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实训总结范例

水文实训总结

水文实训总结范文1

1.1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水文事业单位大部分国有资产都属于上级拨付,部分基层单位往往只重视购置经费的争取,却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例如:未按要求设立资产台账,缺少健全的资产保管使用记录,不定期盘点等。某些单位未能考虑实际需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丰富,任意采购,提前报废一些仍能继续利用的资产,导致大量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或者购入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1.2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衔接不畅

目前,在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方面虽有一套规章制度,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互相脱节,一些规定界定相对比较模糊,实际操作性差。有的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后,不履行财产登记和财务手续,资产长期处于账外,导致这些固定资产极易变成个人资产。

1.3固定资产前清后乱、账实不符

为摸清家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资产配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水文单位在几次资产专项清查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根据历次清查结果发现,有些单位固定资产的科目金额多年不变,年年结转,年年过数,形同虚设,存在“重购轻管”、“重钱轻物”、“前清后乱”的现象。

1.4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甚至对最基本的固定资产的完整概念、划分标准都不清楚,实物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会计核算不完整,登记领用手续不完善,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2强化水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措施

2.1更新国有资产管理理念

要注重资产管理的时代特点,切实转变观念:一是突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新理念;二是各级水文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资产购置、入库、使用、清查盘点、报损审批、处置审批等新制度;三是要充分利用会计软件信息平台促进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2.2加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首先,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国有资产管理理论;其次,要根据水文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开展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课题研究;第三,要加强对现有岗位人员的从业能力培养,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实训,组织向经验丰富的单位学习等;第四,要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培养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生力量。

2.3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水文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前进方向。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为解决水文单位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有利于避免人工填制报表存在的许多不规范情况;有利于报表的自动化汇总、统计,节省大量时间,且避免产生差错;有利于有效地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便于上级或主管部门迅速掌握资产增减变化以及为同级各单位之间交流提供通道。

2.4强化财产清查工作

组织财产清查工作可以掌握水文各单位的真实情况,必须常抓不懈:一是要制定详细有序的清查计划,完善财产管理各项制度,及时做好国有资产购置、清查等记录,避免前清后乱;二是要按计划、按步骤完成资产清理、资金核定、财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认真编制详细报表,如实申报国有资产清查结果;三是要对现有资产彻底清查,摸清家底后,通过统一表式填报资产实况,建立数据库,保证固定资产账卡、账实相符。

2.5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资产管理监管机制

水文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构建内部监督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财政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监督有效性;二是规范操作程序,明确统一流程;三是突出重点,狠抓水文单位建设项目审计,严格执行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有关规定,避免形成账外资产;四是积极开展财政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建立“上下联动、处室互通”的工作机制,将日常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日常监督及专项监督等相关措施,逐步建立全覆盖的国有资产运行监督机制。

3结语

水文实训总结范文2

1.1国际邮轮海乘工作的优势

1.1.1圆周游世界的梦

邮轮停靠的港口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海滨城市,工作人员可以尽情畅游世界,饱览异国风情。海乘人员工作大部分时间在船上,但仍然有机会上岸逛街、购物。

1.1.2丰富人生阅历

船上的工作人员来自于世界各地,海乘工作有机会与世界各国的人进行交往,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结交各国的朋友,获取宝贵的人生阅历。船上丰富多色彩的生活,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国家、不同风俗之间相互碰撞,给邮轮上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学习和了解的机会,将促使他们开阔眼界、思想成熟,这些丰富的经历为他们今后回国以后的就业和生活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

1.1.3工作环境好

豪华邮轮就是一个海上移动的超星级豪华酒店,拥有健身房、游泳池、剧院、娱乐中心、商务中心、购物中心、图书馆、美容美发室、医院等。除了邮轮上的豪华设施,还有碧海和蓝天陪伴着海乘人员每天的工作和生活。

1.1.4积累工作经验

在国际邮轮上工作,海乘服务人员有机会与世界各地的游客接触,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英语水平会取得很大进步。海乘人员在工作的同时,可以学习国际上高星级酒店管理方法和工作经验,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份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1.2国际邮轮海乘工作的挑战

1.2.1生活环境单调、重复

国际邮轮服务员长时间生活在海洋上,工作在邮轮上,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与陆地有很大的区别。如海上的水文和气象复杂多变,风浪多,湿度大;邮轮沿航线航行,经常停靠不同的港口;邮轮生活空间狭小,还有噪声、颠簸;长期与家庭、社会分离。

1.2.2工作劳动强度大

国际邮轮客流量集中、邮轮在港口停泊时间也不固定,各方面都要接受检查,清洁保养等工作量非常大,这些都导致海乘人员工作强度大。另外,由于各种噪声、时差、工作没有规律等原因,邮轮上睡眠质量不高,使人容易疲劳。

1.2.3工作环境复杂多变

邮轮上的客人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不一样,这些可能会导致服务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邮轮有时候在港口停泊时间比较长,邮轮服务员有时间在各港口休闲、聚餐、购物,外界的各种诱惑也比较多。另外,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这也是邮轮服务人员面临的考验。

1.2.4心理压力大

邮轮服务员经常要应对各种安全检查,还会遇到突发事件,加上工作量大,所以面临的压力比较大。他们要经历风浪,还要忍受远离亲人、远离故土的煎熬。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岗位和工作,但具体到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和范围是比较固定和单一的。另外,邮轮工作人员全天生活在船上,重复扮演着几乎同样的角色,个人角色得不到转换。这些会导致邮轮服务人员情绪波动大、精神紧张和疲劳,对职业产生矛盾和厌倦心理。

2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

2.1参照国际邮轮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在有些方面比课堂教学还要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很长时间,良好的校园文化会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与国际邮轮工作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设校园文化:①用国际邮轮行业管理人员或者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各种图片等来装饰教学环境;②参照国际邮轮工作的规范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如要求学生注重仪容仪表、讲究文明礼仪和言谈举止等;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高雅的、富有感染力的、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引入校园中来;④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室和宿舍等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酒店建造,学生在学校里可以定期轮流充当国际邮轮上的各种不同角色,让校园弥散着与未来工作环境相类似的职场环境。

2.2结合邮轮工作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调整课程设置

国际邮轮服务人员应该具有成熟理性、积极向上、宽容忍耐的良好心态,应该具有专业的技能、广博的知识、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国际豪华邮轮和高星级酒店工作的需要。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往往个性强,不太容易包容和宽容他人,遇事考虑自身较多而忽略他人感受,合作意识也较为薄弱;有些学生不能吃苦,也不能忍受辛苦的劳动。通过学习,让学生逐渐树立起从业人员应有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从心底由衷地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根据国际邮轮的岗位需求完善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重要功用,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要将理论课、实践课和语言课有机结合起来,并合理分配,同时,跟随行业发展不断更新、优化。在国际邮轮专业教育中,除了旅游专业一些传统的课程,还要开设一些文学、哲学、地理、历史、音乐、艺术、舞蹈等人文课程,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让学生接受艺术和高雅文化的熏陶,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2.3建立校外专家库与校内“双师型”教师的教师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国际邮轮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前提和基础。要从多种渠道寻找有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专业任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时限高星级酒店或者国际邮轮的任职经历。首先,在聘用专业任课教师时,要重视实践能力和从业经历,而不是学历背景。积极引进行业中有三年以上从业经历的优秀的服务和管理人员优化师资结构,聘请行业中的优秀管理人员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其次,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提高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要创造条件派相关教师轮流到国际邮轮上工作。最后,要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在企业中担任专职或者兼职的岗位,使教师与行业保持密切的联系,教师就能随时关注到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

2.4联合国际邮轮公司共建邮轮人才培训中心

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相比,邮轮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在一艘国际豪华邮轮上有着170多个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都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邮轮公司的资源,能够为邮轮专业学生提供仿真环境下的培训和实习,效果非常好。例如,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有限公司与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共建的国际邮轮人才培训中心是我国首个国际邮轮人才培训中心。走进国际邮轮人才培训中心,感觉像是登上了一艘全新的豪华邮轮。整个培训中心建筑面积13000余平米,地下一层由多间实训室及展示室围绕中庭花园组成,主要有西餐展示室、葡萄酒品鉴酒窖、西餐实训室、亚洲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船员餐厅。一层是培训功能区、设有前厅、酒吧、西餐厅、中餐厅、宴会中心以及办公区域等。二到四层为客房区域,设备设施完善。可按照国际邮轮行业标准开展邮轮员工培训任务。

2.5进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双重实践教学

首先,要建设好各类校内实训设施,如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前厅等实训室;同时,学校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在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习。校外实训基地是一座连接学生和旅游企业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对学生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实中也有很多不太理想的地方,很多学校把学生实习等同于学生打工,而一些企业则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这些直接导致学生们认为已经接受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与实际差距巨大,每天重复简单的某一岗位劳动,学不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酒店管理的本领,自然对实习本身和学习酒店管理专业产生失望的情绪。要真正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学校必须与实习酒店签订实习协议,从法律层面上约定学校、酒店、学生的责任、权利、义务等。其次,对实习的时间、目的和方式要制订详细的计划。最后,学校与酒店方要共同制订学生实习期间的培训、提升计划,并有专人负责监督执行。

2.6建立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校企联合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教学模式。企业借用学校的资源培养人才,学校利用企业的设施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双方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受益。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课程教学任务与岗位职能要求有机对接,将学校和酒店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一举两得。学生可以参与酒店一线工作,掌握酒店业务规律和酒店管理、经营、服务各方面细节工作,熟悉酒店的工作方法和相应岗位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企业也可以指派合适的人员指导学生学习或者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

2.7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组织、指导的作用,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如何达到教师确定的学习目的。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完成项目、分析案例、总结汇报各种不同的方式,真正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积极运用以下各种教学方法。

2.7.1模拟教学法

教师通过模拟客房、模拟前厅、模拟酒吧、模拟餐厅等,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7.2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援引或设计相应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7.3情景教学法

在现有的校内教学环境和条件中模拟工作中的各种场景,将教师与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场景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2.7.4项目教学法

按照岗位技能要求和行业标准,教师按职业能力模块细分为若干个项目,然后将每个项目分配给学生个人或小组,以规定的时间或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7.5问题教学法

教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设计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多方面的讨论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

2.7.6角色扮演法

让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扮演某一具体的职务,对某些工作进行处理,在工作过程中,充分体验这一角色所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扮演好规定的角色,使自己和其他学生均受到启示,同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3结语

水文实训总结范文3

【摘要】

项目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的解决目前高职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该法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中,在每个项目中按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设置工作任务,以勘察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通过实践证实,项目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有效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是岩土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是地基基础和岩土工程施工的先导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学习分开,通常先进行理论课教学,然后才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虽然教师对专业技术课的知识体系结构、基础知识及能力技能等具有系统的认识,但对学生而言就存在着对课程知识体系的认识是局部的或片面的[1-2]。在理论教学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降低,知识消化时间长,掌握专业技能的周期长。究其原因是理论学习时不能及时进行实践训练,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及时地体会学习的实际意义。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学习热情自然会逐渐降低,学习效果就难以保证。

1改革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导向教学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使之更能适应职业岗位和职业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实践训练平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特点出发,采用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3],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导向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勘察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4-5]。它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勘察项目资料收集、勘察大纲编写设计、勘察实施和勘察报告编写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其主要特点包括:首先,学生需要自主的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问题,直接对任务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讲授;再次,每一个项目实施都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而教师也成为学生的伙伴,这种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2基于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课程方案

项目导向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制定一个针对性强可实施的课程方案,并根据工程勘察的岗位和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刚毕业学生职场工作岗位为岩土工程地质工的初、中级工,经过几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可以晋升为勘察技术人员或者项目经理。因此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内容在选取时,立足岩土工程地质工初、中级工水准,同时还要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外,课程内容选取时还要贴近岩土工程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规范。综合上述内容,根据勘察工作过程将课程划分为5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中按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设置具体工作任务。课程按照勘察前期工作、勘察施工、勘察成果编制三个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工作项目为驱动,将部分内容相互融合交叉,注重教学过程设计。5个项目下设13个任务,共计68学时,其中勘察施工和勘察成果编制、勘察方案设计为课程的重点项目。

3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独的讲授者,而是扮演着多重身份。在准备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6];在评价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项目导向教学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五个步骤:

3.1项目分析阶段

教师对工程项目的背景、目标要求、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并强调项目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项目,使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要应用哪方面的知识,练习哪方面的技能。

3.2制定计划阶段

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每个团队3-5人,将项目分成多个任务,并根据每项工作任务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最后将多个工作计划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计划。

3.3项目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计划完成制定的任务,教师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就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方向性指导,但不给出明确的答案。此外,在完成项目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项目外知识加入到项目中,鼓励和培养学生。

3.4项目评价阶段

项目导向教学的评价具有多元性,其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项目有多种解决方案,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因此,在评价方式上,项目导向教学强调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5项目总结

教师对项目的应用特点、关键步骤、主要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展示学生完成的成果,如勘察方案设计或钻孔剖面图等,在此基础上扩展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发现成果中的优点,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项目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无疑是学生学习的新动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较快地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

4结语

将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勘察工作流程组织知识的学习,通过完成各个子项目的实践获得知识,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取得显著效果。在后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扎实的动手能力。目前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在高职教学中得到普遍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但项目导向教学法还不完善,例如教师实践能力较弱,实验室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使其优势能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培养出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作者:秦焱 吕永亮 王福平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建军,王运生,巨能攀.“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0(4):35-38.

[2]牟春梅,朱寿增,刘之葵.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设教育,2009(2):75-77.

[3]秦焱,黄建国,王福平.高职工程地质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6):60-61.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5-9.

[5]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6]赵文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0-33.

