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社会工作;医养结合;路径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康复护理逐渐成为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互不衔接,老年人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三者之间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在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殊国情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应打破养老服务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各自孤立的现状,以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多部门相关资源整合的效用最大化。

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各部门发挥自身特色,而不应当蜂拥而上,不然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违反了整合资源的初衷――节约资源。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资源整合、解决对策等。社会工作以其在社区和家庭养老服务中的专业优势介入,能够互补医养结合的缺陷和不足,在政府购买养老、医疗服务的同时,链接、整合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提供专业的、稳定的、高效的综合服务,降低医养结合在人力资源匮乏的短板,促进我国养老医疗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医养结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的医养结合现状

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独立运行,隶属系统不一,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真正需要就医的人住不了院,而不需要住院的人却霸占着病床,造成了医和养的资源系统紊乱,缺乏有效地部门沟通和协调,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社会资源不合理分配,这不仅增加了老年人养老和就医的成本,更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负担。已经有不少养老机构开始以发展“医养结合”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另外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清晰,因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自成系统,相互独立,在部门沟通和协作上效率低下,存在着多头管理、岗位重叠等问题,导致权责不清晰、无人问责的混乱局面,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的踢皮球等问题。养老机构服务定位存在偏误,阻碍自身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主要界定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三部分。由于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家庭的小型化4-2-1模式,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家庭安享晚年,接受一系列养老和日间照料等个性化服务,养老机构的服务定位严重偏离了我国的养老服务老年人选择的主流模式,严重阻碍了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分析

“看病的地方不养老,养老的地方看病难”,这是目前我国养老和医疗的现状,而近年提出的医养结合实质上是对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优势整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医院”。

1.医养结合的长效动力不足。首先表现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上,我国的起步较晚,存在制度、政策等层面的欠缺,医养结合的机构数量还较少,国家层面对此没有具体的指导文件,也没有相应的专项资金规划和特定项目扶持文件。其次,国家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养老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多元化需求,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各种资源,发挥社会工作者在为老服务和长期医疗照护方面的专业优势,还存在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社会团体、组织参与程度较低。我国医养结合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行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有机结合,市场参与明显不足,社会企业或组织对于医养结合大多持观望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医养结合在我国起步晚,根基浅,没有形成规模体系的新型模式,存在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是医养结合门槛比较高,一般组织难以达到其构建的标准,不仅对养老方面、医疗方面都有其严格的要求,包括软硬件设施、专业人员配置、医疗卫生执业师、相应的行业牌照等等。这些都制约着社会组织人力、物力的资本投入和参与度。

3.自我定位不清,边界不清晰。不少机构盲目拓展“养+医”业务,加速不同机构之间的级别分化,致使资源过分集中呈现区域性,不利于医养服务实现均等化,盲目定位高端市场、高端人群,没有很好的契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和人口结构等。从业务范围来看,医疗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除了主管养老保障业务的民政厅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外,还有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在管理机构、管辖内容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淆。部门的交叉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处于多头领导,不仅效率低下,沟通比较困难;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晰,容易出现争权夺利、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的路径

(一)加强政策层面扶持力度

我国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政策、结构、资金、机制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困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开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兴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一方面,政府可直接通过财政拨款兴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设施、场地、医养服务的各种资源,在整合养老和医疗机构资源上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不仅在生活方面,还涉及在医疗复健、日常照护服务、康复训练、以及陪伴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购买医养服务的资金可以来源于:一是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统一为老年人购买服务;二是政府发放医养服务补助津贴。政府直接向符合“医养结合”服务标准的老年人发放医养服务补助津贴,由老年人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医养服务,从而获得专业性、针对性的服务。

2.加大政府购买医养服务的力度。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或者其他激励性政策,即政府通过资助社会团体或者非营利组织兴办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三方共同承担老年人的医养服务的各种费用、资源等。政府应当秉持“大市场、小政府”的宏观调控者的角色定位,简政放权,让社会组织代替政府去做这些普惠性的医养服务,政府以招投标项目模式向机构购买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医疗照护等医养服务,机构再向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医养、家庭医养服务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只是充当监管人、大管家的角色,社会组织满足社区老年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加大对弱势医养机构的扶持力度。建议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入手:一是依据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对其进行提质改造,充实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所具备的条件,允许社会资本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明确界定它的服务范围;二是适当降低民营、小型社区养老机构申办医疗机构的门槛。在申办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支持养老机构就近与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或引导和支持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对就近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二)积聚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

1.提升社会认知度及公众的保健意识。首先,应当加大对社会工作理念、价值、服务模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向社会工作者寻求专业的帮助服务。其次,在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的服务中,争取老年人对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信任和支持,愿意接受和配合社会工作提供的医养照护服务。最后,老年人自身也应当加强健康及储蓄意识的学习和培养,在观念上认同,在行动上践行,经常参加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展览等,积极参与社区和机构举办的活动。

