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教育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等生教育策略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1

关键词:中专学校;后进生;成因;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15-01

每个班集体都有后进生,年级越高,后进生往往越多。后进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职校教师要研究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必须弄清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到教育策略,促进职校后进生进步与成长。

一、职校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原因。现在的独生子女有些是在娇惯溺爱的家庭环境长大,往往比较任性,喜欢为所欲为。有的家长认为棒棍出人才,采用粗暴的教育方法,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有的父母除了给孩子生活物质上的满足,在学习、品行上不管不问,崇尚放养教育,认为“树大自然直”。更有甚者,连孩子在哪个班级、老师是谁都不知道。还有个别家长素质不高,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有误。有的常对孩子说:“读不好书也没事,像爸一样,照样大把大把挣钱。”第二,学校原因。个别学校可能有时缺乏公正,教育者缺乏信心,有的教师总是认为后进生不可救药,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第三,社会原因。网络时代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学生沉迷于一些网络游戏,往往很难自拔,影响功课学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不良因素对学生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拉帮结派、走后门、讲排场、摆阔气等,学生耳闻目睹,免不了议论、模仿。这些社会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趁虚潜入学生的主观意识,而且逐渐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四,其他原因。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方面明显的缺陷,是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后进生不是因为智商低,而是因为不用心或不用功,自控力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的求知欲,依赖性大,自控力差。因此,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

二、职校后进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1. 端正教师的教育态度

有的教师带着有色眼镜去处理后进生问题,更有的教育者对其强加呵斥,甚至抱有放弃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厌师、厌学的心理定式。相反,教育工作者应该端正对后进生的教育态度,一边指出其错误,一边要做“有心人”,及时记录其做不到位的地方,并帮助其改正。一旦发现有进步的情况,适当加以表扬,并记录在案,反复监督提醒。对于一些屡教不改且又意识不到自己错误的后进生,要一语中的,抓住其错误的要害,不要遮遮掩掩、含糊其辞。对后进生要多点关心、爱护、鼓励、尊重、信任,并且以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一定要给他们多一次的改正机会。再大的错误,也要在谈话中让他们知晓教育工作者能够理解他,让他们知晓教育工作者的“苦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记住一条重要原则:永远给学生留一次机会。

2. 关心呵护后进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

有位教育家把学校教育比喻成水池,而“教育的水”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真诚地爱护和关心每一名后进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条。后进生自卑感很重,对于这类群体,可以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气质类型,激发其学习兴趣,把握其心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组织后进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使他们在班集体氛围中感受爱与被爱,信任与被信任,尊重与被尊重,从而战胜自卑心理。要让后进生有这样一种认识:“我可以,我能行。”

3. 抓住时机,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要适当加以引导指点,适当放大其闪光点。班上有位学生爱好排球,还被校排球队选中参加比赛。该生整天沉迷于排球训练,想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因而深陷其中,荒废学业。此时,要及时称赞其美好的愿望,同时提醒他注意文化知识在体育竞技比赛中的重要性。

4. 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做好后进生“减负”工作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尽力做好后进生课业的“减负”工作,使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平和的心态,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其次,家长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对于自控力差的后进生,平日里应多发现孩子的优点,注重激发孩子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应注意劳逸结合。双管齐下,后进生才有可能被转化。

三、结束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熟悉每个后进生的气质类型,挖掘使其后进的原因以及心理特征,对症下药,并用爱心来激励他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乐于求知,积极进步。只要教育工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职校后进生的思想就会得到转化,行为就会有所改善,成绩就会得到提高,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师生关系;大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将会有极大的裨益。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思想观念呈现出各式各样的特点,高校中的师生关系也存在着当今时代所特有的特征和问题。

一、师生关系中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征

(一)对教师权威的轻视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于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自尊心逐渐增强,要求脱离对成年人的依赖与管教的独立意识也迅猛增长,要求独立的意识增强;对于一部分逆反心理过强的大学生,有时表现对学校、教师的权威表现出明显的不屑、不顺和不恭。

(二)自尊心明显强于中小学阶段

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闯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在这种优越感和荣誉感的驱使下,当代的大学生自尊心明显增强。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诱导,他们不免就会对教师的这种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耐烦,甚至渐趋厌恶与反感。

