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知识的资料大全范例6篇

茶叶知识的资料大全

茶叶知识的资料大全范文1

关键词:茶产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35 文献标识码:A

本调研组通过到罗坪乡、东山峰、南北镇等产茶乡镇实地考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走访主管茶叶生产的部门领导,深切感到,石门红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继续发展绿茶的同时,应将石门的“泰和合・宜红茶”作为重头戏,把它打造成与“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台湾“高山茶”等齐名的茶叶品牌。这对于加速石门茶叶产业的品牌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助推石门贫困山区群众追梦小康,促进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开发,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一、石门红茶产业发展的前景非常看好

石门红茶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如果石门大力发展红茶产业,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是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明智之举。

(一)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红茶发展空间广阔

红茶在国际饮料市场上,需求量大,据有关资料,400多年来,红茶的消费量都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各种饮料竞争激烈,但红茶市场依然红火。西欧、北美和非洲及中东的一些产油国,人们饮用的主要饮料便是红茶。其中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并形成了独特的欧式红茶文化,深入到了各阶层,英国人每天喝红茶达1.65亿杯,红茶的消费量占饮料消费总量的70%左右,该国市场每年可销售红茶16万多吨。

近年来,世界红茶的销量更是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2017年将达到280万吨。我国红茶出口量也是快速递增,大大超过了中国茶叶总出口量的增幅。其在茶叶总产量中的占比也不断增加。2007年,中国红茶产量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重仅为4.57%,2010年便达到了7%。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红茶销量一直走高。于是,不少外省茶企纷纷“绿改红”、“乌改红”。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绿茶“信阳毛尖”在2010年利用夏茶和秋茶推出了“信阳红”,有“绿茶之王”美誉的“西湖龙井”也推出了自己的红茶品种“钱塘红”。

(二)从石门茶业历史来看,红茶发展先于绿茶

石门素有“湘西北绿谷”、“天然氧吧”之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9.9%,处于北纬30°全球优质茶叶生产的“二个绿色三角”区域,茶叶生长环境十分优越。石门人自古以来就爱种茶,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产茶历史,浓厚的茶文化底蕴,使石门茶叶自古就享誉海内外。早在二百多年前的1889年,广东商人卢次伦就来石门宜市(原名泥沙,即今壶瓶山镇)创办茶厂,开始加工红茶,鼎盛时期,红茶生产加工扩展到整个石门西北和湖北五峰、长阳、鹤峰等地。卢次伦在泥沙下街建厂,并取“天地交泰、中和万物、六合同春”之意,将该茶厂命名为“泰和合红茶号”,该厂有员工近6000人,发展茶农数万人,拥有商船百余艘,骡马1000余匹。年产“宜红茶”100多万斤,远销英、法等国,与当时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茶”不分伯仲,曾有“北祁红、南宜红”之说。2005年香港客商林柏胜又来石门投资建立了常德恒胜茶业公司,在三圣乡太青山租赁1000多亩茶园,专门研制生产中高档有机红茶,不到两年,就成功研制出独具特色的红茶新品牌“石门怡红”有机茶。

(三)从产业比较效益来看,红茶发展利好殊多

在资源整合上,绿茶季节性强,销售旺季短,春茶过后,夏秋茶茶叶往往因为茶多酚含量高而导致苦涩味浓,市场不易接受,出现价格直线下跌,加上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使绿茶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石门每年约有8万吨的鲜叶被浪费掉。若将夏秋时节的鲜叶用来生产红茶,茶多酚的高含量反而对提高品质有利。如果把过去浪费掉的8万吨鲜叶加工成工夫红茶,鲜叶按平均每斤0.5元折算,全县茶农每年可增收8千万元;茶叶产值按200元/公斤计算,可增值1.6亿元。既能使大量原本丢弃不采的夏秋茶叶得到有效利用,又能优化茶叶产品结构,形成“端午前后卖绿茶,一年四季做红茶”的茶产业发展新格局。在生产成本上,生产红茶所需的种子、苗木、肥料、农药等直接生产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都很低,不到乌龙茶的一半,比一般绿茶也低很多。在发展势头上,“石门怡红”茶企用夏秋茶成熟原料加工,既节约了劳力、成本,又提高了产量、品质,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石门怡红”产销收入560万元,基地茶园每亩收入近万元,高于周边茶农一倍,居于石门茶区和省内外领先水平。

(四)从生态立县战略来看,红茶发展最合时宜

茶叶是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耐旱、耐瘠薄,也耐低温,它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生态林木。实行退耕还茶、荒山造茶、低效经济林改种茶叶等,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结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与县委、政府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的主张完全契合。

石门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茶区森林植被茂盛,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具备茶树生长的极佳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红茶产业,既能确保石门的山更绿、林更美,也能使石门的茶农利更大、钱更多。另外,在茶叶加工中,“杀青”是绿茶制作最关键的一道工序,通过热力作用实现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制作绿茶一般以木材为燃料,一个中小规模的绿茶加工企业一年消耗的木材都在100万斤以上甚至更多,而红茶的制作只需要“萎凋”,不需要“杀青”,无需消耗木材,更有利于生态保护、森林绿化。大力发展红茶产业,可使“让石门生态农业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成为现实。

二、制约石门红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石门红茶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石门的红茶产业却并不兴盛,我们认为其主要瓶颈就是“四个缺乏”。

(一)缺乏对发展红茶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是企业对红茶的巨大市场需求认识不到位。红茶生产周期长、耐贮存,有利于延长名优茶生产档期、填补国际国内市场空白。并可以凭借“石门宜红”茶的历史底蕴,与绿茶形成资源共享、市场互补、品牌双赢的格局。可是,石门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的主打产品都是高档绿茶,没有主动去开发红茶品牌。2012年白云山、东山峰两家茶场基本上没有生产红茶,2013年白云山茶场开始加工红茶,但仅生产0.15吨。他们对红茶比绿茶的销售区域更广、饮用的人群更多,更有利于石门的茶产品冲出湖南、走向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

其次是茶农对红茶的良好经济效益认识不到位。石门现有茶园面积12.5万亩,农民每亩茶园收入平均约5000元,而福建安溪每亩茶叶收入达10000多元。造成两地巨大收入差距的原因有二:一是石门夏秋茶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夏秋茶的绿茶市场没有打开,而红茶加工又没有形成气候,造成资源利用率不到40%;二是春茶尾期收购价格低。随着气温迅速升高,叶片增大,原料陡然增多,加工企业开足马力超负荷生产,也不能应收尽收,导致变相压价,收购价越来越低,有时一斤鲜叶只有几毛钱。其实,只要我们每年把白白浪费的茶叶资源加工成工夫红茶,至少可以增加茶农收入上亿元。

再次是政府对红茶发展规划的认识不到位。前些年,石门绿茶在湖南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经济效益较好,把茶叶产业的重点倾斜在绿茶发展上,规划很全面,措施很到位,而对红茶发展却任其自然,缺乏具体的规划,也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结果行政引导无方向,茶企加工欠积极,茶商交易少下力,红茶市场不景气。据调查,在红茶发展问题上,50%的茶农认为政府指导乏力,42%的茶农希望政府在红茶品种研发、品牌打造上多加扶持。