2.鼓励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参与支持。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不同程度要涉及到“产业化”的问题。产业化是集规模体系的品牌化运营模式,与福利性互不冲突。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大力引导社会各界资源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到医养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同时整合社会潜在的资源投入到医养结合模式的创建中,吸纳更多的社会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充当参与者和服务者角色,共同创建新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3.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工作机制。正面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加快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规划布局;制定出台有利于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频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为老年人的日常娱乐生活提供设施健全的硬件设施和器具。

(三)服务机构的定位与协作

1.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有很强的针对性,机构应当合理定位、改革机构设置。首先要不断提高服务机构的软硬件设施,一是软件方面,要具备大量优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工,明确各级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老年人服务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基础器具设施和水平先进的医疗器械、复健训练、康复室等。其次,要拓宽服务供给渠道,倡导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准确定位,充分整合多维度的医养资源,并提供专业化的个性化服务。在建立健全医养服务机构时,政府部门要严格制定出准入标准和准入资质,不允许不符合资格者进入,严格把控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准入流程,严格考核,并做好对医养服务的全程监管。

2.健全医养结合协作模式。应当加强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改进“医养结合”机构资质审批管理方式,加快行政许可和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简政放权,明确权责划分,厘清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责任。政府部门应当给予适当监督,权力下放,合理充当大管家的角色,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政策规划及支持,顶层设计与宏观布局,关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相互衔接,不断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相互匹配度,从而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联手共推及监管机制。一是消除部门之间存在的泾渭分明,互不交叉的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多部门联手共推及监管工作机制,建立由相关部门共推组成的医养结合I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对医养结合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和监管;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并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建立各部门良好沟通的调节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部门之间明确权利和责任,在制度上保障医养结合体系的健全发展。

四、总结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其关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面对年龄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积极应对,以消减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有效规避因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和不安定因素,顺利实现医养结合的服务。“医养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实在做好传统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包括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入住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环,孙斐.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EB/OL].(2013-07-25).

[2]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3]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9).

[4]沈连法.关于医养结合的思考,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J].2015,(6).

[5]赵欣,马欣婷,曾玉娟.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24).

[6]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6).

[7]石萍萍.对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J].新丝路(下旬),2016,09:72-73.

[8]李强.粤所有养老机构拟实现医养结合[N].南方日报,2016-08-09A01.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培养模式;肾内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医学教育

随着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推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简称专硕)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即“四证合一”培养模式是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加强医教协同的重要举措[1-2]。肾内科是一门临床表现相似、病理类型多样且复杂、病理生理涉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的临床学科,具有专业性较强、发展较快、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等特点[3]。“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为当前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新方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但随着这一模式的实施,问题也逐步凸显,如轮科时间安排不合理、科研能力培养不足、带教模式单一等。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某地肾内科专硕培训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下相关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某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下的三年级专硕,共86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培养现状满意度调查。此外,通过实地走访,对肾内科专硕、导师、带教教师及教研室负责人进行访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Excel2007软件录入数据,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百分比。

2结果

2.1基本信息

共发放调查问卷86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93.0%,其中男生27人、女生53人。2.2培养现状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在临床能力培养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注重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并结合学科新进展进行教学,满意度均达到90%,然而,对职业道德培养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总体低于临床能力培养满意度(见表1)。

2.3实地走访调查结果

结合调查结果及对肾内科专硕、导师、带教教师、教研室负责人等的实地走访,发现存在几个突出问题:(1)肾内科专硕在肾内科病房及血液净化中心轮转时间短,不能达到区分肾内科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要求。(2)带教教师教学模式单一,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临床能力培养方面,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疗思路能得到较好锻炼,但技能操作有导师不放手、学生不敢动手的现象,并且带教教师对医患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培养不够重视。(3)轮转时间中无专门的科研培训及科研实践时间安排,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专硕科研能力的培养。

3讨论及对策分析

3.1优化轮科时间安排,做到临床与科研能力培养并举

肾脏病从病因、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等均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熟练掌握其他内科专业诊疗方法是当好一名肾内科医生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肾内科诊治与其他内科专业相比有其独特性,特别是透析治疗、肾穿刺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腹膜透析置管、深静脉置管等,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肾内科医生,需花大量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在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下,要求33个月的临床轮转时间,涉及全部与肾内科相关的内科科室,贴合肾内科疾病多学科交叉的要求。然而在轮转时间安排中,仅两个月肾内科病房及两个月血液净化中心的轮转时间,远远达不到区分肾内科专硕与其他专业专硕的要求,短时间内掌握肾内科疑难杂症及危急重症诊疗存在困难,何况还有诸多手术操作需长时间磨炼。基于以上问题,可考虑专业特殊性,调整肾内科专硕的轮科时间,适当缩短或延长外科室轮科时间或增减轮科科室,而具体安排需导师、带教教师、教研室负责人相互沟通确定,并通过学生培养效果反馈不断优化。“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下专硕承担了大量的临床工作,专硕科研课题的设计、实施、撰写时间几乎为零,弱化了专硕的科研能力[4-5]。通过走访发现,一半以上学生表示临床轮转、各种教学活动、考核后没有多余的精力主动进行科研。导师也反映“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下学习的科研兴趣较传统模式低,且论文撰写质量也有所下降。基于以上情况,认为增加专门的科研学习及实践时间非常有必要。