(三)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注重自身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同于中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不再仅仅局限于用卷面的考试分数、年级的成绩排名或者教师的表扬批评来衡量自己,而是开始从社会的方面和角度来认识与评价自己。这不仅是自我意识趋向成熟的表现,也是自我评价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的表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对自身有着正确、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分析时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一)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专制

“尊师重道”一直教师观念中处理师生关系和问题最好的方法与标准。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教师教学管理过于严格、在学生面前的姿态过于严肃,使得学生在教师面前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与言语,不敢讨论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敢发表自己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教师的“领导式”的管理手段,使得师生关系形式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造成学生心理受抑,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发展。

(二)师生关系的冷漠

高校中,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师生了解严重缺乏。相比中小学严格的班级授课制来说,大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大幅减少,师生几乎只有在课堂上有所交流,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且对于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来说,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低,大学学生的身心发育基本成熟,独立性增强,朋友圈与交际圈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化,因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也自然减少。师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才越来越疏远与冷漠。

(三)师生关系的放任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只是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相比中学与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处处的问题的过问与了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态度。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对教师也是持放任的态度。逃课已经是大学生的家常便饭,他们不愿意与教师过多交流,对学习缺乏责任感,课堂不良行为如睡觉、玩手机等早已稀松平常,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极少。师生关系就像匆匆的“过客”一样,彼此间可以没有任何感情。

三、高等教育中如何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要想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将先从自身下手。

(一)主动深入了解学生

大学里,老师奉行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自由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不寻不问。教师只有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情况,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为后面的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主动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先了解,才能建立信任,才能构建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爱护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应对学生进入大学后自尊心的迅速增强,教师更应以一种平和、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应该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要相信他们有进行正确选择与判断的能力且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与思维模式。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以此来建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认识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直接的、互为主客体的认识关系。身为教师,在学生面前为其展示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树立鲜活的榜样。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教师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会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抓起,在平时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不忘以多种方式进行“加餐”,紧随当代教育形势的变化,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自身的教学方法更加贴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与学生达到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2] 潘涌.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吉林教育科学,1999(4).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3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些年相关的研究不断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不同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如何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一个专用名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教育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时间还不长,但人们对这一新领域却极为关注。有关元认知、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成了教育心理学中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实验结果也已表明,教育学生成为良好学习策略的使用者是可能的。

20世纪90年代国内也掀起了研究学习策略的热潮,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关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也有所增加。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同样是十分必要的,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不同于普通高校,本文就如何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基本特点主要是: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技能教育,与经济建设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岗位职业技能;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完成了普通中等教育后,已具有学习某一专业技能的文化知识基础和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能独立思考,表现出对知识的继承性、批判性和选择性。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以三年制为主,在对学生进行基础和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强调明确职业岗位群,明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素质结构。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知识差。高职学生除个别学生超过本科线或接近本科线外,大部分学生进校时分数不高,文化基础知识较差。

2.自律性差。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就读时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但由于家长的管教勉强进入高职学习。进校后脱离了家长的管教,又不适应大学学生管理,学习生活纪律松散,自律性较差。

3.动手能力较强。本科院校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中专职校,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加上在高职学习期间对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带动了其他学生。

4.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足指学生的独立学习理论知识或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整理的能力的欠缺。

以上这些列出的主要是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其中不足占的比例较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高职学生没有改善的可能,而且笔者认为也不能因为高职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而忽略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相反,学习策略的教学应该得到更广泛的重视,一方面基于目前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我们一直强调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工人,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进入岗位后不仅能胜任岗位要求,而且能不断对所从事的领域有所创新及提升自我价值。

三、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意义

(一)有关学习策略的理论

1.关于学习策略的界定

(1)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部分,是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方法或技能。(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模式的调控部分,是指主动的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上述信息加工过程实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系列技能。(3)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许多学者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学习方法的调节与控制同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学习策略。

在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倾向于把学习策略看成是个人学习方法和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活动操作水平的技能。本文也采用这一界定。

2.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对于学习策略的分类有很多种,本文比较认同麦卡尔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详见图1)

3.培养学习策略的意义

(1)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从高中阶段步人大学的学习,面临着众多的改变,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学习方式,没有了高考升学压力,没有教师、家长每日的督促。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常常处在不知如何让学习才能更有效的困境中,所以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他们自学的效率和信心的提升。

