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例6篇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新能源;科学技术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排碳、低污染、低耗能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而言有很大的不同。低碳经济就是以低排碳、低污染、低耗能实现“三化”(即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简而言之,这种经济主要是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相关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之中,此项文件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将碳排放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基础上削减60%,从而在根本上将英国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低碳经济国家。”①

在2007 年7 月,美国表明了走低碳经济道路有可能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这一点在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中可以看到。在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的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并以此应对气候变化,此“路线图”提出西方发达国家需在2020 年前将碳排量减少25%至40%②。在此意义上,“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开始迈向低碳社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8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以“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本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近些年来,由于要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相关安全问题,全球大部分国家(及地区)都在发展低碳经济层面上做出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一)控制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控制碳排放总量,据此,发达国家及地区政府都开始制定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以及与相关政策措施。

1. 主要发达国家提出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总体目标。英国政府于2003年2月为本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订立总体目标:到201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降低20%;至2050年,在此基础上减少60%。

2.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关于发达国家减排的具体指标。《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正式的法律法规制度来限制、控制碳排量。

(二)降低碳排放强度。主要做法有以下几项。

1.加大低碳产业发展力度。低碳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低排碳、低污染、低能耗等特性的产业,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内容。

2.着力开发低碳型能源。当下由于面对生态环境破坏和全球气候迅速变化的双重压力,以及油价不断攀升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挑战,主要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始根据各国的基本国情,逐渐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努力开发低碳型能源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和改善本国能源立法。

3. 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工作。事实上,低碳技术不仅包括了化工、电力、冶金等相关传统产业部门,更是遍布所有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行业,而且也涉及到了可再生能源等诸多新型领域。

(三)提倡低碳型生活

1.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呼吁家庭消费节能。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有关家庭用能及生活用能的比例都在显著提升。所以,针对消费尤其是家庭消费方面的节能问题,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2. 发展低碳型交通系统,做好汽车燃料清洁化工作。具体措施大致包括:着力发展以自行车为主的小型交通系统,与此同时,重点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倡有限度、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辆等相关措施。

四、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相关发展战略

(一)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定位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大体上可确定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加大低碳产业发展力度;以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为先导,着力开发低碳型能源;以提升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为核心,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工作;以改变消费理念为契机,提倡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

(二)发展低碳经济战略

根据低碳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战略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碳排放量,调整和优化结构,全方位创新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全面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加快中国新型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研究,确定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中加入“到2020年整体实现碳排量降低40%~45%”这一具体指标要求,并且将其作为相关约束指标纳入到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当中,期望真正做到低碳社会的建立。

2.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其中优化结构,包括了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的不断优化升级。

3. 做到全方位创新发展。这要求从技术加工到产品外观,从外部体制到内在机制,从思想理念到管理工作等各方面都必须进行创新。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要立足于国内,更要做到面向世界,要全面地融入到国外市场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正所谓“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所以,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切实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体上说,发展低碳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要做到彻底的转变旧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并处理好眼下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必定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将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R].ENERGY WHITE PAPER,2003.

[2]Nicholas Ster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2006.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6]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7]王家诚.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低碳经济[J].当代石油石化,2010(3).

注解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2

内容摘要: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自2005年启动就受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我国实施的CDM项目数量与产生的减排量均占世界第一位。而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为全球气候合作与CDM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应充分预测在后哥本哈根时代我国在气候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角色,并相应改革现行的CDM发展策略。

关键词:后哥本哈根时代 CDM 发展对策

CDM国际合作的发展现状

(一)CDM项目发展迅速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UNFCC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2月1日,有63个国家2029个CDM项目在EB进行注册,预计可产生的年均减排量达到341912719吨二氧化碳当量。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7年全球CDM额度一级市场交易额为74.2亿美元,中国占比高达73%,而到了200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84%,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每年从中获益超过50亿美元。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曾在2009年6月发表报告,预测表示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此市场中,中国已经成为碳减排的最大供给国和最大的CDM东道国。

(二)CDM项目在发展中国家分布的不均衡

在EB进行了注册的2029个项目中,其中79.35%的项目和85.75%的减排量集中在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和韩国这六个发展中大国,而其他100多个发展中国家或者参与较少,或者根本没有实施CDM项目(见表1)。从地区分布上来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占总注册量的75.1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占22.38%,而最不发达的非洲只占有CDM市场的1.87%的份额,体现出CDM项目在发展中国家不均衡的发展态势(见表2)。

哥本哈根会议对CDM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哥本哈根会议结果

目前所有的CDM项目运作都是以《京都议定书》的法律合作框架为基础的,但《京都议定书》的法定约束期将于2012年底到期,因此国际社会期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对全球2012年后的减排作出规定,对 CDM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但2009年12月19日在哥本哈根签订的《哥本哈根协议》只是一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其关键内容比较简单,协议要点如下:

继续《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双轨制,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期目标设定为将工业化以来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将在2016年考虑重新审查是否有必要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内。发达国家承诺到2050年至少减排80%的中期目标,但是短期减排承诺将在以后再决定。发达国家共同承诺将在2010-2012年给发展中国家总共提供300亿美元的快速资金支持,以支持其减排和适应的能力建设。到2020年,发达国家支持通过多种力量共同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支持的目标。

(二)哥本哈根会议对CDM发展的影响

1.增加了CDM发展的不确定性且发展前景不明朗。目前现有的CDM各项制度政策都是根据《京都议定书》制定的,因此CDM的业主、买家、中介机构都期望哥本哈根会议能有清晰的谈判成果,但会议最终未确定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这使得《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首个承诺期结束即2012年后,运用市场手段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前景趋于不明朗,即将于两年后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协议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状况,而众多指望着新减排协议的各方都在犹豫是否要持续,给原本处于观望中的CDM项目沉重一击。

2.降低了东道国发展CDM项目的收益。由于哥本哈根会议没能最终达成碳排放的框架协议,导致碳交易价格持续下跌:CERs期货价格在2008年6-7月保持在20欧元/吨以上,而2009年全球市场一路走低,最低时交易价为每吨碳7-8欧元左右,2009年12月的价格一直在10欧元/吨左右徘徊。过低的碳交易价格,对于卖家前期的投入和预期要获得的收益来说都是不利的。

3.以“基础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虽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基础四国”捍卫了双轨制的谈判机制,但同时也在国际压力下做出了资源减排的承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宣布,将使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南非承诺到2020年削减34%的预期排放增加量;印度承诺到2020年碳密度比2005年降低20%至25%;巴西则承诺至2020年在BAU基础上减排42%。

通过哥本哈根会议上各阵营间的气候政治博弈过程可以看出,随着“基础四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在全球气候政治格局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悄然转变,正在渐渐的脱离典型意义的发展中国家阵营,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着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双重压力,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发展CDM的策略

(一)做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准备并占据道德高地及话语权

从长期来看,中国必然要承担起更大的国际减排责任,中国应清楚地认清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角色定位,提前做好角色转变的思想认识准备和进行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调整。

中国的决策层对气候变化的危害和中国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国家定位更加清晰,那么中国到底在这个问题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就会更清晰,就能够在国际气候政治话语权上占据主动,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作出前瞻性的规划。从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做出的自主减排承诺来看,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通过会前高调的减排承诺占据了国际气候政治的道德高地,在事关“拯救人类共同家园”这一大业、人类的未来命运问题上,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勇气,为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中掌握了话语权、主动权,同时提出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与主张,力促全球减排国际规则的制定与通过,以实现各国在全球合作中的双赢。

(二)对外谈判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和 “双轨制”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双轨制”原则区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不同的历史和现实的责任,发达国家理应率先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与消除贫困,规定了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可持续发展权力,也规定了不得因此制造任何绿色贸易壁垒。这两个原则对维护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中的地位与公平及其发展权至关重要,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2010年召开的墨西哥气候大会及其制定各种国际减排协议时,中国仍然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双轨制”的原则,实行发达国家量化的强制的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实行国内适当减缓行动,而且要以发达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为条件;在国内执行自愿减排承诺的同时,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认可,推迟、减缓中国承担国际强制减排义务的时间和额度,为中国自主开发节能减排技术赢得时间,利用这一时间差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向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改变现有的CDM项目审批政策

严格来讲,中国目前在EB注册的CDM项目绝大部分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转让,所谓的“技术转让”只是技术载体――设备的转移,只能等同于技术和产品贸易,远远没有实现“发展中国家通过做CDM项目可以获得先进技术”的预期目标。从CDM项目类型来看,主要是非二氧化碳类CDM项目,如N2O、HFC-23、煤层气等,此类项目从技术含量的角度来考虑,技术含量低,且不具推广价值,对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非常有限;对国内节能减排能够产生较大协同效应的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类CDM项目“技术转让”水平很低,即使有,也只是少量设备输入。而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中国迟早要从碳减排量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购买国,诸如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和其他化工类。CDM项目目前来看能产生出售CERs的收益,未来很可能成为我国减排的巨大包袱。因此我国的CDM项目主管部门调整现有的CDM审批政策,加强对项目采用技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贡献的评估、审批,引进更多技术含量高、推广效果好的CDM项目。