3.2多模态教学法相结合,全面提高肾内科专硕的临床能力

调查发现,带教教师注重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并结合学科新进展进行教学,但教学方式仍以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如带教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肾内科某种常见疾病为教学内容,先在教室通过PPT让学生学习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然后在病房向学生演示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过程,最后回到教室研讨患者检查结果,最后归纳总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大部分教师会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总体而言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多数学生认为其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及自主思考能力。此外,带教教师往往会忽略应变能力、职业道德、医患沟通能力等的培养。再者,肾内科是一门技能操作专科性较强的科室,肾内科专硕毕业前必须积累一定的手术操作经验,如肾穿刺活检术、中心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腹膜透析置管术等。然而,这类手术风险大、变异率高,难以让初学者直接在患者身上操作,所以两个月肾内科轮科时间的学习,学生所学与专硕培养要求相差甚远。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及医学教育者开展了多模态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6-8],结合现状,提出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法、“互联网+”及模拟教学等多模态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分析、探讨、查找资料、实验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法,是目前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流方法[9]。但PBL教学法存在无学大纲、课程容量小、需耗费时间精力设计等缺陷,所以单纯采用PBL教学法不能解决肾内科专硕的教学问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采用网络直播、慕课及微课等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补充[10]。医学模拟教学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所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学方法。由于模拟教学的侵入性操作无任何风险、重复性好、不涉及侵犯患者利益及隐私权等优点,其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并已经成为日常培训医务人员的重要技术[11]。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法、“互联网+”及模拟教学等多模态教学法相结合,使肾内科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且互联网可无限延展有限课堂,充分拓展知识面,实现学习资料共享,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法、“互联网+”及模拟教学等多模态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实施:(1)以“慢性肾衰竭”这一常见肾脏疾病为例,可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系统地讲授课本内容。(2)带教教师通过PBL教学法给出典型“慢性肾衰竭”临床病例的部分或全部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并设置问题,如患者的诊断考虑什么?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后续诊疗措施有哪些?该疾病的某一并发症如肾性贫血治疗有哪些研究新成果和治疗新进展?要求学生通过复习所学知识、查阅最新指南、研究成果等途径寻找问题答案;一周后随机抽取学生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教师将学生遗漏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由学生发现自身问题从而加深印象;最后由教师组织讨论、总结,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解析,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科研文献及指南,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3)为解决学生手术操作参与度不高及短时间难以掌握等问题,带教教师可通过手术网络直播或录播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标准手术操作步骤。并且可参考“四大穿刺”模型,建立肾内科专有的模拟教学模型,如“中心静脉置管模型”“动静脉内瘘血管吻合模型”,通过手术操作的强化训练也是区分肾内科专硕与其他学科专硕的方式之一。(4)国外非常重视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将其视为临床医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12]。美国、日本等国家目前开设了医患沟通技巧相关课程,而且有科学的、系统的医患沟通水平评估系统。然而目前国内对医患沟通技巧教育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且缺乏客观的教学效果评价系统[13]。因此模拟教学不仅可用于肾内科专硕的培养,还可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模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一部分学生扮演医生,一部分学生扮演患者及其家属,模拟临床实际谈话情景来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带教教师应言传身教,以优良的医德医风为学生树立榜样,并督促学生对国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使其认识到这既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亦有助于保护自己及避免医疗纠纷[14]。(5)带教教师可通过微信平台给学生提供医学资料,收集学生测验成绩,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及内容,并对重难点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10]。

3.3落实导师负责制,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下,如何平衡医疗和科研间的关系成为医学院校、导师、研究生的难题[15]。虽然专硕要求相对学硕而言较低,但培养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始终没有变。“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下往往要求专硕在承担临床工作的同时从事科研工作[16],因此,要发挥导师负责制在科研能力培养中的指导和把控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筹划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导者,也是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路上的领路人,更是保证和提高研究培养质量的中坚力量[17]。肾内科专硕研究生入学后应尽快学习如何有目的地查阅医学文献及掌握本专业的研究前沿知识。导师也应该结合目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选择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课题,而不是基础研究课题,从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入手寻找科研思路,使科研来源于临床又服务于临床,同时还可减轻学生做基础研究的压力。导师在课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并引导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导师应定期让学生汇报毕业课题的实施动态,与学生讨论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导师还可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导师应指导学生书写论文,培养其写作能力,教授其正确检索方法,鼓励专硕发表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专硕的科研能力,培养其科研思维。

