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特点范例6篇

高层建筑特点

高层建筑特点范文1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施工建设专业性强、包含众多工序流程及各环节的交叉作业,建筑的体积结构自重大、具有复杂的结构受力特点,因此也导致了其施工设计的复杂与施工建设工期的漫长。高层建筑层数多、体积大的特点决定其结构类型必然较为复杂且形式多样,因此导致了施工建设难度的增加,要求较高水平的施工工艺才能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固屹立。

1 高层建筑的建筑特点

1.1工程量大、工序多、配合复杂

高层建筑的施工,土方、钢筋、模板、混凝土、砌筑、装修、设备管线安装等工程量都要增大,同时工序多,十多个专业工种交叉作业,组织配合十分复杂,同时,由于工程量大引起的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粗钢筋连接技术、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技术,新型模板应用技术等。

1.2施工准备工作量大

高层建筑体积、面积大,需用大量的各种材料、构配件和机具设备,品种繁多,采购量和运输量庞大。施工需用大量的专业工种、劳动力,需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同时,由此引起的施工场地狭小一般都是施工难点,如何有效分配调整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也可以考验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水平。

1.3施工周期长,工期紧

高层建筑单栋工期一般要经历2~4年,平均2年左右,结构工期一般为5~10d一层,短则3d一层,常常是两班或三班作业,工期长而紧,且需进行冬、雨期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应有特殊的施工技术措施,需要合理安排工序,才能缩短工期,减少费用,同时,还需制定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和预案以保证安全生产。

1.4基础深、基坑支护和地基处理复杂

高层建筑基础一般较深,大多1~4层地下室,土方开挖、基坑支护、地基处理以及深层降水,安全和技术上都很困难复杂,直接影响着工期和造价,采用新技术较多,如逆作法、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5建筑高,施工技术难度较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也不断的增强,温度也越来越低。除了自然因素,建筑的造型也影响着施工,要保证建筑造型同时还要抵御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增加了施工难度。高层建筑施工原材料的运输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垂直升降机或者起重设备进行运输,同地面施工相比,运输方式较为复杂,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2.1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需要更强的水平载荷承受能力,为了防止建筑物的倾斜、水平滑移、地基的沉降等问题发生,对高层建筑中的基础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主要有土方开挖、基坑的支护、基础混凝土浇筑等工作。

(1)土方开挖前,要对地形、地质、水文等信息进行处理,以便选择最合适的开挖方式,编制最优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根据开挖工程规模、土石特性、工作条件等选取最适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做好弃渣、弃土的处理工作,不可随意倾倒,最好用于铺路、造地还田,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做好施工排水措 施,施工用水、地下水等要及时排出,避免基坑积水,创造最好的施工条件。

(2)基坑支护可以减小基地回弹,节约施工空间,保护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在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存在极限状态时,要求施工人员工作必须达到安全标准,挡板质量要高,避免结构受弯破坏,挡板嵌入深度要符合标准要求,增强挡土结构的抗压力,针对不同被支护土体类型选择合理的支护结构形式。

2.2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由为重要,因为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较长,混凝土会因气候和工作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质量问题,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在工程开工前,要按着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来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进行强度试验,等试验结果出来后,再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调节,以达到高层建筑的施工标准,试验主要调整的是砂石、水混、含水率的配合比,在调整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严格控制配合比的计算,以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泵送混凝土的过程中也要在配比、原材料、搅拌控制严格的情况下进行仔细的检查工作。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温层材料和厚度待定)。混凝土表面压平后,先在混凝土表面洒水,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塑料薄膜上覆盖保温材料进行养护,保温材料夜间要覆盖严密,防止混凝土暴露,中午气温较高时可以揭开保温材料适当散热。底层塑料布下预设补水软管,补水软管间距6~8m,沿管长度方向每100mm开5mm水孔,根据底板表面湿润情况向管内注水,养护过程设专人负责。混凝土浇筑完成12小时,严禁上人踩踏,浇筑完成24小时内,除检测测温设备及覆盖材料外,不得上人踩踏。保温层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要小于20℃时方可拆除,并在中午气温比较高时才可安排保温拆除。

2.3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mm~1000mm 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对我国高层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充分认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技术和优势,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和组织方案,严格把关,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生产出的建筑产品的质量,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负责。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特点范文2

