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分析范例6篇

医养结合分析

医养结合分析范文1

【关键词】多技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区别,其宗旨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成功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针对当今牧医专业职业教育,我们界定了多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1.职业院校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职业院校牧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要求;牧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主要包括:现场各种动物养殖管理技术、动物繁殖生产、动物疫病检验和诊断、预防和治疗,饲料和兽药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在生产中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又有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内外部条件关系,教师使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借鉴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生掌握的实际技能仍然有限,甚至于有些技能已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应用。因此许多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几乎都得经一定的技能学习和培训才能上岗,有许多因技能差或所掌握技能不合乎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失去就业的机会。

1.2现阶段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分析;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顶岗实习、通过加强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培养实用人才、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单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这些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1.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走产学研相结合育人的道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与养殖企业、公司等通过协商,并签定协议,进行定向培养以满足生产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并进行顶岗实习,达到掌握技能目的。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①生产部门所需技工岗位通常固定,所解决就业的人数有限。②受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适应于某一企业,过于单一。③毕业学生就业选择范围固定,丧失灵活自主性。④企业裁员时,订单培养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新的企业岗位,再就业机会很小。

1.2.3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行专业知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单一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的界限,采取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专门能力,又解决了实际难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提高。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多样化为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条件。

由于牧医专业各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技能详加细化强化,往往忽略了横向联系,因此这种职业人才培养方式大多无系统和固定的做法。现阶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处于零散的、不系统的某些项目顶岗实习,掌握若干项技能。通常是临时性从事少量生产项目,片面性大,所掌握的技能有限。

1.2.4加强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培养实用人才;为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实验仪器设备和基地养殖场的建设,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校内实习基地和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强化了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1.2.5校企联合办学;通过职业学院与相关生产企业的互助关系,定期聘请企业中技术人员来校讲学和进行培养,学校的师生也深入企业中培训和顶岗实习,达到提升应用职业能力目的。

1.3现阶段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方面;现阶段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往往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生产中应用的多项技能,也使学生掌握的技能较为单一,或仅适应于某些地区,甚至某些生产部门,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生产厂家或地区,在新的单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而无法就业,只能频频更换就业单位,所学技能无法在固定的生产部门中持续更新,经过一段时间后往往落后而不再适用,以至于有些毕业学生在毕业后不久就被迫转行。

职业教育有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我国已多次尝试引进国外先进模式以推动高职教学改革,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给全面引进国外经验带来了难度,大量的实际教学改革实际上仍局限于宏观或局部,没有全面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培养模式,更没有系统总结开发方法。

2.牧医专业多技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项人才培养实践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在不同课程学科教师联合指导下,进一步扩展生产实践的种类和范围,使被培养的学生尽可能全面掌握现阶段畜牧业不同行业生产中的多项操作技能,同时结合在校学习、总结和讨论分析,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指导、体会交流,达到进一步掌握和强化生产技能的目的,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应用能力升华的目的。(要系统的、多方面掌握畜牧业第一线生产多项技能,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企业取得密切联系,探索职业教育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我们进行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为了使学生多方面、系统地掌握畜牧业一线生产的多项技能,我们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企业取得密切联系,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进行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1教学模式改革内容①授课方式以目标培养为中心,授课内容采用目标教学与讨论总结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岗位实训同时进行。在外实践,在内学习和总结,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以掌握生产中实际技能为目的,进行授课、总结和分析。②学生轮流进入本专业多种生产部门和行业,在教师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工学结合”实践,可以一人兼多个不同职业。在校进行相关技能学习和讨论,相互交流心得,进行总结。③通过在校内养殖场、校外养殖企业、饲料药品生产销售部门、动物疫病防治部门、畜产品加工厂实地进行顶岗实践,通过指导或自学直接从当今生产中获取最新的操作技能。每名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后进行有计划轮换企业单位和岗位,同时在学校集中交流和讨论,或进一步强化训练。④对没有掌握的技能要再次训练和强化,直到合格。