4结语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范文3

1增强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技人员的交流,组建联合导师组

为了保证基础医学研究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技能,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技人员的交叉与融合。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研究方向,由基础医学教师和相关临床医技人员组建联合导师组。例如,联合神经外科、骨科和脑外科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导师组,联合医学检验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导师组,联合病理科、肿瘤科和ICU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导师组,联合放射科、核医学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放射医学专业导师组。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基础、研究方向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制定基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并且保证每个研究生可以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实习或实践,充分依托临床医学专业资源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服务。

2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调整了公共课考试方式和授课学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减少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授课学时(分别从108学时和54学时缩减为72学时和36学时)。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变化,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由25学时缩减为18学时。公共课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实践的学习时间。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仅保留了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科研方法学等共同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和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及课程、研究方向等因素共同商定,实现了基于学生个人基础和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加强科研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多开设临床问题相关的专题实验,传授更多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医学科研能力。

3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鼓励基于临床问题的选题研究

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我们既鼓励基础研究人员深入临床实践一线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重视临床一线医技人员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临床医技人员、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就肝炎、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衰老、感染与免疫等重大疾病及基础与临床研究专题展开经验交流并探讨相关问题,最终实现以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有效沟通和共同攻关。在这种交流中,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可以敏锐地从临床中发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且可以得到临床实践人员的积极反馈,真正做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同发展,并促进医学研究逐渐深入,从而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

4促进基础医学各学科整合及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加强学科建设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范文4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居民对中医养生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对其认识来源及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医养生的普及和传播提出有益的建议。方法 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法。结果 相比于阅读书籍报刊、与他人交流、使用互联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是调查对象获取中医养生知识的主要途径,并且,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范围认识不明确,对养生知识的识别力不强,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当下流行的“中医养生”仍心存疑虑。结论 北京居民对中医养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不足,其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中医,养生,认知,水平,调查

1 引言

《黄帝内经》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者,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现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口号”。这都说明养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和人类的健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养生是指人们顺应自然,系统安排生活方式的一种方法[2]。传统意义上的养生更多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适应自然规律以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3]。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中医养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了解人们对中医养生知识的认知水平,为其提供养生知识的了解途径和养生方法的应用方案,本课题小组选取北京地区居民进行了中医养生知识认知水平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初期问卷调查时,在北京市随机抽取2个城区,在每个城区内随机抽取1所公园,在各公园内随机选择9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180人。发放初期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男64,女112),无效问卷4份。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于30~90岁。 终期问卷调查时,除去初期抽取的2个城区,在余下城区内随机抽取5个城区,每个城区内随机抽取2所公园,在各公园内随机选择63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630人。发放终期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男288,女320),无效问卷22份,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0~90岁之间。

2.2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先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设计初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中医养生理念的认识和应用状况、对中医养生社会状况的看法3大类,共48题。进行初期调查后,统计问卷数据,分析数据,整理出必要的问题,删除多余的问题,添加补充的问题,更改问卷版式,设计出终期问卷。终期问卷的内容不进行分类,防止调查对象受干扰,但增添了可选性问题。根据初期问卷的结果,提炼出常见的问题与答案,将中医养生详细分为起居、运动、饮食、保健药物、针灸推拿养生5大类,共计38个问题。由课题小组成员分别在公园随机选择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与题意一致的解释, 但不诱导或暗示答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

表1可见,调查对象对于自身身体的情况及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都比较高的。但在养生保健上的支出,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仅仅支出少量的花费。

3.1.2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

由表2可见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是调查对象养生保健的主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寻求心理安慰已上升为继其两者之后的另一主要原因。

3.1.3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

由表3可见,大多数调查对象关注中医养生的方式都是通过广播电视。而从表4就可看出,对于电视节目上所推广的养生方法,其效果在各个程度上几乎是平均分布的。

3.2 终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

由表5可见,调查对象对于“饮食养生属于中医范畴”的支持率最高,位于第二的是针灸按摩养生,第三则是起居、睡眠、运动养生。而由表6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谚语毕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大多是前人总结的生活经验,所以能被大部分调查对象所接受。

3.2.2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主要选取了初期调查时,调查对象喜闻乐见的五种养生方式,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散步因其简便易行成为调查对象健康保健的首选方式,更有48%的调查对象表示每天会有固定的散步时间和地点。饮食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中重要的基本内容, 饮食调养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次调查表明大多数调查对象重视饮食养生,但欠缺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太极拳可能因其动作较复杂,学习有一定难度,还未能被大部分调查对象所接受。中药保健的治疗偏向性较强,只有37.8%的调查对象采用过,并且其中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所服用中药的功效还不能做到完全了解,接近一半多(53.9%)的调查对象在选择保健中药时是抱着“别人说好,我也试试”的态度。穴位保健的普及率较高,且实施效果普遍反映较好,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对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大椎等常用保健穴位都有所了解。

3.2.3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

‘目前中医养生在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这部分调查内容在初期调查中本课题组采用的是开放性的提问方式。通过对初期调查结果的汇总,综合所有调查对象提出的意见,得出了上述图表中提到的六方面内容。并在终期调查中了解调查对象对这六方面的态度及看法。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存在的问题有两个,分别为:1.中医养生的普及过程中存在欺骗现象。2.政府对中医养生普及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对于这两个问题,认为其存在的调查对象人数占总人数的60%。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大众对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不足。