我国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高层建筑物整体的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对现代高层建筑施工特点进行分析,并改善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不足,有效的提高建筑物质量,推动建筑领域的发展。 1现代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 1.1高空作业显著增多 现代高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度较高。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施工单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对楼的层数进行提高。这样就使得高层建筑施工修建过程中,高层施工作业较多。同时,由于建筑层数的增多,高度的增加,建筑质量要求也更高了,增加了建筑施工设计的复杂程度,这也在另一方面增长了施工的周期,使高空作业量增加了。此外,在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垂直施工的工运输量相对来说大大的增加,要处理大量的施工设备以及材料,使高空作业的危险度加大。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并做好防火、防漏电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1.2地基埋置深度加深 随着高层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加,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的要求也大大的提高了。为了有效的确保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建筑物整体的稳定性能,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根据建筑物周围实际的土质情况以及建筑物的高度,科学、合理的计算地基的深度,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地基防护工作。通常情况下,地基埋置的深度要高于建筑物实际高度的1/12,这样建筑物才具有较高的安全等级,保证建筑物整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1.3工程量较大 高层建筑物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层数较多,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量较大。高层建筑的施工和普通建筑的施工相比,施工项目较多,工程复杂程度较大,总体工程量非常大。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高层建筑工程,工程极为复杂,往往需要边设计边施工。在整个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许多相关施工单位都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协调和处理。这大大的增加了高层建筑物施工的组织难度。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在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加强各方面的管理,改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逐渐优化施工方案。 1.4施工周期较长 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和普通建筑物施工相比,施工的周期较长。由于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合理的对建筑结构受力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安全审核以及一些必要的质量检测,因此建筑施工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我们在高层建筑的整个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使施工建设质量更高,更高效。此外,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优化的结构体系,科学合理的选择施工方案,根据施工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效施工等方法来缩短施工周期。由于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物的主导程序之一,我们可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做好对模板体系的选择工作,这样也可以有效的缩短整个建筑物结构的周期,提高施工效率,大大降低成本。 2加强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2.1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 高层建筑工程,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涉及的部门多、施工的复杂程度也较大,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意义重大。为了使整个施工过程更有序,更好的实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我们要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施工部门要合理的进行工程任务分配,推行质量目标的责任化制度,使每个施工人员都能成为工程质量的控制主体。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把复杂的高层建筑工程,进行有层次的分解,把任务分配到个人身上,确保每项工作高效、保质的完成。此外,为了使施工人员更好的完成好工程任务,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高层建筑施工相关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使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工程项目的建筑特点以及多种机械的使用技巧等,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总之,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高层建筑物的质量控制意义重大。 2.2提高测量技术水平 在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控制中,有效的提高对高层建筑物测量准确度对于保障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意义重大。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物层数较多,需要进行测量的项目相对较多,同时高层建筑物的层数较高,给施工的测量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此,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我们要提高测量技术,并不断引进先进的建筑测量仪器,来适应不断增高的建筑测量。为做好测量工作,在施工前,我们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施工控制网,并把高层建筑物的控制轴线的投影投到建筑层面上,为建筑物的具体施工控制做好准备工作。此外,我们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校对和复核,来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2.3落实好建筑物养护工作 我国目前高层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通常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该项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工程的施工周期。但是,在工程的一些比较特殊的时期,经常会由于抢工期或者是养护时间不够而出现混凝土强度不够的状况,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为了落实好建筑物的养护工作,提高建筑物的质量,我们要提高对养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养护知识的教育和指导,安排一些实践练习,提高施工人员对建筑物养护能力。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水泥的品种的具体要求以及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确定出养护时间以及规模的大小,有效的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此外,我们还要不断的加强养护期间的各种监督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的整体控制效果。 2.4做好高层建筑钢筋质量控制 我国高层建筑物的工程量较大,建筑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框架剪力墙节点相关比较多,钢筋布置很多,而且节点钢筋交叉错综复杂。这些节点钢筋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点钢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因此,我们要做好高层建筑钢筋质量控制工作,对于高层建筑物钢筋的连接部位,我们要采用机械连接方法,确保其准确度,同时相邻接头的距离以及接头的位置要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技术规程》,使其设计规范化。在结构设计时,我们要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程序化、科学化,真正做好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p#分页标题#e# 3结语 总之,加强高层建筑物的施工特点研究,完善施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落实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保证高层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意义重大。为了更好的提升高层建筑物的质量,在以后的施工工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去探索。通过不断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加强建设过程中的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程序化,来进一步落实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更好的推动高层建筑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发展。

高层建筑特点范文3

王兴剑

(山东金柱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当前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有了极大的提高,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其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高层建筑作为当前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的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之中具备有建筑材料消耗大、施工难度高、施工工艺复杂和交叉作业普遍等特点,从而使得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与普通建筑物的施工技术之间有着极大的区别。简要分析了我国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特点,重点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

关键词 高层建筑;特点;关键;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施工现状

当前,国家和施工单位都不断的加强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理论的革新,但是当前的高层建筑绝大多数还是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为了有效的减轻建筑物的自重,高层建筑的形式不断发展为了钢结构和钢混结构,而对于建筑施工材料,则通过了优化而便于运输和施工,并考虑到了配合混凝土进行浇筑处理。针对高层建筑物具有的多楼层、复杂结构多样以及对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高要求,为了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国家对建设工程引入了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强化了建筑工程施工,特别是针对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加强了对于施工技术的监督和控制,并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考核,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与普通建筑物相比,高层建筑在施工技术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也有着许多的不同点。在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之中,都是安装从下到上进行逐层的施工的,但在具体的施工技术上,高层建筑则由于其具备有高空作业、建筑体积大、基础埋深大、工程量巨大等特点而造成在施工技术上与普通的建筑物有着较大的区别。

