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优势范例6篇

碳中和的优势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正定新区;后发优势;低碳生态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53-02

2010年河北省政府将石家庄市正定新区、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列为生态示范城市,国家最新低碳生态的政策技术标准将优先在四个城市示范区试验。石家庄市政府认真落实河北省政府关于生态示范城市的要求,对正定新区进行高起点的规划,依托后发优势,加快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1.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尔申克龙1962年在《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格尔申克龙对1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之所以如此,在于这些国家具有一种得益于落后的后发优势,即充分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

2.后发优势理论的意义。中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可获得后发利益,从而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理论对建设低碳生态区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该理论,正定新区为了实现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宏伟目标,必须找准自身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后发优势所在。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是指正定新区在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通过吸收和改造,节约制度创建成本与时间,从而有利于加快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步伐。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在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方面,正定新区与先进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科技水平差距,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模仿后者的先进技术,从而缩短甚至跳跃式地缩短与先发地区的技术差距,以期在更高点上推进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二、正定新区的后发优势分析

1.低碳、生态理念主导下的高起点设计规划。低碳生态发展模式是正定新区建设的必经之路,“低碳、生态、智慧”为新区建设的核心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的设计规划是新区建设的最显著的后发优势。在低碳方面,规划为新区设置了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碳汇等八个层面包括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在内的85项指标体系。到2030年,势将全面建成一个世界知名的低碳新城,成为全国低碳产业创新基地、低碳建筑展示中心、低碳交通示范样板。在生态方面,正定新区以“可复制、可规模化、可市场化、可操作管理”为生态规划基本指导思想,共构筑了六个层面31项生态规划指标体系,核心目标为实现区域内碳汇量增加50%、建筑碳排放量减少4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欲将新区打造成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宜居城市。

2.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近年来,正定新区在规划设计、起步区开工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与正定县、石家庄市区的全面对接,借鉴了低碳生态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以“借船出海”的规划组织模式,用低成本建立并制定了以《正定新区总体规划》为代表的先进的制度和政策。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是正定新区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的最大竞争优势。(1)“借船出海”的规划组织模式。为了正定新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吸纳世界先进理念,根据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建设一个低碳、生态、智慧新区,规划局开创性地采取了“借船出海”的规划组织模式。聘请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担纲规划总顾问,对新区所有规划进行把关;委托全国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建筑学会作为新区规划设计的总协调团队,具体负责新区各项设计任务书的起草、设计团队邀请、组织设计方案竞赛、进行技术把关以及其他重点项目的专家评审;每一项规划都力求世界顶级规划单位和设计大师领衔。例如:《正定新区生态规划研究》的编制单位英国奥雅纳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建筑设计咨询公司之一,他们为正定新区设计了涵盖绿色空间、环境污染控制、绿色交通、废弃物管理等六个方面的生态指标。(2)渗透三大理念的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正定新区综合交通规划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新区建设的三大理念。按照正定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新区交通将以实现“低碳、高效、人本”为目标,以清洁能源交通设施使用为特征,创建以绿色低碳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交通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逐步构建起支持城市和谐发展、功能结构清晰的城市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如:慢行交通是最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规划在新区提倡慢行、公交优先,着力打造绿色出行的典范社区。

3.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今年以来,正定新区在采用世博会新技术新材料、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绿色照明以及实施雨水收集、数字化智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大力推广。可以说,正定新区的决策者、建设者们在发挥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环节做足了文章。(1)地下综合管沟避免道路“开膛破肚”。现在很多城市道路下面,埋设有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管线,为了维修和维护这些管网,道路经常会被“开膛破肚”。在正定新区建设过程中,将采用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建设综合管沟,将这些管线统一纳入其中。按照规划正定新区起步区将建设太行大街、新城大道、西上泽大街、临济路、东门路和正无路共六条地下综合管沟。全长28公里。地下综合管沟的建设将能有效避免管线埋设或维修时对道路的破坏及对市民出行的影响。(2)多措并举,力求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新区建设中将推广高效节水工艺技术和节水设施;提高综合管网效率;倡导节约用水;优化配置各种水资源,贯彻分质供水和梯级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规划重点提高节水设施、技术覆盖率,重点强化提高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规划优化,达到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三、依靠正定新区后发优势,力促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就石家庄市目前的现状而言,主城区属于先发地区,正定新区则是后发地区。正定新区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最终实现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宏伟目标。

1.紧紧抓住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后发优势的升级。笔者认为,正定新区应牢牢把握追求绿色GDP这一低碳经济的实质,紧盯绿色环保、高技术含量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大项目、好项目、优势项目,加大引进扶持力度,要坚决拒绝高污染、发展后劲不足的项目。到2030年正定新区要想成为世界知名的低碳新城,必须从现在开始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新上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支柱化,培植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包装一批符合低碳理念的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

2.积极推广以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主的低碳生态新技术。根据《正定新区能源利用规划》,新区将选择以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清洁能源、常规能源四大供能方式为主,太阳能等为辅的供热方式。另外依据《正定新区低碳发展规划研究》,正定新区要实现住宅类节能率75%,公共建筑节能率65%,住宅供热全部分户计量与收费,温控可调率100%,公共建筑分项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安装率100%,国家建筑能效标识认证比例25%。

笔者认为,如果石市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以科学的手段,积极推广以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主的低碳生态新技术,新区完全可以达到国家“低碳城”的标准要求。首先,要做好新区地热能的勘察工作。新区周围的藁城已有孔深300余米、约40℃的低温地热资源。新区内是否有优质的深层地热资源,必须要做扎实的勘探工作。其次,要做好污水源热能综合利用研究。在新区能源规划或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中,可借鉴奥运村的建设经验,使污水源热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后,要高效利用太阳能,石市夏季的日照时间长,光线充足,温度较高。在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中要高效利用太阳能,着力提高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比例。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草菇; 菌丝生长;生物学特性;生长条件优化