(四)提高低碳技术的自我研发能力

中国若要向国际社会兑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就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而这需要大量的低碳技术作为支撑。2010年4月15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外公布了《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报告称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技术支持。而在60多种技术里面其中42种技术中国目前不掌握核心技术。也就是说,对中国而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虽然《公约》与“巴厘路线图计划”规定了附件1中的发达国家应采用各种手段来促进技术转让,包括提供资金支持使发展中国家获得切实有效的技术,但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实际行动和措施都比较有限,而且这些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手中,企业有其自主的利益诉求,不可能无偿提供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估算,如果“不惜一切代价减排的减排情景”(即采用高昂的技术,如电动汽车、第四代核电以及碳捕获和储存)测算,到2050年,减排的投资成本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这将制约中国经济的的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加大对低碳技术的自我研发投入,加快形成国际科技界所认可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和参与气候变化的外交谈判,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提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

(五)构建完善的碳金融体系

在CDM交易市场上,中国是最大的CDM项目东道国和最大的CERs供应国,但CERs的定价机制控制在欧美买家手里,谁掌握了碳交易的定价权,谁就会在全球碳贸易中占据优势并掌握主动。因此在我国建立以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核心的碳金融体系,争夺碳排放权产品的定价权既是我国作为碳排放权供应方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2008年相继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三家碳排放交易市场,但从交易品种、交易规则、交易技术、交易规模和对市场影响上都无法与国际知名的碳排放交易所相比,还是处在试点运行、探索发展阶段。因此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将三个交易所的优势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共同建设我国的碳市场,推动与国际碳交易的接轨。在此基础之上,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研发与推广,从金融的角度介入CDM项目的开发和咨询、前期项目融资、汇款和资金管理,乃至作为我国CERs的卖方人,打造我国CDM项目的“卖方金融产业链”,扭转我国相关企业直接面对国外专业机构的不利局面。总之,通过构建以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为核心的碳金融体系,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参考文献:

1.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网站cdm.unfccc.int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3

(一)碳金融理念研究

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应对的商讨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伊始,历经《哥本哈根协定》草拟、《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签署等国际商讨协作活动。国际上主要关注内容为限定参与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碳排放权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市场实践活动。广义的碳金融市场主要包括绿色金融服务和聚焦降低温室其他排放的其他投融资项目。在全球经济体实践过程中,碳金融市场又可划分出三类参与主体:满足碳排放配额/减排限制而购买排放量的交易型金融;基于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而出现的投机型金融;服务于碳排放、低碳项目等的定价评级、保险咨询等中介型金融。我国碳金融市场随着国家“双碳”政策推行获得了加速发展,已建立各省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规模化绿色信贷投放,并推出绿色债券、基金和保险等金融创新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碳金融市场作为新兴领域,存在自身定价波动性高、市场联动不成熟、易受到欧元汇率等国际因素影响的特点,需要国家监管机构和相关参与主体进一步研究适应。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概述

国际上碳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迅速,根据机构统计,2021年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超过600亿美元。市场交易机制自《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基础三类(国际排放贸易-IET、清洁发展机制-IET、联合履约机制-JI)已发展成为涵盖整条碳排放产业链的多领域交易形式。在欧美、东亚等地区已建成诸如欧盟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韩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交易所和交易平台。市场参与主体方面,主要包括负责低碳项目开发、专项资金供给和技术研发咨询的供给者,撮合交易的交易商、金融机构和工业企业等媒介方,计划内限额排放与计划外自愿购买排放量的最终使用者以及国际合作组织和行业自律组织等监管者。市场交易产品方面,主要可分为碳排放权原生产品和附属衍生产品两大类,具体包括碳排放配额交易远期、期权、绿色基金、绿色债券、交付保证、套利工具等。

(三)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与政策引领

我国作为全球碳排放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1年,党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并陆续建立了重点城市试点市场。2021年6月,全国性碳交易中心正式在上海设立,其登记中心设于武汉,并于同年7月正式开市运行。截至2021年12月,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超76亿元。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效推动形成“双碳‘1+N’”政策体系具有坚实的现实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出台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导,一方面要将低碳发展概念融入顶层设计,统筹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坚持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推进社会经济模式绿色转型发展。研究表明,碳金融对经济产业的绿色转型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包括清洁机制发展项目推动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绿色信贷投入与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正向促进、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对金融机构经营提效的耦合机制等方面。此外,碳金融政策离不开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具体产品服务,这当中又以绿色信贷为主。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18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实现同比增长,其中作为国有大行的中国工商银行单行实现绿色融资规模2.48万亿元,领先国内同业。作为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商业银行既承接低碳发展的资金需求,又承担社会居民的财富管理责任。提升两者之间的关联效率不仅符合金融机构自身发展需求,更是落实国家双碳政策,实现社会经济有序持续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金融机构在碳金融市场中的参与方式

