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中等教育的特点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1

一、美国中职教育发展概述

美国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在美国统称为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TE)①主要是指课程设计为学生进入特定职业领域或相关的中学后教育及培训做准备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一般就业技能方面的教育,诸如基本的电脑知识、技术导论和一般就业经验,以及为学生提供有薪酬的劳动力市场角色作准备的课程,如家庭和消费科学教育[1]。

(一)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构成

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是指美国中学阶段的CTE机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机构:综合高中,全日制CTE学校,地区或区域CTE中心。这三种机构在CTE方面各有特色:综合高中主要聚焦于学术教育,但是其可以提供“或在现场或在附属区域CTE中心”的选择性CTE课程;与综合高中不同,全日制CTE高中强调生涯与技术教育课程和学术课程的整合;而地区或区域CTE中心,为那些参加综合性高中学术课程学习,并且业余时间参加CTE中心CTE课程学习的学生提供服务[2]。上述机构可以为中学阶段的任何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生涯与技术教育。美国教育部、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美国公立高中的学生都参加了某所学校提供的CTE教学;2009年,95%的九年级学生参加了公立学校提供的CTE计划,或是在校园,或是在合作学校,如一个地区的CTE学校、高等教育机构、或其他的高中附属机构[3]。

从美国教育现实来看,教育者正尝试采用各种方法和学校组织来为学生提供CTE服务,其中,强调“应用性学习”是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CTE服务的一个重要特色,其具体方式比较多样。职业学校(career academies)是位于综合性高中或全日制高中内的校中校,学校围绕一个或多个职业主题将学术性课程与技术课程整合,为学生提供情境化的学习[4]。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1~2012年间,25%的美国公立高中设置了校中校(职业学校)。除此之外,项目导向(Project Lead the Way)(4000所学校)强调“应用性学习”。通过采用统一的四年课程将工程的概念引入高中教育,如高中工作项目(High Schools That Work,HSTW)(1200所学校)是由南部区域教育委员会开发的,强调学术课程和技术课程的整合及工作本位学习,以为学生中学后教育和职业作好准备②。

(二)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参与”情况

美国中学阶段CTE的“学生参与”情况是CTE质量的一个重要表征,而测量中学阶段CTE“学生参与”最直接的指标即是中学“CTE课程选修”情况,“CTE课程选修”的测量又可以通过测量学生CTE课程的学分获得情况来获得。由此,可以通过学生CTE课程学分③获得与专业分布领域及其发展变化态势两个角度,分析美国中学阶段CTE的“学生参与”情况。

1.美国高中毕业生CTE学分获得情况及其专业分布领域④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85%的美国公立高中毕业生选修并完成了一个或多个CTE课程;76%的高中毕业生已经获得CTE领域的至少一个完整的学分,并且,19%的“CTE集中者”(CTE Concentrators)已经获得同一个CTE领域的至少3个学分,见表1。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High School Transcript Study (HSTS), 2009。

从CTE学分获得的专业分布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商业”“通信与设计”“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三个职业领域。在2009年的所有公立高中毕业生中,有33%的毕业生获得“商业”课程学分,30%的毕业生获得“通信与设计”课程学分,21%的毕业生获得“计算机和信息科学”课程学分;而对于“CTE集中者”来说,不同职业领域之间的区别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见表1。

2.美国高中毕业生CTE学分获得及专业分布领域变化趋势

从学分获得的变化态势来看,美国中学CTE课程选修呈略有下降、而学术课程选修呈增加的趋势。例如,1990~2009年间,美国公立高中毕业生获得任何职业CTE学分的比例由1990年的88%下降到2009年的85%;“CTE集中者”的比例则由1990年的24%下降到2009年的19%。然而,获得至少1个职业CTE学分的人数比例由1990年的78%下降为2009年的76%,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见图1。

图1 1990~2009年美国高中毕业生学分获得变化趋势(单位:%)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High School Transcript Study (HSTS), 1990, 2000, 2005, and 2009。