第二篇: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摘要:

结合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特别与普通建筑勘察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对高层建筑勘察的几个要点进行初步阐述。

关键词: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重点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人口越来越往城市集中,使城市的用地越来越紧张,甚至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人口的办公、居住需求增大导致了城市的建筑越建越高,大量30层及以上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5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在给岩土工程勘察界带来际遇的同时,也对岩土工程的勘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岩土工程勘察的经验,对高层建筑勘察的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高层建筑的特点

高层建筑可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相较于民用建筑跨度较小,体型、结构较一,基础荷载量较小,以静荷载为主,公共高层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荷载大。由于公共高层建筑层高较高,层数多,且为追求较大和便利的使用空间,公共高层建筑的跨度一般较大,其带来的结果就是建筑的荷载大。例如,笔者负责的某公共建筑项目的勘察,其拟建建筑的高度接近100m,而最大轴力高达18000KPa,荷载的增加,对地基承受力要求相应的提高。(2)基础埋深大。建筑高度的增加,使高层建筑特呈现出了瘦高的特征,其基础必须埋设于地下一定深度,才能保证其结构设计满足抗震和抵御风荷载的相关要求。一般来说,箱形基础和筏形基础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设深度一般不小于基础建筑有效的高度1/15,而箱形和筏形基础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其建筑有效高度的1/18。(3)体型、结构型式复杂多样。为追求建筑造型的美观,公共建筑的体型呈现了多样性,建筑高度的增大致使常用的一些结构型式、如纯框架结构等难以满足要求,框剪、筒结构及复合结构等结构型式应用逐步增多,塔楼和裙楼高差越来越大,高低连体的建筑不断出现。(4)一般带有多层及满铺的地下室。城市用地逐渐紧张、汽车的普及等导致的建筑停车用地的需求压力增大,建筑高度加大所带来的基础埋深增加使建筑往地下空间发展,其结果就是地下室体量越做越大,层数越来越多,两层、三层甚至多层的地下室不断涌现,大量的建筑整个小区地下室连成一体,笔者做过的某文化中心项目勘察,其地下室的基坑周长达1400m。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的勘察重点

本文以公共高层建筑为例,就高层建筑勘察过程中的一些应注意的重点作阐述如下:

2.1勘探孔的布置

(1)根据业主提供的拟建工程总平面图,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规范、规程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勘探点的布置,初步确定勘探孔控制深度,除按常规要求的间距(如桩基为12~24m)进行勘探孔的布置外,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①首先应结合建筑总平对拟建场地的地形、地貌等进行踏勘,特别是对同一结构单体跨越不同地貌单元的部分作重点关注,适当加密勘探点的布置。②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对拟建工程中高度高、高差变化大、轴力大的部位给予重点关注,适当加密勘探点的布置。③勘探孔应尽可能沿拟建物周边布设,对核心筒部位、有凹凸变化的部位等建议单独布孔,另,与一般建筑不同,当采用摩擦型桩、且宽度大于35m时,中心应布置钻孔。④对设置有外扩地下室的建筑,勘探孔的布置应与主楼一同考虑。⑤基坑评价专用钻孔除应按上述规范要求布置之外,尚应搜集周边建(构)筑物的勘察和施工资料,考虑坑外周边地层的变化,必要时可考虑适当布置一些钻孔加以控制,因为当基坑采用如锚杆等支护方式时,因锚杆长度较长,可能出现锚杆端部和头部地层不一样。笔者曾在进行某项目的基坑支护设计时遇到坑外道路因对软基进行地基处理(对软土砂桩处理)致使地层产生变化,使原设计的锚杆因成孔困难而不得不进行设计方案修改,试想想,如勘察时注意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及适当增布一定数量的钻孔则上述弯路将可避免。

2.2勘探孔的孔深控制

相较于一般建筑,除场地地质条件特别好(如场地为岩石地基或基岩埋深很浅)之外,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桩基础,且冲(钻)孔桩型被大量采用,因此,现就谈谈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时的勘探孔孔深控:(1)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规范、规程及相关文件中对桩基勘察的要求控制钻探孔深度。(2)笔者认为,除按上述要求控制钻孔深度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同一建筑单体,最好按相同的桩型及持力层进行孔深控制,当确需采用不同桩型或持力层时,应按持力层埋深较深的桩型考虑。②对于外扩纯地下室,最好与主建筑采用相同的孔深控制标准。③对于轴力特别大或地下室设有梯井、水池等的部位,应考虑是否需要增加孔深。

2.3原位测试

高层建筑场地的现场测试部分除按常规的进行标贯、动探等之外,笔者认为,采用多样的现场测试手段对查明场地岩土层分布特点,提供设计计算指标及对拟建物桩型和持力层的选择提出建议等会有较大帮助,最常见的如按规范必须做现场波速试验、地脉动测试等,对超高层建筑,还要求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评估。此外,对于软土地区,采用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试验是较好的辅助手段,对于南方残积土地区,用物探的方法查孤石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抽水试验也是地下室基坑评价涌水量的必备试验之一。

2.4室内试验

因高层建筑轴力大、常设有地下室,因此,其对室内试验的要求更高,除常规试验之外,如固结试验,其要求所加的压力更大,也就是要求做高压固结试验(有的工程要求压力加至800~1600KPa),还要求考虑土的应力历史,提供先期固结压力(Pc)、压缩指数(Cc)、回弹再压缩指数(Cr)等等,剪切试验要求采用三轴试验,此外,还有无侧限抗压试验、动三轴试验等等。

2.5岩土工程评价方面

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评价除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进行常规评价外,必要时尚应进行高低层建筑的差异沉降分析等。

3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的勘察除与普通建筑勘察具有共性之外,因其自身的特点,其要求更高,测试的手段要求更多样,测试和评价的重点亦不尽相同,工作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勘察工作重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全面考虑实际情况,尽善尽美,从而为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提供有力参考。

作者:庄文泽 单位:福建泉州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GB50021-2001)(2009版).

第三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及桩基方案

摘要:

地质勘察和桩基方案的确定都是岩土工程项目的基础,对后续施工及整体质量影响深远,随着工程逐渐复杂化,施工难度增加,对地质勘察和桩基方案选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地质勘察和桩基方案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质勘察;桩基方案;岩土工程

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准备阶段的关键环节,只有全面掌握施工区的地质水文信息,才能开展下一步工作,合理选择桩基方案。若忽视了地质勘察,必将对桩基方案的设计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关联到工程整体质量。如今,岩土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更需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根据勘察结果选择最佳桩基方案。

1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良好稳定的地质条件是岩土工程建筑物得以存在的基础,然而实际工程中,地形地貌、土壤承载力、水文条件等因素都对施工有着直接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地质勘察,了解现场的地质情况。然后结合建筑工程要求,分析地质环境和工程之间的关系,以最终得出的参数为依据,合理制定设计方案。地质勘察流程大致如下:搜集施工现场全面详细的资料,包括历史记录、遥感照片、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等;展开实地调查,使用精确的仪器完成测绘工作;进一步勘探,提取现场的土壤,对其性质展开实验,建立起施工现场模型;将所得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最后编写勘察报告。

2实际案例分析

某项目工程是一高层建筑群,位于市新开发区,主要做商务和居住用,包括4栋36层建筑,2栋24层建筑,2栋12层建筑,以及周边裙楼,总占地面积80000m2。项目紧邻城市主干道,以一片人工湖为中心,主楼采用框架-筒体混合结构,地下室两层用于停车。旁边建有3栋5层裙楼,高18m,无地下室,设计为框架结构。地质勘探人员在现场共布设了160个勘探点,对所得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施工现场土壤共有8层,表层是适合作轻小型建筑地基持力层的黄色粘土,2层为高压缩土,土质较软,承载能力弱,容易发生变形沉降。3层为黏土和粉砂混合层,适合做短桩桩端持力层,4层是施工现场中部的主要压缩层,土壤较厚,但承载力弱。5-1层为粉质粘土,5-3层为粉砂,6层也属于压缩层,土壤力学性质一般,8-1层以低压缩性中砂为主,厚度大,承载力强,土壤力学性质良好,适合做该项目的桩基桩端持力层。

3合理选择桩基方案

3.1桩型分析

桩基在工程项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众多桩型中,如何选择最适宜的形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桩基质量。而要合理选择桩型,必须以实地勘察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因素加以考虑,确定最终方案。经过初步分析,该项目将范围锁定在预制桩、钻孔灌注桩两种形式上。前者是根据施工要求提前预制,在工厂完成的桩,质量比较有保证,桩身强度较高,投入成本低,且现场施工几乎全靠机械化完成,不会有施工现场制桩出现水泥浆的现象发生。若经过沉桩可行性分析,且单桩承载力达到要求,可考虑使用预制桩。钻孔灌注桩需在现场制造,长度、桩径、承载力都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即便是对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工程中也很适用。同时此桩型不会对周围土壤有太大的挤压,震动小、噪音少,对附近建筑环境破坏度低。而最为重要的是,该地区钻孔灌注桩应用较多,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也极为丰富,所以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择使用钻孔灌注桩。

3.2沉桩可行性

5-3层砂层位密实状,沉桩阻力较大。若采用预制桩,当桩端位于5-3层粉细砂顶面或其以上软土层时,由于上部3层较厚,采用静压法施工,难度很大,需采用大配重的静压设备或锤击法施工。当桩端需进入5-3层粉细砂层一定深度时,沉桩难度较大,根据类似场地经验,一般在砂层厚度大于2m时,即使采用锤击法,穿过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3.3桩基基础方案

首先,6栋高层建筑自身对地基压力较大,所以在土壤承载力、土层力学性质上有着极高要求。从地质勘察结果来看,5层土壤和8层比较适合做高层建筑的桩端持力层,经进一步考察发现,5-1层黏土、5-2层粉细砂、5-3层粉砂虽然拥有良好的土壤力学性质,但厚度在1.6m—7.2m之间变动太大,均匀性十分欠缺。而8-1层以低压缩性中砂为主,厚度大,承载力强,埋深适宜,土壤力学性质良好,适合做该项目的桩基桩端持力层。其次,相对而言,2栋12层建筑对桩基桩端持力层的要求低于高层建筑。综合现场情况来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形,加上对荷载的考虑,也适合采用桩基方案,可选择8-1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最后,地下室也是该工程的重要部分,设计水平与整体质量密切相关,也需认真对待。施工现场8栋主楼遍布2层地下室,相对标高9.5m,而根据水文条件分析,地下水位较浅,加上工程开挖工程量大,有必要设置抗浮桩,起到抗浮的作用。最终结合对单桩承载力、荷载等因素的考虑,也采用8-1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使用钻孔灌注桩。

4结语

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分析对工程项目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地质因素,然后方能合理制定计划,避免出现更多的错误,在岩土工程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桩基在工程施工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桩基方案则要以实际地质勘察结果为主要依据来确定,所以必须做好地质勘察工作,选择最为适宜的桩基方案,使得工程项目有质量保障。

作者:屈乐禹 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菁.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桩基方案的选择研究[J].地球,2014,22(9):103-105.

[2]武维勇.岩土地质勘察中建筑桩基方案的选择与评价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2,24(10):176.

[3]王忠群.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2(15):112.

第四篇: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摘要:

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我国桥梁行业发展中,对于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作用,同时,在进行桥梁施工时其岩土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岩土工程逐渐成为当前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土勘察工作在桥梁的可靠性以及整体使用寿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的重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对桥梁勘察的要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不断的进行岩土勘察。

关键词:

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当前桥梁工程中建设中,其属于工程规划以及工程建设中的基本工作,在桥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桥梁工程规划以及施工之前,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岩土勘察工作,在进行岩土勘察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以对其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映。近些年来,在进行桥梁工程施工时,由于对于岩土工程的勘察力度不大造成的重大事故,造成我国国家的经济损失以及对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做好岩土勘察工作很有必要。

1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常用方法

1.1桥梁地质的测绘工作。

地质测绘中是作为桥梁岩土工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是针对现场地表和现场的地质构造,通过实地的考察进行相关方面的观察并进行描述,然后通过进行的观察进行工程地质的分析整理。

1.2桥梁地质勘探取样工作。

对于勘探取样的这一个项目环节涞水,其运用方法就是运用物探以及钻探的手法对现场进行相关的额勘察以及现场取样工作,最后通过进行勘探,然后对现场的施工情况可以进行深度的剖析,从而有效的对岩土层进行取样工作。

1.3对桥梁进行试验测试工作。

针对桥梁勘测中进行试验来说,关键点就是把岩土样本进行采集收集到实验室,从而进行室内试验,有效的获取较为准确的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相关的分析,然后根据试验结果以及性质存在的问题,并把现场的实际进行融合,可以对岩土勘察中出现的一些难题进行更好监督控制。

2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桥梁作为道路工程的附属桥梁物,除了大型的桥梁或者重要的桥梁之外,一般在编制设计时不单独设计,针对桥梁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步设计阶段,另一个是技术设计,只有当道路初步设计被批准通过之后,然后才能进行桥梁的初步设计的编制,对于工程规模较小工程并且地质条件简单的桥梁,其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时可以在第一阶段同时进行。

2.1初步设计阶段

岩土勘察工程的初步设计,其内容主要就是对岩土中的施工方案线路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岩土中的线路中的各个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的控制,关键就是对于岩土中的一些品质较差的岩土以及对品质较差的的深度进行勘探,针对技术性以及针对经济性,进行结合的综合分析,从中选取出一种最优方案。

2.2技术设计阶段

岩土工程的勘察技术在进行设计时,针对实际的勘察,需要保障其使用的方案为最佳方案,可以按照实际的规范需要进行钻探试验和原位测试,其重点就是,对于工程的地质局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然后对于其进行路线选择时的基础类型进行资料的提供。

3桥基岩土工程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3.1钻孔布设

对于钻孔布设,一般就是对于桥位工程进行地质调查并进行相关的地质测绘,这样可以保证出现盲目钻探的现象。钻孔数量选定的数量原因主要就是三个要点:设计要素、桥位地质的条件要素以及采用的基础类型。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钻孔布设为四个左右,并保证钻孔数量不能比墩台数量少。如果选取的是陈静基础,或者出现基础倾斜的现象,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加钻孔,一般增加一个或者两个,其布设位置一般在桥梁的中心线上,此种做法就是为了避免钻穿,从而出现承压水从岩层出来,造成施工困难的现象。对于倾斜的现象,需要对钻孔进行加设。

3.2钻孔深度

钻孔的深度选择是一项重要的要点,其选择需要根据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就是地质条件、基础类型以及基底埋深。河床的地质条件一般就是河床的地层结构和地基承载力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基础来说,主要类型就是明挖以及桩基等形式。如果在处理过程中遇到基岩,如果遇到基岩,应当要求其钻入风化岩层1米到3米之间,这种情况主要在山区河流应当注意,从而避免把孤石错误的认定为基岩。

3.3操作规程

岩土工程的钻探质量就是需要在进行岩土工作时,对相关的程序进行严格的把控,例如对于取样工作,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以及鉴别,这样可以保证取样的样品能够更好的保持原状,还应当进行钻头以及钻进方法的选取。在进行记录时需要对使用的钻具以及进尺和取样等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样品的鉴别,应当和调查测绘的结果进行对照,从而避免发生重大的错误。

4结语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建设工作在进行全面的开展,岩土工程中的勘察环节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桥梁设计中提供一项可靠的一句。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操作时,应当不断的进行经验的总结,采取最为合适的勘察技术,从而进行严谨的地质勘查工作的进行,为今后的桥梁设计以及施工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作者:屈乐禹 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华.浅谈建筑工程常见岩土地质问题及勘察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5:244-245.

[2]朱森.地质勘察工作中的水文地质相关问题浅析[J].价值工程,2015,33:87-89.

[3]何辉建,肖东旭.浅析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02:7-9.