中图分类号:S646.1+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079-05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ex Fr.)Sing.]属担子菌纲、伞菌目、光柄菇科、苞脚菇属。最早栽培于我国,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草菇是一种高温型草腐真菌。草腐菌栽培所用的主要原料为作物秸秆,以及禾本科植物的秸秆。草腐菌菌丝生长适宜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以及经发酵腐熟的农作物秸秆、家畜禽粪和其他木腐菌利用后的菌渣;氮源为蛋白胨、酵母粉、麸皮、玉米粉和米糠等。人工栽培时,由于所需原料的碳氮比不同,因此,筛选和优化草菇的营养成分及其环境条件,是草菇优质高产的关键。本试验选用7种碳源和6种氮源在不同温度和酸碱度条件下进行试验,以获取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碳氮比、碳源浓度及温度、pH值等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种

天达V901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微生物室保存菌种。

1.2 供试培养基

1.2.1 加富PDA培养基 马铃薯200 g,麸皮8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4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维生素B1 2片(10 mg/片),琼脂15 g,水1 000 ml,pH自然。121℃灭菌20 min。

1.2.2 基础培养基 葡萄糖20 g,蛋白胨4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维生素B1 2片(10 mg/片),琼脂15 g,水1 000 ml,pH自然。121 ℃灭菌2 0min。

1.3 试验方法

1.3.1 菌种活化 从试管斜面上挑取草菇菌块接种到加富PDA培养基平板上,30℃进行培养。待长满平板后,用打孔器将其打成直径5 mm的菌块,接种到供试培养基上进行试验。

1.3.2 菌丝长速及长势观察 在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接种培养24 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隔24 h测量1次,连续测量3次,计算菌丝日均生长速度;同时观察、记录菌丝长势,主要是菌丝粗细、浓密程度、菌落完整性及色泽等。

1.3.3 营养成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基础培养基上依次对最适碳源、最适氮源、最适碳氮比及最适碳源浓度进行优化试验,测定矿物质元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每次试验优化的结果进入随后的优化试验中。

(1)最适碳源: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糊精、可溶性淀粉和纤维素分别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添加量按所含碳源量相等为准。每一种碳源试验设6个平行试验,测定菌丝日均生长速度,观察记录菌丝长势。

(2)最适氮源:确定最适碳源后,再分别用含氮量相当于4 g蛋白胨的玉米浆、酵母粉、豆粕粉、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钾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蛋白胨,每一种氮源试验设6个平行试验,测定菌丝日均生长速度,观察记录菌丝长势。

(3)最适碳氮比:用最适碳源、氮源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和蛋白胨,碳源的浓度固定在3%,改变氮源浓度,配成碳氮比为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1、100∶ 1的培养基,每一个试验设6个平行试验,测定菌丝日均生长速度,观察记录菌丝长势。

(4)最适碳源浓度:用最适碳源、氮源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和蛋白胨,碳氮比固定在最适碳氮比的条件下,分别改变碳源浓度,配成碳源浓度为0.5%、1.0%、2.0%、3.0%、4.0%、5.0%、6.0%的培养基。

(5)碳源浓度和碳氮比正交试验:对碳源浓度和碳氮比进行两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每一个试验设6个平行试验,测定菌丝日均生长速度,观察记录菌丝长势。

1.3.4 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加富PDA培养基上对最适培养温度和最适pH值进行试验,每次试验优化的结果进入随后的优化试验中。

(1)最适培养温度:将菌种接种到加富PDA培养基上,置于20、25、30、35、40℃条件下进行培养,每一个试验设6个平行试验,测定菌丝日均生长速度,观察记录菌丝长势。

(2)最适pH值:加富PDA培养基在灭菌前分别用6 mol/L的盐酸或6 mol/L的氢氧化钠将pH值调至5.0、5.5、6.0、6.5、7.0、7.5、8.0、9.0,接种后30℃恒温培养,每一个试验设6个平行试验,测定菌丝日均生长速度,观察记录菌丝长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物质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测定结果(表1)表明,不同碳源对草菇菌丝生长速度有明显影响。以麦芽糖为碳源菌丝生长最快,其次是淀粉,第三是蔗糖,日均生长均在3 cm以上;以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慢,日均生长为1.663 cm;菌丝生长最慢的是糊精,日均生长为1.474 cm。

1~7分别是: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糊精,淀粉,纤维素

图1 不同碳源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从表1和图1的菌丝长势上看,可溶性淀粉为碳源,长势最好,菌丝粗壮、洁白、浓密,且菌落完整;其次是葡萄糖、纤维素、麦芽糖和蔗糖,以果糖、糊精为碳源菌丝长势最差,菌丝稀疏、灰白、呈绒毛状,且菌落不完整。 表1

2.2 不同氮源物质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2、图2可以看出,不同氮源对草菇菌丝生长速度有明显影响。以酵母粉为氮源菌丝生长最快,日均生长为5.234 cm;其次是硝酸钾,日均生长为5.188 cm;第三是蛋白胨,日均生长为4.878 cm;以尿素、硫酸铵、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慢,日均生长为0.456~1.411 cm。

1~6分别是:尿素,蛋白胨,硝酸钾,硝酸铵,硫酸铵,酵母

图2 不同氮源对草菇菌生长的影响

从表2和图2的菌丝长势上看,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长势最佳,菌落粗壮、完整、洁白、浓密;其次是以酵母粉为氮源的培养基;而以硝酸钾为氮源的培养基菌丝长势细弱、稀疏,但菌落完整;而以尿素、硝酸铵和硫酸铵为碳源的培养基几乎不生长。综合菌丝长速和菌丝长势分析,草菇菌丝在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上比在无机氮源上生长的好,且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