从学分获得的职业分布领域来看,在1990~2009年中学课程选修中,一些CTE职业领域大幅增长,其中,“健康科学”增长了222%,“公共服务”增长了153%。然而,在一些其他选修课程领域却呈减少趋势,如“制造业”减少了42%、“商业”减少了37%。具体而言,在“健康科学”领域获得1个CTE学分的公立高中毕业生比例增长了3倍多,由1990年的3.2%上升到2009年的10.3%。同样增幅较大的职业领域还有“公共服务”(由1990年的3.8%上升到2009年的9.6%)和“通信与设计”(由1990年的18.4%上升到2009年的29.6%)。与此同时,在其他一些领域,高中毕业生获得学分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如“制造业”(由1990年的22.4%下降到2009年的12.9%),“商业”(由51.7%下降到32.5%),“维修与运输”(由10.1%下降到8.0%),工程技术(由13.7%下降到11.1%),见表2。

表2 1990~2009年美国高中毕业生CTE各专业领域学分获得变化态势

职业领域 1990年 2009年 变化的百分比

健康科学 3.2% 10.3% 222%

公共服务 3.8% 9.6% 153%

通信与设计 18.4% 29.6% 61%

消费和餐饮服务 13.8% 18.0% 30%

农业与自然资源 9.1% 10.7% 18%

市场营销 8.5% 8.5% -

建筑与建筑学 7.4% 6.7%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 25.1% 21.2% -

工程技术 13.7% 11.1% -19%

维修和运输 10.1% 8.0% -21%

商业 51.7% 32.5% -37%

制造业 22.4% 12.9% -42%

任何职业领域 88.2% 84.9% -4%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High School Transcript Study (HSTS), 1990 and 2009。

(三)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状况

1.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的数量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在100多万9~12年级教师中,大约有8%的公立中学教师确定其主要教学任务与特定的CTE职业领域相关。除此之外,大约有3%的9~12年级教师从事一般的与“劳动力市场准备”相关的教育,2%的教师从事与“家庭和消费科学教育”相关的教育;2/3的中学教师是学术教师(68%);剩余的20%中学教师有其他类型的教学任务,如特殊教育和体育教育[5]。

2.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的学历情况

从整体上看,与学术教师相比,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拥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的人数更少,学历层次偏低。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2年,与学术教师相比,公立学校9~12年级CTE教师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82%,而学术教师的比例则为97%,少了15个百分点;而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CTE教师仅为46%,学术教师则达59%,少了13个百分点。在不同的CTE职业领域,CTE教师拥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存在很大差距,如“市场营销”职业领域,99%的教师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而在“维修与运输”职业领域仅为26%,见表3。

表3 9~12年级不同专业领域CTE教师学历情况

主要教学任务和CTE职业领域 学士及以上学位 硕士及以上学位

主要教学任务

职业CTE 82% 46%

学术教育 97% 59%

所有学科 95% 57%

CTE主要职业领域

健康科学 81% 36%

通信与设计 82% 52%

消费和餐饮服务和公共服务 72% 48%

农业与自然资源 93% 38%

市场营销 99% 63%

建筑,建筑学和工程技术 69% 32%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 90% 57%

维修和运输 26% 12%

商业 96% 64%

制造业 47% -

维修与运输 26% 12%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Schools and Staffing Survey (SASS). Public School Teacher Questionnaire. 2011-2012.图2同。

3.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的认证类型

在美国,教师有两种认证方式:一种为传统认证路径,另一种为选择性认证路径,教师选择性认证是在传统以学院或大学为主的教师教育之外的一种教师认证方式与途径。从整体上看,美国各个州对CTE教师认证的要求并不完全一样。虽然有些州要求所有的CTE教师要像学术教师一样满足同样的执照和认证要求,但大多数州的CTE教师通过以工作经验代替学术课程的方式进入教师职业。另外,大多数州要求以“选择性认证”方式认证的CTE教师要通过州资格考试。2007年,48个州要求以“传统培养/训方式”认证的CTE教师要通过州资格考试,46个州要求以“选择性认证”方式认证的CTE教师要通过州资格考试。全部50个州还为教师获得临时或短期教师执照提供选择,临时教师执照主要是在高需求区域为教师提供时间以完成额外的资格认证要求,诸如课程以及通过教师考试。

