,张瑞等(2012)基于碳票交易模式,提出了自愿市场交易、约束市场交易和全面市场交易三个发展阶段。同时,Kollmuss等(2008)认为未来有效的气候政策将是从自愿到强制的逐渐转变,自愿减排市场的关键作用在于为将来强制减排的规则和程序做好铺垫。然而,有些学者主张自愿减排与强制减排交易同时进行。邹亚生和孙佳(2011)和公衍照(2012)提出应以强制减排机制为主,自愿减排为辅构建碳市场。胡雷和王军锋(2013)则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切入点,主张在优化开发区开展强制减排交易,在重点开发区开展自愿减排交易。

2.碳交易区域演进。陆敏等(2013)基于系统聚类分析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中国应该先建立跨省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彭朗(2013)从各地环境交易平台出发,提出建立多级区域性碳交易市场。而胡雷和王军锋(2013)则以中国主体功能区作为切入点,分析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同时结合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杨志和陈波(2010)、邹亚生和孙佳(2011)、杨锦琦(2012)均认为应该先推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统一碳交易市场。但是,杨志和陈波(2010)认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可以作为中国区域性碳交易市场以及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借鉴。而邹亚生和孙佳(2011)、杨锦琦(2012)认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应该参考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RGGI)和西部气候倡议(WCI)两种交易体系。

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层次是不断扩大的。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2010)提出通过合并重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构成全国性统一碳市场。而 Perdan和Azapagic(2011)指出通过目前碳交易机制的地理扩张以及覆盖更多的行业和温室气体,未来有可能形成全球统一碳市场。同时,于同申等(2010)提出了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化阶段。Lazarowicz(2009)认为,国际碳市场对接有助于减排的国际合作、降低碳价格波动性并增加低减排成本的接触机会。

(二)简要评述现有发展路径研究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这些发展路径或是国际经验的总结,或是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或是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虽然存在分歧,但也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为减轻国际上对中国履行减排义务的舆论压力,中国有必要自觉进行强制减排。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增长时期,现阶段主要任务仍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如果全面实施强制减排必将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中国尚不能建立全面的强制减排交易市场,从而强制减排交易体系EU ETS也不能作为碳交易市场建设初期的参考体系。

其次,根据碳交易的国际经验,自愿减排交易和强制减排交易各有优劣。自愿减排交易不强制企业减排,企业可自愿参与碳交易,实施起来较容易,但是自愿减排交易无法保证足够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稀少,无法达到真正的减排效果。对比而言,强制减排交易需要规定企业的排放限额,增加了市场需求,企业的减排积极性得到提高,但需要建立完善的交易规则和市场体系,实施难度较大。在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初期,既要存在市场需求又要降低实施难度,因此应该实施强制减排与自愿减排交易相结合的策略。

最后,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特征看,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地区发展水平看,一些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而有些西部地区却刚刚达到基本的温饱。因此,中国碳交易市场路径的设计必须体现公平的原则。因此,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初期方案设计不可能实施统一的规则,必须采取区域性差异策略。但为了避免公衍照(2012)指出的碳泄漏问题,在地区政策设计时要注重审慎规划。

三、基于文献综述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碳市场建设与发展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要分阶段地、有序地、逐步地推进。本文将碳交易市场建设分为碳交易发展探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发展深化阶段。然后通过借鉴国际上碳市场的发展经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碳交易动机演变和碳交易区域演进策略分阶段提出了适合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一)碳交易发展探索阶段

碳交易发展探索阶段主要进行碳交易试点,目前我国正处于该阶段中。碳交易发展探索阶段为碳交易市场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是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起点。自2011年,中国确定在7省市实施碳交易试点,并将于2013年底全面启动碳交易。现在,我国各地方纷纷建立了环境权益类交易所,但主要的交易所仍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该阶段的任务主要是逐步完善碳交易的相关机制与法律规范,建立碳排放测量、核查、报告体系以及碳交易的监管体制,同时增加碳交易中介机构,建设碳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在试点过程中,确定碳交易试点的行业,选择碳排放量大的行业,例如广东省首批将电力、水泥、钢铁、等九大行业纳入“控排企业” 范围,并在试点过程中逐渐调整交易规则和交易体系。

(二)碳交易初步发展阶段

经过碳交易探索阶段的经验积累,中国可以具备一定的碳交易能力,预计在2015年可以形成区域性碳交易市场。鉴于区域范围的准确界定较为困难,本文在胡雷和王军锋(2013)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按照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包括冀中南地区、哈长地区、江淮地区等18个区域。为了实现优化开发区域的低碳经济转型,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在这三个区域实行强制减排交易,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而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仍面临发展不足但也需要进行污染排放控制,因此对重点开发区域实行自愿减排交易。