2.3 不同碳氮比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碳氮比对草菇菌丝生长速度有明显影响。在可溶性淀粉浓度固定在3%的水平上,以蛋白胨作为氮源条件下,碳氮比10∶ 1的培养基上,菌丝长速最快,日均生长1.938 cm;随着碳氮比的增大,平均日长速有降低的趋势,碳氮比以90∶ 1的培养基上,日均增长速度最慢,为0.586 cm。

从表3和图3的菌丝长势上看,在碳氮比10∶ 1~30∶ 1范围内,草菇菌丝长势最好,菌丝洁白、浓密、粗壮,菌落完整;在碳氮比40∶ 1~80∶ 1范围内,菌丝长势一般;而在碳氮比90∶ 1~100∶ 1范围内,菌丝长势最差,菌丝不够浓密,略显稀疏,菌落不够完整。综合菌丝长速和菌丝长势分析,可以得出,本试验草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比为10∶ 1。

图3 不同碳氮比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碳源浓度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以蛋白胨为氮源,在碳氮比为10∶ 1条件下,以可溶性淀粉浓度为5.0%的培养基上,草菇菌丝生长最快,日均生长4.020 cm;当淀粉浓度小于5.0%时,菌丝长速随着浓度降低而减慢;当淀粉浓度大于5.0%时,菌丝长速呈下降趋势。

从表4和图4的菌丝长势可看出,当淀粉浓度小于5.0%或大于5.0%时,菌丝长势较差,不够浓密,菌落不够完整;但在淀粉浓度为5.0%的培养基上,菌丝长势最好,菌丝洁白且浓密健壮,菌落完整。综合分析可知,草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浓度为5.0%。

图4 不同碳源浓度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5 碳源浓度和碳氮比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碳氮比进行两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试验数据经Sharetop Software Studio公司开发的latin正交软件处理,由正交试验结果(表5)可以看出,两

个因素对草菇菌丝长速的影响顺序为:碳氮比>可溶性淀粉浓度。结合表6和图5的菌丝长势情况,可确定最优方案为:淀粉浓度5.0%、碳氮比20∶ 1,按该方案进行随后优化试验。

图5 碳源浓度和碳氮比正交试验

2.6 不同温度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草菇菌丝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从表7的菌丝长速可以看出,在20℃时,菌丝生长最慢,日均生长0.963 cm,随着温度的升高菌丝长速呈增大趋势,以40℃菌丝生长最快,温度低不利于草菇菌丝的生长。

从表7和图6的菌丝长势看,在30~40℃范围内,菌丝浓密、较粗壮、白且菌落完整;在25℃以下,菌丝稀疏,呈绒毛状;在35℃时,菌丝长势最佳。故综合菌丝长速和菌丝长势分析,草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0~40℃,其最适生长温度应为35℃。

2.7 不同pH值对草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从表8和图7菌丝长势看,不同pH条件下,草菇菌丝生长状况明显不同。在pH值6.5~7.5之间,菌丝洁白、浓密、粗壮、生长快,菌落完整;且在pH值7.5时,长速最快,日均生长2.871 cm;而在pH值5.5~6.0时,菌丝几乎不生长,菌丝比较稀疏,菌落不完整:而高于7.5菌丝不够稠密,较粗壮。所以,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7.5,最适pH值为7.5。由此说明,草菇菌丝适宜在偏碱性条件下生长。

3 小结

菌丝长势和菌丝长速是衡量菌丝优劣的两个关键因素,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对食用菌而言,菌丝长势优,表明菌丝活力旺盛、抗杂和抗病能力强,这对于提高出菇能力和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关系。另外,在菌丝长势弱的情况下,菌丝长速快,有可能是营养不良引起的菌丝徒长,这正是营养失衡的表现。所以,菌丝长势比菌丝长速更为重要。

根据菌丝长速和菌丝长势分析,天达V901草菇在7种常见碳源中菌丝生长的优劣次序依次为淀粉、葡萄糖、纤维素、麦芽糖、蔗糖、果糖、糊精。 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氮源是蛋白胨和酵母粉等有机氮源,而蛋白胨是对草菇菌丝生长最有利的氮源。 草菇菌丝在碳氮比10∶ 1~30∶ 1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而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比是10∶ 1。 在淀粉浓度4.0%~6.0%范围内,草菇菌丝长势较好,且在可溶性淀粉浓度为5.0%时,菌丝生长最好,菌丝浓密、粗壮、洁白。 在30~40℃的温度范围内,草菇菌丝均能生长良好;但以35℃菌丝生长最好,菌落完整,菌丝浓密、洁白。 草菇菌丝在偏碱性环境中长势较好,即在pH值6.5~7.5范围内长势较好,而其最适的pH值为7.5。

参考文献:

[1]李爱民,郭成金,周璧华,等.银丝草菇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J].食用菌,1993,2:14-15.

[2]张树庭,黄年来.草菇的生物学特性[J].食用菌,1982,5:33.

[3]邢鑫德.草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85,2:33-34.

[4]高益猛,李赛容.反季节栽培草菇技术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6,15(4):34.