(二)缺乏严格的红茶生产技术标准规范

一是生产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格。一些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诚信意识不强、质量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过量施用化肥、乱施农药和催芽素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了茶叶中农残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工作流于形式,对农药市场和禁、限用投入品的监管不到位,对茶叶农残的抽检和督查不到位,直接影响茶叶品质。据调查,29%的茶农希望有关部门严格生产技术标准,提升红茶产品质量。

二是采摘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格。由于全县初制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一小二散三乱,无序竞争激烈,市场混乱,鲜叶收购不分等分级,少数企业为了多收鲜叶采取哄抬价格,提级收购,扰乱正常秩序,导致采摘鲜叶标准下降,红茶原料品质走低。

三是加工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格。红茶的基本制作过程是: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因为采摘标准没有控制好,大大降低了红茶对鲜叶的要求,过于成熟,嫩度达不到,超出了1芽2、3叶的标准。萎凋时摊放太厚、温度太低、时间缩短,致使鲜叶失去水分太少,叶片未变软,青草气未消失,香气不够;揉捻时火候把握不到位,没有完全达到揉捻目的,要么氧化不充分,要么条索不紧不直,要么茶汤浓度欠缺;发酵是工夫红茶铸造品质的关键环节,而发酵室的气温、对湿度和摊叶厚度都有严格要求,降低任一条标准都会直接影响红茶品质;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叶迅速送入烘干机烘干,以防止茶叶继续发酵,应分两次进行,如果温度把握不好,会直接影响红茶成品的含水量。这些细节,往往都被忽视。

(三)缺乏创新红茶品牌研发的意识与行动

一是品牌意识淡薄。石门现有红茶加工企业大部分是作坊式生产,生产场地简陋,加工、销售的大多是低档茶、大路货。目前仅有常德恒胜茶业公司生产“石门怡红”,但其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名优红茶年生产量少,优质鲜叶大部分被湖北五峰加工企业收购,“万户种茶、百家制茶、杂牌卖茶”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红茶产业的品牌效益。

二是对传统知名红茶品牌的罔顾。一个品牌能够带动一方产业,这早已被市场验证。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在历史上曾漂洋过海,声名远扬,现在“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制作工艺”已列入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石门广大的茶叶从业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市场价值与竞争实力。而湖北五峰早就把红茶复兴作为茶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并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他们复兴的红茶品牌名为“五峰宜红”,现在此茶产量已占该县茶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茶农鲜叶收入突破了2亿元。

三是没有创新红茶品牌的实际行动。石门红茶生产企业基本都有1-2个品牌,但知名度高的品牌极少,大部分企业不愿从茶叶采制加工工艺入手,打造突出个性、彰显特色、引领时尚、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红茶品牌,品牌创新力度不大。当前,“石门怡红”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为石门红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是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公共品牌价值认识不足,且存在粗制滥造、盗用“石门怡红”商标、冒充“石门怡红”等无序竞争的情况,损害了“石门怡红”公共品牌形象和声誉,影响了“石门怡红”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手段

一是渠道不宽。调查发现,71%的茶叶由茶商上门收购,17%的运到集市卖,8%的自己经营茶店,加上其他五花八门的方式,在产品的销售等级、数量、价格上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二是信息不灵。许多茶农对鲜叶价格了解甚少,基本上是人家说了算,一些企业为了争夺资源相互压价、诋毁,最终损害了自身的利益。据调查,67%的茶农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市场知情度,进而提高其决策精准度。

三是市场不全。首先外地的茶叶市场还没完全打开。种茶的人多,加工茶的厂家多,卖茶的人少。全国种茶的人大约8000万人,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工作的大约5000万人,从事茶叶种植和从事茶产品经营人员的比例大约是8:5,而石门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其次是本地的茶叶市场未得到很好发育。“茶行”、“茶市”没有真正形成,茶商氛围不浓。全国18家重点茶叶批发市场,石门没有一家;全国9家连锁茶叶企业,也与石门无缘。据调查,有79%的茶农希望政府在拓展茶叶销路、健全茶叶市场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发展石门红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石门具有发展红茶产业的良好基础,政府应在产业规划、技术投入等方面多做文章,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树立“跳出中国看红茶”的广阔视野,做大做强以“泰和合・宜红茶”为代表的“石门红茶”品牌,打造出一个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红茶产业。

(一)加强政府引导,为红茶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石门红茶产业的振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红茶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市场引导,把红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县政府建立由县茶叶办和红茶主产乡镇政府组成的红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红茶产业和红茶品牌建设的统筹协调,解决红茶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协调各部门支持红茶产业的发展。对生产红茶的龙头企业和茶园基地建设实行优先立项申报、优先供应土地、优先发放贷款;对红茶骨干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对获得省级以上名优品牌的项目研发者实行物质奖励。

县政府应对红茶主产乡镇给予政策倾斜。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红茶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通过政府这些年的努力,骨干交通网络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村级交通状况仍然比较落后,导致了鲜叶市场流通受阻,成本增加,茶农效益降低。除加强交通建设外,政府还可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一事一议等项目,加强田间道路、茶园生态环境、灌溉沟渠等标准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可以降低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茶农的比较效益,从而提高他们发展红茶产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据调查:现在茶农的资金需求,71%的人是由亲戚朋友解决的,75%的人希望金融部门能够给予贷款优惠。由于资金缺乏保障,当前石门红茶加工、流通企业的突出特点是散、小、弱。政府应在原有茶产业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增加预算并明确对红茶产业的扶持,用于支持骨干企业扩大产能、公共品牌宣传、新技术推广、产学研合作、红茶文化宣传等。在用活财政资金的同时,政府通过与银行沟通,取得银行对红茶加工、流通企业的金融支持并对贷款给予贴息。三是加大政府服务力度。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能管的归市场,市场不能解决的归政府。据调查:71%的茶农认为政府在规范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上力度不够。针对石门红茶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政府要大力规范市场秩序,保证产品质量,为茶农、茶企和茶叶经销商提供全方位的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与此同时,建立茶叶信息平台,逐步把茶叶信息服务体系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营销大户延伸,使茶叶信息服务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引导、规范茶叶合作社行为,发挥其在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为红茶产业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县委、政府提出了科技兴茶的产业发展思路,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和提高茶农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红茶产业的振兴,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中。同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资源,培养一批人才,来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抓实抓好茶农的普训。一是开展基地建设培训。严格按照良种化、生态化、标准化的“三化”要求推进。良种化,就是采用特色品种建茶园、改造茶园;生态化,就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对茶叶病虫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抓好茶叶的质量安全;标准化就是严格按标准建园、按标准采摘。二是开展加工技术培训。纵观福建、云南、浙江等茶叶强省发展经验,其中一条,他们的著名公共品牌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严格按工艺标准加工生产,确保了产品质量。目前,石门红茶加工企业布点多,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过程千差万别,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对加工企业进行加工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三是开展经营管理培训。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政策的落地,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规模经营将会逐渐增多,新型职业农民对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需求将会不断提高。