2.1高空作业

在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之中,由于高层建筑本身就具备有高度大这一特点,故而在施工过程中的垂直运输量非常的巨大。而建筑物的高空作业要进行繁多的材料、设备和人员的运输,从而造成在施工过程之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高空作业的防火、安全、通信和水电等方面的问题,且要避免高空坠物现象发生。

2.2体积大、工程量大

目前,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之中,由于工程本身的就具备着体积大和工程量大这一特点,因而它所涉及到的施工人员和施工单位众多,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高层建筑物之中,往往是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在这一过程之中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经常性的相互协调相互沟通,故而在施工时,在设计上应当要做到精益求精在管理上要做到科学合理。

2.3基础埋深大

高层建筑在设计时,为了使得建筑物能够具备有更强的稳定性,它的设计基础埋深按照规定需要大于整体高度的1/12,而建筑本身就具备有高度大这一特点,因而基础的埋深往往比较的大。故而在对高层建筑的基础进行处理时,由于相关的处理技术比较的复杂,特别是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时,可以采取的基础施工方法多,且不同的技术方案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工程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4施工条件复杂

当前我国修建的高层建筑物大都在城市的市区,在这一区域之内往往由于施工用地紧张,从而要最大限度的压缩现场的临时性工程,尽量的减少现场的材料、设备的储量,并需要根据现场的复杂条件合理的选用相关的机械设备,要充分的利用工厂化的产品。此外,在施工过程之中,还要确保相邻的建筑、地下管线等不受较大影响。特别是在建筑的基础施工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且要密切的注意周边建筑的裂缝发展情况,以便及时的采取技术措施,避免造成邻近建筑物的破坏。

3关键施工技术

3.1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过程之中,主要有土方的开挖、基坑排水和支护以及基础的混凝土浇筑等工作。由于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的密集区域,施工场地比较的狭小,因而在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对邻近建筑物和周边的市政设施进行保护。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中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一般都为深基础工程。对于深基坑而言,由于施工风险比较的大,它需要考虑到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且它涉及到了土力学稳定以及强度和位移变形等岩土问题。倘使在基础施工过程之中存在施工设计的不当,则极易发生基坑事故,因而,在施工过程之中,要针对基坑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基坑的开挖和支护方案以及基坑的降水方案,对于基坑深度超过5m的基础工程项目,需要进行专家论证,并由项目总监审核通过之后方才能够进行。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工程在施工过程之中的稳定性,防止基础的侧滑,在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解决基坑降水、边坡支护、基础混凝土的浇筑等过程对于周边建筑物的影响问题。

3.2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结构之中,建筑物的下部结构往往受力很大而上部结构受力比较小,正常结构布置时,往往是下部结构刚度大,上部结构刚度小,但绝大部分建筑为了满足建筑的功能性要求而在建筑物的下部布置大空间,在建筑物的上部布置小空间,从而需要在建筑物的下部布置结构刚度比较小的框架结构,在建筑物的上部布置结构刚度比较大的剪力墙结构。为了满足这一结构布置,往往需要在建筑结构之中设置一个转换层,建筑物转换层的高度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它施工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的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质量。在带状结构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之中,应当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转换层下部结构的刚度,要加大筒

体以及落地墙的厚度。在施工过程之中对于转换层的墙体混凝土质量则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必要时应当在房屋的周边增设剪力墙、框架或者在楼梯间增设筒体结构。与此同时,还可以采取措施如:不落地剪力墙、开口、减少墙体厚度等方式来弱化上部结构刚度,从而提升建筑物结构转换层的抗震性能。

3.3后浇带施工技术

一般高层建筑物之中,由于功能上或者外形上的需要,往往拥有主楼与裙房连在一起。从结构上而言,要将主楼和裙房分别开来就必须要在两者之间设置沉降缝。对于上部结构而言,无论是高层建筑的主楼与裙房同时施工,还是不同时施工,在施工过程之中都需要按照施工图纸预留施工后浇带。对于高层主楼与底层裙房的连接基础梁以及上部结构的板和梁,都需要预留施后浇带。这类后浇带的施工方法是,要待主楼和裙房的主体结构完成之后,对预留的后浇带用膨胀混凝土土进行浇筑,将两侧的地梁以及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因为,一般情况下而言,在主楼结构完成之后,沉降量已经完成了最终沉降量的60~80%,在这个时候浇筑后浇带可以有效的减小因结构差而造成的结构内力。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一般情况下而言是在主体结构完成的两个月之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因为这时,混凝土的收缩量一般已完成了60%以上。且在施工过程之中选择施工后浇带的位置,一般是结构弯矩和剪力都比较小的地方,在施工后浇带位置,混凝土虽然是后浇,但是后浇带部位的钢筋不能够极端,倘使梁板的跨度比较的小,对于钢筋的配置可以一次性完成;倘使梁板的跨度比较的大,那么则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对钢筋先进行截断,待混凝土浇筑之前再另行焊接。对于后浇带的宽度,一般而言要考虑到施工的可操作性和结构的构造要求,一般宽度为0.7~1.0m,断面形式一般为直线。