为使优化开发区域开展的强制减排达到减排效果,可以借鉴美国减排目标更为严格的WCI交易体系发展区域性强制减排交易,从而尽快实现经济转型。优化开发区域在进行强制减排之初可选择高耗能、高碳排放且易于监测的行业进行碳排放配额的发放。鉴于中国节能减排意识较薄弱,对于重点开发区,可借鉴实行会员制的自愿减排交易——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体系发展区域性自愿减排交易。但由于CCX缺少足够的法律约束,造成交易量不断降低,市场走向没落。因此,中国在借鉴CCX交易体系时,避免出现同样的结果,需要加强对区域性自愿减排交易法律法规的制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交易,从而维持市场供求的稳定。

(三)碳交易全面发展阶段

在碳交易初步发展阶段,通过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不断推进,将优化开发区域强制减排覆盖的行业范围逐渐扩大,同时随着自愿减排交易经验的积累逐渐转为强制减排交易。通过减排覆盖行业的扩大以及强制减排区域的扩展与联合,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将顺势成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进入碳交易全面发展阶段。

对于全国性强制碳交易体系的构建可以适当借鉴EU ETS的发展经验,因为其是全球最完善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但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欧盟排放配额的超发,欧盟碳排放配额的价格在运行期间波动巨大,大量的剩余配额使得碳价格不断走低,并处于低位运行,这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因此,在中国碳交易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碳排放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碳排放总量和排放配额,从而避免重蹈覆辙。需要强调的是,EU ETS采用的分权化治理模式对中国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还是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为其兼顾了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并给予各成员国相当大的自主决策权。如果中国能给予各地方政府确定减排量和配额分配的一定自,总体减排目标将更符合实际,整体强制减排效果也会更好。

此外,在推进全国性强制碳交易的过程中仍有必要保留自愿减排交易,形成以强制减排交易为主、自愿减排交易为辅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自愿减排交易可以使未纳入强制减排范围的个人或组织参与到碳交易中,增强企业的减排意识;同时,自愿减排交易可以增加碳配额的供给和需求,加强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保持碳交易价格的平滑性。

(四)碳交易发展深化阶段

经过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碳交易可进入发展深化阶段。此阶段需要加强与国际上碳交易市场的合作交流,主要方式为碳交易市场对接。首先,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进行对接,可提高碳排放配额的国际认可度;其次,碳交易市场对接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最后,碳交易市场对接有效地增加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降低总体减排成本,扩大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并且在国际碳交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也会逐渐增强。

但是此阶段面临的重大挑战是碳交易市场的兼容性问题,其决定了是碳交易市场能否成功对接。双方在碳商品设计原则、减排目标的严格度、碳信用标准、碳价格调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市场差异将成为碳市场对接的巨大阻力。这就需要我国在碳交易政策、标准制定时尽可能地与国际减排政策、标准保持一致;并在碳交易市场对接初期审慎选择目标对接市场,逐步进行市场对接,降低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Slobodan Perdan, Adisa Azapagic. Carbon trading: Current schem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Energy Policy,2011,(39):6040-6054.

[2] 许春燕.国际碳交易发展及我国碳市场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2,(03):88-92.

[3] 冷罗生.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政策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20-25.

[4] 傅强、李涛.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0,(09):106-111.

[5] 盛春光.碳金融市场发展与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设计[J].商业研究,2013,(01):183-189.

[6] 羊志洪、鞠美庭、周怡圃等.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8):118-123.

[7] 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Z].2010-12-21.

[8] 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70-76.

[9] 张瑞、陈德敏、林勇.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的路径与对策设计:基于重庆市“碳票”交易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12,(05):57-63.

[10] Anja Kollmuss, Helge Zink, Clifford Polycarp. Making Sense of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A Comparison of Carbon Offset Standards[R]. WWF Germany,2008.

[11] 邹亚生、孙佳.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11,(07):124-134.

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是碳排放的大国。因此,要想解决现状,加大力度发展低碳经济是十分有必要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一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赢形态。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所以要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立足于现状,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与现存问题

1、低碳经济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随着全球变暖,越来越多的因全球变暖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影响着全球生物的正常生活。要想应对不良现状,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节约资源。目前,我国在环境污染问题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对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洁净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不仅有助于我国改变产业结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以很好的降低碳排放,提升了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保障了国家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并改善环境,为全球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因此,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走科学并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有效的保护环境。

2、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还是比较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的。我国的低碳经济体系建立并不完善,并且,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比较落后,很多技术只能靠引进。所以,导致我国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国的一些重工业企业在使用能源方面依然以燃煤为主,很少使用或根本不用新型能源,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在新能源研发方面技术比较薄弱,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高,并且在使用上消费比较高。所以,应用新型能源的企业比较少。由此可见,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技术水平的不高,是现存的较大问题。

