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例6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1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宽口径;厚基础;大水文

作者简介:潘红忠(1981-),男,湖北大冶人,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100)李志红(1989-),女,湖北应城人,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20-02

步入21世纪,我国的水利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水利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水利要发展,就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性发展水利转变,而要完成这一转变,基础在人才、在教育。21世纪水利高等教育应该采用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为新世纪培养怎样的专业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时至今日,我国已有近50所高校设置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各高校各有特色,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其中以地表水为特色的,主要有河海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而以地下水为特色的,主要有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本文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培养目标,对这四所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分析,为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专业培养目标

2009年5月制定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规范,规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1952年,刘光文教授在华东水利学院(1985年改名河海大学)创立我国第一个水文系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教授学者的努力,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历了陆地水文(1954~1993年)、水文与水资源利用(1994~1997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998-)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由水文与水资源利用、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和水文地质专业合并而成,专业内涵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拓宽。专业内涵已沿着工程水文、水资源水文和环境水文不断延伸并正向生态水文等方向拓展。[2]

党中央一直坚持“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宽口径、厚基础”这一培养目标。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颁布,参照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本科专业设置中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不把专业分得过细、过窄。[3,4]

由此可见,“宽口径、厚基础”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专业内涵丰富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更应如此。

二、“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本科生学位教育注重的是“宽口径,厚基础”,这是大的方向和原则。[5]水文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样,都要迎接时代的挑战,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强化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的观念。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质量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通识教育的意识,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6]为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树立“大水文”的教育新理念,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长期以来,全国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以地表水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如河海大学和武汉大学,[7,8]及以地下水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如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9,10]通过分析以上两种课程体系,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水文水资源专业规范(2009年)(见表1)要求,及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服务方向等,提出了兼顾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见表2)。

其中,专业基础课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规范(2009年)(以下简称“规范”),并结合四所重点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重复度列出的。以地表水为特色的专业核心课是依据规范中应开设的核心课程及河海大学和武汉大学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制定的。以地表水为特色的选修课则主要是由河海大学和武汉大学均设有、但类别或性质不同的课程组成,同时增加了部分地下水的重要课程,如“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资源勘查与评价”等。以地下水为特色的课程也类似。此外,依据规范,“本专业的知识领域包括应用水文与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等三个”,“学生在外语的读、写、听、说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和设计的能力”,结合四所高校课程制定了公共选修课,是地下水、地表水方向都可开出的课程。同时,考虑到目前水文学科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以及学生就业情况,开设了管理学和生态学的课程,如“生态水文学”、“节水技术与管理”、“水资源规划及管理”等。

学校也可根据自己的特色酌情增加另外的选修课,如以地表水为特色的学校可重点选择B类课程,兼顾C类课程,而以地下水为特色的学校可重点选择C类课程,兼顾B类课程。

关于实践环节,则需要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计算来定,如选修水文水利计算的就有水文水利计算的课设,选修水文测验的就有水文测验的实习等等。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只讨论了专业方向和实践教学的课程,而并未列出公共基础课程、人文与科学素质课程,但这些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安排。

三、建议

第一,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可在大一、大二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水利工程概论”、“水文学原理”、“水文地质学基础”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知识的总体概况,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选择后面要学习的课程。

第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学建设的研究,协调不同课程间的内容,删除不必要的重复教学内容。[11]也要注意适当增加可能涉及到的跨学科专业知识或应用型课程,例如3S(GIS、RS、GPS)课程等。[12]

第三,学校应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度,适当、及时补充课程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讲授。[12]

第四,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课堂讲授、实验室教学、网络教学等结合起来,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探索-思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13]

第五,要重视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并监督学生利用好实习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六,在后期,可分方向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河海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预留一定的学分增加开设用人单位工作需求的课程,设置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等具有特色方向的专业课程群,[11]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人生规划,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此外,学校还应加大介绍先进测量仪器和测量技术的力度,[12]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动适应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1]

四、结语

目前,全国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水环境问题日益显著,水资源越发短缺,“水战”开始上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和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水利现代化需要水利教育现代化,需要培养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1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必须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辟出一条更加合理的教学之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断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毕业生,为祖国水利事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储备。[1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Z].2010.