[5]宫志远,于淑芳,曲 玲,等.pH对五种珍稀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02,9(1):40-43.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3

在目前全球新的经济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各国经济发展模式正从传统能耗方式转变为高效的低碳经济,各市场企业主体所推进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利益形态正经历着企业成本问题的现实检验。根据英国石油公司提供的最新全球数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其初级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比重逐年上升,已由1980年的6.28%提高到2010年的16.23%,而此间美国、欧盟25国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至2010年我国已超过欧盟25国消费量(见图1);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2.6%,因煤炭生产和消费分别占能源总量的76.8%和69.3%,已成为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并形成了碳排放密集型的能源发展模式。我国碳排放70%来自产业经济部门,目前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在产业经济领域,且应产业经济低碳化,而目前的钢材、水泥、电力等“高碳产业”发展的合理性已无法承载新一轮经济增加的低碳代价。

新经济环境下,国内经济体的协同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我国应对生态环境的努力势必触及绝大多数碳排放量的企业利益,此间因成本增减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问题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问题,但确须摒除企业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笔者运用相关理论借鉴及比较分析的方法,从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角度,对低碳模式下企业成本进行分析,并考察其战略成本管理的可行性,有助于构建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对于适应企业主体内外部环境变化需要以及推行战略成本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及评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及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问题关注极大,推动了我国低碳经济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果研究。综合而言,相关文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方面 Grubb(2004)指出在工业化初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提高,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促进提高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谢军安等(2008)提出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鼓励对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付允等(2008)研究了各层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为节能优化、减少化石能源碳排放量、鼓励研发低碳技术以及确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方面 英国学者西蒙(1981)首次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有用的信息”;迈克尔·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中正式提出价值链理论,指出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美国管理会计专家桑克(1993)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指出战略成本管理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构建并详细阐述了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管理模式,该模式得到学者和企业界普遍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伯(1998)详细描述了战略成本管理,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把作业成本法全面推向了战略应用;陈珂(2001)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从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两个层面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陈胜群在《企业成本管理战略》中从战略目标的定位、实施战略的对象和构成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目前国外在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方面,建立并完善了战略成本管理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这对促进我国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获取竞争优势具有现实应用价值。而我国对于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初步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目前对此问题研究多集中在传统经济竞争环境下,而在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缺乏理论探讨与创新。

三、成本因素分解:低碳模式下企业成本管理影响

一定时期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反映了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科学发展水平。传统成本管理面对新经济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许多不适,如成本构成因素分析向无形成本动因转变、成本管理理念向提高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转变等。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成本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应进行适应性跟进,尤其在新经济发展环境下,应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相匹配,由此得出低碳经济发展对企业成本的差异性影响。

(一)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短期内成本增加 我国基本依赖工业高速增长拉动经济高速增长,转变增长方式、改变经济结构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传统经济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采取掠夺式经验,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明显表现为“三高”(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成本管理目标亦是单纯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而取得利润最大化。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功能而非仅是产品本身,并强化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要求企业更重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以低碳技术为发展方向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见图2)。

低碳工业本质则是把低碳设计与资源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工业生产的发展模式,此发展模式对企业低碳项目技术水平、生产碳排放则要求更高,企业须在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技术乃至企业设施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促使企业短期内生产成本增加。一是能源技术改造会增加短期成本。而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实为目前主要难题。要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效技术、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和低碳技术体系,都须依赖企业在获取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过程中进行大量资金投入。二是低碳经济条件下,在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或产品性能改造方面会增加短期成本。低碳经济对企业技术、产品以及废弃物处理方式的要求都与传统工业不同,目前需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发展低碳技术产业,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以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所采用的碳收集技术等方面都须增加投入,因此,企业低碳技术以及减排费用成本在低碳经济发展前期是增加的。

(二)低碳模式为企业管理带来成本优势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有相应差距,但经客观分析可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一定基础以及成本优势,并可为企业全面实施低碳条件下战略成本管理创造相应条件。

一是能源低碳技术基础的形成带来的成本优势。在低碳能源技术领域,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虽可再生能源成本高,仍有相当部分已商业化的低碳技术,如太阳能热水器运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目前已在运行。而新能源、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一批核心技术目前已有突破,产业化推广程度增加,都为企业全面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工业奠定了成本优势。

二是我国企业低碳经济特定阶段带来的成本优势。因我国企业尚处于低碳经济发展初期,企业数量远低于传统工业发达国家,而建立新企业、购买新设备成本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成本低,与日本、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相比,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相对较低。

三是企业制造工艺方面技术革新与新工艺使用带来的成本优势。企业制造工艺如在产品制造上能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则成为低碳经济的最大体现,因而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即是最大低碳排放的应有之义。

四是稳固的政策支持为企业低碳发展带来的成本优势。积极运用政策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极富经济效率的调控措施。目前,针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政策工具,如税收、补贴、贷款、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不同政策手段广受企业欢迎,亦为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创造了良好环境,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

四、低碳模式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行性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基础上,基于企业经营战略制定成本的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成本管理进行的功能拓展。美国学者John·K·Shank和Vijay Govin-darejin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1993)中将战略成本管理内容划分为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以及成本动因分析,因战略成本管理的属性决定企业所采取的战略是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其着眼于降低成本情况下未来目标实现和长期竞争优势构建,在方法上是将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与成本信息收集和利用有效契合,从而构成战略成本管理基本分析框架。

(一)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分析是企业确定采取竞争策略,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措施而抗衡竞争者的分析方法。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战略定位分析实质是要求其战略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成本管理系统。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环境变化迥异,竞争战略较之前明显不同,企业成本管理内涵更为丰富。从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等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分析,其与低碳经济模式契合度表现分述如下:

首先,成本领先战略在诸战略中最为明确,在该战略指导下,企业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厂商,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成本最低化内涵更为丰富,一方面要求企业维持原有降低成本的措施,另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将企业低碳措施前后延伸,实现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前环节考虑能源资源的低碳化,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后环节考虑企业生产消耗性污染排放和企业产品使用的低碳化,由此,在低碳经济下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就与低碳环境下企业竞争战略更为切合。低碳模式下,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与所有可能低碳的环节。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严格成本控制来实现,但更应通过节能技术、提高能效技术以及减排技术引进与使用来实现。

其次,差异化战略是突出产品某一方面特定功能而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种特殊需求在低碳环境下可成为低碳最终目标,因低碳经济不仅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低碳化,对消费者来说亦有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要求。实施差异化战略企业须通过降低不影响产品性能的成本,保持与竞争对手成本相近,使企业能以较低成本维持产品的差异性,但因各种条件限制,全面、长期地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地位并不现实。