(一)财富管理业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自改革开放后保持长期高速发展,现阶段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成为全球财富管理实践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机构预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近年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2025年整体体量将达到25~50万亿美元规模。伴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我国适时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和引导政策,包括资管新规产品净值化、绿色金融、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数字经济融入实体产业等指导性战略。面对市场蓝海和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竞相开启自身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之路,着重强调业务高质量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耦合。其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位参与方,正从传统的资金融通媒介逐步发展为承接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综合化客户服务平台。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经济循环和居民财富管理中的主要节点,最终目标是打造开放创新的低碳绿色循环生态,实现财富高效管理与绿色持续发展的多点触联。现代金融机构的经营态势受到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等科技进步的影响,叠加全球疫情冲击、地区动荡等宏观因素影响,已呈现出智能化、线上化、生态化等发展趋势。如何将财富管理业务的包容性与低碳发展的迫切性相结合,成为金融机构助力“双碳”目标,创新绿色金融的破局关键。

(二)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实践

商业银行作为与企业信贷关系最为直接的金融机构,负有天然的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引导企业绿色发展的责任。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高净值人群中企业家客户占比超过70%。商业银行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服务框架下,不断强化内部对私对公业务协同,以私促公,以公联私,推动银行集团内“平台优势”与企业家客户“规模经济”不断融合。以兴业银行为例,在经营中强调“绿色银行”“投资银行”“财富银行”三者有机统一,通过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居民收入增加,实现银行业务和社会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引导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方面,金融机构自身的产品服务创新亦不可或缺。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相较于欧美成熟同业呈现出种类单一、市场参与者不完善的特点,主流的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信贷、绿色概念债券和低碳项目投资,尚未出现成体系的间接融资模式和衍生产品交易平台。针对以上问题,央行《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等系列指导文章,着重强调建立绿色金融运行标准,加快绿色产品创新,发展多样化碳金融实践工具。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等商业银行积极响应,结合自身特点先后推出“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碳账本金融服务”“双碳云签约合作”等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整合资产资金端支持与客户产品端创新,成熟金融机构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责任承担得以全面展现。坚持以低碳发展、绿色金融缓解环境问题,引导社会财富合理配置,实现机构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麦肯锡等咨询机构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融机构在大力拓展绿色金融服务的同时,深化同业协作和异业互补,注重消费者体验和权益保护,构建ESG投资策略体系并树立ESG决策理念,能够对关联公司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各行业的绿色发展进程。恒生银行通过先行打造银行绿色运营标准、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实体、联动社区开展环境保护项目的三重ESG实践活动,为金融同业提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范本。

三、工商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助力碳市场应用

(一)财富管理客户端:持续推动绿色产品创新,优化客户资产配置

工商银行将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充分融入财富管理业务和产品创新,坚持责任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前瞻性布局绿色发展主题产品,积极挖掘碳市场领域投资机遇,获得市场充分认可。一是持续开展绿色产品创新。公募基金方面,工商银行坚持将可持续、绿色环保作为投资方向,绿色主题基金产品规模持续增长,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回报。积极布局绿色发展主题产品,先后成功发行工银新材料新能源基金、工银生态环境基金、工银新能源汽车基金等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股票型投资基金,以及中证180ESG ETF产品,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长期稳定收益。理财产品方面,探索挖掘碳市场领域投资机遇,充分发挥理财资金直投直拓的优势特点,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导更多资金服务绿色发展,打造具有工银理财特色的“绿色方案”。通过债券、权益、非标等多种方式共同发力,投资各类绿色资产,覆盖风力发电、光伏设备、新能源电池、绿色交通、低碳转型、生态环保、农林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众多绿色金融相关子行业和细分领域。二是推进绿色产品配置。私人银行是工商银行大财富管理业务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深化绿色金融服务重要阵地。私人银行持续强化与工银理财联动,专属发行了业内首只以“绿色金融”为主题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以碳中和多资产指数作为业绩基准开展投资,主要投向以绿色债券和符合绿色金融主题方向的权益类资产,吸引高净值客户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彰显工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落实低碳转型、绿色金融投资的决心。在配置端,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工作方针及政策,优先投资绩优新能源、环保、低碳等主题明星公募基金或ETF,通过量化策略开展组合管理,在帮助客户把握绿色投资长期机会的同时,更满足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对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贡献的高层次需求,助力私银客户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弘扬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

(二)企业治理服务端:强化投融资一体化服务,助力绿色产业振兴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一直以来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破坏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因此,对于目前正致力于结构调整的我们国家来说,大力构建低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向低碳过渡,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1.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而作为最大的发展我国家,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这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是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作为发展我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三是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我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较差。这些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及其高碳特征。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形势日益严峻,在一些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甚至发生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这种“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不仅不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而且也根本不可能持续下去。