4结语

高层建筑特点范文4

【关键词】高层建筑;特点;施工组织;测量

1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1. 1 总体特点

1) 工期跨度大、季节性施工不可避免。因考虑项目的综合效益,施工周期一般定为2 年左右。

2) 高层建筑对材料、设备、人员的运输安全要求高。

3) 深基坑开挖。高层建筑均会考虑高效率的利用空间,地下一般设有停车场、超市、各种设备储藏间等,因此基坑开挖深度大,地基处理复杂,基坑支护难度大,材料耗用多,对成本和工期有较大的影响。

4) 大部分高层建筑的施工均在市区进行,施工用地紧张,场地有限,需要根据现场材料、机械的需求量合理组织安排,减少库存量和机械占地,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确保整体施工场面的顺畅。

5) 高层建筑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混凝土用量大,模板型号多,钢筋连接密集,因此控制好混凝土及钢筋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6) 材料品种多、安装工期长。垂直吊运设备、各种材料均需提前预定或者订做,以便供应商能及时供应,并且在结构施工阶段,合理安排插入其他工序,穿插施工、流水作业,确保施工工期。

7) 高层建筑中的标准层占整个主体工程的绝大部分,设计结构基本相同,首层标准层施工完毕后,便可有效的组织逐层流水作业。楼层多、工作面广,可充分结合时间及空间开展平行流水及立体交叉施工作业。

8) 涉及政府及地方单位较多,现场施工工种多,施工环境多变,必须精心组织,加强集中管理。

1. 2 施工测量特点

1) 影响因素众多。影响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因素主要有: 设计图纸、施工工艺、施工环境以及测量仪器的精度和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目前,为了满足高层建筑的美观和多功能,多数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复杂,给测量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因基础刚度小、楼层多、重量大,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沉降就越大,各部位的沉降差异也越明显。

2) 精准度要求高。高层建筑测量精度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施工的质量。高层建筑由于层数多,测量放样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受力,如果施工过程中测量误差较大,不仅仅会影响建筑物后续工作的施工,增加工程的成本,并造成外观缺陷,还会影响各功能的使用,比如电梯间楼层垂直度直接影响电梯的运行,更严重者将导致整栋高层建筑受力结构的改变。

3) 施工测量难度大。因高层建筑支撑柱多,结构奇特,异形构件多,作业条件差,架设仪器困难,间接增加了测量过程的转站,且空间位置随着楼层的加高不断变化,俯视或仰视测量增多,造成测量的累计误差越来越大,增加了施工测量的难度。

2 高层建筑物施工的控制措施

2. 1 施工组织控制

1) 根据施工地区的气候特点,制定符合气象条件的施工进度安排。

2) 2) 每周召开项目部会议,提前安排下周工作和工程进度情况。

3) 做好施工预案。施工单位应结合设计图纸、现场实际情况及业主合同要求等编制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和管理方案,用方案指导整个项目的施工。

4) 按规定使用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任何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对水电设备,特别是电力设备,专人管理。

5) 现场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布置的场地合理布置,材料、机械规范堆放,严格控制楼面板堆放物的层数和重量,以免对未完成成型的楼层构成质量隐患。

6) 施工基础时,基坑深、土石方工程量大,较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除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支护方案外,还要加强现场的跟踪排查。

2. 2 施工测量控制

1) 测量仪器及方法。a. 定期校正测量仪器,规范使用仪器,减少仪器误差。b. 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仪器操作规范,减少不同操作人员引起的误差。c. 调查了解,建筑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对施工测量的不利因素,并制定与之相应的施工测量方案。d. 多点测量,相互对比校正。如高程传递可同时引测三点,并用水准仪抄平比对,相互校正。e. 选定合理的测量点,减少换点次数。f. 保证总误差在规范要求内。