2.2实施研究过程;选取畜牧兽医专业三年制高职两个平行班级,对试验班相关师生进行试验前动员,进行试验。另一班采用常规教学作对照。对实验班级采用如下方案;横向选取:兽医0731和牧医0831为试验班;牧医0832和牧医0731为对照班。纵向选取:牧医0551和兽医0551为试验班;牧医0552和兽医0552为对照班。

实验时间从2009.3日-2011.1日,期间按计划进行项目研究的实施,学生轮流进入社会各生产部门进行技能培训。特别是寒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家庭住址具体情况,分别安排学生到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省内多家养猪场、鸡场、饲料生产销售部门、兽药店、肉禽加工厂、动物医院等进行顶岗实习,个别在兽药生产厂兼职,进行兽药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掌握相关的生产技能。除去节假日,为期20-30天左右开始轮换工种,负责教师定期到区域进行指导,解决问题,了解畜牧生产的新动向。

2010.7月学生毕业,2010.7-2011.1之间对学生继续就业情况继续追踪调查。

3.项目研究结果统计

3.1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知识技能掌握更为全面;通过调查统计,试验班级牧医0551、兽医0731的学生相比对照班级牧医0552、牧医0731更多的掌握职业技能,同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技能,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能自主地学习探究技能的理论支持点,通过教科书、网络、相互交流来增加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牧医专业的职业教育目标,树立正确专业思想,专业学习兴趣浓厚。

相反,对照班级学生,多数对畜牧行业生产感到陌生和抽象,无法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和生产技能有机的联系起来,机械性记忆,掌握知识不牢固,丧失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无所事事,少数同学转移兴趣去玩电脑手机游戏或上网聊天。在毕业生产实习中晕头转向,不能提出观点见解,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机械性执行,不受生产单位重视。

3.2实习中行业技能的掌握;实习中,试验班级学生能正确掌握牧医专业的多项主流操作技能,通常在一个工作所需能力掌握后,调换工作种类,再次完成新的技能要求。而对照班级相比之下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前期强化训练,需一定的时间在某一工作单位感受熟悉企业生产环境,不理解生产中主要技能的意义和操作,掌握工种和技能较少、不完善,就业时不适应,频频更换单位无法适应。大多只从事低层工作,有的只能从事饲养员工作,有的干脆转行。

3.3独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在试验班级实习调查中,实习单位反映,试验班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操作能力强,深刻掌握理解畜牧生产技能,并能举一反三,达到了能力升华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后的试验班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为从事畜牧行业工种多样,掌握技能较全面,个别的在没有毕业时就被实习单位确认留用。

3.4技能测试;学生在毕业前的职业技能测试中,试验班级的学生表现积极,成绩突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10月份的全国首届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中,试验班级有4人通过考试取得了执业兽医师和助理执业兽医师资格,而对照班级无一人通过。

截止2011年1月,对毕业后兽医0731、牧医0551试验班和牧医0731、牧医0552对照班不追踪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毕业班级相关数据对比

4.结论

多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牧医专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从数据统计来看,试验是成功的,试验班级和人数达到一定的样本规模。统计数据表明,试验班级的成绩、技能掌握、就业岗位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班级,达到职业教育目的,有必要进一步推广,深入课题研究。

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牧医专业学生的多项实践技能,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率。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我院牧医专业学生进行在校教学和现场操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多项技能培养模式研究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目前畜牧业生产中主流应用技能,进一步探索更适合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利前,张京生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6.

医养结合分析范文2

关键词:思维能力医学生临床

医学生临床思维是指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通过采集病例相关信息,结合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分析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逻辑推理,是包括分析、比较、逻辑等思维能力的综合[1]。本次研究以于我院实习的医学生和医院的带教老师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问卷调查,以分析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学生组均为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其中87名男性,73名女性,年龄22~24,平均年龄(22.8±0.4)岁。教师组其中有6名教授,8名副教授,16名讲师及教师以下。

1.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不足,问卷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问诊、诊断与拟定治疗法案能力。教师组同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带教老师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结果

2.1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收回的156份问卷中有113名医学生在入科实习前会提前预习课本相关知识,但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这是导致临床思维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病例时,124名不正确,究其原因主要有病史询问不详细,体征观察不仔细,过度依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能力差,忽视重要体征,看到某种症状不经思考即判定为某种疾病。从而总结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思维被动性、片面性、表面性、依赖性等问题。