从CTE教师认证方式来看,与学术教师相比,CTE教师更有可能通过“选择性认证”路径进入到教学专业。调查数据显示,2011-2012年,85%的CTE教师定期参加州资格认证,而学术教师定期参加州资格认证的比例为91%;另外,与学术教师相比,CTE教师更有可能拥有临时教学资格,其比例为14%,而学术教师这一比例为8%;2011~2012年,33%的CTE教师通过“选择性认证”过程进入教师职业,学术教师通过“选择性认证”进入教师职业的比例为19%,见图2[6]。

图2 美国9~12年级公立学校教师资格认证类型(单位:%)

4.美国中等阶段CTE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有效的教学需要高质量且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教师专业发展。对CTE教师来说,由于大量教师是直接从企业进入到教育行业的职业变更者,所以其专业发展显得更加重要。行业经验及关联性能帮助CTE教师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教师还需要教育教学技能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CTE教师还需要接触新的和不断变化的技术,以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如一位当地的CTE管理者指出的:“资金应集中在专业发展之上,因为科技日新月异,教学需要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7]

调查数据显示,与学术教师相比,平均水平上,CTE教师接受了更长时间的专业发展。2011~2012年,与学术教师相比,更多的CTE教师报告其专业发展的时间超过17个小时,有58%的CTE教师的专业发展时间超过17小时,而有52%的学术教师超过17小时;当然,教师专业发展时间超过32小时的教师比例,CTE教师和学术教师基本持平,均为28%,见表4。

表4 2011~2012年9~12年级公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时间 CTE教师 学术教师

超过32小时 28% 28%

17~32小时 30% 24%

9~16小时 26% 27%

少于9小时 16% 21%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Schools and Staffing Survey (SASS), “Public School Teacher Questionnaire,” 2011-2012。

二、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广泛而多样

在中等教育阶段,美国实施CTE的教育机构分布相当广泛,绝大多数中学阶段的教育机构均涉及CTE课程教学,CTE开展的形式有“校中校”、合作学校等,而学生CTE课程的学习往往以工作本位学习、校外实习、项目导向学习、中学工作项目等多种形式为主;除此之外,美国中等CTE教育机构强调学术课程与CTE课程的整合,强调中学和中学后CTE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多种类型CTE教育机构、多种CTE教育方式不仅极大增加了美国中学阶段学生学习CTE课程、获得CTE学分的机会,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向、形成职业兴趣、养成职业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及终身发展。尽管如此,CTE教育在美国仍处于弱势或边缘地位,特别是中学阶段,从整体上看,美国CTE在中学阶段更多地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综合中学实施,CTE难免处于弱势,与此相对照的是,单纯以“职业/技术中学”命名的中学为数不多,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这类中学仅占美国公立中学的3.7%[8],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CTE的这种弱势地位。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参与”呈下降趋势,参与的职业领域呈不均衡变化态势

尽管美国中等阶段实施CTE教育的机构分布广泛且教育形式多样,但从整体上看,经过20年的发展,美国中等阶段CTE发展并未表现出量和质的增速,仅从中学阶段学生CTE学分获得这一视角来看,总体上获得CTE学分的学生数量占该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在降低。另外,那些在同一个职业领域取得3个学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也在减少,20年间减少了5个百分点,且各职业领域均未超过占比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中等教育阶段CTE从学生参与的量和结果方面并未有大的发展。从学生获得学分涉及的职业领域来看,也呈现出不均衡的变化态势,与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一些职业领域日益成为CTE课程选修的热门。例如,与“健康科学”相关的卫生保健类CTE课程成为中学生选择热点,当然,一些与现代技术相关的CTE课程,如通信与设计,也成为中学生选择的热门。但另一方面,诸如制造业、维修与运输等职业领域在中学阶段受到“冷遇”。