2) 主要部位施工测量控制。a. 高层建筑垂直度的控制。一般采用内测法,即在建筑物外轮廓线内设置测量控制基点,通常设在+ 0.00 楼面。浇筑每层楼板时,在对应位置留设孔洞,由此层层进行传递。某楼层轴线测设时,在测量控制基点架设激光经纬仪(或激光铅直仪) 向上发射垂直激光,在该楼层预留孔洞处放置有机玻璃板,接受激光光斑,由此测定该楼层轴线基点,再依据由此测设的若干基点,测设出该楼层所有轴线。b. 剪力墙精度测量的控制。测量时要根据轴线放样出墙的精确位置,用墨斗弹出边线,然后再引出墙体的控制线,做明显的红色标记,为了精确度和起到复核的作用,每个房间的标记不得少于三个( 三点一线) 。c. 门、窗位置的测量控制。每层楼主体施工完成后,用经纬仪在垂直方向测出门、窗的竖向中心线,然后根据设计图纸尺寸定出洞口顶、洞口底的水平标高位置,用钢尺横向量测出竖向边线及横向边线,用墨斗线弹出,用此办法检查门、窗洞口尺寸的精准度。d. 电梯井施工测量控制方法。前面已经说过,电梯井位置测量的精准度直接关系到电梯能否顺利运营,在施工过程中,井底弹测出控制线和电梯井的中心线,控制线需距离实体30 cm,并用明显的红色标示,在施工上一楼层时,均以井底的控制线和电梯井中心线为准,放出每层的控制线和中心线,并引测到墙面上。

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要求。a. 观测点的选址,首先要考虑点位安全不受扰动,所以沉降观测点应在工程建设中预埋,如果采用后期植入将难以保证观测点的牢固稳定,更无法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b. 观测点要求精准度较高,现场布设时观测点顶部必须是突出的半球形,顶部用十字刻线。并且一定要与支撑柱或者墙体等保持一定的工作距离,方便仪器的架设和测量,一般埋设在外墙面,高出水平面1 m 左右。c. 观测点的位置要有一定的垂直空间,方便垂直方向的置尺,并且还要保证有较好的通视条件。

结语

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城市建设中,随着众多高层建筑的建设,建设人员在高层建筑方面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各种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运用,使得高层建筑的机械化程度及施工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我们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进,对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有效总结,为高层建筑施工贡献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先成. 建筑工程控制质量[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高层建筑特点范文5

为此,对高层建筑的防灭火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高层火灾的火灾规律,火灾特点和扑救措施,以适应高层建筑大量涌现的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从高层建筑的结构特征和火灾特点出发,分析火灾发生的因素,提出方法意见,为科学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 高层建筑 火灾特点 扑救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329-02

一、高层建筑特点

1.1 建筑结构的复杂

高层建筑主体建筑高、层数多,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楼,主体建筑高492米,地上共101层。四周有裙房。按规定主体建筑至少留有1/4边不设裙房,裙房内设有锅炉房、变压器室、配电间、厨房、餐厅、仓库等。

形式与结构多样,形式有四方形、塔型、阶梯型、凹形、人性等。结构体系有框架、剪力墙、筒体等。竖井、管道多,有电梯井、电缆井、楼梯井、治理井等,有排风管、水管、电线管道等。竖井、管道是火灾蔓延的重要途径。

用电设备多。如各种照明灯具,电冰箱、电视机、电梯、自动空调、自动窗帘等。

1.2 功能复杂,人员密集

高层建筑用途广泛。高层建筑分为住宅楼、宾馆、办公楼、百货楼等。经常聚集较多的人员。功能多样。有些高层建筑、同一幢大楼有多种功能,有办公室、会议室、卧室、文娱室、图书室、小卖部、维修室、变(配)电室、锅炉房、厨房、餐厅、机房、仓库、车库等。一些高级高级宾馆还有宴会厅、歌舞团、咖啡厅、酒吧间、展览厅等。人员密集,火灾更容易导致伤亡。

1.3 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

高层建筑内可燃装饰材料多,如可燃材料吊顶、塑料墙布、墙纸、窗帘等,有些管道、电缆的隔热材料也是可燃材料。这些材料在燃烧过程中能放出大量的热和可燃气体,以及带有毒性的烟气,威胁人员的安全,同时能加快燃烧的速度,发生发生爆燃。室内陈设的可燃物品多。如化纤地毯、壁毯、挂画及床、沙发、桌椅等生活用品。一般住宅楼的火灾荷载密度约35―60K/O,高级旅馆达45―60K/O。

1.4 消防设施完善

高层建筑内一般都设有较完善的消防设施,如防火分隔设施、安全疏散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消防给水系统、防排烟设施等,为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二、高层建筑火灾因素分析

2.1 违反安全生产制度。

高层建筑用电、用气、用火量大,而内部设施一般达不到防火要求,临时布线过多、过乱。电焊、电工等特种工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有的是无证上岗,施工时操作不规范,甚至是违规操作。

2.2 边营业边施工的现象普遍存在。

高层建筑由于使用年限较长,长时间使用中,存在改造和装修,单位内部擅自就进行了装修和改造,施工现场用电量大,但由于用电是临时性的,导致安装极不规范,电线私拉乱接现象严重。