2.2带教老师对临床教学提出的问题

教师组共收回30份问卷,临床带教老师提出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带教老师缺乏、考试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方式单一、临床工作量大,备课时间少。

3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导致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薄弱的原因包括医学生自身与带教老师两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掌握好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基础。这就要求医学生在入科实习前,做好相关知识的预习。而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使知识结构系统化。让医学生与病人多接触,培养医学生独立收集病例资料的能力[2]。

(2)通过提问,以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临床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已在较多的医学院校中开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①让医学生带着问题翻看书本、查阅相关资料,这使得学习具有目的性。②在讨论过程中,以医学生作为主体,而带教老师在一旁提供合理的指导,有助于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学者[3]提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注重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①做好教学查房工作。带教老师在查房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检查患者、做出医嘱,应针对具体的病例,通过向医学生讲解主诉、病史,并结合相关检查结果作出综合分析,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案。②鼓励医学生参与到病例的讨论中,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带教老师应积极调动医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做好引导工作,让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临床问题,还可在讨论结束后,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这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拟定考核试卷,评价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各带教老师拟定考核试卷,在医学生出科时,通过考试评价其学习成果,包括基础知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临床技能等。

(4)培养高素质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自身能力在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带教老师素质的提升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4]。带教老师应自主学习新的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与创造意识,这样才能在临床教学中,对医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逻辑、概括、综合等多种临床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逐渐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综上所述,正确的临床思维是每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必备的,而在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均应该注重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景锋,杨秀江,龚代平等.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2):3457-3458,3462.

[2]毛慧玲,张桂荣,于泉等.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02-103.

[3]杨光燃,姜立萍,钱冬梅等.内科教学中以多种方式结合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1):83-85.

医养结合分析范文3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如何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通过分析传统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提出可以将科研方法用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医学生;培养;科研能力

医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医学生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注重书本的应试能力,在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精神培养方面明显不足,在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的创新精神上培养不够[1]。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日益重要。但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化学学科与医学专业结合日趋紧密,化学课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实验课是与化学理论课配套的课程,也是医学生必修的实验课程。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到医学生人才培养上,可通过化学实验课程,配合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来逐步实现[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结合,整合优势资源,合理利用有限空间,最大程度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从而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1医学生科研能力现状

1.1学生科研创新意识不够

传统的教学体系在系统性学习专业知识上比较扎实,但是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上[2]。因此传统的教学更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内容相对陈旧、教学缺乏灵活性、独立性,做实验多是按部就班、照方抓药,从而导致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训练不足,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缺乏,并且影响到将来先进的技术方法在临床的使用[3]。

1.2缺乏对科研发展的了解

科研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拟定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最后解决问题,或者提出新的问题等一系列步骤。医学生缺乏对科研发展、科学进步的系统认识,尤其是医学类专业的大一新生,认为化学课程与今后的发展关系不大。医学生的主攻专业是医学、生物学,对于其他专业的课程重视不够[4]。并且医学生所学的医学课程与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有差别,加上之前的化学基础打得不够牢固,导致对化学课程学习感觉比较生疏,学习效率低、效果不佳,有畏难、抵触情绪。由于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对科研的发展过程缺乏了解,没有感性认识,对科研的发展不感兴趣,从而也缺乏相应的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数据统计、论文撰写等科研能力。

2化学实验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的本质是对真理和知识的探究与发现,即运用科学方法来创造和产生新知识,包括科学和研究。其中,科学是反映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是获取新知识。科研能力是运用科学方法完成科研活动所必需的能力。需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包括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5]。

2.1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知识

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要有专业精神,同时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作为前提。由于医学课程本身具有复杂、抽象的特点,医学生所学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偏多,加上以前的基础不够牢固,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时感觉生疏[6]。教师可以针对医学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科研的发展,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供医学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医学专业课程侧重于医学基础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教学内容,也涉及部分药物分析、药物制备、药物剂型等药学的内容。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在生命医学领域里,生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DNA测序等离不开医学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阿司匹林是医学上有名的药物,阿司匹林的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可以从纯制、分析来讲解药物的性质,贯通了医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解,提高医学生对医学学科的认识和重视,消除医学生对医学学科造成的误解。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结合实践介绍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的基础知识是提高发展的基础,充分利用好实验课堂的时间,通过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把枯燥的实验与实践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