(三)中等教育阶段CTE教师数量少、学历偏低且更需专业发展

从整体上看,与学术教师相比,美国中学阶段CTE教师不仅数量少(仅占总体的13%左右),而且学历偏低,再加上CTE师资来源多是通过“选择性认证”路径而取得教师职业资格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CTE教师更需专业发展,尽管现有数据也证明,CTE教师确实比学术教师接受了更多时间的专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中学阶段的CTE教育目的已从单一的职业准备教育,拓宽为既要为中学后学生的就业进行职业准备教育,又要为中学后学生的继续教育做好准备,社会和学校对CTE教师提出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特别是,随着美国国内标准化测验运动及技术的不断更新,CTE教师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CTE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借鉴与思考

中美两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如中等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专业(或职业领域)的不平衡、职业教育教师存在数量和质量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中美两国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亟待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从学制上来讲,美国是典型的“单轨制”国家,也正因为这种“单轨制”,决定了其独特的中等职业教育组织机构体系及其制度体系。从教育组织机构来看,综合中学是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在综合中学,美国中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整合或相融合”、采用课程选修的方式来开展的。其最大的优势是几乎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至少选修一门职业教育课程,并由此获得基础性的进入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奠定初步的职业意向、养成一定的职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具有“普及性”、“公平性”特征,最为关键的是,这种职业教育都是“个性化”的、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

由此,反观我国当前的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否也体现了一种“普及性”和“公平性”,是否也是“个性化”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效能”如何?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专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中专主要是职业教育,是为劳动力市场增添人才的,在中等专科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要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到底,使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中专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专;体育教学;学生;素质教育

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融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深化中专体育教学改革,明确中专体育教学的方向,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的概述

“素质”是一个生理学名词,是对人体的先天性生理解剖特点进行描述[1],主要包括了个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的特征、感觉器官的特征、运动器官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素质”是个体发生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心理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素质”的具体含义,每一种学科都有自己看法,相关概念并不统一,但是有一点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就是“素质”既包含了生理特点,又包含了思想品德内涵,既包含了心理特点,又包含了智能特征。其中,个体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有几个体具有遗传基因的解剖生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各项机能部分之间的构造等方面的内容;个体的思想品德内涵主要是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个体的人格等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个体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个体的心理内涵主要是指个体所呈现出来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智能内涵主要是指个体在后天的教育学习中所获得知识、文化、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自身技能、智能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2]多个方面进行教育,从而实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品德高尚等全面发展,在中专教育中,主要是培养技术型、技能操作型的人才,为劳动力市场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中专体育课程教学具备动手动脑、身心共同发展的特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从学生的心理、品德、智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中专体育教学施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中专体育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在中专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素质教育,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养的深度[3],给学生实施具有强度性和深度性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从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出发,深入学习和掌握现代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要掌握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中专体育教学的经验,更新体育教学的方法,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制定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规划

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和体育认知水平进行有效调查和研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解还处于一个概念模糊期[4],有超过一半的中专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价值和素质教育的含义理解不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中专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都普遍重视学生的数、理、化、语等基础性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读书是改变命运根本”等观念的影响,学生在中专教育学习期间,就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自己也忽略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中专教育阶段,学生普遍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还不成熟,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差、环境适应差,社会责任感缺失、意志力不坚定等缺点,而且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性,但是,学生同时又具备着很强的可塑性,在中专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3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中专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的类型比较丰富,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都具备着不同的运动强度,在实际体育运动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能、心理等方面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熟练掌握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深入了解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素质教育[5]。例如:在“耐久跑的运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耐久跑”体育运动项目的枯燥性,单调性,这样在实际的体育运用项目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意志力培养、适应能力培养,还可以对运动项目中可能会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说明,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在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在中专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体育教学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有着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学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等特征,在中专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的每一个运动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逐渐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董顺波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舒林.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科技资讯,2014(18):165.

[2]杨永亮.浅谈现代中专体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2(18):54-55.