再次,目标集聚战略是通过某种产品系列的细分区段或某细分市场而取得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实施此战略前提是企业能够集中有限资源以高效率和效果为战略对象服务,以超越广阔范围的竞争对手。实质上,目标聚集战略中的成本聚集战略是一种低成本战略。目前,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企业必然选择,企业竞争战略务必以低碳发展为前提,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目标集聚战略,无论是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战略,还是差异领先目标集聚战略都应围绕企业低碳发展目标展开,充分挖掘企业可能的低碳环节,以获取成本优势与差异优势。如企业能够在某目标市场上获得成本领先或差异领先的地位,且目标市场产业结构具有吸引力,则实施该战略的企业必会获得超过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在世界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企业应立足社会大环境对企业长远发展进行战略定位。从长期来看,如企业发展低碳获得成功,不仅节约了生产经营环节成本,且与同行业竞争中,企业产品因低碳效能而获得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区别的特殊溢价,从而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

(二)价值链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价值活动管理,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每种产品从其最初原材料投入到入市为消费品,须经无数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而价值链分析主要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到最终产品消费者止,通过其间一系列相关作业整合而控制成本。

首先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对单个企业而言,每种最终产品历经的作业链会形成竞争战略竞争上的价值链,对此分析可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如企业价值链上所有活动的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由于低碳经济目标是通过减少碳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在此种经济模式下,企业运营过程与传统工业产品的各作业链的高耗费、高排放,以及对工艺技术、生产过程的要求、废弃物处理均有不同。而低碳经济更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得出最基本价值链,实现最大可能的低碳化,然后分解其为单独作业,并使每一作业都能低碳化,以实现战略目标下价值作业的优化组合,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行业价值链分析。从最终用户角度看,价值链一般按行业构成,任一企业都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相关行业之间有交叉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延伸,是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逐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行业价值链分析演变为对企业能源、动力和材料的低碳化到企业生产过程低碳化的分析,通过对上游能源、材料等因素与企业生产工艺低碳的控制,实现可持续的成本降低并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最后是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行业中,竞争对手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测算竞争对手成本并与之相比较,根据企业不同战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争取成本优势。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间竞争变成了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在行业价值链中使用的竞争,由此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价值链分析,亦要注重行业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并通过分析将其与本企业价值链分析结果相比较,揭示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从而根据企业不同的战略确定成本管理策略。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影响比重较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控制企业日常经营中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以实现低碳经营。从价值角度看,每一创造价值的活动都具有独特的成本动因,以此解释每一个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因此,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而言,价值创造活动与低碳技术、制度创新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其成本动因的重要因素。就此意义而言,低碳技术创新如顺应国际环境即可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另外对相关企业进行整合,可使企业发挥“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整体优势,这也是企业成本动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结论

从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无论企业采取何种战略,亦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竞争环境,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亦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并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战略成本管理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实施成本控制战略,成本控制战略可归属于低碳战略,其以成本管理过程为轴心展开,并强调成本控制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而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管理、成本规划与设计等则具有成本降低成份,此层面的成本管理战略旨在构造基础宽广、具有长期性持续效应的降低成本的措施体系。

企业低碳发展是顺应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虽存在诸多环境或条件障碍,但就目前国情而言,政府对低碳工业发展承负着主要责任,即需为企业低碳环境下战略成本管理创造有利的内外部条件,通过建立与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转变并树立低碳成本管理意识,提供相应低碳技术支撑,加大低碳生产经营的相关政策激励,在企业低碳发展前提下,增强并促进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有效实施,以助于解决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普遍面临的战略成本管理问题。

[本文系甘肃联合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编号:2012YBTS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l2期。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

[3]谭洛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产业体系 创新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形成了完整低碳城市的产业集群,“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全方位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也将以独具特色的“保定模式”助力全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保定市具体实例进行相关分析。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市与上海市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WWF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保定创造了两个“低碳”第一:一是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与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保定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完毕,为首个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文本,标志着保定城市发展步入了以能源节约、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模式;二是在河北省2009年年初公布的2008年经济发展统计报告中,保定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均首次位居河北第一,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高达40%。2010年6月11日,保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技术领先的太阳能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拥有最完整产业链的光伏产品制造商之一,成为世界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中国赞助商,同时也是首家可再生能源公司赞助商。目前是保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提升保定城市品牌的最佳时机。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从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到“低碳城市”建设,保定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陌生到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研发技术体系的构建,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虽然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低碳经济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却很少。鉴于此,本文将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准确解读,对各类政府政策目标进行权衡,在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加快具有保定特色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及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从而让保定成为中国城市的“低碳标本”,以“保定模式”助力全国乃

至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特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具备的基础

2006年,保定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部级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础,培育以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保定-中国电谷”建成占地25平方公里、产值超千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低碳经济,保定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国电谷”。

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保定市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发展战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围绕打造“中国电谷・低碳保定”,依托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积累起较强的产业集群优势。保定市把太阳能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力推进“中国电谷”建设。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电力自动化及电力软件七大产业园,统称为“电谷”。保定市“太阳能之城”建设和“中国电谷”建设相互依托、互为促进,一个是产业支撑,一个是成果应用,相互借力、良性互动。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技术,建设中国电谷、低碳城市,保定具备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领军城市的基础与实力。

(二)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

保定可充分发挥中国电谷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优势,2007年,保定市政府实施“太阳能之城”建设,2008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倾力打造“中国电谷”、“华北轻型汽车城”和“低碳保定”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努力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由被动接受京津辐射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今天的保定,绿色能源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拥有国内首个集五星级酒店与光伏电站于一体的中国电谷大厦。保定将以低碳经济为主导,加快构建具有保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保定市将继续发展壮大光电、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6个分支体系及大力推进“太阳能之城”,从2010年1月陆续启动的一批项目中不难看出保定提速“中国电谷”建设的势头。在此政策的基础上,保定将着力打造“中国电谷”,加快壮大低碳产业,尽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主导突出、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宣传发展新能源产业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强力推介“中国电谷”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发展低碳产业解决的是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而建设低碳城市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