[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规范(2009)[Z].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Z].2012.

[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年)[Z].2012.

[5]李小龙,姚多喜,杨金香,等.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3):59-60.

[6]俞亚南,姜秀英,陈云敏.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

[7]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

[8]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

[9]南京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

[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

[11]宋松柏,康艳.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3):68-72.

[12]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水利的介绍

1、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资源水利的特点

2.1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采用新制度,新体系。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3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三、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1、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2、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1、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3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莫淑红(1972-),女,宁夏中卫人,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教授;宋孝玉(1971-),女,陕西安康人,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授。(陕西 西安 7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2KCT-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6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提出,21世纪我国水利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是建立与国家教育、经济体制相协调,适应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层次、结构合理,质量、效益较佳的现代水利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化水利人才。因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治水观念的转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水利经济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特色以及服务面向等方面进行正确定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现代水利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一、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伴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发展起来的。1954年原华东水利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水文本科专业——陆地水文专业,经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修订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使用至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培养出适应水文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水文专业人才,该专业从创办伊始至今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第一阶段(1952~1993年)是指最早以“工程水文”为主要课程体系、以培养具备“测、报、算”能力的水文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陆地水文阶段”;第二阶段(1994~1997年)是指在面临水资源短缺以及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境况下及时充实专业教学内容、修订专业培养计划的“水文及水资源利用阶段”;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是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阶段”,结合新时期国家治水新思路,这一阶段的专业研究内容进一步丰富,专业内涵已向工程水文、水资源水文和环境水文并重不断延伸与扩充,体现了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科学的交叉与综合,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以及应对新形势下的水文和水环境问题储备了大批专业知识面更广、专业素质更高的水文人才。

经过三个阶段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建设,至2011年我国已有50所院校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有比较固定的研究方向,建设有相应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形成了我国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育独有的培养特色。同时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内涵也呈现出向生态水文等方向拓展的趋势。2007年以来,各相关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逐步展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方面为办学和学生就业的国际化打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专业培养体系的切实改进和完善。

二、西安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目标实现的举措

1.培养目标和培养思路

西安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依托于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环境工程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而建设发展。2003年以来生源质量稳步上升,其中2009~2011年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陕西籍新生的录取平均分高出陕西省一本分数线分别为25分、26分和32分,基本属于高分录取专业,生源基础良好。

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技能,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培养的思路为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服务国家水利水电行业,适应国家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本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境保护、地理、地质矿产等领域从事水资源评价、规划、设计、勘测、水文预测预报和水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2.学分体系

河海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规范》是我国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程设置的模板,但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的侧重点略微有些调整,一般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前所采用的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学分,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均是参照教育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规范及水利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指南确定的。本科毕业的学分要求包括两部分:通过学习必须获得的最低学分是192.5,其中必修课大于等于162.5学分,选修课大于等于30学分;另外,还需要取得至少2个创新学分。最低学分192.5中有13分是通过上课获得的,其中包括课程实验课时124,课程上机课时200;其余学分是通过参加军训、思政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环节获得。课程涵盖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类,为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了使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达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西安理工大学建立了针对培养目标的保障机制,着重在培养方案制定与专业课设置、教学管理、教材选择、教学手段、教改研究等方面下功夫,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有效保障。

(1)培养方案系统。在培养方案制定时遵循西安理工大学办学理念及指导思想,以提高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构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学分制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制要求,统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的专业人才。在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另外,我校对培养方案坚持每两年小规模调整,每四年大规模调整和修订,是保证专业培养方案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2)课程设置均衡。课程设置分为三大块:一是公共基础教育和通识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广博的知识、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通用型人才;二是专业类课程,包括水文测验、水文水利计算、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水文预报等,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三是实践课程,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应具备的实验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课程安排上,以科学性、顺序性、均衡性和实效性为原则,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导论等课程安排在低年级,专业课安排在高年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