2.2引导学生关注科研热点

在快餐节奏的时代,医学生以为化学实验课程与今后的发展关系不大,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难以持久[4]。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以教材为基本内容,按部就班、照方抓药,虽然化学实验教材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但知识本身是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需要改革相对陈旧的内容[6]。教师在实验课堂中,应将新兴的科学前沿和热点动态,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科学热点问题。前沿领域是要靠医学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共同发展来完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可以互通有无的[8]。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医学生的特点,重视与临床医药学的医药卫生保健,生产科研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解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如何研发青蒿素过程时,它的提取、分离是用化学的方法。通过结合临床医药学的实践案例,讲解寻找经典药方的产生,制造的方法,治病机理等过程和发现诱因,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并提供相关学科前沿热点问题,选定学生感兴趣的科研方向,结合大纲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医学生的大学科视野和科研素养,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地思考,较早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3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教师按部就班,学生亦步亦趋,在教学和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很多,但效果不佳。当今,网络、智能手机等多媒体资源更加丰富多彩,需要把学生吸引回课堂[9]。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网络吸引回课堂,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10]。例如,在测量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中,可以让同学自行查找文献。假设设定水果、蔬菜、药物等几种不同的来源,分别选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予以测量。在设计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加强讨论和交流,主体是学生,老师给与指导,提供药品,学生自行配制药品试剂,提出实验方案。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对实际问题有了更好的认识,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知道了一个问题不仅仅只有唯一的解答办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11]。同一个化学成分,可以存在不同的食物、药物中,也可以用不同的测量手段、分析仪器来分析。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4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药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结合生活生产实践,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素质的项目。将传统的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进行整合利用,改革成协同完成的综合性实验。我们结合化学实验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比如碳酸钠的制备,首先要求学生查阅文献,了解碳酸钠的原始制备和后期改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形成,为什么这么改进,是因为遇到了什么问题,通过改进后,生产效率提高了,废物也被重复利用了,保护了环境,提高了产率。制备出来的碳酸钠进一步被用来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协同实验和综合实验为主,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这一系列实验,学生了解了实验的来源,材料是如何获得的,又能进一步利用自己制备的产品,进行下一步分析,或者前一个学生制备的产品,结合另一个学生探索的分析方法,不仅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

2.5开设开放式实验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通过改革教材内容,抛弃陈旧的知识,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13]。以科研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教师勇于践行,带动学生一起动手参与,让学生乐在其中。通过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通过开设开放设计实验,融入科研项目的成果,创造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最大的锻炼,并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社会的实践和改革中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2.6创新实验项目锻炼学生创新精神

由于学校加大了对化学实验室的投入,我们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荣获部级实验教学中心,购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酶标仪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还增加了化学创新研究室,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项目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条件。在有高端仪器设备平台的保障下,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入到化学实验项目中[14]。例如,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引入纳米材料的制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前沿的科研问题。保证了教材的新颖性,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科研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学校建立了对医学生的创新实践体系,采用教师申报,学生与教师沟通,学校集中审批的方式进行[15]。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16]。从感官上感受知识,到积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从探索科学新知,获取科研方法,增长科研素养,发展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开展协作,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主人意识。在创新实践中,由于所涉及的知识难度较大,跨度的时间长,学生可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网上论坛等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式的帮助、相互启发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课前探讨、课中尝试、课后讨论、课下总结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复杂的活动中,学会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研能力。

3结语

新时代的医学人才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17]。大学具有科研的性质,最新的研究成果往往出自著名的大学实验室中。在医学教学中可以用科研支持教学,在科研中提高,形成医学生的良好学习氛围[16]。大学教师需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要以科研推动教学的高水平发展,而教学又为科研的进行打好基础。教学相长,从而使学生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活动中,确立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积极在教学中践行创新教学模式,在新时期下,还原科学的本来魅力,在医学生产实践、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快前沿知识的应用传播,以增进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作者:李珺 石晨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珺,张锦楠.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当代教育研究与探索,2005,16(1):40-47.