(三)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新构想

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现代装备制造业将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因此,大力发展以“中国电谷”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工业,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是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目前,在“中国电谷”的影响带动下,保定已基本形成“南车北电东纺西绿城文”的产业发展格局。

保定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及正在加速崛起的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前沿阵地,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地区相比,具有资源成本优势;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具有市场和区位优势。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光伏发电产业:以扩大多晶硅电池生产为主,整合并延伸光伏发电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完整、闭合的光伏发电产业链;风力发电产业:按照“叶片先行,发展总装,完善配套”的思路,扩大生产规模,引进风电总装项目,实现风力发电装备国产化,形成较为完备的风力发电产业链;输变电设备产业:大力发展变压器及相关产业,建设中国知名电力自动化产业集团和世界知名电器集团。抓住机遇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瞄准市场发展变压器及相关产业。在高新区建立高效节能产业园:以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产品为目标,立足优势加快技术引进和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新型储能产业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锂电池及其填充材料,太阳能专用蓄电池、风力发电蓄电池开发。除了以上新能源产业以外,可谋划一批“绿”字号产业来构建低碳产业格局。如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全力打造电力电子产业集群、高频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加快网络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推进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发展的轨迹是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保定市把“低碳经济”理念植入城市发展新思维,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电谷”的同时,努力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大力开展以“煤改气”为重点的“蓝天行动”、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碧水计划”和以绿化为重点的“绿阴行动”,加快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在加快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始终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努力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策略

(一)整合特色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链

正确处理好发展企业与发展产业的关系,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的规模。一是培育特色产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重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这些产业。二是兴办龙头企业。要围绕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依靠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建基础、创特色、扬优势、打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政府要切实做好园区特色产业的规划、协调、指导工作,进区企业必须坚持以园区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度,或配套延伸的产品为主,依靠园区载体,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二)加强产业治理,促进产业有序竞争

一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产业自律作用。二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中介服务作用。首先是人才培训服务,产业协会要为产业的发展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集成和传递信息;其次是技术服务;最后是信息咨询和市场开拓服务每个产业协会都要加强产业自身建设,形成产业文化,打造产业品牌,宣传产业信条,提高产业声誉。三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形象品牌作用。引导同产业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合,协调产业内部会员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不计成本、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利后果,避免同产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整体对外、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产业名优品牌

品牌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形象,还是一股巨大的竞争力。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响地方特色民营经济品牌,才能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才能得到加强和发挥。

(四)培育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效益

人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是成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要害因素,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执行者和新技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高素质与相互合作是保证创新迅速形成新的综合生产力、获得创新最大效益的必要条件。

(五)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首先,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要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调控,避免产业趋同,区域内无序竞争。其次,在资源配置上要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第三,加强引资引智工作。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实现快速增长,培育一批市、省级私营企业集团。同时,要借脑引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姻,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科技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不断推进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第四,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文化。加大区域特色产品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色产品宣传活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93-02

1碳金融概述

1.1 碳金融概念目前,国内外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外主要从环境金融中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延伸出碳金融概念。索罗亚・拉巴特和罗德尼・怀特在2007年出版的《碳金融:气候变化的金融启示》一书中认为,碳金融是指探讨在碳排放受限制约束的情况下,在一个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必须付出代价的世界中所产生的金融问题。因此,碳金融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代表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二是探讨与碳约束社会有关的金融财务风险与机会;三是预期会产生相应的基于市场的工具,用来转移环境风险和完成环境目标[1]。国内的谢怀筑、于李娜(2010)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碳金融做出界定:狭义上,碳金融是指企业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广义上,碳金融则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2]。

本文所研究的碳金融则指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特定从事金融行业的主体所进行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碳交易中介服务、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

1.2 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现状分析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比较成熟。其碳金融业务由最初的为碳交易提供贷款和中介服务逐渐发展为直接投融资、参与碳指标交易及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方面。本文在对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分析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国外银行业现有碳金融业务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呈现多样化特征,其业务既有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创新,同时也开发出碳金融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新型业务。国外银行业已经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2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SWOT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比重高达90%,几乎没有业务创新,这种单一的经营方式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个契机改变这一现状。自碳金融出现以来,各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其中,我国商业银行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截至2009年年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23笔,金额165.83亿元。2008年,浦发银行率先推出针对绿色产业的《绿色融资综合服务方案》[3]。但是,随着碳金融的愈演愈烈,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不应仅仅是这一步。为了商业银行更好的开展碳金融业务,本文根据SWOT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来进行分析。

2.1 优势①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很早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当碳金融在全球兴起时,我国能较快的对其做出积极的应对。这为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创造了一个积极的政治经济环境。②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碳减排资源。截至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约占全球市场的1/3,并有增长态势。此外,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中国境内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以有价商品的形式出售给发达国家[4]。这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③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为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在中国,其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1/5左右。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会促使发达国家企业在我国寻求合作项目,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了机会。

2.2 劣势①碳金融市场尚未健全。截至目前,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碳交易相关市场,但是仍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及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使得碳金融现状与碳金融市场之间极度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在碳金融领域的业务开发。②碳金融业务单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实践中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绿色贷款和CDM项目融资上(CDM即清洁剂发展机制,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项目,实现“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如中国银行积极加大绿色信贷投入,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兴业银行开发并成功运作了7种节能减排模式用于CDM项目融资[5]。然而,这些举措仅仅是将其现有传统业务复制到碳金融领域,对于较高层次的碳金融投资及衍生品交易仍是一片空白。③相关技术、人才匮乏。相对于传统业务,碳金融业务更需要具备化工、金融、法律、外语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而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倾向于引进金融类专业人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储备还远远不够。另外,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碳金融管理系统和支付应用系统,束缚了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2.3 机会①有利于推进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自我国加入WTO后,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就是凭借什么应对国际上的激烈竞争。碳金融作为全球金融界的“新宠”,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商业银行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提高自身在国际碳金融领域的地位。②有利于减轻国际政治压力。据国际环境署2004年12月10日的统计,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位居世界第二,并有增长的态势[6]。美国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对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我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本身就存在很大不满。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碳金融的发展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政治压力。