(3)管理制度健全。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行校、学院、系三级管理。学校制定的《本科教学工作规程》涵盖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部门职责、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考试考务、实践教学、学籍与学位、教材工作、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一系列规章、规定和管理办法。同时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所在的水利水电学院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定制定了《水利水电学院教学管理条例》、《班主任工作手册》、《水利水电学院实验室管理条例》等配套管理规定。通过制定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标准和组织监控方式,对教学实施系统管理,以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教材选择严谨。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之一,为加强课程建设,保障适用、优秀的教材供应,我校制订了《教材选用和供应管理办法》,规定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及获国家、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和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尤其是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为确保每门课程选用教材均符合适用和优秀的原则,在下达教学任务的同时填写教材使用计划表,报经院系主管领导同意后上报学校教务处,教务处协同院系对课程选用的教材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教材将向课程负责人提出询问,限期整改,造成不良影响者将追究课程负责人的责任。

(5)评估监督有力。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为了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水平,我校制订了《教学督导条例》、《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主要教学工作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本科教学管理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教学评估管理文件。同时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熟悉教学规律、办事公正且享有较高威信的离退休教授和教学管理专家组成学校与学院两级教学督导组,深入教学班级听课,跟踪教学环节,并反馈意见,指导教师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形成了评估监督—反馈完善的互动模式,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

(6)教学手段多元。完善课堂教学手段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注重采用启发式、探讨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因材施教,分层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布置选作题和参加科研工作,指导自学和创新;对于基础欠佳的同学,通过加强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使其完成基本教学训练和要求。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针对专业课特点,闭卷和开卷方式并用。

三、新形势下西安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改革措施

正如前文所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已日渐发展为一个由多学科相互交叉支撑的专业。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水环境问题突显。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2009年水利部提出了“大水文”理念,因此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所秉承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不辱使命。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水利水电教育、科研中心之一,为了让我校培养的水文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应参考和借鉴河海大学等相关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培养目标的保障体系。

1.尝试构建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当扩充课程内容

尝试构建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可根据学生本科毕业后就业与读研两种选择分别制定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增加反映水文学和水资源学科发展动态、研究进展及反映社会需求的课程,同时还应预留一定的学分空间增加开设满足用人单位工作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例如生态学和RS、GPS及计算应用软件专题等。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主动适应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形式,稳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水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学校对每个实践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1人1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讲,不能发挥学生的协作潜力,也存在每个人都重复类同的简单的数据处理或方法应用的可能,不能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在这方面亦可借鉴国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以小组或个人为学习主体,通过搜集资料、现场考察、阅读文献、实验和计算等完成课程“Project”、“Presentation”等训练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于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作为两个具有桥梁作用的实践环节其对本科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每学年都会按照教学计划配备优化组合的师资力量进行实践指导。但由于不同教师的信息和可用于实践教学的社会资源不同,在实现实习目的和意义的前提下可能每组指导教师的实习计划会各有千秋,也不利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为此,建议在已有多种实习方案的基础上,在学科和专业教学负责人的组织下探讨切实可行、资源最优组合的专业实习方案,并将其编制成实习方案集,同时和各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受益。

在专业实验教学中,可配备专职的水文实验指导教师,建立教师+实验员的复合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课程教师与专职实验教师密切配合,合理衔接,共同完成实验室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3.增进学生对实际工作和社会需求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借助学校和学院就业指导平台,加强和水文专业毕业生潜在就业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可通过定期邀请讲座和专题或聘请校友参与指导学生等多种方式增进学生对社会需求、实际工作需求的了解,获得社会对专业的认知度,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专业的畏惧感和盲目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4.支持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和科技能力与水平

基于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平台,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参与水文水资源学科相关基础性和应用型学术研究,已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和科技能力与水平。为了继续提升教学团队实力,培养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水文人才,采取有效方式大力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合作是重要举措。

5.探索具有一定灵活度的教学管理制度

可借鉴国外本科教学的管理方式,允许任课教师编制具有适度灵活性的课程教学大纲,在保证教学知识点完整的基础上给授课教师留有一定的拓展教学空间,以便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科研新成果带入课堂,科技反哺本科教学,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和思维。

四、结语

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治水观念的转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所秉承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让我校培养的水文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需要在国内外广泛调研基础上把握国际发展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需求,本着前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本文在分析我校现有水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提出可从扩充教学课程内容、构建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增进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力量的国际化视野和科技能力与水平、建设具有一定灵活度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逐步完善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元芳,李国芳,王建群,等.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数理科学,2012,(12):104-106.