2.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另一较大挑战。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我们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当前,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在要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事实上,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各种资源的整体配合和推进。同时,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党的十报告已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这足以表明和可以预见,资源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总之,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积极应对低碳经济,需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发展低碳经济是合乎我国国情,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为后续的有几十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榜样,也要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我国面临着履行减排义务和争取发展权利双重任务,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低碳意识,培养低碳生活,加大低碳投入,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地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公民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有了政策的引导,还要有产业的支撑,才能长久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且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中国,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就要教育和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比如节电,节水,节气,在减排治污方面,少开车多步行或骑自行车,治理好畜禽粪便,购物自带环保布袋,购买绿色食品。垃圾主动入箱,管好宠物粪便,不能把畜禽尸体随意丢入河道,等等。要将这些小窍门和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推广,倡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步把低碳生活方式变为自觉行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许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可以做到,哪怕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会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双重威胁,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加入到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方向,更是未来全球经济竞争性最强的重大领域。低碳产业需要“高成本、高投入”,但从长远来看,必要的前期投资将换来持续的领先优势和未来的财富,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抢占这一制高点。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追赶型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同时相伴随的是高昂的环境代价。在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诉求的背景下,把握时机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这必将使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正逐渐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所认同。当前,要抓紧区域性低碳性社会试点工作。各省市可以建设起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全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着眼于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抢占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巨大,在不少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从能源消耗结构看,我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三种,而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能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 年得到根本改变。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此外,要设立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低碳社会转型的核心本质来自于技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解决的主要是局部问题,是生产能力从一个地区转移到了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个国家转移到了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从全球角度来看,能源消耗量不会减少,只能转移。因此,技术进步是根本出路,我们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5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范文一:企业营销中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一、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的现状

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现状较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战略管理实践起步较晚,国内的研究较为落后,战略研究成本管理平台不够完善造成的[1]。且迄今为止,专门针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数据分析是少之又少,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更是凤毛麟角。但也有一些研究对企业战略成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比如美菱集团就曾经实施科技驱动型成本战略管理,在企业改革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效。事实证明,战略成本管理对企业走集约化经营道路,降低企业成本是极为有利的。进入21世纪,我国加大了对企业营销过程中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坚持以定性、定量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优化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框架。

二、营销管理中的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与我国现行的成本管理有很大不同,它最大的特征是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竞争地位,也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对成本管理进行定位,以改善企业的竞争地位[2]。它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描述企业产品或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它的表现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整个活动的结合。在价值链理论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包括设计、生产、销售都是企业活动的集合体,正是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的活动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价值链理论将这些企业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种,其中基本活动有五个一般种类,分别是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内部与外部后勤;而辅助活动表现在企业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和采购这四个环节。

(二)战略定位分析

企业战略定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要做好战略定位分析,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基本战略方式来进行完成: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战略定位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营销,同时影响着企业的预算与控制。这三种企业战略定位也是各不相同的,成本领先战略追求的是控制生产成本,通过一系列的生产控制使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他厂商,在行业中获得成本领先,这种企业战略营销体系的本质是降低营销费用以求获得成本领先。而标歧立异战略更注重品牌、技术和服务等方面,通过人无我有的服务来获得更高的报酬,因此此种战略更加注重保持企业自身品牌和特色,允许在某一方面加大战略投入。目标集聚战略是通过对某个特定的消费群进行主攻,让产品的某一个细分在市场上处于领先,目标集聚战略需要企业为保持局部领先增加一定的营销活动预算。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与传统观念中将产品数量作为成本高低的因素不同,它主要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的集合。通过对企业成本动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营销企业的营销费用因素不仅是人员营销活动的开展,同时还有企业产品结构、人力资源的支出、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外部市场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四)作业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的本质是通过市场营销来实现的,而市场营销则是围绕市场目标开展的一系列设计活动,它反映的是一组可控制的战术营销手段。作业成本分析是从战略层面上进行分析,其方法也有很多中,在这里我们具体介绍两种分析方法:

1.从作业动因角度进行作业分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将作业分类为四种:分别是:单位级、批量级、产品级和维持级。这四种作业不同于制造过程的特点,但是也可以将营销过程中的作业划分到这四类中,而且我们都可以用作业成本法的模式进行解析和讨论,对优化成本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从作业功能角度进行作业分类。作业功能角度的作业分类主要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开展的影响活动,它也可以分为三类:

(1)定法货类作业,主要是指接受顾客订单,统计好货物的数量,做好包装、签发票据等发货前的准备;