(三)着力龙头培育,为红茶产业提供强劲的发展引擎

调研发现,石门大宗红茶的生产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粗加工,然后出售给桃源等地企业再加工,再加工产品返回来出售给鹤峰走马外贸企业,通过精加工后出口。在这一过程中,石门加工企业仅赚取每斤几毛钱的利润,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茶农获利空间十分有限,石门红茶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的龙头企业。政府授权其对“石门银锋”、“泰和合・宜红茶”等公共品牌的管理、宣传推介、产品研发,进一步叫响石门红茶品牌。二是将财政投入的扶持性资金作为股份投入到成长性较好的如壶瓶山茶叶公司、渫峰茗茶等茶叶加工企业,培植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内成为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是鼓励其它县内较大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在“石门银锋”、“泰和合・宜红茶”等公共品牌的引领下,自主开发名优特产品,做大红茶生产规模。

(四)突出品牌打造,为红茶产业提供过硬的质量保证

品牌是石门红茶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就是资本,品牌就是效益,做大做强做优石门红茶品牌,可重塑石门红茶的良好形象,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品牌的背后是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打造出好的品牌。一是联合创品牌。品牌门槛高,上千家企业中可能只有一家能打响。创品牌可以模仿“恒源祥”走联合创牌子的模式,大家一起打品牌,形成品牌联盟。建议以“泰和合・宜红茶”为商标名,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志、统一标准、统一简介、严格管理、联合宣传、共享品牌、整体推介”的原则进行打造。二是特色创品牌。特色是品牌之魂。要依托科研院所开展对石门红茶特色工艺、特色品质攻关,研制出具有石门特色的工夫红茶,并形成工艺标准,确保石门红茶有特色、有个性,尽快让市场和消费者认知。三是质量创品牌。当前世界各国对进口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标准越来越严格,其中欧盟有853个标准,日本有873个标准,美国与加拿大等国的茶叶进口标准也极为严格。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逐步实现栽培、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可溯性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有一批“石门红茶”等绿色、有机食品获得欧盟认证。

(五)强化市场拓展,为红茶产业提供立体的营销网络

茶叶知识的资料大全范文2

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人制茶、饮茶的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而茶被中国人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的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延伸到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在高等院校开设茶文化方面的课程,主要是让大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掌握我国茶文化各方面的知识,以达到如下的学习效果:了解中国茶文化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放松自我,培养良好的心态;在品茶中提高审美情趣;掌握以茶待客的方法和礼仪;提高对茶叶质量的鉴别鉴赏能力;通过喝茶进行保健养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对茶叶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使其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在社交中掌握一些方式和方法。

二、沈阳师范大学茶文化课程开展的现状

(一)茶文化、茶艺课程已经开设,建设过程顺利

沈阳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3年10月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茶文化”通识选修课程,迄今已经开设了三个学期,每届学生人数为120人。我校是辽宁省第一家开设茶文化课程的高等院校,2014年被学校评为核心通识课程,开课以来授课效果和学生反馈良好。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自2007年起增设茶艺知识技能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2014年我校派出5名学习过该门课程的学生参加了“凤牌滇红杯”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成绩优异。

(二)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初建

茶文化课程内容包括:茶的起源、茶文化简史、茶道宗师—陆羽、六大茶类及制作方法、中国十大名茶、中国茶艺、茶具及茶礼、泡茶技艺、茶在世界的传播、中国茶道精神、茶与习俗、茶与艺术、茶与保健。该课程共15节30课时,茶艺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了解茶叶知识的同时,区分不同茶叶和茶具,并掌握茶之艺术,根据不同茶类,进行茶具、调饮和茶食的搭配设计。

三、茶文化课程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学环境优秀,实验设施设备有保障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在2008年被评为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的建设在辽宁省甚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实验中心拥有良好的课程实验环境,100平方米的茶艺实验室是学生实践教学的良好保障,各种茶类的茶叶茶具设备齐全,对建设茶文化课程起着非常有利的保障作用。

(二)高校资源丰富,领导大力支持

沈阳师范大学拥有东北地区高校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每年图书馆按教师要求购进茶文化课程相关图书和音像资料。旅游管理学院有自己的专业资料室,拥有专业图书1.5万册,专业期刊201种,并有数万元的音像资料,其中茶文化课程图书音像资料丰富。此外,旅游管理学院实验中心,拥有专业茶艺实验室,自制六大茶类茶叶上百个品种的茶样实验用品,还有计算机室、数码摄像机、照相机等课程辅助设备可共享使用。

(三)课程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行业参与度高

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为部级高级茶艺师、部级评茶师,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并且与行业联系紧密。几年来一直在学校从事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方面的实践实验教学工作,并多次深入茶产区考察、交流、座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教授的大学茶文化、茶艺知识技能、茶文化与茶叶基础知识等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还在2010年起被辽宁省茶业协会聘任为辽宁省茶业协会茶艺培训教师,这些相关的软件条件也为该课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大学茶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一体两翼之茶文化,弘扬中华优良传统,实现中国梦青年人的精神需求

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许嘉璐先在首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期间提出了“中华文化一体两翼”的观点。他指出:一体是指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四观”的内涵,“翼”是使“体”能够飞起来的通道和形式;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中国文化的理念,包括伦理;一翼是中医,一翼是茶叶。现在中华无数文化形态中,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切身的当属这两项。———茶叶需要扶植。至于其他文化形态,诸如书法、绘画、戏曲、歌舞、工艺、武术等,虽都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性情和品格,但都如同飞鸟身上的羽毛。茶与中医,堪称展翅大翼。许嘉璐先生还认为传统文化要向青年人普及。他说:未来青年人是主体,传播要靠青年人。许先生一体两翼的观点得到了茶业界各方面人士的一致赞同,传承茶文化已经成为当今青年人的重任。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少年恒强,则中国恒强;青年有梦,则中国有梦。中国梦涌动着青春的力量,青年人的梦想从未间断,面对中国茶文化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中国青年人应推动着中国的茶业复兴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茶文化、茶艺精华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去学习和传承。

(二)茶文化课程中应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与实践性,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每学期上课初,茶文化课程授课教师会布置学生一些参与课程活动服务的环节,让选课学生自由报名选择。如:课代表两名,有单反器材的摄影爱好者1-2名,擅长泡茶的学生4组约12人左右,打水给同学泡茶用的学生,拿茶叶提供给课程品饮的学生,愿意为老师每次上课取拿茶具的学生,在自己专业知识上与茶有关的喜欢分享的学生数名等。在茶文化的课程中,任课教师针对现在大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现状,在每节课程中都设置一些让部分学生操作的实践环节,改变了课堂中单一讲解授课的局面,通过实践和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三)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资助课程建设

宣传课程的参与性,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赞助课程,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在2013-2014第2学期的课程中,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和大益茶道院就有到课堂中来参与教学的公益讲座,且效果反馈很好,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很多茶文化行业中的协会、学会、企业也从弘扬中国茶文化的角度对我校茶文化的课程进行了各方面的支持和赞助。比如:赞助上课所用茶具、茶叶、教材等资料;组织授课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组织任课教师去茶叶产区和企业深入调研等。行业企业的参与不但解决了课程建设中经费不足的矛盾,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实践学习的机会。