[2]宋松柏,康艳.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3):68-73.

[3]张升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动态及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18-20.

[4]龙训建,叶琰.基于“2+2”培养模式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21-42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4

关键词: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国际比较创新人才

一、引言

水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生活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110多座严重缺水,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翟浩辉,2003)。因此,水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关系到我国未来水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智力因素。国家需要水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理论知识完备、知识结构全面、实际操作技能强的人才充实到水资源与环境宏观水资源与环境经济运行、公共管理、微观技术与工程和综合研究领域。

二、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人才培养国内外现状

(一)国外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现状

1.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已经成为了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1977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以来,水资源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26个联合国机构参与与水有关的事务。水问题国际会议频频召开: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峰会;1997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论坛;1998年巴黎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论坛等。联合国环境署在2002年的《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在2002年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世界水协会分别于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澳大利亚墨尔本、摩洛哥马拉喀什、中国北京和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举办了6届世界水大会。

2.水资源与水环境学科发展遇到了新的需求

世界各国的水资源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水资源评价活动。对水资源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由于竞争性用水问题的突出,导致了投资以及水资源地区间、部门间和多目标用水间的合理分配问题成为缺水地区矛盾焦点甚至引发冲突,各国纷纷关注流域和区域的规划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质与水环境恶化加剧,威胁到人群健康,水环境问题也成为研究热点,各国制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标准,建立了河流、湖泊与水库的各类水质模型,在水资源学科中实行统一水量与水质的数学描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启发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的作用,特别重视水资源技术与水资源经济管理的紧密结合。对上述关系的再认识和大讨论,推动了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兑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的改革。

3.世界各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的调整

国内外水资源与环境学科整合与人才培养的趋势与已取得的成就。水资源相关学科交叉对适应未来发展的水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国外水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的基本走向。新西兰坎特布雷大学水资源博士研究生实行了多学科导师组的培养模式;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环境管理硕士课程增加了环境技术的课程;荷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利经济研究所(UNESCO-IHE)范围包括水资源安全(水文、水力学、地理技术、规划、设计、管理、运行、环境评价等学科理论与技术综合)、环境完整性(包括环境、生态、卫生等技术与法律、规制、机制与管理制度等的结合)、城市供水与污水治理(水文循环、环境治理技术、水处理技术、金融、投资、运行、维护、管理等学科结合)、水资源管理与治理(生态学、经济学、政府管理、法律等)、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文模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另外,新英格兰大学水政策研究中心、乔治亚洲水资源规划与政策中心、加拿大水政策中心、南澳大学水资源政策与法律比较研究中心、意大利博格尼能源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模式来构建的。

(二)国内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与水资源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学科门类包括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地理学、旅游管理、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不同的高校在一些各学科都已不同程度的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有着各种联系。这些学科对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的追求。目前存在问题有:

1.学科相对割裂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注重理工科的教学和研究,理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割裂较为严重。由于建国初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制约较大。但随着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日显突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和相互激荡的趋势,和上个世纪前期的学科不断地细分相比是一个新的发展潮流(龚克,2004)。对于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重要工程单单靠一个学科远远不能实现。但目前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严重依赖于“二级学科”,这无疑显得过窄和过分的隔离。这样对人才培养、科研推动、工程项目全程科学管理形成了制度性制约。在新形势下,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应通过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组织和凝练团队、平台、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水资源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深度融合的新型水资源学科群。

2.重技术轻管理

我国建国后最缺乏技术人才,为鼓励发展而强调理工科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全社会普遍性的重理轻文观念,一时也难以改变。从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来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受社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环境管理、资源管理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技术研发和工程项目建设对经济、管理、法律等人文学科知识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如南水北调工程,现在是建设期,在国家投资的前提下,技术显得非常重要。但终归要进入运行和维护期,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将会产生重要作用。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一些科学技术研发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技术高阁,投资大,见效不明显。就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来看,区域的水文模型对解释区域水文、水动力等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若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技术就显得有些浪费。目前欧盟、美国等国家,把流域水文模型应用于水市场交易。体现了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与宏观经济管理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培养了一批相关专业性人才。