4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在“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较高,养生保健支出较合理,进行养生保健的目的大多为防病治病;这说明中医养生保健确实深入人心,并且有一定的效果,其方法和理念都被大众所接受。但“治未病”的理论还未渗透人心。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在身体未出现任何不适之前,不会在身体状况上花费精力和金钱。另一方面,现今保健市场存在的产品定位不清、功效宣传含糊、概念炒作、盲目跟风等缺陷,给人们的选择带来一定困惑,使人们不敢轻易尝试养生保健类的产品。

调查对象接受养生信息的方式大多为广播电视途径,其通过此途径所认知的养生保健方法和理论,其真实性和科学性都不免令人质疑;有30%的调查对象认为电视节目中所邀请的养生专家,在中医养生的方法的介绍和推广中存在欺骗现象;还有30%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欺骗现象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失去了对中医养生的信任;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大众对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不足。这三个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相关机构在监管上的缺失,导致了欺骗现象的出现,使得向人们宣传的养生知识良莠不齐。而人们对各种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较低,又使得他们较容易上当受骗。

对此笔者提出的建议为:由卫生部在全国所有与中医有关的正规单位,例如中医药大学、中医科学院等单位,选择对中医养生有深入研究的人才,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进行中医养生的规范性教学;或者,兴办社区健康讲座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信息普及方法;其次是对于现存的中医养生节目等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筛查,并规范其传播内容,并将所有养生方法的适应人群进行详细说明,并大力宣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

第二,在“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在常见的养生类别如针灸按摩、饮食药膳、保健药物等,调查结果显示认知度较高。这也归功于近年来药膳的兴起让人们对中药有所改观;而“点穴”也作为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的养生方法被人们所推崇;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人员在公园进行调查期间,经常看到人们聚集在一起打太极拳、舞太极剑,这充分表明中医传统的养生运动也是很受欢迎的。 而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涉及,但未广泛向人们传达的养生类别如环境、劳动、休逸养生等,仅有较低的认知度。同时,对于前人所总结的生活经验的古文谚语之类,调查对象较为信任;而对于现代生活中所提倡的生活环境等对健康有所影响的因素,虽重视的调查对象很多,但不重视的调查对象人数也很多。这些结果综合表明: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总体还不高。同时,调查对象更倾向于接受平日生活涉及比较广泛,多数人都称赞的养生方法,这对于中医养生的传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此笔者建议:在养生知识和方法的宣传上,可加入详细的生活常识,利于民众接受和应用。如对食物搭配的禁忌, 不同体质、性别、年龄、季节应如何选择适宜的饮食, 荤素的搭配等等[4],或如某类体质的人群适用的锻炼方式,具体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等等。

第三,在“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散步作为平日最常见也最简易的养生方法名列第一位,其次是饮食调理,第三是太极拳;原因为大多数调查对象都表明,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和知识去合理调配自身的饮食结构,而太极拳更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进行穴位保健的调查对象和不进行穴位保健的调查对象几乎持平,而不使用保健中药的调查对象高于使用保健中药的调查对象;原因为穴位保健由于其特殊的操作方式和特殊的感觉感受,并不能很快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同时,现今社会保健药物品种增多,药物收费过高,以及药物成分、功效不明,直接导致了使用保健药物人群数量的减少。这都说明,民众对于养生方法的实施度不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归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度降低,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居住、饮食、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压迫感和较强的防范意识。

对此笔者建议:由于现代生活的高度紧张,对于“心态平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可增进人体健康”这一观念需深入人心。可建议在社区组织培训,如五禽戏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俱乐部,或介绍些具体的休闲方法如书法绘画、音乐欣赏、种花养鸟等。所谓压力是一种个人感受,它虽然与外界条件有关,但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条件的反应,要想人们传达自我心理的调节才是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且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5]。

在此次研究调查的早期,笔者进行文献整理时了解到,在古代中医养生这一概念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在日常起居的点滴中都融入了养生的方法和理念,养生已经不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做法,而成为人们寻求身心平衡,阴阳调和的代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使人们对“中医养生”这一概念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王新明.大学生体育养生知识水平的调查报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78-79

[2] 李庆升.中医养生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6

[3] 蒋伟铭.论学校健康教育发展与对策.昆明大学学报, 2001 , 11 (1) ,85 - 871

[4] 于红,王明皓,罗浩,等.北京市民养生保健状况调查.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8-10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范文5

摘 要 中国社会进入到了老龄化阶段,随着社会变迁速度加快,养老方式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革,老年人口的流动问题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老年人愿意选择异地养老,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异地养老主要瓶颈。本文从异地养老不同群体出发,考察中国异地养老中遭遇的社会保障问题,以期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异地养老 可持续发展