(四)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修养,提高学生就业途径

近几年,茶文化热的现象在我国各地以及大学校园中悄然出现,饮茶热直接导致产业形态的各类茶文化经济实体也在悄然兴起,如茶文化设计、茶文化教育、茶文化媒介、茶文化旅游等。茶文化产业通过生产茶文化商品或提供茶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正在逐渐做到以实为主,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事服务等各个环节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相关人才。在高等院校中开设茶文化方面的素质教育课程,不但在学生中普及国学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相关的行业知识,从而达到快速进入地域行业的素质要求。

五、结语

茶叶知识的资料大全范文3

【一】

为期近一个月的生产实习结束了,感谢武汉xxx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武汉xxx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武汉xxx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xx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

生产实习是在我们完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的基础上,在参加工作之前的一次大练兵,其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学习,以及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次暑期实习在指导老师的周密部署下,循序渐进,按照对水产品加工的理解的深入,我们共分三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来查阅水产品加工相关知识,包括水产品储藏运输,冷链系统,及冷鲜制品,熟制品,鱼糜制品的加工工艺,特别是鱼糜制品中鱼糕的加工,我们做了深入探讨。我们实习小组在查阅资料期间,还建立了QQ讨论群,实现了资源共享,使猎获的资料的利用得到最大化,极大地缩短了查阅时间。

第二阶段,由于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我们将第三阶段的鱼糕产品开发放在第一阶段一起进行。鱼糕是一种典型的鱼糜制品,我们通过对影响鱼糕风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淀粉种类及用量,水的用量,蛋清的用量等因素,作为主要分析点,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感观评定得出最佳试验方案。并且经过包装,设计产品标签,贮藏以观其保质期。鱼糕的制作,使我逐渐培养起对水产品加工的兴趣,并且掌握了鱼糕的实验室生产工艺流程,对基本的水产品加工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以前只是听说过的正交试验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毕竟是实验室操作,与真正的大工业化生产又有相当大的区别了。

这次试验让我们真正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动手能力。鱼糕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制作出来,与我们小组团结一致紧密配合是分不开的。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实习小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使鱼糕的成功制作迈上一台阶。

鱼糕制作成功完成后,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武汉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参观学习。武汉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小龙虾系列产品开发与加工的大型企业。通过在该公司两天的深入学习,我们对小龙虾的品质控制、加工工艺流程,以及HACCP管理体系有了深入了解。在品管部,我们对小龙虾的理化,微生物指标检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次,并且对相关检测仪器,如气相、液相色谱,农残分析仪器等的操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生产车间,我们就小龙虾的选取,蒸煮,剥虾仁,灭菌,真空包装,储藏,运输,以及冷链系统等与之相关问题向工人师傅们虚心请教,与员工们打成一片,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实习内容。车间严格的管理制度亦使我们唏嘘不已。细想,一个企业没有过硬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员工一盘散沙,企业又将如何产生凝聚力,又何以在滔滔竞争浪潮中持久生存。所以一个企业要实现其利润最大化,与其过硬的管理体制和员工良好的业务素质密不可分的。武汉德炎已先后建立了完善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取得了美国FDA、英国BRC和欧盟EEC卫生注册(注册号:4200/02020),这一系列举措使德炎公司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

在武汉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完后,我们又相继进入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武汉飘飘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xx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全自动化的流水线,饮料的生产及包装过程全公开,这样才使我真正了解怎样才算是饮料的流水线。统一的公司的成功除了在于他的配料,还在于它的商业操作。虽然参观时间只是短短的一个钟左右,不过我们了解的东西很多,无论是企业生产方面还是从企业产品的广告方面。全自动化的流水线高效,卫生,节余资源。自动化将会是以后所有生产工具企业面对的关键问题,自动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那么在市场的竞争力就越强。产品是企业的第一生命线,所以要企业获得在市场的优势,还必须注意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改进。

武汉飘飘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畜禽技术研发、种禽生产、鸭苗孵化、饲料生产、基地饲养、屠宰加工和肉禽制品精深加工为一体的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飘飘与统一相比,自动化程度就不太高了,其主打产品——鸭,从原材料到成品鸭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从卤制到包装都是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这也是其产品特点所决定了的。

武汉xx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系武汉飘飘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的集种禽孵化、饲养、屠宰加工、肉品销售及饲料生产于一体的一条龙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拥有一条先进的畜禽屠宰加工生产线,一条包括蒸煮、酱卤、香薰等三大系列工艺的熟食生产线,一套包括宰前检疫、宰后检验、生物化验在内的品质控制系统,在经营中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实施合同放养。“xxxx”模式的推广,即保证了企业产业链的良性运作,又辅导农民进入了企业稳定增收的产业链,达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效果,收到了良好和积极的社会效益。随着公司的规模发展,将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亮点。相信“xxxx”模式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虽然在各个公司呆的时间都不长,但是我们有幸认识了各种现代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对各种食品企业的管理体制及其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认识到公司在发展上的一些不足,为我们今后从事工作及学习提供了方向。

近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学到了很多,这些知识是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也有幸能将课堂上的知识搬到生产实际中来,与这些公司的亲密接触。它们使我们成熟了不少,相信这段美好的时光能伴随我们走向辉煌!

【二】

在**农业服务中心实习期间,负责**茶叶的销售,茶馆经营的市场调查,了解茶叶、茶馆的现状,以便为茶叶的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服务。

首先被介绍到其相关联茶叶公司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市场调研。在该公司参与茶叶的选购、零售、茶馆的日常经营活动。

茶叶批发基本上在高桥大市场的茶叶城,其中有不少专卖店,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虽然茶叶只分为不多的等级,但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异,每一等级内又有几个不同的价。以龙井为例它的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莲心、雀舌,色泽翠绿略黄;叶底均匀,一旗一枪,交错相映,栩栩如生,煞是赏心悦目。龙井茶炒制工艺精湛,全系手工完成;采摘的茶叶极为细嫩,全部采用嫩芽制成的龙井茶,称为“莲心”,采一芽一叶炒制儿成者,称为“旗枪”,喻其叶为旗,芽为枪。采一芽二叶初展炒制儿成者,刑如雀舌,固称为“雀舌”。一般每公斤特级龙井茶约2~8万个茶芽。鉴定茶叶主要看茶型、茶香、色泽。尤其区分不同级别时,其色其香更为重要,炒制精妙的茶叶应是保持茶叶之清脆,本是清嫩的茶叶一经炒制变得乌黑,便算是下级品。赏茶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只是初学,只略知一二。

茶叶城的货源多为可靠,要不不会在那立足那么久,其中店铺林立,应有尽有,除各地茗茶外,还有茶具,茶罐。茶具店以卖宜兴紫砂壶类销路最佳,紫砂壶档次多,价格差异大,有贵至成千,也有几十元一个的,不过紫砂壶不论好坏,都有泡茶不走味的特点,差别在于其制作工艺粗糙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对茶香的吸收程度,好的茶壶,较少吸收茶香,前后两次冲泡的香味不容易混得过多。