3、目前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我国是人口大国,由于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使用煤炭资源方面也不断增长。据统计,我国在全球排名当中,煤炭的可采取量排第二,产量排第一。并且我国重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我国是煤炭使用大国,并且在未来几年中,人们对重工业的需求要求着人们对煤炭资源的大量使用,所以,煤炭资源仍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如果在能源使用结构中,改变煤炭资源的地位,不将煤炭列为第一资源,那么,将会对一些重工业产业造成很大的危害。但是,如果一直将煤炭资源列为主要地位,就会依然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生存也会造成影响,对实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也是非常困难的。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1、完善并提高低碳技术体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强于其他国家,我国正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我国不断进步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人才不断增多。但是,我国在走低碳经济道路中却困难重重,因此,加强低碳方面的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政府要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在大学中设立低碳经济的相关专业,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并掌握低碳经济的知识。同时,也要对人们普及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还要对现有的低碳经济企业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强教育,争取对核心技术的突破。我国还应不断提高对新型能源的研发能力,争取取代煤炭、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地位。要想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提高对新型能源的研发与利用是重要途径。

2、调整能源结构

我国要想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使用低碳能源是关键。所谓的低碳能源就是碳含量少或者不含碳的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低碳能源可以有效的减少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污染性较大的资源为主,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必须加强对新型能源的使用。我国应该大力调整能源结构,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低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核能等能源。使用这些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且减少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这些能源为可再生资源。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可以有效的改变煤炭、石油资源的地位,改变能源结构。因此,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是走低碳经济道路的重要方向。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在节能减排上初见成效,但是,仍与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走低碳经济道路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目标,很多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可是我国由于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对新能源的研发利用能力不强,经济实力薄弱,使得在走低碳经济道路过程中困难重重。所以我国还需不断努力与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更多的投入人才与物力,并且要和国际社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低碳经济。在学习外国技术过程中,要做到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对于一些不足要吸取教训。与此同时,我国还应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与引进的技术相结合,实现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作为碳排放大国,我国应该积极面对挑战,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于我国目前技术水平比较薄弱,还主要以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污染较大且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主,新型能源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使得低碳经济发展难以很好的持续。因此,我国必须立足于国情,加强教育,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力度投资使用新型能源。

参考文献:

[1]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02)

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范文3

【关键词】农村;低碳经济;建设路径 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同开始注重寻找低碳发展的有效策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农村经济来进行发展,而在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农村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要想有效的推动利一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保障农村经济可以进一步的得到发展,进而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不利因素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的环境治理投资力度一直不够。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的投资几乎没有,并且相应的投放也并不足,政府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其在对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经费支出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村居民观念相对陈旧,对环保问题关注度不高,对低碳经济更是一无所知。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据统计,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只占6.6%,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低碳技术的推广造成阻碍。

二、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主要路径

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发展策略,要想高效的实现节能,就需要进行减碳工作,而减碳工作有效的开展,就能够提升节能的效果。就我国的日前的工业化水平而言,我国还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减排并不适合我国的具体同情,而节能却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大力开展节能工作,而从我国农村发展的方面来说,要想达到节能的日的,就需要建设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大力的推行节能技术,使用节能设备,从而提升节能的效果,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主要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低碳化生产路径

我国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农业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明显的提升,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想有效实现农村低碳经济的有效建设,就需要在以3R原则为农业生产的依据,注重减量、再利用以及资源化,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出合理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渠道,从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而就农业低碳化生产来说,其实现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构建。注重对农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对农业用地的合理规划,集中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处理,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可以辅的发展林业、牧业以及渔业等,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多种经营方式可以在统一生产领域中共存,从而发展处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多次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是,要注意合理的利用废弃物,使其变为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在畜牧业中,家畜的粪便可以用来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而在农业中,各种农作物,尤其是玉米的秸秆可以用来进行生产沼气,同时也可以利用秸秆进行乙醇的制作等,在不同的农业领域中实现对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的耗损,从而使得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以保障生态的平衡。

2.居民低碳化消费路径

就我国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并不高,其并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愿意,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无法在环保意识上进行自我提高。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农村居民有一半以上的人员对于环境的变化并没有任何的感知和认识,而将近90%的农村居民并不知道有低碳一说,其也并没有听说过有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进行积极的宣传,使人们可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具备较高的低碳消费意识,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能源低碳化利用路径 在农村地带,所含有的物质资源相对来说较为丰富,而且很多的能源都属于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充分的发挥…这些能演的应用优势,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使得农村经济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点,相关的政府部门就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进行成本的输入,采取积极的补贴政策,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设出良好的环境,并且要积极的鼓励农村进行新技术的有效开发,使得能源技术瓶颈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将先进的新技术应用到能源结构配置中,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近年来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农民生活也逐渐接近城市化的水平。但是,就我国日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农村在低碳经济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建设中还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只有寻找有效的建设路径来对农村的低碳经济进行构建,才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启平经济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政策因应[J]改革,2010(1):39-44

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范文4

关键词:次发达地区;碳排放;结构调整;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次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基于雾霾治理视角”(项目编号:HB14YJ01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9日

近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量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需要解决的迫切任务。其中,以河北省、山西省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成为近期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空气污染,多数地区采取调整产业结构“退二进三”、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相对于发达地区,河北、山西等地区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方面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具有更迫切的要求,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境界,另一方面对于现存的环境污染,又缺乏充足的治理资金。那么,在发达地区比较有效的减排措施对于次发达地区是否可行?本文拟以河北省为研究载体,从经济结构调角度探讨次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回答,对于次发达地区破解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困境,实现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次发达地区减排路径可能性分析

