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发展前景范例6篇

医养结合发展前景

医养结合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医疗旅游 对策 集团优势 青岛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25-02

山东省青岛市地理位置优越,医疗及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发展医疗旅游的天然优势。但从目前来看,青岛医疗旅游的发展依然面临瓶颈。笔者通过细致、系统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青岛医疗旅游的开发提供几条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一、形成具有特色的医疗旅游产品体系

在医疗旅游过程中,迥异于其他地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医疗旅游服务最能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显现出来,是吸引医疗旅游者前来就诊的关键因素。青岛市面临激烈的医疗旅游市场竞争,要有更多发展就需要提供与主要竞争对手异质化的医疗旅游服务。青岛市在温泉疗养、中医药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有开发特色医疗旅游产品的资源。

(一)突出特色,打造“海水溴盐泉”

青岛即墨的温泉资源丰富,有着全国唯一的海水溴盐泉,泉水中有多种微量元素,对于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失眠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区、金麒玉麟温泉山庄等大型旅游度假区在即墨相继建立,度假区内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娱乐项目丰富,已具备一定发展医疗旅游的基础。青岛开发特色医疗旅游产品可依托即墨的温泉资源,将温泉特有的功效与青岛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强大的娱乐功能相结合,发展慢病愈养服务,建立慢病愈养基地,打造属于青岛的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医疗旅游核心产品。

(二)重点发展,创立国际健康城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地处温带,受大陆性季风和海洋的影响,气候湿润温暖,四季怡人,且崂山地形奇特,山脉雄伟壮观,奇石遍布,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风景秀美,是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具有国家森林公园的称号,是青岛市唯一的AAAAA级景区,是优秀的旅游景区。青岛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建设以崂山为首的三大健康产业集聚区,这为打造崂山国家健康城提供了政策支持。2016年3月22日,新华锦集团与韩国延世医疗院合资公司在青岛举行签约仪式,正式确定双方将在青岛合作建设国际化医疗项目,这开启了崂山国际健康城建设的序幕。

(三)优势提升,发展疗养康复业

青岛市南区关风景区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点,树木郁葱,鲜花遍地,且“关”的建筑造型独特,有“万筑博览会”之称,其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的优美风景是“关”的特点。青岛优美的环境和适宜的海洋性季风气候,使得青岛非常适合度假,有着“东方瑞士”的美誉。青岛的疗养资源极其丰富,有第一、第二疗养院、山东省青岛疗养院、空军疗养院等13家部级尖端疗养机构,其中大部分位于关景区,使得关成为中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榻。青岛发展医疗旅游,可以在丰富的疗养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顶级疗养度假基地。

二、政府提供大力支持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成空间布局

政府的支持是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有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使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快速。首先,政府可以在掌控全局的前提下制定发展规划,完成产业的空间布局。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努力完善青岛医疗行业建设。在医疗格局分布中重点体现三级医院的龙头地位,把二级医院作为发展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专科医院的医疗特色,加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体系。其次,政府应该制定与医疗旅游发展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行为规范,使医疗旅游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维持医疗服务价格的公平透明,保障医疗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再次,有效整合青岛的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引进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高水平知名医疗机构来青开办医疗机构,为青岛医疗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发展基础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还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承载量有关。为发展医疗旅游产业,政府要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公共交通、餐饮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医疗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的舒适度,吸引客源。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局限于硬件设施,还包含吸引患者前来就诊的软件条件。政府要引导医疗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协作,加大与医疗旅游中介公司、保险公司等有关行业的沟通联系,建立全面有效的服务体系,切实为医疗旅游者解决保险、报销的后续问题。尤其是针对外籍人士的旅游需求,要极力争取把中国的医疗旅游治疗列入国外医疗保险范围内,解决外籍人士在青岛就医的后顾之忧,扩大青岛医疗旅游的客源。

(三)重视品牌效应,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对青岛医疗旅游的宣传可以建立青岛医疗旅游品牌,积极地打造专属于青岛市的特色医疗旅游产品,树立青岛医疗旅游品牌形象。知名度是保证旅游业得以发展的根本,明确的营销策略是将医疗旅游服务推广出去的有力手段。现阶段,青岛市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营销推介,打造健康青岛品牌,通过媒体权威、系列报道、设立互联网宣传平台等方式建立医疗旅游推广平台,采用便捷有效的途径将青岛市的医疗旅游信息传播给广大旅游者,吸引游客前来。