[4]韦振兴.论水文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5,18:90-91

第五篇:岩土工程勘察验槽工作

摘要:

以当前岩土工程勘察验槽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基础,简述岩土工程勘察验槽的目的、内容,并根据个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验槽的实践经验,浅谈地基验槽时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和验槽记录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验槽

验槽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施工环节,同时也是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方式之一,可以通过该方式来完善传统勘察工作中的弊端。验槽工作需要通过人工观测以及干探等方式来进行,反复校对地基土和勘察报告中给出的土样是不是相同,并且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地基土局部位置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一些方式来提升地基施工安全性,同时还要保证地基施工质量,为后续工程施工奠定基础。下文主要以工业建筑以及民用建筑的情况为基础,对验槽工作进行阐述。

1验槽工作目的及内容

1.1验槽工作的目的

验槽是为了普遍探明基槽的岩土质情况,检验拟建工程的实际地质条件和前期勘察工作结果是否相符。可以根据相关工作结果来明确该地区地基的处理方式,并分析是否需要对原钻探工作方式进行优化,保证设计质量,对设计结果进行修正。由此提供专业化的修改建议和修改措施,让设计、施工都更加符合工程施工情况,减少各种安全隐患。(1)首先要明确最终的检验勘察结果和实际工作情况是否是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勘探孔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当基槽开挖完成之后,地基的持力层以及土层都会完全的暴露出来。工作人员首要工作方式就是对检验报告中的条件以及检验报告中的结果进行校对,保证各方面的结果和基槽开挖后地质情况相互吻合;(2)工作人员应当首先根据基槽开挖的实际情况来明确不同工程地质的实际工作状态,并根据情况来提出专业化的解决方式和解决建议。若基坑开挖过程中遇特殊地质情况(土洞、溶洞、断裂带等),尚未查清其规模、特征等,还应进行施工勘察。

1.2验槽工作的主要内容

针对上述验槽目的,验槽内容如下:(1)核对建筑物平面尺寸、结构类型、层数、荷载、基础类型、地基基础设计使用的岩土参数、承载力、抗浮设防水位等与勘察时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概况以及勘察报告是否相符;(2)核对基槽开挖的平面位置是否与勘察位置相符,即复核相对勘察时的建筑轴线和柱位,施工的建筑轴线和柱位有无移位现象;(3)检验勘察报告中的地基岩土特征是否与槽底地基土相同,根据槽底地基条件判断勘察提出的岩土工程建议和结论是否科学可靠;(4)当发现基槽底面岩土成分、力学性质不均匀,或局部存在古井、瓦窖、坟穴、河沟等不良地基,则用钻探、钎探、触探、取样等手段等查明其分布特征、物理力学特征;(5)检查基槽边坡外缘与附近建筑物的距离,分析判定基坑边坡对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稳定是否有影响;(6)检查基槽钎探结果;(7)填写验槽记录。

2验槽注意事项

拟建物基槽通常都是通过施工单位来明确的,按照建筑施工图纸以及相关平面坐标位置的实际情况,在建筑场地内开挖,当挖到一定深度之后,只要保证基槽的情况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便可以让相关工作人员提出验槽申请,可以通过专业监理工程师或者其余项目的负责人按照规定对工程开展情况进行检验。(1)要逐段或按每个建筑物单元详细检查槽底岩土成分及性质是否与勘察报告中所建议的持力层特征相符。根据基槽开挖后的建筑地基条件,查阅勘察报告,判断其中叙述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否与基槽开挖后的地基条件吻合,提出的岩土工程建议和结论是否科学可靠;(2)检查槽底土质时,应仔细观察刚开挖的、结构未被破坏的原状土,检验人员应亲自观察槽壁、槽底岩土的颜色与周围土质颜色是否不同或有深浅变化,不同地段的持力层土体含水量是否有差异,基槽内是否有条带状、圆形、弧形(槽壁)异常带,是否有因雨、雪、天寒等情况使基底岩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槽底是否有被扰动的岩土,基槽边坡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局部超挖后用虚土回填的现象等;(3)验槽人员要查明基槽中存在的对建筑地基基础稳定不利的勘察未查明的地基条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建筑的影响,对勘察报告没有提出的问题或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处理措施;(4)若需使用仪器来完成基槽检验时,验槽人员要严格执行所使用仪器的操作规程,避免出现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用轻型动力触探检验基底以下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使探杆保持垂直,探杆的偏斜度不超过2%,要注意落锤的高度、锤击速度和操作方法,另外还要注意量测方法和读数精度等;(5)为了保持槽底岩土的天然状态,不容许基槽内积水,开挖基槽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地面水和雨水进入槽内,如发现积水,应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将积水和被水浸泡软化的表层岩土体清除,必要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地基处理;(6)当采用大型机械开挖基槽时,应先挖至设计基底标高以上30~50cm,然后用人工挖掘方法挖至设计标高,以防地基土遭受破坏;(7)若验槽时发现槽底土因人为践踏或机械开挖受到扰动,需要求施工单位基础施工前应将扰动部分清除直至原状土为止,如不能完全清除或槽底土的湿度较大、土质较软时,应先铺一层砂石垫层,将浮土挤紧,然后再施工基础;(8)当地基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崩解的岩土体和失水易崩解的岩体时,基槽合格后应要求施工单位应用混凝土封底,防止岩土体遇水软化、失水崩解,导致承载力降低。

3验槽记录

(1)验槽结束后,需填写地基验槽记录,以作为隐蔽资料存档;(2)验槽记录应包括工程名称,验槽部位、日期、内容(包括基底标高、持力层名称等),基槽检验意见等;(3)验槽意见主要由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填写,需说明槽底岩土名称、埋深、承载力及其是否与勘察报告相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建议等,并签字且注明验槽日期;(4)验槽记录应有签字盖章栏,由各参建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签字,并单位盖章。

4结语

验槽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隐蔽验收工作之一,是保证工程地基基础稳定安全的最后关卡,岩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低,验槽细致与否,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安全性以及工程未来使用质量,所以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关注每一个基槽,谨慎工作,尽量杜绝出现任何形式的错误。国内的岩土勘察专业起步虽然比较晚,但随着岩土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测试仪器不断更新,是发展速度比较快,要保证岩土工程勘察及其验槽工作质量,就必须要提高岩土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在结构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能力,完善岩土工程勘察体制。

作者:孙厚群 王志京 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1]邵水松.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浙江建筑,2010(1):26-30.

[2]李全章,陈建荣,江裕标.岩土工程勘察在商品房和物流园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异同[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0(4):519-524.

[3]吴茂盛,艾云峰,孟吉泽,等.岩土工程勘察中的质量控制探讨[J].吉林地质,2014(1):118-120

第六篇: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问题研究

摘要:

从地下水作用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并进一步对水文地质勘察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地下水;水文地质勘察;内容;注意事项

在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最后工程勘察结果中很少运用到水文地质方面的数据,这也导致在具体勘察工作中,对于水文地质的勘察往往忽略掉,只是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并没有对工程所在地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如果工程所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时,还不会对工程带来什么影响,但对于一些水文地质情况较差的区域,如果不进行水文地质勘察,不仅会对岩土工程的顺利施工带来较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岩土工程整体溃败。因此需要对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充分的重视,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有效的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

1地下水作用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1.1地下水升降作用所带来的影响。

1)地下水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岩土工程施工区域,由于受制于地质、水文气象及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会出现上升的情况,一旦地下水水位上升,则会导致土壤出现严重的沼泽化,使地下水对建筑物或是构筑物的腐蚀性增加,严重时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发生,使建筑物失稳或是地下室内充水等问题发生。2)地下水下降可能带来的影响。地下水下降主要来自于灌溉、采矿、兴建水库及地坝等设备,从而导致地下水下降,当地下水位下降时,会导致地面下沉、干裂等现象发生,还会影响水质,严重时地下水会出现枯竭问题等。如果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存在地下水下降问题,则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带来较大的影响。3)地下水升降过于频繁,同样会引发各种危害。当地下水处于频繁升降情况下,会影响膨胀性岩土出现不规律的收缩和膨胀,导致岩土膨胀收缩幅度增加,从而对建筑物带来较大的损害。而且地下水升降过于频繁时,还会导致土层内的胶结物出现松动,土质变松,影响土层的承载力。

1.2地下水动力作用所带来的影响。

当地下水处于天然状态下时,其动力作用并不会对岩土工程带来危害。但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运动,由于具有较大的动力作用,导致地下水运动缺乏规律性,从而会导致基坑突涌及流砂等事故发生,严重影响岩土工程的质量。而且在地下水作用下,不仅岩土体的重量及含水量会增加,而且岩体也会发生物理及化学变化,岩土结构出现软化现象,导致岩土体性质发生变化。而且在地下水力学作用下,会对边坡带来较大的破坏性,严重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2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

2.1工程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岩土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勘察,其中有关自然地理环境方面,主要勘察的内容有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征。地形地貌,一般是指岩土工程所在地的地面高程、地形特点以及水系分布等;而气象水文特征,一般是指工程所在地各方面的气象资料,例如气温、气候特征、降雨以及湿润程度等。

2.2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

这指的就是工程所在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点、第四系厚度控制状态、基底构造状、新生层的构造运动等等。

2.3工程所在地的地下水位。

对于地下水位的勘察,其勘察的主要内容有:近几年的地下水位变化态势、最高地下水位、排泄条件、径流、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受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因而,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地下水位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勘察项目。

2.4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所带来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对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比如地下水活动对基础持力层所带来的影响;地下水位改变亦或者是人工降水,对地表沉降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3水文地质勘察中的注意事项

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无论是上升、下降还是频繁运动等情况存在都是会严重影响岩土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解,同时还要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内容进行评价,有效的了解岩土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有效的减少由于水文地质问题而对岩土工程带来影响。

3.1了解有关的水文地质条件。

在进行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应当了解一些基本的水文地质内容:1)掌握勘测所在地地下水的日常水位、水位变化规律、降水量以及蒸发量等等,了解地表水和地下水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关系。2)应掌握勘测所在地含水层的深度及其厚度,不同含水层内地下水的种类、水位的变化以及流动的方向等等。3)应依据地质条件,了解地下水渗流状况。4)在对水文地质进行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污染问题,对于地下水及地表水受到污染的情况,则需要明确污染的程程度。

3.2评价水文地质问题的内容。

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归纳了评价水文地质问题的几个内容,具体表现为:1)在施工之前,必须认真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对岩土体或建筑物所带来的影响及其程度,且对其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加以预测,随后,据此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2)对岩土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且依据已经了解到的水文地质问题,继而提供相应的水文资料,以便确保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建设。3)需要全面对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内的地下水天然状态进行调查,同时还要对人为因素导致的地下水变化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针对可能对岩土工程施工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4)对于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由于勘察所在地不同,其评价内容也会存在差异。当建筑场地内的岩土体主要以强风化岩或是软质岩石为主时,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则需要以地下水活动对岩土层软化、崩解及胀缩等的影响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而当建筑场地地基基础上中存在着一些粉土及粉细砂等松散物质时,则在具体评价内容中需要针对地下水可能引发管涌及潜蚀等情况进行预测。由于水文地质会对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要将水文地质问题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具体勘察工作中,需要针对建筑场地内水文地质条件的具体情况,及可能对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处理。通过深入对岩土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有效提高岩土勘察的质量,确保岩土工程能够顺利、安全的开展。

作者:康凯 单位:伊春林业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胡建斌.刍议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J].广东科技,2011(16):102.

[2]侯金宇.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48.

[3]张敏.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科技风,2012(9):92.

第七篇: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当中,为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和稳定,应对水文地质加大研究勘察的力度,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问题。我们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对水文地质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通过专业的分析,对水文地质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只有明确了水文地质情况才能进一步实施预防和治理方案。本文将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内容进行评价,找出造成岩土工程危害的原因。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探讨越来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岩土工程在进行勘查和施工的过程当中,对于水文地质的问题不够重视,没有足够的资金对研究工作予以支持,导致水文地质问题越来越严重。地下水是岩土体中重要部分,是基础建设工程中重要的一项环境因素,影响岩土的性质。所以为了保证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质量,需要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水文地质可能造成的岩土工程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找到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防止水文地质环境继续恶化,造成安全隐患。

1岩土工程勘察的概念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设计和施工的基础。主要目的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主要任务是按照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体性态的影响,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以及地基处理等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交处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具体建议,并提出基础、边坡等工程的设计准则和岩土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意见,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2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分析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施工,地下水位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动,这对建筑物日后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应该在进行施工之前对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下面我们就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要求进行简要的介绍。首先我们要对进行施工地区的水文地质历史情况进行查阅,然后进行钻孔测试[1],进行进一步的水文地质监察。勘察的主要内容有地理的地形特征、地质环境以及地壳的结构、地下水位的变动以及人为的影响情况。我们还需要对水的温度进行测定,对含水层和隔水层进行位置的预判。其次,就是要对岩土的水理性质进行测试和研究。我们所说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性质。这种性质的改变会引起岩土强度以及形状结构的改变,如果发生了较大的水理性质的改变,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在传统的水文地质勘查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都注重地质的物理性质而忽视了水理性质,导致最终的测评报告不完善。我们所说的水理性质主要包括可塑性、渗透性、软化性等等性质。

3地下水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

(1)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动水压力主要是由两部分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条件下自然产生的动水压力,它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对于建筑来说也不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动水压力,这种动水压力有可能会导致自然条件下的地下水发生失衡的现象,从而产生较大的动水压力,一旦动水压力超过了岩土所能够承受的正常范围,就会对岩土工程造成较大的地质危害。

(2)地下水的水位升降变化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地下水的水位升降主要会引起三个方面的危害:①地下水位下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为因素,人们如果在建筑周围的地区进行大量的抽取地下水的活动或者是进行矿藏的开采等地下开采活动。还有就是在上游进行水坝的修建以及水库的存水等活动也会对地下水的水位造成不小的影响,使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地下水的水位如果发生了下降的现象,就会引发地面发生地裂、下沉、坍塌等事故,还会引发水源枯竭、水质恶化以及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发生,那么无论是对岩土的结构、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影响巨大;②地下水位上升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造成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是由于地质一些因素,比如说含水层结构的改变、岩石性质的改变。也会受到一些天气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降水量的突变、气温的改变等等。它还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庄稼的灌溉、建筑的施工等等。如果发生了地下水位上升的情况,那么建筑物的腐蚀情况就会加强,腐蚀速度增快,在沿河或者是山体分布较广的地区,容易出现滑坡或者是坍塌的现象。地下水水位的上升会导致土壤的含水量增高,结构变的松散,承载能力减弱,土层的液化现象更为明显。如果上升的趋势非常大的话,就会造成管涌甚至是流沙的地质灾害;③地下水位升降交替频繁进行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地下水位频繁的升降会造成岩土出现膨胀,而且这种膨胀现象还是不均匀进行的。也就是说岩土会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升降而进行不断的收缩,升降持续的时间越长,那么岩土膨胀和收缩的幅度也会随之增强。导致的后果就是地面出现裂纹,地面建筑出现破坏。除此之外,如果地下的水位频繁的进行升降,那么土壤当中的金属元素会大量的流失,土壤的承载能力就会下降,对地面建设造成较大的影响。

4进行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上述的分析我们得知,地下水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或者是大幅度的频繁变化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应该对水文地质的条件以及评价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分析。

(1)水文地质的条件。首先我们需要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注意地下水位日常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规律,其次要对当地的降水量以及蒸发量进行记录,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循环关系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其次我们要对含水层的深度和厚度进行测量,掌握水流的方向变化。最后我们需要对地下水的水质情况进行了解,看它是否存在被污染的现象,如果被污染那么污染的程度又如何。

(2)水文地质问题的内容。首先就是在进行施工之前,我们需要对水文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做好相关的防预案。其次我们需要对水文地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建立相应的水文地质资料[3],为以后的施工打下基础。最后要对地下水的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对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范围进行预估,避免隐患的存在和危险的发生。

5结语

岩土工程的水文地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顺利的开展水文地质研究工作,掌握相关施工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正确地使用水文地质的监测方法以及熟悉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对于岩土工程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准确客观的水文地质评价有利于我们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所以,作为一名工程勘察人员,需要牢牢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做好相关的水文地质数据记录,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岩土工程的勘查结果具有实用效应,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谢能承 单位: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坚.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8):76-76.

[2]吴学林.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广东科技,2014(20):144-144.