批发茶叶后,零售价多有差异,这得看零售地域。市区,郊区由于消费水平,房租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处于不同地域得零售店可以根据不同成本适当调整售价。不过其中有一点,对规模不大的茶店而言,散茶比袋装茶的利润空间更大,对顾客而言,顾客可以直接看到茶叶的色泽,形状,还可以闻其香,相比袋装茶而言,袋装茶多数看不到其质量,更不用说闻其香了,这可谓是“双赢”——零售商的利在于可以取得袋装工人创造的部分价值,另一部分则让利于消费者。当然不可避免有些消费者更偏好于袋装茶,于是一定的袋装茶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袋装泡茶(如红茶)便于冲泡,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说到茶馆不可不提及茶道和茶品,正所谓“种茶是一门科学,制茶是一门技术,喝茶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问。”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茶馆便是其最佳展现之地,茶艺十六道的首道是精器妙用,泡制功夫茶(如乌龙茶)数用紫砂壶为妙。当然紫砂壶仅适用于泡耐泡茶,多数绿茶(如西湖龙井)则不适用,可改用盖碗,活用玻璃杯。现在玻璃杯用得很普遍,源于玻璃得透明,可以看到茶叶冲泡后婀娜多姿的形态,观其形色品其香。泡茶的基本程序是洁器——温杯(壶) ——投茶——冲泡——分茶——品茗。

分茶汤时有个成语:关公巡城,关公巡城是指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了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茶叶知识的资料大全范文4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打造"茶"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通知》乐委办发〔2010〕13号精神,现就做好我市2012年度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下。

一、建设任务

一实施"茶"产业基地提升工程。

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新建面积7.7万亩,全市新改建茶园面积15万亩。改造面积7.3万亩。

二实施千亿示范工程。

1.创建茶叶标准园。区、区、市、县、井研县、县、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县等9个县(市、区启动10个茶(花千亩标准园创建工作。

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万亩示范区。区、区、市、县、县、县和县等7个县(市、区启动建设8个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

三打造"五犍沐"茶叶产业带。

建设产业带。"五犍沐"茶叶产业带上新建茶园2.1万亩、茉莉花0.5万亩。产业带上茶园面积达15.4万亩、茉莉花面积达3.5万亩。启动断头路建设,改造茶园0.95万亩。贯通主体路。

创建千亩标准园。分别在区、县、县启动创建5个千亩标准园。

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建设。分别在区、县、县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

新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400亩、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区500亩。省茶树良种繁育中心。以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为依托。

西南茉莉花产业中心。建设茉莉花种质资源圃50亩。建设70亩蜀南茉莉香都。加快启动100亩茉莉花茶加工区。

四打造茶区域品牌。

深入打造"茶"区域品牌。规范"茶"地理标志使用,全面提升"中国绿茶之都"品牌效应。积极开展品牌宣传。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维护。

二、建设要求

一新改建茶园。

新建高标准示范茶园须进行无公害环境评估。厢内种植两行,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环境要求。新建茶园选择名山131福选9号、福顶大白、中茶302川沐28号、马边绿1号等省级以上无性系良种。采用"双行单株"种植方式。6尺开厢。行距1.3尺-1.5尺,窝距5寸-6寸,亩植4000-5000株。深挖种植沟、重施基肥,完成三次定型修剪。改造茶园要平整梯地,深翻土壤,整治排灌系统,换种新植。对重金属超标的老茶园,要弃园还林。改种换植要与改土、改园同时进行。

二千亩标准园和万亩示范区。

万亩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有关要求执行。标准园建设严格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执行。

完善基础设施。标准园和示范区做到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大力实施产业基地的田间排灌、田型调整、田间提蓄、田间道路等工程。茉莉花园做到田成方、土成型。因地制宜配套蓄水池、囤水田。茶园做到梯面平整、梯壁牢固。

开展绿色防控。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改善茶园环境。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开展生物防治,茶园释放捕食螨防治等,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采用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和趋蓝性,采取色板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灭虫灯对鳞翅目类等害虫进行诱杀。标准园、示范区配备相应的杀虫灯和黄(蓝板。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示范区成立统防统治专业队和无公害农药肥料配送中心。实行茶园"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施药"示范区茶农使用"茶园质量追溯管理卡"实行茶园农药肥料"建卡"制度。对示范区农户茶园进行编号,设专人负责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发放地块标识牌,将茶农茶园基本情况和施肥施药情况在管理卡上详细记录。增强茶农的安全管理意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建设生态茶园。维持和恢复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营造防护林。茶园内提倡种植落叶阔叶林,茶园四周及道路两旁种植高大落叶类乔木树种。实现茶-林(果、药生态种植模式,每亩茶园内植树8-12株,探索畜(禽-沼-茶生态经济循环模式。

实施测土配方、地力培肥。配套茶园设施农业。大力推广机剪、机采、滴灌等设施农业。

三、保障措施

制订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发展茶产业的重要性。形成合力,积极主动支持茶产业发展。

茶叶知识的资料大全范文5

“这是用茶渣做成的空调过滤网、圆珠笔、锅铲、口罩;这是加入了茶的肥皂、唇膏、沐浴液……”日本茶叶专家大森正司在2012国际茶资源综合利用研讨会上一边切换着幻灯片,一边如数家珍地向业界同行展示了日本茶资源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而在研讨会场外,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56家茶企、科研单位也展出了上百种用茶制成的各种产品:速溶茶、茶酒、茶火腿、茶叶籽油、茶多酚含片、茶多酚防晒霜、茶袜、茶叶纸尿裤、宠物茶饲料……打破了茶千百年以来作为饮料的传统形象,所用的原料几乎都是毫不起眼茶的下脚料,却创造了远远超出原料本身的价值。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95%的茶是被喝掉的,只有5%左右用于深加工,而有的产茶国每年则有近40%的茶用于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我国的茶资源综合利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缓解产能过剩

近十年来。中国茶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而巨大的茶叶产能与相对有限的传统茶叶产品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学学科带头人陈宗懋分析:2011年,我国茶园面积已达3300万亩,茶叶产量达155.4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8.49%。其中,内销量是115万吨,出口量32.2万吨,内外销量合计147.2万吨,产销差额约8万吨。未来估计会有700万亩茶园陆续投产,每年产量也会增加28-30万吨,如果每年销量按5%增加,出口量增幅不大,内外销量与产量的差额将会进一步拉大,势必会造成产大于销的局面,这就需要通过茶叶的多方位利用来缩小这个差额。如果用于多方位利用的茶叶消费量能达到10万吨,我国茶叶产销就可以达到基本的平衡,茶产业仍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当前茶叶产大于销的特殊背景下,充分发挥茶叶的多方位利用是增加消费的重要手段。”他说。

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茶叶科副科长陆德彪也表示:随着茶产业的繁荣,茶叶产能再不断释放,“供过于求”、“丰产不丰收”等问题将日益突显。改变过分依赖第一产业扩张的发展模式,解决制约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将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培育成新的增长点,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点“废”成金