2.3 消防意识不强。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任意压缩消防投入;对消防人员特别是消防值班人员不落实;人员没有经过消防培训,素质低;消防系统缺乏维护保养;物品乱堆放,影响消防设施的正常使用。

三、高层建筑的火灾特性及危害

3.1 高层建筑管道竖井多,易形成“烟囱”效应

一般高层由于建筑工艺上的需要,高层建筑设置很多管道竖井,如电缆井、电梯井、管道井、垃圾道、通风道、楼梯间等。在设计或施工中,如果防火处理不好,特别是防火分隔措施考虑不周,或者在施工中未能满足设计要求,火灾发生时,这些竖井就会成为一个个高耸的“烟囱” ,使烟气在竖井内的垂直扩散速度大大提高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3.2 火灾蔓延迅速,易形成立体火灾

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多,如果防火分隔处理不好,发生火灾时就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尤其是高级宾馆、综合楼和图书馆、办公楼等高层建筑,一般室内可燃物较多,一旦起火,燃烧猛烈,蔓延迅速。经测定,在火灾初期阶段,因空气对流,在水平方向造成的烟气扩散速度为0。 3m/s;烟气沿楼梯间或其它竖向管井扩散速度为3~4m/s。假如一座高度为100m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在无阻挡的情况下,半分钟左右,烟气就能顺竖向管径到扩散到顶层,其扩散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十倍以上。

3.3 室内装修可燃材料多

高层建筑中,无论是宾馆,还是商场、办公楼,由于其用途需要,往往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装修,但在装修过程中,又采用许多可燃性材料,特别是化工品用量极大,这些化工原料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燃烧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烟尘及水蒸气等,这些气体和烟尘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严重影响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易造成火灾的蔓延扩大。严重影响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易造成火灾的蔓延扩大。

3.4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困难

一是层数多,垂直距离长,疏散到地面或其他安全场所的时间长;二是人员集中;疏散时容易出现拥挤情况; 三是发生火灾时烟气和火势向上蔓延快、且易窜入楼梯间,而火灾发生时人们大量涌向楼梯,增加了疏散难度(平时使用的普通电梯,在火灾时必须切断电源,停止使用,因此,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主要靠楼梯)。火灾案例分析表明,被烟薰死的占火灾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另外在慌乱中还难免发生摔死、摔伤、跳楼等惨剧。这些都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进行疏散的不利条件。

3.5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

3.5.1、登高困难;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如不借助消防电梯,一般的消防队员徒步跑上8、9层,其体力已消耗到基本丧失战斗力,而由于经济等因素,消防电梯的设置终究有限。高层建筑高达几十米,甚至超过二三百米,发生火灾时外部进攻受限。现在消防云梯车高度有限,世界最高的云梯车其高度仅101m;另一方面缺乏地面消防行动展开的场地,高层建筑的主体建筑周围往往设有裙房,妨碍登高车全方位靠近主体建筑进行灭火救援活动,所以超高层建筑上部楼层发生火灾,消防队员无法进行外攻。

3.5.2、用水量大,供水困难;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冷却和控制火灾蔓延扩大的用水量是相当大的,从国内外高层建筑火灾实例来看,高层建筑火灾实际用水量需要每秒上百升至几百升,而目前,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消火栓系统的供水量约为每秒几十升,因此,只好借助消防队千方百计往高楼供水,但由于受水带耐压强度和消防车供水高度的影响,常因供水不上而贻误灭火战机。

3.5.3、钢结构建筑易坍塌;钢结构具有强度大、重量轻、力学性能尤其是抗风、抗震好等优点,因而高层、超高层建筑和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采用钢结构的不少。但从防火角度看,钢结构虽然是不燃烧体,但很不耐火,这就是钢结构的最大弱点,这一结论已被无数火灾案例和科学试验所证明,无防火保护的钢结构(即露明的钢结构)在火灾的作用下,约一刻钟(15min)左右就会烧损或破坏。

四、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措施

4.1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遵守的基本原则

4.1.1、集中优势兵力,加强第一出动的原则。因为在高层建筑内人员密集,发生火灾时蔓延速度快,扑救困难,人员易造成大量伤亡,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集结足够兵力,快速抵达,才能确保及时营救出被困人员。同时考虑高层建筑火灾现场情况复杂、维持秩序和疏散灭火的需要,在调集消防力量到达现场的同时还应调集公安、交警、供水、供电、医疗、救护和其他社会力量到达现场。

4.1.2、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战术原则。正确处理救人与其他灭火救援行动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救人与灭火应同步部署实施。针对高层建筑内人员集中、发生火灾后烟雾大、毒气多、人员容易恐慌、疏散困难、抢救人命任务重的特点,消防队到场后,首先要消灭人员被困地点及疏散通道的火势,驱散烟雾,打开疏散通道,迅速救出被困人员。同时派出搜索分队,深入着火层及着火层以上楼层逐层搜寻、引导或抢救疏散被困人员。在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同时还要及时深入着火层以下各层,搜寻受火势威胁的人员,进行引导疏散。