3.学生从事的实际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有脱节,人力资源培养成本增加

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硕士、博士学培养采取跟着的导师做科学研究项目为主。导师研究的领域相对于学生将来实际工作有时候要超前很多。学生的学术面比较窄不适应工作,甚至有的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管理聘用的人才又不满足工作要求。学生的培养应该向纵深两个方向培养。避免全社会人力资本培养成本的增加。所以培养的平台应进一步放大,逐步突破学科的束缚。

三、我国水资源与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1.以水为主题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水资源人才培养模式

水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要想高度认识水资源,深入研究其规律,必须走多学科结合的路子。就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来讲,目前在世界其它国家设立水文水资源系或水文水资源专业的主要大学有:俄罗斯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大学,它设有水文专业,开展水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美国Arizona大学设有水文水资源系,它开展水文水资源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贝桑松大学及巴黎国家矿业高等学院均设有水文专业;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水科学中心培养水科学方向研究生;爱尔兰国立大学设有工程水文系,印度Roorkee大学和捷克布拉格农业大学也设有水文系。其中荷兰Delft水文课程分成三个方向:水文学、地下水水文及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除了开设水文技术的基础课程外,还有经济管理、法律、规划等课程,一大部分师资力量是经济、管理和法律专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将动力仿真系统用作水资源教育工具,帮助大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认识水问题的管理办法、政策背景,以期学生能做出研究和宣传的贡献。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理解冲突、制定更有效的规划决策提供现实的资料。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用软件能够完成25年的仿真。在仿真的基础上来制定规划,并要保证规划公平、合理、容易执行,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优势比较明显。充分学习水资源的科学规律,不能仅仅停留在某项单一的技术上,应该全面认识水资源,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从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和环境实践去理解水资源,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开设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和人才的需求。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应通过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组织和凝练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促进水资源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深度融合的新型水资源学科群,构建纵深的多元培养体系,提高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水平。

2.注重水资源问题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水资源科学发展已经多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存在差别。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水资源人才的培养,不少大学已进行课程的改革。

哥斯达黎加地球大学对应用生态学专业对生态系统的认识课程开设了分期的逐步提升学生认知和兴趣的系列课程,课程选取校园内的湿地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湿地、水质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的理解。第一学年开设自然资源管理的生态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商品、经济、管理、机制等概念产生兴趣,积极学习或选修一些相关的课程;第二年开设关于地貌单元的实践课,鼓励学生到湿地周围调查,使学生真正了解实际工作面临的困难;第三年开设应用生态学,充分理解减少湿地负面影响的意义,理解湿地管理的重要性;第四年开设实践课和专业教育课,鼓励学生去开发湿地,去管理湿地。最后还作为导游组织参观湿地,向公众介绍,把湿地教育推向更高的境地。

坎特布雷大学的工程学院也从事了校园内的水资源研究,构建了水文模型。可以直接给本科生开设试验和实习课。同时通过学科交叉与管理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博士研究生从事这一区域的研究,如污水处理市场化、雨污市场化管理等,实现多学科的交叉。

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实际水问题,提前深入认识水资源,切实感受社会对水资源人才的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水资源问题,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利用国家和区域现有的工程项目,建设高水平的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扩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3.让学生成为重大应用性科研成果的传播者和实施者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针对应用性科学研究,实施成本也比较高,让学生能够最早接触科研成果,让其成为成果的执行者和传播者。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特别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争取在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和重大工程项目平台下培养大师。

4.提供探索创新环境和平台,培养拔尖复合型创新人才

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科学总结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创立各类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创新平台。以水资源为主题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并积极调查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行开放式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导向、以实践为背景、以创新为目标”的培养原则。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跨文化交流相结合,尤其要强化工程实践、突出创新和加强国际化,培养一批拔尖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William J. Mitscha,Julio Tejadab, Amanda Nahlika, Bert Kohlmannb,Blanca Bernala, Carlos E. Hernándezb, Tropical wetlands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education on a university campus in Costa Rica,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8,(34):276288.

[2]Alison Williams, Kevin Lansey, James Washburne, A dynamic simulation based water resources education too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471-482.

[3]Sigrid Blo¨meke,Lynn Paine Getting the fish out of the water: Considering benefits and problems of doing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t an international level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8,(24):20272037.