我国的绿茶产量约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3/5,其中的名优绿茶以春茶品质最优,通常只采春季一季。采后的茶树仍在继续生长,因而入夏、秋后就有大量茶叶停采留养在茶树上,任其自生自灭,导致了茶叶资源的功能性浪费。另外,在茶园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修剪叶、茶籽,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茶、碎茶、末茶、茶梗等下脚料及深加工、消费过程中留下的茶渣等废弃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中华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指出,在茶叶生产中,深加工副产物茶渣占原料茶的70%,夏秋茶和茶园修剪枝叶占茶园产出的50%。

面对如此丰富的废弃资源,张士康提出了“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将废料物尽其用,变成高附加的新产品。他介绍说,近些年,研究院对茶废弃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比如,夏秋茶可以通过深加工技术制造茶饮料、功能性成分保健品,而留下的茶渣可以用作茶蛋白、茶膳食纤维、食用菌基料、饲料、肥料及环保产品的开发。”

研究院旗下的茶叶食品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跃进向我们展示了所里新近研发的系列产品,“这些本身都是茶渣,运用抗异性处理技术做成的‘菌棒’,那几种菇类都是里面培育出来的。”她指着展示柜中的一袋袋茶菇说。“用深加工副产物为基料栽培出的食用菌具有发菌快、应用面广、味道鲜美的特点,而且基料成本降低了10倍,大大提高了效益。”

一些茶企也渐渐把目光投向了废弃资源这处一度被忽略的“富矿”,从初、精制加工转向深加工。原来以生产大宗茶为主的浙江振通宏茶业,从去年年底开始涉足深加工领域,利用夏秋茶生产速溶茶粉,首条生产线年产茶粉2000吨,产值达1.5亿元。副总经理罗盈昌说,以前夏秋茶原料卖不了几个钱,基本上都是丢到沟里做肥料,很浪费,现在发展综合利用,多了一个增加收益的渠道,也为茶农带来了一笔额外的收入。“今年,我们的第二条生产线将建成,年生产能力将扩大一倍,预计产值可达5亿元。”

跳出茶,来做茶

2012国际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展会期间,杭州山地茶业展位前的抹茶与桑抹茶试饮活动每天都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流连。“这款抹茶很精细,有一半以上是1200目筛,冲泡也简单便捷,用矿泉水泡,几秒钟就可以泡出一杯清香的抹茶。”销售人员撕开一包条状的抹茶粉,倒进矿泉水瓶里。稍稍摇晃一下,一瓶抹茶就做好了。“试试看,这是泡得比较淡的,适合少儿、妇女饮用,如果喜欢浓一点的,茶粉的量可以多加一些。”执行总经理陈传莹给我们递来一杯抹茶水。“我们平时喝的茶,能在茶汤的浸出的成分多为水溶性的,而脂溶性、不溶性成分几乎没有,只能随着茶渣被丢弃。抹茶则是物理性状的根本性变化,最完全地保留了茶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说,一碗抹茶抵得上30杯绿茶。此外,抹茶中含有较高的茶氨酸。有利于脑细胞的发育,还有占约36%的膳食纤维,具有清肠道、毒素的作用。”

作为杭州的知名茶企之一,一直以来,山地茶业以生产正宗的、优质的西湖龙井著称,产品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入馆藏“十大名茶”。谈起企业的战略转型,陈传莹说,虽然山地茶业的西湖龙井在业界享有比较高的声誉,但传统的茶受季节、地域的限制与影响很大,都是零零散散、间间断断地做。“长此以往,就很难有大出息”。于是,为了超越传统茶业的限制,山地茶业选择了名优茶生产与深加工产品研发“双轮驱动”的发展方向。

此次展会的参展企业,其“前身”大多数是从事茶叶初、精制茶企中的一员。在遭遇发展瓶颈之后,他们深刻地意识到: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跳出茶,来做茶,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延长产业链。福建厦门柯佳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原是一家有近30年历史的原料茶加工企业。2005年,它走上了科技创新之路,把茶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研制出如婴儿纸尿布、女性卫生巾、婴儿洗发水、婴儿衣服洗涤液等妇婴日用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我们也做茶,但制法与常规茶不同,前前后后要经过12道工序,如采用恒温干燥,先将茶叶打碎,再进行半提取,让有效成分更容易地释放出来。”产品研发部总监柯明春抽出一片茶叶纸尿布说。“我们就是牢牢抓住茶叶天然、环保、抑菌、去味的特点来开发产品,像茶叶纸尿布,里面添加了独特的茶叶工艺层,宝宝用了,‘红屁股’(尿疹)的发病率就会大大降低,而茶叶卫生巾则含有天然绿茶‘去味因子’,能有效去除经期的异味,减科疾病的发生。”

或将遭遇的瓶颈

陈宗懋院士指出:茶叶多方位利用增值明显、前景广阔,是21世纪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杨心内容,茶产业除了依靠第一产业外,还要从第二产业的开发利用上获取更大的附加值。实践表明,通过茶叶的多方位利用可以获得10~100倍的效益。

作为在传统茶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蕴藏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虽然科技的日新月异与活跃的工商资本在推动着它不断向前迈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然而一些固有的“顽疾”,如农残问题及新出现的障碍如终端产品单一、龙头企业少、企业实力薄弱等问题,或将成为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遭遇瓶颈。

安全卫生,或成硬伤

追求健康是绝大多数人饮茶的出发点,随着茶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茶食品、茶日用品将会在市场上涌现,走进人们的生活,因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以抹茶粉为例,或冲饮,或作为食品添加剂都是直接食用,农残的存在无疑会把农药吃进口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这就对用于深加工的原料提出了更高的安全卫生要求。陈传莹说,为了开发抹茶粉产品,山地茶业从绍兴当地一家日资企业手里收购了250亩的茶园作为抹茶原料茶园,一年只做早春一季茶,栽培、加工均严格按照国际规定的有机茶标准操作,而且每一批次的茶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力求茶叶品质的标准化,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健康茶。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也指出:从茶中提取功能性成分来生产相关产品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茶提取物的农残高效去除问题,溶剂残留及溶剂污染物问题也是茶叶深加工中亟需突破的。

综观中国当前茶产业的现状,多数茶企还是以经营传统茶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为辅,而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的茶企尤其是茶食品、茶保健品加工企业,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从原料到成品生产、加工都必须严格遵守食品、药品行业规定的要求。不过。由于茶叶深加工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标准。“就浙江省而言,绝大多数茶叶深加工产品缺少国标、行标和地标,只有部分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制定了企业标准,使消费者对产品的评判缺乏统一的尺度,企业的生产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陆德彪说。