4.1.3、“以固为主,固移结合”的扑救原则。针对高层建筑内部情况复杂、火灾发展蔓延速度快、外部扑救困难的特点,消防队到达火灾现场后,迅速关闭空调通风系统,将室内消火栓处的水枪、水带与消火栓连接,开启消火栓灭火。同时利用室内消防电梯、储水系统快速投入救援工作。当室内固定消防设施不能完全扑灭火灾时,就要快速组织外部移动式消防装备进行火场供水,确保火场上不间断用水的需要,实现救援行动中固移消防设施的有机结合。在借助消防电梯登高时,必须要在低于起火楼层二层以上的地方下电梯,然后利用通道到达起火楼层救援被困人员,寻找着火源,并利用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灭火。

4.2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战术措施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基本战法:一般可采取内攻外堵、上截下防、阻止蔓延、分层消灭的战术措施。作战部署应以内攻为主,把主要力量部署在起火楼层,实施近战,直接扑灭火灾。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性能比较好,且内部设计安装有固定的消防o水系统和其他消防设施,因此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和普通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有所不同,指挥员在组织指挥扑救时,应确立救人优先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内攻为主和充分发挥固定消防设施作用的原则。

4.2.1、利用内部固定消防设施,及时处置初期火灾。高层建筑起火后,如果在初期火灾时间内不能及时扑灭,火势就会沿楼层外部、楼内通风管道、竖井、楼梯、电梯井等迅速向上下蔓延,形成立体燃烧。因此,利用本单位的消防组织和职工,及时扑救初期火灾,有秩序地疏散人群,将火灾扑灭在萌芽状态十分重要。

4.2.2、适应立体作战需要,部署消防力量。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力量的编成,应按照高层建筑的功能、体量、火灾特点,火灾事故的等级和规模,现有灭火力量和作战能力,在火灾扑救中所承担的任务来进行,平时加强协同配合演练,战时实施分级力量调派,重点加强第一出动力量,强化第一时间段的救人和灭火行动。

4.2.3、搞好火场侦察。高层建筑的火场侦察,是扑救火灾的重要环节,火情侦察准确,能为指挥员的科学指挥提供依据。因此,公安消防部队到达现场后首先要利用大楼消防控制中心的各种消防设备显示系统和闭路监视系统,向现场职工、单位负责人了解相关情况,还要组织侦察小组,携带好照明工具、氧气呼吸器、安全绳等,必要时用水枪掩护前进,深入重点区域侦察,迅速查明高层建筑的起火部位,燃烧物质的性能和数量,火势蔓延方向,起火楼层及其上、下有关各层受火势威胁的程度,通行道路、救人任务和方法等情况,以确保安全。火情侦察要贯穿整个灭火战斗的始终,根据侦察来的信息,随时掌握火势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4.2.4、坚持“救人第一”的原则,疏散和抢救人员。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要有效地组织疏散群众和救出被困人员,是一项十分难巨的任务,因此应组织精干的抢救力量,携带救护和破拆工具,深入起火楼层,仔细搜索被困人员。执行救人任务,不能少于2人,事先要约定联络信号,互相照应,应携带救生器材,以备救人自救,进入有烟火的区域,要配戴空气呼吸器等防护器材。

4.2.5、保持不间断火场供水,满足火场用水量。高层建筑发生火灾,能否及时而不间断的将水输送到灭火阵地,满足火场所需的水量和水压,是战斗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基建工地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迅速,且周围消防水源缺乏,施工工地上固定供水系统未建成或不完善,当供水高度超过单车供水高度时,采取沿楼层铺设水带或在楼梯间垂直铺设水带的供水方法,较难保证不间断供水,此时,应采取多车藕合供水或消防车与手抬机动泵串联供水的方式。若缺少耐高压水带,则宜采取最后一种方式,以确保安全使用。

五、结论

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是当前火灾形势下,对我们消防工作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消防部队全体指战员必须不断地探索高层建筑火灾的发展特点和扑救措施,发挥现有装备优势,发挥灭火最佳效能,打赢现代条件下的高层建筑火灾的灭火战斗,为驻地的一方平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灭火战术/公安政治部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9。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6 年修订版。

[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 陈寒根.略述高层建筑火灾中的直接供水技术.新安全东方消防.1996年09期。

[5] 伍和员.略述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战术措施.中国警察网―电子版―消防周刊03版.2009.4。

[6] 蒋文军:关于提高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能力的思考。部局网站―电子版―2011.01