(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专业人才

“以人为本”的理念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医疗旅游行业也同样适用。作为医疗旅游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青岛医疗旅游行业的发展。在青岛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着重发展医疗旅游的政策引导下,青岛的医疗旅游行业必然发展迅速,相应的专业人才队伍也应建立和储备,因此,青岛市在大力全方位创建医疗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重视人才的培养与提高,以期更好地为医疗旅游行业服务,加快发展进程。

三、医疗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医疗服务机构是医疗旅游的主要服务者之一,其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医疗旅游的质量,对一个地区医疗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地区医疗机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地区医疗旅游发展的好坏。因此,医疗服务机构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走在高精技术的尖端,对医疗旅游者形成有效的吸引力。

(一)提高医疗水平和技术

医疗水平和技术是旅游者在医疗旅游过程中最重视的因素,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就成为每个医疗机构的必修课题。首先,医疗机构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诊疗技术,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创立医院特色诊疗方式,提高自己在医疗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其次,在加强技术诊疗水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医疗服务形象,创立服务型医疗机构,使旅游者在就诊时拥有舒适的就诊环境,提高旅游者对医疗旅游的接受度。

(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外籍人士是医疗旅游这一国际行为的主要参与者,青岛的医疗机构在服务外籍人士时面临着认可程度和跨国报销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青岛市全年共接待国外游客128万人次,增长3.6%,外汇收入达到8.2亿美元。因此外籍人士在青岛的医疗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给医院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通过JCI认证的医疗机构屈指可数,而青岛市一家也没有,所以医院要努力提升自身水平,积极进行JCI国际认证,使自己获得国际认可,增强核心竞争力,吸引外籍人士前来就诊。在积极进行认证的同时,医院可以与医疗保险机构联系,为前来就诊的国内外患者提供医疗保险服务,解决其就诊的费用问题,避免后顾之忧。

(三)加强与旅游景区的联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追求旅游的舒适度,对旅游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与景区的结合既达成了旅游的目的,同时又满足了对健康方面的追求。青岛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质量高,医疗机构主动将自己与旅游景区相结合,推出特色医疗旅游项目,将医疗服务项目融入到景区,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如依托沿海地区发展养生健身、疗养康复项目,顺应政府健康产业规划与崂山景区打造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等。

四、旅行社多方位发展,形成竞争优势

针对迅猛发展的医疗旅游,旅行社等相关行业要及时抓住良机,培养专业的医疗旅游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医疗旅游者提供专业的服务。

(一)加快旅行社集团化进程,促进医疗旅游业的发展

青岛旅行社数目众多但是服务水平不高,规模较小,缺乏有影响力的旅行社名牌旅游企业,也没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公司,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力。旅行社集团化将各个旅行社的资源集聚起来,有助于提供优良的服务,形成集团竞争力。因此,青岛的旅行社可以通过联合或者合并形成集团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保障各方权益

医疗旅游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但是碍于其高风险性,大多数旅行社都不愿意选择进行医疗旅游活动,许多患者的医疗旅游行为是自发进行的,一旦出现纠纷无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事实就抑制了医疗旅游行业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旅行社要积极联系保险行业,建立合作关系,为自己保驾护航,降低医疗旅游行为中自身的高风险,保护医疗旅游各方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合,开展基本医疗旅游项目

现在青岛的旅行社大都开展境外医疗旅游,担任医疗旅游输出的角色。旅行社在进行输出过程中可以不断汲取外国发展医疗旅游的经验教训,积累经验。目前青岛的体检中心有110多家,其中不乏专业性强、服务好的大型体检中心,在青岛医疗旅游还未得到全面认可的现阶段,旅行社可以与医疗机构相联合,推出以体检保健为主的医疗旅游形式,这种医疗旅游形式风险较低,也能为大众所接受,可以成为打开青岛医疗旅游市场的通关钥匙。

总之,面对国内外医疗旅游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现状,根据对青岛市医疗旅游发展环境的分析,青岛市在发展医疗旅游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医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由政府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医疗机构要苦练内功,迎接医疗旅游的大发展。同时,青岛旅游资源的结构调整及医疗旅游相关产业的集团化发展势在必行,对于青岛市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医疗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广海,高旭.青岛市开展医疗旅游可行性分析[J].江苏商论,2015(7):61-64

[2] 郑健.浅论青岛旅游核心竞争力[J].经营管理,2012,275:139-140.

[3] 董少华.医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医养结合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李欣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文庠,薛洪汇,吴勉华,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99-102.

[2]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3]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21):75-77.

[4]李明月,陈波,王卫,等.中医国际教育改革的意义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47-649.

[5]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8]李春燕.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认同的构建[J].环球中医药,2012,5(11):834-836.