终端产品,亟需丰富

面对展会上琳琅满目的茶叶深加工产品,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局长毛祖法说:从现今国内整个茶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来看,产品以原料居多,与老百姓直接见面的产品还不多,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陆德彪则认为:深加工产品单一、应用途径少,势必会制约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浙江茶叶精深加工起步早,也初具规模,茶多酚和速溶茶是目前最主要的产品。他说:原先浙江生产的茶多酚大多出口美国代替麻黄碱作为减肥药的组分,后因新的减肥药配方未获美国FDA批准,使茶多酚的出口一度陷入低谷,售价也从最初的1000多1000多元/千克下降到现在的100多元/千克。

但是在国内市场上,以茶多酚提取为代表的茶资源综合利用科研与产品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获得了很大的市场空间。“速溶茶粉、奶粉和香精已经创造了‘香飘飘’奶茶的奇迹。松阳县的茶叶深加工也发展得很快,像我们在展会上看到的茶叶年糕、火腿、香肠等,都是在市场表现很好的产品。”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王岳飞说。毛祖法也对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浙江省目前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有100多家,开发了茶食品、保健品、饲料添加剂、日用品等产品。以后,产品范围还会扩大到建材、水产养殖等行业,可供老百姓直接消费的产品将进一步增多。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除了茶饮料之外,实现全省年综合利用原料茶5万吨,茶叶精深加工的产值突破100亿元。”

世界最大的红茶供应商、第二大品牌茶叶经销商——印度塔塔茶叶有限公司,也看准了中国绿茶深加工产品市场的潜力,它于2007年与浙江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携手,投资2000万美元组建浙江塔塔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把产品线由红茶伸向绿茶。质检经理彼当克·莎尔玛说:近年来,欧美的红茶速溶茶市场已基本饱和,而中国绿茶的消费却在与日俱增。近5~10年来。食品、饮料在应用茶多酚制成的产品比例上升了约10%。为了满足客户需要,来到中国投资开发绿茶深加工产品。“我们从浙、皖、闽、赣等省收购原料,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纯度在30%~80%之间不等的茶多酚,以B2B的模式销售,产品供不应求,每年销量可达15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约7.2万吨),单价为12美元/公斤。”他表示,今后塔塔还会根据市场需求涉足乌龙茶、白茶、红茶的深加工。

龙头企业,亟待培育

“要推动茶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非常需要靠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来推动。”毛祖法说。但是。当前大规模、具备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处于转型期或刚刚实现转型,资金实力、产品研发能力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产品的开发。

陆德彪指出:以茶多酚为例,如果作为食品添加剂食用,只需通过卫生学检测,而生产保健品则要完成急慢性独立试验与功能试验,很多功能还须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规模小的茶企,因研发资金不足,就很难维持这些长周期和高额的研发、试验投入,致使企业放弃新产品的研发而转向生产技术工艺简单的产品,导致产品趋同,产能过剩,加剧市场的竞争。因此,龙头企业是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产业的中坚力量。他说:浙江不仅有丰富的茶叶资源,还有以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字号”茶叶科研机构与研发力量,还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储备。娃哈哈、康师傅等大企业已成功打入茶饮料行业,浙江塔塔、振通宏等一批龙头企业已建有规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要素条件。“只要在产品研发、产业化方面给予引导和扶持,完全可以通过精深加工将茶叶资源与技术转化为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他说。

所以,龙头茶企的培育,除了需要政府给予土地、税收政策及资金的扶持之外。还需茶企自身与茶叶科研院、校、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我们在参观展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茶企与茶叶科研院校所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借助科研单位的力量与人才,打造一支产品研发精英队伍,比如,经营医药保健品的山东德圣集团,便是通过与浙江大学茶学系合作,开发茶多酚胶囊,其一经上市,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杭州大茗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浙大茶学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开发的茶多酚片,销量更是创造了3000多万片的好成绩。

国饮新“蓝海”

茶保健品 高聚人气

一棵茶树,从叶到根、茎、花、果中,都富含茶多酚、茶色素、氨基酸、茶多糖、茶皂素、生物碱等多种有效成分、功能性成分。其中。茶多酚是茶中保健功能最多、最齐全的成分,加之提取技术的日臻成熟,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日用品等多个领域。从当前利用情况来看,茶多酚在医药、保健品行业应用得最普遍,原料、终端产品都较为丰富,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茶多酚防治老年人慢性疾病。喝茶虽有益健康,但如果喝茶喝得不够。茶多酚达不到应有的浓度,效果就不太明显。”山东德圣集团奇康事业部总监刁立飞说。据介绍,该企业开发的茶多酚胶囊,曾在部级医院中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它能有效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有效率达90%。有着8年茶多酚产品生产经验的杭州大茗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茶多酚高端保健品,其开发的无糖无胶基“茶舒宁”清咽含片,截至去年年末,销量突破3000万片。

山地茶业针对其抹茶系列产品,提出了“健康食茶主义”的概念,推出了加入了桑叶的“桑抹茶”。“桑叶中含有一种有效物质叫野尻霉素,能有效降低血糖,而与抹茶的结合,保健效果会更好。”陈传莹表示,下一步还会将银杏、枸杞等中药材加入抹茶中,开发新产品。

时尚“茶”品厚赚“茶粉”

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展会现场,茶食品展位上的人气总是最高的,而且以“80后”、“90后”居多。“茶本身就是天然的抗氧化剂、风味改良剂和营养功能助剂。”张士康说。因此,茶在食品、饮料行业的渗透与融合,为增加食品、饮料产品的花色品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目前业界热衷于将茶引入一些容易被年轻人所喜爱的休闲食品上,开发出茶冰淇淋、茶巧克力、茶爽含片、茶糕点、茶香肠等及茶汽水、茶酒等创意产品,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赢得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张士康还向我们介绍了研究院新近的一项科研成果——“仿生肉”。这是利用茶叶深加工的副产物茶渣,提取其中的茶叶蛋白与动物蛋白结合,加工成具有肉类食品的质感、吃起来又不会太油腻的食品,如茶肉脯、茶酱卤等。

除此之外,含茶提取物化妆品的研发与消费已然成为国际流行趋势,如唇膏、护肤润肤霜、祛皱霜等与茶有关的时尚美容产品在欧美、日本的制造技术已相当成熟。杭州小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茶妍活氧”护肤品套装便是茶叶美容品的代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产品以西湖龙井中提取出的茶多酚为主,另外还含有竹叶、银杏等等植物的提取物,能高效抗氧化、抗辐射,有效改善皮肤老化、松弛、干燥、黯哑、枯黄等,让女性的肌肤更美白。”目前,这一系列产品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女性,以后还会作进一步的细分,将陆续推出白茶、花茶等50多款产品。

茶叶籽油 食油新宠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程启坤指出:世界上利用山地种植的木本食用植物油料主要是棕榈油、橄榄油和油茶油。与油茶树同属于山茶科植物的茶树,果实富含油脂和一定量的茶多酚,榨出的油,茶多酚含量高于油茶油,且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E、皂素等多种有效成分,而通过精炼的茶叶籽油色泽淡黄清香,于2009年底被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为新资源产品。