高层建筑特点范文6

Keywords: high-rise buildingconstruction features quality control

Abstract: more and more high-rise buildings appear in all the large and small city, at the same time and quality control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and also referred to a new field. Due to the high building has its particularity in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s, the author further strengthen the quality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in practice, talk about some of the views of individuals, for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高层建筑的特点(1)高层建筑的特点。高层建筑可以利用少量的空地,进行高形式、多空间的建设,高层建筑可以极大的节约用地,这在当前世界用地紧张这一问题来说实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高层建筑可以对市政道路、管道进行优化和缩短。在城市景观方面可以对街道进行美化,街道景观是由静态建筑物与动态车流、行人所组成的,矗立在街道两旁的高层建筑物由于其体积庞大、突出等优点可以成为街景突出的主题部分,对丰富城市的形象以及天际轮廓线有着极为良好的作用。

(2)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

①对施工技术要求高。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达、楼层多、功能多因此对其施工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要求。高空作业期间,对材料、工具、设备、人员的运输和活动要进行完善的处理解决。并要对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用电、用水、通讯、防火等问题进行妥善安排,要严格控制高空物体坠落打击造成的安全事故。从当前我国建筑形式来看,高层建筑结构大多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且正向着钢与钢混结构发展,由此可见钢筋混凝土和钢的施工技术为高层建筑施工作业的一个特色,由于钢筋混凝土需要现浇,因此需着重对结构安装、工业化模板、钢筋连接等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②对施工设备要求高。近年来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的飞速发展,从而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基于这一基础,建筑物在设计与施工方面的要求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高层建筑的功能、布局、造型都必须有新的突破,满足这样的条件除了具备良好的施工设计技术之外,还有就是对建筑施工设备有了新的要求。

2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的结构施工技术。高层建筑对使用功能的要求使得高层建筑内部的结构日趋复杂化,增加了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为了满足高层建筑不同高度的楼层结构受力的需要,通常应对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进行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下部结构恰恰相反,应扩大轴线布置的空间范围。因此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应当采用机构转换施工技术,设置必要的转换层,来满足高层建筑在结构施工过程中的需要。

(2)高层建筑的电气施工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中使用电气技术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在高层建筑的电气施工中,应当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严格的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布线与设备的安装,将维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电气设备的电源与民用线路分开,从而降低系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并做好防雷接地工程的施工,保证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

(3)高层建筑的给排水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的给排水工程师高层建筑建设施工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保证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能够减少给排水设施故障给用户带来的损失。因此在高层建筑的给排水施工中,要确保其不穿越重要的电气设备所在的位置,减少高层建筑的安全隐患,并保证给水管道始终处于排水管道下方,二者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15m,防止管道发生渗漏时,污水对清洁水源造成污染。并在穿越屋面的管道外部加装防水套管,对屋面进行防水保护。

(4)高层建筑的空调及通风施工技术。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内部良好的使用环境,在高层建筑的施工当中,常常会包括大型的空调系统与整体的通风系统,使高层建筑能够根据外界的气候变化来调整建筑内部的温度和空气循环状况。因此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在屋顶加设正压加压风机的方式,给高层建筑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并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状况对空调的通风系统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细致的调试,保证通风和空调系统的施工质量。

3高层建筑的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是混凝土的主要质量指标。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水泥强度与水灰比;沙石集料;养护时间和湿度;外加剂;浇筑质量及龄期。混凝土的裂缝一般而言分为微观裂缝与宏观裂缝,其中微观裂缝包括粘着裂缝、水泥石裂缝和骨料裂缝。宏观裂缝通常均则是肉眼可见的,包括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

有关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可简述如下:(1)科学设计、严格管理、确保基础施工质量,防止工程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混凝土结构性裂缝。合理利用结构的配筋,施加预应力。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在混凝土构件中产生预压应力,藉以抵消混凝土自身在干缩或冷缩时产生的拉应力,使其延迟开裂。当然,预应力的施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大伸缩缝的间距。抑或采用钢纤维混凝土,该工艺可以大大提高混凝土内部的抗拉强度,这也是减少或消除结构裂缝的重要构造措施。(2)合理设置伸缩缝,当混凝土浇注面积或体积过大时,如无专门措施,应设置伸缩缝。但要特别注意伸缩缝设置处的防水处理。伸缩缝的间距应根据结构是否外漏,以及受温度变化影响程度确定,收缩较大的材料宜适当减小伸缩缝间距。“收缩较大的材料”是指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偏高、水泥用量较多、使用各种掺合料或外加剂以改进混凝土性能而导致收缩量增大的情况。(3)合理选择混凝土原材料并确定配合比,在满足强度与工况条件下,可优先考虑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抑或用粉煤灰或其他添加剂替代水泥,以降低水化热。配制混凝土时还可加入适量的缓凝剂,因为水泥在水化的总发热量是个常数,延长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其内部温升和温降都不至过快,所产生的温度应力也较小,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自身强度潜力和材料松驰的特征。

4 结语

现代高层施工技术中,施工质量是建设中的主要部分。如何保证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质量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施工质量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续宪宏.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特点探析【J】.科技成果纵横,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