[3]岳建新.谈职业中专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现代教育,2012(Z2):91-92.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3

小学教育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专业性人才,最终目标是为了服务小学教育事业。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其中包含“小”字,但涵盖内容十分丰富、教育水平也要求很高,虽然不同于中等教育专业,但也有自身的特点,比如:综合性、基础性、整体性、启蒙性、教育性、系统性、活动性等等。本文首先谈论了小学教育是什么,然后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前言

小学教育专业虽然是我国高师教育体系中一项新兴的专业,但随着研究人员不懈的努力,对该专业深入的研究,如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虽然其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课程内容设置的细节等等。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均与该专业的性质、内涵、特点有关。为了使人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及其特点,笔者首先分析了什么是小学教育专业,然后对该专业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希望对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1什么是小学教育专业

当前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具体性质,在教育界及其教育实践中存在有较大的差异与分歧,可以说是意见各异,各自持有各自的观点。以下给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首先,有部分认为小学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因此没有必要单独开设此专业;其外,还有人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专业,但由于专业性并不强,所以应该将其并入至其他的师范类教育专业之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具有完整的整体框架,具有自身的培养目标、教育特色、课程结构、人才市场等,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独立的专业进行专门化的讲解。那么,面对这些分歧,我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如何进行正确的抉择?笔者根据自身理解,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字词上给出了解释。其一,“小学(教师)”。小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最基本方向,该专业进行培养的人才其基本要素就是具有小学特色,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服务小学,服务教育,起到教书育人的能力。其二,“教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要求师范类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教师的基本素养,应该能够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其三,“专业”。它表明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地位,说明该专业既具有专业化的特点,而且具有自身不同的本质,它是社会之中教育领域的一项分支,其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教育”。换句话说,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结构完整、具有自身目标与特色的独立的专业。要从事小学教育,就必须具备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即“大学专科、本科及其以上的专业学历水平”、“服务于小学教育”以及“教师教育”。该三者紧密相连,每一个要求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可以说缺一不可。这三者中“教师教育”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性质,“服务于小学教育”是根本属性以及基本核心,“大学专科、本科及其以上的专业学历水平”则表明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表明了该专业要求的高度。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因此,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就必然和其他的专业一样,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学术性;其次,该专业作为一个教育类的专业,就说明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教书育人,服务于教育工作;最后,它本身是小学教育专业,这就更加细化了服务方向,即要培养小学教师,在培养人才时应具有小学的特色。小学教育专业虽然是很有歧义,但有很多师范类院校开设此类专业,那么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笔者给出了自身的理解:其一,把握小学教育命脉,掌握其基本理论,其中包括有小学教育学、小学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小学班主任工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其二,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该培养其基本技能,比如小学教育技能,主要包括小学科研技能、小学班主任工作技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小学教育活动工作技能,包括文娱活动技能、体育活动技能、社会实践等等。总之,小学教师虽然不能说是德智体美样样精通,但也是琴棋书画、说学逗唱样样都会。其三,教育的本质,除了要教书,更有育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适当的陶冶小学教育工作的情感,这里主要包括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热爱小学生、热爱小学、热爱小学教育工作等等。

2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

在之上,我们论述了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完整框架,有独立目标和特色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必然也有自身的特点,以下对其特点进行了概述。

2.1教育性和师范性:小学教育专业与普通的教育专业相比,它分工更细、任务更加明确,即专门化服务于小学教育,其基本宗旨就是培养小学的师资力量。该专业开设于高等院校之中,它的重要特点就是教育性与师范性,即该专业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技能,还应该注重对小学教育的心理、精神方面的研究。

2.2具有活动性、基础性以及启蒙性:小学教育专业除了具有师范性以及教育性外,还具有基础性、启蒙性以及活动性等多种特点。其中基础性是指该专业服务目标是小学,而小学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注重基础性。而启蒙性是指小学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还具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启学生心智,小学生本身具有模仿性强、思维活跃、知识储备不丰富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时,他们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这就给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学会合理的引导,去指引孩子探索的方向,激励他们不断的求实创新,做好儿童兴趣的启蒙。活动性则专注于小学生心理与生理的研究。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必须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多才多艺的能力,如此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才能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司成勇,张芹芹.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03:16-20.

[2]李蓉.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解析[J].校园英语,2016,11:85.