目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快、能源需求增长快且具有刚性。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的差别,发达国家的减排是绝对量的减排,而中国的减排是与GDP相关的相对量减排,即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发达地区的经验,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改进技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二是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低碳经济比重。

就能源使用效率而言,即通过推广使用节能技术,降低具体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耗量,以此达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的,这一途径是肯定无疑的。但是,我们知道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缓慢,且由于先进技术的高昂研发成本,使得先进技术全面推广使用更加艰难。因此,想通过技术进步在短期内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是不太现实的。相比于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非常明显,在既定的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下,通过降低高耗能经济的比重,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减排目的。经济结构包括很多维度,但是存在能源消耗强度不同的结构主要包括宏观的三次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进一步地,鉴于工业是第二产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费大户,工业内部结构特征对碳排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三次产业结构。由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各个产业的能源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按照能源消耗强度排序,分别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近年来,中国碳排放量飞速增长主要来自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相对较少,且产出水平也更高。因此,各地政府希望通过“退二进三”达到降低碳排放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2、能源消费结构。目前,经济生产过程终端能源消费主要是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和电能。由于不同的成分和能量储存,各类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也不尽相同,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测算,煤炭的碳排放系数最高,其次是石油、天然气,电力为零排放。而现实情况是,由于较低的开采成本,煤炭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能源种类,尤其是在资源型城市地区,这也是造成当前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若能源使用效率等其他因素不变,能源结构中的煤炭消耗比重下降对减少碳排放量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3、工业的轻重结构。根据生产内容及生产方式不同,工业又可以分为重工业与轻工业,重工业主要生产资料,轻工业主要生产生活消费品。由于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轻工业的能源消耗强度要比重工业低得多,且就业弹性较高。因而,“避重就轻”的工业发展策略,既可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降低碳排放,还可以提升本地就业,成为比较理想的减排途径之一,尤其对于重工业比重较大的地区。

4、工业的要素投入结构。经济生产需要要素投入,主要包括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以机械设备为形式的资本使用往往伴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因而那些资本密集度高的生产方式的能源消耗强度要远大于资本密集度低的生产方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两种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能源消耗强度的这一生产方式之间差异为节约能源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在一定范围内可利用劳动要素的投入来替代资本要素投入,尤其对于劳动要素比较丰富的次发达地区非常有利。

二、次发达地区减排路径可行性分析

上文分析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的可能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条: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轻工业比重、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要素投入结构。然而,这些减排措施都适用于经济次发达地区吗?作为经济次发达地区,河北省还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减排路径。

1、“退二进三”的减排策略难度较大。就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实而言,河北省仍然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结构变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处于次发达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区域覆盖范围有限,主要依附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尚不具备完全独立发展的内生动力。因而,在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不变的前提下,“退二进三”的减排策略在河北省实施难度较大。

2、“避重就轻”的工业发展方向势在必行。河北省是资源大省,依靠丰富的资源,重工业发展迅速,并且占据了工业总量的较大比重,甚至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然而,由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制,造成了钢铁、煤炭等相关产业的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和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重工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与此同时,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河北省轻工业在近几年迸发出较强的增长动力,一方面表现为轻工业企业数量占到全省企业总量的80%以上,另一方面变现为轻工业已经成为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载体。因而,河北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应该是“避重就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短期内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近年来,河北省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大力推行“煤改气”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政策措施,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大幅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难度仍较大。一方面天然气的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全社会的需求,不稳定的燃料供给也抑制了企业的使用积极性;二是煤炭与天然气的价格对比问题,“煤改气”后燃料成本上升进一步抑制了企业“煤改气”的积极性。因而,在短期内“气源”比较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备条件下,大幅度能源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4、制造业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为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上涨,发达地区制造业开始使用机器替代人工。然而,对于仍处于次发达阶段的河北省而言,劳动力资源仍十分丰富,仍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强度;另一方面河北省仍然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方式利于促进就业。因此,对于河北省而言,一方面的确需要顺应资本深化历史发展趋势,鼓励企业技术革新式的资本深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方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减缓资本深化的进程。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载体,从经济结构调整视角对次发达地区减排路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以河北省为代表的次发达地区切实可行的减排路径只有大力发展轻工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路径。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次发达地区制定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次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慎行,第二产业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二,可以通过“避重就轻”的思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既可以保增长又可以减少碳排放;第三,第二产业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既有利于减排,也有利于促进就业。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俊华,刘奕玮.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产业结构调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2]林伯强,孙传旺.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3]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4.