(2)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掌握学习策略的过程也是对个体认知、思维等心理素质的训练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和方法,相应的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现在通常采用三年制学制,根据岗位的需要设置课程,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第一年的教学内容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后两年以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为主。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他们更好得整合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转贴于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常常带有自卑心理,将自己归为高考失败的人群,否定自己以往的努力与优点,这样的想法会影响他们这三年的学习。如果他们能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增强信心。

四、培养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

1.教师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首先自己必须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已经很精通了,但是他们也许对如何很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没有进行专门的总结。教师已经接受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细化学习理论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或举行培训班。

2.分析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虽然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但学习者却不能使用学习策略,有研究者对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考察了学习动机、学习归因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并将这三个因素分类,学习动机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学习归因分为内归因与外归因,自我效能感分为目标自信感、课程胜任感、课程应对感。研究发现内源动机、目标自信感、内归因、课程困难应对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直接作用。加纳也曾提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认知监控弱、用简单程序完成任务、贫乏的知识基础、归因或班级目标不支持策略使用、迁移少。这些研究成果虽然研究的条件与环境与高职院校的环境不同,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类似的工作。

3.要采取集中与个别相结合的教学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已经能主动和独立使用学习策略,有些则很少使用学习策略。而且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还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个别指导,将集中讲授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4.将直接讲授学习策略与使用学习策略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进入大学学习以前的基础较薄弱,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教师有必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也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一些设计好的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策略使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得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5.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通过自我评价,全面分析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学习策略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符合了他们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少的特点,认知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我们的高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习策略使用能力的培养工作,而学校的组织者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培训,为这一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这一举措也可以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2002:215

[2]莫雷,教育r心理学[M],2002.215-216

[3]莫雷,教育心理学[M],2002.217

[4]杜秀芳,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当代教育科学,2005(23)41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4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教学策略 综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一)时展的要求

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①因此,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这就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运用,以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认同感,进而能自觉地去学习,关键在于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和特定的对象,对教学进行精神的设计,采用学生所接受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具体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理论的不确定性;二是社会现实与理论的反差;三是某些社会思潮的干扰;四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与学生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五是现代信息传播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大于课堂教学;六是教师的理论准备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②

丁俊萍认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是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更多地考虑与理论体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把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同于理论体系的特点。③

颜娟认为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不科学性,以及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④

(二)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刘书林认为只有研究和联系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空洞的说教,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易懂,入脑入心,才能更好地发挥“两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⑤

熊晓红提出,“两课”教育应从单一、封闭、浅性的教学模式向深层的、开放的、互动的模式转换。⑥

张雷声认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塑造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⑦

顾海良认为只有以教学对象需要接受的思想教育内容为主体,来确定“两课”教育教学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才能够真正地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⑧

颜娟认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⑨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

针对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李新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加大经费投入;改革完善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实效性;提高教师素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⑩

彭江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调整调和设置,建立合理的、开放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和现实性;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综合立体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考评机制;开拓多渠道教育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11}

(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对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祖嘉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把实践教学法分为社会服务、参加劳动、社会考察。{12}鲁洁先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13}李宇飞认为,实践教学可分课堂模拟性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14}

黄焕初指出,以实践为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以社会为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以社会为课堂,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15}

池卫东、张红霞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是“三观”教育;三是感恩教育;四是诚信教育;五是吃苦耐劳教育;六是挫折教育;七是职业道德教育。{16}

另外,张吉雄、李晓衡、谢四平、伍人、白玲等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过研究。实践教学实践步骤可分为:前期准入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等。{17}

上述研究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对本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有些研究并没有立足于教育理论的基础,很多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或对实际教学情况的反思。

第二,有些研究不够系统、全面,或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或只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问题,或只研究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效现象的对策,缺乏从学科体系的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三、国内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学策略”一词出现在我国教育文献中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而且这是伴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概念而产生的。人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策略具有一种解释的功能。例如美国对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起始于70年代初期,重点在于对不同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各种教学策略进行分类比较。{18}

在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策略是被作为“教学心理”的内容来进行研究的,书中提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两种教学策略,即指导的教学策略和发现的教学策略。{19}

虽然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多起来,但许多研究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都是零散的,分散的,对教学策略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试图建立教学策略理论的尝试也为数不多。总的来看,国内较有影响的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顾泠沅提出要重视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他从认知的四个要素角度分别谈激起认知动因的策略、组织认知内容策略、安排认知方法的策略、利用认知结果的策略问题。