(2)保持与顾客良好关系作业,这类成本的动因有增加与顾客的沟通和售服时间,对客户的各种资讯意见等作出良好的处理;

(3)占领市场类作业,它是企业为保证市场份额进行的促销作业,主要内容有广告、举办展览会、新产品上市等。

三、营销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及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一)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强化营销管理的过程

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其实是企业完善的过程,它在企业活动环节中具有导向作用。企业价值是企业的核心,创造价值的思想必须体现在企业的整个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来。企业再通过分析营销活动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来优化和改进营销策略,通过不断的评价与改进,最终让保证企业价值升高,从而提升市场份额。其实价值创造过程同时也是强化营销管理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到了连接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的作用,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营销策略。价值链的升值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企业营销的优化,而企业营销过程作为价值链的环节,二者也是紧密相连的,并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营销过程中如果发生了费用的产生,这不仅反应的是企业营销成本作业的信息,也反应了价值链的其他环节信息。比如说可能与售服的费用太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需要返修、退货等有关,又或是要改进设计和管理的质量等,这些费用的发生对优化企业战略经营有着指导作用,这些问题的改进意义远远大于降低企业的成本质量,这对提高客户心中的产品形象是极为有利的,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说,在有关营销过程中费用的分析和处理有利于提高营销活动的管理,甚至对调整企业战略部署也有着深远影响。

(二)通过战略定位获取企业文化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定位是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决定的,企业可以通过SWOT分析法通过各项业务对企业内部能力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战略方案,然后进行市场定位,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要求。战略定位必须立足于市场,先确定企业应该开发何种产品,然后在通过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的立足性,最后打败竞争对手,获得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利润[3]。当企业采取了战略成本定位之后,企业的整个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过来,接下来的营销过程中,企业就是根据战略及成本定位来完善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同时展开技术创新的运用,这也是战略营销成本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重大超越。通过战略定位,企业对市场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对企业的竞争成本管理战略也做出了如下的规划,分别是成本领先战略管理和差异化战略管理。成本领先战略管理旨在通过加强对生产、销售等产品内部成本的控制,将产品降到最低从而成为行业领先者。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对产品性能进行优化,生产出区别竞争对手的独特产品,这对提高企业文化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借鉴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改进企业营销成本管理体系

(一)营销成本管理目标

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即企业成本,它与企业管理密不可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企业的战略管理需求,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企业成本管理上,企业必须紧扣营销战略和需求,共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营销成本管理的直接目标是为战略管理提供各种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要具备质量特征,同时还更加强调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合理配置企业的经济资源,调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评价销售业绩的方式。

(二)营销成本管理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营销成本概念,他们大多是将营销成本控制作为成本控制中的一个组成,并没有将其定位到独立操作的层次,这点就导致了成本管理概念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和短期缺陷。事实上,营销成本管理与分析不仅应该独立出来,更应该借鉴战略成本的管理思想,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其管理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特征进行分析:

1.外向性。管理思想的外向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者要从外部环境着手,加大对顾客需求度的研究,发掘更多潜在顾客。具体是指向对产品的设计、营销环节扩散,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并将之纳入成本管理中来,只有管理思想具有外向性,才能够将整个市场纳入掌控。

2.广泛性。广泛性不仅表现在经营渠道,更表现在企业所属环境,包括财务、非财务信息,企业要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客户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客户的需求反映到企业内部中,因此获得第一手资料,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成本优势从而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体现出管理思想的广泛性。

3.长期性。营销成本管理的长期性是通过控制企业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在战略目标上也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发展。当然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战略改进。

(三)营销成本管理方法

传统营销成本管理是将销售成本作为计算成本的主要依据,而忽略成本预算,只是简单的将当期间接费用计入损益,然后按销售量进行分摊,并没有对成本预算加以重视,从而为了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但是在营销成本管理中,成本预算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通过成本运算完成对市场的分析。为此,企业营销中的成本管理可以从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进行探讨。

1.战略成本规划层面。战略成本规划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模式,帮助企业在实施战略初期做好成本控制,使企业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力。其来源是通过研究价值链分析而得出的,对制定产品目标和周期有着重要意义。

2.经营改进层面。经营层面的改革是指从企业的经营活动出发,将成本规划积极落实,改善经营思路,加强对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然在分析竞争对手成本的同时也要改进自身,优化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成本管理。鉴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营销成本管理受到了实践的质疑,不管是目标还是方法都与市场现状脱离,因此必须要进行新的战略管理研究。首先要将营销成本与战略管理结合,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改善营销面临的困境。其次要进行营销过程中的战略定位,从顾客的需求点出发进行设计和管理,最后从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实现管理目标。