[3]姚作波.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5(7):126-127.

第八篇: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与实现

摘要:

岩土工程勘察能够为区域建设提供指导依据,降低工程单位参与改造建设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获取地质信息,岩土勘察数字化改造是不可缺少的,利用先进的数字系统技术作为支撑,实现勘察与分析的一体化建设。针对早期岩造模式存在的不足,工程单位要重视地质勘察与分析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改造方式。结合工程勘察数字化趋势,本文介绍了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核心构成,详细分析了岩土勘察数字化系统的方法。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应用

行业调查显示,岩土地质改造活动对地面配套设施具有直接性影响,若在缺少地质数据为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地开发与利用地质空间,必然会对地面建筑及配套设施造成破坏作用。因此,新时期工程改扩建活动十分重视岩土工程勘察,只有在掌握具体地质环境前提下,才能提高工程改造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数字化”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新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改造建设,有助于提升岩土工程作业效率。

1岩土勘察数字化

现代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岩土结构实现了空间大改造,为区域改良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为了更好地开发地质空间,岩土勘察必须引入高端科技为支撑,实现数字化作业模式才能提高建设水平。基于信息科技改良趋势下,数字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更加普遍,利用建筑区设定数字勘察系统,对整个区域地质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利用数字勘察系统也实现了人工智能操作,满足了大规模的勘测区作业要求。岩土勘察系统设计以“数字化”为标准,为现场操作人员提供更为稳定的操控平台,减小了岩土工程勘测的作业难度。

2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特点

勘察工程控制自动化是岩土勘察发展必然趋势,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建立数字化调控平台,减小了岩土区域勘察工程调节的难度。结合岩土工程勘察模式,其数字化改造特点包括:

(1)动态性。动态监控是定向监控技术的综合应用,与定向传输系统相互融合使用,重点是实时跟踪用户数据传输情况,发现移动网络中的数字安全隐患。例如,移动通讯设备对其它数码设备的支持,如家电数码组合的客户端操作设备,基于隐私保护下可担当移动银行支付卡等,都需要采用动态监控技术作为防护保障。

(2)安全性。3G与4G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社会,移动数字系统安全决定着3G与4G交替升级的最终成效,“静态监控”是数据安全防护最基本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用户可选择静态检测程序自动扫描数字系统数据库,对一些常见恶意代码、波段信号等24h跟踪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给用户,动静态监测结合是比较实用的技术形式。

(3)集群性。新时期集群化控制技术采用多功能处理模式,结合分布式计算机操控系统完成资源处理,降低了数字化勘察日常工作的难度。针对集群化控制平台运作流程,需实时调整原有的可控制平台,满足现代化计算机系统运行要求,这些都是未来数字计算机控制数字化勘察的必备功能。

3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构成

我国地质工程改造项目日趋增多,新技术在岩土勘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用其取代人工作业具有先进性。基于数字技术平台下,岩土勘察系统呈现多功能趋势,其主要由感应系统、传输系统、存储系统等构成,形成相对完整的操作模式。面对大规模岩土勘察区域,可设定数字导航系统作为辅助空间,满足了不同地质区的勘察需求,短时间内捕捉到更多的地质信息。

(1)感应系统。电子感应器可实现信号传输的智能化,用人工平台参与数字调控,实现了勘察工程调度的一体化。基于新系统指导下,岩土结构勘测以智能技术为中心,对施工区域、开发区域、生态区域等自动化勘察。数字化勘察一体化模式快速发展,为岩土提供更加多样式的数据处理中心。感应器是能够不断地调节感应器工作范围,电子感应器是控制系统设计常用方式,由智能感应仪器完成对应的动作命令,提升了控制器结构的牢固性。

(2)传输系统。岩土勘察能够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交处理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具体建议,并提出基础、边坡等工程的设计准则和岩土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意见。勘察数字化是行业发展趋势,人们对通信网络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数字系统在远程信号传输阶段的作用更加明显。基于数字系统远程勘察工程控制系统优化了操作流程,为用户提供更专业、更准确、更便捷的信号转换服务。

(3)存储系统。不同区域地质数据获取之后,要按照数字化平台进行存储,才能为后期地质研究提供依据。岩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必须要经过数字模型处理之后,呈现出真实的模拟状态,为测绘人员分析岩土构造给予指导。设计存储系统,主要是为了保存有价值数据,提供人工智能平台对岩土地质、土石结构、地质环境等综合保障,这些都是岩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

4岩土勘察数字化实现的方法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工程活动都会给地质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反之不同的地质条件又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同的效应。为了更好地参与地质改造活动,岩土工程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创新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一体化操控,进而为地面建筑改造提供指导依据。基于数字化系统平台,岩土工程技术实现方法具有多样性,具体包括:

(1)信号转换。数字勘察在传统可编程控制器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从现场勘察的各项流程实施自动化改造。岩土工程勘察中,不同类型数据要经过详细转换,才能变为人工语言,为测绘分析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新勘查模式中,数字信号转变为自然语言,再由人工进行识别与处理,实现了勘测模式的一体化建设,保持了整个勘查区域作业流程的稳定性。岩土工程中,数字勘察涉及到水文地质、岩土结构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操作,减小了人工执行数据的难度。

(2)数据处理。我国岩土构造形式多变,不同地域的岩土层常受到地质损坏,导致地质空间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降低了岩土结构的稳定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岩土勘察工作,利用数字系统可构建动态岩土模型,从空间领域及数字领域实现自主化监控。例如,在数字处理阶段,由数字探测器完成空间规划,对地质区域岩土构造执行人工处理;设定远程监控系统,对岩土区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建筑设施等完成综合勘察,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

(3)安全监控。信息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先进技术,加快移动信息服务系统更新是广大用户传输信息的基本需求。数字系统普及应用于移动通信行业趋势下,对数字系统模式进行规划改造或创建移动式服务网络,有助于推动新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等高科技时代到来。因此,针对移动数字系统运行潜在的安全风险,拟定数字系统安全技术方案是极为关键的。

5结论

总之,岩土工程勘察对地面建筑改造具有指导性,广泛收集地质数据信息可引导正确的施工操作。为了改变早期岩土工程勘察模式存在的不足,工程单位要建立更为稳定的数字化改造模式,利用高端技术辅助现场施工作业,及时收录与地质环境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而满足不同类型岩土勘察作业要求。同时,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要建立稳定的操控系统,从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方面提出有效对策。

作者:邹子龙 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14地质队

参考文献:

[1]彭武林.试析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5(51):194-195.

[2]陈媛媛.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4):93.

[3]李曙鹏.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4):99-100.

[4]宁波.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模式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4):115-116.

第九篇:地下水岩土工程勘察处理方法

摘要: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地基有着最为直接的重大影响,地下水位的升降、水压的波动以及水质的变化会对工程产生诸多危害性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其次对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的勘察要点进行简要叙述,最后重点阐述了地下水对工程影响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岩土工程;地下水;勘察;处理方法

地下水是各类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的基础环境之一,对岩土工程地基岩土体的性质有着最为直接的重大影响。地下水位的升降、水压的波动以及水质的变化,都会改变岩土工程原有的平衡稳定环境,为各类工程的稳定性产生潜在的威胁。工程质量的提升,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危害性的降低,都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水文地质勘察基础之上,所以,探讨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处理方法很有必要。

1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多表现为负面影响,也即是危害性影响。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危害性影响,究其根源,是因为地下水水位升降、地下水水压波动以及水体本身的腐蚀性等原因导致的。

(1)地下水水位升降导致岩土结构的不均匀缩胀。地下水水位因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周围岩土含水量、承载力等的变化,处于周期性的波动状态,当波动超过一定阈值,会引发原本稳定的岩土结构发生质的不均匀缩胀。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的下降可能会引起地表塌陷、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不良的地质问题,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导致沙土地震液化的加剧和浅基础地基的承载力的降低。极端情况下,受岩土结构不均匀缩胀的影响,土层孔隙比率和含水量变动,地裂现象、地基较浅建筑物的坍塌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地下水水位波动过于频繁时,同时伴随着岩土结构的剧烈变动,极易促使岩土中的金属元素成分随着土壤淋溶作用的发生而大量流失,快速改变土壤质地和属性,致使土质孔隙度增大、含水量增加、土质变松,进而降低岩土压缩模量和承载力,为工程的施工等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水压波动打破岩土环境的稳定性。宏观层面,地下水本身及其活动都会对周围岩土产生一定的压力。自然且稳定状态下,地下水水压较小或是岩土中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基本不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危害性影响。但人为活动的参与,极易打破原有的水压平衡,改变地下水活动状况,变动的压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岩土中土壤颗粒物质改变原有平衡状态,管涌、流砂、基坑突涌等极易发生,就可能给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

(3)水体腐蚀性降低岩土工程寿命。地下水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腐蚀性化学组分众多,氯盐、硫酸盐、镁盐等通过电解质作用对岩土工程中的混凝土构件、钢铁、管道器材、可溶性石材等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以此降低地基的稳定性。混凝土中的某些成分在受到地下水侵蚀时,会引发钢筋水泥表层保护膜的破坏,加速钢筋的锈蚀,进而减小钢筋的横截面积,降低其载荷能力。

2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的勘察要点

在岩土现场开展勘察活动是工程建设的基本准备,此时开展合理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勘察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相关水文条件的检查。水文地质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在对相关的水文条件进行检查时,区域性的气候资料必不可少,例如像工程所处地区地下水补给条件、水位动态变化、降水量等关键参数的确定。其次,多数情况下,工程施工及周边在建工程因为改动了地基岩土稳定的平衡环境,多数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2)水文地质问题的查明。只有从实际地下水情况以及现场人工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出发,获得岩土工程施工地区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才能为地下水对后期人为工程活动危害性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随后,针对具体问题需要具体解决,找出地下水可能对工程实施危害性影响的根源与关键点所在,进而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建设不同的施工要求,明确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

(3)重视岩土工程地质勘测。因为处于地下水水位之下的工程建筑基础与地基,必然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所以在测定水位的同时,还要对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进行考虑,以应对地下水腐蚀危害。测定时,需要严格根据测定顺序及注意事项进行各项内容的测定,要事先将测水管打入含水层中或者要洗孔之后再进行测量,提高岩土建筑的耐久度。

3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的勘察处理方法

(1)严格根据勘测顺序,加强静水位的测量。静水位指的是抽水前或水位恢复后井、孔中的地下水水位,表征了水文地质稳定状态下的水位情况。必须获取真实有效的地下水净水位数据,在勘测中依照分层测定原则,严格执行测定时间表上的各项进程。将测水管下放至含水层20cm处对静水位进行测量,在得到地下水勘测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分析预估地下水对建筑的影响程度,做出预防方案,尽可能减小地下水对工程的危害。

(2)加强水理性质分析。在进行岩土工程先期勘测时,应该做好岩土水理性质的勘测。岩土主要的水理性质有崩解性、透水性、软化性、胀缩性、给水性五种。崩解性和土质的矿物成分和颗粒成分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用抽水试验来测量透水性,软化性是岩土耐水浸、耐风化能力的指标,胀缩性通过产生基坑隆起控制着土坡表层的稳定性,对场地施工时间有影响的给水性可以通过室内实验获取。

(3)对症下药,制定对应的处理措施。首先,岩土工程现场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勘察是重中之重。一定严谨细致,依据地下水潜水层、含水层分布及水位留存数据来进行地下水影响预防,进而制定合适的预防措施;其次,为了避免地下水位升降对工程的危害性影响,做好地下水位人工控制升降预防措施,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要对可能影响工程结构稳定性的水文状况做勘测;然后,要合理布置,根据地下承压含水层实际情况做好承压水动水压力冲击底板相关数据的分析,最终有效降低地下水动水压力对工程基底板的侵蚀;最后,工程寿命的长短跟地下水中的腐蚀因子关系相对较大。为了增强工程基底抗腐蚀性,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以工程场地地下水腐蚀环境调查为基础,仔细分析腐蚀介质以及腐蚀特点,有针对地对不同pH值的地基进行处理,优选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以及骨料,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添加适量的外加剂,同时对混凝土采取附加隔离防护措施。

4结语

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中,地下水问题是岩土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是水位的升降,还是水压环境的波动,地下水是保证工程勘察质量以及岩土工程安全和性能的重要方面,都需要准确、详实的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结果的科学支持,以此准确把握岩土体中的水文地质条件。只有做好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岩土工程勘察的效果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极大提高。

作者:周忠清 单位:贵州省黔美基础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易韵彬.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性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17):48-49.

[2]滕玉奎.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及勘察现场需要注意事项[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218-219.

[3]邱岩.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方法探析[J].江西建材,2014(4):232,238.

[4]秦琬玲.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及处理方法[J].中华建设,2015(5):96-97.

第十篇: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特点分析

摘要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随之加大,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需要穿越复杂的地质结构且周边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其建设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受到工程建设的高度重视。本文为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产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推动其技术不断深化,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特点结合实际案例展开研究。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功能决定,其通常由线路、建筑、地下、环境等方面的工程构成,所以工程的复杂程度相对较高,而各部分工程的建设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依赖性都较强,所以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特点分析

1.1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面决定的特点

首先,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复杂,包括车站主体、风道、风井、出入线、高架线路、停车场、变电站等,不同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工程地质的要求存在差异,所以勘察的关键环节设置也并不相同,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勘察内容复杂的特点,例如地下工程对地下水位、围岩分级等方面的勘察依赖性较强,而地面建筑更重视地基承载力、变形计算参数等勘查信息等[1];其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矿山法、明挖法、盾构法等施工方法,而每种施工方法又由诸多细小的方法构成,如明挖法可分为明挖、盖挖、铺盖挖3种形式,而3种形式又可继续细分,每种细分的施工方法又需要降水、注浆、止水、冻结、接收井加固等配套辅助方法提供支持,岩土工程勘察要满足复杂的方法和工艺的要求,需要全面的获取工程物理力学指标和相应的特殊参数指标,如热物理指标、围岩级别、可开挖性等级等,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也具有勘察范围广的特点[2]。

1.2受城市轨道交通地质方面决定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性能决定,线路通常要跨越多个地质单元,这要求相对应的岩土工程勘察要以地质单元为单位进行物理力学参数统计,以此保证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而且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穿越不良地质发育区域的可能性较大,如沉降区、断裂带等,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质量,需要对不良地质的发育程度、分布状况等信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见岩土工程勘察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点[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主要为了服务城市居民,所以其线路和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市,必然要受到城市地址特点的影响,如城市人工填土分布较强,所以填土的成分、分布等相对复杂。

1.3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方面决定的特点

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应用于大都市,而大都市环境具有地下人防工程规模大且分布广泛,地下管线分别复杂切不确定因素较多,对工程事故敏感性较强,对施工的文明程度要求较高,地标建筑物密集且结构复杂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城市人类活动复杂,地下存在防空洞、古井、管线等概率更大等,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工程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要予以高度关注,为满足城市地质勘察的实际需要,在勘察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法更强调综合性和专项性,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这要求岩土工程勘察也必须对工程环境予以专项的勘察,而且勘察的难度大幅提升,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难度大的特点。