施良方等人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将课堂教学策略分为课堂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五个方面。{20}

申继亮、辛涛认为,教学策略是有关问题解决的知识,而且与问题情境依存关系的倾向性分类,可以将教学策略的结构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监控策略,主要成分是操作原则的知识,其功能是提示策略运用者“应该做什么”;第二层次是应对策略,由操作程序的知识组成,其功能是指示策略运用者“应该怎样做”。{21}

随着对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我国一些从事学科教学的研究者开始把国内外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科教学中,探讨具体学科教学策略,其中以英语、语文、物理、数学等学科为多,而思想政治教学方面较少。研究内容涉及教学策略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某一学科教学策略分析,学科教学策略对教学目标、效果的影响,学科教学策略的类型特征等方面。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我通过文献探索和收集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者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有以下几点。

徐丽丽认为,师生互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模式。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并采取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具体包括:调研,让教学有的放矢;测试,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讲授,在启发中引导思维;讨论,在交流中学会分享;案例分析,让生活走进课堂;情景模拟,置身其中去感悟;辩论,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素质;个别辅导,用爱心指点迷津。{22}

瞿海波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实现每个人的最大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可从几个方面来概括和实践: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为平台;以“呈现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为核心;以“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载体;以“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23}

伊晓敏认为,案例教学法是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策略,就应当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三大策略:案例内容的选取策略、案例运用的时间策略、案例使用的方式策略。{24}

杨越明认为,差异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一项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依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作者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差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即把握学生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目标的教学目标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25}

从以上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一些具体策略的应用研究,而理论研究较少,从另一个角度看,理论程度不高,很难真正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

②徐文良.“两课”困境及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2004,(5):4―6.

③丁俊萍.关于湖北地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20-24.

④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11-19.

⑤刘书林.社会思潮研究与“两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63-65.

⑥熊晓红.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2):83-89.

⑦张雷声.论“两课”教师的道德情操及其培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4,(8):40-43.

⑧顾海良.深化科学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5.

⑨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22-29.

⑩李新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7):19-31.

{11}彭江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7):22-29.

{1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7.

{13}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1.

{14}李宇飞.论成人高校德充课的实践性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2005,(6):41-43.

{15}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2006,(4):11-13.

{16}池卫东,张红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5-46.

{17}郭纯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8):9.

{18}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

{19}李伯黎,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9.

{20}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则、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

{21}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M].华艺出版社,1999:251.

{22}徐丽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探讨[J].高教论坛,2005,(8):113-116.

{23}瞿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化教学策略初探[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3):54-58.

{24}尹晓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策略论[J].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2009,(3):92.

{25}杨越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院,2007,(10):9.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2).

[2]徐文良.“两课”困境及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3]颜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

[4]邓剑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

[5]李新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7).

[6]彭江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7).

[7]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5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课堂学习 特点学习策略

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通过课程改革,并实行升学体育考试制度,以此促进中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学校响应教育部要求,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场地。但是日益增加的升学压力始终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不愿“浪费”时间在锻炼上,大部分中学生选择在大课间或体育课上仍抓紧时间学习,或者不参加老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只是“成群结队”在操场上散步消磨时间,缓解压力。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兴趣降低已成为中学生体育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体育课堂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1.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

体育学习策略指的是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一种方式。换言之,体育学习策略是学生在一定目标的引导下,根据具体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调控,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的一种策略。学习策略能够体现出学习能力,也决定了学习效果。

2.体育课堂学习策略的特点

体育学习策略有明确的目标。体育学习策略的目标就是通过一定的策略学习达到体育学习的目标。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目标、锻炼方法,在锻炼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体育学习目标。

体育学习策略是可以操作的。这主要体现在学习策略的实践功能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体育学习内容的相关要求,制订实践方案,从而科学地进行学习锻炼,让锻炼效果更佳。

体育学习策略是非常灵活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上。体育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个体,制定出有层次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锻炼。

二、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制定学习策略的作用

1.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体育学习策略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它并不是针对某一项学习内容制定的,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采用恰当的方法,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就必须制定和优化学习策略[1]。