[2]彭雪蓉,江兰,何晓利.《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的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61-163.

[3]时广利,陈燕.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6,(2):15-16.

[4]屈文俊,牛顺民.高师生命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8):49-52.

[5]王利,钟金城,郭春华,等.本科生科研能力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08-110.

[6]石枫,屠树江,王香善.在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大学化学,2009,24(5):38-41.

[7]范浩,童淑芬,朱月春,等.在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2):104-105.

[8]王春风,孙东,陈玉娟.生物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8):153-154.

[9]吴海荣.国外学生教学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6):12-17.

[10]卢琼,陈荟婷,尹立,等.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医学,2010,16(10):160-162.

[11]黄丹丹,林丽,郑倩,等.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对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5):491-493.

[12]程继海,春,鲍巍涛,等.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2):90-92.

[13]嵩天.大学教学改革中的科研方法与探索——基于青年教师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5-19.

[14]廖庆敏,秦钢年,李勉媛.科研融入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5-18.

[15]张建亮.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及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1):360-363.

医养结合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实习; 带教; 思维能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47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实习生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认识疾病,学习诊断和治疗技术,为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打好基础。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必需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在以往的临床带教中,笔者发现许多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足,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1],必需加强实习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将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思维的概念

临床思维是指医生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必要的辅助检查结合起来,得出正确诊断和恰当治疗的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多种思维的结合[2]。临床工作中,不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2 提高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要把在学校里学习过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认识疾病的同时,学习临床经验和诊疗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在实习过程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3]。医生要想给患者正确的治疗,必须先做出正确的诊断,所以实习生必需学习正确的诊断方法,而正确的诊断方法来源于正确的临床思维。良好的临床思维体现于一名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还体现在诊疗过程中的总结比较过程中[4]。良好的临床思维是成为一名好医生得必备条件,所以,实习生不仅要学好医学理论,还要在实习中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3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进入临床实习以后,实习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患者的症状不像书本介绍的那样典型,实习生初入临床,会感觉茫然不知所从,如何获取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信息,然后得出正确的诊断,是一个反向的思维过程。带教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实习生思维片面,生搬硬套书本理论,不能正确地分析患者的信息,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会学生询问病史和查体,还要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分析病情,改变思维模式,促进学生从顺向到逆向思维的转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临床分析和鉴别能力,避免工作中产生诊疗错误,为培养优秀临床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5]。

4 加强临床实践教学

无临床实践就无临床思维的产生,只有多接触患者,多参加临床实践,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使思维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之上,才能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病房是实习生最好的实践课堂,实习中要让实习生深入病房,去观察病情变化。笔者让学生每人分管3~5张病床,每个学生都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治疗效果,如果发现病情变化,要首先自己做出分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以提高实习效果。临床带教老师要加强床边教学,教学查房是培养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查房时带教老师要从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询问病史和查体,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分析病情,把基础理论同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中要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向学生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改变学生跟着看却不动脑筋的局面。教学中要提醒学生,一些细微的、不起眼的发现,也可能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6]。

5 引导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讨论

带教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疑难和死亡病例。这些疑难及死亡病例是很难得的教学资料,书本上是没有的。笔者每周都在固定时间,由带教老师选出科室里遇到的疑难病例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方法,这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由于受临床经验限制,学生们的分析往往停留在疾病现象的表面,带教老师应对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加以分析,并做启发式的讲评和总结,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疾病。通过疑难病例讨论,使学生增加了临床经验,改变了以往的定向思维,对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是有帮助的。通过病例讨论,实习生可以从高年资医生身上借鉴学习许多有益的思维方式,吸取教训,开阔眼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7]。

6 提高主动性,合理应用辅助检查

大量先进仪器已经应用到临床,使许多疾病能够得到快速诊断。由于医疗环境的恶化及医生自我保护的加强,临床上出现了过度辅助检查的情况,过度依赖辅助检查必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让实习生变得不动脑筋,认为只要有先进的仪器就能看病,而忽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极为不利[8]。带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度依赖辅助检查,要强调临床思维的重要性,要让学生认识到辅助检查只是手段,要正确地诊断疾病,必须做好询问病史、仔细查体、观察病情基本环节等,才能有效地用好辅助检查手段,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效果。