[3]张成.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4]刘树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1,(2):66.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特殊高等教育 品牌维护 品牌资产

一、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特殊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取得了长足发展。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1987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是全国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在全国首创了集听障、视障、肢障人教育于一体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空白。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作为吉林省唯一的高等特殊教育机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共享”的高等特殊教育理念,围绕发挥高等特殊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残疾人事业发展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和内涵进行建设,经过22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创建了残健融合的高等特殊教育新模式,带动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因此,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是承担起为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义务和社会责任。

二、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维护的必要性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河南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等13所专门培养残疾大学生的学院,在校生有4000余人,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等特殊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走过二十年的历程,从无到有,规模不断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高等特殊教育院定位不清晰,教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社会公众认可程度下降;缺乏办学特色,高等特殊教育单位间竞争加剧。由于后建院校多数处于经济发展省份,他们在吸收和借鉴前人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软硬件配套设施完善,校舍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起点相对较高,发展较快。他们利用区位优势、设施优势吸引了众多残障人士及家长。这无疑对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要想让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始终处于全国龙头地位,就必须通过打造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品牌,打造与社会需求对接,与学校层次适应的吉林省特殊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来提升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来增强对家长和考生的吸引力, 针对目前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打造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品牌成为需要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也对实现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龙头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三、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维护策略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只有进一步对现有品牌进行提升和维护才能在市场上不受到新进入和潜在进入竞争对手的排挤,通过对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院校名称、形象以及学校名称命名的保护,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全方位提升品牌质量

高品质是品牌的灵魂,质量是品牌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应该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特殊高等教育的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结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独创的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缺陷补偿教学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残疾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使特殊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融合;以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专业技能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充分提升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质量,从根本上维护品牌。

(二)因需因特设置专业,提升品牌满意度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只要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使得品牌在市场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必须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吉林省高等教育品牌进行整体包装,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不断迎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品牌内涵。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创立适合残疾人大学生学习的专业特殊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是在充分考虑盲、聋和肢残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认识特点和社会需求基础上设置的,体现因“需”而设,因“特”而设的原则不断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创办满意度高的品牌特色教育模式。

(三)坚持品牌个性特色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的无形资产能够给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在品牌维护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品牌本身所固有的特色,充分发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全国残疾人高等院校中办学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层次最高,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居于龙头的品牌特色,现在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已经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创立了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教学优势,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创立适合残疾人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创立了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缺陷补偿教学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了“三个融合”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环境模式,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梯队健全、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了功能完备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只有始终坚持这些品牌个性特色才能够不断深化社会对品牌的认知程度,提升品牌的层次。

(四)强化品牌意识,维护品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品牌的保护意识普遍不强,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体现其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品牌维护工作,把品牌管理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品牌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发和利用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这一觉巨大无形资产。(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建强. 论高校品牌塑造的意义及策略[J] . 现代管理科学,2006(6):96-97

[2]吴杰. 学校品牌塑造之策略[J] .今日教育,2006(7):45-47.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26-02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任务之一。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要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注重提高劳动和就业的能力。

残疾学生可以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但还有一部分的听力残疾的学生和多重残疾的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情况只能通过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单招单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明显滞后,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了学习能力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也与普通高职的学生不同,身体、心理的素质,认知、思维的发展均和健全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普通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切合残疾学生所学专业。高职中残疾学生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缺乏适用的教材将会制约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适合特殊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是确保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研究者就从实际出发,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学生的各种特殊需求来分析和探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学教材的开发。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差异,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高职数学是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调整和变化,这就对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特殊职业学院的学生有听障学生和肢体残疾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全聋只能用手语交流的学生、也有残余听力经过康复带助听器的学生、有肢体残疾的学生还有多重残疾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各地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通常采用聋校的统编教材,与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有个别来自普高或普通职高的肢残学生,这些肢体残疾的学生虽然是在普通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但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基础也不扎实,学习困难较大。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普遍较弱,现在在同一专业一起学习,而数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是理论上严密,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强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开发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在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整合,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以职业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数学能力”培训,培养学生与专业结合获取、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确定教材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补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既要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来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要为专业的学习服务,并要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数学课程的任务要以数学教材来作为载体来实施。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既要紧扣专业培养的目标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