2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风险特点及其控制措施

2.1风险特点

首先,受城市管线分布特点的影响,在勘察的钻探环节很可能对城市地上地下管线构成破坏,如电缆、煤气、排水管线等;其次,在盾构法勘察的过程中如果存在钻孔封闭不达标问题不仅会产生漏浆、承压水位升高、地表水渗透等风险,而且可能因地表沉陷使居民、行车等受到安全威胁,加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再次,在勘察的过程中操作技术不达标可能对设备或人身构成风险,可见受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风险类型较复杂的特点[4]。

2.2风险控制措施

为缩减岩土工程勘察的风险,在勘察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风险识别,建立专项风险控制机构和相应的应急预案、风险控制程序等,在岩土工程勘察前进行技术交底和相应的安全技术培训,使勘察人员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保证勘查工作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在勘察工作进行前要进行有效的实地调查控制风险,勘查过程中要注意勘查环境的安全风险控制等。

2.3结合案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

本文以宁天城际轨道交通一期工程为例,其南起大桥北路站,北至金牛湖站,线路全长45.2km,其中地下线约11km、高架线约32.44km、地面线约1.03km、U型槽段约0.53km,全线设17座车站、地下站6座、高架站11座,其中换乘站3座,线路中部设大厂东车辆段一座,在八百桥预留一座停车场,全线设大厂东和方州广场2座主变。为详细查明本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作出评价,查明场地的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性质、特征、范围,并提出对不良地质的治理措施。对拟建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在工程勘察的过程中结合施工图设计提供地质依据,通过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室内岩土水试验等进行了有效的岩土工程勘察。结合勘察过程可以发现在此案例中,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受案例工程在结构埋深、线路、贯穿地质单元等方面实际情况的影响,勘察过程中钻孔的深度均较大,甚至达到白垩系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层,而且应用了大量的勘察测试方法手段,可见其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其次,在勘察前为防止风险的发生,对区域范围内的管线分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预案,使勘察成果质量和后期的施工进度得到保证,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有意识的风险控制特点;再次,考虑到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产生噪声污染、泥浆污染、交通拥堵等环境影响;对后期施工造成地形改变等影响,案例工程在制定勘察方案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勘察流程、操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尽可能缩减其对周围环境和后期施工的不良影响,可见案例工程岩土勘察具有内容全面、规范性强等特点,这是保证案例工程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的重要途径。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岩土勘察工程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勘察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受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决定,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各环节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章中良 单位:核工业南京工程勘察院

参考文献

[1]曾令晴,李毅.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标准导报,2015(10):33-36.

[2]刘磊,孙翔,高文强.浅谈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条文的认识[J].科技风,2013(04):259-269.

水文实训总结范文4

一、明确《旅游文化》应用型课程定位

在社会发展新常态、旅游业发展新形势下,提高应用型高等教育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旅游局“515战略”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育高素质和技能型应用人才。2015年1月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的高等院校,其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都围绕该定位,帮助树立学生科学的旅游观,在旅游活动中做到有责任感、道德感和审美情操,并为旅游业培养贮备力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明确课程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与功用是应用型人才培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旅游文化》注重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以社会实际需求和职业培养为课程定位导向。一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经典案例,理解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聚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相关旅游文化现象,掌握旅游文化的特征与功能,适当增加旅游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待旅游文化。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尽可能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课程定位瞄准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当扩大和提升区域旅游文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课程学习中强化专业能力和职业相关技能训练,实现本科教育中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重视创新创业思维、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并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强化知识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

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在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以PBL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内容组织和课程教学中,改变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结合章节内容设置延伸式问题,主要有: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区别有哪些?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古建筑文化内涵分别有哪些?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哪些?环巢湖山水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调查及分析。搜集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成功原因。安徽境内宗教传播的可视化遗存有哪些?这些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并在下一轮分章总结时分小组讨论,然后将分小组讨论结果纳入过程性评价作为期末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以赛促学,突出创新能力、个性化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教学中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引导学生以比赛、项目为中心,独立思考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灵活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增强师生和生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鉴于此,可以利用本学期举办的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安徽茶文化创新大赛、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和教学质量的最佳。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课堂中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模拟情景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在分组讨论中通过思考和辩论将基础文化知识内化为修养素质,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旅游文化的许多主题模块,如“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饮食文化”等,只凭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果能够恰当、巧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使用教学课件、播放教学VCD等手段,通过图片、图像、声音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会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调整课程内容,融入地方旅游文化

水文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园林规划设计;人才培养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园林规划设计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制图、设计初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场地分析能力、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方案理解能力等职业能力,能够承担各类居住区、风景区、公园、植物园、庭院、道路、广场绿地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教材为核心,围绕主要知识点进行理论讲授,然后通过一个规划设计作业完成实训环节。以上教学方法虽然具有知识系统化、全面化的优点,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1传统授课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仍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授课模式都是先讲理论,而抽象概括的理论不免空洞,缺乏感染力。尽管目前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大量图片加以展示说明,但学生仅从图片上仍难以理解和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在实践中比较盲从,不能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例相结合,因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探究、创新的能力。

1.2实践课程虚拟化

在实训阶段,所给的设计任务大多是虚拟的,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到真实环境中去体会。不能体验设计过程,也就无法掌握实践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设计作品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实践课程也出现诸多问题,如对园林小品的尺度把握不当,植物、建筑材料、铺地的选材没有考虑到经济实用性,设计主题的表现抽象等。

1.3考核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理论考试和图纸形式,考核方式单一。理论考试通常是临考前背诵,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会忘记理论知识。图纸形式的成果也缺乏亮点,学生经常套用其他的优秀设计作品,或没有章法地随意“填充”,缺乏创新性,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完全发掘。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难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削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旧的教学方式,将单纯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即自主、协作、探究创新的过程。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要求的课程,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真正“走入”项目,拉进学生与园林规划设计行业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园林的发展提供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源自美国,又称“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规划设计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实际项目带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题教学与实践项目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训练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3]。

3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3.1项目的确定

本课程以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2016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为主体,通过与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聘请设计院1名资深景观设计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北京海淀西郊农场东部地块住宅区景观设计”项目的规划设计任务。

3.2项目的实施

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将36名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6人,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按照制定的计划分步骤完成规划设计任务。在该设计项目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引导监督。项目进程模拟实际规划设计项目的工作过程。项目实施方案包括理论学习、实地勘察、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6个阶段,具体实施过程见表1。

3.2.1理论学习。课堂学习,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授。在本阶段,教师系统为学生讲授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介绍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步骤。

3.2.2项目资料收集。学生收集整理项目相关原始资料,包括:①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②周围环境情况: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③基地内环境: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等。

3.2.3实地勘察。组织学生前往项目所在地开展实地勘察,结合项目图纸资料对场地进行现状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现状的地形、土质、地下水位、现有建筑、树木生长、交通状况等情况。这一阶段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场地及环境行为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4项目计划。小组分工,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

3.2.5项目方案实施。设计方案构思。各小组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完成设计方案的构思,确定项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主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相应指导,把握项目总体进程。提交设计方案初稿,校内外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构思提出修改建议,各小组在此基础上完成设计方案初稿,包括总平面图、设计说明、植物配置表、立面图、剖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等。设计方案讨论与修改,教师对各组的设计初稿提出修改建议。方案的设计需要经过几次草图阶段,再进入到正图及方案的深化阶段。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需要不断地推敲并完善方案设计,使得最终的设计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在学生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启发,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和组织动员者。设计方案定稿,各组修改并完善设计方案,制作展板并打印图纸集(图1)。

3.2.6项目评价。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每组派出1名成员上台展示规划设计成果,阐述项目设计理念和构思过程,其他小组学生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和成绩评定,教师有针对性地总结完成项目任务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反思项目的完成情况、总结其中的不足,从而实现提高设计水平的目标。

4项目教学法的成效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本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4.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风景园林学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涵盖面极其广泛。在本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花费在掌握理论知识上,而在专业技能的训练方面有所欠缺。教育是基于行动的过程,“项目教学法”将在实践项目中同时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4.2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项目教学法”提高将教学过程与实践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内容。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熟悉相关工作的流程,并在实践中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4.3推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管理改革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将使教师从教学主导者的身份转变为教学引导者。教师是项目内容的设计者和制订者,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和管理者。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教师备课量增加,动态管理事物多,学习质量评价出现多元综合复杂情况。以上均需要教师来思考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推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管理改革。

4.4提高学生竞赛能力

“项目教学法”将工程实践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提升学生设计思维的同时,为学生熟练掌握CAD、Photoshop、Sketchup等设计软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从而为学生参加园林类的规划设计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总结

通过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4],注重创造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促进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44-46.

[2]孟宪民.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8:43-47.

[3]郭丽.项目化教学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及成效[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130-132.

水文实训总结范文6

一、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

就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来看,通常都是依靠教师拟定项目,并在设计过程中加以一定的引导。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转移,不同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但基本上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都是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而课程设计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能有效链接,教师对于课程设计只考虑到了与课本相关的数据设计,而忽视了学生不同时期需要的知识提升,最终影响了后期综合实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脱节

当前,土木工程仍旧采用课堂讲授的传统形式,需要进行的实践环节也只是认识实习、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传统流程。对于土木工程的课堂来讲,很多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内容的理解紧紧依靠图像认识和思维想象来解决,这样的方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再加上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脱节,学生对于土木工程的基础知识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导致课程效率不高。

3、课程教学偏离

前面说到,因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脱节,最终土木工程的课程设置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短期的目标来看,多数大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但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数量不能再短期内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而从长远来看,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有利于挖掘人才,进一步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际上,因课程教学过于偏离,教学目的不清晰,最终也将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低下。

二、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具体改革思路

1、创新土木工程设计内容

众所周知,土木工程课程对于实践性的教学非常重视,因此,包括课程中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通常,认识实习的实践较短、人数众多,再加上需要进行安全、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很多高校往往将认识实习利于形式,难以保证课程的质量。为了有效提高土木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在认识实习的环节中,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结合土木工程涉及到的多种课程进行统一安排,创新土木工程设计内容,进一步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高效课堂。

2、加强土木工程课程的连贯性

尽管土木工程要求的实践性较强,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知识的更新一定要跟上时代。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以最新的技术、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明确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的目标,突出重点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同时,在进行课程模板设计和内容涉及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土木工程课程涉及到的其他课程知识讲解,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土木工程知识的连贯性。

3、采用合理辅助教学办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土木工程课程这样一个先进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逐渐引入一定的方针教学,合理的使用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土木工程抽象知识,更能刺激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的投入到土木工程的教学活动中去。不仅如此,利用辅助教学办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生产实习打下基础,发展学生个人能力,最终实现高效的土木工程课堂。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课程对于实践性、先进性以及连贯性的要求较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创新的课程内容和方法设计,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采用合理的辅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土木工程课堂有效性,并得以提升学生的多项综合实力,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作者:植凤娟 单位: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第二篇:土木工程案例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往往忽视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现象,导致了课堂上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在离开学校后,由于不会利用而显得毫无用处。作为工科专业的土木工程专业,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应用型人才,在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要将学生从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要使理论知识回归工程,只有将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概述

传统教学依托教材,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方式教学,由于授课内容均取自书本,就知识言知识,理论占了很大比重,因而内容较为抽象、枯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课堂往往缺乏生气,较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优势。如诺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必须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尝试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①直观、具体,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一般选用具体、典型现实对象进行教学,由于来自于现实世界,故较书本理论知识更直观、更具体,因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②具有综合性。案例教学通过设计一个典型案例把本学科知识系统的组织联系起来,使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学习,不仅能掌握新的知识,通过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还能取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③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能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案例教学把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迅速的掌握理论知识,并能进行具体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较强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案例教学的案例是具体的、孤立的、表面的经验与情景,属于现象,要抓住事物的本事还必须加强理论的学习,因此案例教学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讲授。②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综合掌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案例教学将变得孤立而失去其现实意义。③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案例教学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案例设计与选取要求很高,一个好的案例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且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及课堂引导能力。

三、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效果实验对比

为了对比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根据作者从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基于《混泥土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及学校的教学条件,选取了土木工程方向的6个授课小班,每班30人,在同一个教师教学的情况下将6个小班级分成A、B两个大班进行教学,每个班级90人。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分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为了减少该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增加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便于结果的对比,作者将该试验在3年内在3个年级中重复进行了3次。实验的考核方式为阶段考试,考试采用百分制,考试内容由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构成,分值各占50%,3个年级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考核内容均相同。三次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经过对表2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分析,可以发现,这三个年级的考核结果存在一致性:(1)第一阶段在班级A采用传统教学,班级B采用案例教学,考核结果显示,除了年级3,在第一阶段A班的理论知识稍强于B班,其他两个年级B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A班,B班的实际操作能力远优于A班;第二阶段在班级A采用案例教学,班级B采用传统教学,考核结果显示,A班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均高于B班,实际操作能力大大优于B班。由此可知,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2)在第一阶段对班级A进行传统教学,第二阶段对班级A进行案例教学,根据考核数据显示,较第一阶段相比,班级A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而操作动手能力却大幅度提升;在第一阶段对班级B进行案例教学,第二阶段对班级B进行传统教学,根据考核数据显示,较第一阶段相比,班级B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下降,操作动手能力也大幅度下滑。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采用案例教学的班级和案例教学阶段,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均优于传统教学,可以认为案例教学具有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因此,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对于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土木工程类工科专业而言,案例教学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案例教学固然存在明显的优点,但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容忽视,要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还需要结合传统教学,加强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各取所长,最终才能丰富案例教学,使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而更具发展生机。

作者:李寿科 禹见达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三篇:翻转课堂下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力度的加大,土木工程土建方向的就业形式较好。就青海大学交通土建专业而言,本专业的就业率在90%以上。因此,本专业的部分同学到了大三、大四时对学业有所放松。自2000年起,我国建设领域建立了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并实行了全国统一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4条明确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国际上,对培养一名土木工程师的时间界定为7~9年,大学本科4年,工作3~5年,这几年内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学习”、“工程实践与经历”两个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要求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实习期内就要具备工程师的技能,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环节中加大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课程设置。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大多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如《施工技术》和《隧道工程》,此阶段的学生因就业、考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随着互联网与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与模式慢慢发生了改变。近10年内,翻转课堂在国外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所接受,而我们国家也正在对这项教育进行一些研究。翻转课堂意味着课堂讲授被视频等其他媒介所代替,学生在课外完成学习任务,而课堂上的时间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与过程

本次教学改革以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施工技术》、《隧道工程》、《建设法规》三门课程为研究对象。下面分别就每门课程的改革方法与过程一一进行说明。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施工技术》共32学时,开课时间在大四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考试类型为考试课。课程内容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主要为路基、路面和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第二大块为施工管理。这一点与注册建造师的重点科目《实务与管理》相对应,注册建造师的通过率往往取决于该课程的通过率。对于本专业的同学,学习《施工技术》不仅可以顺利走上工程岗位,还有助于为注册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大四的同学,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正是就业、考研的关键期,此时的学习兴趣容易被外因干扰。那么,如何在特殊时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在部分章节进行了教学改革。《施工技术》中桥梁工程里有一章内容是预制梁的安装技术与悬臂施工技术,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同学们对该部分的听课效果较差。由于没有感官认识,学生对架桥机、挂篮等设备的学习较抽象,讲解完后同学们的感觉是似懂非懂。为此,在进行这一章节前教师安排同学们在业余时间自学架桥机和挂篮的施工视频,通过视频的观看同学们首先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性理解。同时,通过暂停、重播、倒回等功能可以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在自己的时间里均能有所收获。这一点,可以让个别缺乏自信心的同学有一定的成就感。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名同学,他在以往的课堂上从未主动和老师进行过交流,也不善于表达。在进行翻转课堂之前,老师提前请他做好下节课发言的准备。这位同学观看了施工视频后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课堂上的发言非常精彩。自此以后,这位同学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与老师探讨施工方面的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过程可简介如下。首先教师利用10分钟的时间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体的介绍;然后利用2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课后学习的收获,也就是说让个别同学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最后的10分钟里,教师提问几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重点问题,一方面可以抽查同学们的课后学习效果,另外一方面可以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有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经过上述教学改革的尝试,一堂45分钟的课程变得不再沉闷、枯燥,同学们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为了在课堂上有机会演讲或不被点名批评,在业余时间会减少玩游戏、看电影的时间,如此一来,学习风气慢慢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隧道工程》和《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