[4]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

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范文5

近些年来,国内会展业已获得了全面发展,这种现状有利于提升会展行业的整体水准。然而面对低碳经济的新时期背景,与会展行业密切相关的发展模式仍然暴露了缺陷与弊端。究其根源,就在于现阶段的会展业仍欠缺良性发展模式,对于低碳经济并没有给予关注。实质上,低碳经济本身包含了较多内容,因而与之有关的发展模式也可以划分为多种。我国会展行业如果要获得全方位的发展,那么基本路径就在于消除会展行业的过高能耗,进而确保符合新时期的低碳背景。为此,会展行业应当依照低碳经济的新路径来推进自身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提升会展行业本身的综合实力,确保在现阶段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位置。

关键词:

低碳经济背景;我国会展业;发展路径

0引言

城乡经济都在获得迅速发展,新形势下的会展行业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相比于传统模式而言,绿色会展在本质上更符合新形势的低碳经济,因此值得在现阶段的会展行业中逐步推广。从本质上讲,会展行业应当构成污染与能耗都较低的新型绿色产业,会展行业遵循的低碳经济路径有利于拓宽会展行业规模,确保消除污染并且减轻竞争中的负担[1]。低碳背景下的新型会展行业应当探寻适合自身的路径与模式,进而从根源上消除会展行业面临的各项阻碍,通过运用低碳模式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潜能。这是因为,绿色会展行业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依照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来转变整个会展业的结构。

1发展低碳会展业的重要意义

早在1851年,英国首次开办世博会。截至今日,会展业构成了新兴产业中的核心部分,各国有关部门都给予了较高重视。通常情况下,会展业指的是开展群体性的交流活动,围绕特定主题来开办大型会议或者提供服务,进而促进各地区的人员流动、信息沟通以及商品流通。因此从本质上讲,会展业本身应当构成新型服务业的重要模式,在开办会展的前提下促进各行业的密切交流,同时为多样产品的展出与销售提供了渠道。与其他行业相比而言,会展业本身具备高盈利性以及高收入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从根源上消除了污染。因此,会展业具备绿色产业的美誉,同时也构成了低碳背景下的朝阳产业或者无烟产业。促进和开发会展经济,这种举措有助于突显可持续的行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构成了新时期的增长点。面对可持续行业发展的新背景,现阶段的会展行业更应当把低碳作为自身的宗旨与目标,在此前提下致力于倡导保护环境与节省资源。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会展经济应当具备低碳经济的特性,进而构成了新形势下的增长点。推动低碳经济,这个过程不能缺少新型会展业作为支撑。新时期的会展业应当符合低碳经济的宗旨,通过运用新型的模式来提供会展业全面发展所需的支持[2]。

2现存的缺陷

首先,相关人员欠缺必要的认识。由于缺乏必要的意识,以至于从业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绿色会展与低碳经济的内在联系。较长时期以来,会展业都依照粗放的路径来实现自身发展,这种状况实质上不利于提升会展行业的整体水平。受到利润驱动,某些单位很可能就会忽视会展业涉及到的生态效益与其他效益。例如:相关单位具体在选择装修展馆所需的材料时,通常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传统材料,然而并不会选择新型的绿色材料用来装饰展馆。由此可见,与绿色会展有关的意识还十分淡薄,因此引发了黑色经济的膨胀。如果任由发展,那么很可能带来突显的灾害后果[3]。其次,会展行业与政绩工程密切结合在一起,导致了泛滥的政绩工程。在政府主导下,会展行业通常不能缺少政绩工程作为后盾。为了突显豪华的展馆气氛,政府部门习惯于修建豪华展馆,以此来突显自身具备的雄厚实力。因此,有关部门通常过分关注了外在的展馆与展厅形象,觉得只要展馆与展厅具有豪华的外表,那么就能吸引观众或者商家。实质上,这种认识具有较强的偏差性。为了追逐大型政绩工程,以至于带来了短时期利润与长期效应之间的矛盾。推广低碳会展业需要较长时间,而企业或有关单位通常看不到这种措施的长期效益。第三,低碳的会展业缺乏健全制度作为保障。由于缺乏观念,以至于现阶段的会展业并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为支持。截至目前,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包含专门性的会展法,与此同时也欠缺会展行业的绿色标准。实际上,某些部门及其人员已经意识到会展行业缺乏相应法规,但却没能为会展业提供所需的法律保障。因此从制度的视角来看,会展行业很难与低碳经济密切结合。有关部门如果能从最根本的制度角度入手来健全会展法律及相关法规,就能构建多层次的会展制度体系。

3优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经过分析可知,面对低碳经济的新背景,作为会展业也应当探寻更适合自身的路径和模式。有关部门如果要推行绿色会展业的基本宗旨,那么有必要致力于健全制度,在多方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才能探寻适当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我国会展业具体在优化发展的全过程中,应当依照如下的发展路径:

3.1切实转变认识

作为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如果要推进低碳会展行业的全方位发展,前提就在于转变认识,真正意识到会展行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的位置。政府具体在推行绿色会展的全过程中,应当摒弃盲目建设、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等不良思维,依照分期建设的基本思路来统筹整个会展行业。绿色会展应当占据核心性的位置,这项政策有必要融入项目审批、财税减免及其他环节中,针对现阶段开办的绿色会展项目有必要予以更多支持。作为政府而言,针对低碳的会展业还应当给予所需的资金扶持,这种措施有助于从根源上扭转企业单纯追逐利润从而忽视周边环境的思维[4]。目前的状态下,某些事业或企业单位正在尝试着开办低碳会展或者绿色会展,政府对此有必要给予更多优惠,进而突显政府支持低碳会展业的信心。作为各个层次的主管机构来讲,在所辖地区范围中应当奖励优秀展会,或者运用减免税收的措施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全面进步。政府如果能给予低碳会展业更多支持,就能从根源上消除企业在开办会展过程中的心理负担,因此也推广了低碳背景下的绿色会展基本理念。

3.2健全有关制度

从本质上讲,会展活动应当构成现阶段一类重要的经济活动。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核心部分,会展业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对于最根本的市场规律也要予以尊重。只有遵循会展行业的竞争规律,才能保障持久且健康的会展行业发展。在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针对现阶段的会展行业应当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通过健全政策的措施和手段来提升会展行业的综合水平。从现状来看,与会展行业有关的监管办法已陆续推出,然而现阶段的这些办法仍表现为较强局限性,因而并没有拓宽覆盖面。为了改进现状,立法部门有必要推行会展法,运用法律措施来规制会展行业,进而保证有法可依。例如:立法部门针对会展行业有必要推行新型的绿色标准,在此前提下致力于优先发展低碳的会展业。在绿色标准的支持下,会展活动就拥有了最根本的行动指向。有关部门一旦察觉某些会展活动并没有遵照绿色标准,则要严格予以禁止。针对会展行业应当予以监管与监控,通过全面监控的方式来纠正会展业的偏差。除此以外,多部门还要密切配合,健全第三方认证的机制,这种措施的目标在于杜绝推诿责任的不良现象出现。具体在落实时,还应当健全与之有关的细则以及认证标准,确保在最大限度内促进低碳的会展业发展。

3.3转变会展行业的传统模式

从行业角度来讲,会展业应当依照低碳会展行业的指南来充分落实,这项指南包含了各项细则与环保标准,因此应当融入多个实施环节。在必要的时候,针对低碳背景下的新型会展行业还要推动交流,进而推广新型的会展行业模式。为了转变传统模式,基本思路就在于创新会展行业。这是由于,会展业只有致力于创新,才能突显自身的低碳特色。例如:上海世博会以及北京奥运都构成了低碳会展的典型。作为会展行业本身,也应当尝试着接受6R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尊重自然、运用新型的可再生材料、优先选择可循环或可再次利用的低碳材料、杜绝过多的废物排放、增强教育以及宣传。针对会展活动的承包商、参展者以及展会的组织方,都应当运用适当的措施来宣传低碳会展,在此前提下强化最根本的环保认识。除此以外,会展行业还需要引进或者培育新型人才,确保为低碳背景的会展业注入新动力。会展行业如果拥有了优质的高端人才,那么将会消除会展行业后续发展涉及到的各项阻碍或者漏洞。依照现行的绿色标准来提升会展行业的综合水平,确保与会展行业密切相关的从业人员都能接受低碳会展行业的新思路。

3.4拓宽宣传范围

某些媒体或者专业杂志都可以用来宣传绿色会展,宣传对象应当包含社会公众、会展从业人员及相关企业。例如: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在举办前以及开办期间,都运用了多样的媒体来拓宽宣传范围,这种措施有助于深化认识,确保更多从业人员都能真正了解绿色会展业的现状及前景。在多方密切配合的前提下,就能提升会展业在整个行业体系中的位置,从而为现阶段的会展业营造优良氛围。有关部门如果要拓宽宣传,就要借助多样的手段或方式来宣传低碳经济与会展业的内在联系,进而确保符合新时期绿色会展行业的基本方向。

4结束语

在整个会展行业的发展中,低碳经济应当构成现阶段会展业的基本路径。会展行业只有密切结合低碳经济,才能致力于拓宽行业规模并且突显竞争优势。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与会展行业密切相关的低碳经济路径正在逐步完善,很多企业已意识到了低碳经济在整个会展行业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因此开始尝试着探求低碳经济下的新路径。然而截至目前,国内会展业并没有真正符合绿色会展的宗旨,对此仍然有待改进。未来在实践中,有关部门有必要借鉴绿色会展的新思路,对于会展行业具备的低碳效应与示范效应进行充分发挥。未来的会展业只有与低碳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那么才能突显会展业具备的可持续优势,进而保持会展业在整个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晓丽.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会展发展路径优化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4(03):119-122.

[2]王心竹,郭慧萍.我国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J].才智,2012(21):18-19.

[3]剧宇宏.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学术论坛,2011(03):133-138.