一、异地养老内涵

异地养老一般指老年人离开原有的居住地到另外的地方生活的的养老方式。对于异地养老有很多解释,范围较广,本文为讨论由于老年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保障制度设置上的问题,所以将异地养老内涵限定为中国范围内老年群体在不同于自己社会保险或就业所在地的养老,这样就将农民工返乡养老,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居住地的养老纳入视野中,也就是说从地域上看,我们不仅考察那些离开原有居住地到另外的地方生活的养老方式,也考察那些出外打工人员返回原有居住地养老方式。从时间上看,不仅考察那些一次变更自己养老地点还包括多次变更养老地点的养老方式。总之,本文涉及到的异地养老中的“异地”是指异于自己的社会保险投保所在地,是和社会保障制度紧密关联的一个集合性概念。

二、异地养老动因分析

促成异地养老的因素有很多,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变化都会引起老龄人口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引发老龄人口的流动。但从老龄群体自身来看异地养老是内在外推力与外在牵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当原居住地有不适应人口居住或发展的外推力,而目的地又有适合于该人口居住或发展的吸引力时,异地养老就发生了。根据异地养老的动因不同可以将异地养老的老年群体划分为以旅游为主的候鸟型养老即有些老龄群体愿意选择在冬天到南方过冬,夏季在北方避暑候鸟式的养老方式;以探亲为主的交友型养老即有些老龄群体为了和儿女或者和亲属居住和生活在一起,选择离开自己原来的生活居住地到其他城市养老;以回家为主返乡型养老即一部分农民工考虑到故土难离的情节回到老家养老,另外城市养老成本高问题也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总之,就在这些内在的外推力和外在的牵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异地养老就发生了。单纯从养老的视角我们似乎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从社会保障视角看,异地养老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因为本文涉及的异地养老中的“异地”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以个集合概念,它是异于自己社会保险缴纳所在地的概念。所以进一步来说从社会保障视角看,异地养老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的“碎片化”问题。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是条块分割,是与“单位制”结合的产物。而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适于社会流动速度加快的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阻碍人们进行流动的瓶颈。

三、异地养老选择中的社会保障问题简析

1.异地养老中的养老保险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在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同时,还转移部分单位缴费;参保人员在各地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对农民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中仍然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办法》中强调基本养老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忽略了一部分群体就是那些在企业工作缴纳养老保险后失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城市职工,他们既不能像农民工一样退保,也没有接续缴费的单位,在自我缴费后,原有的缴费不能和自我缴费合并。第二,《办法》中指出在转移个人账户存储额的同时,还转移部分单位缴费。这说明单位缴费不能全额转移。这样依然会造成参保人员的账户损失,那些选择异地养老人员养老金水平会异于原来的养老地水平。

2.异地养老中的医疗保险问题

农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大致同等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从总量上看,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占全国70%的农业人口,仅享受了23%的卫生资源。从人均水平看,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农村的3.53倍。农村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低,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绝大多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农村卫生人员状况也堪忧,40%和88%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医生未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由于缺医少药,服务水平不高,致使60%的农村居民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县以上医院就诊,增加了看病成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进行了一次“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全国抽样调查,此次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个县(市、区)。在调查的17个社会问题中,“看病难、看病贵”排列第一①。

选择异地养老期中更大的制度障碍来自于医疗保险,我国的医疗保险跨统筹区域异地就医管理框架和协调机制的缺失,参保人员须垫付所有医疗费用,再返回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报销。参保人报销等待时间长、个人负担过重、结算手续复杂繁琐。大部分省市的规定是,职工一般在本地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对于在工作出差途中在异地发生的医疗费用,需要职工回到本地向社保主管部门提供有关凭证,才能报销在异地产生的医疗费用;而如果职工主动提出需要到异地就诊,则需要本地卫生机构和社保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获得医疗费用的报销。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职工为报销医疗费用需要往返奔波于不同地区,相当不便,对于住院职工尤其如此;二是申请到异地就诊有一定难度,因为不同地区的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互相认可的问题,职工在报销医疗费用时也有一定的困难。期间还存在着在异地病重的老人无法回到原居住地就医,或者回到原居住地无法得到照顾的老人。现行政策考虑到退休人员是低收入、高医疗消费的人群,对其采取个人账户高比例划入的医疗照顾政策,但实际效果如何,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个人账户的划入比例主要考虑的是年龄因素,而没有考虑要对医疗保险实行照顾政策的初始原因,即高患病和低收入因素,而是以退休为主线,在退休人员中进行了平均分配,造成有病时,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钱解决不了问题,没病时,个人账户的钱沉淀积累。个人账户原来设计的纵向调剂功能在退休人员群体中发挥不了作用,更无法达到设计目的。“立法后要执法,还要社会行为去配合。不是立法就能把问题解决了②。”

3.异地养老的其他其他情况

“异地养老”的老人还常常遇到应享受的福利却难享受的情况。在每个城市,老人都有一些特别的福利,譬如公园等场所向老人免费开放以及免费乘坐公交车辆等等。然而,通常这些福利只有本地老人才能享受,这对“异地养老”的老人来说是有失公平的。