《隧道工程》的开设时间为大三学年第二学期,在讲解《隧道工程》的施工技术这一章节是,教师在课前将《南京长江隧道》的施工视频介绍给同学们,请同学们在课下提前自学,在课堂中通过提问与交流进一步学习盾构法的施工要点。教学改革的结果表明,同学们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授课方式,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让大家觉得45分钟的课堂显得紧张而又活泼,同时比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更容易学到知识。《建设法规》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为大二第一学期,这一时期的同学们正处于积极向上、求知欲强烈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让同学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笔者在讲授《招标投标法》时,请同学们组建成几个团队进行模拟招标活动。学生们在课下通过自学将书本上及网络上有关招投标的程序、时间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课堂上几个团队分别进行了模拟招投标。在模拟活动中,不仅让其他同学也学习了相关知识,也通过几个细部环节使同学们意识到了法规的重要性。经过这种活动,大部分同学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兴趣,更对自己有了明确的定位。

三、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一)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教学改革的三门课程《施工技术》、《隧道工程》及《建设法规》的课时量均为32学时,在这些课时量中看,进行了几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后,其余内容的讲解显得较为紧张,与教学进程计划不能相一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故,笔者建议,学校在设置教学计划中对于需要进行翻转课堂的课程需考虑课时量的问题和灵活课堂教学方式的问题。

(二)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对相关知识和领域花费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时间,如此一来,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学生的学习量也增大。但是,依照目前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要将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量化考核。

作者:苏延桂 单位: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四篇:土木工程教学质量对策研究

1成人教育现状

1.1培养大纲脱离学生需求

多数高校在制订成人教育的培养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时,会照搬使用普通本科教学的模板,未考虑成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求学动机,忽略了对成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1.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

大多数教师没有现场实践经验,无法驾驭成人课堂教学。他们讲课用的教材和学生拿的不一样,不符合成人教学多自学、精授课的特点,同时,成人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到课率本就不高,也会导致教师因缺乏激情而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1.3毕业设计缺少指导,质量较差

成人学生有现场工作经验,掌握着真实的现场资料,但是他们的毕业设计往往整体质量较差。主要是因为成人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数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完成的,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查看参考文献资料,更少时间和指导教师联系,才使得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差。

2成人求学动机

求学动机就是指促使人去学习的动力源泉,喜欢学什么,是否积极学,学得怎么样,都与求学动机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的调查分析和探索研究发现,成人学生的求学动机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特性。一是社会性。他们大都来自于既有的工作岗位,必然会把其所在环境中的社会的、政治的、地位和职务等的影响带到学习环境中来。二是自觉性。成人学生入校学都是想学到一些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知识,但由于其工作的原因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多数课程要靠其自觉自学来完成。三是职业性。成人学生多选择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专业求学,其求学的年龄段不同,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基础较差,他们对教学的要求也有着不同的需求。综上成人学生求学动机的分析与研究,他们为什么到高校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如何,都是需要面对和分析的问题。只有调查和掌握其求学动机,才能克服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制定出符合成人求学动机的教学策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

3基于求学动机的教学管理思路

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技术人才,即要求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应当熟练掌握和现有工作岗位相关领域所必需的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应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管理相比,具有开放性办学的社会性,不同学生对成人教育的差异性,以及对高校教育管理者素质要求的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基于学生的求学动机视角,以服务学生所求为宗旨,利用学生的岗位资源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改善教学质量,这样高校成人教育才能在生源竞争中脱颖而出,求得生存。如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毕业生,他们多来自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抑或是技术骨干,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技术技能、人际技能等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技能是任何一个来求学的土木工程工作者所追求的,但人际技能是现代管理者的基本功,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层次的管理者,都要求其具备。当然,他们的现场经验相当丰富,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人际技能,只是技术基础较差,通过教学要求他们能准确领会设计意图,能制订符合工程实际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案,能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质量、技术难题,能把抽象的专业化语言转化为普通工人都接受的施工指令,能够较好地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就达到了培养目标要求。

4基于求学动机的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4.1端正教材选用与备课态度

成人学生一般对理论知识和传统教学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时要注意其知识点难度,考虑学生所需,保证学生能自学。在备课时必须挖掘出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应达到图文并茂,具备交互能力和循环演示功能,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4.2加强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

成人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所想的只是如何去毕业,并不在乎专业课他们能学到些什么,当然还有占多数的学生是有目的地来求学的,比如有些好学的学生就会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给教师提出他们想了解哪些内容,想听教师讲哪些内容。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入项目教学法或实例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互动,让他们全部参与进来,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来让他们感觉到这门课是自己需要的,能在将来的工作中用到,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产生学习的兴趣。

4.3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是成人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也是检验成人教学质量的唯一有效途径。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环节必须结合成人学生在职时间比在校时间多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加强指导教师的引导,来全面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的毕业设计质量。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岗位工作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出比较新颖的题目,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搜集资料、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当然,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施以不同的指导。学院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放长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给成人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作者:吕小师 刘瑞华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五篇:土木工程BIM技术实践教学

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土木本科教学阶段的三大实习、各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不同阶段的实践课程,在现阶段都各自存在不同的问题。

1.1三大实习方面

①人数众多,现场实习忙安全。基于安全原因,建设单位不愿意接受学校集体组织的实习学生,联系实习工地很难,保证实习质量更是难上加难。②实习现场效果不佳。在实习中,学生只能查看工地基本资料,再跟着大队伍被动地“走马观花”,还是无法切身应用专业理论。③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足,考核方式单一。很多教师很少深入第一线,现场无法深入讲解。实习的考核方式只是递交报告,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可能抄袭同学的实习成果,影响学风甚至日后从业的态度,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2课程设计方面

①连贯性不够。各门课程设计单独命题,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不够,学生对整个专业知识全局的把握认识较差,不利于培养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与实际脱节。课程设计题目一般不考虑实际工程的复杂多变,本质上就像一道大的综合计算题,学生就算认真完成课程设计,仍然停留在仅仅是“会算”这个初级阶段。③过分依赖软件。目前很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都利用电脑软件,简化了计算过程,大大提高原有手算或手绘的效率。本科阶段如果就依赖软件进行“傻瓜式”设计,学生对于计算当中的假定、参数以及结构的概念设计这些真正应该弄懂的问题就会无心顾及,专业教育的目的便无法达到。

1.3毕业设计方面

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土木学生在大学里最后、最长、最综合的一门课,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存在课程设计阶段的一些共性问题外,还有如下一些问题:①开题盲目,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差距。毕业设计开始的时间就是大四最后一学期开学,这个时间段易和学生应聘、研究生复试、公务员考试等事件冲突,学生为了省事选择较容易的题目;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分配时间。毕业设计很多过程依赖需要依赖计算机完成,而大四下的教学活动一般只有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很多学生自控能力差,且不谈依赖计算机的坏处,就算是该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也没有把握好,经常是窝在寝室通宵上网打游戏,最后不能及时完成设计任务,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参考其他同学的成果,这样当然起不到培养学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

2BIM技术的教学应用现状

BIM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其在建筑业的应用主要涉及软件的研制和系统跟踪开发。BIM技术的应用革新了传统土木行业的施工、设计方法和理论,带来了新的理念。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连续、即时高效地提供高品质、可靠度高的有关项目设计草案、设计成型方案、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信息。所有信息及数据通过BIM平台共享,建筑、结构设计师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将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无缝连接,这样可以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与此同时,BIM技术很多时候被用在施工前期,它可以无死角、全方位模拟施工现场,在施工前甚至是设计初期就可以发现后期施工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进行合理的规避处理。这样的模拟进程在真正施工时可以作为现场人员的实际操作方案,进行人员、材料、工期等资源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快开展BIM技术的应用研究,针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高校和企业界响应市场号召,积极储备BIM技术力量,促进BIM事业的发展。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大学在BIM技术处理平台研究上进行了契合国情的探索;部分高校采用BIM来虚拟工程项目管理,更新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的开发模式;有的高校基于BIM,进行集成化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也有的高校以BIM为平台,强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体系的实践能力培养;还有的高校直接将BIM开展成计算机课程,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BIM进行接轨等等。综上所述,目前对于BIM深入的研究及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性改装,成绩是喜人的。经过BIM软件系统学习的学生明显实践能力有所提升,软件建模能力也优于以往。但从整个大土木的课程体系上分析,BIM技术的强大功能效力显然还没有完全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高校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如虚拟沙盘、造价体系研究、集成化建筑设计等,但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模拟的项目比较简单,不真实,比如一个钢架、一座小桥,BIM正是在处理大批量的数据冲突时优势明显,简单的项目当然不能让同学领略到BIM的强大,也不能让同学感受到实际工程的复杂。我们应该将BIM技术与实践环节进行充分的融合,直接模拟真实工程,将BIM中展示的冲突与实际加以验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积累起初步的工程经验。②有些高校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BIM软件而开设BIM课程,甚至在培养方案中将其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其实,软件是给人操作的工具,为了辅助更好的工作,大学四年时间宝贵,为了学会软件操作而学习软件大可不必,而且也必将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如将BIM融入到实践教学等课程中,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就不知不觉将软件操作加以熟练,对于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及学校的资源配置方面其效果要更好。③另外,从目前来看仅仅运用在沙盘模拟、建筑设计等土木行业的小分支,模拟未成体系,项目间衔接的全面性有待补充,而同学们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最迷惘的应该就是学习与实际脱离,不知所学为何用。BIM技术对于本科教学最大的意义应该就是让学生能够跳过繁冗的实习过程便能亲临现场,这样单一的沙盘模拟肯定是无法完成的,对此,必须引入实践环节进行系统化模拟。

3实践教学环节引入BIM技术的改革思路

土木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包含方方面面。如前述,土木学科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将BIM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甚至可能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①作为一种表现力强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BIM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将丰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也可以拓展实践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②在自主学习层面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养要求。无论是收集过程中的分工合作还是基于资源的整合学习,都对增强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很有帮助。③BIM技术与实践环节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生动形象地最大程度还原现场和过程控制,使学生直观感受工程中的动态变化,能够身临其境地边学习理论知识,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巩固理解。本课题组对目前土木工程学科的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土木学科实践体系进行整合研究,并且有针对性地革新教学思路,建立联系平台,具体思路如下。①首先,开发基于BIM技术的实践教学素材,针对大一学生普及BIM软件知识,大一期末的认识实习即可预备就绪。基于BIM技术平台制作完整的结构施工全过程动画,让学生参与动画制作过程及分享施工动画制作成果,在大一学生刚入门阶段进行通识教育,不出校门便能了解专业课程,解决萦绕在大一学生心中“我学这个以后要干什么”这个大疑惑。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认识实习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带着问题去工地参观,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②利用网络为实习整合平台,设立土木工程学院网络施工模拟实验室。在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阶段,利用网络为整合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即将去实习的工程图纸,每班同学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工程子项,通过网络上传自己的虚拟成果,最终实现实习项目预先虚拟四维施工。通过对设计施工流程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实现专业实践体系的有效整合。待虚拟施工环节结束后,按照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由带队老师带领前去工地实勘,可以按照工程进度分多次参观学习。已经进行过施工全过程模拟的同学此时进场,清楚的知道自己哪里有疑问,不同于传统的走马灯参观,事半功倍,在现场反而不会过长时间逗留,省却了教师及施工单位维护安全的烦恼。在工地的每一次参观及深入学习归来后,学生均可根据实际施工经验总结及技术要点继续完善自己的虚拟施工流程,另外,每个施工小组都有自己的子项分法,故而全班同学做同一个项目也不会有雷同的现象出现,对后期成果的检验及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杜绝了抄袭,也保证了教学质量。③在网络施工模拟实验室中将实习所得继续深化,通过化整为零进行课程设计,化零为整进行毕业优化设计,建立交互平台。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将实习到的内容作为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设计使同学能更加系统的掌握认识实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认识、生产实习,对即将进行的课程设计进行分类、定向实习;对于高年级生,在毕业实习中,注意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命题,把实习内容当成设计前期的现场调研,实习内容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有所体现。这里,对交互平台的要求更高,学生所有的实习和设计资料都要在平台进行保存,这种保存不是简单的存档,要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修改。学生可以查阅自己的实习及设计成果,总结分析问题,在学习阶段就能自觉形成善于总结、再学习、再认识提高的工程意识。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高资料存档与取用的有效性,将毕业设计与各门课程设计的整体性与独立性有机体现。学习成果采取网上提交和纸质提交两种方式,保证设计资料的万无一失与有效性,同时也方便教师给予各门课程的成绩。学生还可以在交互平台上像专业论坛一样开设专门讨论组,发表讨论自己实习当中的所见所得,设计当中的所思所想,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也会浓厚而热烈,学习效果比现在的分离式教学要好得多。这样的资源整合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时期,让学生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专业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条件和注意事项,将自己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穿插渗透,确保了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运用能力均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4结语

在土木学科进行实践环节的改革是高校工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必然选择。在我们设立的网络施工模拟实验室中将三大实习进行整合,并通过交互平台化整为零进行课程设计,化零为整进行毕业优化设计。这一改革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补充,并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学生对土木学科系统化的理解,这样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素养大有好处,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土木工程是团队合作的工程。

作者:崔建华 夏珊 丁克伟 陈东 刘运林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六篇:土木工程英语实践教学改革

一、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应用范围及能力要求

(一)出国留学深造

高校学生出国留学持续升温,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平均每年有三四十万留学生出国深造。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专业英语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必备技能。专业知识学习中,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外,对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要求较高,需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能达到该要求。然而,目前国内留学考试仍停留于雅思、托福等对基本生活语言的考察,缺乏对科技英语应用能力的考察,其结果将导致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难以适应课程学习。

(二)涉外项目交流

土木工程涉外项目已越来越多,例如:国家大剧院等重大工程常面向国际招标,国内大学、建筑企业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承接国际项目。在国际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规范、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等技术性文件的交流,均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以专业英语为载体的资料,确保专业知识的准确表达是保障工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比如,在国际工程规范使用过程中“Moment”“Boring”“SpecificGravity”等科技术语的准确理解,在国际招投标文件中“shall”“must”等情态动词的严重程度区分,以及对被动语态、长句的理解等,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从国际工程规范理解的准确性,国际招投标文件法律效应的控制等角度出发,需要格外重视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且英语实践能力强的工程人才培养。然而,目前国内专业知识丰富且专业英语能力过硬的技术人员仍较为稀缺。