[4]ALLEN V. KNEESE and BLAIR T. BOWER:Managing Water Quality: Economics,Technology, Institutions. Johns Hopkins Press, Baltimore, Maryland 21218, for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Inc. 1968.328.

[5]Tom Stephenson.A process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education,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12):191-195.

[6]陈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国内外水文水资源专业教育比较研究.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贺立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支撑.

[8]张长宽.现代水利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预测系统研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5

关键字:工业污水 , 再利用 ,探索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dustry is rapidly developing. At present,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of produce, theoretically speaking, industrial sewage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is produced in various types of unclean liquid and sewage. The industrial sewage from the traditional in the sense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is that it is not entirely in the sense of waste water resources. It through certain technical means and measures will be able to realize the recycle.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use of a further action.

Key word: industrial waste water, reuse,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是一个缺水相当严重的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是一条既经济又实际的必由之路,其对于开发新水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创建节水型城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再利用工业污水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大污水处理及再利用力度,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局面。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减少污水排放量,既是防治水资源污染、保护水环境的一项重要方针,也是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

1 对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的重要性

我国在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问题上一直采取的是组建规模化污 水处理厂,专门收集工业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工业污水,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处理,再提供给工业企业生产使用,以此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工业污水排放总量超标的问题。

造纸行业开展污水处理再利用工作的可行性分析。就我国 而 言,造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造纸污水能够通过物理及生物技术处理循环再利用于造纸生产系统的碎浆及打浆项目当中,从而再次参与到企业生产系统的运转过程当中。据相关调查资料数据显示,当前造纸行业采取这种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再利用工作的污水利 用率达到40%~50%,来有着较为广阔的提升空间。

纺织行业开展污水处理再利用工作的可行性分析。纺织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纺织及印染污水能够经过一定的生物化学技术处理再次用于印染运转系统或是冷却系统当中。在工业污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以及水资源供给需求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纺织行业作为第二产业的带头人,势必会在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工作中获取利用渠道与利用效率的双向提升。

火电行业开展污水处理再利用工作的可行性分析。火电行业在开展污水处理再利用工作的过程中创新的采用了一种结合凝聚澄清技术、系统过滤技术以及化学消毒技术的综合化工业污水处理方式,以市政工程污水为基本处理对象,将经过以上步骤处理的工业污水应用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运转系统当中,这也是未来研究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技术的关键方向之一。

2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的普遍性

我国当前所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相反,我国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历经了相当长的一段形成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意义上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非局部性问题,而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性问题。从区域结构方面来说,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是受其地质结构与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剧无疑使得工业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更为巨大,取水量大与排污量大成为了导致我国各地区普遍性水资源短缺的最根本原因。就水资源构成情况比较充足的地区来说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政府相关部门为确保生活用水的充沛而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来限制工业企业的用水问题,这一倾向使得工业企业需要针对自身发展实际,展开一系列水资源的节约型工程改造,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的问题成基本问题之一。

3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关键技术

工业污水经过各种技术处理后实现的循环再利用,是当前社会发展态势下践行我国政府部门相关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理念的最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工业企业所排放的污水在格栅装置的处理与过滤之下,会与污水中所含有的大量较大体积的悬浮固体相分离,经过过滤处理后的工业污水会在排水泵装置的推动作用下进入到沉砂池当中,工 业污水在这一反应池当中停留1min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将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泥沙颗粒与污水本身相分离,进 而 进入到混合反应 池 当 中。在这一反应系统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业污水差异性的酸碱值参数对其投加一定的反应试剂,并开始机械搅拌作业。

4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前景展望

就我国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利用现状来看,低水平利用成为了工业企业在工业污水处理方面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工业污水在经过技术处理之后被工业企业用作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所涉及到的清洁、绿化工程当中,与工业企业生产运转系统的联系不够密切。笔 者 认 为,工业企业所涉及到的清洁及绿化工程虽然 同 等 重 要,但绝不是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全部,只有将经过处理反应之后的工污水转变为工业生产用水,在降低工业企业生产系统水资源需求的同时合理的控制工业企业工业污水的排放总量,才是工业企业践行节能降耗的最根本手段。