五、结语

总之,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寻找的一种突破成本的最新方法,企业通过战略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对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进行优化,提升产品竞争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形势,企业营销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范文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下的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

各国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该如何定义的观点并不一致,所以,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英国首相布莱尔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术语,却并没有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迄今为止,从2003年开始英国开展的用以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战略计划基金,可以看作是英国政府目前对低碳经济这一涵义的解读。中国在低碳经济领域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为《低碳经济论》中所做的序言中谈到: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下,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形态,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前提,通过技术方面的不断改革创新,制度法规方面的创新完善,对相关产业进行合理转型,以及积极开发新资源新能源等一系列手段,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使低碳经济发展到今天,它的本质究竟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单纯的绿色发展模式,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仍没有明确共识。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期望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保护并存共生的一种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

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家管理会计学者提出了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理念,成为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形成的标志。战略管理是为了保持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为顾客创造的超额价值,对企业来说就是超额利润,而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通过管理成本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在经营管理中做出相应改变,站在战略的角度,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以求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为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各国政府颁布各种政策规章,例如,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倡导低碳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碳减排。也因此,企业许多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在企业管理成本中,在低碳环保方面的成本投入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以碳成本为引导的新的价值链体系,在成本动因分析中出现了碳成本动因。低碳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向低碳导向的转变。首先,从全局性和战略性出发,企业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除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因素,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企业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变因素外,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和企业所在行业产生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有关低碳环保措施的实施成为一种普遍的约束力,低碳经济下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是长期的,也是全面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成本投入降到最低,做到最完善。这就使得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实施尤为重要,企业要想在实现经济效益方面和保障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达到双赢,就必须在战略管理发面加大管理力度。其次,实际生产生活中,低碳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各个企业自身,还有各国家政府,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各阶层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且,在企业选择成本模式时,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广泛,涵盖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再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带来日新月异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在工业化、科学化的进程中,人类是通过不断掠取自然界资源的方式,甚而超出大自然的再生能力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很多资源枯竭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破坏。所以各国经济学家提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提倡应积极促进全球经济及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而作为企业,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在重视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关注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最后,低碳经济下,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最大变数之一,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涸泽而渔;当然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影响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为难苟安,毕竟生存和发展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就会停滞不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政府也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不但能对企业一些敏感行为进行监督,还能对企业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三、低碳经济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

低碳经济给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衍生出了新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它是一种在低碳理念指引下,借助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将碳因素融入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之中,充分考虑碳成本,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战略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业绩评价及必不可少的环境分析等基本步骤中,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范围。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传统战略成本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三个主要方面,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战略成本管理。

(一)价值链分析

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像一条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每一环节必不可少,又环环相扣,这一链条被称为作业链,而从价值的角度反映即为一条价值链,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时,两者均需考虑。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找出增加价值和降低成本的机会,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正确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确定企业在产业链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低碳经济下,赋予了企业价值链分析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一,出现了低碳价值维度,企业的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链条,而产品的价值维度取决于顾客,低碳经济下,顾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性和低碳化,产品的价值不再仅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还包括顾客对产品低碳化给予的期望。因此,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低碳价值,例如,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时,应尽量研发低碳化产品,满足顾客低碳化期望,同时也能够树立行业技术领先形象和绿色品牌形象,如格力电器推出了利用太阳能的中央空调,这一举措既树立了格力电器在家电行业的绿色技术领先地位,又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二,碳成本控制,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要求不仅是生产低碳化产品或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能够降低碳排放,对碳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碳成本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二是,能够追踪碳足迹,减少企业的碳排放。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碳足迹需要从价值链的起点进行最终,直至价值链的终点,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也包括生产环节原材料的采购、运输、装卸和仓储,还包括售后环节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每一环节都需要对碳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其三,低碳价值链的联动性,价值链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的环节,因此既应该注意价值链上每一环节上的低碳化,也应该注意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例如,新能源产品或低碳产品的研发必然要求高额的投入,但他却可以带来销售环节成本的节约、环境治理费用的节约。

(二)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指成本发生的原因,是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低碳经济下,碳成本已经融入企业价值链之中,因此,对各项作业进行分析时,必须考虑碳成本动因,碳成本动因即是决定碳成本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多少的因素,它既包括决定资源耗费大小的因素,也包括哪些决定因环境污染或碳排放高而支付的成本大小的因素。碳成本动因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有效控制碳成本,例如,运输作业的碳成本取决于运输的历程和次数,可以通过减少运输历程和次数来控制碳成本。

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低碳经济 绿色管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各国积极的经济政策刺激下,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即全球正在进入“后危机时代”。此次金融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冲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和动荡不安,产品外销受阻,国内需求不旺。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中小企业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这个后危机时代把握机遇,转危机为转机,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