(三)科技论文查阅与撰写

对于参加科研活动或需要研究生深造的学生来说,科技论文阅读及撰写需要良好的专业英语能力。除了要读懂外文文献之外,还需具备利用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专业英语词汇有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其真实的含义,这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有相应的了解,而且要善于根据已获得的信息进行检索,以此来推敲语义。

(四)能力要求及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设计,通过延伸已具备的能力来拓展和培养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已掌握了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课,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然而,限于课时安排以及缺乏相应的工程经验,专业知识在深度上较为匮乏,特别是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往往被忽略。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除了传授专业词汇及表达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外文资料获取、整理、阅读及交流的能力。文章通过设置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常规听说读写以外的其他综合能力。(1)针对土木工程领域某专业主题的中文文献检索能力。首先通过查阅中文文献,获取该专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外文资料的检索范围及关键词。(2)针对该主题的外文文献检索能力。依据步骤1获取的专业知识储备,依托英文检索系统,获取该主题的外文文献。(3)外文文献的快速阅读和整理能力。对收集的外文文献进行快速阅读,归纳总结该主题的具体分支和方向,从而瞄准某一方向进行深度阅读。(4)外文文献的总结和交流能力。对选取的某方向外文文献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对所学知识汇报与交流。

二、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环节设置

教学环节设置分为理论授课阶段和实践环节阶段,将专业英语教学从传统的“生词介绍→语法解析→文句翻译”形式,转化为“理论授课+实践环节”。

(一)理论授课阶段的基本要求

在理论授课阶段,主要教学任务为专业词汇教学、科技语句表达方式教学以及专业文献快速阅读,选取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力学类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及土力学等),设计类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砌体结构等),试验类课程(土木工程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等),理论授课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专业词汇,掌握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以及专业文献的文章结构。

(二)实践环节阶段的内容设置

在实践环节阶段,主要教学任务为通过实例教学,开展英文文献的检索与收集、阅读与整理、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讲授,设置中文文献检索数据库使用介绍、英文文献数据库使用介绍,要求学生开展某一主题的文献检索、翻译、修改及汇报工作,使学生具备特定主题的英文资料检索、整理与交流能力。

1.文献检索技巧训练

英文文献的检索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了解检索途径并且掌握检索技巧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存在一定不足,直接阅读特定主题的外文文献难度较大。因此,首先应对相关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和阅读,了解特定主题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并熟知该主题的中文专有词汇,通过翻译工具转化成英文词汇后进行英文文献检索。其次,介绍常用外文数据库导航,如ElsevierScienceDirect、WebofScience、EngineeringVillage、Scopus等,集中讲解检索步骤。上述步骤中,难点是要避免无效资源的检索,因此,需就某一主题通过互动式作业的形式教会学生检索的常用技巧,如通过了解关键词、研究领域、权威作者等相关信息进行高级检索,然后根据相关度、权威度等指标进行文献筛选。

2.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

传统的考核模式集中于考试、期末汇报或者课程作业的形式,难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对实践环节规定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过程管理,依据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学习状态评估。该考查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间互动与交流。

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实践教学案例

以“腐蚀与疲劳荷载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机理”为案例阐述实践环节执行过程。

(一)中文相关文献的检索、阅读与总结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平台搜索关键词腐蚀疲劳与钢筋混凝土,得到相关中文期刊与博硕士论文。根据题目契合度、杂志权威程度、被引次数等信息选择较为优秀的文献进行阅读,并根据其引用文献以及反映文章研究背景、发展、评价的同类文献进行扩展阅读。如本例中检索出《钢筋混凝土梁腐蚀疲劳的试验研究》一文,刊登的期刊为国内顶级期刊《建筑结构学报》,综合影响因子达1.188,且该文被引次数超过40。此外,还可利用检索平台的分析模块对检索文献进行统计,以便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二)外文专业词汇的获取

通过中文文献的阅读,掌握课题相关专业词汇,并筛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如可以选取腐蚀疲劳、耦合作用、疲劳损伤等核心词汇。利用CNKI翻译助手对中文词汇进行检索,根据学科类别缩小检索范围以使翻译更有针对性,如本例中corrosionfatigue、couplingeffect等英文词汇。最后根据翻译助手给出的双语例句、相应的文摘、来源文献,结合语境来确定翻译的准确性。

(三)外文文献的检索

根据获取的英文词汇检索文献进行扩张阅读。如利用ElsevierScienceDirect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输入corrosionfatigue、reinforcedconcrete等检索信息后,可以下载到许多外文文献。搜索词汇选择的准确性对搜索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期刊、学科领域、发表年份等信息的选择则可以加强搜索结果的针对性。搜索完成后若显示文献较多,可通过图4中左侧的主题、时间范围等信息对文献进行过滤,以期得到较为满意的文献资料。

(四)外文文献的阅读与整理

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后可以了解到该文研究腐蚀疲劳耦合作用下采用碳纤维布加固与未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时变可靠度。文中考虑不同锈蚀方式(均匀锈蚀与坑蚀)以及不同的破坏模式(混凝土压碎、钢筋屈服后断裂、碳纤维布断裂以及纤维布与梁的粘结破坏),研究影响加固与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可靠度的敏感因素。根据此文可使学生了解腐蚀环境与疲劳耦合对钢筋混凝土梁性能的影响,以及经碳纤维布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梁腐蚀疲劳性能的改善情况与敏感因素等课题相关知识。同时,依据文中获取到的CFRP(CarbonFiberReinforcedPolymer)这一新词及其对应的相关研究内容可进行新一轮的检索和扩展阅读,以此对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最后,基于上述步骤对检索主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英文文献综述报告以及成果多媒体展示。

四、结语

文章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在国际化趋势下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专业英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得出将实践环节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结论。基于此,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合理的设置,并以具体案例对科技论文的检索与分析步骤进行演示。在全新的实践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学以致用地将课堂所学熟练应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根据文中提出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理念,可不断深化、丰富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更为完善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作者:毛江鸿 周峥栋 方鹏飞 李金柱 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

第七篇:土木工程考查课教学方法实践

一、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

专业考查课涉及专业应用和前沿知识,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然而专业考查课课时少,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只会导致教师“唱独角戏”。如笔者所授的桥涵水文课程,其内容包括水文统计、桥梁水文勘测与设计、桥梁冲刷与防护等,该部分知识在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中尚未涉及。尤其是水文资料的统计、桥梁冲刷计算等内容较难理解,数据和公式较多,仅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较好成效。

(2)学生被动学习。

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和无所谓的态度。有学生以为专业考查课学分低、课时少,学不到专业知识;另有学生认为专业考查课容易通过,可以少花时间。因此,在专业考查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缺勤、不听讲等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专业考查课上,师生教学互动较差,教学效果欠佳。

(3)课程考核简单。

如前所述,考查课成绩的评定主要方式为考查,成绩评定者为任课教师。一元评价主体的主观性,有可能导致该考核流于形式。笔者所调查的40门专业考查课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6.8%,远高于必修课。课程考核过于简单,直接导致专业考查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因为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有其特殊性,其教、学、考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导致考查课逐渐沦为“鸡肋课”。为改变这一局面,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发散式教学方法探讨及实践

要改变专业考查课的教学现状,必须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入手,并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多措并举,方可有效提高专业考查课教学质量。在教、学、考三方面,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引导者,应做好“导演”角色。从课程设置特点来看,专业考查课授课内容主要涉及专业知识应用和专业前沿,授课内容可适当发散,但其课时少,因此授课方法可机动灵活;从学习方法来看,教师可根据发散的授课内容,引导学生产生发散思维,采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解决较难的专业问题;从考核方式来看,存在一元主观性,应建立更为客观的多元评价机制。发散式授课、发散式学习和多元评价机制为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发散式教学方法的三个模块。下面以笔者所授的桥涵水文课程为例对发散式教学方法进行阐述。该门课程是湖南科技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专业考查课,设置24课时,1.5学分,采用高冬光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系列经典教材。

(一)发散式授课

发散式授课方法不与教材脱节,紧扣主题,又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感受到新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其思维活跃。发散式授课主要表现为以下3方面。

(1)打散原有的教材内容。

在有限的24课时内,无法将教材11章内容全部讲完。原教材分11章。在桥涵水文授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将授课顺序适当调整,并加以发散。调整后的授课内容编排如图3所示。参考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分为七个专题。将第五章《海洋水文》、第八章《调治构造物》、第九章《小桥和涵洞孔径计算》及第十一章《桥梁水工模型试验》设为课外阅读内容。在完成相关专题讲解后,即可布置课外阅读内容。

(2)授课内容发散。

授课内容贯彻大纲要求,以教材内容为主,但不局限于教材。总体而言,桥涵水文课程知识点难度不大,但在水文统计部分数据较多,在设计计算时公式繁杂。如果按部就班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引入Access数据统计功能、Ex-cel数理统计和分析功能。VB可视化界面编制功能,在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常用软件进行尝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

(3)授课方法多样。

教学过程以项目导向式教学为主线。项目导向式教学就是由教师主导并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个桥涵水文设计项目,课程教学与该项目同时完成。课堂理论教学围绕该项目展开,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主要的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授课,辅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软件操作演示和课堂竞赛,使授课风格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桥位勘测和桥位选择”时,以武汉长江公路大桥为工程案例,课堂讨论其规划、勘测的建桥前期工作。学生既饶有兴趣地学到专业知识,又能感受桥涵水文的重要性。在讲述水文统计原理时,涉及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计算公式,学生难以接受。通过课堂演示,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常用的Office软件、Ac-cess数据库及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由于课程设计中有对应的任务,学生自然而然地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摸索和尝试。

(二)发散式学习

发散式学习以课堂学习为主,辅以课外阅读、课程设计,并成立科研兴趣小组。课堂讲授以项目导向为主线,专题式展开,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效率高,效果好。实时安排课外阅读,并布置读书报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文献阅读习惯。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对课程设计难点展开团体协作“攻关”,一方面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其团队意识。在课程设计中,利用Access建立水文资料数据库,Excel绘图,VB的可视化界面设计等内容都是较难的专题。挑选一部分通过计算机二级,数学成绩较好,电脑操作较熟练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发挥集体智慧,相互协作完成这些设计难点。这一部分学生既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在班上起带头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采用该模式的课程设计效果非常好,学生自主能动性强,设计成果整体水平较往届有明显提高。此外,利用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的契机,以上述桥涵水文设计难点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成功申报省级课题一项。

(三)多元化考核

摒弃原来的一元评价模式,采用包括自我评价、课堂考勤、课堂竞赛、读书报告和课程设计在内的多元评价机制。该考核方法操作灵活,可实现较为公正客观的考核效果。值得提出的是,项目导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设计,教师边授课边答疑,课程结课即展开考核,此举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习效果。实践表明,该种多元评价机制考核方法,得到的考核成绩与学生平时综合排名基本一致,表明该考核方式较为合理。

三、发散式教学实践成果

桥涵水文课程采用上述发散式教学方法后,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观。

(1)教学效果学生测评良好。

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测评。教学测评为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笔者讲授的桥涵水文课程,屡次评为院系第一。这表明所采用的发散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改变了专业考查课不受重视、测评落后的状况。

(2)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学生对专业考查课的学习态度有明显改观,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显著加强。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桥涵水文知识用到桥梁设计中去,并且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灵活运用所学的Excel、VB等软件。例如,近几届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利用VB编程,熟练使用Excel做数据分析并绘图。

(3)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基于桥涵水文课程的学习,组织学生申报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省级课题(湘江湘潭段水文调查及基于VB语言的桥涵水文设计可视化软件开发)。项目主要对湘江湘潭段进行水文资料调查,建立湘江湘潭段水文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了1996—2013年湘潭河段的水文资料。利用VB语言实现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的可视化界面编制。该可视化界面可实现大中桥孔径、桥面高程计算和一般冲刷、局部冲刷计算。基于研究成果一篇。

四、结语

文章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的课程设置特点提出了发散式教学方法,体现为发散式授课、发散式学习和多元化考核三个方面。采用该教学方法有效实现了教学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发散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考查课,学生教学测评良好,学习效果有明显改观,并初步培养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进行专业考查课的教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发散式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其他专业考查课的教学亦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汪建群 舒小娟 聂忆华 孙洪鑫 祝明桥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八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1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实践环节分散设置,不利于系统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由教师带队的集中实习,实习时间均为一周。生产实习根据各校的情况,主要是由学生在假期自行联系企业实习,学校给以推荐的辅助方式。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本身各只有一周的时间,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往往只能是走马观花。生产实习即使有1~2个月的时间,但土建工程具有历时较久、周期较长的特点,加之企业出于安全和用人的考虑,学生到企业实多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学生无法熟悉所有的施工工序,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的施工工艺。

1.2设计课程内容更新慢

土木工程专业设计教学环节包括主要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设计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工程训练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极为重要。由于多种原因,现有的土木工程设计环节存在以下问题:设计阶段教学内容多年沿用相同的任务书,内容更新慢;现行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行业需求有时存在脱节现象,不能反映工程实践的最新发展。教师给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学生在给定条件下进行设计,不利于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毕业设计,设计方案相似度较高,多年来设计流程类似,使得学生根据以往计算书流程设计,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3教学环节与工程实际结合不足

土木工程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工程能力的培养。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由于经费的限制,各高校开展的本科生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环节训练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度较差。大多数本科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基于虚拟工程,进行建筑、结构两段式或建筑、结构和施工组织三段式设计,其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是一个符合规范要求但并不完整的设计图纸。而且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仅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忽视了建筑学科各专业之间的交流配合,不利于学生对实际工程环境的认知;学生一般是自己独立完成各自的设计,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同时传统毕业设计侧重于结构手算的训练,结构形式单一,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而言,大部分是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现在的设计单位几乎全是采用计算机设计,因此毕业设计在锻炼手算能力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1.4部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大多是由中青年教师承担,而青年教师更是其中的主力。现在的青年教师虽然都有高的学历和学位,但较多老师没有企业工作背景,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工程经验不足。加之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更多地重视科研和论文成果,对实践环节教学系统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专业教师自身对工程实践缺乏重视。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实践性”高素质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2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改革建议

2.1实践教学课程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阶段性更新

整合土木工程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增大对学生的实践环节的经费支持。实习类环节中,认识实习作为本科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期专业感性认识,有必要由教师集中带队讲解。毕业实习周期太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与生产实习结合,进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各种课程设计适当集中,合并成为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设计课程,校内教师作为主要指导老师,同时聘请校外企业工程师做阶段性指导。将现有的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建筑施工、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进行必要的整合。依托某个实际工程,对原有孤立的各门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系统调整,形成一个有总体规划的综合课程设计,当学生完成这样的综合专业课程设计后,将使学生对工程设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2与企业联合,发展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和企业联合,可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联合培养要遵循平等合作、协调一致的原则。将建筑设计行业的现实需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实践导师、实践形式、实践课题、实践内容等各方面都需要校企协调,为学生提供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实地学习工程技术的机会,也为企业提前选拔优秀毕业生提供机会。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根据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设置企业实践环节,指导教师以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真正积累到一定的实践经验。

2.3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及教改的积极性。学校要改进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评价制度,在职称评定、岗位考核和奖励措施等方面使实践教学工作获得肯定和体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青年教师除了要提高学历层次与学习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外,还要加强工程实践锻炼。为提高教师的工程经验和实践能力,可选派校内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或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技术发展,及时向学生传达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可以更好地使教学联系实践。