医养结合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医养结合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临床医学 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江泽民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 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 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 学习者( learner)”而不是“ 学生”( 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 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 教”且“ 学”, 学生既“ 学”也能参加“ 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 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 1 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 1. 1 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 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 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 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 万元( 逐年投入)建立建设“ 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论/文/网 LunWenData/Com]

2. 1. 2 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2. 1. 3 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 2 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 1 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 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 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3. 2 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医养结合发展前景范文5

1.中医学专业张仲景学术思想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背景

髙等中医药教育历经50年的发展,取得了斐然的成就,然而面临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不断出现的“取消中医”风潮时,也着实暴露出一些问题:继承不足,创新不够。表现在中医教育上,课程设置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然而课程体系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因此,开展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势在必行。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里,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八大宛药”享誉世界。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研究中医药的浓厚氛围和雄厚实力。近年来,南阳积极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以医药文化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现代科技,推进技术创新,形成医、教、研、产、工、贸为一体,突出中医教育、研究、诊疗,中药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是振兴南阳经济的一大产业支柱。河南是人口大省,南阳是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市,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医疗现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就业空间。因此,“医圣’’品牌成为我们办好中医学专业的巨大财富。特别是中医教育在遇到困惑和挑战时仲景品牌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办学方向。

2.中医学专业张仲景学术思想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设想

2.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目标

中医学专业张仲景学术思想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为教育教学要求,充分利用南阳独一无二的仲景中医药文化优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仲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学校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仲景中医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理工学院多科性综合大学优势,修订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仲景品牌,形成具有(张仲景学术思想方向)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2专业培养规格

①知识规格:培养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中医临床应用理论,突出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能较熟练阅读中医古代文献;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初步运用一门外语,借助工具书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医药学科和现代医学学科的进展;了解国家卫生方针、政策和法规。

②能力规格:培养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突出张仲景学术思想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中西医常用的现代诊疗技术;能熟练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治疗内、夕卜、妇、儿及其它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对急、危、重症、疑难病有初步诊断和处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能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③素质规格: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医学事业,有为人民医药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有遵纪守法,求真务实的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2.3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中医学专业张仲景学术思想方向建设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为适应继承和发扬张仲景学术思想的要求,在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突出仲景传统,融入发展前沿,使其更能适应中医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将《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等改为必修课,增加学分,开展中医哲学基础等专业拓展课程,要求本科学生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实行过级测试,不断提高学生仲景学术思维及诊疗水平。完成仲景伤寒学、金匮要略选读,内经选读、温病学等精品课程的建设,编写中医学专业张仲景学术思想系列改革教材14部,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的力度。强化专业特色,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培育浓厚的仲景中医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仲景学术素养;注重专业基础课、临床实践课、人文社会科学等的学习,强化专业特色,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2.4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在备课方面,促使教师除了备教材、备仲景、备教参、备学生、备临床、备发展,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并通过精简陈旧内容、突出重点内容、.注意衔接内容、增加自学内容及仲景临床案例等系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临床意识,使学生学仲景有专长,教师教仲景有侧重。

大力推广使用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建设数字网络、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学平台,满足现代数字化教学需要。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大力推行课程的调整、合并和重整。重点建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门核心课程,巩固《中医内科学》院级精品课程的成果,以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群,打造出1?2门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

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体现早(早接触临床)、新(创新性思维)、实(落实到具体病例上)、活(教学及效果评价形式)。大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如张仲景医学实验中心、张仲景药用植物园、张仲景医史博物馆、医圣祠、南阳张仲景国医院等教学资源。建立仲景中药炮制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仲景中药药剂实验室,仲景针灸推拿实验室,建设相关学科的研究型实验室,围绕张仲景特色,建设南阳市仲景方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适当增大中医学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数;增加提髙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所占比例。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医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对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优化与完善,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2.5质量控制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批素质髙的继承与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教师队伍》根据我院发展特色专业的要求,制订明确的教科研思路,确立以继承和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为主要研究方向,选骨干教师到国内相关髙校学习伤寒金匮,以仲景诊法及仲景方药辨证应用规律为突破点,充分发挥我院综合性多科性大学优势,形成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教学科研团队。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管理。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建立起规范的系级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g立系级教学督导员听课制度、参加专业评估制度、考试考卷的监督检查制度、实践环节的抽查答辩制度、师生座谈会制度、教研室说课制度等,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反馈监控体系毕业论文质量检查制度等形式的督导督察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使各项教学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培养方案的贯彻执行。

3.中医学专业张仲景学术思想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医养结合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2003,(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