四、异地养老社会保障对策分析

1.建立全国统筹,避免政策碎片化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实际上还是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的权益之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的转移问题,只有尽快建立全国统筹,才能避免政策的碎片化。建立全国统筹要解决几方面的问题:一、参保人的参保缴费记录必须是清晰的,无论记录格式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全国要统一,否则就没有办法在全国流动。二、需要重新设计一些转出账户和转入账户,以保证资金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和准确。三、需要完善的就是在转移之后,必须保证参保人在最后领取待遇的时候,能够把他在各地就业积累的养老保险权益累计计算。

2.加强医疗保障服务的均等化,推进医疗制度改革

首先从源头上提高社会保险缴费的统筹层次。如果能够实现全国统筹,统一费率、统一待遇支付,老年人异地就医的制度障碍就会不攻自破。

其次、在属地管理体制下,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医疗保险信息的全国联网,将医保卡的个人信息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处理,使得老年人异地就医就像到商业银行存取款一样方便、快捷。海南、山西、黑龙江、广东、广西、贵州等六省区8日在此间举行异地就医结算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再次、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制度;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服务协管制度;采取委托对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的方式,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

最后、加快农村的医疗卫生措施建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选择异地养老的人群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然而医疗卫生水平不均衡性是异地养老遇到的最大的障碍,老年是医疗服务高需求人群,医疗卫生设施是老年人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公平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体系,尤其是医疗服务体系。我国2003年和2007年起先后试点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文简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本文简称“城居医保”),标志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全覆盖。但是这两项制度仍然是按人群划分的,而且这种划分延续我国城乡二元的体制的。无论怎么发展都会造成城乡的医疗卫生水平的差异化,因而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问题一定要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联系在一起,不能就事论事,试图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最终造成制度的“碎片化”。

另外加速城市化进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与“单位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代之以与社会服务相适应的“社区”主导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异地养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包括为老人提供集中养老的居住环境,还包括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如老年人保险、房产转让抵押、养老信息中介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些养老问题的政策研究,切实简化“异地养老”的办理手续,让更多“异地养老”的老人晚年生活更幸福、更快乐。

注释:

①关于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思考.来源:人民网.2009.11.26.

②老年人渴望医疗保障实现"一卡通".来源:中国老年网.2009.7.16.

参考文献:

[1]马兰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1(23).

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消毒灭菌实验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是说不能小看每个细小的动作和忽视每一次可以避免的错误,要把大事做好,往往都得从小处着手。无菌操作是医学生医学生涯中必须掌握的一个技术组成,一个小板块,但通过学习严格自律,点滴积累,从学习中养成的良好技术习惯会成为将来临床检验每一个工作中成败的关键,严格做到无菌操作可以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率,在微生物检验技术里也经常涉及这一内容。医务人员的不良职业习惯是平时逐渐养成的。[1]现在培养医学人才都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临床工作为培养目的。在医疗纠纷高速增长的今天,提高认识增强良好观念的培养,做好每一医疗操作步骤,无异于保护了医护人员和病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相关医学类专业。[2]目前实训课和理论课时比例几乎达到1:1。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强化实践,从实践中加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综合培养是该专业教学的一个重点。细菌看不到,摸不着,是个真实存在,但无法感知的东西。从消毒灭菌实验入手,由抽象变形象, 通过细菌的培养和细菌生长情况的观察对实验进行统计分析,让学生真切认识到细菌的存在,学会独立思考和总结在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最终使学生增强无菌观念意识,真正掌握无菌操作技术。也为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做的尝试提供可靠的依据。

1 消毒灭菌实验的基本情况

1.1 实验对象

我校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和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2班学生,共182 人。实验对象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的全体同学,故实验统计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整体技能操作水平,对后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1.2 实验内容

实验情况包括空气中细菌的检查、正常人体咽喉中细菌的检查、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实验课时为2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80分钟。

2 消毒灭菌实验的方法

2.1 空气中细菌的检查(自然沉降法)

实验中每人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打开后盖面朝下斜扣到底盘,与地面垂直高度约80~150厘米,准确暴露10分钟盖好平皿盖。置37℃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2.2 正常人体咽喉中细菌的检查(咳碟法)

实验中每人取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打开皿盖,快速对准平板底部用力大声咳2~3声,立即盖上皿盖。置37℃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2.3 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印迹法)

实验中每两个同学共用一个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在平板底部玻璃正中央上贴好标签,用记号笔把底部均匀的分成5个区域。任意取同一个手指做未消毒和消毒的印迹法细菌培养,其中1和3区分别为甲同学未消毒和已消毒的区域,2和4区分别为乙同学未消毒和已消毒的区域,第5区为对照区。消毒用无菌棉签和0.5%的碘伏。选取的该手指指腹在培养基表面相应的区域轻轻摁压或涂抹,操作完毕快速盖上皿盖。置37℃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3.1.1 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见表1)