3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学校通过教师激励机制的改进,并依托校企联盟,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而作为长期进行实践课教学的教师,要经常思考,如何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之中,不断改进,不断实践,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正英 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九篇: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当前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严谨程度及就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习、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构成。由于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发展历程、专业底蕴、学校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缺陷,造成实践教学模块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互通性,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陈旧,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大于内容,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锤炼工程意识的教学目标。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复性,缺乏创新,过程控制不足

如课程设计多为集中安排,一般是1~2周,学生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设计的题目大同小异,且由于学生正忙于找工作或考研等,因精力有限而轻视毕业设计,甚至还存在毕业设计互相“抄袭”的现象。

(二)教条化,与具体工程联系不足,实践性不够

如实验教学,表现为实验指导教师数量与质量不足、实验资源不够,很多实验课课程多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难以亲自动手实施;不同课程之间的类似实验缺乏互通,侧重点不太明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和开发性实验相对较少,实验课与未来工程质量检验之间的联系不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多是“假题”,难以锤炼学生工程意识,对学生未来走入工作岗位后的责任意识、严谨态度有负面影响。

(三)单一性,只顾点而不顾面,系统性不足

土木工程建设通常工程量大、工序多且较复杂、建设周期较长,短时间实习往往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系统了解到工程的全过程,因此,学生对工程项目具体内容及施工组织管理难以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实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实验教学

(1)时效性,即要求理论课结束后尽可能及时开展实验教学,这样对学生及时领悟理论知识帮助较大;根据实际情况分组,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并亲自动手实验。(2)趣味性与创新性,即在实验过程中引入比赛机制,如在实验结束后引入实验知识抢答比赛等;或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如在做混凝土抗压实验时,可以通过调整骨料级配或调换外加剂种类,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

(1)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当前还难以实现全过程“真题”的情况下,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尽可能让学生按照已建成的实际工程进行设计,这对锤炼学生工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2)系统性,实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对同一名(组)学生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楼盖设计、框架结构设计等)、基础工程设计、建筑设备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程造价课程设计等方面,均选定同一个设计对象,后期毕业设计只需对前期设计成果进行整理细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全局系统观念是有益的。

3.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

(1)计划性,同设计环节一样,实习过程是全方位锤炼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一环。从认知实习环节开始,到房建综合实习、结构课程综合实习及生产实习,制定好每次单项实习的大纲和讲义,确保不会因指导教师或实习地点改变而影响实习质量。(2)生产实习的系统性。要与多家建筑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实习协定,并对实习进行分组,要求每一个实习小组在同一个工地的实习时间不超过2周,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每位学生都应经历从招投标及进场准备到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工程、门窗工程等全过程,这对缩短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是有益的。(3)成绩考核要全面。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实习过程中要加强监控,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任何一次实习结束后,都应组织严格的考核答辩;要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应包括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定、校内指导教师检查、实习答辩及提交的实习日志等内容。

(二)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保障措施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举办“新生成长学校”。新生入学后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及第一学年所接收的教育,对其后期学习进程的影响颇大。同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普遍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规范性而缺乏灵活性,逻辑思维能力强而灵活应变能力差,因就业形势好而轻视学习能力提升等。学校近两年开始举办土木工程类“卓越工程师”视野下的新生成长学校,以“追逐梦想,实现价值”为主题,围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理念,以适应专业、适应社会和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开展以“适应与融入”、“人际与修养”、“学业与人生发展”、“体验与提升”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练就过硬本领,为学生提供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平台。(2)组织专业性趣味性强的系列赛事。通过组织建筑制图与识图大赛、建筑结构模型大赛、力学知识竞赛、算量大赛等一系列赛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究书本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其专业兴趣,这对营造学习氛围,以及引导各届学生间的专业文化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2.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质量

(1)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当前地方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普遍薄弱,往往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工程实践锻炼不够。应要求相关教师每两周到工地实地学习、备课,对工地备课遇到的疑难问题组织研讨总结。这项制度坚持了两年时间,多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已有实质性提升。(2)强化教研室职能。要求定期组织教研室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研讨,发挥教研室在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课程建设,以及教师科研能力尤其是应用研究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专业建设的背后有一定学科建设的支撑,所以,强化教研室职能,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尤其是具有为社会服务的横向项目研究能力是必要的。

3.加强校内外实践项目和基地建设

(1)构建完善的校内综合实习实践基地。以校园现有建筑设施为基础,再建设一部分建筑半成品建成校内实习基地,如建设筏板基础,可显示基础工程防水节点、钢筋绑扎等;建设框剪结构半成品,可显示脚手架搭设、模板支撑方法、墙体钢筋绑扎方案以及混凝土浇筑要求等细节。这样可有效弥补施工或结构相关课程教学中不宜大规模组织学生去工地现场见习的不足。(2)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工程意识教育。土木工程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程•人生”专家论坛。论坛主要以工程能力提升、非工程能力培养(CDIO)为导向,通过专家学者专题讲座与活动沙龙等形式,关注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职业素养和人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打造一个科学与人文并重、专业与素养共举、学生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集“学术与人文”为一体的交流平台,提升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3)切实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更多的企业元素。与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推动地方土木工程学会和业内协会建设,让学院的有效资源和教师个人都能切实融入到地方工程建设中;鼓励教师赴企业实质性挂职,遴选部分理论性强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出任课程教师或院级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更多的企业行业元素。

三、结语

水文实训总结范文7

一、颠覆式布局,打破常规书籍固化编制理念

常规书籍以章节划分,其优点为:结构清晰,各小节内容用标题总结,读者可依题寻文,便于查阅。为何提出颠覆一词?该书在保留常规书籍“结构清晰”特点的基础上,未按照章节划分,引入6个项目,分别提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不同模块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提取理论要点。各项目自成一体,每个项目以读者理解为核心,按照循序渐进与深入浅出的原则科学论解。经编者巧妙构思,适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践教学,从工程实际入手,帮助学生架设完整知识框架。该书在结构构思层面有如下优势:项目一为土石坝的监测与维护,沿用常规书籍论述手法,搭配大量工程图片、表格。根据编者多年从业经验,通过实地调研,按照土石坝运行特点、巡视检查、变形监测、渗流观测、资料整编、养护、裂缝处理、渗漏处理、滑坡处理、破坏修理、检修的顺利合理排布。项目一整体分为三部分,借理论破题,据此引入工程案例,带领读者了解土石坝监测与维护要点及操作流程。凭借流畅且渐进的论解理念,便于读者理解,并让其掌握实践技能。项目二承继项目一内容,引出混凝土坝及砌石坝的监测与维护。项目二从巡视检查和日常维护入手,列出8个任务剖析混凝土坝及浆砌石坝的变形观测、渗流监测、应力监测、温度监测、资料分析、稳定措施、裂缝处理、渗漏处理。经比对可见,项目二任务名称与项目一大体一致,看似“词穷”,却是编者精心设计。该书考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交叉性,为让读者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操作要点,从工程中抽取共性监测事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化与升华,该书充分考虑实践教学所需,结合专业特点,在普适基础上尽力做到工程实际的教学转化,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技能。

二、从实践提取理论要素,理清实践教学路径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测量实验、水工实验、地质实验、钢筋混凝土实验、建筑材料实验、工程仿真模拟实验、水文参数核算等。该书充分考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践教学需求,结合“项目式教学法”,在不改动工程流程的同时,可将书中项目转化为项目式教学案例;创新设计水工仿真实验,借助VR技术模拟工程场景。该书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论解可谓独到创新。项目三相比项目一、项目二有所精简,根据泄水建筑物特点,指出水闸监测、闸门启闭与控制、水闸养护、溢洪道养修4个知识点。以维护管理为侧重点,剖析闸门与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关系。关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偏重设计与施工阶段,对竣工维护与保养层面的研究相对匮乏,该书弥补了这些不足,理顺实践教学流程,并结合综合案例拓宽实践教学涉及面。该书通过工程实例设计多个任务,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设计能力。项目四为输水建筑物的养护修理,结合隧洞、渠道养修、渠道防渗,从实证角度分析输水建筑特点、运维手段。该项目可培养学生观察、学习、思考等能力,进一步深化与活化课堂教学内容,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让其与顶岗无缝衔接,便于学生及早进入角色,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学生岗位竞争力。项目五任务布置与项目四大体一致,但任务1概述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其优势有二:一是便于思政教育改革;二是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明晰防洪工作的重要性。项目六基于上述5个项目,在运维基础上,论述水情自动测报与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的设计、部署与实现,分析水闸自动化监控系统及河道堤防信息化管理路径。本项目立足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及服务人才。

三、对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为一体,强调边理论边实践、边讲边练、相互渗透。该书各项目编写过程中保留项目完整架构,同时考虑学生群体认知模式,强调单项技能训练、多项技能串联。书中提出的测量、材料、参数评估等内容均立足教学实际,但不脱离工程实际,致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及实践技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存在重视程度低、专业度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该书充分考虑此类要素,采用任务式编写理念,辅助搭建实践教学模型。书中列出的多个任务,强调实践教学层层递进原则,以螺旋上升为教学理念,指出宝塔形实践教学结构。参照该书编制理念,可搭建分层实践体系。①基础技能培养层。以项目一的任务1为例,任务1为大坝监测工作概况,是对本项目内容的概述,可理解为基础技能培养。学生需了解大坝监测工作整体布局才能开展后续工作,因此基础层是铺垫层。该层以认知实例、知识普及为主,对整体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提取浅显知识模块,为串联实践教学提供保障。②专业技能培养层。项目一的任务2~6解读大坝监测工作流程,可理解为专业技能培养,通过实际工作案例让学生了解大坝监测工作的组成及操作要点。实践教学中通过搭建专业实训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水工专业能力,同时让其形成水工优化思想。③综合能力培养层。项目一的任务7~任务12等价综合能力培养,在监测工作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校内模拟实训场,结合书中内容搭建工程环境及工程实习场景,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及国家规范与标准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其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全局观念,提高学生适应力及组织协调能力。④能力升华层。项目一的自我检测模块,提炼本项目核心知识,评估学生掌握情况,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该书项目式编写理念可对接人才培养体系,以步步结合、环环相扣为基础,明确各模块教学目标,同时让子目标串联为教学整体,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四、论述深入浅出,聚焦育人实务

水文实训总结范文8

一、颠覆式布局,打破常规书籍固化编制理念

常规书籍以章节划分,其优点为:结构清晰,各小节内容用标题总结,读者可依题寻文,便于查阅。为何提出颠覆一词?该书在保留常规书籍“结构清晰”特点的基础上,未按照章节划分,引入6个项目,分别提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不同模块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提取理论要点。各项目自成一体,每个项目以读者理解为核心,按照循序渐进与深入浅出的原则科学论解。经编者巧妙构思,适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践教学,从工程实际入手,帮助学生架设完整知识框架。该书在结构构思层面有如下优势:项目一为土石坝的监测与维护,沿用常规书籍论述手法,搭配大量工程图片、表格。根据编者多年从业经验,通过实地调研,按照土石坝运行特点、巡视检查、变形监测、渗流观测、资料整编、养护、裂缝处理、渗漏处理、滑坡处理、破坏修理、检修的顺利合理排布。项目一整体分为三部分,借理论破题,据此引入工程案例,带领读者了解土石坝监测与维护要点及操作流程。凭借流畅且渐进的论解理念,便于读者理解,并让其掌握实践技能。项目二承继项目一内容,引出混凝土坝及砌石坝的监测与维护。项目二从巡视检查和日常维护入手,列出8个任务剖析混凝土坝及浆砌石坝的变形观测、渗流监测、应力监测、温度监测、资料分析、稳定措施、裂缝处理、渗漏处理。经比对可见,项目二任务名称与项目一大体一致,看似“词穷”,却是编者精心设计。该书考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交叉性,为让读者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操作要点,从工程中抽取共性监测事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化与升华,该书充分考虑实践教学所需,结合专业特点,在普适基础上尽力做到工程实际的教学转化,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技能。

二、从实践提取理论要素,理清实践教学路径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测量实验、水工实验、地质实验、钢筋混凝土实验、建筑材料实验、工程仿真模拟实验、水文参数核算等。该书充分考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践教学需求,结合“项目式教学法”,在不改动工程流程的同时,可将书中项目转化为项目式教学案例;创新设计水工仿真实验,借助VR技术模拟工程场景。该书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论解可谓独到创新。项目三相比项目一、项目二有所精简,根据泄水建筑物特点,指出水闸监测、闸门启闭与控制、水闸养护、溢洪道养修4个知识点。以维护管理为侧重点,剖析闸门与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关系。关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偏重设计与施工阶段,对竣工维护与保养层面的研究相对匮乏,该书弥补了这些不足,理顺实践教学流程,并结合综合案例拓宽实践教学涉及面。该书通过工程实例设计多个任务,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设计能力。项目四为输水建筑物的养护修理,结合隧洞、渠道养修、渠道防渗,从实证角度分析输水建筑特点、运维手段。该项目可培养学生观察、学习、思考等能力,进一步深化与活化课堂教学内容,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让其与顶岗无缝衔接,便于学生及早进入角色,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学生岗位竞争力。项目五任务布置与项目四大体一致,但任务1概述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其优势有二:一是便于思政教育改革;二是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明晰防洪工作的重要性。项目六基于上述5个项目,在运维基础上,论述水情自动测报与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的设计、部署与实现,分析水闸自动化监控系统及河道堤防信息化管理路径。本项目立足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及服务人才。

三、对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为一体,强调边理论边实践、边讲边练、相互渗透。该书各项目编写过程中保留项目完整架构,同时考虑学生群体认知模式,强调单项技能训练、多项技能串联。书中提出的测量、材料、参数评估等内容均立足教学实际,但不脱离工程实际,致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及实践技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存在重视程度低、专业度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该书充分考虑此类要素,采用任务式编写理念,辅助搭建实践教学模型。书中列出的多个任务,强调实践教学层层递进原则,以螺旋上升为教学理念,指出宝塔形实践教学结构。参照该书编制理念,可搭建分层实践体系。①基础技能培养层。以项目一的任务1为例,任务1为大坝监测工作概况,是对本项目内容的概述,可理解为基础技能培养。学生需了解大坝监测工作整体布局才能开展后续工作,因此基础层是铺垫层。该层以认知实例、知识普及为主,对整体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提取浅显知识模块,为串联实践教学提供保障。②专业技能培养层。项目一的任务2~6解读大坝监测工作流程,可理解为专业技能培养,通过实际工作案例让学生了解大坝监测工作的组成及操作要点。实践教学中通过搭建专业实训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水工专业能力,同时让其形成水工优化思想。③综合能力培养层。项目一的任务7~任务12等价综合能力培养,在监测工作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校内模拟实训场,结合书中内容搭建工程环境及工程实习场景,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及国家规范与标准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其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全局观念,提高学生适应力及组织协调能力。④能力升华层。项目一的自我检测模块,提炼本项目核心知识,评估学生掌握情况,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该书项目式编写理念可对接人才培养体系,以步步结合、环环相扣为基础,明确各模块教学目标,同时让子目标串联为教学整体,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四、论述深入浅出,聚焦育人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