浙江泰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6月在贵州湄潭县收购了800亩茶园,用作茶叶籽油的生产。副总经理谢明说:茶树籽是茶的副产物,基本都是被废弃不用,形成巨大的自然资源浪费,因而必须将其精华充分利用起来。他将茶叶籽油与橄榄油、油茶油作了一个对比:茶籽油的功能性成分比这两种油高出许多,橄榄油中茶多酚的含量为0,而油茶油中的含量不到1%,再比如不饱和酸和维生素E,茶籽油中含有的不饱和酸、维生素E分别是橄榄油的5~6倍、10~20倍。“我们的茶叶籽油是采用‘低温低水分纯物理压榨’工艺技术,经32道工序加工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极为丰富的天然成分精华。”他说。另外,经压榨后的茶籽废料还可以再利用,用作有机肥、饲料。或者提取茶皂素生产天然洗涤用品,比化工品做成的洗涤用品来得更天然、更健康。

记者手记

茶与中国人生活发生联系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而且它早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魂脉。在中华文明的“幼年时期”,茶是被当作药物、食物直接进入人体内,从而满足疗疾、充饥的原始需求。随着国人对茶之功用的深入认识及茶叶栽、制技术的发展,茶的利用方式逐渐转变成饮用,进而煮、煎、点、泡等饮用方式次第嬗变,茶已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主流饮品,或饮,或啜,或品,或“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将食品送入口中咽下之“吃”),这一“喝”就是3000年。

步入21世纪的中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逐年攀升,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而饮茶方式也基本是前人至少是明清以来“撮泡法”的延续,只不过人们会根据不同种类或不同花色的茶来选择茶器、控制水温及确定泡饮程式,使得各种“茶艺”、“茶道”大放异彩。但是,国人在发展茶业、传承国饮的同时,也看到了传统茶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季节、地域、茶本身商品特性等方面的局限及产供需间的矛盾,制约了前进的脚步。因此,如何寻求破局及深入发掘茶叶新功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茶行业备受关注的议题,而以深加工技术为主导的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正逢其时。

茶叶知识的资料大全范文6

一、选择题

1.(2014昆明检测)1837年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遇来临,如碰上革命或事态逐渐变迁,他就能抓住时机,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这里的“机遇”是指后来发生的()

A.清政府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B.清政府派林则徐严禁鸦片

C.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

D.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837年”,处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材料中的《中国时报》显然是英国的报纸,其观点本质上要求寻找机会打开中国的市场,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因此,答案为B。

2.(2013郑州一模)“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

解析:D 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在华犯罪由英国领事处理,由此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不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了中方代表不谙近代外交。

3.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解析:A 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说明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这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清政府缺乏对鸦片战争的深度反思。

4.(2013深圳调研)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是广西人,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鸦片战争后失业回到家乡,做烧炭工人。杨秀清的“失业”,与某城市的开港有关。该城市应是()

A.广州 B.上海 C.天津 D.南京

解析:B 鸦片战争后,广州的对外贸易中心地位被上海取代,对外贸易急剧下降,导致杨秀清等失业,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

5.(2013北京西城二模)“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一事件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A 当今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当时清政府并未认识到这些不平等条约的严重性。故选A项。

6.(2013江苏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角度看,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这并不是全部,还应该将其放在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文明会战胜农业文明。故选D项。A项断章取义;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表述不当。

7.(2014广州模拟)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解析:A 这里的“形式近代化”是中日两国宣战,这里的“内容近代化”是指战争武器以近代武器为主,海军参战等。A项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创办海军之措施,与近代战争特征符合;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属于甲午战争的结果,与材料中“形式和内容”不符。

8.“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赔偿日本白银4.5亿两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为《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辛丑条约》的规定。

9.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张之洞 D.袁世凯

解析:A 从诗评中“出曾门”可知此人是曾国藩的徒弟,从“马关喋血卖国契”可知此人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辛丑叠恨终呕命”可知此人死于1901年,由此判断此人是李鸿章。故选A项。

10.(2014杭州模拟)孙中山说:“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孙中山这一认识基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C 材料中帝国主义者认识到“强硬不济事,要用柔和方法压服中国人”,这是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重大变化,从瓜分中国变成了“以华制华”,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者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

11.(2013大连模拟)《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解析:C 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结,故选C项。“洋货”仅仅是“外”的一部分,B项不准确。A、D两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12.(2014潍坊模拟)“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丧失了抵抗意识,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13.(2014福建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上则供亿赋税,下则存活妻子,营生又(取)给,更绝他门。

——(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

材料二 清人衷幹说:“清初(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晋商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俄、英等国。

——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有精美的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在凯瑟琳王后的引导下,饮茶很快成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平均每磅维持在16先令左右。18世纪中期时,每磅茶叶的价格为4~5先令。之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大宗消费品。

——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材料四 英国为了换回国内急需的(中国)茶叶,一方面想方设法从美洲弄到白银,另一方面又庆幸在印度找到了引起中国人购买欲望的鸦片。于是,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过去我们谈论对中国有决定性意义的鸦片战争,相对集中于鸦片之于中国的影响,忽视了更关键的茶叶之于英国的重要性。那场战争,以及中国被动地进入全球化,茶,才是更隐匿的线索。

——李鸿谷《中国茶的全球化演进》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当地居民“多事茶园”的因素。

(2)明清时期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清初晋商茶业经营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饮茶群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总结中英茶叶贸易对19世纪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茶叶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山泽连接”“远民习俗”“赋税”“存活”“营生”可以概括为自然条件适宜、习俗传统、满足交纳赋税及日常生活之需。第(2)问“主要依据”由“晋”“徽”可知是按地域划分。“特点”由“(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可知晋商垄断了武夷茶叶外销;由“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可知晋商经济实力较强;“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可知集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由运销地区可知其兼顾国内外贸易。第(3)问由材料信息“英国上层社会”“城乡各阶层中普及”可知饮茶群体由上层社会普及到城乡各阶层。“原因”要从王室引导,茶叶价格方面思考。第(4)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可知茶叶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小问注意在阐释茶叶与鸦片两者关系的同时,要把握住战争的本质及英国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前提下,蓄意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答案:(1)影响因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种茶传统;种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或纳税和生活的需要)。

(2)依据:籍贯(地域)。

特点:垄断武夷茶叶的外销;经济实力较强;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经营范围广;国内外贸易相结合。

(3)变化:由上层社会普及到城乡各阶层。

原因:王室的引导(或饮茶时尚的引领);茶价的下降。

(4)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观点及理由略。

“观点及理由”的评分说明:

本问,按能力层次评分。仅表明观点,未阐述理由的不给分。

能力层次一:表明观点。仅从“茶叶”或“鸦片”的单一角度阐述理由,且言之有理。

能力层次二:表明观点。能从“茶叶”或“鸦片”两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理由,且言之有理。

能力层次三:表明观点。能在分析“茶叶”“鸦片”贸易等现象的基础上,揭示战争的本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4.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表格中所列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归类。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1898年 维新变法运动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 辛亥革命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实际要求按照革命史观,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两个发展趋势。第(2)问要求用现代化史观审读近代中国社会,以此视角认识洋务运动,要求认识洋务运动影响中国近代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表现。

答案:(1)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2)经济上: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有利于抵制西方经济侵略,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