3.1.2 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做空气培养的时候问题都集中表现在细菌采集点位置不正确百分比最高(13.7%),其次是细菌采集离地面高度不足(13.2%),细菌采集时间过长(12.6%),空气培养后细菌布满培养基(11.5%),这几个出现人数和百分比最多的问题前两个涉及到了采集点的选点上,这是学生忽视较多的,规定高度是80~150cm,对于目测来说的确有些难度,这就更需要要对实验的环境要更加了解。而细菌采集时间过长和空气培养后细菌布满培养基可能会有相关联性,因为采用的是自然沉降法采集细菌,那么时间增加培养的细菌数量也会相应会增加。细菌采集过程中平皿盖污染(10.4%),该问题反映了学生操作中无菌观念的缺失,没有考虑到污染了的平皿盖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会下降,同时也是操作中容易忽视的问题。细菌采集时间不足(7.7%)、细菌采集点离地面高度超标(1.6%)、空气培养后培养基细菌生长微弱(8.8%)这三项也可以相应归到采集点和时间上,采集点及采集时间都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时间减少培养后细菌收集数量减少,因此培养基上生长微弱。因此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就应该从这次实验吸取经验,操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不正确的人为因素导致了失败的实验乃至医疗实施,从而树立无菌观念!

3.2 正常人体咽喉中细菌的检查

3.2.1 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见表2)

3.2.2 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正常人体咽喉细菌的检查实验中,细菌培养后无菌生长(27.5%)问题出现的最多,实验要求打开皿盖,快速对准平板底部用力大声咳2~3声,立即盖上皿盖,但是许多学生没有领悟到操作要点,大声二字强调的是要求细菌采集的过程中要通过用力咳的动作把口腔里面的细菌带出到培养皿,正常人体的口腔和咽喉内含有大量不同种类的细菌,只要操作得当都应该在培养后看到生长的细菌菌落,而并非无菌生长。细菌培养后培养基布满菌落(6.6%)、打开皿盖过大(18.1%)、打开皿盖时间过长(24.7%),这三个集中出现的问题也反映了操作中对咳的控制,咳的技巧,而不是力度。培养结果为菌落数很多,分析结果有两种情况:(1)是操作不存在失误,结果可信;(2)是操作存在失误,大声咳的过程带入了过多的唾沫和其它组织细胞以及打开平皿的时间和范围过大。两者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就要求认真的登记操作过程,尝试总结和归纳,并会对结果进行分析。并由此例引导更多的学生,联想到无菌操作和无菌观念,错误的开始必定注定错误的结果,在实施医疗操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才不会导致误判或者重大的医疗事故,从一开始就要严格做到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从细节入手。

3.3 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

3.3.1 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见表3)

3.3.2 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手指皮肤上细菌的检查中,细菌培养后已消毒区有菌生长(26.4%)百分比最高,其次是手指消毒方法不当(25.3%),再次是消毒不彻底(17.6),这三个集中出现的问题,都出现在了消毒手指的环节。在已消毒的培养基区域,手指消毒后摁压涂抹培养细菌理论上是不能有菌生长的,消毒方法是由里向外顺时针,消毒不彻底指进行了消毒但是没有到位,包括时间、消毒的范围等。未按标签指示区域进行操作(5.5%)、细菌培养后未消毒区无菌生长(4.9%)、对照区有菌生长(6.0%)都有可能是所做标记和过程不相符,问题出现的百分比不是很高,但是存在少部分同学身上,结果张冠李戴使有菌变成无菌,无菌变成有菌。思想意识不高,掉以轻心。无菌观念不仅仅表现在操作上,思想上更要做好,思想指导操作。对照区有菌生长(6.0%)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开盖的时候非检测目标带入的细菌。在实验中如果没有无菌观念是考虑不到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即使发生几率不大但是也有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无菌操作实际上也是要减少操作时间、控制好范围、合理正确的操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细菌肉眼无法观察得到,无孔不入,平时讲太多也没有一次亲身体验来得真实,通过培养物能直观看到空气、人体内外均存在各种细菌。从进行的消毒灭菌试验中看到,学生从无菌操作技术缺失,观念淡薄,在实践中集中出现不同问题,有待加强,所以培养无菌观念势在必行!秉承着为人民服务,做合格医务人员的原则,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从思想认识上更加严谨、从操作实践中提高自我技能,处处小心不掉以轻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出现的问题,总结在无菌观念的培养方面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1)增加小组合作机会,小组合作能起到监督和共享的作用,增强同伴互助及学习兴趣;(2)施行对课堂教学结果的调查,调查是总结,能直观反映存在的问题,有问题必须马上解决;(3)提高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有丰富的表现力,提供生动立体的情境,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程序,有利于形象思维、创设思维的发展。[3]讲解更加言简意赅,使学生更易掌握;(4)加强实训强度,熟能生巧,坚信技能和无菌观念能从不断的练习中得到强化;(5)重视安全防护知识和人文素养传授,开阔学生视野。

【参考文献】

[1]胡建红.强化无菌观念教学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03(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