比如,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这样才能适应教学需求。体育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2.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学习策略在学生的体育运动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体育学习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来讲都是由体育教师讲授或示范,学生听讲或模仿,所以学生的体育成绩大多由学生的先天条件和领悟能力决定,教学效果不好。在现代教学中,体育教师除了担任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传授者和指导者外,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策略决定体育成绩。

3.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的要求,简单地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要进行体育锻炼。我们现在提倡体育教育要走向健康化、生活化、终身化,全民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优化学习策略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有重要作用。

选择和制定恰当的学习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三、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学习策略的注意事项

1.学习策略的选择一定要有趣味性

第一,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别、爱好、兴趣、身体素质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让体育教学充满趣味性。

第二,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恰当改变体育项目的规则,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形式进行体育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把体育学习与其他学习联系起来,如音乐、美术、曲艺等,让体育学习和各种艺术形式紧密联系起来,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模式。

2.学习策略内容要能够体现生活

学习策略的内容要能够体现生活,一方面是指体育本身就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是指体育教学应该融入生活元素。比如说进行“敏捷性训练”时,就可以纳入交通规则中的黄灯、红灯和绿灯,要求学生模仿生活中的行车,这样不但能够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还能让学生应用生活常识。

3.学习策略要有系统性

体育学习策略的运动实践性非常强,要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与运用必须经过强化训练,所以学习策略必须有一定的系统性,这样才便于训练。

一般来讲,体育学习策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二是学生的运动学习策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时,要把学生学习的知识提炼为一定的体系,使这些知识成为一个系统化结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4.学习过程要融入心理学内容

任何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改变或者完善被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体育学习的本质就是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采用多种体育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完善人格,激发内动力,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总之,自主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样学习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共同行为者效应”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大范围强化体育教学效果,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交往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功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以研促教”的体育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茂林.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学周刊:C,2012,(9):82-83.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策略;浅析

一、教学策略的基本涵义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我们在本文中提到的教学策略,是基于教育学、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校教师就某项具体教学活动,为达到教学目标,有目地的、有计划的制定的教学活动预设方案。

从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同一教学活动,每位教师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不同,也就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内容不同。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三个子策略内容:一是认知策略,是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是对教学内容收集、加工、记忆和提取的方法和方案;二是管理策略,是对教学活动要素统筹管理的方法或方案;三是控制策略,用于对教学活动进程的控制,是对教学活动认知策略和管理策略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或方案。

二、中职学校教师教学策略的基本情况

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或方式、经验等对教学策略的制定会产生影响,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没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可以理解为对具体教学工作理性化的想法,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教学理念强调的是理性,而非“主观思维”,国家的现行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原因致使许多中职学校教师对从事的职业教学活动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的整体教学动机水平较低,创新程度低。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与职业教育不如人意的发展现状都促使教师缺乏成长动力,情感上不认同,教学积极性不高,对教学活动内容、形式和意义缺乏理性思考,经常是“主观认知,经验判断”。在这种教学认知水平,教学动机、态度的基础上,教师很难为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制定教学策略。

2.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低,管理策略失调。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等多方面作好准备。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情况决定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组织者,而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充分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有效的研究和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料、教师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最终导致教学活动内容肤浅,方法陈旧,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牢或很少,教学管理策略失调,影响教学效果。

3.缺乏控制能力,教学进程控制策略难以落实。中职学校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阶段导致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处于“动荡”期,心理、言语和行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时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学习情感和行为。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将面对极大地挑战。现实情况是,许多教师因为主观认知、成长氛围、考核制度等原因,对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进程等环节管控缺乏积极性,失去控制,进而导致对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策略无法按计划实施,教学进程控制策略难以有效落实。

三、中职学校教师教学策略的制定

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是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在制定具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时,教师要统筹考虑教学活动环节及因素,如教学活动因素发生变化,则根据需要做适当调整。

1.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统筹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涉及到许多环节和主客观因素,每个环节和因素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制定教学策略时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用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形式相关性比较强,需要统筹兼顾。在统筹使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课程或课程的不同内容,分情况制定教学策略。

2.制定认知策略,为教学策略制定奠定坚实基础。认知策略是教学策略的基础内容。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都是依据认知策略而产生。认知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整体实施效果。认知策略关注的是对教学活动环节、因素的认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明确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在教学目的、形式、资源、评价以及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结合教师工作经验、学识水平等因素后在制定教学策略。在中职学校,教学重在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等情况,都需要教师认真考虑。