2.4 威胁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碳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未知风险。主要有:①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到2012年将失去法律效力,中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角色具有未知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存在不确定性。②法律风险。由于碳金融业务往往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所以容易产生复杂的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开展业务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③气候风险。碳排放与能源的消费正相关,而能源的消费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碳交易市场价格及相关业务的盈利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气候变化[7]。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应遵循“积极发挥优势,努力克服劣势,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这一主线开展碳金融业务:

3.1 借助宏观环境、低成本优势,挖掘碳金融潜力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良好,国家倡导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支持且鼓励低碳类绿色产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这一稳健的宏观环境,充分利用我国开发碳减排项目的低成本优势,开发出多元化的碳金融业务。

3.2 加大政策扶持,健全碳交易市场首先,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切实开展碳金融业务且成绩显著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要严格处罚违背我国发展碳金融这一要求的银行。同时,政府还应出台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其次,我国还应建立成熟的碳交易制度,制定统一的碳交易规则,从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与平台,保证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

3.3 拓宽碳金融业务领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除了继续完善绿色贷款和融资服务,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掘碳金融业务新领域:第一,依托于碳金融的投资业务。商业银行应积极的将投资业务拓展到碳金融领域,改变以往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主导的投资方向,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第二,基于CDM的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在信息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国的CDM项目出售方和国外购买方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并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资金账户,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保证CDM项目下的资金的流动性。第三,碳交易服务。目前,我国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虚心学习国外银行业在这方面的经验,待时机成熟时介入碳交易市场,参与到碳指标交易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开发碳金融衍生品,构建起我国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3.4 防范碳金融业务风险对于政策风险,商业银行要时刻关注国际相关组织的政策、制度的变化,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法律风险,可以选择声誉度比较好的律师事务所制定有关合同,防范法律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后果。

3.5 注重人才培养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过去在招聘人才时的侧重点,更加注重对熟悉金融、环境和能源等专业的综合型人才的引入;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人才的综合培训,增强碳金融专业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索罗亚・拉巴特,罗德尼・怀特.碳金融:气候变化的金融启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谢怀筑、于李娜.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0,(8).

[3]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40).

[4]董玉华.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9,(3).

[5]段伟力.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企业导报,2010,(4).

碳中和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SWOT分析;碳关税;策略

作者简介:王志勇(1980-),男,广东梅州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3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83-03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碳关税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2009年6月,美国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该议案规定将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包括中国)实行贸易制裁,即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欧洲已有部分国家在国内征收了碳税,以法国为代表的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在筹划征收碳关税。

我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主要出口产品中的机电、建材、化工、钢材等都是高耗能产品,在碳关税征收范围内。一旦欧美征收碳关税,对我国经济影响重大。

二、应对碳关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4个单词的英文缩写。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应对碳关税的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S——优势

我国应对碳关税的优势是不明显的,但不明显不代表没有。2003年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通过媒体和各种方式的不断宣传,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低碳”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这是我国应对碳关税的有利的国内大环境。

(二)W——劣势

应对欧美国家碳关税的征收,我们自身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要出口产品能耗大。目前,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包括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这些出口产品占我国出口产品的一半以上,而这些产品都属于高碳产品。可以预见,一旦欧美对从我国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将对我国的出口造成重大影响。

第二,参与国际规则商讨和制定的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但目前国际上尤其是经济领域的主导权依然在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国际规则商讨和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有限,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商讨和制定的能力较低。

第三,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反制能力有限。在国际舞台上,国与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国家之间总是充满博弈。我国综合国力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对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较大,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反制能力有限。

(三)O——机会

欧美国家征收碳关税对我国来说并非都是消极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我国可以借此机会解决国内的一些问题。

第一,有利于促使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可以借欧美征收碳关税的外部压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国内人多资源少的状况。还可以借此机会调整国内产业结构,逐步减少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

第二,有利于促使我国扩大内需。我国内需长期不足,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和投资。碳关税的征收将使我国产品的出口减少,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得不寻找国内市场。欧美征收碳关税必然促使国家想方设法扩大内需,以防止产品积压、企业倒闭、经济衰退。

第三,有利于促使企业向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欧美征收碳关税必然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这将促使一部分企业将生产放在欧美国家,以规避碳关税,从而促使一部分企业向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较低,碳关税将成为推动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外部压力之一。

(四)T——威胁

第一,影响我国产品出口。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生产制造的产品主要为了出口。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玻璃、化纤等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都是高耗能产品,均在碳关税征收范围内。欧美一旦征收碳关税,我国产品的出口必然受到影响,使我国的制造业受到打击,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第二,低成本优势将不存在。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较低。我国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走俏,低成本优势是重要原因之一。碳关税的征收,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抬高,无疑会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低成本优势丧失,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就业面临更严峻挑战。征收碳关税将首先打击高耗能产业,而高耗能产业往往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碳关税的征收将使我国本已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

三、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面对欧美即将征收碳关税,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应对碳关税的总体原则是“把握机会,应对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

(一)把握机会的策略

第一,统筹规划,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关键在于政府要做好统筹规划,全国一盘棋。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逐步淘汰“三高”企业,鼓励支持各领域节能减排。另一方面,适时开征国内碳税。对“三高”产品征收碳税,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对保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WTO己经认定了碳关税的合法性,但双重征税是违反WTO协议的,我们自己先开征碳税,将所得税收补贴自己的企业,可以避免欧美征我们的碳关税去补贴他们的企业。开征碳税可以使企业改变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经济之路。