1.1 全球金融格局改变与金融监管体系加强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下降,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市场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全球金融重心正在从西半球偏向东半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监管。人们感受到了失去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与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之所需[1]。2010年g20峰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表示将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币值低估国转移6%以上。其中,中国的份额将从3.72%升至6.39%,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

1.2 新科技革命蓄势待发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危机是由于科技创新不足而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推动力而引发的。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由1857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由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现在,无论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目前,全球经济都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研究开发新的替代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必须的选择。

1.3 环保问题空前严重,低碳经济渐成时尚

在金融危机下,各国正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正成为传统实体经济的转型方向。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各国正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一场以开发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欧盟已计划启动“绿色汽车”、“低能耗建筑”、“未来工厂”三大行动,明确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计划让新能源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复苏的驱动力;日本不断出台重大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尤其是能源和环境技术开发上;“八国”集团提出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2]。

2 我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行绿色管理,走低碳之路

后金融危机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低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小企业如何顺应这一潮流,抓住此次机遇,完成自身的凤凰涅槃,是管理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化危机为转机,重新在市场上获得发展,离不开“绿色管理”。所谓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从各个环节着手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系统的实施绿色管理,首先要构建绿色管理体系,即绿色企业文化、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再循环和绿色管理评价体系[3]。

2.1 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前提,也是绿色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员工特别是经营管理者具有绿色意识,企业才有可能实施绿色管理。绿色产品的开发、设计等,需要研发人员的绿色价值观发挥作用。

2.2 绿色生产

这里的生产是广义上的生产,指产品从设计到产出的整个过程。本文认为,绿色生产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包装三部分内容。

①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就是进行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将环保意识加入到产品设计中。

②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指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制造过程的全面监控,实施污染防治措施,来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并且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型措施。

③绿色包装。绿色包装就是按照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最小化的原则,对包装材料、包装方式等进行的一系列改进。

2.3 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即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过程中,都以 “绿色理念”为指导,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保,使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利益相一致。包括收集绿色信息、实行绿色包装、重视绿色促销、制定绿色价格、树立绿色形象等。同时广告的绿色效应非常重要,它既能起到宣传作用,又加深人们的绿色意识和环保观念[4]。

2.4 绿色再循环

绿色再循环就是将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加以充分有效地循环再利用,从而最小化地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企业可设立绿色处理部门,负责废旧产品的回收和拆卸处理等工作,然后将拆卸后的零部件重复使用,或者处理后再投入使用,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2.5 绿色管理评价体系

绿色管理体系实施成功与否,要从企业内外部效益来看,内部效益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外部效益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不同的企业制定相应的指标来测量,以检验绿色管理系统实施的效果。

绿色管理体系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的,绿色企业文化,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规定了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营销是绿色管理的中心工作,绿色再循环对企业实现绿色经济起到辅助作用,绿色管理的效益评价提供了衡量绿色管理效果的标准。

3 如何建立企业绿色管理体系

我国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进行管理监督和政策引导。企业构建高效绿色管理体系,固然离不开企业外部的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规制,然而从根本上还要靠企业的自觉行动,从企业战略和战术层面确保绿色管理体系的运行[5]。

从企业战略层来讲,企业要以绿色战略为指导。绿色战略是构建企业绿色管理体系的灵魂。绿色战略的制定要求企业进行使命和目标的重构以及战略重构。企业要制定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经营效益相统一的使命和目标,以有效地引导企业的战略决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摒弃“环境保护不经济”的成见。其次,将环境意识强化到企业的决策部门,分别制定公司层绿色战略目标和职能层绿色战略目标,包括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战略,全面绿色发展战略。

战术层面上,企业需要从产品的采购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入手完善绿色管理,根据上述绿色战略所制定的目标,认真完成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首先,绿色研发要求利用新型能源和材料,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开发低耗高效的绿色产品。第二,绿色生产要求企业选取低能耗低污染的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节能减排技术,以绿色产品为目标。第三,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将绿色理念融入到营销过程当中,从市场调查到售后服务,都以有利于环境保护作为出发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四,绿色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资金的筹措、使用及分配全过程中,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融入,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协调。第五,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在招聘、激励、员工关系等各个环节遵循绿色理念,关心员工的需求、成长与发展,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金融危机过后,资源能源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对象,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低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中小企业应抓住这次变革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模式地转变,走“绿色”之路,实施绿色管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阮兢青,陈文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j].集体经济.2010.4:40-42页.

[2]杨益.“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2009.9:4-7页.

[3]丘尔卫.企业绿色管理体系研究.黑龙江工程大学[d].2006.46-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