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范文6

本文对低碳城市进行了理论阐述,回顾当今国内外关于对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从资源供给、利用和结构三个方面构建低碳资源系统;构建并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体系;培育以低碳生活为理念的低碳消费模式。

【关键词】

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创新

一、引言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重点指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本文认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国内外研究一般认为低碳城市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发展低碳经济。关于“低碳”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学术界给出的定义也大同小异。所谓低碳就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较低的排放。要界定低碳城市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低碳”和“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意即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发展中国家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始终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而低碳经济的提出就是要通过应用低碳技术创新与创新机制的构建,可以极大地拓宽低碳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一国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对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质的提升。当今,很多国际化大都市都以发展低碳城市为建设目标,共同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互关系。西安市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问题,在提出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明确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探索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低碳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国内的众多学者们近几年相继进行了相关研究。当前我国正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涉及到低碳能源、提供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多个方面(胡鞍钢,2007)。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低碳城市发展就是要保持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能处于较低的水平(金石,2008),或者是在城市内实行包括低碳生产与消费在内的低碳经济,建设一个良好的可持续能源生态体系(夏堡,2008)。辛章平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的核心就是降低能量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认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戴亦欣(2009)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转变而实现的。

关于低碳城市的内涵,本文认为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树立低碳理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摆脱传统的那种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来换取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低碳经济体系,以及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三、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实践概况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渠道,正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平台。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活动在全球各大城市早已兴起。英国政府在2003年就公布了3个低碳示范城市,挪威政府在2008年就明确提出要建设低碳国家,计划到2050年挪威要实现全部的“零排放”。丹麦政府也提出要实施分2个阶段,采取50项措施力争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的低碳目标。日本政府在2008年首次提出要实施建立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并力争到205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目前减少60~80%,人均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减少1.5t,其主要措施就是要建构低碳城市,树立居民的低碳消费观念。

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8 年选定保定和上海作为我国首批试点低碳城市,从而在我国启动了“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崇明东滩地区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新城中将直接利用生物能、风能、垃圾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来获取热能和电力;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将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等将是居民出行的首选方式。保定则提出建设“中国电谷”,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础,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等七大产业园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正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随后,众多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开始依托自身的资源、产业特点探索适宜自身的发展模式,以便在低碳城市建设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四、西安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分析

尽管目前世界各国的学术界、政界和企业界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具体到各自情况而言,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在低碳实践过程中又表现出不同之处,它们通常会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路径。因此,可以说,低碳城市的建设要因地而建,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没有统一的实践模式,其发展应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西安市要建设低碳城市,首先应对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基本特征与未来发展定位给以充分了解,坚持城市特征、未来发展定位与低碳城市建设相统一的原则,界定好具有西安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内涵,积极选择建设路径并提出发展对策。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该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资源、生态与环境等多个方面。围绕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西安市应加大研究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分析,应紧密围绕“资源利用低碳化、污染排放低碳化和社会发展低碳化”等方面,并不断创新低碳技术、加大政府引导和吸引公众广泛参与。

图1显示,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系统的动力输入端,实现资源利用低碳化正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然要求;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能源消耗,是实现污染排放低碳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不断创新低碳技术,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所在;社会发展低碳化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是由于大众的居住行为、消费过程和出行方式必然对城市的减排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应提倡居住公共住宅、树立“节约资源、消费低碳”的观念、引导居民尽可能地利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此外,政府的引导与重视、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都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保障。西安要建设低碳城市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如下三条,这是建设西安低碳城市,实现“资源利用低碳化、污染排放低碳化和社会发展低碳化”的重要支撑与有力保障。

1、路径一:从资源供给、利用和结构三个方面构建低碳资源系统

资源开发利用是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构建低碳资源系统是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西安市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特征,构筑低碳资源系统要从资源供给、资源利用和资源产业结构等三方面入手。

(1)在资源供给方面,要逐步减少一次性高碳资源的消耗利用,切实提高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减轻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具体举措包括:①通过重点发展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程度,并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一次性能源利用结构;②在全市范围内要逐步推广扩大天然气和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③不断创新应用资源低碳技术,促进一次性资源的低碳消耗利用、清洁利用和高效利用。

(2)资源利用方面,重点在建筑业、工业和交通业等领域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切实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低碳利用效率。①在对现有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的基础上,要对新建筑物严格执行国家的节能标准,这主要体现在对新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并加大对建筑全过程的管理以促使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通过大力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对新建筑物施工阶段降低能耗;通过强制实施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引导绿色照明工程,鼓励开展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和对节能电器使用工程,对新建筑物使用阶段实现低碳化。②在工业领域内,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通过高效节能来促使节能降耗目标的最终实现。③在交通行业,在西安市应积极发展公共交通运输,稳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率,推广节能环保型车辆的使用。

(3)优化资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我国资源消费结构显示,煤炭资源在整个资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较大,西安也不例外。由于煤炭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在其消费过程中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而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就要求我们要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存储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和碳捕获技术等,以便在西安尽快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与高效利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大研发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在内的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并将其逐步发展成主导产业,坚持走“资源供给低碳化、资源利用低碳化和资源结构优化”的新型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路径二:构建并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产业的主导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依据低碳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要求,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要构建并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体系,这就包含旅游业、文化业和金融服务业等。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三大产业结构比重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一个城市资源消耗结构的改变,“二产”的比例与其资源消费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而“一产”和“三产”的相关性则较弱。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大三产的发展力度,提高其所占比重,具体措施包括:

(1)要结合西安的经济发展基础,加快实现制造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下降。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等,进一步推动以装备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在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还要以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为硬性约束标准,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控制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投资项目在西安落户,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工艺、设备和产品,力推低效产业调整。

(2)通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发挥西安科研实力雄厚的科技优势,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为西安建设低碳城市提供必要的技术与服务支撑。①通过发挥西安人才、科技、资金等较丰富的比较优势,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力争使西安成为西北乃至全国低碳产业的研发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②延伸低碳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培育低碳交易的平台,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拓宽外部市场,不断健全低碳市场体系,促进低碳要素的快速集聚。

3、路径三:培育以低碳生活为理念的低碳消费模式

(1)发挥媒体的平台作用,向公众宣传普及有关的知识和理念。通过电视、报纸、讲座、论坛等各种方式加大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理念,加深西安市民对低碳知识和节能减排的认同,并了解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要以低碳世园为契机,逐渐引导市民养成主动节约资源、减少资源消耗、低碳消费的方式和习惯,实施市民碳减排认购和自愿减排等项目,与国际的低碳理念接轨。在居民的出行方式上,尽量减少小汽车的通勤使用,并采取税费政策对小汽车在某些繁华地段位置加以限制,而由政府加大投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地铁交通,相继完善西安市的交通运行体系,营造适于非机动车出行的道路环境。在居民的消费方式上,应鼓励居民选用低碳产品和节能产品,逐渐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提倡节约能源、自然环保等低碳理念。

(2)以曲江新区建设为试点,培育低碳示范小区。打造曲江低碳社区,培育低碳示范小区的措施包括:

①在曲江社区内组织低碳知识讲座、低碳知识竞赛、优秀节能家庭评选等活动,使低碳消费、节能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在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与建造等多个环节要贯穿低碳的理念,处处体现节水、节材、节能等环保的细节。

③低碳社区的打造要遵循“土地使用集约化、小区建设紧凑化、人口居住集中化”的原则来给以打造,这将有利于大大减少社区内的资源消耗,并有利于社区家庭能较方便地使用节能器具和家用电器,养成良好的低碳节能消费习惯。

④对于社区内已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更新水管以减少漏水,进行洁具的节水改造,提高社区内低碳化率。

(3)以长安大学城建设为发展低碳载体,引领低碳发展理念。长安区汇集着全市很多大学的新校区,师生是接受低碳知识并给以贯穿实施的最主要群体,通过在长安区积极打造低碳校区,充分发挥师生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尽快地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力度,主要的举措包括:

①在高校普遍开设低碳的有关课程,并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开设低碳专业方向,在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低碳知识的同时,要加大培育低碳领域的后备应用人才;

②充分利用长安区内各大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加大低碳关键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将低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快;

③以长安区各大高校作为低碳建设的重要载体,率先在西安市内建成一流的低碳应用技术和低碳设备使用的示范应用基地,成为西安市低碳理论和低碳实践相融合的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Ann P Kinzig, Daniel M. Kammen.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alysis of Proposals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8,8(3).

[2]DDT.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R].London:TSO,2003.

[3]Stern Nicolars. Stem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Edward L.G.,Matthew K.The Greenness of City[J].Rappaport Institute Taubman Center Policy Briefs.2008(3).

[5]Chris G.How to Live a Low―carbon Live: the Individual’s Guide to Stopping Climate Change [M].LondonSterling,VA,2007.

[6]Chin Siong H,Wee Kean F.Planning for Low Carbon Cities:the Case of Iskandar Development Region [C].Sungkyunkwan University,Toward Establishing Sustainable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II,Seoul,Korea:SUDI,2007 (11).

[7]Bryn S,Mark J.Shaping Sustainable Energy Use in Chinese Cities:the Relevance of Community Energy Management[J].DISP 151.2002(4).

[8]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 Kei Gomi, Y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ong ―term Local Society S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Energy Policy,2007(35).

[9]Energy Saving Trust, and the Carbon Trust. 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EB/OL].http//:www,frdsta.co.uk/Ccspres2007/Richard_Rugg.pdf [2008―5―28]

[10]“2050 Japan Low ―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eam. Japan Scenarios and Actions towards Low―Carbon Societies.[EB/OL][2008―5―28]. http:// 2050.nice.go.jp/material/ 2050_LCS_Scenarios_Actions_English_080715.pdf.

[11]金石.WWF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2).

[12]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J].国情报告2007.29.

[13]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1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0).

[15]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1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17]章轲.低碳城市的中国式探路[J].中国经济信息,2009(20).

[18]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9]潘海啸.中国城市绿色交通――改善交通拥挤的根本性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0(1).

[20]郭万达,刘艺娉.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