7 搞好学术讲座

每周举办学术专题讲座,营造学术气氛,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每周安排专家举办学术讲座,把能提高实习生兴趣又和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最新进展传授给学生[9],帮助实习生了解医学动态,掌握医学新理论,对于掌握新知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临床思维能力是每一个医学生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临床带教老师要不断探索,利用多种方法加强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减少片面思维,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

参考文献

[1] 杨波,王丽炳,彭泳涵,等.实习医生如何建立正确临床的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267-1268.

[2] 王玉琦.注意培养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2-4.

[3] 江锦平,李雪松.实习医师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刍议[J].白求恩医学院学报,2007,5(5):319-320.

[4] 汪建初,蒲涧,韦建宝,等.医学实习生外科临床思维的建立及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6):1100-1101.

[5] 江毅,肖联平,田永刚,等.对学生进行临床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47,78.

[6] 王挹青,施华秀,孙德军.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J].中医教育,2006,25(1):40-42.

[7] 王松,段春燕,王清.外科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48-949.

[8] 苏庸春,于洁.实习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20.

医养结合分析范文5

一、     医教协同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定位的思考  

 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当前还是“以学科为中心”模式为主,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分析,导致基础知识和临床脱节;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缺乏,而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制约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因素。当今国内外医学教育中,为了促进基础和临床的结合以及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院校推出了“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等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促进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的结合,符合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基于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国内外对医学基础课已经开展的探索,为了更好的推动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人才培养结合,我们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医学基础课程改革目标,以基础和临床结合为主体,以厚实基础、强化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两翼,并且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以及以能力为指向的考核体系构建这三个方面开展探索,推进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人才培养整合。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   

首先从医学基础课程各教研室抽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组建教学团队,通过研讨和分工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构建血液、循环、呼吸、泌尿、消化、神经、内分泌和生殖八大系统,每一系统在整合中体现每一层面的知识,实现微观和宏观、形态和机能、生理和病理、基础和临床的多种综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的知识体系,然后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并且编写各系统的讲义和案例,同时通过多次集体备课,做到每一系统中各层次知识的有效衔接,各教师之间知识,教学和思维的有效衔接,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面向已经学习了各课程的大三床医学专业,采用教师以讲座方式讲解主要的知识,然后开展小组教学,开展“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并且实施过程采用实施一讨论一反馈一研讨一修正一再实施的方式。实践发现,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有利学生整合以往学过的医学基础课程,系统性把握知识,并且能较好地把握知识的关联和引申,同时能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用于临床,厚实临床基础,促进医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的有效衔接。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   

基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以及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中,我们引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图形复习、思维导图制作和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首先积极主动地学习,阅读教材,然后理解和把握知识,并且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再现,讲解教材,此外还要能应用知识,能把握知识的关联和引申,能把基础知识用于临床,能从临床案例逐层把握基础知识。为此基于基础的掌握,我们借鉴国外的方式,以测带学,开展单元和综合测试;基于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我们开展了图形复习,思维导图的制作,设计实验,实验室会议答辩,小组单元学习;基于知识的应用和引申,我们引入了全英文案例,开展双语案例教学和PBL教学,而教师在各个环节中起引导和掌控作用,实践发现,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打破传了统课堂满堂灌的学生被动局面,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让学生上讲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案例等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基于临床去把握基础知识,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更系统。实施中发现,以测带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形复习和思维导图的制作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和逻辑,深入把握知识;而案例教学促进知识的应用并且与临床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和深入的掌握知识。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的探索   

考核体系主要从素质、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构建,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其中素质主要包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讨论学习中参与度,以及对过程中问题的思考和把握,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参与各个环节,并且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以后临床的学习提供基础保障。知识主要是课程中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为此我们从课程题型,知识点,认知水平,主题词和难度级别进行细化组建了课程试题库,采用组卷的方式开单元和综合测试,旨在促进学生厚实专业基础,同时在图形复习和思维导图的制作中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此外在案例和PBL教学中,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分析。技能主要为实验技能,而实验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中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性实验中的创新能力,所以实验技能的考核包括平时和期末的操作考核,综合性实验的分析报告,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室会议的答辩等环节。所以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的考核,权衡知识、素质和技能,突出能力的培养。   