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影响下,只有以水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依靠低成本投入研发高度成熟可靠的处理技术,才是 未来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应依据这一目标,对当前所使用的污水处理再利用系统进行基本构造乃至运行方式上的合理转变,加大工业污水处理专门性机构部门的组建力度。高水资源消耗工业企业应当有专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与之相对应 集中解决这部分工业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污水排放问题。

在构建这种专门化工业污水处理厂的过程中,需要秉持这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工业污水处理厂在选址过程中应当尽量靠近该区域内水资源消耗及工业污水排放总量最大的工业企业,并尽可能地减少处理厂自身占地;工业污水处理厂需要关注运行费用开支,以尽量少的 成本投入获取整个工业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率的最大化;工业污水 处理厂的在处理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环节需要兼顾现代技术与节能环保工程的融合。工业污水处理厂需要以这种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工业污水处理形式来为工业企业提供大量的循环水资源,从而实现工业 企业生产系统的零排放目标。

5结语

随着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再利用技术的成熟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出台,一大批的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项目已经开始启动,这也大力带动工业污水再利用的处理。解决了缺水问题,同时减轻了工业污水污染环境的压力,给我过工业污水再利用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6参考文献

[1]崔福义,杨海燕,马放,等洗浴废水循环再利用技术的探讨和分析[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范文6

1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我国政府对粮食问题向来高度重视。中国有18多亿亩的耕地,是世界上主要粮食生产大国,但同时,又有13多亿的人口,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消费大国,全世界每年粮食的贸易量维持在3亿吨左右,而我国每年的粮食需求量远远超过了世界粮食的贸易量,大概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由此可见,我们难以依靠粮食的进口来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量。早在1994年,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他的《谁来养活中国人?》 ,一文中提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也在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随着全球气候条件的不断恶化,各种气象灾害频发,我国粮食和水资源的安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这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实质性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来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建设各种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也保障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更为合理高效地利用我国现有的水土资源,我国政府一方面加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加大了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扶持力度。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并不是两条并行发展的单线,二者完全可以有效得结合起来。绿色农业依托科技的进步,能够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地利用到了现有的生态优势,这就给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带来可能。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水资源,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正是生态水利工程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所以,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可行性。

2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复杂性分析

理论上,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具备可行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难题。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其中心环节就是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但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牵扯到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而在目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以污水处理为例,全国各地的大量污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多是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以及地下。污水处理主要包括源头控制、中间利用、终端治理三个阶段和环节,如果忽视了终端治理这一环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不可能得到实现。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在发展绿色农业的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国家加大了对北方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植了“绿色农业工程”等项目,近年来,北方的绿色农业也成功为全国树立了示范典型。但在北方地区,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北方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水田和旱田,以及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的湿地,水利工程既要服务于绿色农业,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而对不同情况所要考虑的优先目标又不相同。针对水田,水利工程优先考虑的目标应是防洪治涝;针对旱田,水利工程优先考虑的目标应是灌溉防旱。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还要注意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平衡。由此可见,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在实践上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3 绿色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在技术上应遵循的原则

3.1 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任何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都会对现有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将对水资源自然循环过程的影响降到最低。农业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改造过的半自然半人为的生态系统,我们对其进行改造也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就以改造流域空间尺度为例,我们总是要尽量减少跨流域水资源的配置,水流的总体方向也要与流域水流方向大体上保持一致。绿色农业就是一种适应自然规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一切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水利工程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水利工程在本质上也是无法服务于绿色农业发展的。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尽快加强对绿色农业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的创建,确保水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

3.2 确保农产品的质量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为的就是生产出绿色农产品,而绿色农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十分高,水资源的质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关键制约条件。从水源选择以及输水过程的水质净化、增温措施等方面均要加以详细考虑。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重视阶梯水质的保障,在服务于绿色农业过程中,无论是对水源的选择,还是输水过程的水质净化都要进行必要的考虑。

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因为农作物对水量的需求与降水时空格局的分布并不一致,这就决定了绿色农业首先是一个高效的灌溉型农业。研究成果显示,虽然影响绿色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水资源涉及的指标最多,在水量适当的前提下,水质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二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就目前的农业技术条件,还不能准确地回答绿色农业中有关水质与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这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按照营养学和卫生学指标来作为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