1.残疾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在开发时要注意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知识的衔接,教材的起点要低。教材安排一定的先修课程(如初等代数的内容)作为衔接教材。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时平稳过渡。在数学概念的引入时,引入的例子简单直接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克服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并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图形、图表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开发时按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必须”和“够用”的特点。教材不再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上要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不追求严格的证明,只做简单的几何解释和能够运用即可。注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选用专业问题、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来增强数学课程的适用性。

3.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要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分类分层教材内容和形式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时可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提高模块。残疾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普遍较薄弱,在基础模块中突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不要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还应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要注意例题的分层,将高职数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知识分解,可分解为若干个学生易掌握的、递进的若干知识点,用残疾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学手段呈现。

同时在教材的开发中要考虑到各类残疾学生,要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如听障学生在认知事物特点、记忆和逻辑思维等学习方面比普通学生略有欠缺,但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模仿能力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论,就理解和接受相对于困难,对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反复与相关知识结合的学习,才能达到理解掌握。而肢体残疾的学生接受能力大多和健全学生相同,但书写等表达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材开发时,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层,注意内容深度的层次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注意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增加教学中的信息量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可以同步发展。在每个章节都安排学习指导课,挑选符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补偿教育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尽可能缩小与健全学生的差距,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4.尊重残疾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充分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调研,应用模块的开发在专业老师交流研究专业课程对数学内容的需求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的特殊性增加相关的内容,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聋生的生理造成听不得人们的语言交流,难以借鉴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教材开发时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开发注重以实例引入概念,再深入到数学应用的思想,可以到达残疾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理解吸收知识。同时在应用模块中补充专业中的实例,结合专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知识解答学生所学专业中的问题(如建立数学模型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既可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与专业结合,教材在应用模块加大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残疾学生的分析问题和专业技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缺陷,在课堂的接受知识有时间差,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材,给学生提供再学习、复习的机会,起到给学生查漏补缺的作用,在电子教材的内容可以细化分层知识点,给学生提供弥补知识的短板的学习平台,同时在电子教材中适当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内容。电子教材的开发建设可以成为培养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三、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考查,传统的闭卷笔试的方式不能很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并且在传统的试场上也存在残疾学生由于生理的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题,就不能完整反应知识掌握的情况。所以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的考核既要能考查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要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残障情况,要制定多层次考核和标准,对他们的评价要有所调整。在课堂上增加课堂提问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阶段探究性的大作业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为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如肢体残疾、脑瘫的学生答题有困难的延长考试时间或调整考试方式,与纸质考试的同时采取上机考试。

四、结束语

教材开发要注意学习和研究普通高职院校先进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吸收先进的经验,使得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材不脱离普通高职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遵循数学教材的自身特性,也同时要按照特殊教育心理学,做到科学性与残疾学生可接受性的恰当结合,还要努力探究提高教材可读性和趣味性,使教材体现出特殊教育教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陆莎.论社会公平视野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4(3).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6

>> 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类课题立项的状况与特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改进 政府协调机制: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状况和问题 美国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体验式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状况调研 英法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及其推进策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类4项课题通过鉴定 美国高等教育类教材的出版和服务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探索与分析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 瑞典高等教育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蒙古国高等教育信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的量化分析 再议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李明忠.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思路:基于《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载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60.

[21]Gall, J.P. , 等.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第五版.屈书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22.

[22]Hutchinson, S.R. ,et al. A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Published in Key Journals in Higher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4,(4):383-403.

[2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6.

[24]胡建华.近2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六五”至“十五”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25]泰希勒,U.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政策及实践的关系[J].包艳华,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2-9.

[26]皮埃尔, D.定向研究.佚名,译.[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代学术通观:社会科学卷: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40.

[27]华勒斯坦,E,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

[28]张继明.通往高等教育研究强国――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1(3):20-22.

[29]范围,高耀明.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 1979-2008[J]. 高等教育研究,2010(2):43-52.

[30]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简介[EB/OL].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05-05-20)[2013-10-15].http:///introduce.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