医养结合分析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4年12月参加我院护理骨干系统培训的62名护士,均为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1人。年龄24~33岁,职称:主管护师12人,护师50人;学历:本科47人,大专15人。两组在年龄、学历、职称、工作能力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31名护士按照院内培训计划实施。干预组31名护士则在实施院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培训模式上的探索和改进。1.2.1SWOT分析法(1)内部优势(S):工作主动性强,刻苦好学;中医基础较好,均经过医院100学时中医药知识及技能的系统培训;本科毕业占75%以上,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能较好地理解和互动交流;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工作计划性强,示范小组开展总结汇报准备充分,课件的制作效果反响良好。(2)内部劣势(W):对中医护理方案的理解程度不同,临床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尚不统一,示范教学未做到专人专项;带教安排分层不清晰,缺乏系统的科研学习方法,观察数据收集不完整;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自身工作压力大,部分带教老师经验不足,互动较少。(3)外部机会(O):①政策层面: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事业的文件,《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11-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2013版)》等,加大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力度,突出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和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进一步强调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作用。②医院发展层面:新住院综合楼的投入使用,开放床位扩增,业务范畴不断拓展;医院重视护理工作,护理部、科室重视对骨干护士职业发展的管理,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外出进修、学习、院内轮转等培训机会;分阶段有序进行护理岗位培训,使得骨干护士在不同阶段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为骨干护士提供实践护理管理的机会,例如院内公开竞聘护士长、责任总护士岗位管理等制度的建立。③患者对中医护理的需求: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6-7]。它具有简、便、验、廉、副作用少等特点,其理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养生保健优势也迎合了人们不断提高的健康观念。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开展,辨证施膳、情志护理、八段锦、太极拳等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中医疗效愈加显著,患者对中医护理的重视不断增加,需求也越来越明显。④中医护理学科发展迅速:中医护理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建立;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对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梳理及应用,形成标准的中医护理模式;中医护理教育不断完善,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完整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中医护理学术活动蓬勃发展,2013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加入国际护士会,全面促进中医护理对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医护理走向世界[8]。(4)外部威胁(T):中医专科发展晚,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医药学得到长足发展;中医护理学内涵模糊,学科界限不清,各级管理人员对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临床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受限;中医医院护理队伍中目前仍以西医院校毕业生为主,对中医护理知识掌握不到位。(5)排列因素,构建SWOT矩阵,结果见表1。

1.2.2根据SWOT分析结果制定培训对策(1)成立中医护理骨干培训管理小组,每年遴选培训专家库,参培护士可以自行选择带教老师。建立导师制管理考核方法,采取“师带徒”中医传承教学模式,实行专人专教,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经验筛选、梳理与传承。(2)重点围绕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和特色技术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组建兴趣学习小组,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开办“杏园护理讲堂”,对中医护理质量管理、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特色技术等知识和技能开展培训,参培人员定期面向全院进行汇报交流。(3)竞聘选拔中医护理专项操作示范教员,修订完善中医护理操作标准,统一录制视频。建立示范员管理考核制度,要求示范员必须在科内担任教学工作,在院内各病区开展中医护理操作示范工作,形成中医护理技术推广模式。(4)制作中医护理骨干培训专用手册,落实每次培训的细节,做到参训签到、记录、强化练习、考核一体化,将培训过程及结果与个人绩效考核相结合。利用学会平台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创建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交流群,中医护理专科建设交流群、专科小组交流群等网络交流系统,方便学员学习交流,资源共享。(5)培养护士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思维,通过对中医护理方案严谨的设计、培训、实施、评价、总结、反馈、再培训实施的每个环节,将方案的临床应用转换成共同参与的方案改进,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规范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完善中医护理效果评价体系[9]。

2结果

两组中医护理骨干护士的培训效果从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应用掌握情况,护士对中医药知识及护理技能水平得分,护士自我认同感得分,以上3项对比结果见表2~表4。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