第二,多措并举,扩大国内需求。我国内需长期不足,可以趁欧美开征碳关税的机会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完善保障制度。不断提高社保覆盖率和参保率,解决人们后顾之忧。同时,要尽快实现社保省内统筹,逐步实现省际统筹,打破目前地方条块分割的局面。其次,加快房地产改革和医疗改革。房价的不断攀升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应使地方政府尽快脱离房地产利益链条,并对银行体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高房价问题。严打医疗腐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再次,转变人们消费观念。我国传统上有储蓄的习惯,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引导人们的消费习惯。最后,尽快开征财产继承税,此举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也有利于社会公平,还能促进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第三,构建平台,鼓励跨国经营。为了鼓励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政府应构筑有利的平台。首先,完善跨国经营的有关法律法规。改变我国海外投资法规体系不健全的局面,让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积极性。其次,制定科学的跨国经营政策措施。有关政策措施应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避免朝令夕改或政策间相互摩擦,并保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再次,改革政府对海外投资的管理体制。应该由一个权威机构统一管理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改变多个部门各管一块、各管一段和多头管理的现状。企业跨国经营的审批手续和外派人员出国的审批手续应该简化。最后,提供外国社会文化信息。政府部门尤其是外交部、商务部等凭借其特殊地位,对国外社会文化信息掌握较充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企业,降低跨国经营企业收集外国社会文化信息的成本和难度。

(二)应对威胁的策略

第一,政策扶持,开发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低耗能产品有利于节能减排并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为鼓励开发高技术低耗能产品,政府应做好有关政策扶持。首先,完善有关政策。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有关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政策,简化政策兑现手续,在政策环境上创造开发高技术产品的良好氛围。其次,建立和完善高技术产品财政补贴制度。为鼓励企业开发高技术产品,政府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财政补贴制度。财政补贴手续要简化,以免挫伤企业积极性。最后,保护高技术知识产权。政府要不断制定和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让企业的智力成果得到社会的尊重。

第二,提高效率,不断降低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重新占据成本优势。首先,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淘汰落后设备。科学安排布局生产,使人和设备有效结合,发挥最高的生产效率。其次,提高管理效率。科学设置机构,避免机构重叠臃肿。提高管理者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决策机制。再次,通过“外引内培”造就管理者。企业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企业可以从外部引进高素质的管理者,也可以从内部培养。最后,打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积极性,保持员工身心健康,从而提高企业效率。

第三,拓展思路,多渠道增加就业。欧美开征碳关税将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影响就业。为此,我们要拓展思路,想办法增加就业,以缓解我国就业的双重压力。首先,提高普通工人的素质和能力。政府和企业应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普通工人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谋生能力,一举三得。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虽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一般不属于高耗能产业。第三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再次,发展农村手工业。发展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等为代表的农村手工业,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最后,有序的劳动力输出。政府可以组织有序的劳动力国际输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三)发挥优势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影响,“低碳”观念正不断深入人心。我们应借着这股东风,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让“低碳”观念进一步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媒体可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大“低碳”的宣传力度,宣传生产生活中“低碳”的典型。发挥媒体的的监督作用,对生产生活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做法进行曝光。其次,鼓励使用环保产品。在生活中,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等硬性要求和道德等软性要求鼓励人们使用环保产品,共同抵制高耗能产品。最后,及时通报节能减排进展及成效。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通报节能减排的新进展及成效,以不断深化人们的“低碳”观念。

(四)克服劣势的策略

第一,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提高出口产品层次。首先,开发新技术低耗能产品。政府应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低能耗产品,一方面有利于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供可能。其次,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新技术低耗能产品出口。政府可以通过补贴、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新技术低耗能产品的出口,以逐步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最后,促使高耗能企业转型升级。政府应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促使高耗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减少高耗能产品的生产。

第二,参与国际规则商讨,不断加强能源领域合作。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碳相关规则的商讨与制定,争取国际话语权。国内应加强有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提高官员和学者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以提高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商讨和制定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欧美新能源领域技术较先进,与之合作可以逐步提高我国的技术和水平。首先通过合作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然后进行二次开发,最后逐步形成新能源领域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第三,注重攻防策略并举,逐渐主导国家之间博弈。防守策略是指利用目前现有的各种机制维护自身权益。反制碳关税的机制之一是利用WTO框架。WTO相关条款规定任一缔约国的政府措施应对来自其他缔约国的输入货品给予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待遇。在碳关税面前,欧美国家对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应一视同仁。反制碳关税的机制之二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碳关税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反制碳关税的机制之三是征收报复性碳关税。对从欧美国家进口的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产品征收报复性碳关税。进攻策略是指主动出击,增加与欧美国家进行碳关税谈判的筹码。稀土资源是高技术领域和国防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欧美国家的稀土资源主要从我国进口,我国可以利用稀土资源作为谈判筹码。

面对欧美将要征收碳关税,我们要客观分析国内外现状,本着“把握机会,应对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原则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必然会使我国在碳关税面前的机会不断增加,威胁逐渐减少,优势日益明显,劣势渐趋消减,逐步走上绿色经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曹静、陈粹粹.“碳关税”:当前热点争论与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01):79-83.

[2] 蔡高强、胡斌.论WTO体制下的碳关税贸易措施及其应对[J].湘潭大学学报,2010,(03):34-39.

[3] 唐涛.浅析碳关税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0,(32):36-40.

[4] 丁玉梅.浅议碳关税[J].市场论坛,2010,(04):84-85.

[5] 樊晓.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134-135.

[6] 常昕、郭蕊、柴洪亮.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02):80-83.

[7] 马其家.碳关税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11):173-177.

[8] 霄、郭沛.“碳关税”的两重性分析[J].经济学家,2010,(12):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